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刘丽萍 2011年10月6日
一、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生:季羡林
是:是呀,季羡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家,1935年他去德国留学,德国这一爱花的国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季羡林老人去德国看一看他们独特的风景。
(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怎么样让别人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
二、组织交流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预习,你会写了哪几个生字? 学生板书会写的字:莞、锦、暇、姹、嫣、师:文中词语“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一个动作。生:微笑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出词语已经掌握了。看“应接不暇”的“暇”字,是什么意思呀? 生: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生:没有时间仔细的看,看不过来。
师:没有时间看不过来,所以“暇”字的最左边偏旁是表示时间的“日”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的意思?
生:姹紫嫣红指花的颜色很多,很娇艳很美丽,嫣就是娇艳的意思。花团锦簇指的是花一团一团聚在一起,很繁茂。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用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来形容一下,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生:读课文
三、引导解读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过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很多花,红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很艳丽很美丽。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那你能不能美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感情没有充分的读出来,谁能再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谁还想表达不同大感受?
生:我从“家家户户”和“任何”两个词语中读出花非常多,每家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非常漂亮。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把这种美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谁还想补充?
生:我从“应接不暇”一词中看出花多得让人看不过来。生:我来给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做一下总结。第一: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中看出花非常的多,非常的漂亮。第二:从“任何”和“家家户户”看出花非常多,家家户户都养着花,每条街也都是花团锦簇。第三:从“花的海洋”中看出花连成了一片,就像是在大海中一样。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总结。把前边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整理出来了。可是王老师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文中说:让人如入山阴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人走在街上,两边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就像是走在山路上,两边全是美丽的景物。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 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样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 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四、拓展延伸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作者又来到这个爱花的国度。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演一下,我当季羡林老人,大家就是接待我的德国人。
师: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的主人问我„„ 生:你离开了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师:变化是有的,德国越来越发达了,可是有一种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的美丽包含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也包括美丽的花。走在花的海洋中,我做了一个梦,我徜徉在花海中,周围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可是那不是在德国„„
师:谁来试着演一下? 生„„
(通过学生的表演,能说出其中的“美丽”包括美丽的花更包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作者做的梦,不仅是思乡梦,更是渴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够像德国一样,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们才看到了一幅幅奇丽的画面,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的部分被容。
2、围绕“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写一小段话,内容蕴含花的美丽景象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心内涵。
3、在品味朗读写话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引入奇丽。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老先生是我们祖国乃至世界的语言大师,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出示图片)
(季羡林)
师: 季先生的语言充满魅力。上节课,我们只是读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品”课文的语言(板书:品),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课题中有相反意义的两个词语。,请把他读出来。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突出了对比的词语“自己”、“别人”)师:真让人觉得新奇,(板书:奇)怪不得季老先生35年以后重游德国故地(出示照片)发出了深深的赞叹。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里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奇丽的是-----(板书
奇丽)(景色)师:奇特的是-----(板书:奇特)(民族)师:可以说是一个“奇”字贯穿了全文。我们回忆一下,德国的景色奇丽在哪里?
每家每户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师:(板书
家“奇”)任何一条街上都是花的海洋。师:(板书 街“奇”)
二、品读奇丽,体会奇特。
(一)家里“奇”
师:让我们跟随季老先生的脚步到他的房东-----善良得像慈母一样的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家里看看。季先生可是在他家住了十年啊!房东待她如同亲儿子。
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再把表现奇丽的景象的句子读一读。(一生朗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看到花的脊梁。
师:有一个词语特别有魅力,原本是形容人的,季老先生却用在形容奇丽的花景。(脊梁)
师:(板书:花的脊梁)摸一模我们的脊梁在哪里? 生摸后背的脊梁。
师: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脊梁必须要怎么做,我们做一做动作。让学生试做,从而感觉到要尽力把身子向前倾。师:家里的人,只看到花的脊梁,这花必须怎么长。(一个劲地把身子往前倾。)
师:我们不妨把这朵花看作一个会说话的人,当她把整个身子伸出窗外的时候一定会怎么说。
生自由说 „„
师:这就是“我为人人”。这个词语太有魅力了。透过“脊梁”这个词语,我们体会到了德国人民“我为人人”的特点。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读一读奇丽的景象。
生朗读句子。
师:(出示德国人养花的图片,那些花儿精心搭配,错落有致,)家里的主人还想方设法让花尽量往外伸展,怪不得我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生读: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
(师走到几位同学面前,与学生模拟季先生与女房东对话情景)
(二)街上的“奇”
师:(板书
我为人人)自己虽然舍弃了独享的快乐,但是成就了共享的美丽。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德国人看来却是如此平常。这不,我们上街去看看共同的心愿组成的奇丽美景。
学生一起朗读
(出示)
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评价
生一起朗读。(老师顺势圈出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师:读这些句子时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我似乎看到了„„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写尽了花儿的繁多茂盛,颜色的丰富美丽。(点击“山阴道上”一词)《世说新语》(出示:王献之有一句名言:“从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原句表现大自然中季老先生活用了这句话,又恰好地表现了这里奇丽的景象。)
师:每一面墙上都展示奇丽的景象 生:(朗读)
师:每一面墙上写着大家共同创造的美丽 生:(朗读)„„
师:如果你走在德国的那一条条街,你会感谢谁呢? 师:这就是(板书:人人为我)人人为我啊!我们把这人人为我创造的美景背诵出来。
(学生背诵)
师:要想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那就得先做到我为人人;只有我为人人了,才会人人为我。怪不得作者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永远的“奇”。
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又踏上了德国的街头,看到的是同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又是家家户户窗户上都开放着美丽的花。
师:那“莞尔一笑”的女房东入土为安了,那房子的建筑格式变化了,道路也许拓宽了。有什么是不变呢?
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没有变。
德国人美好的心灵没有变。
这种为别人创造美丽的习惯没有变。
师:(图画)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街头的时候,已经从英俊潇洒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读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 带着赞叹读
生朗读
师:
带着你的敬佩读
师:(结合板书)这奇丽的景色,折射出这奇特的民族,也只有这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奇丽的景色。透过这景色,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品味。这个“乡”到底是哪里呢?你们想到的是什么呢?
师:那就用我们的笔,把季羡林先生的心声表达,梦境再现。适当用上板书上的词语和背诵的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修改 学生修改后,再两人发言。
三、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板书:
想像
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奇”
花的脊梁
姹紫嫣红 街“奇”
花团锦簇
永远“奇”
思乡之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
2.是的,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3.齐读课题。(强调: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很自信!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大声的开火车读。)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读得好!字正腔圆,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哪个女孩来表演,来,你试试,面向大家,好,精彩即将发生,莞尔一笑是?(很好,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这样微微一笑。谢谢你!全班的女孩,一起试一试。漂亮!)
3.指导书写。
同学们,这一课当中啊,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贾老师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请在书上脊的边写两个,学生写字)
4. 同学们写得又快又好。好!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开始。
5. 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从字面上理解绮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随机板书:奇丽
奇特
(绮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在句子中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出示阅读提示)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全班一起读)
2.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划记哪些去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指名自由说(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地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 许多娇艳的颜色,花开得特别好看,这就是---姹紫嫣红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课件出示)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同学们,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见到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指什么?请你说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4)“任何”
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找3个人回答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每一天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随机出示课件)
这是我们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呀?(任何,应接不暇)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好不好?
播放课件: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谁能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指2到3人朗读,并评价。
同学们的朗读激发了李老师的表达热情,我来读一读。可以吗?好的,请大家把课文拿好。(师配乐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用独特的情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齐读配乐)
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描述这奇丽的画面,一起读。(课件播放画面,生美读并背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着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小组自由地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相机课件出示: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他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给它叙述了理由,同学们,这段话写出了这个民族奇特在哪儿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种花呢?(学生自由答)
是呀,德国人养花的目的和我们不同,他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女生齐读这段话。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他找到了是这一段话,对吗?我们一起读。
奇特在哪儿?(学生畅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师随机板书:我为人人)
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板书:人人为我)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让我们大声地说出来,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崇高精神。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德国那种奇特的民族风格,高尚的品质,四五十年后还是没有变。所以那种奇丽的景色还停留在德国人的窗前。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四五十年了,德国人种花的习俗还是不变。(又,都)
不变的仅仅是艳丽的鲜花吗?,还有什么没有变?(生自由说)
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是呀,不论时光如何推移,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种精神境界一直不变,永远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一节课 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我们体会到,这绮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绮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汇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师: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看看那里的民族风情。同学们,想了解德国吗?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德国特有的风光。(课件出示:德国风光图片)
师(配乐解说):德国,有风光旖旎的莱茵河,有树木苍翠的林德霍夫城堡;有高耸入云的科隆大教堂,有充满童话色彩的黑森林,更有孕育了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哥廷根大学。1935年——1945年,季羡林先生曾就读于此。师:欣赏了德国特有的风光,说说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德国的风光十分迷人。生:德国是一个很让人向往的国家。生:德国的景色令人神往。
师: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而且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那就是——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生:(读)生:(读)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读得比较重),一起读题目。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 “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干嘛不自己看? 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是怎样让别人看的?
师:真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朗读课文。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课文中的注音词大家会读了吗?
生:会。
师:很自信!我们请同学读一读,讲一讲。
脊
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应接不暇
师:注意!这是个轻声词,跟老师读,脊梁,(学生跟读)对了!大家一起读。
生(齐声读):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师:读得好!字正腔圆,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哪个女孩来表演,来,你试试,面向大家,好,精彩即将发生,莞尔一笑是?
生:莞尔一笑我觉得就是微微的一笑。
师:表演错了。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这样微微一笑。谢谢你!前面的女孩,你来试一试。漂亮!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来我们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莞尔一笑。(互动)老师刚才看见好多女同学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微的一笑,真美。
师:老师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你刚才莞尔一笑说的那么好?
生:我觉得这事很平常啊,同时,能让别人欣赏到自己种的花,我也有一点点自豪。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多音字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
“暇”和时间、日子有关系,因此是日字旁
同学们,这一课当中啊,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 师:读得好!全班同学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写得又快又好。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两种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老师今天还要交给同学们一种: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开始。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请你。
生:我发现了一个句子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邻边的窗户外面。这句话写了德国人养花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把花养在屋子里,而把花养在窗户外面。
师:概括得好!谁有不同的意见?请你。
生:我找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点精神是放在人群里的。这一句我感觉是中心句,因为作者在第六段看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然后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是看别人的花,而别人走在街上的时候是看自己的花,他觉得这种境界非常的美好。
师:好!还没有没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好,请你。
生:我找的是: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我觉得这是写德国在养花的地方是有很多的,但是他们并不像中国那样。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写养花吗?还写了什么?不仅写了景,还写了人,是不是啊?谁找到了,能全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谁找到了?
生:我找到的一句是: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你自己说一说。
生: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感叹既写了花又写了人,表现作者感叹德国人爱花之深切。
师:她懂得用上下文来学习,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齐读)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从字面上理解绮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
生:我认为绮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同学们,在这篇作文中,绮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绮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开始——
师:找到了吗?同学们,贾老师要特别的表扬,张雨萌同学,不禁勾画了句子,而且有了感受及时进行了批注,真正的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我们都向你学习,好,哪位同学,请你。
三、以学定敎,感受奇丽
师: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这种景色奇在哪里,又美在哪里呢?默读课文,画出体现德国景色奇丽的语句,边读边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课件相机出示)
师:你能说说,在这段文字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了呢?
生:“他们的养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里让我感到很奇怪。师:同学们,用手摸摸你的脊梁在哪呢? 生:后背上。
师:花的“脊梁”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指的是花的背面。
师:也就是说德国人养的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部分学生:花的“脊梁”)。师:也就是花的枝干和叶子呀!师:同学们,这和我们养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班的同学谁家里养花了?(很多人举手)师:请问,你们家的花养在哪里? 生:阳台上。
师:你们家这样养花的目的是—— 生:美化环境。
师:请问,你们家的花养在哪里? 生:客厅里。
师:你们家这样养花的目的是—— 生:净化空气。
师:请问,你们家的花养在哪里? 生:卧室里。
师:你们家这样养花的目的是—— 生:自己欣赏。
师:我们养花大多是为了装点我们自己的生活,让环境更美些,让我们的心情更愉悦。可是德国人养花却是——(师指课题)生:为了让别人看。
师:怪不得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师指板书)。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师:再读(师指板书)。
师:从这段话里,你还感到哪些方面“奇”了?
生:我认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这里也很奇。师:“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呢? 生1:每一家。生2:所有的人家。生3:全部的人家。
师:咱班同学家里养花的就不少,但能说家家户户都养花吗? 生:不能。
师:而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同学们透过这三个“都”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德国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生: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很特别。生: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让人感到吃惊。
师:季羡林先生也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你能读出这份惊讶吗?(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来。(一生读)
师:我怎么不感到惊奇呀?你来。(另一名学生读)
师:从你重读的这三个“都”字,我感受到了你的惊讶,我们也像他这样读。(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课件出示)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段话。
师: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生:花团锦簇。
师: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生:就是花很多,一朵挨着一朵。
师:是呀,花很多,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那就是…… 生:花团锦簇。
师:还有哪个词能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呢? 生:姹紫嫣红。
师: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生:形容花的颜色很多,开得很艳丽!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与姹紫嫣红意思相近的词吗?
师:想不想看一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生:五彩斑斓。生:五颜六色。生:万紫千红。生:色彩缤纷。
师:是呀,德国的花不仅多,而且颜色鲜艳。这里还有哪些词是描写花多的呢? 生:花的海洋。
师:说明花非常的——
(生接:多)师:还有吗? 生: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生: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师:那里的应接不暇指的是—— 生:鸟多的都看不过来了。
师:课文中的“应接不暇”指的是什么呢? 生: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师:也就是说,德国的花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了。这种感觉让季先生如入山阴道上。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山阴道吗?
师:(出示课件)山阴道是地处我国浙江绍兴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其中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东晋王献之有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后人把这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风景比作山阴道上。
师: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景色吗? 生:不是,是“每一条街”都是这样的。师:你从哪个词发现的? 生:我从“任何”这个词读懂的。
师:是呀,同学们,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走过这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接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走过那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也是——
生接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是——
生接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同学们,怪不得,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师指板书)生:多么奇丽的景色!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养在德国窗子上的花,(播放课件)眼前的这些色彩斑斓,娇艳欲滴的鲜花,掩映在美轮美奂的建筑群中,真的是让我们如入——(生:山阴道上)
师:当你置身在德国,看到如此奇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生:享受。生:陶醉。
师: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段话美美的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心情?(一生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内心的激动。请你!(另一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愉悦。还有谁想读?(第三名学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陶醉。同学们,我们也应该向这位同学那样,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入情入境,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就会走进我们的脑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男女生配乐轮读)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景色的奇丽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
一番,烦恼、郁闷、生气、伤心等等不好的心情都豁然开朗。如果是好心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街就想高歌一曲啊!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季老先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
师: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种花给我看。
生:很多人为我种花,我也为很多人种花。这样做谁都不吃亏。
师:种花给别人看,自己不吃亏,对。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什么意思?
“耐人寻味”又是什么意思?
生1:令人觉得意味深长。
生2:值得思考,有味道。
师: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们还思考明白了什么?
生1:自己的花如果只能自己看,那不是太浪费了吗?人人都看到那该多好啊,爱花就要用行动来表现的。
生2:德国的花开得那么美,那里的人品一定也很好,怪不得叫德国,那里的人品德一定很好。
师:你真会联想,由德国想到品德来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样一种品德的呢?
生:我为别人做事,别人也为我做事。就是我尊敬别人,别人也尊敬我。
师:就是我为别人着想。
(生):别人就为我着想。
(师):我为别人服务。
(生):别人就为我服务。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一起读读
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师: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有谁不会为这样的事情感动呢?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时隔多年,还是记忆犹新,仿佛那幕情景还是近在眼前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你发现了吗?(出示提示)
组建班级的图书角时„„ 看到校园路面有纸片时„„ 同伴的习题做不出时„„
还记得吗?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是大爱无垠啊!不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师: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就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也在别人的眼里
是啊,如果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那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课后请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或其他国家有怎样的风俗,我们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开创思维,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1.紧扣文眼,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教师就紧紧把握住课文的文眼,即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引擎全篇,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始终围绕“奇特、奇丽”这两个词来开展阅读、品读教学,并自然升华到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上来,使得授课过程重点突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2.在读中领悟语言,体会情感
语文是有情的,优美的文字形体,潜在的语言内涵,无不包含着一个“情”字。在教学中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感上的感染力,精心预设,精心准备,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体验。比如,对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句子的教学,教师先通过媒体图片让学生感知“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的景色;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去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再说出自己知道的其他描写花的词语。结合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样,既领悟了用词的准确生动,又感受了句子的优美。品读的同
时还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情感的体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花,美丽多姿”;“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使人呼吸到花的香味,使人看了应接不暇”;“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窗台前五颜六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听到了蜜蜂在花旁嗡嗡唱歌的声音,还听到人们赞叹花的美丽,仿佛闻到了芳香四溢的花香......”这些个性飞扬的回答和诵读,表明孩子们体会到了德国的景美,人更美。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情感体验。“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为全文的中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有效统一和具体体现。
3.读说结合,在读中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将阅读得来的感悟经过自己的思维,以口语的形式感情表达出来。在品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时,教师出示这样的句式“
变了,变了,变了,但是
没有改变,没有改变,没有改变。”让生发挥合理想象填空。在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时,老师要求学生以季老先生的口吻说说《美丽的梦》,在课堂上,我们也听到了,学生的梦很温馨感人。这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感悟,更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4.引读为主,读中得到情感升华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善于点拨,以引读为主,开启智慧,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使学生在朗读中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品味“走过任何一条街......”这句话,教师巧妙变着形式让学生读了4次,又让学生角色体验自己是不同身份的人走在如花似锦的街头的感受,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熟读成诵,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品读感悟歌颂德国人高尚境界的那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是展示了亮点,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情感得以升华。读最后一段时,着重体会“有、没有”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读出自己感悟到的由衷的赞叹之情。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教师通过配乐朗读《给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与熏陶,情感得以升华。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我爱美,更爱美丽的花朵。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有各色的玫瑰花、有鲜红的杜鹃花、还有粉红色的水仙花。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你们也种花吗?给谁看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1、(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这个景色“奇”在哪里?
师:“脊梁”是什么意思?
生:花朵的反面(走到学生的旁边摸摸他的脊梁骨)
师: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师:如果你在家里只看到花的枝干,花的叶子师: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
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生交流)
师: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师:自己种的花让别人放松心情,让别人忘记了一天的辛苦,多么了不起啊!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 季 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师: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烦恼、郁闷、生气、伤心等等不好的心情都豁然开朗。如果是好心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街就想高歌一曲啊!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 季老 先
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师:种花给别人看,自己不吃亏,对。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们还思考明白了什么?
师:你真会联想,由德国想到品德来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样一种品德的呢?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一起读读
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师: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 ?2008年汶川大地
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是大爱无垠啊!不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 季 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师: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