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5:0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篇: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级计算机2班 金素兰

20120521204

摘要: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关键词:

关键词1:年前准备 关键词2:大年三十 关键词3,拜年 正文

一、前言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二、调查时间:2015年2月10日-2015年2月27日

三、调查地点:眉山市东坡区

四、调查人:金素兰

五、调查方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的影响。

六、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地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变化。

3.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访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历史发展,明天社会的作用和内涵。

七、对春节的介绍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 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生不小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 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重新受 到了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文化的崭新发展,伴随着许多春节。

八、东坡区地方的春节习俗

首先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

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沟暗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小年

腊月二十四,眉山人称为“小年”。过小年的傍晚,屋内灯火通明,包括牛栏、猪圈、厕所等地方都打开灯。然后,桌上摆好菜,饭,斟几杯酒,再在户外烧几刀草纸,燃几炷香,放一挂鞭炮,磕几个头。有祠堂的家族,祠堂内供有祖先牌位、遗像。族中年长者带着家小到祠堂内燃上一对蜡烛,再敬香、烧纸、放鞭、磕头。请祖完毕,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开始。

3、炸圆子

圆子意味着年年岁岁全家团团圆圆。眉山民间凡是为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圆子必会登场。做圆子的主要原料有糯米、山芋粉、香油及葱、酱油、鱼或肉等佐料。圆子炸得又大、又松柔,香味可口。在一些乡村,村民们还会把炸好的圆子送给他人,相互尝尝不同的味道。

4、贴春联

春联蕴含日子永远红红火火之意,除此之外,它还渲染节日的喜气。腊月三十那天,太阳下山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一些乡村人家不仅在门上贴,还会在仓房、猪圈、牛栏、厕所和窗子上贴。

5、开大门

除夕之夜“守岁”至零点之后,选择一个吉时,由家主开门放鞭炮,是为“开大门”。眉山人对大年初一的开大门很讲究。开大门的寓意是:开门纳财财盈门,抬头见喜喜满面。

6、出行

正月第一次出门,叫“出行”。大多数人是出门拜望年长者,如外公外婆、舅舅、岳父岳母等。安庆人“出行”一般选择在上午。

7、送祖

既然有请祖,就有送祖,“送祖”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

九、现代人春节怎么过

1、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75%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 20%,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 5%。

2、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 85%的 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 15%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在交谈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3、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 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 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4、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2%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 46%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十、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人们不仅鼓了腰包,同时也解放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提高了人们的口味。人们也是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对吃喝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同时,人们生活中的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受现代生活冲击,如今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春节习俗在坚守中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十一、总结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 发展,各国各民族文化有着更多的交流,春节习俗也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 化,期中一些不科学的习俗正在消失,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健康。但是也要看到春节中一些习俗的消失、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老人发 现现在过年时年味越来越淡了。这些都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加上现代各种 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多的选择快捷、方便的拜年方式,这样自然少了人与人直接沟通的亲切,让人自然感觉少了“年 味”。过年回家、团圆、喜庆热闹等依然是这个春节所坚守的文化价值,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认可的文化观念。希望在兼顾留住春节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

谢: 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实践地点的居民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第二篇: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芜湖市镜湖区随时代发展春节活动现状的调研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13级应用化学(2)班

摘要: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关键词:

关键词1:过年前的家家户户的准备;

关键词2:除夕夜;

关键词3:春节的习俗与活动; 正文

一、前言

在中国,不一定每个节日都要过,但有一个节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过;在中国,不一定每一个节日到来的时候都会有家人团圆,高兴快乐地吃一顿团圆饭,但就是这个节日到来时,必定是家人欢聚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上一顿一年里最好并且是最美的团圆饭,这就是春节,在我的印象里关于春节的记忆好像都是吃的,玩的,还有穿的......儿时的春节充满的都是快乐的,高兴地,让人难以忘记。春节不仅仅只是可以全价为在一起吃一顿美美的团圆饭,更重要的它也是一个季节性的象征,旧的时光的结束,新的美好的曙光来临,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二、调查时间:2015年3月20号-2015年4月1号

三、调查地点:芜湖市镜湖区以及周边地区

四、调查人:王如海、谢东、王涛、吴成新、吴亮、杨军、武柯旭、王建

五、调查方式: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镜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的人群进行询问调查,并且再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通过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发展前与发展后经济水平的对比,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与春节传统活动带来的影响。

六、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镜湖区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表现以及春节习俗的变化。

3.通过对镜湖区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从中归纳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春节传统习俗变迁的影响。4.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通过访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历史发展,明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春节活动改变所起的作用。

七、对春节的介绍: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 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生不小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 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重新受 到了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文化的崭新发展,伴随着许多春节。

八、芜湖市的春节习俗:

在过年前的那几天,差不多到了腊月20几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了起来,开始了过年前的精心准备了,瓜子、葡萄干、花生米、糖果这些春节必备的干货快开始准备起来,烟酒这些过年必须要有的东西也开始到街上购买起来了,家家户户也开始了杀鸡、杀鸭、卖猪肉等一系列肉类的准备,这些牲畜养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在过年的时刻派上用场;除夕夜,家家户户放鞭炮,全家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个团圆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年夜饭,彼此在一起交心地谈着一年的得与失,以及来年的目标与愿望。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沟暗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的晚上吃上芜湖人称呼着的“送灶饼”,这有点跟我们家乡的习俗相似,对于吃“送灶饼”,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这天的时候,灶王神会上天庭去向玉帝报告这一年凡间的具体情况,有好事当然也有坏事,而人们希望让灶王神多吃点“送灶饼”,让灶王神吃的合不拢嘴,好让他在玉帝那里说些好话以祈求明年有个好的收成与年份,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人们都把这个习俗传承下来了,不仅仅芜湖这边是这样子的,我们家里同样也是这样子的。

3、炸圆子:

圆子意味着年年岁岁全家团团圆圆。安庆民间凡是为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圆子必会登场。做圆子的主要原料有糯米、山芋粉、香油及葱、酱油、鱼或肉等佐料。圆子炸得又大、又松柔,香味可口。在一些乡村,村民们还会把炸好的圆子送给他人,相互尝尝不同的味道。

4、贴春联:

春联蕴含日子永远红红火火之意,除此之外,它还渲染节日的喜气。腊月三十那天,太阳下山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一些乡村人家不仅在门上贴,还会在仓房、猪圈、牛栏、厕所和窗子上贴。

5、接祖: 除夕夜的早上,家家户户也都会早早地起来,吃过了早饭之后,便开始了到各自亲人祖先的坟地上面进行祭祖,通常都是在祖先的坟地上烧些纸钱,放个炮竹,然后会、回家准备除夕夜的年饭了,在临近傍晚的时候,年夜饭要开始的时候便要先进行接祖,把桌子位置调换一下,摆上好饭菜酒席,进行接祖,先让祖先们吃上一顿好的,听个芜湖这边老人们说,接祖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除夕夜没有进行接祖或者没有让祖先吃个尽兴的话,那么来年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芜湖这边的人对接祖这件事看得很重,有的家里接祖时间持续十多分钟,有的家庭甚至会持续半个多小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在餐桌上摆上祖先们先前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的新东西,为了就是我们在一起欢天喜地过年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们不要忘本,让我们的祖先也可以过个开心的年。

5、开大门:

除夕之夜“守岁”至零点之后,选择一个吉时,由家主开门放鞭炮,是为“开大门”。安庆人对大年初一的开大门很讲究。开大门的寓意是:开门纳财财盈门,抬头见喜喜满面。

6、出行:

正月第一次出门,叫“出行”。大多数人是出门拜望年长者,如外公外婆、舅舅、岳父岳母等。芜湖人“出行”一般选择在上午。

九、现代人春节怎么过:

1、在我们所调查的人群中,超过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75%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 20%(主要原因是有的亲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确实有必要见个面,叙叙旧)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 5%。

2、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 85%的 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 15%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在交谈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3、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 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 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4、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2%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 46%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十、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我们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包括青年、中年、老年他们一直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春节的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了,许多的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也慢慢给淡化了,人们开始不再热衷于春节以及春节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了,甚至有不少的习俗活动已经被人们淡化与摒弃,春节再也没有昔日的那番隆重了,这些被调查者大多认为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缘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社会发展太快而引起人们人际关系的冷淡,我们调查小组根据这些问卷调查以及上网搜索相关方面的资料,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人们不仅鼓了腰包,同时也解放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提高了人们的口味。人们也是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们生活开始变的好起来了,人们也逐渐开始富裕起来了,与此同时,一系列高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方便是显而易见的,电脑、手机、电视、平板.......这些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平常百姓家里,并且变得十分平凡了,这些先进设备尤其手机、电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方便,真的体现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让我们可以轻松地了解每天发生的大事件,通过手机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虽然朋友远在天边,但仍然可以通过手机交流自如;但也正是因为手机,让人们开始沉迷于手机了,到处可见人人来这手机自玩自乐,朋友彼此坐在一起,但都是拿着玩各自的手机,似乎手机开始取代了正常的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了,朋友见面开口的就是这里网速好不好,这里有没有无线网,这些原因也慢慢地使得人们对春节的认识开始淡化,有的人开始认为春节过不过也无所谓了,也就是那回事了,慢慢地春节将会被淡化,春节一些传统习俗活动也将被人们摒弃。

3、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富裕起来,但同时给人们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也是巨大的,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忙于工作或工作的压力而选择不回家过年,除夕夜的时候也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一顿饭,然后又开始继续工作,为了工作,为了保住饭碗多挣一些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回家过年,希望可以多挣一些钱好让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社会发展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是逐步加大的,未来这种工作的压力会变得更大,这种压力慢慢地让人们开始逐步将重心转移在工作上,越来越淡化对春季这样传统节日的关注与重视,这也是春节味道慢慢地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对吃喝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同时,人们生活中的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受现代生活冲击,如今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春节习俗在坚守中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十一、总结: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 发展,各国各民族文化有着更多的交流,春节习俗也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 化,期中一些不科学的习俗正在消失,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健康。但是也要看到春节中一些习俗的消失、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老人发 现现在过年时年味越来越淡了。这些都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加上现代各种 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多的选择快捷、方便的拜年方式,这样自然少了人与人直接沟通的亲切,让人自然感觉少了“年 味”。过年回家、团圆、喜庆热闹等依然是这个春节所坚守的文化价值,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认可的文化观念。希望在兼顾留住春节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

致 谢: 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实践地点芜湖市镜湖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第三篇:赴春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赴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化工系,10级无机非专业,姓名:李涛学号:1003031001 摘 要: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每个地方都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每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逝去,又有部分继承下来,以至形成了如今的年俗。关键词:春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现带春节、春节的意义 正 文: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年饭。中国的春节到临,离乡违井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讲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年,出团聚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牢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因而可至“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多么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实表现出华族家子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瓜葛更为精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合座,一家巨细共叙天伦,已往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支付的心思以及精力总算没有白费,这是多么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抒发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逝去,又有部分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手机拜年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当然有些人仍会认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还是按照老法过才有年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习俗太麻烦,而且与时代脱节,像正月不能理发这类要求不合情理。总之,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繁琐的春节习俗难以适应现代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却还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保留传统的习俗。

结 论:纵观古今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了,而向古时丰盛的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打牙祭所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这也是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第三,过年的载体的缺失,因为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丧失了赖以存在载体。

那么至于春节习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我们对其应该持以何种眼光抑或态度来看待呢?一方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传统春节习俗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社会的进步或进化史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生长—分化—整合—重组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转换和不断生成的,关键在于“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保持稳定。更何况,马克思就说过,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运动是绝对的,这也足能说明过年的民俗的确可以“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通过春节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精神诉求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些过节的习俗和形式而已。例如中国的春运无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或“车满为患”等现象与其说是验证了交通部门的不作为,毋宁说是验证了现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强烈渴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春节的实质及内涵精神仍在延续着,仍然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过年这个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春节民俗在时代变迁中需要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更需要现代的人们精心呵护并挖掘、放大。总之,春节民俗的继承与扬弃与否,它是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而应象鲁迅先生描述“拿来主义”的态度般,予以面对,既要“吸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

致 谢: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实践地点的领导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对给予理论指导的老师和协助开展工作的同学表示感谢。

第四篇: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摘要: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关键字:祭灶 扫尘 年夜饭 拜年

正文:

春节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得情节中。即使是洋节如此泛滥的今天却也没有哪个节日可以取代春节在每个华人心中的无上地位,没有哪一个节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会在春节这天通过各种途径向家人和祖国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因为时代的制约同我们渐渐拉开了距离。但无可否认,这些今天看来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们的文化。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

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这一天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守岁年、吃饺子、放爆竹给压岁钱。过年都有贴门神春联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旁,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春联原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大红纸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绿黄三色。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饺子则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在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时吃。当新年钟声敲响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爆竹声震响天宇。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结论:春节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得情节中。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谢:本次调查中,家乡的长辈们及母校的老师们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再次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

第五篇: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也有很多种,现在,春节来临,人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下载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古老节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面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的到来,形成了与其它节日不同的民......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 姓名:班级:学号: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调查时间:20xx年12月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随着人们生......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8年春节 调查目的: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过程: 一、参考资料:春节传说——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

    春节民俗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安庆怀宁)范文合集

    春节民俗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也是有历史,有内容的。春节的发展过程是悠久而又......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5篇模版)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题目:体验民间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系部名称: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大二 班级:汉语言《1》 姓名:梦想实践单位:周口淮阳乡村 实践时间: 13年2月3日 至13年2......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调查地点:长辈亲戚家调查渠道: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调查结果: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