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酒店评估案例

时间:2019-05-14 05:2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A酒店评估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A酒店评估案例》。

第一篇:A酒店评估案例

一、内容摘要

A酒店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21日,注册资本500万元,实收资本500万元,经营范围:住宿、浴室、制售中餐、歌舞、KTV、茶座、烟(含雪茄烟)零售,建筑材料、化工产品(除化学危险品),装饰装潢材料销售;橡塑制品,轻质墙体材料生产、销售,目前仅从事住宿、浴室、制售中餐、歌舞、KTV、茶座等经营活动,所处地段为市区繁华地段,土地等级为一等,其涉及的地方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征收方式为查帐征收。A酒店有限公司在该市大改革、大开发、大开放的浪潮中,优质服务,诚信经营,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其缴纳的地方税收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07年5月,该市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按照市地税局的统一部署,对辖区内饮食服务行业的企业纳税人实施专项评估,通过此次评估规范了该行业的税收秩序,促进了整个行业税收征管质量的提升,也为有效开展其他行业的纳税评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评估人员在对A酒店有限公司实施评估分析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存在疑点问题较多,随将其列为重点评估对象进行重点评估,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微观经济指标、财务管理指标和纳税评估指标对A酒店有限公司的纳税情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评估分析,最终使A酒店有限公司所存在的疑点问题得以确认或消除。

二、案情介绍

(一)全面分析 突出重点

1、行业评估背景 建市十年来,该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多项经济指标在全省持续领跑,但该市饮食服务行业的税收贡献率明显偏低。尤其是市地税局近期的调查报告揭示,2006年度全市地税系统查帐征收所得税的饮食服务企业亏损面高达66.67%,而全市国税局系统查帐征收所得税的饮食服务企业亏损面只有12.32%,另外,市直相关部门发布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市地税系统的饮食服务行业税收征管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市局要求各地务必认真有效地开展该行业纳税评估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开展纳税评估,特别要加强对零税负、负税负和长亏不倒户的企业所得税评估和管理,确保税收申报准确及时。

2、重点评估对象的确定

2007年5月份,该市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将纳税评估中反映出的“异常分值”大于50的纳税人确定为重点评估对象,A酒店有限公司由于2006年度的“营业成本率”、“营业利润率”、“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变动率”、“所得税贡献率”等指标与市局发布的饮食服务行业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相比差异较大,“异常分值”高达165。A酒店有限公司主要数据指标如下: 内容

项目 2006年

A酒店有限公司 纳税评估指标 “预警值” 2006年 同行业平均值

营业成本率 47.12% 41% 42.09% 营业利润率-61.79% 9% 2.30% 管理费用率 82.52% 25% 26.86% 营业费用率 25.52% 16% 16.12% 管理费用变动率 209.37% 7% 9.03% 营业费用变动率 187.92% 6% 7.93% 所得税贡献率 0 3% 1.36% 综合税负率 5.94% 8% 6.62%

由于A酒店有限公司在纳税申报方面的异常情况较多,尤其是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的变动情况十分明显,其变动率指标值均达到了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三十倍,也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值,报经分局领导批准,将其作为重点评估对象,实施重点评估,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3、收集内外数据

内部信息数据:一是征管系统2.0数据(包括申报征收信息数据、发票购销存信息数据、税费鉴定信息数据、房产税、土地税和车船税税源信息数据等)。二是电子申报信息数据(包括申报税费数据、财务报表信息数据等)。三是纸质资料信息数据(包括税务登记信息数据、纳税申报表信息数据、财务报表信息数据、税源调查信息数据等)。外部信息数据:主要是市地税局发布的相关信息数据、饮食服务业国地税共管户的交换信息数据,特别是其营业收入、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信息,同时,还收集了当地物价、统计等部门发布的相关经济信息数据。

4、指标选择与分析(1)初步比较与分析

2007年初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2006年我市饮食服务业入库税收同比增长29.5%,2006年全市实现饮食服务业收入额13.09亿元,同比增长22.7%。参照上述信息数据,可以测算出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应纳税额和营业收入。相关测算与分析数据如下表:

所属期间 相关指标 2005年(实际)2006年(测算)2006年(申报)2006年实际与测算差额

营业收入 5990130.98 7349890.71 6186789.50 1163101.21 应纳税额 471708.30 610862.24 339362.61 271499.63 从以上初步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我们不难判断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有少计收入、多转成本、虚列费用的嫌疑。(2)进一步比较和分析

评估人员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选用了部分指标对该公司2004-2006年度损益表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比较和分析:

所属期 相关指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变动率 2006年 变动率

营业收入 4792110.18 5990130.98 6186789.50 25.00% 3.28% 营业成本 1974349.39 2539815.53 2914925.26 28.64% 14.77% 营业税金及附加 258773.95 325264.11 339362.61 25.69% 4.33% 营业利润 345767.78 372466.19-3821779.87 30.89%-218.73% 管理费用 1634093.2 2036151.08 5105127.47 32.73% 150.72% 营业费用 576824.07 713424.64 1633153.01 40.40% 104.37% 利润总额 348669.98 372916.19-3823225.87 6.95%-1125.22% 应纳税所得额 397116.01 443770.26-3820625.87 11.75%-960.95% 缴纳企业所得税 131048.28 146444.19 0 11.75%-100% 营业成本率 41.20% 42.40% 47.12% 1.20% 4.72% 营业利润率 7.22% 6.22%-61.77%-1.00%-67.99% 管理费用率 34.10% 33.99% 82.52%-0.11% 48.52% 营业费用率 12.04% 11.91% 26.40%-0.13% 14.49% 所得税贡献率 2.73% 2.45% 0-0.28%-2.45% 综合税负率 8.66% 8.29% 5.94%-0.35%-2.80%

经深入分析发现,影响A酒店有限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有个三方面:一是营业成本;二是管理费用;三是营业费用。2006年度成本、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总额占总成本费用的96%,且与2004、2005年度相比变动幅度异常,2006年收入总额与2005年相比仅增长3.28%,而成本增长14.77%,管理费用增长150.72%,营业费用增长104.37%,成本费用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该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而是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严重亏损,亏损额高达-3823225.87元,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820625.87元,综合税负率也由2004年度、2005年度的8.66%、8.29%下降到5.94%。按照2004年度、2005年度所得税贡献率的平均值计算,该公司2006年度应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160237.84元[(2.73%+2.45%)÷2×6186789.50],按照2006年度同行业平均所得税贡献率计算,该公司2006年度应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84140.33元(6186789.50×1.36%),由此判断,该公司2006年度存在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疑点,也进一步印证了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有多转成本、虚列费用的可能性。

根据日常征管和稽查信息交换、国地税信息交换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饮食服务企业在收入上做手脚的诸多方法中,最为常见的是:将未开发票的收入转入账外账,所取得的款项在体外循环,在平时办理纳税申报时,只就开具发票的收入申报纳税。评估人员查询了征管信息系统2006年度A酒店有限公司有关数据,查询结果显示,该公司申报的营业收入与开具发票的总金额是相符的,均为6186789.5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公司很可能患上其他纳税人易患的“疾病”-隐匿收入,也预示着该公司存在少计收入的疑点。(3)再次比较和分析

针对上述评估分析所反映出的疑点,评估人员将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的成本、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作为评估分析的重点深入开展评估分析。2006年度A酒店有限公司收入、成本、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分月统计表如下(单位万元): 所属期 财务指标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营业收入 76 28 21 31 50 42 49 56 51 69 67 78 营业成本 36 12 10 15 24 20 23 26 24 33 32 36 管理费用 20 11 12 61 57 29 25 30 29 41 39 156 营业费用 8 5 6 39 31 9 9 11 10 11 11 13 营业成本率 47% 43% 48% 48% 48% 48% 47% 46% 47% 48% 48% 46% 管理费用率 26% 39% 57% 197% 114% 69% 51% 54% 57% 59% 58% 200% 营业费用率 11% 18% 29% 126% 62% 21% 18% 20% 20% 16% 16% 17% 根据上表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该公司2006年度营业成本变动相对正常,相关异常指标的时间段集中在4月、5月和12月,同时,6-11月的管理费用与1-3月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这些时期的会计信息数据是我们下一步评估工作应把握的重中之重。

评估人员在对该公司2006年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时,还发现该公司2006年12月“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余额由年初的6597436.48元增加到26664107.96元,净增加20066671.48元,其中,4月份净增加5016667.87元、12月份净增加15050003.61元,其他月份无增加或减少的情况。根据会计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该公司2006年12月份固定资产增加必定会导致其他会计科目数额的变化,评估人员对会计报表相关的科目余额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该公司2006年度“其他应付款”科目余额变动极为异常。2006年度资产负债表的部分项目数据统计如下: 相关指标

所属期 固定资产原价 累计折旧 其他应付款

2005年12月 6597436.48 2137638.54 2460761.35 1月 6597436.48 2191849.02 3198989.76 2月 6597436.48 2246059.50 3678838.22 3月 6597436.48 2300269.98 5524970.74 4月 11614104.35 2354480.46 6600791.69 5月 11614104.35 2460947.90 5544783.77 6月 11614104.35 2567415.34 5488775.85 7月 11614104.35 2673882.78 5376760.02 8月 11614104.35 2780350.22 4620752.10 9月 11614104.35 2886817.66 4158676.89 10月 11614104.35 2993285.10 4574544.58 11月 11614104.35 3099752.54 3940058.46 12月 26664107.96 4229984.65 13399053.30

评估人员通过分析发现,该公司2006年度期初、期未余额相比,除了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科目余额变化异常外(累计折旧余额变化由固定资产变化所致及,未分配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余额变化是由当年亏损所致),其余会计科目变化较为正常,由此可以分析得出,该公司2006年12月“固定资产”增加15050003.61元的对方会计科目应是“其他应付款”,因此其他应付款科目应作为核查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核查有关发生额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核查有无应税收入隐匿其中。评估人员在对该公司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分析发现,该公司年度所计提的折旧均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全年累计计提折旧2092346.11元,详细情况见下表: 相关项目

资产类别 本期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平均原值 计入管理费用的折旧额 税前扣除的折旧额 本期纳税调整增加额

房屋建筑物 17909746.47 1286826.95 1286826.95 0 机器设备 6955000.00 574611.83 574611.83 0 电子设备运输工具 1799361.49 230907.33 230907.33 0 合计 26664107.96 2092346.11 2092346.11 0 2006年12月份管理费用异常变动,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房屋增加计提折旧造成的,12月份发生的管理费用,其中计提的折旧额占了72.31%[(4229984.65-3099752.54)÷1563001.29]。

税收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固定资产-房屋的增加一定会带来房产税的增长,也时常会带来土地税和印花税等税收的增长,针对固定资产-房屋的增加这一情况,评估人员又对该公司2004-2006年度申报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的申报缴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如下表: 相关指标

所属期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 2004年 24021.84 2573.32 110.50 2005月 24021.84 2573.32 182.10 2006年 24021.84 2573.32 179.10 由以上分析得出,该公司固定资产-房屋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等税收的增长,同时,征管信息系统税源数据以及2006年税源调查信息数据显示其计税土地面积为2573.32平方米,年税额1元/平方米,计税房产原值为2859742.86元,年税率为1.2%,与其申报的信息数据相符,征管信息系统也没有其变更房产、土地的相关信息。通过上述数据分析,评估人员认为该公司存在以下新的疑点:一是如果该公司是在12月购置了15050003.61元的房产,为什么在当月计提折旧,因为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当月新增的固定资产是不准计提折旧的。当月计提的折旧额为1023764.67元[(4229984.65-3099752.54)-(3099752.54-2993285.10)],达到了固定资产原值的6.80%(1023764.67÷15050003.61×100%),按照税法规定房屋折旧的最短年限为20年计算,月折旧额只占房产原值的0.4%左右,存在多计提折旧的疑点;二是若是补提以前期间应提未提的折旧,那为什么没有申报缴纳房产税,存在少申报缴纳房产税的疑点;三是土地使用税税源信息数据显示,该公司实际占有的土地为2573.32平方米,在原有土地上新建1500多万元房屋的可能性较小,该公司应当有新购土地的情况,但该公司申报的土地使用税税额没有变化,据此认为该公司存在少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疑点;四是无论是购买的房产,还是由其他单位承建的项目,按照国家房地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都是要签订合同的,若是购买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要缴纳7525.00元(15050003.61×5/10000)的印花税,若是由建筑公司承建的,建筑安装合同要缴纳4515.00元(15050003.61×3/10000)的印花税,显然该公司又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缴纳印花税的疑点问题。这些严重违反会计核算原则和税收征管常规的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进一步增加了该公司2006年度虚列费用的可能性。另外,凡有财务管理常识和经验的人都知道,企业一个投资决策的实施必然会有资金的筹集活动,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余额净增加20066671.48元,评估人员认为数额如此巨大的投资与该公司的实力不相符合,因为该公司的注册本与实收资本,在成立以来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时,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也未发现该公司有金融机构借款的痕迹,那么该公司投资固定资产项目的资金是来源于非金融机构呢?还是来源自于民间的个人?若是来自于个人借款,在正常情况下应有相应借款利息的支付,那么在该公司的纳税申报记录中就会有代扣代缴纳个人所得税-股息、利息、红利的缴税记录,经查询征管信息系统发现,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个人所得税均为零申报,由此,该公司又浮现了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疑点。(4)横向分析和比较

最后,为了使下一步的评估约谈工作更为主动和有效,我们选择了在同等地段、经营面积和经营项目相近,且内部管理较为规范、纳税信誉较好的B(所得税地税局管理)、C(所得税国税局管理)公司作为样本与A酒店有限公司进行分析和比较。

企业名称

相关指标 2006年度

A酒店有限公司 B公司 C公司

营业收入 6186789.50 9554858.3 8175902.98 营业成本 2914925.26 3827676.23 3372559.98 营业税金及附加 339362.61 525516.15 435285.01 营业利润-3821779.87 644632.52 500010.73 管理费用 5105127.47 3257251.19 2855025.32 营业费用 1633153.01 1253597.41 982743.52 财务费用 16001.02 23092.4 15139.21 利润总额-3823225.87 613058.82 494402.67 应纳税所得额-3820625.87 686625.87 521283.2 缴纳企业所得税 0 226586.54 172023.46 营业成本率 47.12% 40.06% 41.25% 营业利润率-61.79% 6.75% 6.16% 管理费用率 82.52% 34.09% 34.92% 营业费用率 25.52% 13.12% 12.02% 所得税贡献率 0 2.37% 2.10% 综合税负率 5.94% 9.25% 8.59% 2006年度A酒店有限公司与当地同行相比,营业利润率、所得税贡献率等指标极度下降,综合税负率也明显偏低,而管理费用率、营业费用率增长较快,营业成本率也有所上升,从上述数据分析也可以得出,该公司2006年度存在着少计收入、多转成本、虚列费用的疑点。(5)主要疑点归纳

通过以上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分析,评估人员认为2006年度A酒店有限公司主要存在的涉税疑点有:一是少计收入、多转成本、虚列费用;二是少申报缴纳房产税;三是少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四是少申报缴纳印花税;五是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六是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二)紧扣疑点 约谈举证

1、拟定约谈提纲。为了使约谈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实效,评估人员在约谈开始前精心准备,从约谈话题的切入点,方式方法的把握,约谈难易程度,在约谈过程中会遇到那些问题和困难,以及要求纳税人提供那些资料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个评估工作由表及里,由内及外,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展开,最后收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

2、送达<<询问核实通知书>>。评估人员针对在案头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情况,根据评估约谈工作的规定,向该公司下达<<询问核实通知书>>,通知办税人员孙某前来接受约谈,并要求同时报送2006年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营业成本、库存商品等明细账簿。

3、初步约谈。评估人员就评估疑点,与孙某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换,有关约谈情况记录如下:

(1)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总体情况。孙某说: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市经济开发区的大发展,该公司地理位置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原有的经营规模、档次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不相称,因此,市经济开发区的领导要求我们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质量,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于2004年7月开始新建一幢高达十层的豪华宾馆,集餐饮、住宿、洗浴、休闲娱乐为一体,新的营业大楼于2006年4月交付使用。营业大楼虽投入使用,但有关成本费用与同期相比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营业收入并没有随之高速增长,因此2006年经营业绩并不理想,当年亏损了近四百万元。

(2)对于新投入使用的营业大楼没有申报缴纳房产税的疑点。孙某解释说,营业大楼虽于2006年4月交付使用,但工程决算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的,一直到2006年12月决算报告才出来,在此之前因营业大楼没有确定的价值,也就无法进行会计处理,由于其价值未记入固定资产,所以就没有申报缴纳房产税。面对孙某的这种解释,评估人员从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和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宣传讲解,孙某对评估人员的意见表示认同,同意自查补报房产税。

(3)关于少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疑点。孙某解释说,该公司是原地新建营业大楼的,没有新购置土地情况,查询土地管理部门交换的信息也未有该公司购置土地的信息,因此该公司少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疑点被消除。

(4)少申报缴纳印花税疑点。孙某称公司是否与营业大楼的承建商签订了合同,其并不清楚。

(5)对于2006年4月、5月、12月份的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增长幅度异常的疑点解释。孙某解释说,一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从业人员的增加,日常管理费用与以前各期相比有所上升,主要是新招录人员的培训费用、服装费,还有就是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费用;二是随着新营业大楼的投入使用,水、电、汽等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三是2006年度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较多,导致了提取折旧费用的大幅度增长。对于是否存在多提折旧问题,孙某讲解释说,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由财务负责人李某进负责的,他不清楚具体情况,无法做出解释。(6)其他应付款年度变化异常疑点。孙某解释说,主要是由于12月份营业大楼入账造成的,公司只支付了很少部分的工程款项,大部分款项是由承建商垫资的,在进行帐务处理时,扣除已支付的款项,其余都记入了“其他应付款”,其中还包含一些设备应付未付的款项。

(7)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疑点。评估人员先从该公司资金筹集方面说起,孙某介绍说,公司为了尽早建成营业大楼,资金缺口太大,公司股东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股东自行筹集资金累计达500多万元,但与新营业大楼所需的建设资金数额比,真是杯水车薪,资金仍有些缺口,加上银行贷款十分困难,2005年公司决定向社会个人借入资金,以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目前共有个人借款300多万元。面对这种情况,评估人员抓住“战机”,一着不让,问:既然是个人借款,是否有利息方面的约定,是否有利息支付。孙某说:为了能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公司与出借人约定了年息15%,利息按年支付,目前已支付了已满一年期限的借款利息。评估人员又问:是否已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评估人员这一问,孙某满脸疑惑,回答:扣什么税?评估人员这下心中可有了底了,基本断定了该公司在支付个人借款利息时没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评估人员又将个人所得税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讲解,并当场向孙某发放了一本市地税局编印的“个人所得税知识问答”。孙某说:不知道支付个人借款利息还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当即表示,今后要认真学习税收政策,回去后要对照税收政策的规定严格自查自纠。

(8)多转营业成本疑点。2006年营业成本率与同期比上升了4.72%,与同行业平均营业成本率比也有5%的差距,对于是否存在多转成本问题。孙某解释说,这主要是物价上涨造成的,并称其公司的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公认的,而在消费价格上却与同行相差无几,因此有些财务管理指标与同行比有差距应属正常现象,不存在多转成本的问题。

(9)少计收入的疑点。针对孙某的上述解说,评估人员按事先设计的约谈提纲,对孙某进行了开门见山的询问,评估人员问: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公报显示,2006年全市饮食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7%,而贵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只增长了3.28%,是否存在少计、未计收入问题。孙某解释说:由于新建营业大楼,工程施工给公司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也影响了公司的营业收入,不存在少计、未计收入的问题。评估人员又问:公司在取得营业收入时,是否均向消费者开具了发票。孙某解释说:公司为了加强票款的管理,规定收银员在收取款项时,必须向消费者开具发票,因此该公司不存在取得应税收入不开发票的问题。

4、评估人员案头核查。评估人员对A酒店有限公司提供的2006年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营业成本、库存商品明细账簿进行了核查,有关核查结果如下:

(1)通过核查“营业成本”、“库存商品”明细帐,并未发现该公司的多转成本问题,虽然该公司2006年度的营业成本变动率达4.72%,但市物价、统计部门发布分析报告反映2006年度我市农副产品价格同比上涨4.6%,两者相比基本吻合,因此该公司2006年度多转成本疑点可以消除。(2)2006年4月、5月影响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主要因素有:一是管理人员和营业人员增加发生了培训费用、服装费用等,合计297573.271元;二是新购置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每月新增加54210.48元;三是新配置的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摊销等,合计561004.36万元。评估人员通过核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明细帐,并没有发现该公司虚列费用的蛛丝马迹。另外,评估人员对该公司2006年度发生的与营业收入密不可分的水、电、汽、燃料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因为这些数据指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该类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实地核查做好准备。所属期

相关指标 2006年度 水费 101963.78 电费 652028.80 汽费 402740.00 燃料 385577.52(3)根据评估人员对该公司提供的资料的核查和办税人员孙某的约谈,尤其是对“其他应付款”明细账进行了认真的核查,并未发现其有少计应税收入的问题,但评估人员并没有就此放弃,一致认为有必要对该公司其进行实地核查。(4)2006年度该公司没有申报缴纳营业大楼房产税的会计记录。结合孙某的解释说明,该公司2006年度未按规定申报缴纳房产税的疑点得到确认,但准确的数额还需进一步核查。

(5)2006年度该公司没有申报缴纳建筑安装合同印花税的会计记录。通过对孙某的约谈也无法确定该公司新建营业大楼与承建商是否鉴定了建筑安装合同,还有待进一步核查。

(6)评估人员通过对“其他应付款-预提借款利息”科目的核查,发现该公司新建办公楼时的私人借款已按约定的利息率计提了利息,经评估人员统计,2006年共计发放个人借款利息168120.00元的利息,少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33624.00元,该公司办税人员孙某对此也给予了认同。据此该公司2006年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疑点得到确认。

5、约谈财务负责人

评估人员根据对该公司办税人员孙某约谈和提供资料的核查情况,仍有少计收入、少申报缴纳印花税、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虚列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等疑点问题没有破解。评估人员决定对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李某进行约谈,依据有关规定下达了<<询问核实通知书>>,通知李某前来接受约谈。有关约谈情况记录如下:

(1)关于少计收入、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虚列费用疑点。李某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否定,并称其公司内部管理规范,纳税意识强,决不会有偷漏税情况的存在。(2)关于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疑点。李某解释说:在2006年12月份新建的营业大楼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实际上该项固定资产在2006年4月份就已付使用了,因此,在进行帐务处理的当月计提了八个月的折旧(5-12月)。评估人员又问:依据税法的规定,房屋的折旧年限最少为20年,残值比例为5%,该营业大楼2006年度可以税前扣除的折旧限额为476583.44元[15050003.61×(1-5%)÷20÷12×8],该公司在2006年度计提营业大楼折旧费为1023764.67元,在办理纳税申报时为什么没有进行纳税调整。李某解释说:由于当年亏损严重,调整也调不出应纳税所得额来,所以在申报时就图个省事没有进行相关调整。

(3)少申报缴纳印花税的疑点。李某解释说:当时是签订了合同的,但是合同由办公室保管,财务上并没有该合同资料,办税人员不知道是否已签订了合同及合同的金额,所以是无法申报缴纳该合同印花税的,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5、实地调查。

一是对A酒店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查:针对约谈仍不能破解的疑点,评估人员报经领导批准,向纳税人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将调查的事项通知纳税人,就相关疑点进行调查核实。首先评估人员对企业的2006年度总账、明细账及有关报表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核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一些涉税方面的疑点和问题:(1)2006年度洗浴业收入只有180964.00元,而与其面对面经营洗浴的某个体工商户,主管税务核定的营业额达100000.00元/月,况且个体工商户的软硬件是无法与其相比的,差距之大不能算是正常情况,这也充分说明了该公司会有少计收入的问题。

(2)未按规定取得发票问题。评估人员核查发现,该公司2004年新建的营业大楼至今尚未取得正式发票,预付工程款只取得了承建商的白条收据。

(3)少申报缴纳房产税问题。根据固定资产(营业大楼)交接资料及该公司的营业记录,固定资产(营业大楼)于2006年4月交付使用,未申报缴纳房产税,计少申报缴纳房产税84280.02元[15050003.61元×(1-30%)×1.2%/12×8]。(4)少申报缴纳印花税问题。经核查,该公司于2004年5月21日与承建商签订了建设营业大楼的合同(含装修),合同金额为1350.00万元,未申报缴纳建筑安装合同印花税,计4050.00元(13500000.00元×3/10000)。

(5)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评估人员通过核查货币资金相关明细帐,发现该公司2006年共计发放个人借款利息168120.00元的利息,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3624.00元,与“其他应付款-预提借款利息”核查情况相符。

二是对B、C公司进行实地调查。为了彻底揭下穿在A酒店有限公司身上的层层“面纱”,评估人员依法分别到B、C两公司实地调查了解该行业的有关经营情况,主要了解部分费用项目的支出情况,重点是2006年每月发生的水、电、汽、燃料费用项目,并将B、C公司的统计数据与A酒店有限公司进行了比对和分析。企业名称

相关指标 2006年度

A酒店有限公司 B公司 C公司

营业收入 6186789.50 9554858.30 8175902.98 其中:洗浴收入 180964.00 1224325.96 981108.35 水费 101963.78 125168.64 105469.15 电费 652028.80 815029.41 680235.13 汽费 402740.00 517873.32 424329.36 燃料费 385577.52 486342.29 421876.59 水费与收入比 1.65% 1.31% 1.29% 电费与收入比 10.54% 8.53% 8.32% 汽费与收入比 6.51% 5.42% 5.19% 燃料费与收入比 6.23% 5.09% 5.16% 从水、电、汽、燃料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关系分析,这四项费用与营业收入是正相关关系,随着这四项费用的不断发生,一定会给企业同时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A酒店有限公司的相关分析指标与B、C公司比均有差异,尤其在洗浴业收入问题上差异明显,这也预示着该公司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

6、约谈法定代表人。

评估人员根据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操作规程》的规定,报经领导批准,并通过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李某的安排对A酒店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某进行约谈。有关约谈情况摘录如下:

(1)政策宣传。评估人员首先就相关的税收政策、纳税评估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宣传,以取得吴某的配合与支持,特别强调纳税评估工作是帮助纳税人查找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也是给纳税人一个主动自查自纠的机会,从而获得税务机关从轻或减轻处理。

(2)情况介绍。评估人员请吴某介绍该公司的经营情况,据吴某讲,该公司新建营业大楼开业后,由于资金周转较为困难,采取了现金打折消费、赠送礼品等措施招揽顾客,以提高顾客的一次性现金支付率,使得正常收入与同期、同行比都有所下降,再加上2006年1-3月份公司上下一直都在筹备营业大楼的开业事宜,给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业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到出现史无前例的巨额亏损,„„。(3)重拳出击。吴某的高谈阔论一结束,评估人员面对精明的对手,也不甘示弱,而是牢牢抓住已有信息数据与之周旋,打出重拳。当评估人员请吴某对该公司洗浴业2006年度收入较少情况进行说明时,吴某的表情显得有些异常,并出现了不安状态,吴某犹豫了一下说:由于洗浴业是新上的经营项目,又没有实际经营管理经验,所以收入情况不佳,无经济效益可言。评估人员含蓄地说:贵公司的水不会白流吧。接着评估人员要求吴某对A酒店有限公司与B、C公司在相关费用指标方面的差异作出详细解释和说明,尤其是水、电、汽、燃料等费用方面指标的差异,并郑重声明侥幸不会有益处的,俗话说:法网灰灰,疏而不漏。(4)堤防决口。在评估人员诸多锦囊妙计的围攻下,在国家法律武器的震慑下,吴某的思想防线全部崩溃,道出了该公司2006年少计收入的苦衷,低声说道:“近年来,公司由于新建营业大楼导致资金紧张,企业的正常经营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上饮食服务行业税负相对较重,在税收问题上玩了一把火,为了省点税钱,设立了帐外帐,隐匿了一些洗浴业和饮食业未开发票的收入,没有想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真是应了那名古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还请税务机关给我公司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保证以后不会再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

(5)疑点确认。评估人员对该公司的“帐外帐”进行了核查,发现该公司2006年度隐匿洗浴业收入1130984.00元、饮食业收入306722.00元,合计少计收入1437706.00元,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合计629435.62元。

随着收入、成本、费用等疑点的尘埃落定,评估人员对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疑点进行了最后的分析评价。评估人员根据税法的规定对该公司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相关项目进行了调整:一是少计收入1437706.00元,应调增当年的营业收入,与少计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629435.62元,应调增当年的营业成本;二是应补缴的营业税71885.30元、城市维护建设税5031.97元、教育费附加2156.56元、地方教育附加718.85元,合计79792.68元,应调增当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三是应补缴的房产税84280.02元,应调增当年的管理费用;四是新建的营业大楼至今未取得正式发票,当年计提的折旧费1023764.67元,应调减当年管理费用;五是应补缴2004年度的印花税4050.00元,应调整所属年度的损益。经上述调整后,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3820625.87+1437706.00-629435.62-79792.68-84280.02+ 1023764.67=-2152663.52(元)。经评估调整后,该公司并无应纳税所得额,评估人员还是心存疑虑,又将调整后的收入和成本与取得收入密切相关、且无法人为进行分割的水、电、汽费用的相关指标进行再统计、再分析。相关的统计分析如下表: 企业名称

相关指标 2006年度

A酒店有限公司 B公司 C公司

评估调整前 评估调整后

营业收入 6186789.50 7624495.50 9554858.30 8175902.98 水费 101963.78 101963.78 125168.64 105469.15 电费 652028.80 652028.80 815029.41 680235.13 汽费 402740.00 402740.00 517873.32 424329.36 水费与收入比 1.65% 1.34% 1.31% 1.29% 电费与收入比 10.54% 8.55% 8.53% 8.32% 汽费与收入比 6.51% 5.28% 5.42% 5.19% 调整后的水、电、汽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A酒店有限公司与B、C公司相比基本一致,调整后的收入7624495.50元与按照市统计局发布信息测算的收入7349890.71元也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判定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已无少计收入、多转成本、虚列费用的可能。通过上述各环节、各步骤的分析和评估,评估人员认定该公司2006年度无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但存在办理虚假纳税申报的违法行为。

(三)评估结果处理

综合以上分析、约谈、实地调查等情况,完全有理由确定:A酒店有限公司2006年度少计收入、多列管理费用(未取得发票的固定资产折旧),同时,还存在少申报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用附加、印花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的事实,也还有虚报亏损问题。据此,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报告》,考虑到该公司以前年度纳税信誉较好,又是外地客商在我市兴办的企业,征得领导同意,作出差异符合性结论,制作《纳税评估建议书》要求纳税人限期自查申报,并建议税收管理员全程跟踪,提供服务,帮助该公司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同时做好有关帐务的调整和处理工作,尤其是要加强企业所得税亏损额弥补的后续管理工作,并要求该公司对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年报重新进行填报。因该公司补缴2004年度印花税4050.00元,可能导致2004年度多缴企业所得税问题,建议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手续或由主管税务机关纳入后续管理。

A酒店有限公司在税收管理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在限期内提交了自查申报表,并对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进行了重新申报,重新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152663.52元,同时,将有关申报资料、税票的复印件提供给了评估人员。A酒店有限公司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补缴的税金及附加如下:

1、营业税:71885.30元。

2、城市维护建设税:5031.97元。

3、教育费附加:2156.56元。

4、地方教育附加718.85元。

5、房产税:84280.02元。

6、印花税:4050.00元。

7、个人所得税:33624.00元。另外,评估人员又将承建A酒店有限公司营业大楼的承包商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违法信息传递给了该承包商的主管税务机关,建议其调查处理。

(四)评估建议

1、随着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范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对我们的税收管理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税收管理员应成为财税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涉税工作的调查员、税收信息的采集员、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和征纳双方的联络员。通过对本案的评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财务人员在基本会计、税收管理、发票管理等知识方面相当的匮乏,以至发生了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事情,主要原因我们的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够、服务不够,我们的税收管理员要勤于下户,经常到自己的管户去看看,了解纳税人的所思、所想、所盼,动态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我们税收管理工作,也才能真正做好涉税服务工作。

2、切实抓好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培训。目前,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成为制约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提高的瓶颈,许多税收管理员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得最好,也不是责任心不强,而是自己受教育的程度不够,原有的知识老化,感觉投师无门,致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有限,主要表现:会计基本不懂,微机基本不会,就是税收政策也模糊得很,因此,当务之急是搞好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能把教育培训当成任务,更不能做样子,走形式主义,而应成为习惯,做出成效。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采取分级、分类轮训、定期培训的办法,全面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内容包括会计知识、税收政策、纳税服务、巡查技能、微机操作、工作流程等,尤其是会计知识的更新培训。

3、优化资源配置。现在有不少地区反映,税收管理员的管户过多,导致管理员苦不堪言,时传怨声。发掘工作潜能,是解决税收管理员管户过多、管理质量不高、人力分布不合理问题的一项“细活”。一要尊重税源实际,根据辖区税源数量、结构、地域分布和基层人员构成等现状,合理配置税收管理员力量。二要合理确定管户数量,根据税收管理员个人能力和管户难易程度,科学测算工作任务,合理分配管户数量,确定工作标准,做到量才施用、量力而行。三要落实好分局长(科长)管户制度。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在履行好行政管理职责的同时,要亲自负责好本单位的重点税源户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其他税收管理员做出表率。

4、强力推进评估工作的信息化进程。目前的纳税评估工作人机结合的成份多,计算机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关的软件开发也相对滞后,一些评估指标的选择、预警值的确定还不是很科学,导致基层评估工作效率不高、质量不高。

5、强化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由于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工作的缺失,目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有没有执业资格的,有一人在多个企业兼职的,„„。这些情况的存在,造成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质量低劣,出现偷漏税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税务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管理还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支撑,建议有关部门大行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立法进程,尽早让税务部门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者。

三、案例点评:

第二篇:酒店评估案例

纳税评估案例分析:西安地税巧查五星级酒店补税600万

最近,西安市地税局依托风险识别系统,对全市范围内餐饮业开展专项纳税评估。他们发现,一家五星级酒店多项评估指标超出或接近预警值。通过采集该酒店近年的经营成本、收入和费用等大量明细数据,运用酒店餐饮业评估模型对其作案头分析,他们发现了诸多涉税疑点。经实地核查,成功追缴590余万元税款。

评估指标异常牵出涉税疑点

这家五星级酒店主要从事住宿服务、餐饮服务、承办会议和大型活动等业务,兼营酒店投资及管理服务、健身服务等,现有职工212人,客房312间。2010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总计9455.45万元,缴纳地方各税共计1447.37万元。从收入情况来看,差距较大,且未在主管税务机关作相关内容备案。针对该酒店的经营特点,税务人员决定从5个方面开展纳税评估。

工资占收入比测算法评估。该公司2010年工资占营业收入比为0.3327,严重超出了评估模型的预警值0.244。

水费占收入比测算法评估。近3年水费占营业收入比均值为0.0187,其中2010年水费占营业收入比为0.272,超出了评估模型的预警值0.0239。燃气费占收入比测算法评估。2010年燃气费占营业收入比为0.0893,超出评估模型的预警值0.0766。

酒水成本占收入比测算法评估。2010年酒水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为0.1063,接近评估模型的预警值0.1093,可信度不大。

酒店餐饮业多元线性回归成本收入模型评估。核查该酒店2010年重要指标如下:预测收入为2152.36万元,申报收入为1290.31万元,二者相差862.06万元。差额与申报收入的比值为0.67,远远超出预警值0.15。

5个不正常的评估指标说明,该宾馆很可能少列收入。依托信息系统查证,判定企业少列收入

税务人员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取得了该企业近3年来购买发票数量和金额信息,经过测算,发现其3年来申报的收入与购买发票金额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判定该企业存在少列收入的问题。通过“一户式”档案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务人员获取了该企业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信息,经过信息比对,发现企业每个申报期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数据都不一样,而且差异较大,从而断定该企业在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缴纳上存在问题。

各项指标指向显示,该企业2010年涉税问题严重。税务人员通过审核企业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发现企业2010年有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及装修业务。另外,2011该企业实收资本增加,但税务人员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却未发现其缴纳相关的印花税。

实地检查发现证据,企业接受相关处理

根据以上疑点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内获取的信息,税务人员约谈企业财务人员,对方对以上问题不能作出合理解释,也不能提供相关合法依据。税务人员通过实地核查,发现该企业通过“预收账款”科目少列营业收入1038.84万元,少缴营业税及相关税费。

该企业2010年开始装修,部分已投入使用的房产一直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挂账,不按期结转,造成少缴纳房产税。在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明细账时,税务人员发现企业只按“固定资产”中列示的房产的原值计算缴纳房产税,与房屋不可分割的机器设备、建筑物及辅助物、配套设施,均未列入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经核查,该企业无形资产中购买土地使用权的价款4964.29万元,未按照规定并入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缴纳2011的房产税。经核实企业签订的装修合同发现,企业实收资本增加,均未按规定计算缴纳印花税。

通过审核“应付工资”科目,税务人员发现该企业给厨师发放的交通费和住宿费等未按照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另外,企业未按照应付工资总额计算缴纳工会经费。

通过实地核查,评估小组以涉税信息反馈单的形式告知企业存在的涉税问题,在诸多证据面前,该企业接受相关处理,补缴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等税费共计590.17万元。

点评:一个餐饮业纳税评估的典型案例 点评人:西安市地税局纳税评估处 赵凌云 白冰

本案例属于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充分利用风险识别系统的预警功能,成功追缴税款的典型案例。

评估人员在案头分析时,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模型,重点发挥风险识别系统中工资、水、电灯能够密切反映行业经营情况的特性指标模型的预警功能,体现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测算企业营业收入时,税务人员科学、合理地运用酒店餐饮业多元线性回归成本收入评估模型和4种收入测算方法,通过综合比对分析,高效、快捷地确定了企业少列收入的疑点,并在后续评估中得到印证。

本案例具有典型示范性。餐饮行业收入构成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涉税问题。酒店除主业餐饮收入外,还有诸如酒类饮品的进场费、开瓶服务费、婚庆礼仪场地费、会议费、广告赞助费等收入来源。本案例的评估过程,完整展示了如何从千头万绪的账务中发现风险点,继而按照“案头分析找疑点、税务约谈释疑点、实地核查证疑点”的思路,层层推进,开展评估,为餐饮企业的全流程纳税评估提供了一个成功经验。

对餐饮行业开展专项纳税评估,主要以测算营业收入为核心,以各类关键数据指标的异常变动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结合风险识别系统从中发现税收风险点,再行约谈和实地核查等,使评估结果更具科学性。

(来源:中国税务报2014年3月5日)

纳税评估盯上酒店业:四大风险最受关注

——原标题为《酒店业需防范四大税务风险》。来源于2013年9月16日《中国税务报》刘云昌彭建军 通讯员 韩芳

每到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让不少酒店、宾馆一房难求,生意爆满。但是,也许就在酒店老板们忙着数钱的时候,一些潜在的税务风险可能已经侵入了酒店的财务部门。

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国税局和北京市地税局选择了部分星级酒店,对其近三年来的纳税情况开展联合纳税评估。评估显示,一些星级酒店特别是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由于收入来源较多,涉税业务比较复杂,导致酒店财务部门在收入确认、费用分摊和票据使用等方面多有不当之处,埋下了很多税务风险。税务人员提醒,酒店企业财务人员应认真分析酒店各种服务业务的经济性质,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并按照税法的要求准确申报纳税。

风险一:请客签单、长期包房不计收入

税务人员在对某四星级酒店进行纳税评估时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该酒店有一些老客户长期包房,相关成本酒店在税前予以列支;二是酒店老板出于经营需要,有时在自己的酒店请客吃饭然后签单,但并不实际付款。对上述两种情况,该酒店财务部门都没有确认为收入,自然也就没有申报纳税。

“老板请客吃饭签单,酒店不仅没有收到钱,反而还要纳税,合理吗?”当税务人员要求企业纳税时,酒店财务人员这样质疑。而对老客户长期包房问题,该酒店财务人员同样振振有词:“客人一直住着,还没有跟我们结账,怎么确认收入?我们怎么纳税?”

北京市国税局第一直属税务分局负责人介绍,老板请客签单和客户长期包房的现象在酒店行业普遍存在,也很正常。但是酒店财务部门在税收处理上,不应该出现不确认收入的情况。因为这两种情况,在税法上都明确规定需要确认收入,并按规定缴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臵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的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情形,比如用于交际应酬,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臵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因此,酒店老板作为法定代表人在本公司请客吃饭签单,酒店虽并未实际收到餐费,但仍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因此,该酒店可以将老板签单支出按招待费支出处理。

对于长期包房的问题,酒店虽未收到房费,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酒店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确认客户长期包房收入,按规定计缴税款。

北京市地税局的评估人员则提醒,上述收入的确认不仅涉及企业所得税,还涉及营业税。也就是说,酒店在调整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同时,还应考虑调整营业税计税基础。另外,对长期包房收入的营业税纳税义务时点的确认也应注意。如果与客户约定年底一次性结算账款,且有合同约定结算时间的,以合同约定时点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如没有合同约定结算时间的,则以客户实际消费时点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风险二:装修装饰、改扩建费用不当摊销

为了吸引客人,提升酒店档次,星级酒店装修装饰,或者改建扩建等几乎成为常态,一般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一次。对于装修装饰和改扩建费用,由于金额巨大,酒店一般采取分期摊销的方式处理。但一些酒店可能会出于降低所得税负担的目的,而不恰当地摊销上述费用,埋下不小的税务风险。

北京市国税局第一直属税务分局评估人员在对一家四星级酒店进行评估时,从酒店提供的住宿业成本情况统计表上发现,该酒店的折旧折耗摊销金额巨大而且变动异常:2009年为600万元,2010年为1000万元,2011年为1900万元。酒店财务人员解释说,酒店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装修,花费1.2亿元,全部计入房屋价值,按固定资产40年计提折旧。2010年,酒店在计提当年折旧的基础上,从1.2亿元中调出4800万元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10年摊销;2011年,又从4800万元长期待摊费用中一次性剥离900多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并当年在税前一次性扣除。

评估人员表示,该酒店最初按照固定资产改建支出计提折旧没有错误,但其后将部分资产以装修费用为名重新分类,缩短摊销年限增加摊销费用的行为没有可靠的合同资料支持,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不符合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酒店应就此处理进行调整。经评估调整,酒店2010应纳税所得调整为51万元,全额弥补以前亏损;2011应纳税所得调整为350万元,全额弥补以前亏损;2012应纳税所得调整为390万元,应补缴企业所得税98万元,并加收滞纳金。

“该酒店不正确的摊销,不仅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申报,还可能影响房产税的申报。”共同参与联合评估的北京市地税局评估人员表示。因为更新改造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装修费用、修理费用等,如果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酒店应将这些费用纳入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酒店财务人员如果错误地将上述费用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很可能难以将其作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从而影响房产税的准确申报。

风险三:承包经营的纳税义务不明确

酒店住宿企业在给客人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同时,一般还提供娱乐、购物等服务。目前,很多酒店都将娱乐服务和商品销售业务承包出去,只向承包人收取场地租金。但由于对承包后的纳税义务不太了解,以及承包合同对纳税义务的约定不明确,无论酒店还是承包方在日后的纳税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北京市地税局评估人员介绍,对酒店娱乐场所的承包主要涉及营业税的问题。如果是被公司承包,由于是独立法人,公司应独立承担经营风险,并独立纳税。酒店只向其收取场地租金,按租金收入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是被个人承包,个人向酒店缴纳承包费,酒店应对夜总会的经营成果负有纳税义务。

评估中税务人员发现,由于酒店与承包人的承包协议中对税款相关事宜未作明确规定,承包人认为交给酒店的承包费中已含营业税,而酒店认为承包人应除承包费外再支付与经营收入相应的营业税。最后,酒店仅就收取的承包费部分缴纳了营业税,双方均未就承包费以外的经营收入缴纳营业税。这种情况下,酒店存在很大的税务风险。北京市国税局评估人员介绍,星级酒店一般配有商品部,销售日常用品、纪念品等,酒店应就这些销售收入缴纳增值税。有的酒店的商品部可能还销售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按照规定,这部分商品还应在零售环节缴纳消费税。

在经营方式上,酒店商品部和上述娱乐服务一样,现在也分为自营和外包两种。采取自营方式的,酒店应检查自身是否进行了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种登记,并按规定申报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采取外包方式的,酒店应保存好租赁合同及承包方相关证照复印件,提醒和督促承包方进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税种登记,并按规定申报纳税消费税。

风险四:经营中使用不合规票据

评估人员对某星级酒店进行纳税评估时,发现该酒店2011年有70多万元不合规票据在企业所得税前被列支。这些票据有的是简单的收据收条,有的是假发票,内容涉及装修材料购买、水产品采购、油料采购等。评估人员评估认定这些不合规票据上的支出均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根据规定调整了酒店2011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补缴企业所得税近18万元。

据了解,星级酒店无论是装饰装修,还是提供餐饮服务,都会采购大量的原材料和设备。一些酒店为了节约采购成本,在非正规市场购买物品,自然无法取得正式发票,财务处理上往往以收据入账,或干脆以假发票入账。这些票据上的支出,不能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税务人员提醒,这些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的行为,日后存在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一旦查实,酒店不仅要补缴税款和滞纳金,还会因为违法发票管理办法而被处以罚款。

酒店除在取得发票上存在上述风险外,在开具发票方面的一些不合规行为也存在不小的风险。北京市国税局第一直属税务分局负责人介绍,酒店开具发票的不合规行为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酒店在取得收入时,只对正规核算单位开具正式发票,对其他消费者特别是个人消费者不开具正式发票。二是酒店在开具发票时存在“大头小尾”行为,即所开具的发票的正式发票联数额大,而存根联数额小,以此隐匿经营收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三是酒店在直接收取现金或客户以其他经济利益形式支付住宿费用时,不开发票或少开发票,隐匿收入。四是在娱乐场所消费的客人为了方便报销,希望得到住宿或餐饮发票;或者酒店为了少纳营业税(住宿餐饮服务营业税税率为5%,而娱乐服务营业税税率为5%~20%),主动向客人开具住宿和餐饮发票。

第三篇:某酒店评估案例

某酒店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市酒店行业在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下,规模和档次不断向上攀升,据统计,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酒店有近二十家,逐渐成为税收增长的一大亮点,而对其实现规范征管也成为不歇的话题。

针对目前酒店行业宴席收入未按实际营业额全额开具发票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税收管征,强化税源监控,促进税负公平,在全市开展酒店业专项纳税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选取评估对象

根据信息系统征管情况反映、纳税人收入申报与发票开具异常分析、确定某酒店为评估对象,评估人为制作了“纳税评估对象选取审批表”,并报分局长审批。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酒店成立于2003年12月22日,登记注册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经营范围:住宿、餐饮、娱乐。该企业现有员工60人,企业所得税为查帐征收。

(二)据反映,该酒店业纳税人在承办宴席时经常与举办方达成口头协定,主要是在既定菜金、饮料费等的前提下,酒店不向婚礼、宴会举办方提供发票,若举办方确需发票,税费由举办方自行承担。同时举办方应以现金形式支付所需费用,导致一些消费者受利益所驱不索取发票,酒店业纳税人未按实际营业额全额开具发票、申报纳税等问题。

二、评估过程和方法

(一)获取涉税信息数据

1、从征管软件系统及分局重点税源管理软件中筛选出2007年各月该公司本月比上年同期及本年其他月份已纳税款数,对比发现7月份纳税数比其他月份少,存在未全额申报的疑点,并形成“纳税评估分析情况表”。

2、发放“纳税评估自查报告”,要求酒店业纳税人限期将自查情况报送直属分局。

3、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纳税人明细帐登记情况、日常经营情况及纳税申报情况,特别是承办婚礼、生日宴、寿宴等的相关信息,并填写“酒店业纳税人基本情况表”。

(二)汇总比对分析

采用状态分析法,将纳税人本季度申报状况与日常掌握情况、实地调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未按规定纳税申报现象,申报的各项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申报应纳税营业收入额与已纳税营业收入额是否一致,纳税申报表的项目、数据填写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据计算是否准确;当期纳税申报情况与上期申报情况是否出现较大差异;是否存在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等现象。

(三)形成初步评估意见。根据分析比对情况制作《纳税评估工作报告》,形成初步评估意见,提出处理建议。主管税务机关领导对《纳税评估工作报告》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三、评估结果处理

(一)实施纳税约谈及评估结果处理

重点针对酒店业纳税人餐饮经营收入与纳税申报不相匹配未及按规定全额开具发票的情况,进行纳税约谈核实,形成纳税评估结论,要求问题户在限期内就超定额收入部分自查补税。

经过纳税评估,引导该公司自查补申报税费**元,发票违章处罚**元。

(二)加强后续监管

1、主管税务机关积极跟踪监督,确保自查补申报税费款及时足额入库。

2、有效运用纳税评估结果,对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申报纳税加强税法宣传、辅导。

3、税收管理员要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密切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对评估补缴的税款,要督促企业做好帐务处理。

4、加强对纳税人的对申报表及财务报表的审核与分析,针对发现疑点,上户巡查,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

四、案例点评

(一)工作特点

1、本次评估工作由基层单位发现异常,反映问题起始,市局评估工作责任部门对相关数据进行抽样分析,明确评估对象和评估重点,同时制定评估方案,指导基层单位具体开展,体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有效互动的特点。

2、整体评估过程从已纳税款的对比到税管员实地调查掌握其日常经营情况,从案头分析到开展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工作,从引导自查补税到核定定额调整,充分体现循序渐进,平稳开展的特点。

(二)成功经验

1、统筹规划。市局对信息获取渠道、分析比对手段、纳税约谈形式和后续监管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认真细致的组织协调推动了行业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全面推进。

2、夯实基础。重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针对酒店行业特点,重点掌握大厅面积、包厢数量、可供摆设宴席的桌数和从业人数,同时建立宴席收入台

帐,要求纳税人逐月报送宴席预订情况,包括预订日期、宴席类型、预订桌数、每桌价格、预订人及联系电话等,对酒店业的宴席规模实施动态管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有效提高了评估质量。

3、加强比对。对纳税人申报宴席收入与税务机关日常管理情况、实地调查结果及发票使用情况进行综合比对,核实是否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的问题,环环相扣的比对分析增强了评估实效。

4、后续跟踪。对各基层单位开展评估的进度、质量、成效特别是纳税人自查补申报税款入库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确保整体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到位。

(三)规范行业征管

立足纳税评估结果,着眼规范行业税收征管,市局适时出台了《关于规范娱乐服务行业税收管征办法的通知》,该《办法》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挖掘税源增长点。对以往管征办法中未予明确或管征不到位的税源如酒店私人宴席、宾馆、旅社住宿、中高档饭店、咖啡厅、牙科和干洗店等,实行全市统一的核定管理办法。

2、抓好税负公平点。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管征办法,在确定行业最低定额标准的基础上,引入核定系数、利用率和地域区别三项指标,根据同行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好坏加以区别核定,确保税负公平。

3、对接查管结合点。对税务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上年或本年实际营业额超过年核定营业额20%的,管理部门应在做出税务处理决定的3个月内及时调整纳税人定额。

4、夯实以票管税点。对未按规定张贴索取发票提醒告示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将每次调高其核定额10%以上。

(四)所带来的启示

一是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要有科学性、针对性,不能局限于计算机软件和简单指标分析,要基于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要扎根于征管实际,以确保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对纳税评估资料审核分析不能公式化,评估人员要对评估行业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行业特点,熟悉行业财务制度,掌握行业税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审核分析中发现疑点。

三是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税务服务,使纳税人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强化公开办税,开展信息交流,使纳税人能够了解纳税评估工作,从而能自觉执行税收政策,规范纳税申报,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四篇:评估案例)

横向纵向对比,发现企业纳税疑点

湖南省国税局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某贸易公司系2004年8月成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本3100万元,现有职工68人,是一家主要从事生铁、钢材、水泥批发的企业,在娄底市批发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代表性。2006年该公司增值税税负率偏低,因此,娄底市国税局将该公司确定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

疑点采集

评估人员调阅了2005、2006企业所得税报表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析比较了近两年的税收和财务指标,查阅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和税款抵扣情况。通过初步分析,发现以下疑点。

疑点1.企业2006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167349819.15元,2006年与2005年相比销售收入增加145685043.35元,销售收入变动率为87%,大大超过±30%的预警值范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疑点2.企业2006年增值税应纳税额1763393.45元,税负0.56%,比2006年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的1.2%低0.64个百分点,税负差异幅度(与同行业比)为-53%,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2006年增值税税负率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税负率差异幅度(与上年比)为-46%。上述数值明显超出预警值±30%的范围。是否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多列进项抵扣行为?

疑点3.企业2005年运费抵扣税额272230.9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27727821.59元的比例为0.98%;而2006年运费抵扣税额782975.1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50921797.78元的比例却达到1.54%,比上年增长57%。是否存在多列运费抵扣的问题?

疑点4.企业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为167349819.15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46781.08元,2005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207%;2006年应税销售收入为313034862.50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75641.84元,2006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12%。

2006年与2005年相比,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下降0.08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为43%。是否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疑点5.企业2005年营业费用3959776元,占销售收入167349819.2元的比例为2.37%;2006年营业费用12951268.63元,占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的比例为4.14%,该比例变动率高达74.68%。是否存在多列费用,少缴企业得税的行为?

疑点6.企业2006年初存货金额2104370.6元,2006年末存货金额8984071.07元,年末比初存增加6879700.47元。该公司是批发企业,但没有大型仓库,年末存货金额变动异常。是否存在存货不实,发出商品不计或少计收入问题? 约谈举证及实地调查

针对以上疑点问题,评估人员对该公司展开了约谈。在约谈过程中,被约谈人仅就疑点1作出了合理解释并提供了相应证据,于是疑点1被排除。而由于企业方面无法对其他疑点给出合理解释,评估人员依照程序对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

根据企业主动提供的账簿资料,评估人员对公司的增值税税率,按货物品种分类进行了测算。经测算,企业2006实现销售收入313034862.50元,应纳税额1763393.45元,增值税税负率为0.56%。其中,销售生铁收入256143123.95元,应纳税额2312659.86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0.9%;销售钢材收入48806518.55元,应纳税额-634969.74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3%;销售其他货物收入8085220元,应纳税额85703.33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06%。

评估人员通过上述指标测算分析,得出如下判断: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其2006年增值税税负存在异常,特别是钢材项目销售的税负率为-1.3%,很可能存在少计钢材销售收入或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的现象。评估人员决定对其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评估人员通过对企业钢材仓库的入库单、发货单进行统计,并对钢材仓库进行盘点,发现钢材账实不符,账面比实际库存多2048吨,钢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

企业发出钢材2048吨给某房地产公司,因未及时与对方结算,故暂未作账务处理。评估人员对实地调查发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记录,确定了钢材存货不实,发出商品未及时计销售收入的问题,并取得相关的材料。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法宣传,告知企业发出商品并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后,应及时做销售收入。企业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认可了上述问题,愿意主动自查申报补税。

经查阅账簿资料和运费抵扣凭证,评估人员发现企业部分运费的单价过高,每吨货物1公里的运费单价高达2元,而据调查正常的单价是0.7元左右。针对这一疑点,评估人员要求企业自查申报。但企业认为其运费已实际发生,取得的运输发票也是真实的,并且通过了税务机关认证,因而没有进行自查申报。

评估人员经查阅费用账簿资料后发现,企业经营费用变动率异常,形成原因是该公司2006“经营费用-代理费”科目列支750000元,并于当期所得税前列支。经核实企业2005发生的代理费,因无法取得发票,企业采购人员在某地税局取得代理费发票报销。该笔代理费不符合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条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0000元。但该企业认为费用已实际发生,不愿意自查申报补税。

评估处理

经评估分析、约谈和实地调查,该公司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查申报。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同意该公司进行自查申报。自查后,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了《纳税评估自查报告》,主动申报2048吨钢材的销售收入5848949.35元,补缴增值税994321.39元.鉴于企业仅对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而少缴的增值税进行了自查申报,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少缴的企业所得税、运输费用多抵增值税进项税金、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未进行自查申报,评估人员认为不能消除该企业的疑点。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评估人员将该公司移送至稽查部门进行查处。

稽查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稽查,稽查查处结果如下: 1.对企业部分运费中包含的不属于抵扣范围的装卸费、押运费等费用,造成多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追缴,补征增值税264621.84元;

2.对企业存在的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处理少缴的企业所得税、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进行查处,补征企业所得税275620.49元; 3.对上述查补税款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4.对上述查补税款按税法有关规定,处以0.5倍罚款计270121.17元。

找出4S店经营中的利润蓄水池

辽宁省国税局

纳税人基本情况

辽宁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M品牌汽车4S店,即专营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供应(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

案头分析及评估方法

(一)评估企业税负分析法

1.评估企业实际税负与预警税负对比分析该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517万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36141万元,汽车维修收入3376万元,实现增值税90万元,税负0.22%,明显低于全国汽车销售平均税负预警下限值(0.47%)。

2.评估企业修正税负与参考税负对比分析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增值税税负受企业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是否均衡影响较大,应对实际税负进行修正,消除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均衡性对税负的影响。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参考税负应为1%~1.5%。参考税负模型计算方法: 参考税负=4%×17%×90%+35%×17%×10%=1.2%(计算说明:假设整车销售毛利率4%,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35%,整车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参数)。

修正后的增值税税负=[评估期应纳增值税税额-评估期期末增值税留抵税额+评估期期初增值税留抵税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7%]/[同期销售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00%;经测算该企业2005年修正税负为0.16%,远低于参考税负1.2%。

(二)评估企业销售收入结构构成分析经调查了解到,成熟期(开业3年以上)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维修收入,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也相对稳定,一般为10%以上,高档车的这一比例更高,并随着经营期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评估期维修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额×100% 该企业的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3376万元/39517万元×100%=8.54%。该企业经营的品牌是高档汽车,另一参考企业的同一比例是10%,可以进一步怀疑该企业纳税异常,有隐瞒维修收入的可能。

(三)评估企业毛利率分析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收入一般由整车销售收入和维修收入(企业大多将精品销售列在维修收入中)。将整车与维修(含配件与精品销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分离,分别计算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是对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纳税评估的关键。

1.整车销售毛利率分析整车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专用发票注明的折扣;完成厂商销售计划的奖励与返利,数额由合同约定,有明点与暗点两种形式,明点由专用发票注明,暗点一般的冲抵购车款,隐蔽性较大。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率=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评估期期初整车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整车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整车库存余额); 整车毛利率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除极个别车型高于厂商零售指导价加价销售外,一般均为降价销售,毛利率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值,但综合毛利率一般不会低于2%。按上述方法计算该公司2005年汽车整车销售毛利率是3.3%,与同品牌的其他企业利润率基本相当。

2.维修销售毛利率分析经调查,维修服务获利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

维修及配件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配件加价,一般为15%~20%左右;人工费(工时),一般为15%~25%左右。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为35%左右。如果维修销售毛利率低于35%,可以推论有隐瞒维修销售收入的可能。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率=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

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评估期期初配件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配件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配件库存余额;

根据企业填报的数据,该公司2005年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万元。2004年底维修备件账面库存为658万元,2005年账面维修购进2649万元,年底账面库存为593万元。

当年汽车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上年底维修备件库存+当年维修购进-当年底库存=658+2649-593=2714万元。

维修利润率=(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2714)/3376=19.6%。

从经营相同品牌的汽车4S店的情况看,维修利润率为35%~40%。可见企业维修利润率明显偏低。

3.配件及精品加价率分析在工时既定的条件下,配件及精品的加价=维修及精品收入-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维修工时费用;

配件及精品加价率=配件及精品的加价/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

据该公司管理软件上调取的维修的工时费用为1079万元,假定此项数据准确,可以计算该公司2005年配件加价为:汽车维修及精品收入3376万元-实耗材料2714万元-维修工时费用1079万元=-417万元。配件利润率为-15.36%。

从典型企业调查情况看,配件加价率应为15%~20%。该公司配件加价率呈负值显然不合常理,可推论其有瞒报维修销售收入或精品赠送未计收入的可能。

应纳税款评估 从上述情况分析,该公司维修利润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可以推论有存在瞒报维修销售收入问题的可能。可以按下述方法推算,对应纳税款进行评估。

(一)假定该企业账面配件精品实耗成本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配件实耗成本的关系:维修收入=配件实耗成本/(1-维修利润率),按维修利润率平均标准下限3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2714/(1-35%)=4175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175-3376)×17%=135万元。

(二)假定该企业软件记载的工时费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工时费的关系:维修收入=工时费/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按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上限2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1079/25%=4316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316-3376)×17%=159.8万元。从不同的角度推算结论基本相近。

约谈

根据约谈预案,评估小组采取灵活的方式分别对售车顾问、维修人员、前台收银人员、配件保管人员进行了先期约谈。在掌握了该公司大量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对该公司销售经理、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

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税务约谈人员提出的疑点进行了解释。对于税负偏低问题解释为该品牌轿车特别是进口轿车降价幅度较大,影响了税负。对于维修收入比例偏小、维修毛利低问题解释为同城有3家同品牌店,竞争激烈,建店较晚,所以维修量小、利润低。但同时承认确有精品赠送、免费维修、公司内部车辆维修等视同销售行为,因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够没有计入销售收入申报纳税。那位负责人当场表示将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自查。

企业自查及评估结果

该企业在约谈后对公司的用友财务软件系统与一汽配件专用的R3系统进行了交叉查询和分析,查得2005年R3系统结转维修收入与财务确认相差597万元,涉及增值税101.49万元。造成差额存在的原因是:

1.公司存在搞活动对外赠送有工时无成本(免费添加机油等);

2.公司内部车辆修理业务的人工费等在R3系统确认而在财务没有体现; 3.公司为广告客户免费车辆维修保养;

4.整车销售进行精品赠送(车辆贴防晒膜、更换真皮座椅等);

5.老客户维修换积分再修理。由于对以上项目相关政策把握不当,造成工时核算不准,同时没能开发票确认收入。

该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了自查表。将未申报的维修收入进行了申报,补缴入库增值税、滞纳金合计104万元,该公司评估后的增值税税负为0.48%,较评估前提高1.18倍,超过了预警线。

《外围证据———掌握企业收入的一把钥匙》 ——北京某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北京市地税局

企业基本情况

北京某装饰有限公司责任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私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元,二级装饰装修资质,2003年12月在册设计师149人。评估数据采集

(一)内部数据采集

首先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2003年该公司共申报营业税计税收入3887万元,缴纳营业税194.35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0.5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1.2万元,该公司2003年未缴纳过印花税。

(二)外部数据采集

1.选择10个市场调取该公司签订的合同资料。评估人员从全市规模较大的30家家具、建材市场中选择了10家,由相关区县地各局评估部门组织力量,从这10个市场抽取了该公司2003年与客户签订家装合同金额数据,2003年合同总金额为5655万元。

2.从相关行业协会调取该公司上报资料。

评估人员从北京市家装协会取得的该公司报送的2003年收入资料显示,2003年该公司取得收入1.4亿元。

将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 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在10个主要市场的签订合同数据以及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发现该

公司存在下列明显的涉税疑点和问题:

(一)该公司有未如实申报营业收入的嫌疑。

1.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其在市场的签章金额存在巨大差异。市场是家装企业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约占到其全部收入的50%左右。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应为其全部应税收入,这一数字理应大于税务机关在10个市场采集到的企业签章金额。但数据比对发现,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约等于在10个市场签章金额的69%。2.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占其向行业协会申报收入的28%。

(二)该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明显偏低,存在隐瞒利润的嫌疑。

近年来,北京市家装企业的纯利润率不低于7%,而从企业提供资料推算显示其纯利润率不到1%,这与其龙头企业的身份明显不符。

(三)该公司存在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嫌疑。

(四)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

税务约谈及自查结果

经约谈举证及税收政策宣传辅导,该公司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自身的涉税问题,共补缴2003年~2004年两个税费485.15万元。其中,该公司2003年~2004年实际取得收入15137.12万元,少申报收入5254.87万元,两年共计补缴营业税262.74万元、城建税18.39万元、教育费附加7.88万元。该公司2003未如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建筑安装业纯益率6%,补缴企业所得税104.05万元。该公司对设计师发放的个人收入未按规定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003年~2004年共计补缴个人所得税90.52万元。该公司2003年~2004年按建筑、安装工程承包金额万分之三税率,两年共计补缴印花税1.57万元。

分析及建议

当前家装行业普遍存在如下共性涉税问题:

1.申报营业收入不实。大多数家装企业仅就开具发票金额申报收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未开具发票部分没有向地税机关申报收入。

2.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采用“工程大包”的经营模式,将收入的70%拨给包工队作为工程款,包工队多数未办理税务登记,没有合法发票,只能用各种手段取得建筑材料发票或其他发票,甚至白条等抵作工程款,造成成本核算混乱。3.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4.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贴花。

造成家装企业出现上述涉税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收入。针对目前家装行业的征管现状,评估人员建议: 加大以票控税力度,增强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群众索要发票意识。税务机关一是要加强针对该行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增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二是为在该行业加大以票控税的力度,建议对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增加“税务机关监制的合法发票是家装工程保修及争议解决的重要凭证”条款,以增强群众索要发票意识;三是为鼓励群众索要发票,将建筑安装业发票列入有奖发票范围。

扩大委托代征范围,实行属地征收。委托家具建材市场代征税款,管住较大规模家装企业的税源。考虑只有实力较强的家装企业才能进行市场,而这些家装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合同须由市场认证备案的特点,建议可由市场管理部门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这样就掌握了家装企业的主要收入。由市场主管税务所监督其代征税款,管住小规模家装企业、个体户、家装游击队零散税源。主要针对个体户、家装游击队及家装企业不开具发票的装修行为,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征税款,加强对居民小区,特别是新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物业处的相关规定,施工队动工前需在物业公司交纳押金领取施工证,完工后需经物业公司验收,可考虑由物业公司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正规家装企业完工后可凭合同和开具的发票免于重复征收。

建立情报交换机制,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核定征收权。建议在市局和区县局之间建立家装企业在各市场签订合同数据定期汇总交换机制,及时反馈给家装企业注册地主管税务机关,力求从源头堵塞税收漏洞。对企业申报收入明显低于已掌握的其市场签订合同金额,又不能提供相关证据说明理由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可依据掌握其合同金额核定其应纳税额,实行核定征收。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家装游击队应一律实行核定征收,如能提供合同按综合征收率核定征收,如无合同或合同金额明显偏低的,可和市建委及家装协会共同制定家装指导价格,按指导价格核定营业收放。

对家装业全面实行按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议对家装企业全面实行按照建筑安装业5%~7%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成本混乱的情况是其行业经营特点决定的,如果采取前几项措施,可基本掌握其营业收入,为实行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了有利条件。联合建委、家装协会和市场管理部门,共同加强对家装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要和建委、家装协会以及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机制,在家装企业评优和资质年检时将诚信纳税作为重要参考标准。

用证据来印证约谈结果的可信度 山东省邹平县国税局

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现有职工214人。经营范围是纺纱、纺织浆料,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原材料为皮棉、淀粉。

信息采集

根据本单位税收管理员预警系统的提示,该单位2006年1月份申报异常,当月实现增值税103088元,实现销售收入10187823.2元,增值税税负为1.01%,低于全市同行业正常峰值范围(2%~3.5%),决定将其列为评估对象,同时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评估人员通过CTAIS“一户式”查询模块,采集到企业当月有关涉税信息,为便于对比分析,发现疑点,同时采集到2005年同期、2004全年、2005全年相关指标进行配比分析。

疑点分析

(一)对企业2006年1月份申报数据与去年同期指标进行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3.5%/-3.48%=1.006,由于二者均为负数且配比分析指标接近1,反映无问题。

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0.17%/-3.5%=0.0485,配比分析指标小于1;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在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的情况下,反映可能存在本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不计销售收入或未作进项税额转出等问题。

(二)评估人员又根据采集的全年累积指标进行了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23.7%/13.7%=1.73;远大于正常比值1,说明企业可能存在实现销售收入不计提销项税金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的问题。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24.99%/23.7%=1.05,比值接近1且二者均为正数,反映无问题。

3.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100%=(1.8%-2.8%)/2.8%=-35.7%,由于该单位为生产企业,变动幅度低于-20%,说明企业可能存在销售货物时只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销售价格偏低、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指标得出的疑点,结合企业产品情况,评估人员认为该单位少计销售收入从而少计销项税额的可能性较小。鉴于企业本期销售成本过大和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过大的情况,评估人员将疑点定在扩大销售成本和进项抵扣的范围上。于是评估人员又从户管档案和CTAIS系统中采集到企业进项税款抵扣的如下相关信息: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该单位的进项税金的构成部分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7%的进项,特别是2005年12月当月的114018.93元是去年同期的6.75倍。这说明该单位可能存在利用运输发票多抵进项的情况。

约谈举证

针对以上分析发现的疑点,评估人员拟定了详细的约谈提纲,发出了《税务事项通知书》,对企业实施约谈。针对税负较低问题,法定代表人王某解释,其产品纺织浆料主要销售给当地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近几年由于销售市场吃紧,该家大型纺织企业也实行竞价,为抓牢市场,不得不超低价供货。另外,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销售毛利率下降,税负较低。

针对销售成本比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2005年12月份的销售成本高于销售收入的问题,该法定代表人解释,由于纺织浆料产品形状的特殊性和管理及存储上的不严密,造成产成品从入库到出库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过大。这一原因导致该产品为微利产品,如果稍有不慎出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导致产品价格上不去,就会形成成本大于收入的情况。而当月的特殊情况就是由于有一批次品不得不低价卖出造成的数据异常。财务人员随即对这批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了说明。该单位于2005年12月处理纺织浆料产成品343.26吨,结转销售成本926802元。对12月份的运费抵扣大幅度变化的情况,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财务人员解释为由于年底集中结账造成。

这近乎完美的约谈结果并未打消评估人员的疑虑,评估人员决定让该单位对有关疑点问题的解释处理情况进行书面举证。将次品处理的收入及结算、运费单据的合法性及支付凭证作为举证资料的重点核实内容。

经过对该单位有关举证资料进行核实发现:该单位所说的超低价处理次品纺织浆料的业务不真实,因为该单位的账务处理上只有结转销售成本的记录,却无对应的收入及收款业务。也就是说,该单位该项业务只计了成本而未计销售。而其提供的有关运费的举证资料中,评估人员发现其索取的运费发票大部分为当地地税部门的代为开具运费发票。承运人为几个固定的个人姓名。而且货物的起运地与该单位的主要原材料采购地不一致;而其提供的支付凭证的附件中的摘要栏出现“付某某砖款”和“付某某砂石款”等字样。

针对这越来越多的问题,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已很难自圆其说,终于承认所说的次品业务实际上是一次意外的废品损失。原因是该单位在建造办公楼的过程中,受规划的限制占用了纺织浆料的保管仓库。企业认为该产品是属于桶装,便暂时进行了露天存放的处理。但却由于一场意外的暴雨导致了产品的被浸而失效报废。考虑到非正常损失的产成品所负担的进项税款需要转出的问题,该单位就把实际已报废的产品作为次品进行了账务处理,以达到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目的。

而其运费的问题更体现了企业“一石二鸟”的目的。原来该单位新建办公楼所需的砖、砂、石料等材料均是由附近村的个人提供,这些人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故不能提供销售发票,于是就出现了以运输发票结算货款的情况。这样企业既能抵扣7%的进项税款,还能达到虚增成本的目的;而送货人也可顺利地结算货款。在评估人员就此对企业方面进行了政策解读后,王某及其财务人员表示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自查。

随后,评估人员就《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及报批需要的资料向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协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财产损失的报批工作。企业也同时对相关的涉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并调整和完善了相关的账务处理。

自查结果

经过企业自查,确认了非正常损失和在建工程所用材料未作进项税额转出及扩大销售成本的事实。企业更正了申报表,并将应补缴增值税295636.34元和应补企业所得税708644.97元于限期内补缴入库

评估与辅导并重———在约谈中解决企业问题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

企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成立于2001年1月,注册资金800万元,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及销售业务,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税率为33%。

分析选案

2007年5月16日,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利用郑州市地税局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辖区内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了综合查询分析,在对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2006财务报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及其他税务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后,发现如下异常情况: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本年为-5.5%,上年为6.8%,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5.8%。

(2)主营业务成本率异常:本年为83.6%,上年为72.5%,近3年平均为7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72.8%。

(3)主营业务费用率异常:本年为13.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1.8%。

(4)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年为-8.5%,上年为6.6%,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6.2%。

(5)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异常:两者之比为0.65(-5.5%/-8.5%)。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

(6)企业所得税弹性异常:本年企业所得税变动率为-7.7%,营业收入变动率-5.3%,企业所得税弹性系数为1.45(-7.7%/-5.3%)。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大于1,且二者都为负数,表明税收缺乏弹性。

(7)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本年为8.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2.8%。针对上述异常情况,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税政法规科估计该公司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决定将其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提交税源管理科实施纳税评估。

税务约谈与实地调查

基于以上分析,评估人员作好约谈准备,报请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核准后,向该公司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告知企业应提供的有关资料。评估人员到达公司后,首先与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到其生产经营等在2006没有明显变化。在对其2006纳税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结合会计账、凭证进行系统审核后发现在税收上存在如下问题:(1)收入有关资料显示:①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账上存在红字冲销362800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发票,系公司为促销而开展商业折扣,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②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记载有12笔对外服务收入,合计126915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原始凭证均为收据,经查其对该收入只进行所得税申报而未进行营业税申报,其税务登记的经营范围中也没有其他服务项目。

(2)成本有关资料显示:①内设职工食堂采购支出均计入生产成本,全年累计金额265742元,所附原始凭证均为白条。②用先进先出法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全年累计结转8659473元,而其向地税局备案的存货计价方法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经计算应结转7968364元。③其他业务支出明细账上记载有8笔培训支出,合计34580元,而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没有对应的培训收入,经查均挂在其他应付款明细账上,合计68745元。

(3)期间费用有关资料显示:①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列支8356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计提坏账准备金180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计提12000元。②销售费用中,广告费列支3265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256800元;业务宣传费列支746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③财务费用中,向职工集资2000000元,一年期,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年利息支出160000元,而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5.58%。

(4)营业外支出有关资料显示:①卫生费20000元,经查凭证所附收据,系所在街道办事处摊派的卫生费。②赠送支出90000元,经查凭证系对客户购买量大而赠送的产品,此为成本价,按同期同类平均不含税价计算为120000元。针对以上问题,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在约谈时解释为:有的问题是因为不知道相关的税法规定,有的问题是因为对有关税法规定理解有误等。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企业认可了评估人员的如下意见:

(1)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问题:按国税函发〔1997〕472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故应补提增值税61676元,补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167.6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6632.4元(362800-6167.6)。(2)对外服务收入问题: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980.33元(126915×5.5%);同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980.33元;还要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增加其他服务项目,以便向税务机关领购服务业发票。

(3)食堂采购支出问题:食堂采购支出不应计入生产成本,考虑到公司在产品、产成品年末余额较小,故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65742元;同时建议其采购凭证到当地国税局代为开具发票。(4)销售成本结转问题:按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其改变成本计价方法,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91109元(8659473-7968364)。

(5)培训收入问题:少计培训收入68745元,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3780.98元(68745×5.5%);同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4964.02元(68745-3780.98)。

(6)期间费用问题:业务招待费超支19360元,坏账准备多提6000元,广告费超支69700元,业务宣传费超支10400元,财务费用超支48400元。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3860元。

(7)营业外支出问题:卫生费属非广告赞助支出,不得列支,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赠送产品应视同销售,补缴增值税20400元(120000×17%),补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2040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7960元(120000-90000-2040)。

经过实地核查,对该公司审核分析出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通过评估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得到了企业的理解和配合,对其问题全部予以签字认可。同时在该环节一次性取得相关证据和准确的数据,为下一步评估调整作好准备。

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情况,该公司共补缴企业所得税519184.74元,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18968.91元,缴纳滞纳金1120.22元,并按评估人员建议进行账务调整。此后,评估小组将该公司的增值税问题函告当地国税局。

评估建议

1.反映问题:由于所得税具体税收政策繁多复杂,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企业往往易出现纳税错漏。2.建议措施:(1)评估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税务管理软件,通过案头审核税务资料来确定评估对象,而不是盲目地选择评估对象。(2)在评估过程中要针对案头审核的疑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估工作,而不是对评估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泛泛地评估。(3)评估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纳税评估,还要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如辅导纳税人变更税务登记、领购发票、调整账务等,以避免纳税人再犯同类错误。(4)要注意部门配合,评估结果要通报同级国(地)税局,以避免重复劳动,保证国家税收。

梳理疑点,在评估中还原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

企业基本情况

某家电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注册资金50万元,从事家电销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在地税机关缴纳。

评估疑点分析

该企业2005年与2004年相关涉税指标:

2005年销售额19536366.87元,销项税额3321182.45元:2004年销售额25877290.51元,销项税额4399139.37元,变动率-24.50%;

2005年进项税额3321182.45元,2004年进项税额4399139.3元,变动率-26.46%;

2005年应纳税额8681.68元,2004年应纳税额104732.07元,变动率-91.7%;

锁定疑点。根据对异常指标汇总情况和涉税指标的分析,发现该企业存在5个疑点:

1.增值税税负较低。

2004年该企业实际税负为0.4%,行业税负为1.4%,税负差异幅度达-71.43%。2005年实际税负为0.04%,行业税负为0.88%,税负差异幅度达-95.45%。横向比较之后,再进行纵向比较,该企业2004年与2005年税负相比,税负差异幅度达-90%。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评估人员认为,该企业增值税税负较低的问题较突出,有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或未及时结转销售收入的问题。

2.销售毛利率异常。

根据纳税评估系统中的销售毛利率月分析表,可以看出,该企业2005年3月至12月,每月销售毛利率都是2%,而且2%的毛利率也低于同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究竟是巧合,还是人为调节收入造成的,有待于进一步查证。

3.存货周转率较低。

通过“一户式”信息查询,发现该企业存货周转率为3.8,与同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上。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待于进一步查证。

4.期末存货数量较大。

该企业期末存货数明显异常,2005年期末存货数基本上在500万元左右上下波动。对于一个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商业企业,这一存货数有些偏高。评估人员初步分析,该企业可能存在货物已发出,但未结转收入的问题。

5.存货数量大幅减少,应实现税款与申报税款不符。

从资产负债表看出,存货由2005年初的7178215.64元减少到年末的4952583.8元,减少近222.63万元。说明该企业2005年存在存货发出的事实,若将这部分减少的存货返算成税款,则当期应实现销项税37.8万元,扣除期初留抵税款10.5万元,2005年应缴增值税为27.3万元。但是,通过CTAIS纳税申报明细,发现该企业全年仅申报税款8681.68元,企业申报的情况与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情况相去甚远,税款相差26.4万元。

评估人员对5个疑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认为,被评估企业可能存在账外销售收入;可能存在返点收入;可能未及时结转收入;存货大幅减少,应缴税金可能不实;库存数量可能存在账实不符等问题。

约谈

约谈围绕案头分析异常点逐一展开:

异常一(税负较低):公司负责人答复该企业是1999年8月改制后成立的。改制后,该公司只从事家电批发,经营海尔、长虹、新飞、康佳等四五十个品牌的十余种家电商品。公司下设三个连锁店和一个酒店,酒店目前已停业。三家连锁店均为独立核算企业,由公司统一进货,批发给三个连锁店,由三个连锁店对外销售。从经营情况看,公司属于家电批发企业,因此利润较低.税负较低。

异常二(销售毛利率异常):财务主管答复会计人员为兼职,受业务水平和工作时间限制,2005年3月~12月商品成本均按照固定毛利率2%返算得出。

异常三(存货周转率较低)、异常四(期末存货数量较大):企业答复家电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被淘汰的商品销售不理想,因而产品积压较严重,存货周转慢、库存数量相对较大。

异常五(存货数量大幅减少,应实现税款与申报税款不符):企业答复有可能为财务报表填写错误导致。

实地核查

根据约谈,评估人员掌握了该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特点,从案头分析得出的5个结论入手,对该家电企业进行实地核查。

1.针对该企业可能存在账外销售收入的问题,进行核查。

该企业是批发企业,产品销售对象是下设三个连锁店,客观上不存在现金收入的可能。评估人员查阅了往来账、银行存款账和现金账:没有发现疑点。

2.针对该企业可能存在返点收入的问题,进行核查。

按照行业惯例,绝大多数商业企业都会从厂家取得返点收入。该公司属家电销售业,很可能存在返点收入的问题。就此问题,询问了企业负责人。回答说,在购入商品时,销货方直接给予“明扣”,即购入家电的价款直接扣除了返点收入。评估人员抽查了两个供货方所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抽查结果与企业答复的一致,未发现问题。

3.针对可能未及时结转收入的问题进行核查。

评估人员查看了收入明细账、成本明细账和有关会计凭证,没有发现疑点。需要结合存货类账簿进行进一步检查。

4.针对存货大幅减少.应实现税款与申报税款不符的问题进行核查。

评估人员首先查看了该公司2005年资产负债表,询问了企业会计“存货”一栏核算的内容。经询问,评估人员了解到该企业存货包括了“库存商品”账户余额、“低值易耗品”账户余额之外和“商品采购”借方余额。该公司“商品采购”科目实际是核算商品购买时,货款已付,发票未到的商品预付款,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该科目应为“预付账款”,不能计算在存货中。因此,该公司会计报表的编制错误导致了“存货”一栏的虚增。评估人员要求企业调整存货的金额,调整后的2005年期初账面余额为5094890.88元,用期初存货减去期末存货数,排除掉“低值易耗品”账户的影响,计算出应缴税金与企业申报金额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评估人员认为该企业库存一定存在着问题.需要进一步查验库存商品账。寻找确凿的证据。5.针对库存数量可能账实不符的疑点重点检查。

排查以上4个疑点,均未发现企业存在明显偷漏税的情况,评估人员于是将重点锁定在对库存商品的检查上。

评估人员查看了有关库存商品明细账,发现该企业2005年每月库存商品均在500万元上下。如此高的库存商品。有悖于批发企业的行业特点,而且该公司商品批发对象是下设的三个连锁店,有固定的销货渠道,是不可能积压如此多的库存商品的。另外,该企业结转商品成本时没有按照实际成本结转,人为造成了期末库存数量与实际不符。评估人员认为,该企业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需要对企业库存进行盘点。

在盘点库存时,评估人员怀疑公司下属酒店配备的空调,电视和音响电器是该公司提供的。评估人员要求公司负责人出示家电购入的相关凭据。该负责人在拿不出任何凭据的情况下,承认了酒店所用的电器是由该公司提供,挂在公司的库存商品账上,未作相应的账务处理,并且提供了酒店使用该公司家电共计金额219468.38元的商品明细。

上述属于购进用于非应税项目,进项税额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扣除。

评估人员认为该企业很有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也非常有必要帮助企业核实正确的库存。因此,评估人员对该企业的库存进行了盘点。

经盘点,实际库存商品不含税金额为426万元,与企业账载数仍相差33.1万元。评估人员要求企业对差额部分作出解释,该公司负责人解释说,相差的一部分是1999年开业以来已损毁或丢失的商品的价值,共66880元;另一部分是已经是赞助或捐赠给公益事业。价值115760元。这两部分商品目前仍挂在账上,一直未作处理。其余的部分148011.45元是由于未按实际成本结转而产生的。

至此,企业存在的问题显现了出来,房屋装修领用商品未作进项税额转出.金额共计219468.38元:商品已损失未作进项税额转出,金额66880元;价值115760元的商品赞助或捐赠给公益事业应视同销售,计提销项税金。评估人员要求企业作相应的账务处理,调整库存数量,补缴增值税。

评估处理

1.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该公司将购进货物219468.38元用于固定资产,应作进项税额转出,补缴增值税37309.62元。

2.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五款,该公司价值66880元的商品已损毁,应作进项税额转出,补缴增值税11369.6元。

3.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八款,该公司将购买的商品115760元无偿赠送给他人,应视同销售,补缴增值税20663.16元。

4.该企业共计应补缴增值税69342.38元、滞纳金1074.81元。

评估延伸

通过计算还原该企业实际毛利率为2.2%,就此毛利率推算企业理论税负应为0.374%(2.2%×17%)。

补缴增值税后计算该企业的实际税负:(68358.42+8681.68)/19657914.87=0.392%。此税负略高于按照实际毛利率计算出的企业应承担的0.374%税负水平,与2004年0.4%的企业税负接近。

网址:http://

第五篇:评估案例

全国十佳纳税评估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湖南省国税局:《横向纵向对比,发现企业纳税疑点》

(一)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某贸易公司系2004年8月成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本3100万元,现有职工68人,是一家主要从事生铁、钢材、水泥批发的企业,在娄底市批发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代表性。2006年该公司增值税税负率偏低,因此,娄底市国税局将该公司确定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

疑点采集

评估人员调阅了2005、2006企业所得税报表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析比较了近两年的税收和财务指标,查阅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和税款抵扣情况。通过初步分析,发现以下疑点。

疑点1.企业2006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167349819.15元,2006年与2005年相比销售收入增加145685043.35元,销售收入变动率为87%,大大超过±30%的预警值范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疑点2.企业2006年增值税应纳税额1763393.45元,税负0.56%,比2006年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的1.2%低0.64个百分点,税负差异幅度(与同行业比)为-53%,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2006年增值税税负率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税负率差异幅度(与上年比)为-46%。上述数值明显超出预警值±30%的范围。是否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多列进项抵扣行为?

疑点3.企业2005年运费抵扣税额272230.9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27727821.59元的比例为0.98%;而2006年运费抵扣税额782975.1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50921797.78元的比例却达到1.54%,比上年增长57%。是否存在多列运费抵扣的问题?

疑点4.企业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为167349819.15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46781.08元,2005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207%;2006年应税销售收入为313034862.50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75641.84元,2006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12%。

2006年与2005年相比,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下降0.08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为43%。是否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疑点5.企业2005年营业费用3959776元,占销售收入167349819.2元的比例为2.37%;2006年营业费用12951268.63元,占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的比例为4.14%,该比例变动率高达74.68%。是否存在多列费用,少缴企业得税的行为?

疑点6.企业2006年初存货金额2104370.6元,2006年末存货金额8984071.07元,年末比初存增加6879700.47元。该公司是批发企业,但没有大型仓库,年末存货金额变动异常。是否存在存货不实,发出商品不计或少计收入问题? 约谈举证及实地调查

针对以上疑点问题,评估人员对该公司展开了约谈。在约谈过程中,被约谈人仅就疑点1作出了合理解释并提供了相应证据,于是疑点1被排除。而由于企业方面无法对其他疑点给出合理解释,评估人员依照程序对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

根据企业主动提供的账簿资料,评估人员对公司的增值税税率,按货物品种分类进行了测算。经测算,企业2006实现销售收入313034862.50元,应纳税额1763393.45元,增值税税负率为0.56%。其中,销售生铁收入256143123.95元,应纳税额2312659.86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0.9%;销售钢材收入48806518.55元,应纳税额-634969.74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3%;销售其他货物收入8085220元,应纳税额85703.33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06%。

评估人员通过上述指标测算分析,得出如下判断: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其2006年增值税税负存在异常,特别是钢材项目销售的税负率为-1.3%,很可能存在少计钢材销售收入或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的现象。评估人员决定对其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评估人员通过对企业钢材仓库的入库单、发货单进行统计,并对钢材仓库进行盘点,发现钢材账实不符,账面比实际库存多2048吨,钢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

企业发出钢材2048吨给某房地产公司,因未及时与对方结算,故暂未作账务处理。评估人员对实地调查发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记录,确定了钢材存货不实,发出商品未及时计销售收入的问题,并取得相关的材料。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法宣传,告知企业发出商品并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后,应及时做销售收入。企业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认可了上述问题,愿意主动自查申报补税。

经查阅账簿资料和运费抵扣凭证,评估人员发现企业部分运费的单价过高,每吨货物1公里的运费单价高达2元,而据调查正常的单价是0.7元左右。针对这一疑点,评估人员要求企业自查申报。但企业认为其运费已实际发生,取得的运输发票也是真实的,并且通过了税务机关认证,因而没有进行自查申报。

评估人员经查阅费用账簿资料后发现,企业经营费用变动率异常,形成原因是该公司2006“经营费用-代理费”科目列支750000元,并于当期所得税前列支。经核实企业2005发生的代理费,因无法取得发票,企业采购人员在某地税局取得代理费发票报销。该笔代理费不符合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条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0000元。但该企业认为费用已实际发生,不愿意自查申报补税。评估处理

经评估分析、约谈和实地调查,该公司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查申报。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同意该公司进行自查申报。自查后,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了《纳税评估自查报告》,主动申报2048吨钢材的销售收入5848949.35元,补缴增值税994321.39元.鉴于企业仅对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而少缴的增值税进行了自查申报,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少缴的企业所得税、运输费用多抵增值税进项税金、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未进行自查申报,评估人员认为不能消除该企业的疑点。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评估人员将该公司移送至稽查部门进行查处。稽查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稽查,稽查查处结果如下:

1.对企业部分运费中包含的不属于抵扣范围的装卸费、押运费等费用,造成多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追缴,补征增值税264621.84元;

2.对企业存在的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处理少缴的企业所得税、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进行查处,补征企业所得税275620.49元; 3.对上述查补税款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4.对上述查补税款按税法有关规定,处以0.5倍罚款计270121.17元

(二)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评估与辅导并重———在约谈中解决企业问题》 企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成立于2001年1月,注册资金800万元,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及销售业务,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税率为33%。

分析选案

2007年5月16日,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利用郑州市地税局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辖区内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了综合查询分析,在对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2006财务报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及其他税务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后,发现如下异常情况: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本年为-5.5%,上年为6.8%,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5.8%。

(2)主营业务成本率异常:本年为83.6%,上年为72.5%,近3年平均为7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72.8%。

(3)主营业务费用率异常:本年为13.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1.8%。

(4)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年为-8.5%,上年为6.6%,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6.2%。

(5)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异常:两者之比为0.65(-5.5%/-8.5%)。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

(6)企业所得税弹性异常:本年企业所得税变动率为-7.7%,营业收入变动率-5.3%,企业所得税弹性系数为1.45(-7.7%/-5.3%)。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大于1,且二者都为负数,表明税收缺乏弹性。

(7)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本年为8.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2.8%。

针对上述异常情况,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税政法规科估计该公司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决定将其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提交税源管理科实施纳税评估。

税务约谈与实地调查

基于以上分析,评估人员作好约谈准备,报请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核准后,向该公司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告知企业应提供的有关资料。评估人员到达公司后,首先与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到其生产经营等在2006没有明显变化。在对其2006纳税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结合会计账、凭证进行系统审核后发现在税收上存在如下问题:

(1)收入有关资料显示:①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账上存在红字冲销362800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发票,系公司为促销而开展商业折扣,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②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记载有12笔对外服务收入,合计126915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原始凭证均为收据,经查其对该收入只进行所得税申报而未进行营业税申报,其税务登记的经营范围中也没有其他服务项目。

(2)成本有关资料显示:①内设职工食堂采购支出均计入生产成本,全年累计金额265742元,所附原始凭证均为白条。②用先进先出法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全年累计结转8659473元,而其向地税局备案的存货计价方法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经计算应结转7968364元。③其他业务支出明细账上记载有8笔培训支出,合计34580元,而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没有对应的培训收入,经查均挂在其他应付款明细账上,合计68745元。

(3)期间费用有关资料显示:①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列支8356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计提坏账准备金180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计提12000元。②销售费用中,广告费列支3265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256800元;业务宣传费列支746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③财务费用中,向职工集资2000000元,一年期,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年利息支出160000元,而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5.58%。

(4)营业外支出有关资料显示:①卫生费20000元,经查凭证所附收据,系所在街道办事处摊派的卫生费。②赠送支出90000元,经查凭证系对客户购买量大而赠送的产品,此为成本价,按同期同类平均不含税价计算为120000元。

针对以上问题,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在约谈时解释为:有的问题是因为不知道相关的税法规定,有的问题是因为对有关税法规定理解有误等。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企业认可了评估人员的如下意见:(1)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问题:按国税函发〔1997〕472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故应补提增值税61676元,补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167.6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6632.4元(362800-6167.6)。

(2)对外服务收入问题: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980.33元(126915×5.5%);同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980.33元;还要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增加其他服务项目,以便向税务机关领购服务业发票。

(3)食堂采购支出问题:食堂采购支出不应计入生产成本,考虑到公司在产品、产成品年末余额较小,故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65742元;同时建议其采购凭证到当地国税局代开发票。

(4)销售成本结转问题:按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其改变成本计价方法,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91109元(8659473-7968364)。

(5)培训收入问题:少计培训收入68745元,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3780.98元(68745×5.5%);同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4964.02元(68745-3780.98)。

(6)期间费用问题:业务招待费超支19360元,坏账准备多提6000元,广告费超支69700元,业务宣传费超支10400元,财务费用超支48400元。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3860元。

(7)营业外支出问题:卫生费属非广告赞助支出,不得列支,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赠送产品应视同销售,补缴增值税20400元(120000×17%),补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2040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7960元(120000-90000-2040)。

经过实地核查,对该公司审核分析出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通过评估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得到了企业的理解和配合,对其问题全部予以签字认可。同时在该环节一次性取得相关证据和准确的数据,为下一步评估调整作好准备。

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情况,该公司共补缴企业所得税519184.74元,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18968.91元,缴纳滞纳金1120.22元,并按评估人员建议进行账务调整。此后,评估小组将该公司的增值税问题函告当地国税局。

评估建议

1.反映问题:由于所得税具体税收政策繁多复杂,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企业往往易出现纳税错漏。2.建议措施:(1)评估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税务管理软件,通过案头审核税务资料来确定评估对象,而不是盲目地选择评估对象。(2)在评估过程中要针对案头审核的疑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估工作,而不是对评估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泛泛地评估。(3)评估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纳税评估,还要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如辅导纳税人变更税务登记、领购发票、调整账务等,以避免纳税人再犯同类错误。(4)要注意部门配合,评估结果要通报同级国(地)税局,以避免重复劳动,保证国家税收。

(三)江苏省南京市国税局:

《透过往来款项看外资房地产企业亏损原因》 行业基本情况

近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江苏省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楼市持续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企业长期亏损,2005年,南京市地税局下辖14家外资房地产企业亏损面达42.85%。

评估数据采集与案头分析

评估人员以2005汇算清缴为切入点,收集企业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企业所得税事项备案等资料。结合日常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对上述资料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分析,重点对往来款项、收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进行分析,查找造成亏损的原因和评估疑点指标。

评估人员确定了应付款项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税金及附加变动率等重点评估指标,并发现应付款项变动率是变化最多、最大的指标。评估人员采取的方法是选择几家房产企业进行剖析,相关异常指标列示如下:

(1)F公司疑点。2005其他应付款大幅增加,变动率为1159%。根据日常管理了解的信息,该款项主要是用于筹集主楼的建造成本,并且该公司辅楼与裙楼建造在前,主楼建造在后,两者建在同一个地块上,公共部分成本合理是否分摊是评估关注点。

(2)Y公司疑点。2005年往来款项大,且长期挂账,其应付款项变动率与销售成本变动率配比差异达14倍;2004年~2005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变动率为-70%,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44%呈反向波动。同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Y公司与香港C公司联合开发雁鸣山庄,2005年9月已销售完毕,到2005年底尚未结算,Y公司未就此项目所得申报纳税。

(3)J公司疑点。其他应付款6.2亿元,数额巨大,且2005年较2004年增长幅度达65%,引人关注。财务费用2423万元,与经营收入611万元不配比。J公司无在建项目,对其大额资金往来项目需要进一步评估。

(4)H公司疑点。2005年末应付款项较高,为3435万元,与当年703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变动率为-66%,应重点关注。

评估约谈举证和实地调查

根据案头分析疑点,评估人员对几家房产公司的往来款项异常指标开展约谈和实地核查。发现共性涉税风险点后,在同类企业中进行拓展联评。通过往来款项异常指标评估,发现几家房地产企业存在四类涉税问题:

(一)F公司———多结转销售成本问题。

针对F公司疑点(两期开发,成本有可能未在主楼、副楼、裙楼间合理分摊),评估人员设计了成本计算及记录循环内部控制问卷和纳税事项专题问卷。通过问卷形式,评估人员对其会计制度和税收风险进行了测试与评价。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裙楼(含地下二层)和辅楼已销售完毕,所有开发成本均已结转当期销售成本。开发商起初并无建造主楼的计划,后来由于南京楼市前景看好,董事会决定在裙楼之上、27层的辅楼旁边增建51层的主楼,2005年刚开工,未进入销售期。

评估人员发现企业的增建行为引发了多结转销售成本的税收风险。通过政策辅导,企业财务人员认识到,由于辅楼、裙楼开发销售在前,主楼建造在后,原有开发成本均已计入辅楼和裙楼的销售成本中。但其中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是主楼、辅楼、裙楼三者共有的,应按销售面积以及可售单位工程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应企业要求,评估人员在实地核查阶段辅导财务人员依法对前后期建造成本的划分和各楼层可售面积进行了核实。核查发现,已结转的销售成本中,应在主楼、辅楼、裙楼地上、裙楼负一层、负二层之间分摊的开发成本合计30996万元,主楼可售面积为68652平方米,按可售面积比例计算分摊后,辅楼和裙楼销售成本应调减7255万元,列入主楼开发成本。企业应调增2005应纳税所得额7255万元,自查补缴外资企业所得税2394万元。

(二)Y公司——减收增支问题。

针对Y公司异常的应付款项变动率,评估人员经约谈发现:该公司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预提土地增值税1367.83万元,实际缴纳土地增值税为297.89万元,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69.93万元。“其他应付款”中挂账1391.98万元,是1994年~1995年计提需支付给外方的服务费,但未支付,且企业不能提供外方要求支付的相关合理证明,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391.98万元。

案头分析发现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会计报表附注中记载有雁鸣山庄楼盘,但对该楼盘的纳税状况却未有披露。约谈发现:Y公司与香港C公司1997年联合开发雁鸣山庄,Y公司负责提供土地(215.2亩),香港C公司提供开发资金(2474.8万元),2005年9月全部销售完毕。约谈中还了解到,一是香港C公司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楼盘销售使用的是Y公司的发票,并由Y公司缴纳营业税,但销售收入属于香港C公司,这正是造成营业税金背离收入大幅波动的原因。二是香港C公司曾支付Y公司109万元用于代缴所得税,但根据Y公司实际能够提供的税票,只有43.6万元。

在实地核查中评估人员发现,香港C公司该项目的账册与凭证资料缺失不全,评估人员要求该公司委托境内的中介机构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做到账表相符、账证相符。在中介审计的基础上,确认该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5万元。

由于该楼盘应纳税所得额是应作为Y公司所得征税,还是作为香港C公司的所得征税尚有争议,评估人员在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后,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实际利润归属者香港C公司作为纳税人,认定应缴纳外国企业所得税199.7万元,扣除Y公司已代扣代缴的43.6万元后,企业自查补缴税款156.1万元。

(三)J公司——关联企业融通资金减少利润问题。

针对J公司无在建项目而存在巨额往来款项和财务费用的疑点进行约谈。

该公司2005年财务费用2423万元,为同期收入的4倍,是造成企业2005年亏损的主要原因。约谈发现,J公司有9家子公司,为了便于资金控管,由J公司一家负责向银行贷款,再分配给集团内部子公司使用。同时,J公司也是一个内部资金拆借的平台,子公司将富余资金上交J公司,再由J公司在集团内统一调配使用。表现在其他应收款科目-内部应收科目中,2005年借方发生额高达110220万元,贷方发生额高达137678万元,年末贷方余额为27458万元,所有关联企业间融通资金往来均未支付或收取利息。

根据评估初步测算,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仅2005关联融资就造成企业亏损增加2400万元。但是,由于集团调配资金数额巨大,笔数繁多,多数融资行为无书面协议,取证时间较长,因此评估人员将该情况移交反避税调查,将作进一步处理。

(四)H公司往来款项异常指标——未付款项长期挂账问题。

针对H公司较高应付款项且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的疑点,评估人员约谈后发现:1995年起收取的业主住房维修基金仍然挂账102.63万元一直未予支付,且企业不能提供相应资料,证明需要付款。对此,调增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2.63万元,补税33.86万元。

评估结果

通过评估,揭示了往来款项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往来款项是造成房地产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润的调节器、亏损的蓄水池。此次评估共发现5户企业存在涉税问题,共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732万元,弥补亏损2489万元后,合计补缴外资企业所得税2521万元,代扣代缴外国企业所得税156万元,加收滞纳金19万元;3户长期亏损企业的可弥补亏损额由7089万元下降为4568万元,下降了36%。评估后,外资房地产行业亏损面,由评估前的42.85%降低为35.71%。

(四)山东省邹平县国税局:

《用证据来印证约谈结果的可信度》

.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现有职工214人。经营范围是纺纱、纺织浆料,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原材料为皮棉、淀粉。

信息采集

根据本单位税收管理员预警系统的提示,该单位2006年1月份申报异常,当月实现增值税103088元,实现销售收入10187823.2元,增值税税负为1.01%,低于全市同行业正常峰值范围(2%~3.5%),决定将其列为评估对象,同时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评估人员通过CTAIS“一户式”查询模块,采集到企业当月有关涉税信息,为便于对比分析,发现疑点,同时采集到2005年同期、2004全年、2005全年相关指标进行配比分析。

疑点分析

(一)对企业2006年1月份申报数据与去年同期指标进行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

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3.5%/-3.48%=1.006,由于二者均为负数且配比分

析指标接近1,反映无问题。

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0.17%/-3.5%=0.0485,配比分析指标小于1;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在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的情况下,反映可能存在本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不计销售收入或未作进

项税额转出等问题。

(二)评估人员又根据采集的全年累积指标进行了如下配比分析。

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23.7%/13.7%=1.73;远大于正常比值1,说明企业可能存在实现销售收入不计提销项税金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的问题。

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24.99%/23.7%=1.05,比值接近1且二者均为正数,反映无问题。

3.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100%=(1.8%-2.8%)/2.8%=-35.7%,由于该单位为生产企业,变动幅度低于-20%,说明企业可能存在销售货物时只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销售价格偏低、用于本企业集

体福利、在建工程等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指标得出的疑点,结合企业产品情况,评估人员认为该单位少计销售收入从而少计销项税额的可能性较小。鉴于企业本期销售成本过大和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过大的情况,评估人员将疑点定在扩大销售成本和进项抵扣的范围上。于是评估人员又从户管档案和CTAIS系统中采集到企业进项税款抵扣的如下相关信息: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该单位的进项税金的构成部分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7%的进项,特别是2005年12月当月的114018.93元是去年同期的6.75倍。这说明该单位可能存在利用运

输发票多抵进项的情况。

约谈举证

针对以上分析发现的疑点,评估人员拟定了详细的约谈提纲,发出了《税务事项通知书》,对企业实施约谈。

针对税负较低问题,法定代表人王某解释,其产品纺织浆料主要销售给当地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近几年由于销售市场吃紧,该家大型纺织企业也实行竞价,为抓牢市场,不得不超低价供货。另外,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销售毛利率下降,税负较低。

针对销售成本比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2005年12月份的销售成本高于销售收入的问题,该法定代表人解释,由于纺织浆料产品形状的特殊性和管理及存储上的不严密,造成产成品从入库到出库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过大。这一原因导致该产品为微利产品,如果稍有不慎出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导致产品价格上不去,就会形成成本大于收入的情况。而当月的特殊情况就是由于有一批次品不得不低价卖出造成的数据异常。财务人员随即对这批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了说明。该单位于2005年12月处理纺织浆料产成品343.26吨,结转销售成本926802元。对12月份的运费抵扣大幅度变化的情况,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财务人员解释为由于年底集中结账造成。

这近乎完美的约谈结果并未打消评估人员的疑虑,评估人员决定让该单位对有关疑点问题的解释处理情况进行书面举证。将次品处理的收入及结算、运费单据的合法性及支付凭证作为

举证资料的重点核实内容。

经过对该单位有关举证资料进行核实发现:该单位所说的超低价处理次品纺织浆料的业务不真实,因为该单位的账务处理上只有结转销售成本的记录,却无对应的收入及收款业务。也就是说,该单位该项业务只计了成本而未计销售。而其提供的有关运费的举证资料中,评估人员发现其索取的运费发票大部分为当地地税部门的代开运费发票。承运人为几个固定的个人姓名。而且货物的起运地与该单位的主要原材料采购地不一致;而其提供的支付凭证的附件中的摘要栏出现“付某某砖款”和“付某某砂石款”等字样。

针对这越来越多的问题,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已很难自圆其说,终于承认所说的次品业务实际上是一次意外的废品损失。原因是该单位在建造办公楼的过程中,受规划的限制占用了纺织浆料的保管仓库。企业认为该产品是属于桶装,便暂时进行了露天存放的处理。但却由于一场意外的暴雨导致了产品的被浸而失效报废。考虑到非正常损失的产成品所负担的进项税款需要转出的问题,该单位就把实际已报废的产品作为次品进行了账务处理,以达到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目的。

而其运费的问题更体现了企业“一石二鸟”的目的。原来该单位新建办公楼所需的砖、砂、石料等材料均是由附近村的个人提供,这些人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故不能提供销售发票,于是就出现了以运输发票结算货款的情况。这样企业既能抵扣7%的进项税款,还能达到虚增成本的目的;而送货人也可顺利地结算货款。在评估人员就此对企业方面进行了政策解读后,王某及其财务人员表示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自查。

随后,评估人员就《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及报批需要的资料向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协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财产损失的报批工作。企业也同时对相关的涉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并调整和完善了相关的账务处理。

自查结果

经过企业自查,确认了非正常损失和在建工程所用材料未作进项税额转出及扩大销售成本的事实。企业更正了申报表,并将应补缴增值税295636.34元和应补企业所得税708644.97元于限期内补缴入库,以上税款和滞纳金均已按期全部入库。

(五)北京市地税局:

《外围证据———掌握企业收入的一把钥匙》 ——北京某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企业基本情况

北京某装饰有限公司责任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私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元,二级装饰装修资质,2003年12月在册设计师149人。评估数据采集

(一)内部数据采集

首先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2003年该公司共申报营业税计税收入3887万元,缴纳营业税194.35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0.5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1.2万元,该公司2003年未缴纳过印花税。

(二)外部数据采集

1.选择10个市场调取该公司签订的合同资料。

评估人员从全市规模较大的30家家具、建材市场中选择了10家,由相关区县地各局评估部门组织力量,从这10个市场抽取了该公司2003年与客户签订家装合同金额数据,2003年合同总金额为5655万元。

2.从相关行业协会调取该公司上报资料。

评估人员从北京市家装协会取得的该公司报送的2003年收入资料显示,2003年该公司取得收入1.4亿元。

将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

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在10个主要市场的签订合同数据以及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发现该公司存在下列明显的涉税疑点和问题:

(一)该公司有未如实申报营业收入的嫌疑。

1.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其在市场的签章金额存在巨大差异。市场是家装企业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约占到其全部收入的50%左右。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应为其全部应税收入,这一数字理应大于税务机关在10个市场采集到的企业签章金额。但数据比对发现,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约等于在10个市场签章金额的69%。2.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占其向行业协会申报收入的28%。

(二)该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明显偏低,存在隐瞒利润的嫌疑。

近年来,北京市家装企业的纯利润率不低于7%,而从企业提供资料推算显示其纯利润率不到1%,这与其龙头企业的身份明显不符。

(三)该公司存在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嫌疑。

(四)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税务约谈及自查结果 经约谈举证及税收政策宣传辅导,该公司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自身的涉税问题,共补缴2003年~2004年两个税费485.15万元。其中,该公司2003年~2004年实际取得收入15137.12万元,少申报收入5254.87万元,两年共计补缴营业税262.74万元、城建税18.39万元、教育费附加7.88万元。该公司2003未如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建筑安装业纯益率6%,补缴企业所得税104.05万元。该公司对设计师发放的个人收入未按规定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003年~2004年共计补缴个人所得税90.52万元。该公司2003年~2004年按建筑、安装工程承包金额万分之三税率,两年共计补缴印花税1.57万元。分析及建议

当前家装行业普遍存在如下共性涉税问题:

1.申报营业收入不实。大多数家装企业仅就开具发票金额申报收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未开具发票部分没有向地税机关申报收入。2.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采用“工程大包”的经营模式,将收入的70%拨给包工队作为工程款,包工队多数未办理税务登记,没有合法发票,只能用各种手段取得建筑材料发票或其他发票,甚至白条等抵作工程款,造成成本核算混乱。3.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4.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贴花。

造成家装企业出现上述涉税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收入。针对目前家装行业的征管现状,评估人员建议: 加大以票控税力度,增强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群众索要发票意识。税务机关一是要加强针对该行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增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二是为在该行业加大以票控税的力度,建议对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增加“税务机关监制的合法发票是家装工程保修及争议解决的重要凭证”条款,以增强群众索要发票意识;三是为鼓励群众索要发票,将建筑安装业发票列入有奖发票范围。

扩大委托代征范围,实行属地征收。委托家具建材市场代征税款,管住较大规模家装企业的税源。考虑只有实力较强的家装企业才能进行市场,而这些家装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合同须由市场认证备案的特点,建议可由市场管理部门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这样就掌握了家装企业的主要收入。由市场主管税务所监督其代征税款,管住小规模家装企业、个体户、家装游击队零散税源。主要针对个体户、家装游击队及家装企业不开具发票的装修行为,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征税款,加强对居民小区,特别是新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物业处的相关规定,施工队动工前需在物业公司交纳押金领取施工证,完工后需经物业公司验收,可考虑由物业公司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正规家装企业完工后可凭合同和开具的发票免于重复征收。建立情报交换机制,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核定征收权。建议在市局和区县局之间建立家装企业在各市场签订合同数据定期汇总交换机制,及时反馈给家装企业注册地主管税务机关,力求从源头堵塞税收漏洞。对企业申报收入明显低于已掌握的其市场签订合同金额,又不能提供相关证据说明理由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可依据掌握其合同金额核定其应纳税额,实行核定征收。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家装游击队应一律实行核定征收,如能提供合同按综合征收率核定征收,如无合同或合同金额明显偏低的,可和市建委及家装协会共同制定家装指导价格,按指导价格核定营业收放。对家装业全面实行按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议对家装企业全面实行按照建筑安装业5%~7%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成本混乱的情况是其行业经营特点决定的,如果采取前几项措施,可基本掌握其营业收入,为实行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了有利条件。联合建委、家装协会和市场管理部门,共同加强对家装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要和建委、家装协会以及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机制,在家装企业评优和资质年检时将诚信纳税作为重要参考标准。

(六)辽宁省国税局:

《找出4S店经营中的利润蓄水池》 税人基本情况

辽宁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M品牌汽车4S店,即专营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供应(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案头分析及评估方法

(一)评估企业税负分析法

1.评估企业实际税负与预警税负对比分析该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517万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36141万元,汽车维修收入3376万元,实现增值税90万元,税负0.22%,明显低于全国汽车销售平均税负预警下限值(0.47%)。2.评估企业修正税负与参考税负对比分析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增值税税负受企业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是否均衡影响较大,应对实际税负进行修正,消除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均衡性对税负的影响。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参考税负应为1%~1.5%。参考税负模型计算方法: 参考税负=4%×17%×90%+35%×17%×10%=1.2%(计算说明:假设整车销售毛利率4%,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35%,整车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参数)。

修正后的增值税税负=[评估期应纳增值税税额-评估期期末增值税留抵税额+评估期期初增值税留抵税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7%]/[同期销售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00%;经测算该企业2005年修正税负为0.16%,远低于参考税负1.2%。

(二)评估企业销售收入结构构成分析经调查了解到,成熟期(开业3年以上)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维修收入,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也相对稳定,一般为10%以上,高档车的这一比例更高,并随着经营期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评估期维修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额×100% 该企业的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3376万元/39517万元×100%=8.54%。该企业经营的品牌是高档汽车,另一参考企业的同一比例是10%,可以进一步怀疑该企业纳税异常,有隐瞒维修收入的可能。

(三)评估企业毛利率分析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收入一般由整车销售收入和维修收入(企业大多将精品销售列在维修收入中)。将整车与维修(含配件与精品销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分离,分别计算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是对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纳税评估的关键。

1.整车销售毛利率分析整车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专用发票注明的折扣;完成厂商销售计划的奖励与返利,数额由合同约定,有明点与暗点两种形式,明点由专用发票注明,暗点一般的冲抵购车款,隐蔽性较大。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率=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评估期期初整车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整车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整车库存余额); 整车毛利率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除极个别车型高于厂商零售指导价加价销售外,一般均为降价销售,毛利率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值,但综合毛利率一般不会低于2%。

按上述方法计算该公司2005年汽车整车销售毛利率是3.3%,与同品牌的其他企业利润率基本相当。

2.维修销售毛利率分析经调查,维修服务获利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

维修及配件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配件加价,一般为15%~20%左右;人工费(工时),一般为15%~25%左右。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为35%左右。如果维修销售毛利率低于35%,可以推论有隐瞒维修销售收入的可能。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率=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

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评估期期初配件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配件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配件库存余额;

根据企业填报的数据,该公司2005年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万元。2004年底维修备件账面库存为658万元,2005年账面维修购进2649万元,年底账面库存为593万元。当年汽车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上年底维修备件库存+当年维修购进-当年底库存=658+2649-593=2714万元。

维修利润率=(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2714)/3376=19.6%。

从经营相同品牌的汽车4S店的情况看,维修利润率为35%~40%。可见企业维修利润率明显偏低。

3.配件及精品加价率分析在工时既定的条件下,配件及精品的加价=维修及精品收入-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维修工时费用;

配件及精品加价率=配件及精品的加价/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

据该公司管理软件上调取的维修的工时费用为1079万元,假定此项数据准确,可以计算该公司2005年配件加价为:汽车维修及精品收入3376万元-实耗材料2714万元-维修工时费用1079万元=-417万元。配件利润率为-15.36%。

从典型企业调查情况看,配件加价率应为15%~20%。该公司配件加价率呈负值显然不合常理,可推论其有瞒报维修销售收入或精品赠送未计收入的可能。应纳税款评估从 上述情况分析,该公司维修利润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可以推论有存在瞒报维修销售收入问题的可能。可以按下述方法推算,对应纳税款进行评估。

(一)假定该企业账面配件精品实耗成本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配件实耗成本的关系:维修收入=配件实耗成本/(1-维修利润率),按维修利润率平均标准下限3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2714/(1-35%)=4175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175-3376)×17%=135万元。

(二)假定该企业软件记载的工时费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工时费的关系:维修收入=工时费/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按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上限2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1079/25%=4316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316-3376)×17%=159.8万元。从不同的角度推算结论基本相近。约谈

根据约谈预案,评估小组采取灵活的方式分别对售车顾问、维修人员、前台收银人员、配件保管人员进行了先期约谈。在掌握了该公司大量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对该公司销售经理、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

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税务约谈人员提出的疑点进行了解释。对于税负偏低问题解释为该品牌轿车特别是进口轿车降价幅度较大,影响了税负。对于维修收入比例偏小、维修毛利低问题解释为同城有3家同品牌店,竞争激烈,建店较晚,所以维修量小、利润低。但同时承认确有精品赠送、免费维修、公司内部车辆维修等视同销售行为,因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够没有计入销售收入申报纳税。那位负责人当场表示将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自查。企业自查及评估结果

该企业在约谈后对公司的用友财务软件系统与一汽配件专用的R3系统进行了交叉查询和分析,查得2005年R3系统结转维修收入与财务确认相差597万元,涉及增值税101.49万元。造成差额存在的原因是:1.公司存在搞活动对外赠送有工时无成本(免费添加机油等);2.公司内部车辆修理业务的人工费等在R3系统确认而在财务没有体现;3.公司为广告客户免费车辆维修保养;4.整车销售进行精品赠送(车辆贴防晒膜、更换真皮座椅等);5.老客户维修换积分再修理。由于对以上项目相关政策把握不当,造成工时核算不准,同时没能开发票确认收入。

该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了自查表。将未申报的维修收入进行了申报,补缴入库增值税、滞纳金合计104万元,该公司评估后的增值税税负为0.48%,较评估前提高1.18倍,超过了预警线。

(七)湖南省地税局:《评估不匹配数据,发现企业账外收入》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醴陵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7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箱板纸,牛皮纸,是纸箱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2006年,该企业账面销售收入16244160元,利润642000元,申报企业所得税211860元。

评估数据采集

某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在的醴陵市是一座工业化城市,以盛产鞭炮烟花和陶瓷闻名全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于两种产品装箱运输时对纸箱的需求量很大,纸箱行业带动了造纸企业的发展。2006年,该市造纸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为2.14%,而该企业只有1.30%。由于该企业在同行业中发展较早,质量比较过硬,按理来说利润水平应该偏高。针对税负异常这一疑点,醴陵市地税局决定将它列为评估对象。

为了便于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评估人员采集了该企业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为:生产成品纸5757吨,耗用废纸7518吨,耗用电力3574000千瓦时,耗用煤4200吨,生产工人工资748000元。

该企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31吨,耗用电621千瓦时,耗用煤0.73吨,生产工人工资130元。而同行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22吨,耗用电580千瓦时,耗用煤0.68吨,生产工人工资120元。

评估人员根据醴陵市地税局编制的《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测算得出该行业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生产工人工资与产品产量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推算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评估小组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小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造纸行业中废纸与箱板纸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22∶1,该企业2006耗用废纸7518吨,运用数字方法,测算出该企业生产数量评估算公式如下:

评估期产品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量原材料耗用量=7518÷1.22=6162吨。案头分析

通过对相关指标测算,评估人员进行了如下案头分析:

1.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1.30%,远远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发现该企业2006年应生产成品6162吨,而企业账面上产成品的数量为5757吨,比评估小组测算的数少405吨。

实施约谈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评估小组认为该企业疑点较多,有必要让企业对上述疑点进行举证。4月19日评估小组及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约谈举证通知书,要求财务人员4月21日前到税务机关约谈,评估人员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列举的疑点归类进行约谈的准备。4月20日,该企业财务人员刘某携带相关举证资料到管理分局接受约谈,约谈围绕疑点逐一展开。企业财务人员对评估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约谈时解释为:1.2006企业出现利润偏低,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工资偏高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职工责任心不强,发生严重的浪费所致。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认为成品纸少了405吨,是因为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耗用过大造成的。

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对疑点一、二的解释,企业利润偏低是因为管理不善,职工浪费过大的解释不尽合理。因为该企业不是新办企业,内部管理趋于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浪费现象,有必要调查落实。

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认为通过约谈,企业的解释不够完善和合理,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和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燃料等偏高的原因还需要到企业生产场所了解情况。对业务往来单位应进一步调查。于是确定了调查思路:一是对企业购进的材料,耗用煤炭,购进电力的发票进行仔细审核,对生产工人工资发放表向职工抽样调查核实;二是针对产成品或销售入账的情况对产品出库单,库存产品按日进行具体核实。根据调查确定的思路,评估小组于4月25日到企业实地核实。

1.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对每一笔原材料发票从购进到入库再到出库,对每个月耗用的电费,耗用的煤炭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职职工及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随机调查基本没有发现问题。

2.评估人员根据原材料——废纸投入产出1.22∶1的比例,根据生产工人每生产1吨纸发放工资120元的比例推算,可以产出成品纸6162吨,比企业账面5757吨相差405吨。评估人员找到原材料保管员,确定领用原材料吨位数量属实。评估人员在工资核算员处发现,每月出产的成品纸数量比账面产成品数量大,随即找到仓库保管员查看入库出库记录。评估人员发现,入库记录与工资核算员核算的记录一致,但与财务上的产成品数量不符,出库记录也与财务上的销售数量不符。对此,财务人员无法解释。

3.由于涉及调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评估人员向市局稽查局发出协查申请,经稽查局检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涉及销售方向该单位汇入销售款的具体情况,发现该单位2006与3家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户发生过业务往来,销售箱板纸410吨,取得销售收入1061100元(含税)。

面对评估人员获取的资料,企业方面承认:由于部分客户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没有将该部分收入入账。

评估处理结果

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已构成偷税,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将评估材料移送稽查局。稽查局根据评估材料,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5417.70元,并调增以前损益891505.3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196.75元。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企业按期足额补缴了税款和罚款,企业所得税税负也达到了3.12%,超过了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八)重庆市地税局:《数字图像实时监控,矿业评估科学便捷》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醴陵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7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箱板纸,牛皮纸,是纸箱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2006年,该企业账面销售收入16244160元,利润642000元,申报企业所得税211860元。

评估数据采集

某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在的醴陵市是一座工业化城市,以盛产鞭炮烟花和陶瓷闻名全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于两种产品装箱运输时对纸箱的需求量很大,纸箱行业带动了造纸企业的发展。2006年,该市造纸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为2.14%,而该企业只有1.30%。由于该企业在同行业中发展较早,质量比较过硬,按理来说利润水平应该偏高。针对税负异常这一疑点,醴陵市地税局决定将它列为评估对象。

为了便于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评估人员采集了该企业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为:生产成品纸5757吨,耗用废纸7518吨,耗用电力3574000千瓦时,耗用煤4200吨,生产工人工资748000元。

该企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31吨,耗用电621千瓦时,耗用煤0.73吨,生产工人工资130元。而同行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22吨,耗用电580千瓦时,耗用煤0.68吨,生产工人工资120元。

评估人员根据醴陵市地税局编制的《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测算得出该行业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生产工人工资与产品产量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推算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评估小组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小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造纸行业中废纸与箱板纸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22∶1,该企业2006耗用废纸7518吨,运用数字方法,测算出该企业生产数量评估算公式如下:

评估期产品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量原材料耗用量=7518÷1.22=6162吨。

案头分析

通过对相关指标测算,评估人员进行了如下案头分析:

1.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1.30%,远远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发现该企业2006年应生产成品6162吨,而企业账面上产成品的数量为5757吨,比评估小组测算的数少405吨。

实施约谈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评估小组认为该企业疑点较多,有必要让企业对上述疑点进行举证。4月19日评估小组及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约谈举证通知书,要求财务人员4月21日前到税务机关约谈,评估人员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列举的疑点归类进行约谈的准备。4月20日,该企业财务人员刘某携带相关举证资料到管理分局接受约谈,约谈围绕疑点逐一展开。企业财务人员对评估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约谈时解释为:1.2006企业出现利润偏低,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工资偏高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职工责任心不强,发生严重的浪费所致。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认为成品纸少了405吨,是因为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耗用过大造成的。

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对疑点一、二的解释,企业利润偏低是因为管理不善,职工浪费过大的解释不尽合理。因为该企业不是新办企业,内部管理趋于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浪费现象,有必要调查落实。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认为通过约谈,企业的解释不够完善和合理,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和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燃料等偏高的原因还需要到企业生产场所了解情况。对业务往来单位应进一步调查。于是确定了调查思路:一是对企业购进的材料,耗用煤炭,购进电力的发票进行仔细审核,对生产工人工资发放表向职工抽样调查核实;二是针对产成品或销售入账的情况对产品出库单,库存产品按日进行具体核实。根据调查确定的思路,评估小组于4月25日到企业实地核实。

1.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对每一笔原材料发票从购进到入库再到出库,对每个月耗用的电费,耗用的煤炭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职职工及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随机调查基本没有发现问题。

2.评估人员根据原材料——废纸投入产出1.22∶1的比例,根据生产工人每生产1吨纸发放工资120元的比例推算,可以产出成品纸6162吨,比企业账面5757吨相差405吨。评估人员找到原材料保管员,确定领用原材料吨位数量属实。评估人员在工资核算员处发现,每月出产的成品纸数量比账面产成品数量大,随即找到仓库保管员查看入库出库记录。评估人员发现,入库记录与工资核算员核算的记录一致,但与财务上的产成品数量不符,出库记录也与财务上的销售数量不符。对此,财务人员无法解释。

3.由于涉及调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评估人员向市局稽查局发出协查申请,经稽查局检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涉及销售方向该单位汇入销售款的具体情况,发现该单位2006与3家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户发生过业务往来,销售箱板纸410吨,取得销售收入1061100元(含税)。

面对评估人员获取的资料,企业方面承认:由于部分客户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没有将该部分收入入账。

评估处理结果

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已构成偷税,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将评估材料移送稽查局。稽查局根据评估材料,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5417.70元,并调增以前损益891505.3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196.75元。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企业按期足额补缴了税款和罚款,企业所得税税负也达到了3.12%,超过了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九)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

《梳理疑点,在评估中还原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行业基本情况

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关医药购销政策放开后,青岛市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医药零售行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连锁药店也渐成规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该行业申报销售收入、税负率明显偏低,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全行业申报销售收入4.75亿元,仅占统计部门公布的行业零售收入的65.8%,行业实现增值税0.11亿元,税负率仅为1.52%。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销售收入夹杂其间,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销售收入情况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详细分析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实地查证,评估人员初步认定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主要由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三项收入构成,而在这三项收入中,现金收入在现行体制下,一时难以查清,但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信息却分别能由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掌握,如果能够准确获得这两项收入信息,将为核实该行业销售收入的真实面目,提供关键性“钥匙”。为获得上述两项收入的准确信息,青岛国税局积极发挥市综合治税管理平台的力量,争取市财源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从医保部门提取了2005年青岛市医保系统内注册的药店户数和医疗保险卡结算信息;通过与人民银行联系协调,获得了52家药店近亿元的银行卡刷卡收入信息,这些都为摸清该市医药零售行业销售收入情况奠定了基础。在充分掌握上述收入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经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记载的纳税人征管信息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截至2005年底,青岛市办理税务登记的药店共有1576户,其中独立核算药店719户,非独立核算药店857户,有44户医药零售企业未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已经办理登记的独立核算的纳税人中有120户申报应税收入明显低于医疗保险卡结算收入,差额高达5300万元,个别纳税人申报收入甚至相差高达43.6倍。据此,评估人员认定:该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零售企业存在隐匿应税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嫌疑。实证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该行业隐匿应税销售收入问题,准确把握税收征管中的疏漏和探究各项销售收入配比规律,为约谈自查和个案评估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和导向,青岛市国税局将医疗保险卡收入与实际申报应税收入比对差额较大的45户纳税人直接移交稽查部门进行实证调查。

在实证调查中,稽查部门不仅实现查补税款445万元,还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和发现了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销售收入构成的基本比例:

一是多数连锁经营的医药零售单位并不掌握分支机构实际经营规模和业绩情况,总机构只对本部收入进行申报,分支机构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

二是通过对45户企业收入分类汇总统计发现,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等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2∶1左右,从而可据此概率推算出医药零售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即: 全年销售收入(含税)=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全年银行卡收入+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现金收入与医疗保险卡收入比例)。约谈自查

利用以上实证调查所发现和掌握的问题和规律,评估人员对全市所有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逐一筛选,共筛选出医疗保险卡收入与申报应税收入差额明显偏小或分析可能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纳税人1072户。同时,该市各区(市)国税局分别按区域对筛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和自查。集体约谈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通过讲解行业整体税收分析情况和以案说明行业税收问题症结,辅导和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在自查中详细填报自查表。自查表中除详细设定纳税人从业人员、资金状况、经营面积、实际所在街道、联营连锁经营等基本情况外,还专门设计了“应税收入”栏目,将申报应税收入分列为:医保卡收入、现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实行分类申报,既促使纳税人据实填报,又便于税收管理员下一步审核和判断。

通过集体约谈和纳税人自查,不仅使1072户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449.2万元,而且通过纳税人举证、认同和自查表分类统计,验证了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和银行卡收入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的正确性。个案评估 纳税人自查结束后,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自查结果,对纳税人自查表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录入,依据数据信息分别对相类似纳税人,纳税人报送的人员、资金、区域、连锁经营等信息和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三项收入申报信息等进行了横向对比、相关性和比例关系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自查后仍有纳税异常现象的纳税人352户,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再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蹲点调查、获取原始数据和突击抽查发票等具体手段实施评估。如在对“北京某堂青岛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评估人员不间断连续3天蹲点记录了该企业现金收入。通过记录汇总发现企业在销售冬虫夏草、燕窝、西洋参等高档保健品时,医疗保险卡进项金额大、比例高,占其全部收入达79%。在掌握上述实际情况后,评估人员依据纳税人医疗保险卡信息、分支机构规模、药品进货周期、库存状况等情况,对纳税人前期应纳税额进行了再次计算核定,并进一步约谈了纳税人。经约谈,纳税人承认未真实申报部分收入,主动补缴税款32万元。

通过对352户疑点纳税人进行个案再评估,共评估补缴税款111万元。评估成效

在成功评估补缴税款1005.2万元的同时,青岛市国税局认识到纳税评估补税只是第一步,如何防范问题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的。为此,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该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和行业经营规律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旨在实现对医药零售行业的长效管理。

一是在税务登记环节,针对纳税人不登记、不设账簿,逃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实行“三比对一巡查”制度。“三比对”即将行业纳税人国地税登记信息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工商登记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医保卡结算用户相比对,以准确掌握纳税人依法登记情况。“一巡查”是指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设账簿的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降为C类纳税人,由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实施定期现场核查。

二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实施以票控税。在行业内提倡使用税控收款机、银行POS机和医疗保险卡收款机,对已经使用的纳税人,保证其发票用量;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的,严格限制用票量,并按最低票面版本提供发票;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且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实行监管代开发票管理。三是对医药零售行业实行分项收入申报。要求在正常的税种申报的同时,终了分别对现金、医疗保险卡和其他收入进行分项填报,凡是当期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进行实地蹲点查实。

四是加强对非独立核算企业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的税收管理。规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本市内所有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进行备案监督,分支机构没有设置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不全的,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总机构进行核定其应纳税款。通过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和办法,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医药零售行业申报应纳税额达4818.7万元,同比增长54%,行业税负率也由过去的1.52%提高到现在的2.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十)青岛市国家税务局:

《拓展信息触角 增强评估实效 》

行业基本情况

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关医药购销政策放开后,青岛市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医药零售行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连锁药店也渐成规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该行业申报销售收入、税负率明显偏低,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全行业申报销售收入4.75亿元,仅占统计部门公布的行业零售收入的65.8%,行业实现增值税0.11亿元,税负率仅为1.52%。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销售收入夹杂其间,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销售收入情况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详细分析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实地查证,评估人员初步认定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主要由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三项收入构成,而在这三项收入中,现金收入在现行体制下,一时难以查清,但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信息却分别能由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掌握,如果能够准确获得这两项收入信息,将为核实该行业销售收入的真实面目,提供关键性“钥匙”。为获得上述两项收入的准确信息,青岛国税局积极发挥市综合治税管理平台的力量,争取市财源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从医保部门提取了2005年青岛市医保系统内注册的药店户数和医疗保险卡结算信息;通过与人民银行联系协调,获得了52家药店近亿元的银行卡刷卡收入信息,这些都为摸清该市医药零售行业销售收入情况奠定了基础。在充分掌握上述收入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经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记载的纳税人征管信息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截至2005年底,青岛市办理税务登记的药店共有1576户,其中独立核算药店719户,非独立核算药店857户,有44户医药零售企业未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已经办理登记的独立核算的纳税人中有120户申报应税收入明显低于医疗保险卡结算收入,差额高达5300万元,个别纳税人申报收入甚至相差高达43.6倍。据此,评估人员认定:该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零售企业存在隐匿应税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嫌疑。实证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该行业隐匿应税销售收入问题,准确把握税收征管中的疏漏和探究各项销售收入配比规律,为约谈自查和个案评估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和导向,青岛市国税局将医疗保险卡收入与实际申报应税收入比对差额较大的45户纳税人直接移交稽查部门进行实证调查。

在实证调查中,稽查部门不仅实现查补税款445万元,还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和发现了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销售收入构成的基本比例:

一是多数连锁经营的医药零售单位并不掌握分支机构实际经营规模和业绩情况,总机构只对本部收入进行申报,分支机构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

二是通过对45户企业收入分类汇总统计发现,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等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2∶1左右,从而可据此概率推算出医药零售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即: 全年销售收入(含税)=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全年银行卡收入+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现金收入与医疗保险卡收入比例)。约谈自查

利用以上实证调查所发现和掌握的问题和规律,评估人员对全市所有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逐一筛选,共筛选出医疗保险卡收入与申报应税收入差额明显偏小或分析可能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纳税人1072户。同时,该市各区(市)国税局分别按区域对筛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和自查。集体约谈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通过讲解行业整体税收分析情况和以案说明行业税收问题症结,辅导和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在自查中详细填报自查表。自查表中除详细设定纳税人从业人员、资金状况、经营面积、实际所在街道、联营连锁经营等基本情况外,还专门设计了“应税收入”栏目,将申报应税收入分列为:医保卡收入、现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实行分类申报,既促使纳税人据实填报,又便于税收管理员下一步审核和判断。

通过集体约谈和纳税人自查,不仅使1072户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449.2万元,而且通过纳税人举证、认同和自查表分类统计,验证了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和银行卡收入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的正确性。个案评估

纳税人自查结束后,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自查结果,对纳税人自查表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录入,依据数据信息分别对相类似纳税人,纳税人报送的人员、资金、区域、连锁经营等信息和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三项收入申报信息等进行了横向对比、相关性和比例关系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自查后仍有纳税异常现象的纳税人352户,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再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蹲点调查、获取原始数据和突击抽查发票等具体手段实施评估。如在对“北京某堂青岛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评估人员不间断连续3天蹲点记录了该企业现金收入。通过记录汇总发现企业在销售冬虫夏草、燕窝、西洋参等高档保健品时,医疗保险卡进项金额大、比例高,占其全部收入达79%。在掌握上述实际情况后,评估人员依据纳税人医疗保险卡信息、分支机构规模、药品进货周期、库存状况等情况,对纳税人前期应纳税额进行了再次计算核定,并进一步约谈了纳税人。经约谈,纳税人承认未真实申报部分收入,主动补缴税款32万元。

通过对352户疑点纳税人进行个案再评估,共评估补缴税款111万元。评估成效

在成功评估补缴税款1005.2万元的同时,青岛市国税局认识到纳税评估补税只是第一步,如何防范问题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的。为此,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该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和行业经营规律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旨在实现对医药零售行业的长效管理。

一是在税务登记环节,针对纳税人不登记、不设账簿,逃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实行“三比对一巡查”制度。“三比对”即将行业纳税人国地税登记信息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工商登记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医保卡结算用户相比对,以准确掌握纳税人依法登记情况。“一巡查”是指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设账簿的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降为C类纳税人,由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实施定期现场核查。

二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实施以票控税。在行业内提倡使用税控收款机、银行POS机和医疗保险卡收款机,对已经使用的纳税人,保证其发票用量;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的,严格限制用票量,并按最低票面版本提供发票;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且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实行监管代开发票管理。三是对医药零售行业实行分项收入申报。要求在正常的税种申报的同时,终了分别对现金、医疗保险卡和其他收入进行分项填报,凡是当期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进行实地蹲点查实。

四是加强对非独立核算企业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的税收管理。规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本市内所有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进行备案监督,分支机构没有设置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不全的,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总机构进行核定其应纳税款。通过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和办法,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医药零售行业申报应纳税额达4818.7万元,同比增长54%,行业税负率也由过去的1.52%提高到现在的2.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下载A酒店评估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A酒店评估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案例

    九方大酒店(四星级)是由株洲电力机车厂和电力机车研究所合资兴建的一家集商务、会议、休闲、娱乐于一 体的新型涉外四星级饭店。地处株洲市石峰区田心(电力机车的摇篮),距市中心......

    水泥评估案例

    水泥纳税评估案例 被评估企业名称:**县**水泥有限公司 税务识别号:*** 评估所属时期: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 重点评估水泥:标号32.5强度的散装水泥 案件来源:浙国税......

    白酒评估案例

    ***酒业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一、纳税人基本情况 ***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酱香型白酒为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 ,注册资本2.028亿元,经营地址: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纳税人识......

    商场评估案例

    商品零售业评估案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梁山水泊商场;成立于1983年,隶属于梁山县供销合作社,是梁山县的一家中型商业零售企业,企业性质为集体,该企业的主营业为商品批发零售,现......

    二手车评估案例

    二手车评估案例:03年进口奥迪A4最高21万 评估车型:一汽大众奥迪A4-3.0Quattro 登记日期:2003年8月 新车包牌价格:国产最新款相似配置65万元 表征行驶里程:10.3万公里 用户情况:车......

    纳税评估案例

    纳税评估案例 1. 案例分析 A市某区国税局利用计算机系统对2005年1至10月份辖区内纳税申报情况进行纳税评估筛选,系统提示发现该市某酒类销售有限公司2005年税收负担异常且应......

    二手车评估案例(经典)

    二手车评估案例:POLO 品牌型号:POLO1.4两厢手动舒适型 发动机:直列4缸16气门双顶置凸轮轴多点电喷发动机 车身颜色:蓝色初登日期:2003年10月 已行驶里程:32000公里;该车是典型的私......

    纳税评估案例

    行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青岛胶南市茶叶制品生产业发展迅猛,但与之相反的是该行业纳税情况一直低迷,胶南市国税局根据税收数据分类统计分析,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纳税疑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