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试大论坛:2011国考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四大关键词
2011国考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四大关键词
刚刚闭幕的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2011年国考招考公告和大纲公布时间与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同步,这绝非巧合,此次国考申论主题肯定会反映此次会议所涉及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一:转型
对于中国而言,2010年非同寻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际,“十二五”即将开启。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大坚持,这意味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政府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全会公报中叶没有出现GDP的指标,而是说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正是十二五与十一五规划的最大区别。此次政策的制定,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这是此次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这与中国国家主席******9月16日在北京举办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开幕词时提到“包容性增长”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和******近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2008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是“怒江水电开发”、2009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产业结构转型和粮食安全”、2010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三次国考的题材都涉及到了经济方面,可以说经济建设是国考题材选择的最大热门,不排除2011年国考申论仍以经济建设为主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民生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收入分配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管理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被提出,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格局正在确立,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体制都归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此次全会公报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政府未来将会花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从近10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来看,仅2001、2003和2006年考察过三次民生类题材,但均不单单是涉及社会领域的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2010年关于居民收入差距、高房价问题、城市交通大拥堵等常见诸报端,并引 发了全社会大讨论。2011年国考申论主题极有可能以民生问题为题材,考察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
关键词三:文化产业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明确了政府未来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2001年开始,国考申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以文化为题材,即2002年的“网络监管”。虽然考察次数少,但这正说明了未来国考申论考察文化建设题材的可能性很大。考生要多关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做好准备。
关键词四:环境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发生自然灾害,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都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命题人的青睐,这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和政府执政根本理念是密切相关的。2010年国考申论以“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为题材、浙江申论以“低碳经济”为题材,这体现了环境保护往往是与发展经济联系在一起。2011年的国考申论可能是复合题材,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命题是一大热门。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2011国考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考生务必深刻理解会议精神,以期在考生中灵活运用相关政策。2011国考申论热点解析 自然灾害反思与应对
前言: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内容,大多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的反映,它的题材具有政策性、普遍性、重要性、时效性、高关注度的特点,这是无论国家级还是地方各级考试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在申论考试中,热点是考生最为关注,而又难以预测的。从2010年国考申论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众所周知的申论考试热点,但是其考察的角度、材料的限定性回避了不少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让许多考生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尽可能将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尽可能地与我国当前重大理论相结合,给考生提供一系列热点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可供参考的范文,培养考生自身形成一种观察社会热点问题习惯与应考的思路,真正具备国家公职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水平。
【热点问题】风雨突袭南方多省 “暴雨危机”凸显城市之困
2010年5月5日晚,湖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南方省份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一夜之间,仿佛浸泡在水中的城市、乡镇纷纷陷入“暴雨危机”。灾区传来房屋倒塌、人员失踪、山洪倾泻的消息。即便在水情不算太重的城市,身处“水世界”的居民也面临行路难、用电难等诸多不便。连续几天的暴雨给排水、交通、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暴雨过后,无论是广州的老城区还是新兴CBD都出现了严重的水浸街现象。杨箕、龙口西、林和西等交通要道几乎变成“水塘”,道路堵塞、行车困难直接导致工薪族们上班迟到。家住广州越秀区五羊新村附近的王先生说,经过暴雨“洗礼”,广州几乎变成了“水城”,在路上开车就像开船一样寸步难行。
材料1:新快报7月27日报道 2007年7月18日,山东省城济南及其周边地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了人员重大伤亡。截止到20日22时38分,济南市上报的遇难人数已增至34人,170多人受伤。
据介绍,在已掌握的死者遇难原因中,溺水以及因电线短路、雷击等造成的触电身亡是主要原因。另外,除建筑物倒塌致死外,此次灾害中,被困在车中也成为雨中乘客死亡的一大“杀手”。
从目前统计核查掌握的情况来看,34名遇难者中,并非全部都是济南本地人,有部分遇难者来自山东聊城、河北、四川等地。正在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核查遇难者身份。
材料2:2008 年入汛以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广西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江河水位暴涨,部分地区山洪、内涝与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材料3:2010年5月6日夜晚至7日凌晨,广州市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袭击,致使部分农田受淹、部分城区积涝。
据气象部门监测,“5.7”特大暴雨是广州市有预警信号以来首次发布全市性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创下“三个历史罕见”。
一是雨量之多历史罕见。从6日19:15至7日3:45,广州市221个雨量测量站点观测降雨量超过50毫米(暴雨至大暴雨),其中128个测量站点观测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降雨量超过200毫米测量点达11个。广州市平均降雨107.7毫米,市区平均降雨128.45毫米,中心城区和北部地区均超过特大暴雨标准;南湖一带达到244毫米,破历史同期记录。
二是雨势之强历史罕见。五山雨量测量站监测数据显示,1小时最大雨量和3小时连续降雨量分别为99.1毫米和199.5毫米,远远超过广州市历史上1小时最大降雨量的2005年(90.5毫米)和3小时最强降雨的1975年(141.5毫米)。同时,此次降雨从北到南,从上游往下游移动,加剧了中心城区排水压力。
三是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本次特大暴雨横扫广州市中北部地区,对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萝岗八个区、县级市带来严重影响。据历史气象资料显示,近30年来广州市发生类似特大暴雨分别为1975年6月14日、1989年5月17日和2005年8月1日,但上述暴雨影响范围远不及本次影响范围广。据气象部门分析,本次暴雨是从上游一直下的,这样会造成下游河道已有洪水的情况下再下暴雨,排水系统会遭受史无前例的考验。
抗御特大暴雨灾害,广州市经受了严重考验。据统计,广州市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6人。其中,白云区同和街沙太路工地路基塌方,造成山坡下简易棚房被埋,造成3人死亡;天河区沙东街甘园路驻军营区围墙倒塌,致使住在营区内沙河粉厂棚内3名工人死亡。受暴雨影响,广州市102个镇(街)受浸,109间房屋倒塌,25.68万亩农田受淹,受灾人口32166人,中心城区118处地段出现内涝水浸,其中44处水浸情况较为严重。造成局部交通堵塞,部分临时商铺受淹。广州市近万个地下停车场中,有35个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淹,1409台车辆受淹或受到影响;其中天河区地下空间受淹情况最为严重,有24个停车场1139辆车受淹。初步统计广州市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应试思考】1.问题及原因:
一是城市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南方许多城市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
二是城区内防灾减灾体系没有落实到社区(居委会)。当出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或红色预警信号时,不能将信息快速地通知到住户和居民,尤其是一些新楼盘,应急相应机制亟待完善。部分基层单位、市民及物业管理公司抵御自然灾害的意识不强,管理措施不落实。
三是非规范构筑物成为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不少暴雨出现人员伤亡均为工地和营房内的非规范建筑。
四是地下空间管理还有不到位的区域。南方城市,诸如广州市地下空间占全省地下空间总量的一大半,遇到特大暴雨,凡是纳入到规范管理的地下空间如地铁、地下商场以及市政新建隧道、经过排水验收的地下商城均未遭到水淹;受淹的均是管理不落实的区域,地下人防工程均配置了必要的防灾设施,连防毒气的都有,但是遇到特大暴雨期,管理主体缺乏责任心,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管理维护,从而造成地下空间水浸。
五是未改造区域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南方部分城市一些未改造的区域,包括100多个城中村,其排水标准仍是农村时候的排水标准,排水标高根本未达到新建城区的规范要求,即使是一般性强降雨,这类区域低洼地段也容易水浸。
2.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的防灾预警机制。气象部门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灾情预测,在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上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各级政府要畅通信息渠道,随时传递灾害预测信息,提前做好各类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新闻媒体要连续发布灾害类型及等级信息,为听众、观众和读者及时提供预警服务。各级政府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发送准确的灾情预报,提醒流动人群和网民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灾情。
二是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争取逐渐把现有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大幅提高;加强非规范构筑物管理和城中村排水体系建设。加大违章建筑排查和拆违力度,着力加强非规范构筑物的管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步伐,规范未改造区域的排水管网系统。
三是要提升减灾能力建设。抢险救灾涉及到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疾病治疗、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共同完成。进一步完善城市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将三防应急机制落实到社区(居委会)一级,形成市、区(县级市)、街道(镇)和社区(村社)四级联动机制;各地区要按照统一部署,突破地域界限,成立跨地区的联合救灾办公室,由市政府应急办和各地应急机构组成,负责信息沟通和救灾物资调配,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局面。
四是建立包括物资援助和精神抚慰在内的救助体系,为受灾者提供周到细致的关怀与帮助。要根据灾情的发展变化,随时向灾区投放足够的生活用品,保持不间断供应,增强和提高受灾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多条途径通知到市民预警、抢险,保障救助渠道畅通,不留死角。
五是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地下空间的建设管理。按照职责分工,今后规范地下空间的管理,所有地下空间归口到民防办,地下空间开发须经民防办审核,达到人防的要求,做到“平战结合”;强化排水管理。加强水务部门 排水管理中心力量,确保其能采取强力措施,加快历史排水户整治工作。要强化城区建设排水验收,将排水验收纳入综合验收范围,所有新区的排水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排水验收;要继续推进河涌综合整治。继续加强对尚未完成河涌综合整治的河涌,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确保中心城区河涌建立起更为牢固的防洪体系。
六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增强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要全面反映各级政府抗击自然灾害的举措和效果,团结各方面力量,形成抗灾救灾合力。(李翔)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关键词英文翻译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键词英文翻译
lavender 2010年10月21日10:25 来源:爱词霸英语网 点击
5320次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本月18日出炉。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城镇化……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让人为之兴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关键词的英文说法。
the Fifth Plenum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十七届五中全会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中央政治局
Boost domestic demand 扩大内需
12th Five-Year Program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2011-2015)/12th Five-Year Plan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
economic growth mode 经济增长方式
inclusive growth 包容性增长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宏观经济调控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综合国力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国际竞争力
capability in shielding against risks 抵御风险能力
Urbanization 推进城镇化
rural modernization 农业现代化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maintai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统筹城乡发展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现代产业体系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战略新兴产业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区域协调发展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主体功能区
poverty-stricken areas 贫困地区
recycling economy 循环经济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防灾减灾
Cultural innovation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innovative country 创新型国家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科技创新能力
soft power 软实力
cultural innovation 文化创新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culture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income distribution 收入分配
public service system 公共服务体系
adjust income distribution 调整收入分配
primary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at cover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人民内部矛盾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社会和谐稳定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公共服务型政府
Economic system reform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people first” principle 以人为本
promote soc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the pillar industrie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政治体制改革
reforms of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s 财税体制改革
resource products pricing 资源性产品价格
reform in social program system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investment utilization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走出去”战略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篇: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之解读
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之解读
纵观历年国考申论真题,考查的都是国家的一些重大发展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的各个方面。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是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涉及了国家最新的战略发展规划,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也最有可能成为国考出题的重点。联创世华公考研究院提醒广大考生,应深刻领会此次会议的精神,全面把握《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内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相关的政策,从而为国考申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于会议的内容,许多专家和媒体都做了详细而又深刻的解读。在此,联创世华公考研究院有选择的对一些关键问题做了相应的汇集和整理,以便于考生对此内容的复习把握。关键点一: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适应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是未来五年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蛋糕不做大,就失去了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不转换发展方式,发展就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又好又快地发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这样才能改善民生。
另外,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通过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是必不可少。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安全网,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基础。围绕民生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达成这个目标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全新的,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3.温家宝会上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指出,《建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提出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住房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
关键点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如果继续沿用我们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这样一个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从资源还是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还是从要素成本提高等等多个方面都不能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了。所以,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而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和居民行为的调整,这是一个更合理的改变。从整个经济环境来看,决定企业和居民行为最主要的还是制度规则的安排。因此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是一个关键环节。
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如何完善体制和机制?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资源价格、要素价格决定机制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说我们现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要进一步改革;比如说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政府职能进一步的转变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关键的一些工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是要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换取尽可能大的发展成果,尽可能普遍地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状况。
2.“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不能奏效。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综合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的单兵突进已经失效。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改革方式、改革方法都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推进新的改革,这同样需要创新。
面对新的改革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改革对象,我们改革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尤其是社会改革等方面的理论准备,相当欠缺。拿来主义肯定行不通,以国外的东西为样板,打着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旗号,照抄照搬,将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带来改革灾难。
改革是实践性极强的人类活动,国外现成的理论和做法都不足以证明在中国的适应性。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实行全面综合改革,将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点三:文化建设问题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过去五年中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之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提出“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思路。
今后几年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企业的最佳时期。而目前主要问题还是国有资本没有从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退够,民营资本准入限制过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远未形成,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现实潜力的充分发挥。
除了以上关键点之外,此次会议还涉及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镇化、养老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考生也应对此全面把握和准备。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理论热点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的发展走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秦杰、陈二厚、李亚杰、谭浩)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主要目标: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
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
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看国考常识判断热点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看国考常识判断热点近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公报为今后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知识补充】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2、„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知识补充】(1)历史上主要的金融、经济危机:1929-1933年大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从泰铢贬值开始,席卷亚洲蔓延至世界)
(2)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
(3)宏观调控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思考:我国现在实行的相关政策是什么)
3、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
【知识补充】(1)地震的成因(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海地扩张学说);近年国内外的主要地震(汶川、玉树、海地、智利);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震(邢台、唐山);地震的相关概念(震源、震中、震级、烈度)
(2)泥石流: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4、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知识补充】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英国伦敦);上海世博会会期5月1日-10月31日,中国国家馆日(10月1日);吉祥物(海宝)
5、“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知识补充】“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现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6、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知识补充】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
7、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知识补充】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转变消费观念,完善信贷政策,大力发展信用消费。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解决消费瓶颈问题。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培育不同消费群体,满足市场需求。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方便居民消费。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知识补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家电下乡工程
9、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知识补充】(1)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启动,至2010年整10年,西部省份包括全部少数民族自治区,重庆直辖市的设立)
(2)区域发展规划(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
(3)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
10、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知识补充】(1)人口数量(中国第一,印度第二),现在进行的是第6次人口普查
(2)人口老龄化问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进入老龄化,中国在2004年底进入老龄化社会)
11、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知识补充】(1)国内今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海南洪灾
(2)水利工程:葛洲坝、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