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讲 道德的终极标准
第二讲 道德的终极标准
在我们这个堪称相对主义的时代,人们动不动就说,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哪里会有道德的终极标准呢?道德的终极标准就是最根本的道德标准,是任何条件下没有例外而绝对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所以道德终极标准只能有一个。那么道德的终极标准究竟是什么?
我们知道个人目的是衡量行为价值的标准。比如“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对不对?要看养猫的目的。如果是为都市的阔太太,闲着无聊,养猫是为了解闷儿,那么能抓耗子就未必是好猫,而只有长的漂亮、善解人意才是好猫。这就是说,人的活动目的是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有无、大小和正负的唯一标准。
但是个人的目的是评价他的行为价值的标准,却不是衡量他的行为道德价值的标准。衡量每个人的行为道德价值标准的是应该是道德目的。
一、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终极标准
(一)道德的特殊目的和普遍目的
道德目的可以分为道德特殊目的和道德的普遍目的,道德特殊目的仅仅能产生某些道德规范,不可能是道德的终极标准。而道德的终极标准乃是产生一切道德规范的道德标准,是衡量一切道德优劣和行为善恶的标准。
例如许多社会都曾处在这样的阶段:所提供的食物不足以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为了避免所有人被饿死,这些社会制订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爱斯基摩人的规则是将一部分女婴和年老体衰的父母置于雪地活活饿死;巴西的雅纳马莫人是杀死女婴,并在男人之间不断的进行流血的战斗;新几内亚的克拉基人的规则是男人在进入青春期后的数年内只能建立同性恋关系。这些社会制定这些特殊道德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所有人被饿死。显然,避免所有人被饿死只能是道德的特殊目的。不可能衡量一切行为的善恶和道德的优劣,因此绝不可能成为道德终极标准。
(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道德的普遍目的
1、人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人的需要的二重性 ①人存在的二重性
人和社会产生的历史表明,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存在始终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物,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人,这是由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自然机体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任何人都不是纯粹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这就是说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因此,人就是把两个矛盾的方面内在的具于一身的矛盾体,成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这种二重性正是个人同社会的必然关系决定的,如果否认个人同社会的这种必然的联系,也就否认了人之为人的本质。②人的需要的二重性
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人作为一种个体存在物,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个人利益。所以个人利益从来不是一个道德戒律,只是一个科学事实。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又有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社会共同利益。
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作为自然机体的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因此满足人的需要的途径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满足个人需要,二是满足表现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个人需要。
2、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决定道德的普遍目的
人的需要或利益总是呈现为个体性和整体性的双重特点。
决定了任何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他的需要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相互关系问题。
道德就是为了适应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而产生的。而道德的普遍目的就是增进或维护每个人的利益。
人由于内在的将二重性的需要或利益具于一身,这二重性的需要就必然的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是统一的。从个人利益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看,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独立存在。从社会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关系看,个人利益必然依赖于社会共同利益。所谓社会共同利益,其根本的内容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需求,因此他是社会成员获得个人利益的必要的社会条件。所以马克思说:“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
其次,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又是相互对立的。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总和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质。社会共同利益是作为有机体发挥其职能的需要,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具有全局和长远的性质。相比之下,个人利益只能具有局部的暂时的性质。
综上所述,道德的需要不仅是根植于人的存在及其利益的二重性之中,而且他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的。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有一致性,因此讲道德不仅不违反人的本性,而且是有利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存在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的。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个人利益又与社会共同利益存在矛盾的方面,因此必须用道德来调节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又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道德的终极标准
道德的普遍目的就是增进或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道德的终极标准就是道德普遍目的的量化。所以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就是衡量一切行为之善恶、道德之优劣的道德终极标准。
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利益”,用每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稍有不同的。尽管个人利益具有二重性,但是因为个人利益已经被习惯的理解为作为自然机体的个人利益这样恶自我范畴,所以这里我们使用的是“每个人”,每个人利益属于社会范畴,因而与社会利益一致:凡是有利社会的,必定有利于每个人,凡是有利于每个自我的,必定有利社会。
所以,道德的终极标准就是: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这就是说,评价行为是否道德,只能看他对每个人的利益的效用如何:
凡是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的,不论其品德境界高低,都是应该的、道德的。就像“为己利他”,这种行为确实不高尚,但是显然只能增进而不是减少每个人利益,因而就是应该的、道德的。反之,再没有比自我牺牲更高尚的行为了,但是这种行为只有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才是应该的道德的。而在利益不发生冲突的时候则是不应该、不道德的。不就是因为在利益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自我牺牲减少了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是衡量一切行为之善恶和一切道德优劣的道德终极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不情况下有不同表现,从而衍生出了四个道德分标准。
二、解决一切利益冲突的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
西方伦理学界十分流行一个“电车理想实验”:一辆失控电车飞驰而来,如果不驶向左面的轨道压死1个人,就必定驶向右面的轨道压死5个人。电车的司机该怎么做?
显然应该驶向左面的轨道压死1个人。可是为什么?答案是这样做符合“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那么,什么是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呢?
我们知道,道德的终极标准是“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但是在人们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时候,增进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情况下,要增进一些人的利益就要减少另一些人的利益,因而不可能增加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而只可能增加利益净余额——增进与减少之间的差额。
粗略看来,增减利益净余额无疑是解决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增进的就是善的,减少的就是恶的。其实不然,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最小的减少不得不减少的利益,最大的增进可能增进的利益。
例如:董存瑞炸碉堡,即在只能由人去托炸弹的情况下,不论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托,都增进了利益净余额。但是显然不应该两个人而只应该一个人去,理由就是:牺牲一个人符合最小的减少不得不减少的利益。
所以,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时候,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就表现为“最大利益净余额”1标准。
但是它是解决一切利益冲突的绝对标准吗?或者说,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只要符合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就是道德的应该的吗?就拿那个电车实验来说,如果岔道口右边站着的是爱因斯坦而左边五个人是价值远远小于爱因斯坦的芸芸众生,那么压死5个芸芸众生的净余额是正价值。这样一来,压死5个芸芸众生而保全1个爱因斯坦便符合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可这样做是道德的吗?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
三、解决他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究竟应该压死一个伟大的爱因斯坦还是应该压死价值远远小于1个爱因斯坦的5个芸芸众生?正确的答案恐怕是应该压死一个伟大的爱因斯坦而保全5个芸芸众生!因为压死爱因斯坦而保全5个芸芸众生,虽然有可能违背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却符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总量”的这一道德终极标准。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遵守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在处理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与“增进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产生矛盾情况下应选择的原则的体现。
“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在处理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可能与“增进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发生矛盾。这种可能表现在:最大利益可能是少数人利益。这样一来,保全少数人利益而牺牲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便可能得到最大利益净余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牺牲最大多数人利益而保全少数人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情况下的“最大净余额”与道德终极标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就发生冲突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关键在于“每个人”,而不是“利益总量”因此,如果增进每个人利益,即使比增进一个人的利益而减少另一些人的利 1最大利益净余额乃是解决一切冲突——不管是他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还是人我之间的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因此也就不能不因利益冲突的类型而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主要来讲,可归结为两大类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和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用来处理他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无私利他是用来处理人我己他之间的利益冲突。益,就利益总量来说少得多,按照终极标准,也应该增进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增进一些人的利益、减少另一些人的利益,以求得最大利益净余额。因为道德终极目的是增进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利益净余额,也不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些不过是在利益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不可能增进每个人利益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可知,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便增进少数人利益比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更能增进利益总量,更能使得利益净余额达到最大限度,也不应该为增进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增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最接近符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这一终极标准。所以在解决利益冲突时,道德终极标准对于最大利益净余额,具有绝对的优先性。也就是说,在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前提下,首先应该根据终极标准保全最大多数人利益而牺牲最少数人利益;而后才应该根据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保证最大利益而牺牲最小利益,从而使得利益净余额达到最大。
例如: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最大多数的一方的人数是90%,就应该保全这90%人的利益而牺牲与其冲突的10%的人,即使相反的选择会达到更大乃至最大的利益净余额。如果最大多数的一方的人数是51%,就应该保全这51%人的利益而牺牲与其冲突的49%的人,即使相反的选择会达到更大乃至最大的利益净余额。但这些无疑统统是例外,因为按照常规,最大多数人利益无疑都是最大利益,最少数人的利益无疑都是最小利益,因而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能够得到最大利益净余额。
应该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的关键词是“最大多数人”而不是“最大利益”。因为最大利益毕竟有可能——不论这种可能性是如何的小、如何例外——是最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四、解决己他之间的利益冲突——无私利他标准
柯华文2的英雄事迹,影响极大。曾引起全国学习的热潮。然而,仔细思量,有很令人困惑:难道23.7万元比柯华文的命还重要吗?柯华文死的值吗?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人们的利益冲突从每个人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己他利益的冲突,也就是自我利益和他人社会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利益净余额”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就表现为“自我牺牲”的标准。因为自我仅仅是一个人,是少数人;社会和他人是自我之外的一切人,是最大多数人。因此,在自我利益和社会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害己利他、自我牺牲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另一方面,社会和他人的任何利益,总体上讲都是大于自我的任何利益的。所以,害己利他、自我牺牲,利益净余额是增加了,符合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所以西季威克说“当私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发生冲突时,功利主义比常识更严格的要求自我牺牲”。
当然在某些情境下,当己他利益发生冲突时,利他之利可能小于利己之利,比如柯华文的利他之利不过是二十几万元,显然小于利己之利——生命。但是,从整体上说,当己他利益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每个人只有牺牲自我利益才能保障社会存在发展:而只有社会存在发展,诶个自我才能生存。这样,自我牺牲就某一具体场合来说,可能害大于利,但从整体上却既保全了社会,又保全了自我,因而利大于害。
然而 如果利他害己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从整体上说,也有利自我吗?是的,因为如果没有社会,一个人独自生存,其死亡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显然远远大于他生活于社会中当自我性命与更重要的社会利益、他人性命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自我牺牲而死亡的可能性。所以,牺牲自我性命确实极其有害自己,但是如果每个人当此场合都不是自我牺牲,2柯华文生前系中国农业银行海口分行红坎坡分理处出纳员,1991年1月8日下午2点15分,4名持刀歹徒闯入海口农行红坎坡分理处进行抢劫,值班的她和同事田勤一道,不畏强暴,徒手与歹徒搏斗,同时用身子护住装有23.7万元的钱箱,竭力抗争,胸部、腹部被刺10刀,壮烈牺牲,用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年仅24岁。那么社会就不会存在,每个人便会面临更大可能的死亡。
对于这个道理,合理利己主义者爱尔维修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100个人的轮船失事滞留在一座无物可食的荒岛上,等待救援。终于到了这一天:如果不吃人,所有的人都会饿死。这是,每个人显然都会统一抽签,而中签者自我牺牲,被其他人吃掉。中签者自我牺牲是利己还是害己?表面上看是害己,但是从总体上看,却是利己。因为他选择了较小可能的死亡。若不抽签,是百分之百的死亡;而抽签自我牺牲,只是百分之一可能性的死亡。人们之所以认为自我牺牲有害自我,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我牺牲的现象而没有看到实质,只是看到自我牺牲的具体场合而不见其总体联系。
自我牺牲与无私利他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作为解决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只适用于正常的一般的情况,而不适用于非常的、例外的情况。当己他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在他人利益总体上大于自我利益的情况下才应该无私利他。繁殖则应该保全自我利益、放弃和牺牲他人利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牺牲实质是一种纯粹害己的具有负道德价值的行为。而牺牲他人实质上是单纯利己的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大伦理学家包尔生说:“如果一个人偷一块面包就可以活命,否则就可能饿死,那么他偷一块面包就是应该的、道德的。”
五、利益一致——无害一人的增进利益总量标准(为己利他或者己他两利)
“最大利益净余额”和“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及“无私利他”三个标准仅仅是利益冲突情况下的体现。那么在人们利益一致时,道德终极标准的采用应注意什么原则呢?孟子的回答是:“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转化成现代人的语言就是“不害一人的增加利益总量”乃是利益一致而不相冲突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的应用。
哈曼曾由此设计了两个著名的理想实验,不但难道了自己,也让许多学者困惑。一个理想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把极其有限的医药资源用来治疗一个重病人,另外五个人就必死无疑;如果用来救活这五个病人,那个重病人就必死无疑。医生应该怎么办?医生显然应该救活那五个人。第二个理想实验是这样的:有五个人分别患有心脏病、肾病、肺病、肝病、胃病,如果不进行器官移植就会死;而如果杀死一个健康人,把他的器官分别移植到这五个人身上,这五个病人就一定能活,而且非常健康。医生应该怎么办?显然不应该杀死一个人而救活五个人。为什么?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第一个案例中,五个人与1个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而第二个案例中,5个病人与1个健康人没有利益冲突,保全一个健康人并不损害五个病人的利益,这个健康人的利益不是用五个病人的利益换来的。五个人的将要死亡与健康人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怎么会有利益冲突?所以在第二个案例中应采用的无害一人的增进利益总量标准。
在利益一致的时候,只应该“无害一人的增进利益总量”,即己他两利,而不应该无私奉献,因为在这个时候,无私奉献只是增加了社会和别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等于没有增加社会利益总量。不仅如此,对于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的增进,“为己利他”是一种具有动力机制的原则,将极大的增进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我们现在主张任何场合都无私奉献,这种倡导就是不道德的,它违背利益一致情况下的道德标准。无私利他固然是一个高尚道德原则,但是却仅仅适用于己他利益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
第二篇:第二讲道德讲堂:实践交流会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尤其是在老年人保障方面,已取得许多成就,但我国的老年人形势仍很严峻,老年人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多数城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之路,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尊重老人,敬爱老人,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虽然这次实践活动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本次活动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我一直想,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我们到底能干什么?心理上总有这样的疑问,暑期实践活动就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平台,迎接未知,考验自己,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这次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尽我们所能给他们欢乐,给他们祝福,给他们带来美好回忆,陪伴他们去寻找年轻的辉煌和对明天的希望。也希望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能够来号召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老人们的生活,给他们带去精神上的慰藉。
(以上就是分社第二堂课道德讲堂的笔记,大家照上面抄)
第三篇:讲道德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实,光明磊落。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讲道德有品行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查看!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一
讲道德、有品行,是做人之本,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情操,重视家风建设,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切实做生活上的正派人。
何谓品行?“品”即品德,“行”即行为,品行就是人的道德情操,是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理念、思想、认识和品质等,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百行以德为首。”品行既折射着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风,也反映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同志说,“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行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基。
党员干部的道德好、品行端,则作风正,就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始终做到清正廉洁。
“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道德建设,贵在养成,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每个党员都要上好道德修养这一人生必修课,注重道德实践,行善积德。修德是一项基本功。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把道德要求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个人兴趣、爱好、欲望等一言一行,严格纳入时代的道德范畴之中,真正树立高尚的品格,切实做到严以修德、以德立身,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干事,多一些襟怀坦荡、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点浩然正气、少一点私心杂念,守住人格尊严、守住做人的底线。
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核心是其所具有的为他人、为集体、为群众的献身精神,更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最具感染力的人格形象。“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要追求高尚情操,注重情操修养,远离低级趣味,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要清正廉洁,恪守老实做人、清白为官的道德底线,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要敢于担当,做到“夙夜在公、心无旁骛”,关键时刻拉得出来、顶得上去,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要勤政务实,坚持真干实干苦干,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追求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情趣。要为民服务,始终保持一颗公仆心,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是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要重视家风建设,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做到自身清、家人清、身边清,用“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高风亮节来对待“齐家”与“治国”,切实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以家庭清廉维护一生清誉,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二 党员干部,有一种政治立场必须始终坚定,那就是党性;有一种道德境界必须始终固守,那就是品行;有一种榜样风范必须始终践行,那就是表率。
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发起了“总动令”,讲党性是前提,重品行是基础,作表率是途径,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坚持原则讲党性、永葆先进作表率,都须有良好端正的品行为坚实基石。
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与“修身”即为人品、品行。品行是修身做人之本、修身做人之道。品行如同人之身影,自身往往看不到,可周围群众却一清二楚,它不仅关系着干部个人形象,而且关系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党员干部重品行,既要重政治品行,又要重生活品行,就是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政治品德、生活品德是否高尚,做到“不以利害移操守”,从而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至高人生道德境界。
党员干部重品行,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全局意识和宗旨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锐意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工作中高度负责。
第二,务必恪守公道正派。公道正派作为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既是恪守的职业道德又是独特人格魅力所在。这一点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按既定程序和标准办事,守土有责,敢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地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上来。第三,务必做到求真务实。敢于坚持真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改革创新。
第四,务必做到克己自律、清正廉洁。要时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纪守规,自觉接受监督,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让选人用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内核。对共产党员来说,道德是党性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是勇气的后盾、是纯洁的保证、是抗腐的良药、是服务的动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党员道德品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
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党员道德品行的要求具体落实到三方面。
一是严于自律。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自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能否忠实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公正、保持纯洁性,关键在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严于自律,克服各种诱惑,忠实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地管理、使用和分配社会资源,而绝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做危害群众利益的事。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健全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要发挥作用就需加强奖善与惩恶的力度,引导党员向善为善,打造党员的浩然正气,为此要在党内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的党员道德评价体系,明确目标,确定标准,完善教育惩治制度,切实加大对共产党员干部道德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三是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的存在方式和载体,共产党员必须在实践中展现和物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职责使命,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第四篇:讲道德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总书记多次就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思想建党,促进党风政风根本好转,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对照总书记要求,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升华道德情操,才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一句空洞乏味的口号。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与人组成了社会,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组成了我们的百态人生。社会的安定和谐基于大多数人素养的提升。新时期,如何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怎样更好的科学发展,其着眼点是一个大写的“人”。人素养的提升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一,勤于学习思考,升华思想境界。学习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本领,更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品位。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认真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其次,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果,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要通过学习思考,升华思想境界,做到信念崇高,品格优良。特别是要通过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真正使自己的思想、行动符合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
第二,善于实践锻炼,能够见贤思齐。共产党员只有学习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从中汲取道德营养,才能使自己高尚和纯洁起来。共产党员要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向革命先辈、先进模范、身边的优秀典型学习在实践中继受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加强自身的道德锤炼。
第三,严于廉洁从教,强化自我约束。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始、慎独、慎微。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常存敬畏之心,敬畏人生、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人民,时刻警醒自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真正做到廉洁从教,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取不义之财,不拿不法之物,不去不净之地,不交不正之友。要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其他党员的监督之下,在严格健全的党内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
第四,勇于接受他律,扩展修养成效。共产党员要把党章作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根本标准,凡是党章规定必须做到的都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都要带头不做。党员要增强纪律意识,无条件地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共产党员要本着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自觉接受组织、群众、舆论和家庭的监督。牢固树立和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群众,以共产党员的道德人格力量去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积极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篇:讲道德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讲道德、有品行
价格科 李明
中央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方案提出,做合格党员,就是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其中,“讲道德、有品行”是做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实,光明磊落。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一要做老实人。共产党人做老实人,就是要忠实地面对党、面对组织、面对人民、面对同志。二要说老实话。说老实话,就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错误不隐瞒,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要干老实事。广大党员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要、以民生为大,对工作尽力,对岗位尽责,对事业尽心,崇实干、用实劲、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讲道德、有品行,要从慎初、慎小,从小事做起。党员的作风养成,要从日常处着手,从点滴中做起,从小事上破题,从细节上加分。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立德、修德、践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