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国考申论知识储备: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十大关键词
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2015国考申论知识储备: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十大关键词
1.以人为核心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划》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一亿人进城
《规划》指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3.积分落户
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落户制,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规划》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4.农民工参政
《规划》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
5.主攻中小城市
《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6.住房信息联网
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规划》还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各城市要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7.扩大社保覆盖面
《规划》强调,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8.培育中西部城市群
《规划》强调,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9.完善交通
《规划》提出,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10.生态文明
《规划》指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浙江中公教育
第二篇:申论答题技巧:十大关键词读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申论答题技巧:十大关键词读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据悉,《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吉林中公教育特梳理了十大关键词,让读者快速读懂《规划》内涵。
关键词一:以人为核心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划》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关键词二:1亿人进城
《规划》指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关键词三:积分落户
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落户制,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规划》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关键词四:农民工参政
《规划》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
关键词五:主攻中小城市
《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北京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blog.sina.com.cn/u/1784439947
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关键词六:住房信息联网
《规划》还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各城市要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关键词七:扩大社保覆盖面
《规划》强调,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关键词八:培育中西部城市群
《规划》强调,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关键词九:完善交通
《规划》提出,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关键词十:生态文明
北京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blog.sina.com.cn/u/1784439947
《规划》指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更多备考信息请点击查看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北京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blog.sina.com.cn/u/1784439947
第三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十大要点总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十大要点
1、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3、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
4、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及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5、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6、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合理分担公共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7、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8、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耕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
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0、该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求真务
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政策统筹 开展试点示范 健全监测评估
2011级 土地资源管理
徐 媛 2011302450027
第四篇:2019国考申论早储备:习近平谈城市管理[定稿]
2019国考申论早储备:习近平谈城市管理
【讲话原文】
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 【内容解读】
治理者的针脚密不密,决定了城市运行的阵脚稳不稳。面对复杂问题,现代城市处于高度变动之中,管理无法一劳永逸。“绣花”成为共识,意味着城市管理迎来全方位转变。这种思维强调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坚持从需求出发、突出问题导向,以最精细的态度来面对城市治理。
“绣花”一样的管理,单靠政府大包大揽,很难再行得通,必须学会调动多元力量。同样是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赢在了真正以需求为导向,而非行政化布局与管理。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全靠政府包揽,既不实际,也不实惠,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以更开放的胸怀让社会治理创新走上“多点开花”乃至“百花齐放”的轨道。当然,对于市场无法触及、不愿触及的公共领域,政府应当更加用力。当政府、市场与社会能够各司其职,精准治理、良性治理才成其可能。
【案例素材】
1.城市网格化管理,探寻精治共治机制。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还管网格和绿地。”东城区龙潭街道城建科科长王秀云,最近多了个“头衔”——夕照寺西里南区巷长。对自己的“权力”,她这样幽默形容。和王秀云一样,北京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都有了自己的街长、巷长。街长、巷长不是官儿,“管天”“管地”其实“管”的是责任。
中公教育
在北京背街小巷整治中,城建、综治、安全、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都纳入进来,形成治理合力,各部门定期召开街巷理事会进行决策、协调并监督整改。街长、巷长本身没有执法权、行政命令权,主要是做沟通反映、协调督促、穿针引线的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前台”。
街长、巷长不是新增加人,而是均由街道干部担任,让他们下沉到社区,就是让他们来用心操持其中的每一件事,把精细化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一句话,街巷长,就是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精细化城市治理。
西单横二条距离中南海红墙不到半站地。它的名气不只来自位置,更因为曾经的红火。横二条是西单商圈著名的“京城最火小吃街”,500米长的胡同,大大小小的小吃店、小商铺就有四十多个。
横二条有多红火,也就有多脏、多乱。几乎所有的小店都有临建、违建,开墙打洞,占道经营,垃圾堵了下水道,脏水遍地流„„
最新出台的《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从2017年起,利用3年时间,对核心区背街小巷进行集中全面整治提升,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内容可归纳为“十无一创建”。具体到“十无”,是指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创建的文明街巷“五好”,是指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
3.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我现在的名字是‘西城大妈’!”这句自我介绍出自一个大个子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大爷之口,怎么听都像是玩笑。洋大爷却是认真的。
中公教育
他叫高天瑞,一个在北京胡同呆了22年的外国人,退休后还乐此不疲地戴上“红袖标”,管起了鸡毛蒜皮的杂事。每天定时出现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前的志愿服务亭里,或为游客指路,或给游客倒水,或帮邻居吆喝生意,有时甚至“路见不平”管理一下小商小贩——“西城大妈”就是这样一个志愿者群体。
北京城可不只有“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汲取传统智慧、结合现实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出现了大量生动实践,石景山“老街坊议事会”、“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东城的“小巷管家”等都是响当当的居民自治共治品牌。从单纯的治安防范到复杂的法律服务,从调解矛盾纠纷到督促环境整治,这些热心的街坊们,不仅构筑着首都平安的铜墙铁壁,也完善着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服务网络。
中公教育
第五篇:公务员申论热点: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亮点与难点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纲领,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初,外界就对城镇化给予极大关注。这是因为城镇化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巨大,而我国正处在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阶段。如何制定新型城镇化战略,新一届政府将如何统筹推进城镇化,这些都是舆论关注焦点。然而,与舆论的急切不同的是,中央政府并没有迅速推出新型城镇化规划。一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待规划的审慎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的不易。在各种规划中,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历时较长,博弈较为激烈。这是因为规划关联面极大,各方利益都在其中,达成共识不易,但最终出台的《规划》仍然亮点纷呈,反映了城镇化顶层设计的高水准。
《规划》至少有这样几大亮点。首先,再次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抽象概念,但在整个规划中都有具体贯彻。比如,既然是人的城镇化,就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就要解决入城农民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问题。比如,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体现公平,那么就应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就应该坚决推进,城市就不应该继续沿用过度征地拆迁获得农民土地的土地城镇化方式。这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在《规划》中都有详细说明。
其次,《规划》提出要建设七大城市群,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再次明确了我国城镇化要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城市群不再局限于以前的三大城市群,而是更广地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培育一些城市群,比如像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等。具体而言,三大城市群要提质改造,比如说京津冀的城市群更多的是要提升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其他城市群要提高自身成长能力。《规划》提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也就是说,未来城市群的发展要让市场力量说了算。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推进。
第三,继续把新型城镇化中的人文自然要素放在较高的地位。去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语言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规划》指出,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规划》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难点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城镇化所需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式的问题。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测算表明,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规划》提出新一轮城镇化率的目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镇化率达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要实现这个目标,大概需要13万亿元的资金,分配到六年中,每年需要两万多亿元的资金。这不是笔小钱。如何筹集这笔资金?首先肯定要用政府的财政资金;其次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以前政府一直控制的公共设施领域,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最后,可以适当使用金融工具筹集相关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