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解读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如期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
——《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解读
3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例的立法背景
1993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该条例施行以来,对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对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行政执法工作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与上述规定和要求相比,与行政执法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存在许多不尽一致和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总结我省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制定《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四十八条,主要对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内容作了规定。
(一)关于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
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四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执法理念的创新、执法机制的完善、执法方式的优化和执法关系的和谐。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在总结我省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健全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服务型行政执法体系,加快构建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行政执法模式。为将这一成功经验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持续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树立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
(二)关于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条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一是要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应当依法确认,并向社会公告。二是对当前行政执法实践中亟需规范的委托执法、联合执法、协助执法、行政执法争议解决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三是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行政执法人员问题,《条例》规定了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条件和取得行政执法证的必经程序,并禁止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上岗执法。四是规定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的《河南省行政执法证》。
(三)关于行政执法程序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据此,《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检查或者核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此外,《条例》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程序启动、行政执法证据、听证、送达、期限等制度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四)关于行政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确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必然要求。《条例》对行政执法监督的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监督处理等作出了规定;确立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职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评议考核,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此外,《条例》还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主体、形式和内容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6年3月29日审议通过,自2016年 6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三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及行政执法监督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职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受委托执法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中,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的指导、协调、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指导、监督本系统的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遵循职权法定、公平公正、程序合法、高效便民、权责统一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监督方式等事项依法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行政裁量权适用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并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树立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职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和评议考核,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拒绝或者阻碍。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经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实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行政执法机关不得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不得损毁、使用、截留、坐支、私分罚没财物。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推进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第二章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十三条 实行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制度。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法确认,并向社会公告。省垂直领导的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由省人民政府依法确认,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行政执法权。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应当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条件,并在委托的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执法权,不得将受委托的行政执法权再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组织或者个人。
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将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和受委托的事项向社会公布,对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根据国务院授权,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依法设立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是本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行政执法机关,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
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可以组织相关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执法。
联合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书面请求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协助:
(一)独立行使行政执法权不能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
(二)不能通过自行调查取得所需资料的;
(三)所需要的文书、资料、信息为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所掌握,自行收集难以取得的;
(四)可以请求行政执法协助的其他情形。
被请求协助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履行协助义务,不得推诿或者拒绝。不能提供协助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请求机关并说明理由。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事项需要行政执法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统一送达行政执法决定。
对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共同办理的行政执法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受理并转告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发生行政执法争议的,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解决;协调无法达成一致的,由政府法制机构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一)在编在职;
(二)年满十八周岁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三)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工勤人员、劳动合同工、临时工不得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第二十一条 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公共法律知识、专业法律知识等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执法。禁止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上岗执法。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的《河南省行政执法证》。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执法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程序由行政执法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申请人书写确有困难或者情况紧急的,可以口头申请,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当场如实记录,经申请人确认内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本人未申请回避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责令回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申请其回避:
(一)系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行政执法事项与本人或者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
(三)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其他情形。
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决定。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检查或者核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未出示行政执法证的,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有权拒绝。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地收集证据。
行政执法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对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记录在案并进行审查,采纳其合理意见。
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提出申辩而作出对其加重处理的决定。第二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应当举行听证: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的;
(二)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告知听证权利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
(三)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有必要听证的其他情形。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执法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二十八条 一般行政执法决定的作出应当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经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审核后,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其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执法事项,应当经过专家论证。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范围由本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本地区、本部门的执法实际确定并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主要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事实和证据;
(三)适用依据;
(四)决定内容;
(五)履行方式和时间;
(六)救济途径和期限;
(七)行政执法机关印章和决定日期;
(八)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行政执法决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生效的,应当载明生效的条件或者期限。
第三十一条 直接送达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或者附卷的决定书上注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或者附卷的决定书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无法直接送达的,送达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非因法定事由、未经法定程序,行政执法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执法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须撤回或者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所使用的行政执法文书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规范。国务院有关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案卷,将办理完毕的行政执法事项的有关材料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第三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有明确期限规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办结。
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保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
第三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对其工作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应当依法实施监督。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监督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的合法性;
(二)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三)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
(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实施情况;
(五)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情况;
(八)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执行情况;
(九)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处理情况;
(十)依法应当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九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应当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抽查或者暗访等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检查。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评查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案卷。发现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案卷制作不规范的,应当责令其纠正。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及聘请的行政执法监督员依法执行公务,应当出示《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对行政执法违法行为有权当场予以制止。被监督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主动接受监督,如实提供情况,予以配合。
《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第四十二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实施行政执法监督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调取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询问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并制作询问笔录;
(三)组织实地调查、勘验,或者进行必要的录音、录像、拍照、抽样等;
(四)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进行鉴定、评估、检测、勘验;
(五)组织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
(六)暂扣行政执法证;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在监督检查或者在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举报中发现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发出《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处理并报告处理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未自行处理的,由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发出《行政执法监督决定书》,依法予以撤销或者纠正。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四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的;
(三)未实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
(四)未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
(五)未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
(六)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的;
(七)损毁、使用、截留、坐支、私分罚没财物的;
(八)被请求协助的行政执法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助义务的;
(九)不执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和决定的;
(十)未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的;
(十一)未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
(十二)拒绝或者阻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
(十三)不执行《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或者不报告《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执行情况的;
(十四)不执行《行政执法监督决定书》的;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等处理或者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调查、检查或者核查时,未依法出示行政执法证的;
(二)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在执法过程中有不文明行为的;
(五)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
(六)对申诉、控告、检举者打击报复的;
(七)拒绝或者阻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
(八)有其他违法失职行为的。
第四十六条 追究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理,由本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决定;
(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处理,由本行政执法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决定,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的处理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决定;
(三)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
第四十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暂扣或者收缴其《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的;
(二)利用行政执法监督职权谋取私利的;
(三)涂改、转借《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的;
(四)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21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行政执案件分析
在一般农地区进行 非农建设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基本案情
某市某区居民 与 村村民委员会签订了《农村土地租赁经营合同书》租用土地,并于 月开始建设,同年 底建成办公场所及库房,经查实,高某与某制冷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蔡某属夫妻关系。日某市国土资源局对该案进行立案,经调查及现场勘测,高某建设占用土地面积平方米。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对所取得的证据材料逐项告知当事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均表示无异议。某市国土资源局以 某未经批准擅自在承包的耕地上建设厂房,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为由,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对高某作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
一、执法结果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及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某市国土资源局对其辖区内的土地违法行为具有进行查处的职权。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本案中,与某 民委员会签订了《农村土地租赁经营合同书》,未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在该土地上进行非农建设,其行为已属违法。《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高某租赁的土地为耕地,属于一般农用地,高某在未经国土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占用土地并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决定处罚如下:责令高某退还在某市某区某镇某村非法占用的 6平方米(亩)土地,限期拆除其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貌。某市国土资源局依职权按照法定程序,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对高某作出行政处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高某建设办公场所及库房所用土地有《农村土地租赁经营合同书》及现场照片为证,应属一般农地区,故高某主张其建设办公场所及库房所占土地为非农用地不能成立。
二、案情分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高某主张其所占土地系建设用地,原因是在其占地建设前该地块的土地现状是大棚及看护房,不应属农用地,土地主管部门可否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对高某占地建设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二是高某主张非法占用土地面积应为实际建筑面积平方米,而某市国土资源局决定中认定的非法占用土地面积为平方米,究竟非法占用土地面积如何理解。
(一)土地主管部门有权对单位或个人在一般农用地上进行非农业建设作出处罚
本案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高某所占土地的性质,该问题决定着某市国土资源局认定高某行为属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并适用《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作出限期拆除的处罚决定是否正确。高某主张在其占地建设前该地块的土地现状是大棚及看护房,未用于粮食耕作,不应属农用地;而某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显示高某所占土地为耕地,属一般农用地。大棚及看护房属于农业设施,用于农业用途,均符合规划。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使用土地须经有权机关批准,未经批准的就是违法行为,某市国土资源局对高某作出处罚决定是正确的。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为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除进行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或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经有权机关批准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还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中关于未经批准,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罚则的立法本意在于切实保护可以用于农业用途的土地。实践中往往存在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对上述法条中“农用地”应作广义的解释,即指用于农业用途的土地,而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指用于粮食耕作的土地。
本案中,根据某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 显示高某所占土地为耕地,在其占地建设前该地块的土地现状是大棚及看护房均属于农业设施,用于农业用途。高某以其所占土地为建设用地,不属于一般农用地为由主张某市国土资源局适用法律不当,理由不成立,其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在被用于农业用途的一般农用地上建设办公场所及库房显属违法,某市国土资源局适用《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作出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正确。
(二)非法占用土地面积的理解 在本案中,争议的焦点之二就是对高某非法占用土地面积的认定,该问题涉及某市国土资源局拆除违法建筑的面积。高某主张非法占用土地面积应按实际建筑占地面积 方米计算,某市国土资源局则主张高某在其现场勘测的宗地图上签字,认可该图中标明的占地面积,即非法占用土地的全部面积。
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的现状以及土地管理法的立法本意分析,应该加重对擅自将用于农业用途的土地改为建设用地行为的处罚,实践中,如果只按照建筑占地面积计算非法占用土地的面积往往不能实现立法本意,不能起到威慑作用,有效制约该类违法行为的发生。从高某非法占用土地的现实现状分析,其非法占用土地上的建筑不可能独立存在,需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即院墙、出入道路等,而这些配套设施的存在和土地的硬化必然使本用于农业用途的土地无法正常实现其农业用途。因此,高某非法占用土地的面积应该理解为非法占用土地的全部面积,某市国土资源局认定正确。
第三篇:行政执法科工作总结
**行政执法科二○○八年工作总结
2008年9月28日**高速公路开通以来,在分局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在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助下,全科同志上下一心、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紧扣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中心工作,坚持依法治路,文明执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较好的完成了执法科从创建启动到日常运行等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实绩
(一)路政管理初期工作顺利展开。**分局**行政执法科自2008年9月15日组建以来,开展了全面细致的属段高速公路(119km+600m—172km+900m)实地踏查工作。摸清了属段3条隧道、5个平交道口、5处连续坡路、6个公共汽车停靠站、7座桥涵、7处山体落石危险路段、8处较大弯道具体情况,并向省高管局路政处形成了《关于在**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增加警示标志》的报告,重点踏查了新交洞、下庆沟、梅花洞3条隧道内的照明灯、通讯井盖(共计69个)、排水沟、消防栓等设施,并根据各个隧道的实际情况,制定形成了《所辖隧道突发事故(案件)应急预案》、《**高速公路(119km+600m—172km+900m)实地踏查情况报告》。针对隧道口连接线设置不合理、中央分隔带没有设置活动护栏、易发生山体落石危险路段缺少防护设施等情况提
出了定点开设活动护栏,隧道口两侧设置双向45度交叉连接线等合理化建议。还完成了《属段高速公路突发事故(案件)快速反应预案》、《防化学危险品泄露现场处置预案》和《处理事故(案件)现场工作流程》。
**高速公路开通后,我们按照分局领导的指示,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期间共向过往司乘人员发放宣传单400余份,走访沿线村屯11个,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帮助百余次,收到司乘人员赠送的锦旗二面,圆满完成了各级领导下达的保畅通、保安全的任务,树立了高速公路执法人员良好形象。
(二)行政执法工作初见成效。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辖区共发案52起,破案52起,破案率100%。万元以上案件2起,清障车辆43台/次,收缴路产赔(补)偿费11.223万元,收缴清障费2.3625万元,两费合计13.5855万元。在处理事故案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执法严格、程序合法、应收不漏的原则,未发生一起人员被投诉事件,较好地维护了路产路权,确保了属段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强化岗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结合新路开通后行政执法科所担负的工作,就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落实各级的“保畅通、保安全”的指示精神,科里组织了研究讨论。在团结、安全、程序、纪律、形象、效率等六个方
面达成了共识。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完成好各项工作。对路上巡逻、处理事故案件、行车、清障操作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组织大家进行了现场演练。对请示报告、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在文明执法方面,对执法用语、人员着装进行了学习和规定。同时,针对科内成员来自各个单位的不同岗位,执法人员路政管理经验欠缺,清障人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等突出问题,科里组织了强化培训,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操作,逐章逐节学法规。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训练,科里人员基本达到了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要求。
(二)建章立制,细化工作程序,完善各种预案。一是科里对外业巡查,案件处置,内业档案制作等工作都做了详细规定。如外业从接警到案件处置完毕,逐一步骤进行了分工明确。到达现场在哪儿停车,从指挥交通、设置反光椎筒、做现场维护、现场拍照、制作现场笔录、勘验路产、组织清障、上报情况等都做了详细规定。针对属段高速公路隧道多、安全隐患大等情况,科里完成了隧道突发事故(案件)快速反应各种预案和处置事故(案件)流程。还对科里的请示报告、内外业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基本达到了人人知道自己的本职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二是着重做好内业档案管理的完善、细化工作。因为只有把内业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才能更好地促进行政执法
工作的开展。为此,尽管人员紧张,办公环境简陋,我们还是克服了暂时的困难,按照局路政处的标准要求,设立了专职内业人员,虚心认真向其他优秀的兄弟执法单位请教学习,在短期内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内业档案的创建完善工作,为科内下一步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三)群策群力,集中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高速公路开通初期,属段内有29处约1300米铁丝网损坏或没设置,造成高速公路不能完全封闭,过往车辆、行人较多,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累计出警百余次,驱赶上路牛羊等牲畜130余头。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杜绝牛羊等牲畜进入高速公路。另外,3个隧道口两侧的混行水泥道暂时没设置活动护栏,施工车辆、过往车辆随意调头现象较多,易造成交通事故。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大、难于管理的突出问题,全科人员群策群力,出点子想办法,采取了重点巡查,定点维护,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每天巡路保证四次以上,每次巡路必到有平交道口的施工现场,查找安全隐患,与施工人员、司机交谈,告诉他们车辆调头、路上作业时锥筒如何摆放、人员如何瞭望,以此强化其安全意识。就铁丝网未封闭问题,我们积极与建设施工单位协调,用两个星期时间,解决了属段高速公路刺线封闭问题,排除了安全隐患。新配备的大型清障车辆没有附属设施器材,造成一些小型运输车无法清障,科里人员自己动手,制作了4块枕木,解决了小型货车清障难的问题。属段客车停靠站的通道门为了方便附近村民出入不能上锁,但是存在牲畜上路的安全隐患,于是我们积极想办法,在通道门的下方安装了三道刺铁丝线,在旁边设置了警示牌,基本排除了安全隐患。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高人员素质问题。新路开通后,科里的路政员、司机、操作手都是新人,实地工作经验少,情况不熟悉,建议分局统一组织集中培训,力争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快速适应新的工作。
(二)属段路上安全问题。属段6个公共汽车停靠站,经常有村民出入不关门,如牲畜上路易引发交通事故。尽管前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近来发现安全设施经常被破坏,给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属段三处隧道两端设有混行道,因为没有采取封闭措施,有很多地方车辆随意掉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尽快设置封闭护栏,杜绝交通事故发生,保证过往车辆行车安全。
(三)配备相关办案装备问题。建议大清障增加爆闪警示灯、吊装车辆的捆绑带、大型钢丝绳等装备器材,以满足作业需要。另外,**路段地形复杂、事故多发,处理路政事故(案件)时封路作业往往达到两三公里,现有一台路政车不能满足办案需要,请尽快予以调配。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基础工作,从严从细管理。根据高管局行政管理改革及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坚持做到从严从细,常抓不懈,全面提高全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路政队伍战斗力。今年起,科里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次封闭集训,组织全科执法人员集中培训及考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与兄弟单位的业务交流和学习。
(三)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索路政管理工作。科成立路政业务研究小组。每月组织一次业务研讨,结合工作实际,确定研究重点。深入探索前瞻性路政管理工作,组织撰写学术文章,广泛投稿,形成理论成果。
**行政执法科 二○○九年一月六日
第四篇:河南省2014执(从)业药师继续教育
药品风险管理与药物警戒
药品风险管理
华源欣弗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用(欣弗)有效期内染菌导致多人注射后死亡(违反规定变更灭菌生产工艺) 上海华联甲氨喋啶混入尾料长春新碱导致部分白血病患儿出现下肢疼痛、乏力、进而行走困难等症状。
“药品安全”是一相对的概念,任何药品的使用都可能存在风险
上市前药品评价存在局限性
批准上市的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论,基于上市前在规定适应证下对目标人群的效益大于风险的评论结论
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受试者样本量小、暴露时间相对短 受试样本在年龄、性别和种族上存在局限性
有关并发症、联合用药对用药效应的影响信息十分有限
药品在真实用药条件下、大范围人群应用时,可能发现特异质人群的高风险以及许多未知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这就是实际或潜在药品风险。
药品注册管理
最大程度地预知风险的内涵(风险的性质、危害的程度、发生的条件、发展的趋势)
评估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风险/效益比的可接受性
当风险/效益小于1时,药品被准予上市是有条件的一这些条件可以理解为最初的关于产品的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目前最经济的药品上市后重要的负险管理手段,是药品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早期获取药品安全信号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信号发现
未上市药品信号发现:药品审评前所做的临床一、二、三期临床试验所发现的不良反应。如某试验组,临床试验揭盲后,显示药品严重不良反应,肝损害。已上市药品信号发现:ADR主动报告系统。
风险评估
现场调查
确定风险
寻找原因
风险控制
药物警戒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对药品可能潜在的各种风险隐患进行控制,是对药品从设计、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警戒,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内涵和外延的延伸。
药物警戒的范围
对临床前安全性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再评价 新药临床期间不良反应的分析和评估
不合格药品
用药错误
缺少药物功效报告
在科学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扩大适应症用药 急慢性中毒病例报告
药品致死率估计
药物滥用与误用
与化学药品、其他药品以及食品合并使用时不良的相互作用
药物警戒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上市前:药物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研究
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非预期的缺陷、质量问题监测、药物依赖型和滥用监测、药物中毒监测
药物警戒的目的 药物使用、认知方面:
在用药和所有与医疗及辅助治疗相关方面来改善对患者的护理与安全性
提高与用药有关的公众健康和安全
致力于药品效益、危害、有效性和风险的评估,促进安全、合理和更有效的用药
促进对药物警戒的认识、教育和临床训练以及与医务人员和公众有效的交流
研究、制度方面;
发现未知(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检测已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确定风险因素,探索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对药品风险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FDA风险管理模式药物警戒的意义 FDA上市前风险评估:上市前指南
FDA上市后风险评估:药物警戒规范与药物流行病学评估(药物警戒指南)
开发和使用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的关联性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密切关系 共性日都贯穿于药物发展的始终,即从药物设计到药品上市使用全过程
药物警戒是药品风险管理的手段,药品风险管理手段主要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来发现和挖掘,药品安全风险信号—信号发现,对风险信号进行风险分析评价,风险评估,从而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近来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对于由被动到主动监测方法的需求,从而需要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综合的安全性管理。中国的安全管理需要来自SFDA、企业、学术界以及公众的一致努力。
临床试验中对科学的奉献
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坚持基于发现的事实
第五篇:2011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1河南《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着力十大重点
2010,抢抓机遇持续发展好态势
郭庚茂省长在报告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以“坚持三保、突出转型、强化态势”为着力点,以“落实完善、创新机制、提高能力”为关键环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胜利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着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左右。财政总收入229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413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7.5%。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重点,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类惠农补贴达到154.6亿元。粮食总产达到1087.4亿斤,增产9.6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局性举措和紧迫任务来抓。预计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9.5%,提高1.8个百分点。
——紧紧围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力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4亿美元,增长30.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743.4亿元,增长24.6%,是历年来招商规模最大、来豫客商和签约项目最多、合同金额最高、招商成效最好的一年。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初步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和10%左右。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8%。
郭庚茂指出,尤为令人鼓舞的是,我省审时度势、着眼全局,组织动员各界力量、汇集各方智慧,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在省内外形成广泛共识,产生重大深远影响。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激励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加速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1,“四个突出”“八策并举”
2011年是我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到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四个突出”:突出清醒与忧患,突出主题与主线,突出统筹与运作,突出民生与民心。在工作着力点上,针对今年形势特点,结合我省实际,以关键举措带动全局,做到“八策并举”: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争取扩大需求、稳定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综合效果。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恪守为民之责 多办利民之事
【关键词】 为民 【报告要点】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谋划改革发展、实施项目建设一定要使人民群众成为现实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树立勇于对人民负责、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合法权益。
转变政府职能 提升行政效能
【关键词】 职能转变
【报告要点】 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注重调查研究,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做到不走错路、力争少走弯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启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深化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 主动接受监督
【关键词】 依法行政
【报告要点】 各级政府及部门都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和水平,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查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腐败,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取信于民。
转变工作作风 注重求实求效
【关键词】 求实求效
【报告要点】 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突出运作,狠抓落实,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坚决制止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应酬和检查评比,凝神聚力、锲而不舍,谋大事、抓落实、求实效。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素质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一 着力扩大需求 【关键词】 扩需求
【报告要点】 扩大需求规模、优化需求结构,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启动实施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积极扩大出口规模,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带动出口的主要途径,引进一批出口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加强出口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培育自有出口品牌。
继续搞好企业服务,省市县三级继续分别抓好100家重点企业,积极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积极扩大信贷规模,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 调结构
【报告要点】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扩大优质产品,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万亿元。
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培育发展四大先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
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推动400个服务业项目建设,重点培育100户高成长性服务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
破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惠农强农
【报告要点】 落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抓好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生产,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动种植业结构加快向园艺业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园艺产品和设施农业,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造县乡公路3500公里、通村公路2000公里,新建1.3万个村邮站。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四 加快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城镇化
【报告要点】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全面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为中心,以提高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为保障,深入推进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中原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交通圈”及核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快速交通连接线建设,大力推进郑汴新区、洛阳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加快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住房合理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提高城市管理创新水平,完善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市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步伐,争取三年内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
五 增强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
【关键词】 “五网一系统”
【报告要点】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客专、城际、大能力运输通道等三大铁路重点领域建设和郑州东站、郑州新郑机场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网以及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建设。
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争取南阳核电项目早日开工,继续推动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市级220千伏供电网架完善、老城区电网改造以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煤矿矿井和天然气管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和一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出山店水库国家批复动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新一轮治淮项目;实现南水北调干线工程“黄河北贯通、黄河南连线”目标,开工建设配套工程。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高速公路和风景区信号全覆盖,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省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六 以开放带动全局
【关键词】 内陆开放高地
【报告要点】 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围绕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全面拓宽开放领域。扩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现代农业等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探索建立与央企对接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央企扩大投资规模,在我省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
提高招商实效。增强招商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继续抓好已签约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推进,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
优化开放环境。加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航空港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抓好产业配套、市场支撑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如期实现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完善联审联批制度和外来投资投诉处理机制。
七 破解发展瓶颈
【关键词】 改革创新
【报告要点】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省内国有骨干企业重组整合,在装备制造、煤炭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粮食等行业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
加快水利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水价改革。
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力争直接融资不低于1200亿元。
探索完善土地开发利用“三项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用地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大力开展农用地和村庄整治,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八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节能环保
【报告要点】 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做到统筹协调、综合施治、合法合规、求实求效。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法规制度,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轨道。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等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推进节能降耗。继续实施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八大节能工程,推进高耗能设备更新改造。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开展重大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产业示范。开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社区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生态省规划,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对重污染行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深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修复。全面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市县第二轮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九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关键词】 软实力
【报告要点】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数字出版基地、精品剧目产业化等为抓手,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优势文化产业。以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6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抓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文化创意、网络动漫、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市县两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三平”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扎实做好网络宣传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十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报告要点】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力争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00万人。
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市级统筹,实现新农合跨区域即时结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规划,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以上。
组织实施教育、人才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加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稳定市场物价,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