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刚刚看完《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最后落网的老狐狸高育良在束手就擒前对自己的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下课”。全剧看下来竟是这个情景使我感触最深,我不禁重新审视起这个亦正亦邪的高老师来,他究竟是不是个好老师?他桃李天下,培养的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个个都是能手精英;而他又利欲熏心,晚节不保,最终被自己的得意门生送进监狱。借这位高老师身上的“贤”与“不贤”来谈谈我认为的好老师。
首先,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有爱。有博爱之心,有公平对待学生的博爱之心。没有爱心,就无从谈起自己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而且一切不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教育就不能说成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在任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缺失的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心,因为有爱才有教育。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存在歧视,要正视每一学生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短处,要多发现学生的长处,抱着一种“以事论事”的态度看待学生。可能学生在文化课的课堂上不是很出色,但是体育场就很可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姿。
其次,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渊博,渊博的学识才能打造一个老师的个人魅力,高老师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我想跟他本身渊博的学识是密不可分的,他在讲台上的挥斥方遒,意气风发都以此为基础。俗语有云: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学问高深,知识渊博,见解新颖,语言幽默都是征服学生的利器。就和追星族模仿偶像穿衣打扮一样,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仰慕将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手拈来和游刃有余将会引起学生的主动钻研和融会贯通。
其次,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智慧。智慧不等同于聪明,老师的智慧是教育智慧,是与学生交流相处的智慧。此剧中,对待侯亮平和祁同伟,高老师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相处模式,教师要教育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不是把简单的把水倒进碗里的过程,因此,教育的智慧是如何引导管理学生。用地讲究因地制宜,育人则讲究因材施教,为了让为一位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运用不同的可行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教育智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就连高育良老师都没能做得好,吾等小辈更该刻苦钻研了。
最后,一个好的老师必须以身作则。高老师最终教育出了一个个“海瑞”自己却最终落得下狱的下场,也就因为不能以身作则吧!教育讲究言传身教,讲究潜移默化,讲究春风化雨,讲究耳濡目染。19世纪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无独有偶,我们的思想家、教育孔子也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言传的效果需要身教来保证,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老师的地位非常崇高,那么身处这一崇高地位的我们影响学生思想和心灵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地教授知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通过《人民的名义》这部剧,让我意识到,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要自省自学,争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争做一名人民的好教师!
第二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直言正论苟利百姓生死以 若水之善未因祸福避趋之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昨晚收官,在观看过后,沙瑞金、李达康、侯亮平、高育亮、祁同伟、高小琴、赵瑞龙、程度、季昌明等等众多的角色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中,有一个角色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每每出现,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这个角色就是——老检察长陈岩石。每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的身边,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作为一名老检察官正直、公平的人格魅力,在这个电视剧所刻画的贪腐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又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么究竟是什么能够让陈岩石坚守底线,一心为民?老子有云:“上善若水”。若水之善,大者利民,小者利己,其所以然,而在于从其善于己,利其善于民,此即为老子“上善若水”之精髓。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不争夺。陈岩石的身上,正是拥有了水的这些品质,才使得他成为了这部反腐大剧中最感动我,也最值得我学习的角色。
一、心中有民,大风门前止波澜
大风厂“一一六”事件,众多职工组成“护厂队”,与拆迁队发生冲突,不仅一场大火烧伤了不少职工,还让政府的威信受到了质疑,职工纷纷站了出来,围住了“拆迁队”,致使整个大风厂门口水泄不通,烧伤的职工无法送医就诊,这时,陈岩石站了出来,维持了秩序,安抚了职工的情绪,不仅挽救了烧伤职工的性命,也阻止了情况进一步的恶化,但是市委书记李达康听信谗言,处置不当,竟然希望趁乱拆掉大风厂,一旦实施,不仅会有损政府的声誉,而且很可能会酿成一场更大的流血冲突,陈岩石老检察长又站了出来,用他柔弱的身躯挡在了推土机的前面,不仅挽救了百姓的生命财产,也挽救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觉悟,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党和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党和人民,他“虽死无悔”。
二、心中有党,虚报年龄为誓言
在大风厂群体事件结束后,省委书记沙瑞金同志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只扩大到一个人,那就是陈岩石,他请陈岩石同志给汉东省的班子成员讲讲当年的革命传统。陈岩石静静地坐在那里,用自身的经历感悟新中国的不易:在他只有15岁的时候,参加战役,当时只有党员才有资格去被炸药包,而他为此虚报了两岁的年龄入了党,顺利进入大刀队,背上了炸药包,当年一战,全班只有九名战士活了下来,而他的战友二顺子才刚刚入党一天,就壮烈牺牲了。对于他自己,也因为虚报了两岁,最后临近退休都没有评上副部级,对此他只淡然的说:虚报年龄入了党是为了当时党员的特权——背炸药包,这是他自己争取到的权力,就算最后没有评上副部级,他并不后悔,反而会为他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知道为了什么入的党,他就是为了能够身背炸药包炸碉堡,用生命和鲜血实现自己的入党誓词。当得到这个特权后,就意味着为了新中国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
三、心中有责,为血沉冤明公义
主角侯亮平的发小蔡成功诬陷侯亮平受贿,当陈岩石得知消息以后,立刻动员新大风厂职工参与到查找证人的队伍中,这位八十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骑着电动车,早出晚归,协调众人,关注动态,归纳信息,最终帮助侯亮平沉冤昭雪,挽救了一名能够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反贪局长,在剧中陈岩石不仅要寻找证人,而且还要和贪腐的公安厅厅长作斗争,最突出的就是当他发现病房里有监控和录音的时候,打开了水龙头和莲蓬头,与侯亮平躲在洗浴间里谈话,说明了他不仅拥有为党为人民的使命感,还拥有很高的智慧,再一次捍卫了共产党人的骄傲。
四、心中有戒,为民为党记初心
陈岩石的儿子陈海,作为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查找犯罪证据的时候突发车祸,躺在床上昏迷不醒,陈岩石看着自己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此时的他既是父亲,也是丈夫,憔悴和痛苦挂满了他的脸上,他没有在人前哭泣,因为他知道他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不能垮掉,可是每当他一个人坐在陈海病床前时,却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心疼和无助可能就是他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尽管如此,他也不忘群众,依旧站在群众中,帮助新大风厂统计股权,向政府审批用地,帮助新大风厂选址选点,在他的心中,尽管自己是一名父亲,但同时也是人民的儿子。
就在陈岩石最后弥留之际,他也是嘱咐老伴,死后不开追悼会,不给政府和人民添一点麻烦,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所写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电视剧结束了,陈岩石也离我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却影响着我,他用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气魄和胸襟,不图回报,一心为民,他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牢记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以实际行动旗帜鲜明的向一切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因个人福耻而不顾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
总书记曾说过:“从前我们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现在我们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来我们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陈岩石老检察长一生的写照,我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公务员,从他的身上学到了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要争“特权”,争历史赋予我的“扛炸药包”的特权,苟利国家,行若水之善;不忘初心,作人民公仆。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深刻反映了中国目前整治生态的部分现实,比如官场上的师生、父子关系在具体政治实践中的作用。这部剧虽然进行过一定的艺术改造,但剧本中对官场生态,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还原,里面的大部分角色,案件都是有直接现实原型,人物性格、对话内容及揭露的官场“规矩”,高度写实。
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两集所讲述的赵德汉这个小官巨贪。三张搜查令,三个不同的状态,从一开始坐在家里吃着面条,镇定自若,面不改色,不慌不忙的回答侯亮平对他的提问,开口人民闭口党,到在单位办公室,心态开始慢慢变化,再到最后看到第三张搜查令时心态接近崩溃,当进入别墅区后腿软的走不动,趴在钱上痛哭,被搀扶着上楼,精准的记得每次金钱往来。
一面是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的“清官”、“孝子”,而另一面则是受贿超过2.3亿元的“贪官”,从小人得志到最后心理防线的彻底崩溃,深刻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尤其是当整墙铺满人民币映入眼帘时,这种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就受到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广泛热议,而在《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广电总局审查时,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在以往是并不多见的。编剧周梅森也坦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以前主管部门可能认为反腐剧是负能量的,但这样的思维现在改变了,腐败必须正视,不是闭上眼,腐败就不存在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反腐永远在路上,一只只打老虎和一批批苍蝇的查处,体现了党中央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而作为党员应该时时刻刻做到“七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利益,防止心态失衡;正确对待监督,切忌忘乎所以;正确对待家人,避免因爱生恨;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只有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才能构筑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做到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人民的名义》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对时代的呼应,对现实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满足人们对社会巨大的思考量。只有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才能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第四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精品)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但在接下来剧情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常人的预料……从老省委书记到基层一线干部,那些自身堕落的官员非但没有悬崖勒马,还在执迷不悟的步入深渊,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欺骗组织、群众,曾今那些正义凌然的共产党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
对于权力与金钱的欲望,让他们都忘了曾今在党旗下的誓言,也忘了《党章》《党规》对他们的约束,这种忘我的状态也让他们更进一步的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接近无限权力的他们早已将党和人民抛之脑后。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可以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观看《人民的名义》后,我深刻体会到腐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我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珍视亲情、友情,珍惜工作、学习的大好时光,做好可做之事,做好应做之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常怀律已之心,自觉做到宁静致远,洁身自好,远离腐败。
第五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篇
(2017年5月10日)
(一)3月28日,反腐新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该剧第一集的实际收看人数(含网络)高达3.5亿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000万,讨论量达21万,该剧的热播打响了2017年反腐剧播出的第一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反腐的高压态势为反腐剧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冬眠期‛以后,以《人民的名义》为代表的反腐大剧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诉求。同时,这部剧也给党员干部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不忘初心,坚守品格。《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小官巨贪‛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在简陋破败的老房子里吃炸酱面,喜欢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却在欲望的诱惑下,丢失了作为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当官的信念,贪污赃款达2.3亿人民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落马官员皆出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寒人家,他们步步高升,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赵德汉们‛警示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不忘初心‛作为为官干事的座右铭,要时刻铭刻在心,始终落实于行。二是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相对于普通干部,高官腐败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坏更广更深。过去,反腐剧的尺度停留在‚副省级为止‛;这一次,《人民的名义》把尺度扩大到了副国级干部。这背后彰显了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决心。同时,该剧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三是要不断提高廉洁意识。《人民的名义》用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表达从正反两面展示了官场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官场‚两面人‛‚两面派‛的揭露,入木三分。剧中的腐败分子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活脱脱一个‚两面人‛形象。但‚机关算尽太聪明‛,演技再高,总有演砸的时候。《人民的名义》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教育党员干部,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受感染、受教育。因此,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做到坚定信心不动摇,面对诱惑不迷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提高廉洁从政意识。
正风反腐,是对世道人心的校准。党员干部要学习《人民的名义》中反腐斗士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
(二)《人民的名义》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三)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故事一开始,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贴切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 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