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9-05-14 05: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篇: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郭建平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开展人文素养培育,让文化内化为我国公民的自身素养,是推动公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源泉作用的重要路径。价值观建设是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其指导作用,正确引领社会多元价值观,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关键词:文化 人文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和关键时期,重视文化的作用,从科的的视角认识文化,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以前瞻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当下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凝聚和融合民族的功能,增强国家软实力,除了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各种路径与手段,开展人文素养培育,让文化内化为我国公民的自身素养,进而推动我国自身的公民文化建设。在公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导向作用。价值观建设是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培育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能够为我国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和提供根本遵循的行为规范,进而能够明确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基本方向与有效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 1基金项目:200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070107

2郭建平,(1977--),男,湖北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讲师,文法学院博士生,从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关于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价值的本质。在马克思的视阈中,价值的本质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需要、能力与行为客体属性的有机统一,是客观物质存在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在人的实践劳动中,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价值这一范畴得以产生。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而后的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紧接着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现时的中国与历史是何其相似,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外资与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步完成。然而伴随着改革,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突显,利益格局有待打破,出现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前些时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的讲话中提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任何变革都将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打下印记。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初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观念、文化”这一凌驾驭于“器物”、“制度”之上的事物需予以重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在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而现时期这个“尺度”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思想的归属,是意识形态的内核,对社会主体行为的定向和引导,在现时多元化的思想文化领域里对各种社会思潮起到引领和整合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实现成功,我们的人民能否得到全面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54 2 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得到贯彻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与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和社会现实变化带来的冲击,对于人文精神丧失的忧虑,使得知识分子开始“自我审视”。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人文精神大讨论”,吸引了从人文学者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学者纷纷参与讨论,持续3年之后进入尾声。主要参与者回顾该讨论时谈到,“大家当年讨论‘人文精神’,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利益平衡之外,还能有一种价值认同上的维系。中国这么大一个社会,要是没有精神的根据,都是被利益追求主导着,那就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出乱子,非常脆弱。”

1994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同志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做《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提出大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本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并详细阐述了大学开展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此后,以杨叔子、胡显章、王义遒为领军人物,“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横空出世,一百多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地高校建立起来,形成燎原之势。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作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今年正值文化素质教育十五周年,杨叔子院士又提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其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其核心是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发展呈全球化的趋势,面对着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及中国文明对於这个时代的人类历史能够作出怎样的贡献等现时性的问题,出于对当代中国现实和文化处境的关怀,国内民间组织中国文化论坛于2004年成立,每年都就某一具体问题举行一次或两次论坛和多次小型讨论会,围绕21世纪中国文明的历史处境,订立不同的主题,邀请各界人士,展开深入和跨学科的讨论,力求突出思想文化的内涵,提出前瞻的看法。中国文化论坛每年还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办“通识教育讲习班”,在国内推广通识教育理 念。

今年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笔者认为当下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对文化的重视,对培育人文素养的提倡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提出从制度上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即文化是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涉及到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深化改革,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确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建设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文化产业时强调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在从事人文素养培育时,更要注意方向上清晰明确、行动上坚定不移,因为这是一项育人的工作,更直接关涉到公民自身素养的培育,关涉到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文化的内涵建设。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根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文素养培育的三个维度 1.奠定人文素养培育的精神内核

整个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除去智商是天生的,其他一切非智力因素都是后天培养的、具有可变性,属于推动人才成长的动力系统,具有动力功能。作为人文素养培育的载体,无论素质教育或是文化素质教育,其教育效果实质上都是培养了人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促使人所天生具备的智力因素与后天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推进人才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构成十分复杂,概况起来有两类:一类为内驱力,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一般 是可以意识到的,另一类为情动力,同时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及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既可以是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4原初的行为诱因会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与行为主体的一定目标相结合,就产生了主体实施具体行为的动机。行为原初诱因既可以来源于主体外部的环境,也可以来源于主体自身,诱因必须经过内化的阶段转化为始动力量,才能驱动行为主体从事各种智慧活动。具体而言,在实现一定的目的、主张、任务的过程中,意识通过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形式,对人们的行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起着推动、激励和规范、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可见,任何智慧活动的产生,是由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和启动的。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慧活动具有定向和引导的功能。人在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劳动时,面临实践对象和实践路径的选择问题,人的动机、兴趣、情感、理想的倾向影响着实践劳动的方向。

我们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提高公民素质,应当重视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定向和引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这样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才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努力、奋斗,他们也才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发挥作用。具体而言,首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需要有效转化为个体需要 ,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过程的实质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并非简单而直接,其间必须经过情、信、意等三个中介。其中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行的内在能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体现,行的杠杆。为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促进了知、情、信、意、行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所选择的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赋予了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所取得巨大成就,包括经济领域里的成果,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发挥导向功能的结果。2.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引领社会多元化价值观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 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内的思想界之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保守文化和开放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交织在一起,从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并可以成为不同的价值主体,从而使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价值多元化是时代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精神文明领域之中,价值观的变迁也是为热门话题。特别是改革三十年尾期,价值观的混乱成为众多学者眼中焦点。客观看待,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因而引发一些冲突,实属正常现象。然而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殃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是非常危险的,上世纪苏联和东欧的社会裂变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物。作为社会正常稳定发展需要该社会多元价值观念有序并存,诸多价值观中存有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其余多元价值观念予以正确导向。而价值观问题本身又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社会的意识形态又与国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联系紧密。面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引发的冲突,需要一种理性的反思。如前所述,社会要稳定发展,多元价值观必须有序并存,需要处于核心位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社会多元价值观。当下我们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实质上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价值观的有序性,也是作为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期,强调提高执政能力,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的一种理性自觉。

时下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正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则通过“人的类特征”的实践活动予以体现,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表征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了人文精神的时代特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层面上变化和发展的方向,已然赢得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在最大限度上形成了社会的和谐共识。作为多元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体现人文精神本质和被群众认同两个基本品格特质,必然能对多元价值观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号称文化、价值最多元化的美国,其繁华表象背后会发现核心价值极其坚强。比如好莱坞的电影拍得相当精彩和有剧情感,但是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永远是不会死的,好人也是不会死的。其“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我国文革期间的电影套路如出一辙。整个美国看似极为民主、自由,没有官方的话语和主旋律,但仔细深究会发现,其主流媒体和美国的 6 整个中产阶级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核心价值观,都在为实现“美国梦”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居于庙堂或是江湖。再看看欧洲社会,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当下的中国有个别学者积极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笔者认为他们恰恰忽视了“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时所表现出来的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等表象,更不惶论“普世”是否“普适”?他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发挥了惊人的能量,比如“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之后的国人以举国之力赈灾与灾后重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3.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中国的发展,让我们认识了诸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西方文化符号,我们极力汲取着着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享受着种种使人向往的文明,似乎感觉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愈走愈顺。于是有人说文化是文明与历史的沉淀,具有普适性,在文化领域里不要添加过多的政治色彩。笔者认为恰恰是持此言论者没有能够领悟马克思关于文化深刻的阐述,培育人文素养是不能忽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述,实际上说明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他们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恩格斯还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述,阐明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即一定的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对这一定的经济、政治发生影响。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当前世界处于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状态,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融合中又存有碰撞,各种思想文化的声音在国际环境中激荡环绕,亨廷顿所言的“文明的冲突”在现实中实是有着相当程度的表象存在的。各个主体国家在竞争中都先后认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要发展并在国际上立足,重建大国地位,必须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安全,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历史上苏东剧变之后,意识形态终结论曾达到高峰,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结和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人类对于其他 7 社会制度的尝试已经失败。非西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彻底崩溃,自由民主的理念是为普世价值的核心,适用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到达终点,构成了历史的终结。在普世价值的覆盖下,世界将走向大同,意识形态从此终结。亨廷顿则强调冷战后世界政治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不再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文化的区别和差异将成为引发冲突的新的根源。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中国的泛滥,不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衍生出大量的奇谈怪论,比如,马克思主义终结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多元论等,这就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

培育人文素养,为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而努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中有些学校在推行人文素养培育的时候,力主全盘采用西方通识教育的模式,认为学习人文经典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不包括两课教学的内容,甚至主张去政治化,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认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工作,又是一门学科,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在探索社会和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开发的文化知识,其意义和价值已经经过了现实论证,我们不应该将其排斥在文化的范畴之外,并且要足够重视,因为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次,切忌在介绍、宣传各种文化作品时不加选择,特别是在对西方经典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带有批判的眼光,不能言必称希腊,倡导西学但是不能主张西化。在修习我国传统文化时同样也要有选择性,对于正面的,宣传民族精神的作品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对于那些落后的,与时代不相符的糟粕及时剔除,不能一提“国学”,似乎所有封建时代的东西都是“国学”的范畴。西方的通识教育始终强调的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教育,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优越论的色彩,这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爱国主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三,时下中国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健康有益文化与腐朽文化共生,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的文化我们要大力提倡,与历史发展相悖的文化则必须坚决摒弃。由此要引导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实践中开展培育人文素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教育素材的选取问题,既要不能过于强调政治挂帅,鼓励多元的优秀文化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同时又要对于那些庸俗卑下的文化形式进行认真筛选、将其拒之门户之外。那些不讲影响,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的文化形式,在某些方面管 8 理疏漏的情况下,即使暂时在社会上流行,赢得浅薄的掌声,最终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受众的视域。时下抵制“三俗”之风 提高主流文化影响力的浪潮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美]丹尼尔.贝尔著,张国清译:《事实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著,王枚等译:《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张宏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1期。9.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版。

12.韩迎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威孚 武汉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建平(1977---),男,湖北省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化素质教育。联系方式:***,邮箱:applesui@163.com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rrying out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digesting civilization to be the attainment of the citizens in China is the important path to push along th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bring into play the effect of civilization to cohere the na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spring of creation.The values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it should guide everything.The diversification values should be guided by it and we can realize the ideology attribute of the civilization rightly.Keyword: civiliz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guide

第二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丰富了我国公民道德的内容,又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是阶级先进性与社会历史性的逻辑统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奋进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造遵义美好的未来,实现“两个率先”既定目标;三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培育形成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四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互助、奉献、诚信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敬孝、仁义、感恩等传统美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在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步增长,实现人民全面发展,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加强对党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改革开放历史的学习,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有关历史、理论、政策学习,帮助人们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引导人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集体主义的利益观,帮助人们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承担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在社会各系统各行业中,深入开展诚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

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市民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引导市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二是重点在两城区开辟“身边人”道德讲堂,加强 “四德”建设,增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深入开展“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对于市民文化素质的宣传教育,结合我市开展的“做文明有礼遵义人”活动,共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四是组织全市公务员开展学习文明礼仪活动,通过公务员带头学习,引领城市文明的新风貌,通过载体创新,典型引领,规范制度,让道德建设常态化、生活化;五是通过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基础与社区平台作用相结合,加强监管与繁荣发展相结合,政策解困与公益帮扶相结合,动员社会各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有效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为建设文明城市提供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一是建立起由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各类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市文明委应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网络化,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志愿者塑造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四是积极倡导社会关爱风尚,弘扬雷锋精神,大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

理念,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五是在全社会开展“和谐贵州,三关爱”和绿丝带服务活动;六是引导志愿者活动与开展“四民社区”创建,“双创一巩固”工作,“三关”工程和党员干部“五带头”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力助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又是公民

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需要通过公民道德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外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社会长期社会实践问题,不可一蹴而就,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失为培育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方面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我们大学生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寄出。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始终坚持的浩大工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方面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我们大学生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

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寄出。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始终坚持的浩大工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我”做起

漳县一中

崔应芳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本文主要从教师及学生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目标

价值取向

价值准则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12个词,共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 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作为教师,应该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限于基础教育,还应该深入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各个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只有覆盖到所有教育平台,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不断用各种方式和载体加以引导和熏陶,才能立德树人,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国民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的养成不可或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都可以让青少年深刻领悟价值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各类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社会活动基地,都可以让青少年将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习生活里;网络、校园文化、学校周边人文环境,都可以使价值观鲜活地印刻在青少年的形象思维中。因此,注重实践教育、开发实践课程、让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建设有情操有品位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有其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多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需要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课程,以坚持不懈的德育和美育,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家庭和社会主动配合学校教育,让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学校的教育成果相辅相成。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国民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师德高尚,如果老师、校长的品德低劣,培育核心价值观便无从谈起。为此,必须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作为教师聘任和考核的首要标准。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作为学生,应该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行动上。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四是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总之,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 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验,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作者:崔应芳

甘肃省漳县一中教师

联系号码:***

邮箱:953122566@qq.com

下载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 策划书 主办:院团委 承办:材控 123/124班委 一、活动名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二、活动主题: “学习总书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当今时代,(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分]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价值评价和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各种价值的一些看法,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调,不断地责难中国,影响较大的有() A. “中国威胁论” B. “中国崩溃论” C. “中国责任论” D. “中国边缘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固市中学韩红梅 党的十八大首次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1)班 王景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难,不在树身,而在树心。对人来说,身心俱健方为满意情形。而核心价值观,便是这“心”的重要部分,也是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受到来自社会经济不断强大、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冲击和影响。 “倡导富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