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5:2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

第一篇: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中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之滨的万州、忠县、石柱县三区(县)的交界处,是石柱县唯一的长江口岸,北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南距重庆市279公里,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4个居委,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7万,城镇化率48.5%,镇内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118米,是石柱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和除县城南宾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我校所在的地区辐射万州的武陵镇和忠县的石宝镇等11个乡镇,辐射地区现有各类学校3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含民办)小学25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3所,现有在校生三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镇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镇总人数的32%,约占1.2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据初步估计:留守儿童在义务学生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我校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界定

“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 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2、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重庆占186万人左右。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殷世东、朱明山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董新良,王瑾教授认为: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才能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目前,我县也大力推进“4+1”的留守儿童管服模式,但对课堂教育存在淡化倾向是该模式的最大不足之处。

在国内,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著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凡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心理、安全、道德等作为切入点,研究的成果中基本上都包含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和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的生活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对策。

2、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各种品质进行培养,促进留守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3、通过研究,初步培养教师具奉献精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落实当地教育新政策,力所能及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我镇经济健康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校缺位、社会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等。

2、探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途径、方法、措施、策略。

3、摸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假设

研究创新: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

研究假设: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者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2、本课题的研究者:课题组人员、全校班主任、部分青年教师。

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培训、课题实施、课题研讨等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课题的可行性方案。让研究的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找出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得出正确结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4、访问法:通过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和邻居以及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群的访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中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5、比较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1、以偏概全,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

2、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

3、单向度的教育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八、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于2008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于10月18日批准立项,2008年11月27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谭小林等县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全校老师共同参与下 隆重举行,标志着本课题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①、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留守学生自己完成调查内容的填写,然后课题组人员将填写的内容用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使调查的内容更显得直观可信。表格内容如下: 表一

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2008.12班级姓名性别民族父亲父亲母亲姓外出生年月姓名名出打工1991-08-25余兴云石光芳×母亲外出打工×操行监护人称学习情个人素养谓(爷爷况(好等级(具体填写、奶奶、兴趣、爱好、一般(优哪方面的缺、良外公、外、不点)、及婆等)好)格、父亲唱歌;看书爱耍;生气一般良父亲父亲爸爸爸爸爸爸跳舞、看小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一般跳舞 上网画画唱歌爱上网自控力差自控力差爱看小说一般一般一般不好及格良良及格优家庭地址联系电话②、《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高一8初二1初二1初二10初二10初二8初二9余顺利谭天冉埝邱伟谭巧谭海丽王春兰女男男男女女女汉土家土家土家土家汉土家冷水乡八龙村西沱云梯新华街62#万朝万兴复家沿溪陡岩丰华西沱双桥沙湾西沱玉石大祥***1994-11-10谭小平王玉莲×√1994-10-13冉龙才刘艳芳×√1994-7-101995-5-01994-3-11995-3-20邱家伍谭素兰×√谭方平陈立容×√谭宜合谭一芬×√王佰顺王顺芬×√及格西沱云梯万家路115号附15号***73997702******73364784外婆打羽毛球.跑步学习态度不端正一般案总表》看不到这些留守学生生活的轨迹,发现不了他们发展的趋势,也无法弄清楚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的工作就显得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了。《西沱中学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每个留守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档案信息袋,每个信息袋共有六张表格,分别是:《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班主任评语》、《干部任职与履行情况》、《荣誉与违纪(法)记录》、《个人鉴定》。

上述所有信息表册每期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工作量很大。

③、上述表格无法囊括我们所想要的一切信息。我们觉得,必须要和留守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才能掌握一些文字和数据所无法概括的信息。因此,《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由课题组根据研究要求负责设计,然后,课题研究人员负责对自己所教班级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记录。通过5个月的工作,完成长达50多页的访谈记录。表格样式、内容如下: 表二:

(2)、中期分析研究工作

①、通过对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设施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通过对留守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后续开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③、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探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我校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3)、后期研究总结工作

①、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3、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1)、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研究方法和具有创新教育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形式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接受工作的检验。

(2)、研究成果上报,参与市优秀课题的竞争评比。(3)、总结、评选、表彰在本课题中做出了卓越成效的教师。

(4)、完善、整理、装订实验材料,完成《自查报告》的撰写,准备迎接市县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我们形成了如下的认识和结果:

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有了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正确引导。”据统计表明,我校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竟高达、75.04%,加之现存的隔代教育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从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况且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另外,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出去打工挣钱是因为没能耐,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对未来感到茫然和恐惧。

2、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监管缺位,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本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更加的混沌,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道德滑坡,违规违纪的现象和事实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受到侵害;最后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病态思想。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齐抓共管,各自承担起必须应尽的职责,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3、心理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我校留守儿童长期因亲情缺失,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容易出现情绪消极,不少人都患有“亲情饥渴症”,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模样都不清晰,更别说几年不见父母一面的了。他们思念父母,渴望亲情的滋润,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在部分贫困学生的眼里,和父母说说话、见见面都成了几乎无法实现的奢望。

4、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 家庭问题和自身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更遑论理想的丧失、前途的沦丧了。要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业普遍存在不良的情况。为了弄清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我们将这一方面分为了七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从调查目的、调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建议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用得出的百分比来说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很多留守儿童对中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不会学习、学用脱节、不知变通,没有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意识。鉴于此,革新教法,推出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新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即“两抓”: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抓思想转变工作,现做如下的分说:

(1)、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和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各个年级也不定期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育”信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实行“代理家长制”。同时,学校还聘请专门人员,充任“知心姐姐”,和留守儿童展开“结对帮扶”活动。

案例一:本校初二年级8班,有一个名叫秦均森的留守学生。该生因为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管的父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失去了应有的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走得很近。为了挽救这个留守儿童,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我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①、因为孩子不愿意回家,所以,在一些节假日,由指定的代理家长将其带到自己的家里,在生活上对其进行特殊的照顾,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将其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矫正,让他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③、利用结对帮扶活动,针对他的弱点进行专门的“治疗”,促使其正视自己的弱点,改过自新。

在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精心帮扶下,该生在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①、和父亲的关系相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变得爱回家了。②、比以前爱学习了,能主动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③、很少和社会上的青年来往,有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子。

(2)、为了缓解留守学生的“亲情饥渴症”,我校专门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视频交流室,并置办了相关的设施设备,设专人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定时开放,让他们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见见面。这极大的满足了这些留守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弥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遗憾,也为这些留守儿童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二:一名叫谭铃川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照顾她的是年迈的外婆。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情绪变得相当的消极。为了迫使父母回家看自己一眼,她可谓煞费苦心,故意用荒废学业的方式来迫使父母回家。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课题组的协助下,班主任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①、到该生家中进行家访,直接向监护人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②、主动和学生远在外地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心爱护孩子身上,并讲授了一些关心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③、让孩子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定期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孩子心中的“亲情饥渴症”。

④、班主任定期和该生进行谈话,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谈心,让其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难,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

经过课题组和班主任的不断努力,该生在行为和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①、该生主动找到老师,当场表态:再不用愚蠢的方式和行为来报复父母对自己的所谓“漠视”,要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之情。

②、经过视频通话后,该生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③、今年教师节,班主任收到了该生发来的短信,除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祝福外,该生还说道:“尽管母亲依然没能回家来照顾我的生活,但我已经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更好的把握自己,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路。”看到该生的这种转变,我想,有幸福感的不仅是该生的班主任,还有为此付出心血的全体老师。

(3)、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题组多次和政教处与团委联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六一节“留守儿童”特别节目活动,每年一次“五好公民’演讲比赛,每学期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 “关爱留守儿童,共享阳光雨露”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开展“红色中国·贺卡传箴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温暖家庭”活动,每期一次“我爱大自然”的主题活动,每两周一次“快乐周末”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对学校和家乡 的调研活动,并撰写《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作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慰问老人、关爱老人活动,组织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开展才艺培训,每学期一次“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每期开展一次“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案例三:

留守儿童谭曼,因为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而年迈的外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很好的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导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计划。仅仅一个假期,其上网费用就高达千余元,还不算用于女孩子的其它方面的花销。由于父母隔得很远,鞭长莫及,而外婆因为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她越来越觉得读书没意思,只有金钱才能带来一切。在弄清楚了这个状况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们对该生进行了如下教育: ①、及时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就孩子的情况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对孩子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控制,从源头上切断其大手大脚的毛病。

②、找该生进行了诚恳的交流,通过道理让她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奋斗目标,矫正她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③、让她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和“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等则必须参加,并对其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

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跟踪调查、反馈,该生和一年前相比有了如下的改善: ①、在用钱方面学会了节俭,不再大手大脚的进行花费。

②、由于兴趣的转移,该生不仅在用钱方面学会了合理地制定计划,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③、在对待同学方面开朗了许多。据反映,和她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2、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即:“三查”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三查即问卷调查、反思自查、个别督查。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所有情况

问卷调查是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状况,课题组定期对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作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和资料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即时掌握最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 18次,发放问卷14954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2926份。在这些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中,涵盖了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交友等等方面,堪称我校留守学生数据库大全。

(2)、运用反思自查,让留守儿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这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无计划、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求,加之这些孩子缺乏理财和自控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失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 等恶习。根据课题组得出的相关数据显示:纪律观念差、自控力不强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6.77%,成绩低劣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15.19%。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利用学校的“一日反思”常规教育,独出心裁地给部分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以积极的引导。具体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大致存在哪些具体问题,然后将他们分门别类,利用反思的时间,给这些留守儿童布置相关的反思内容,让他们自查自纠,深刻反思,并且让他们形成书面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72%以上留守儿童逐步改掉了身上许多不良的习气,走上了健康成长的轨道。课题组给这些留守孩子布置的反思话题涉及到“感恩”、“亲情”、“爱国”、“尊重”等20余个,其效果之显著,大大超乎了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想象,现举一例加以佐证。

案例四:留守儿童黄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两个孙子的生活,致使该生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小,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所以,非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表现也让人很不放心。

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主动多次找他谈话,先让他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将这些办法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在每天晚自习反思的时间内加以落实执行。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反思自查,他基本上克服了上述毛病,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自觉了,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但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3)、班主任对照检查,利用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高达75.04%,而所谓的后 进生所占比例竟然有20.98%。学校对这些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定期召开了班主任会,要求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为了让上述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这些措施最大的作用,学校将全体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将留守儿童的管理与转换纳入了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进行对照检查。如此一来,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同时,班主任也明确了自己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据政教处反馈的统计数字表明,将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之后,我校留守儿童在违反校纪班规方面的数量比之前同期下降了至少32个百分点。

(4)、座位混编,共同促进。

我校班级座位以6人编排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其中至少有2个人是留守儿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三查两抓一促进”模式中,“三查”着眼于全面与个别的统一,“两抓”旨在突出重点,“一促进”为根本目的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导入激趣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状态

情境是学习的火把,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究进行。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原有认知“失衡”。创设情境可用联系实际、典型实验、历史故事、学科横向联系等各种方法。当然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教学的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原则。

②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口头说明,或多媒体、书面展示,或学生自己领悟等。但一定要做到准确具体,简明清楚,好听好记,强化 注意,切忌一带而过。③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

这一环节总的要求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经历“先学”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可教师口述、黑板展示、多媒体出示等;突出重点,机智处理难点。但是,要注意如下事项:自学指导要明确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④交流研讨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与小组或全班同学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归纳出一般,从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获得认识的丰富、深化。汇报交流时原则上先找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再找中等生和优等生。但不管怎样,要确保参与广泛、过程有序、研讨深入。⑤质疑释疑

——“兵教兵”,“官教兵”

其做法是先组内再全班。学生实在没问题,教师也要再设疑,不管是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设疑,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先解答,实在解答不了,实在解答不全,老师再解答再补充,只要全面、深入、有序地进行,这一步能很好的完成。⑥尝试应用

——检测学生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解题等实践能力的训练

该步骤的着眼点是及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其要点是题目紧扣知识点,少而精,有层次;定时独立完成,可安排中差学生板演。教师以中差生为重点,全面巡视;学生交流,纠错;集中性的困惑点和易错点要查漏补缺。

⑥成果展示 ——展现自我

学生解答过程中的多种思维和方法转瞬即逝,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或展台展示解答方法),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只不过老师要把握好学生水平和点评尺度,要用欣赏的眼光及时鼓励。⑦强化训练

——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和一定综合性训练检测

其做法是围绕当堂所学知识点,出示综合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有重点地进行交流,纠错,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及时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准确反馈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堂堂清”,减轻课外负担。

⑧小结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带着问题走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学习方法上、认识体验上的收获,帮助学生感知出本节课“未尽兴”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训练出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出及时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定向●探究●延伸”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

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留守儿童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真正理解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意图或意义,抓住模式的精随。模式是形,思想是魂。其次,可以根据学科,年段、课型,灵活运用模式。作为教学,不能没有模式,也不能唯模式论,僵化模式。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如此辉煌的成绩,便是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直接结果。

九、本课题的研究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题研究热情高涨,撰写了大量论文,为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鲜活材料,同时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副产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电话、视频交流室出台,给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为便利的物质基础。

(三)逐渐形成了我校留守儿童“三查两抓一促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子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摸索出了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课堂上,能较好地契合我校留守儿童基础差、底子薄的通病,具有极强的教学针对性。

(四)本课题实效性研究,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他们主动进行商讨、合作,拓展了研究范围和深度,也为政府部门解决本地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在石柱县2011年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上,陈校长在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中提出的观点大放异彩,在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中可谓独具特色,该论文荣获一等奖,其他五位老师的文章也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大奖。

胡勤华.《架起班主任工作的桥梁——信任与宽容》说道:“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总之,我是用宽容的心态,真诚的关心与诚挚的爱来换取对我的信任,从而架设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以此来促进我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谭忠生老师在工作总结出指出,班主任工作 “情、爱、理、趣、明、守”的深切感受。

近三年来,全校班主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有9人次获得县级政府奖章;8人次参加过县际间的学术交流会;有28人次的班主任管理论文在重庆市获奖;有23人次班主任管理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5人次的老师获得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辅导、指导奖。

马琳琳老师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教学策略是对课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补充和运用,她的模式具体而又精准,在具体应用中成绩突出,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同时也总结出“分层递进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汪万英老师在《“定向●探究●延伸” 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的一堂试验课》一文中介绍的课堂设计有独到之处。向桂平老师在《构建“定向●探究●延伸”语文教学模式—基于高二语文《赤壁赋》的实证研究》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因时而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因人、因课而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感悟也深刻到位。

此外,谭雪梅的“激趣教学法”和田茂发的“情感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成果,在全校的实验老师中,有15人都有自己独特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不一而足。

在2011年石柱县高考复习研讨会上我校几位教师的献课引起广泛的注意,研讨时,我们的课堂操作流程作了详细的讲解,与会的老师和领导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邻近三校新课程推进交流会上,我们的初中教师更是将我们的课堂操作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今,在县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陈凤梅、李大军、马艳丽、刘珂等18位青年老师崭露头角,获得大奖;陈德祥老师在2008年重庆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近三年中,王献忠、黎平等32位老师的课件设计也在石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论文、课件、教玩具评选中获得奖励,我们学校老师在此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占去石柱县的一半。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

学生获奖情况: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及青少年主题教育征文活动市级以上奖励68人次;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冉臣等5位同学国家三等奖;陈旺同学获全国生物联赛三等奖;在08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重庆市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先进集体称号,3人次分获舞蹈、声乐、绘画三等奖;2010年涌现了100名“校园之星”;在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周末活动中绘画、书法、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各类作品100余人次获奖。

十、问题与讨论

(一)留守孩子缺失家庭的课业辅导,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对这些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培训、提高学校无能为力,所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师待遇得不到的改善,影响到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浅,但由于经费紧张,也没有能力采取完全配套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目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学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条件艰苦,激情缺乏,任务繁重,身心疲惫,也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质量大打折扣,有些班主任对某些留守儿童没有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 为“街角青少年”。

(四)偏远山区学校老师科研意识普遍不浓,功利思想重,但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三年的工作中科研能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对学校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强化作用,直接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课题研究深度、广度有限:比如,可操作体系的建构上的科学性及具体操作策略还可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建立教育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问题、政策法律支持体系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解决。

十一、结论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以后较长时间内的话题。

首先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在本地,可以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全程流动;

三是教育制度的完善,逐步取消或改善所谓的“择校费”、“赞助费” 等瓶颈和“户籍”引发的系列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过度到可以随时就地入学的局面。

四是政府大力改善周边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保证学校是育人的一片“净土”。

五是建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之能真正起到“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的作用。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冉俊.《由一个自述者引发的思考——学校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在《才智》2011年16期上发表;王立川.《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在杂志《华章》2010年36期上发表;陈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获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意.《提高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浅见》获2010年第七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二)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

汪万英.《让母爱伴随学生成长》、王凤鸣.《克服自卑 让心灵不再留守》分别获一等奖;

向华英.《关爱留守儿童走近他们的心灵》、胡勤华.《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策》、谭华燕.《给留守儿童人生航船把好舵》分别获三等奖。

(三)《立项报告书》及《开题报告》各一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西沱中学留守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和《西沱中学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建立报告》各一份;《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管理手册》两本和课题研究活动资料光盘一张;《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各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三份(第一、二、三阶段)。

(四)提炼出《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及评价》和《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可操作体系。

(五)留守儿童动态名册4份和留守儿童成长动态个人档案1083份;设计出《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题问卷调查统计表》、《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问卷》、《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和西沱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问卷调查表》。

(六)《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各一册。

王立川、谭立执笔

陈勇修正

二0一一年八月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2] 蒋书同、彭凤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育.2006年08期 [3] 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J].教育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4] 申健强,申利丽.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 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黄应圣 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2009•(43)[6]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06期

[7] 聂建华 李刚.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研究[ N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他们逐步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因而对他们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继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缺乏沟通和引导。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些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有些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据我校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

2、以物质的满足取代精神的安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据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因为照顾不周,而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的方式,将孩子一步步推往悬崖,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

3、受委托者的放任与漠不关心。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由于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害怕管多了会受其父母埋怨,总之,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胆子大起来,有些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家庭教育缺失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成长中缺少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导致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又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教育,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因而出现了一下情况: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

1、家庭学习监管角色的缺失导致成绩较差。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的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或者由委托人监管,受委托者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

2、“唯分论英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不平等。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再者,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没有适当的措施也无能为力,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另外,应试教育的现状,促使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因而,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的现状也很难改变。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的缺失,社会教育的欠缺,使留守儿童傍徨在社会的边缘。留守儿童在行为规范、思想修养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

1、乡土秩序的混乱。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链接的中断。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思薄弱,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政府是主导,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因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各方需明确自身职责,共同协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明确政府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这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进行家访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儿童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这些监管人与其父母相比,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 2.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 5.怨恨父母。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

2.教育问题。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4.犯罪与越轨问题。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三.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欢乐和幸福。

3.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政发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肖智伟

090107049

序言: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短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记录短片主要和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学校、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对此,通过收集资料我想对留守儿童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一、“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许很多人也曾有被赋予这样的称号。“留守儿童”就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留守儿童”这词的也是在近十几年才延伸出来的一个名词。主要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社会化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以求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于是将自己的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顾,“留守儿童”才逐渐产生。这些年,随着进城打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也愈发严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更加严重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儿童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生存受到了威胁。

就像短片中的那对姐弟,父亲不幸生亡,母亲为了偿还债务撇下了他们独自外出打工。照顾弟弟的重任就只能让14岁的姐姐扛,他们的生活都只能靠每个月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来维持,如果身染疾病的话,这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无法实现了。其实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生活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必须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教育问题,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看护和鼓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就如学校老师提及的那样,他有遇到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教育。以至于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纵容,经常逃学。在很多地区,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人们担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视频中跟踪报道中的那个男孩,就是因为缺乏和家人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他不想和同学,老师,爷爷奶奶的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异常的孤僻。这样对轻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疏导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了。

在此,我们着重讨论下“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教育问题。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在家的收入很低,想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的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二)家庭因素

1、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同时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然而,男性外出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

记录视频中,简短的记录了学校,当地政府以及社会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和实践。学校方面老师在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心理的疏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地政府则是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加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用真诚和爱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最后在社会方面,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一同玩乐,以游戏的方式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参与到整个集体中来,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同时,给他们进行心理的辅导。关注和帮助他们,和他们叫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当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在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收集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往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上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同时,让委托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下载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头陀镇中学孔建萍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集镇中心学校 茆栋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