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015年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并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治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除了上述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4、毛泽东思想何时、在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 七大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7、何时、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7年 十五大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9、.实事求是的含义。
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10、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11、近代中国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国情: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对象: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阶级构成,国内的主要矛盾
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 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得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1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21、何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2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时间、论题。
《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提出,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6、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
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9、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3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3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p.119)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3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1980~199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33、“两个一百年”
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途径
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5、改革的性质(p.13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6、怎样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38、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发展的历史趋势。(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最后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性质。
4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什么问题?
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1)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44、怎样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4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这就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46、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详见P159最下面一段)
47、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8、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4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50、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什么过程?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51、“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52、“九二共识”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P191
53、世界多极化含义
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5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5、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
56、我国是否没有了民族问题?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经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由于历史上形式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满足问题仍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要工作。
57、社会主义时期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8、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革命化——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树立全面建设思想,不能畸轻畸重、单项冒尖;要树立系统集成思想,防止“大而全”、“小而全”;要树立辩证发展思想,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难点,突破重点,防止一线平推,“眉毛胡子一把抓”。
59、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0、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的说,即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理论依据(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的战线。
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1.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基本目标+基本政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义文化 ○16.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主要矛盾: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2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9.中国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0.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坚持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由: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物质基础)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见着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市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体 ○
4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项政治制度 ○26.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势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折。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多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28.保障和改善民主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实现利益的问题。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第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9.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0.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四,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篇:毛概复习要点
《毛概》复习要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4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5~6页)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9~12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9~21页),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27页)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29页)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34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38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44~46页)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47页、49~53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58页)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61~67页)
3、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71~7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的八大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78页)
2、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意义以及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85~89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96~98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2~103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04页、10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论断及重要意义(113页、115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5~119页)
3、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具体内容(121页)
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实现途径(123~12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29~131页),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35~136页)
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37~142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与特征(145)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5~146)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46)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51~152)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55~156)
6、我国的国体与政体(157)
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158)
8、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160)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6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63)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重要意义(170)
1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74~175)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87~189)
2、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192~193)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时代主题的涵义(196)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3~212)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214~217)
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18)
3、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21)
4、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228~237)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性质和宗旨(238~239)
2、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38~244)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43)
4、新阶段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和危险(245),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44~252)
第三篇:毛概课期末考试复习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
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长期性的认识与把握
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基本特征:(第1、9条)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意义:1.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克服急躁情绪。2.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树立起理智的信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4.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三步走”发展战略)→十三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大体用20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映了党的实事求是。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心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有关改革开放:①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③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⑤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段话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国是以私有制为基本的经济制度,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制度基础上,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不同。
2.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多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效率为基本准则,对公平关注的相对少一些。而中国和瑞典等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更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面积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力图兼顾公平与效率。
3.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也很作用,但公共职能的领域比较窄,作用范围比较小。而德国、日本等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力度就比较大。新自由主义者威廉·罗勃凯把社会市场经济,比喻为“人工培育的植物”,把自由市场经济比喻为“野生的植物”。作为一种“野生植物”的自由市场经济所坚持的是自由主义,它所要求只是一
个廉价的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而社会市场经济这株“人工培养的植物”则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措施,来确保正常的竞争秩序,保障社会经济的顺利运行。中国是在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之后转入市场经济的,其政府的作用和干预的程度都很大。与德国、日本比较也有很大差异。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基本特征: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①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②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③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④法治对经济运行起基本的保障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7.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公有制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在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如何看待股份制企业: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作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10.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开放以前,在平均主义和同步富裕的思想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后来他一直强调要实行这个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离开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依靠非法手段去发财致富,巧取豪夺,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味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的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2.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①人民民主专政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邓小平:“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5.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四篇:毛概考试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实事求是路线的基本内容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三个有利于”标准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8.建设创新型国家
19.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20.“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2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6.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科学含义
2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发展
29.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
第五篇:毛概考试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科学发展观
2、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启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0、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1、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15、没收官僚资本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17、三大优良作风
18、三大法宝
1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2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
24、社会主义本质
2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6、发展是硬道理
27、“三个有利于”标准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3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2、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4、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37、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38、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39、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4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1、新型工业化道路
41、人民民主专政
42、人民政协的职能
4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5、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47、社会主义民主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50、意识形态不能搞多元化
5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53、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5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55、当今时代的主题
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5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范围的联盟
60、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6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6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6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