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5: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二、说学生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面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如下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已具备初步阅读和通过寻找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学生在理解文本中包含的道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方面存在困难,这正是教学中我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词语,理解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国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德国人种花奇丽、奇特的特点。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

四、说教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五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德国异域风光的图片,并设置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去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到过风景优美的桂林,今天我们就一起乘坐语文课这辆神奇的巴士,跟随季羡林先生领略德国的迷人风光。”然后我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播放德国的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打算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先让学生汇报预习中积累了哪些生字新词。其次,我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然后指名读、开火

车读、小组比赛读,接着正音,让学生齐读。最后开展读书闯关活动,让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的深入研读环节,我让学生带着“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深读课文,我进行巡视,然后请学生回答。学生再读课文后能回答出德国给作者留下了“奇丽、奇特”的印象,紧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感到特别奇的句子。(板书:奇)学生再读课文能找到:“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指名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这段话中“奇”体现在哪里的,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而总结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引导学生将德国人和中国人养花的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处表现在“每家每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在屋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进而概括出这就是——“家里奇”(板书:家里奇)

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边读边画出作者感到奇特的句子,并试着概括这是什么奇。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我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在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这两个内容分别是“街上奇”和“永远奇”(板书:街上奇、永远奇)

最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先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我再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崇高精神。(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自由读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德国风光的美,体会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通过上面的学习,在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部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体事例。然后,我以开放性的问题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来进行小结。最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作者重返德国后,发现了哪些不变的美丽。

六、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里奇

街上奇

永远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二篇:《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2

一、说教材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守望平凡却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本色朴素的语言令人赞叹。文章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人养花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表达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异国风情,体会人性之美,播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行进中,我主要采用品象法与体验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与习得。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做课件见及配置音乐。

2、学生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及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即“看文、看花、看人与看梦”)

一、看“文”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学府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位已故的著名教授叫(生读:季羡林)。季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他80高龄提笔写散文,一发不可止,成为当今学者散文的一座高峰。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写的一篇美丽的散文去感受他美丽的情怀。

学生读题

1、请打开15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

师提示: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补充课题。谁能将《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课题补充完整,课文的主要意思就讲清楚了?

预设:(点拨点:时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后又有什么感觉?)

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自己种花只看到花的脊梁,别人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几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随机师生共同板书: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学生读好“词语”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我采用提示补充课题,点击重点词语等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二、看“花”

(一)“自己看到的”

师:德国家家户户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脊梁,哪个句子直接写到养花的人只看到脊梁。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里,他们是把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

预设:

**家家户户养花,是个爱花的民族。

**养花的地点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师:花的脊梁是什么?与花相比给人什么感觉?师:读书应该读出书背后的东西)

**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

**感觉这样做自己有点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行为上)

……

师小节:我们抓住“家家户户”、“临街窗户”、“花的脊梁”等词语捕捉信息,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朗读时只要注意这些词语就能将句子读好了。

2、一生读,齐读。

(用孩子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导入教学,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且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更大的探究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别人看到的”

1、别人看的花怎样?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位生个别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学生反馈:

预设: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搬上阳台。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你是抓住“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展开想像,真好!

(师指导:你的想像真美,能把你的想像融入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读一读。生先读词语,再读句子。)

**你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看到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师指导:你也把你的想像带如句子读一读。)

**你看到了鲜花背后的辛勤和汗水。你走进了德国这个美丽的国度。

**从静态的鲜花街道,看到了花碟共舞的动态美·

(师指导:你能不能让我们走进这个鲜花的世界,读一读词语“”)

(师:同学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你会读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花的海洋。)

……

6、同学们,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师读:(朱自清)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师引读: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就是——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句子。

7、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又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课件:鲜花满街

8、把你们的感受化为朗读!

生:女生读,男生读

9、把这份美丽留在心中,全班读句子或背诵句子。

(这是一段很有张力的语言,一幅绚丽的画。在指导学生细品语言,还原形象时,我采用了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文字,闭目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从语言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引领学生走了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语感,积累语言,内化成生命中美丽的积淀。)

三、看“人”

(一)看“房东太太”

1、师:德国人人种花,让别人看到了花的海洋,那自己呢?(脊梁)

2、补充材料:四五十年前,作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住在房东欧朴尔家。房东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每天只看到花的脊梁,于是他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3、出示句子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然一笑,说:“正是这样!”

4、句子中有个神态的成语,不能错过。是怎样的笑?

意思:轻轻地笑。

……

师生对读(我们来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这还是怎样的笑。)预设评价:自然的笑,不可言传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热情的笑,温馨的笑……

师:现在明白还是怎样的笑?

5、就这样,一个声音在季羡林先生耳边响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

师引读:正是这样,走过每一条街,(看见窗户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正是这样,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词都充满了张力,要想语文教学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只有不断开掘字词这个源头,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莞尔一笑”一词,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词我们要做足文章。)

(二)看“民族”

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想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

2、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上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反馈:

句子一:

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一个人将美丽的事物展现给别人,那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你们的感受说明你们理解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当我们再次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预设:

**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生齐读句子。

师:请再看句子,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

你们如何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预设:

**“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补充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德国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德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放弃美好,每户人家都种花。这样一个民族,没过多久,就终于走出了困境,一个美丽的德意志民族又在世界崛起。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季老的文章,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从文化层面进入言语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再走一个来回。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一方土壤,他们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看“梦”

1、四五十年后,作者再一次漫步德国,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猜一猜,“梦”是什么?

预设:**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结课:

是的,作者希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朵精神鲜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鲜花,美丽的境界,美丽的民族。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美丽,带来真情,带来哲理。

20xx年,季羡林先生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的文章怎么可以不看呢?

请阅读《季羡林散文》,你们会得到一分快乐的心情,得到一分美丽的情怀。

(语文课堂的结尾,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端,引领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八、教学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的构成是题目、重点词句,简单醒目。这样的板书直观地给孩子一个感知文本内容与灵魂的凭借。)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季羡林先生几次去德国?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德国的印象?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 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脊 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集《再返哥廷根》。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二、说目标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都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和作者的资料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文质兼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

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

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

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万紫千红总是春。

1、导入——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让学生简单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当学生了解到德国的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一种怎样的景色?……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解疑——直奔中心,品读感悟

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再确定研究重点是大家最不能理解的问题“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直奔点明中心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展开研讨。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理解“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文章第二段中“花朵都朝外开,再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等词句中发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养花的奇特之处,从“莞尔一笑”中感受到德国人把为别人养花当作理所当然的平常事,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这不就是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境界吗?

理解“人人为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的原因,从而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先学会付出,后得到)”。

联想感悟: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环节,以自主质疑“为什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切入点,把握课文主旨,层层推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交流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又凸现学生的主体。

4、升华——欣赏美丽,回味无穷

这个环节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文章中心,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师: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作者从红衣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先生,善良的女房东或许已经过世,四五十年有太多的改变,但我们的季老先生说:——(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因为他走在街上——(接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季爷爷说的美丽还只是鲜花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认识的机会。)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季先生,他深深陶醉了,仿佛进入梦中这是怎样的梦啊——(接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课外拓展——万水千山总是情

1、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从语言积累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设计了拓展任务。

五、说板书

围绕课题、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重点词语依次板书,既展现了课文的结构,又体现了教学的流程,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6

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各环节转换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学语文其实就两点,就是多读和多写。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讲,可今天有的环节却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例如在说写奇特的句子时。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约后半节产生了审美疲劳。

E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三个关健,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就这堂课而言,教育机智略显单薄,例如在讲花的美与多时,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的亲身体验;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了当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景像的情景,表达了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

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图片的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

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四)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六)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 奇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德国 美丽

人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8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习。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习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奇特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1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这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耗时较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由字到词到句,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较少,共有三个,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词莞尔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词姹紫嫣红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欣赏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读的多样性的设计,读的形式有朗读、小声读,结合插图读,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种形式的话,在此环节中,我更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的第三段的两句话,第一次,读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相关词语后,我请学生朗读,此时,对学生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接着采用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果说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仅仅了解了德国一些风俗习惯和景色的话,教师此时让学生将这两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第三篇:《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这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耗时较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由字到词到句,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较少,共有三个,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词莞尔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词姹紫嫣红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欣赏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读的多样性的设计,读的形式有朗读、小声读,结合插图读,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种形式的话,在此环节中,我更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的第三段的两句话,第一次,读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相关词语后,我请学生朗读,此时,对学生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接着采用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果说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仅仅了解了德国一些风俗习惯和景色的话,教师此时让学生将这两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习。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习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3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4

一、说教材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守望平凡却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本色朴素的语言令人赞叹。文章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人养花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表达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异国风情,体会人性之美,播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行进中,我主要采用品象法与体验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与习得。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做课件见及配置音乐。

2、学生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及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即“看文、看花、看人与看梦”)

一、看“文”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学府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位已故的著名教授叫(生读:季羡林)。季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他80高龄提笔写散文,一发不可止,成为当今学者散文的一座高峰。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写的一篇美丽的散文去感受他美丽的情怀。

学生读题

1、请打开15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

师提示: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补充课题。谁能将《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课题补充完整,课文的主要意思就讲清楚了?

预设:(点拨点:时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后又有什么感觉?)

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自己种花只看到花的脊梁,别人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几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随机师生共同板书: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学生读好“词语”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我采用提示补充课题,点击重点词语等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二、看“花”

(一)“自己看到的”

师:德国家家户户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脊梁,哪个句子直接写到养花的人只看到脊梁。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里,他们是把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

预设:

**家家户户养花,是个爱花的民族。

**养花的地点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师:花的脊梁是什么?与花相比给人什么感觉?师:读书应该读出书背后的东西)

**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

**感觉这样做自己有点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行为上)

……

师小节:我们抓住“家家户户”、“临街窗户”、“花的脊梁”等词语捕捉信息,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朗读时只要注意这些词语就能将句子读好了。

2、一生读,齐读。

(用孩子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导入教学,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且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更大的探究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别人看到的”

1、别人看的花怎样?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位生个别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学生反馈:

预设: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搬上阳台。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你是抓住“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展开想像,真好!

(师指导:你的想像真美,能把你的想像融入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读一读。生先读词语,再读句子。)

**你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看到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师指导:你也把你的想像带如句子读一读。)

**你看到了鲜花背后的辛勤和汗水。你走进了德国这个美丽的国度。

**从静态的鲜花街道,看到了花碟共舞的动态美·

(师指导:你能不能让我们走进这个鲜花的世界,读一读词语“”)

(师:同学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你会读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花的海洋。)

……

6、同学们,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师读:(朱自清)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师引读: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就是——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句子。

7、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又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课件:鲜花满街

8、把你们的感受化为朗读!

生:女生读,男生读

9、把这份美丽留在心中,全班读句子或背诵句子。

(这是一段很有张力的语言,一幅绚丽的画。在指导学生细品语言,还原形象时,我采用了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文字,闭目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从语言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引领学生走了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语感,积累语言,内化成生命中美丽的积淀。)

三、看“人”

(一)看“房东太太”

1、师:德国人人种花,让别人看到了花的海洋,那自己呢?(脊梁)

2、补充材料:四五十年前,作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住在房东欧朴尔家。房东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每天只看到花的脊梁,于是他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3、出示句子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然一笑,说:“正是这样!”

4、句子中有个神态的成语,不能错过。是怎样的笑?

意思:轻轻地笑。

……

师生对读(我们来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这还是怎样的笑。)预设评价:自然的笑,不可言传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热情的笑,温馨的笑……

师:现在明白还是怎样的笑?

5、就这样,一个声音在季羡林先生耳边响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

师引读:正是这样,走过每一条街,(看见窗户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正是这样,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词都充满了张力,要想语文教学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只有不断开掘字词这个源头,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莞尔一笑”一词,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词我们要做足文章。)

(二)看“民族”

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想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

2、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上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反馈:

句子一:

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一个人将美丽的事物展现给别人,那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你们的感受说明你们理解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当我们再次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预设:

**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生齐读句子。

师:请再看句子,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

你们如何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预设:

**“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补充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德国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德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放弃美好,每户人家都种花。这样一个民族,没过多久,就终于走出了困境,一个美丽的德意志民族又在世界崛起。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季老的文章,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从文化层面进入言语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再走一个来回。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一方土壤,他们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看“梦”

1、四五十年后,作者再一次漫步德国,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猜一猜,“梦”是什么?

预设:**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结课:

是的,作者希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朵精神鲜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鲜花,美丽的境界,美丽的民族。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美丽,带来真情,带来哲理。

20xx年,季羡林先生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的文章怎么可以不看呢?

请阅读《季羡林散文》,你们会得到一分快乐的心情,得到一分美丽的情怀。

(语文课堂的结尾,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端,引领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八、教学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的构成是题目、重点词句,简单醒目。这样的板书直观地给孩子一个感知文本内容与灵魂的凭借。)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5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6

单元目标:

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是要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解读: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课时目标:

通过对以上单元目标、教材的解读,我们把这一课第二课时的课时目标设定为:

1.品读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

教学难点:

前2点目标在课堂落实中还是比较容易的,“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我们作为难点来突破,是我们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一大亮点。因为整篇文章都有一种优雅、含蓄的这种淡淡的韵味,但是又不是很明显,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细细去品味,所以把之作为难点来处理。

教学流程:

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

独特的养花方式有2层意思:一是在家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二是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

研读重点句子,抓住3个“都”与“脊梁”来体会感受。

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

研读重点句子,让学生自主理解、感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渗透作者多角度描写景色的写作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再通过看图片风景、小练笔,达到更深一层次的体会。

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

通过前2个环节的铺垫,这一境界美较容易理解。

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

通过分角色对话朗读,来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再揣摩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比较“莞尔一笑”与“微微一笑”,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内敛的处事风格,从领悟德国人的言语神态与养花方式的异曲同工,感悟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六、抓住“美丽”总结课文

七、延伸作业

1.推荐阅读:《再返哥廷根》,进行课外的拓展;

2.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八、上完感受:

1.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作为难点来突破,比较难。

2.在引领学生朗读感受时,老师的指导、调控不是很到位。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7

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各环节转换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学语文其实就两点,就是多读和多写。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讲,可今天有的环节却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例如在说写奇特的句子时。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约后半节产生了审美疲劳。

E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三个关健,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就这堂课而言,教育机智略显单薄,例如在讲花的美与多时,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 奇特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的亲身体验;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了当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景像的情景,表达了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

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图片的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

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四)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六)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 奇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德国 美丽

人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集《再返哥廷根》。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二、说目标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都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和作者的资料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文质兼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

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

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

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万紫千红总是春。

1、导入——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让学生简单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当学生了解到德国的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一种怎样的景色?……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解疑——直奔中心,品读感悟

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再确定研究重点是大家最不能理解的问题“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直奔点明中心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展开研讨。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理解“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文章第二段中“花朵都朝外开,再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等词句中发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养花的奇特之处,从“莞尔一笑”中感受到德国人把为别人养花当作理所当然的平常事,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这不就是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境界吗?

理解“人人为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的原因,从而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先学会付出,后得到)”。

联想感悟: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环节,以自主质疑“为什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切入点,把握课文主旨,层层推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交流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又凸现学生的主体。

4、升华——欣赏美丽,回味无穷

这个环节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文章中心,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师: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作者从红衣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先生,善良的女房东或许已经过世,四五十年有太多的改变,但我们的季老先生说:——(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因为他走在街上——(接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季爷爷说的美丽还只是鲜花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认识的机会。)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季先生,他深深陶醉了,仿佛进入梦中这是怎样的梦啊——(接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课外拓展——万水千山总是情

1、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从语言积累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设计了拓展任务。

五、说板书

围绕课题、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重点词语依次板书,既展现了课文的结构,又体现了教学的流程,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季羡林先生几次去德国?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德国的印象?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 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脊 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美。

3、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受风土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课后生字词已经会读会写的有哪些?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生字词,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实物演示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设置三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二)课堂行动

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交流对季羡林的了解,在交流中出示:

身份: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

然后走入课文: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两次到过德国,一次是1935年,一次是1980年。所以,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朋友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相机板书:美丽并没有改变。同时提出问题: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板书课题。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词。重点抓第二段的“脊梁”“莞尔一笑”(板书)和第三段的这些四字词语以及这两个最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指导。(出示四字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3、熟读精思,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以“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写的花的美丽。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出示这句话)

然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在“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中有两个事物,花和锦。你知道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花和锦一样都是色彩斑斓,十分艳丽。这些像锦缎一样美丽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花团锦簇)。

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花的各种颜色,总结:这许多的颜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接着,再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两个词体会花的多。

我这样引导:

是什么让我们应接不暇?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怎样赏花的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话:

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引导学生结合这段话,再试着说一说。

学生也许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在大街上,这家窗前看看,好。到那家窗前看看,也好。站在其中一家的窗前仔细看看,更好。他就这样,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学生还可能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累了,选了一个自己认为花最好看的地方坐下来仔细看。不一会,又觉得这里不够好,他心里想:也许别的地方的花更好看。于是就站起来,慢慢走向别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还不舍得走,因为花太美了没看够,但是他心里想:前边说不定还有更好看的呢?所以他就一步三回头的慢慢移向别处去了。

如此,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经典描写,不仅仅作为材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作为语言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在说中让这些本来独立于这篇文章之外的语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学习中,而且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在简单的语言转变中,季羡林先生欣赏满街鲜花的形象就清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语言文字就这样变成了画面。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再次回到“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包含着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季羡林先生在文本中着力提到的境界。

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只出不读)帮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仅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的心灵感悟。教学中此处不能深究。避免学生心中产生“把花种在房子里就是自私行为”这一种错误的认识。

教学中,我点到为止。接着引导:季羡林先生能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源于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学生会读这些语言(出示句子)

在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在德国人这样养花呢?引出德国人养花的社会背景,并出示资料:

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德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受了重创,战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战后重建时,很多人心灵苦闷,无处排遣,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种风俗,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学生了解后明白:原来德国人在户外养花的初衷是装点楼房,装点自己的城市。最初就是这样的原因,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样养花就成了德国一种奇特的风俗。

如此,从思考美丽是什么到寻找美丽再到积累语言,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从思考奇特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课外到课文,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进行了一次美丽的旅程。

4、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我把全文归结在这一句话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这样引导:

35年前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35年后依然不变;35年前人们自己的花让别人看,35年后这种风俗依然没有改变。不仅是季羡林,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不由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德国的奇丽与奇特,我还搜集了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引导学生再一次赞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这节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它的大街小巷不是道路,而是河流;人们出行乘坐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只只小艇。再比如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在这里大象和人关系密切,你能感受到“与象共舞”的欢乐。还有辽阔的非洲,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是彩色的。这些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在我们本单元的课文中将一一展现,让我们满怀期待,等待下节课的到来。

老师们,这样,我就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个阅读期待,也就是为学生种下了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四、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美丽并没有改变”,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各位评委、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附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美丽并没有改变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最新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樊家川镇九年级制学校 韩举香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二、【说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导入,寻找题目和文章的切合点,批文入境,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五、【说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六、【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以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风光之美好,并揭题;

1、创设情境,采用图片让学生欣赏德国风光,由此引出作者,又有作者对德国的印象引出课题。使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走进课文。

由课题的不同读法,让学生力求通过朗读,体会到不同的重音,强调表达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意的准确,以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二)浏览课文,思考主要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有所思考,为了进一步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浏览课文,结合题目,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归纳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德国家家窗户开满鲜花,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然后再看别人的花的奇丽景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服务的,而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学生在细细的读与思考中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静静的去读去感悟呢?设计细读感悟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能概括德国对季羡林留

下什么印象的的两句话,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 奇特。

1、那么,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句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并做旁注。体会好了,小组进行交流。

这样,以课文中心句为切入点,设计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然后小组交流。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自己的感悟,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对于学生汇报的重点部分,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即抓住优美的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体会花美,同时板书: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不难体会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文中是指在德国家家户户窗子前的花都非常多,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异常娇艳。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自己眼中的“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也许学生会想象出: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鲜花怒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簇簇,一团团,其中又有绿叶的衬托,真是美丽无比!让我们来看看课件,再次感受这种美,这种奇丽的景色!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采取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美美地读这段话,充分感悟花美这一奇丽景色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体会花多的特点,同时板书: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指花多得看不过来,花怎么多得看不过来呢?联系上文家家都有那么多,那么美的花,而且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像进入了山阴道上一样,花多的看不过来。这么多,这么美的花。(出示课件)想象一下,由树荫形成的凉爽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由花形成的,这该需要多少花,需要多少人来种花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美美地读这段话,充分感悟花美,花多这一奇丽景色。

然后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

在学生充分体会的基础上再次通过播放课件图片,给学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读与听,展开想象,同时实现读、悟、写一体化。

(这一部分的教学真正落实了单元训练点。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四个词语,体会作者写出花多而美的奇丽的异国景色。而且在入情入境地读文的同时,不仅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又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2、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同样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先自己读书,思考,批注,感悟,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次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汇报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脊梁”“德国家家户户花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人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引出女房东的回

答及神态,而在女房东身上正体现出以他为代表的德国人那种“我为人人”境界。从而引出对这种境界的探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属于一种辩证关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此处我设计一个比方,如果说“人人为我”是朵鲜花,“我为人人”是盆沃土的话,那么“人人为我”这朵鲜花就必须要“我为人人”这盆沃土来培育;也只有有了“我为人人“这盆沃土,才能培育出”人人为我”这朵鲜花。通过这一假设,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境界,而不仅仅表现在养花上,我特意引用了《再返哥廷根》另一极具代表性的片段,写老太太们几十年如一日清洗街道,从而给大家带来舒适与愉快。与此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此类事情,使他们明白只要做到“我为人人”就会换来“人人为我”。

这种辩证关系同样体现在奇丽景色与奇特的民族之间。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才能看到奇丽的景色。这一部分以读代讲,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读中悟,悟后再读,轻而易举解决这一难题。

这一环节真正突出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四)、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在老师学法指导后,通过阅读感悟“美丽”的内涵,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写出来,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领悟梦想之美好的同时及时练习写话,锻炼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总结全文,触摸情结,拓宽视野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最后以一个总结再次疏导课文内容,触摸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为了更多地了解季羡林及他的文化,推荐《季羡林文集》

八、【说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

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下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很荣幸能有机会来参加今天的面试。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完整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合集5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一、说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为主题展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最新说课稿[合集五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太平镇老庄小学 徐娅红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优秀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叫XXX,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说课 亚东第一小学:李丛学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推荐五篇)

    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九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