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5:5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3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5日在黄冈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刘雪荣

市长刘雪荣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日趋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开创战略,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增长17%;全口径财政收入153.9亿元,增长14.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7亿元,增长21.6%;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4.2%。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6个县市被列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入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黄冈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市、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市、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所有县市区均列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九资河镇成为全国低碳绿色示范小城镇试点。374个村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大别山试验区实现黄冈全域覆盖。黄梅小池被定位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一堡三区一城”。黄冈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和省级战略。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6254元,增长1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7年下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投资上项目,迎难而上保增长。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5亿元,增长25.8%。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43亿元。争取大别山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12.7亿元。亿元以上在建施工项目290个,增长75.8%。大别山试验区60个“点中点”规划项目647个,完成投资473.8亿元。完成交通投资70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市区昆仑能源和中粮产业园、团风华中闽台产业城、红安百亿产业群、麻城管材产业群、罗田大别山百里生态画廊、英山茶产业城、浠水陶瓷产业园、蕲春李时珍医药园区、武穴火车站工业园、黄梅纺织服装产业园、龙感湖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全力推进。黄冈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公路二桥胜利合龙,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段全线贯通,麻武高速、黄鄂高速、麻竹高速、黄冈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支线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武穴长江大桥、罗霍洲大桥、黄冈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坚持大招大引、招大引大,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15个,到位资金248.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单项规模和建设速度刷新历史记录。大力启动民间投资。放宽领域,降低门槛,积极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4.3万户,私营企业达到1.6万户,分别增长18.5%和14.8%。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72%,增幅为32.7%。

(二)抓调整转方式,协同带动增实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2家,净增12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257家,新增51家。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培育省级后备企业23家,启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前期工作。湖北天丰科技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荣膺“中国窑炉之乡”、“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黄冈经济开发区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民收入实现“六连快”,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百亿奶牛产业规划通过国家评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440亿元,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47.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89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产值41.5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029万美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8亿元。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245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个。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出“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全新旅游品牌形象,启动大别山号旅游专列,新增4A级景区2家。全年接待游客1362万人次,增长36%;旅游总收入75亿元,增长37%。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和区域批发市场、城区集贸市场建设,完成农家直营店建设70家,农家店信息化改造950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亿元,增长15.6%。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设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20家,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2个、高新技术企业32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1亿元。全面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新增湖北名牌产品32项,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6.6%。

(三)抓市区带县市,统筹发展上水平。高昂市区龙头。坚持“六个统一”,深入推进市区一体开发。市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70.2平方公里,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个,协议投资443亿元。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完成货币工程量34亿元。城东新区道路、桥梁、白潭湖治理工程和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遗爱湖公园8个景区建成开放,市区主次干道全面刷黑,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园林绿化全面提升。推动“四城联创”,实施“城管会战”,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的积极性。5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百家,3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6个县市财政收入过十亿。全面推进县市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90.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完成投资12.2亿元,建设宜居村庄示范项目107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建成生态文明村253个。“难点村”治理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沿线建设秩序和石材行业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乱建乱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建高产农田50万亩,新增通村公路883公里,整治塘堰4.5万口,完成清洁能源入户6万户,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18.7万人。全省最大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浠水县启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四)抓改革促开放,创新驱动添活力。创新投融资机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别山地区首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麻城。市城投公司10亿元市政项目建设债券成功发行。落实林权抵押贷款1.1亿元。商业保险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两项试点,完成拆旧复垦3.3万亩,平整低丘缓坡1.5万亩,落实可用土地指标3.7万亩,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创新跨江跨区合作机制。黄梅小池开放开发融入鄂赣两省战略,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湖北大道、清江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协议引资超过250亿元。浠水与黄石跨江联合开发正式启动。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引进“两院”院士及其团队30多人、科技副职和博士服务团70多人,面向全国招考急需人才近3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00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村推进148个村,扶贫搬迁1309户,“雨露计划”培训1.6万人,9.6万贫困人口脱贫。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全面铺开,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医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五项重点工作顺利完成,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29.7万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患者付费下降9%,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邮政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力度,推进同央企、知名民营企业战略合作。实际利用外资3200万美元,增长38.6%;外贸出口3.2亿美元,增长25.2%。

(五)抓实事强服务,改善民生增幸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基本消除D级危房。新建思源实验学校9所、乡镇公办幼儿园116所,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所。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4所中职学校列入国家发展改革示范学校,黄冈职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黄冈师院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迈进。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黄冈博物馆建成开放。启动实施名人文化建设和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东坡》、《李时珍》等戏曲精品登上国家级舞台,电影《全城高考》被推荐为优秀国产影片。荣获首届湖北省艺术节奖项21个。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东坡文化节、第二届挺进大别山自行车赛和首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参加五项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96万人,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社会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金保工程”上线运行,社会保障卡全面发行。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积极推进“健康黄冈”全民行动。新农合专网连接所有村卫生室,在全省率先建成新农合市级转诊信息平台。转变人口计生工作方法,推行“看表管理”,强化综合控比,深化优质服务,全面完成省定责任目标。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取消大病救助病种限制,加强农村福利院建设,城乡低保对象53.7万人,发放低保及救助资金9.6亿元。深入推进六大食品安全工程和放心早餐工程。保障性住房开工18186套、竣工13366套,改造农村危房26550户、竣工20176户。市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

(六)抓管理提效能,依法行政促和谐。大力推进法治黄冈建设,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办理省市两级建议提案547件,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都达到100%。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受到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联合表彰。“六五”普法扎实开展。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着力推进以社会管理“三化三全”为龙头的政法工作“六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保持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态势保持平稳,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着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77项精减至168项,收费项目由109项减少到13项,审批环节、办理时限、申报资料分别下降60%、76%、46%。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化审计、监察、行政复议工作,深入开展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的源头治理,大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招投标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机关事务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对口援建任务超额完成。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民族、宗教、人防、消防、地震、仲裁、统计、调查、保密、档案、方志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得益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黄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黄冈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是:经济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发展水平较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幅未完成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就业、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还有差距,公务员队伍能力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主题主线、突出质量效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黄冈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实现明显变化,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增长1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确定上述目标,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又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了需要与可能,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黄冈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增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保障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

今年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扩大有效投入为抓手增强发展后劲。继续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更加扎实地做好项目工作,推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坚持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着眼于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精心策划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抓紧做好铁路、高速公路、机场、长江大桥、港口码头和电厂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立项动工。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明确各地各部门项目工作责任,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跟踪协调,全程服务。重点抓好40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昆仑能源、东坡外滩、麻武高速、武穴长江大桥等200个重点续建项目,确保黄冈长江大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目标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文化、旅游、教育、健身等消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热点。整顿市场秩序,畅通维权渠道,规范价格和收费管理,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继续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放心早餐工程、放心粮油配送工程,有效应对交通流通格局变化,着力打造区域最优消费环境。编制现代服务业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有序推进商业街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商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商品流通设施。支持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商业网点,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水平,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扎实推进黄州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深入开展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创建活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做大旅游投融资平台,整合资源资产,扩大市场营销,完成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外包、房地产等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实施一批科技专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以黄冈高新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体系,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合作机制,组建战略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科技政策支持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科技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科技工作环境。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大园区。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和主要阵地,创新体制机制,拓宽投入渠道,提升硬件功能,强化配套服务,拓展发展空间。力争黄冈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抓紧规划建设中关村·黄冈产业园、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黄冈光热产业园、融园食品产业城和中船重工军民结合产业园。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集中各种经济要素,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支持县市区集中连片建成1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新城,力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成区实现项目满园,2—3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建设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抓手,加强规划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大力支持昆仑能源日产500万方液化天然气、湖北华海大型船舶专业化生产、黄冈伊利HDPE瓶装果汁酸奶生产线、湖北迅达药业原料药生产基地、湖北燕加隆年产200万方环保地板、湖北五瑞年产1.5亿单位低分子肝素钠等37个产业振兴项目建设。把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作为生成大项目的重要途径,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力争完成工业投入550亿元,增长25%以上。把引进培育大项目与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结合起来,完善“小进规”奖励机制,确保全年新增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发展大产业。巩固提升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产业,加快发展造船、钢构、窑炉、陶瓷等产业,合力打造火电、水电、风电、抽水蓄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能源产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大别山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管理、使用与监督,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激励作用。深入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向“价值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黄冈工业的标志和品牌。

优化大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一、发展优先”的理念,建立健全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服务示范机构,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品牌。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创业、尊崇创新、支持创富,切实让企业家人才辈出、活力迸发。

(三)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围绕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大县。着力打造粮食、油料、奶牛、纺织、地标产品、畜禽、水产、园艺、中药材、森工10个百亿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链。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土地入股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生态修复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高标准实施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扩大旱能浇、涝能排高产农田面积。加强农村交通安保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通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努力把各种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抓好科技推广阵地和科技示范户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技能和经营水平。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和市场潜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扩大农民转移就业规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力争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更好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进村入户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解决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四)着力推进城镇化

加大市区建设力度。按照“改造老城、建设新城、提升全城”的思路,大力推进“一区十大项目”建设。“一区”,就是加快建设城东新区,重点推进市政务中心、还建小区、道路管网、学校和医疗中心等工程建设。“十大项目”,即遗爱湖公园、赤壁公园、市政道路、城铁站和火车站广场、污水处理厂扩建、自来水厂扩建、旧城改造、背街小巷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加大城区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加强供排水、燃气、市政安全管理,抓好临港新城等港口码头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区一体开发,突出抓好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突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投产项目5个。

加快县域城镇发展步伐。把县市城区和重点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园区,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强市之基,大力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争取各县市区在全省考核排名全面提升。推进重点镇特色镇示范工程,实施扩权强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省级战略、市县实施”,加快小池开放开发,城镇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样”。加大跨江跨区联合开发力度,支持散花等口子镇快速发展。

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城镇和村庄规划全覆盖,建立重大建设规划方案竞选机制,提高城镇规划水平。严格执行城乡建设规划,扩大城中村试点范围,坚决制止违法建设。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貌保护,提升城市品位。支持公交优先发展。切实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深入开展“城管会战”,推动实施“数字城管”,建立和完善城乡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市区新一轮“四城联创”。

(五)着力推进信息化

建设智慧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推动黄冈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全面构建以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光纤接入网、大容量承载网、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深化三网融合,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推广。建成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培育市级信息化试点企业30家。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编制全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建立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建成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快建设“数字黄冈”。扎实推进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实现数据适时更新和“一张图”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地理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积极推进县级数字城市建设。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扎实推进大别山试验区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全面实施两大试验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落实市厅共建协议,积极争取各类建设项目,继续抓好“点中点”建设。着力深化市场融资、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城乡一体化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主动作为、干中求助、全力推动,积极争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配合编制起草振兴发展规划及支持政策。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不失时机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加强税收征管,完善部门预算,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融资平台建设,扩大融资规模。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市直部门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先导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精心培育外贸经营主体,加强生物医药、船舶、纺织服装、农产品以及窑炉、茶叶等出口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出口份额。启动联合联检大楼建设,优化通关环境。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扩大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和国外贷款规模。引导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对外工程承包。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经营条件,拓宽投资领域,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壮大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推动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完善落实减负惠企政策措施,促进更多民间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繁荣民营经济。

(七)着力建设美丽黄冈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确保完成省定各项目标任务。坚持调结构、控增量、减存量、提质量,严格审查涉及重金属排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的行业项目,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重点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稳步推进低碳试点。全面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三大行动,继续推行河湖库长制,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殡葬。坚持生态立市,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控。积极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绿色村庄创建活动。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加快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试点,力争110个村进入全国全省整治范围。积极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做好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继续举全市之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好低丘缓坡地和闲置低效地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继续开展石材行业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

(八)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黄冈博物馆规范运行、全面开放。加快黄梅戏剧院、黄冈艺术学校建设步伐,启动市图书馆新馆、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一批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规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扶持各类群众文化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办好第八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市文脉,丰富文化底蕴。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编制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等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构建黄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推出一批可消费、可带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品。重视生态文化旅游,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实施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和项目委托管理,创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队伍。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九)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办好学前教育,实现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全覆盖。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教师补充交流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环境,支持黄冈中学做实做强品牌,支持黄冈师院等高等学校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黄冈职教园区。重视支持特殊教育、继续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重视解决本地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全面推行社会保险费“五险一单”统一征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稳步做好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工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城乡低保运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农村福利院改造建设力度,实现农村“五保”应保尽保。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新农合市级统筹,实施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探索建立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改革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严格执行生育政策,深入推进“两非”整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强化计生利益导向和便民惠民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加快黄冈市体育中心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开展平安黄冈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扫黑除恶”、反抢反盗等严打工作力度,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加强消防工作。建成黄冈市防震减灾中心。

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大国防动员工作力度,加强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继续做好援疆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民族团结。切实做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和经济普查调查工作。认真做好气象、对台、侨务外事、保密、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

继续办好十件实事。

1、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

2、建设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5000户。

3、新建标准化菜篮子基地10万亩;每个县市区新建或改造1个标准化农贸市场。

4、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0个。

5、全市建成放心粮油经营示范网点200个、食品安全示范店200家;市区建成放心早餐工程示范店70家。

6、新建农村连村通组水泥(沥青)公路1000公里。

7、为1000名贫困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为200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300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为4000名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发放燃油补贴;全面实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

8、建成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260所;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50所;启动城东新区3所学校建设。

9、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建成垃圾处理场140个、垃圾处理池4万口,购置垃圾转运车4000台。

10、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00件、法律援助事项14000件。

(十)着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认真落实市委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各级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直接联系群众,带头艰苦创业,带头整治庸懒散奢,带头改进会风文风,带头遵守廉政准则,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带头推动工作落实。要求县乡政府做到的市政府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打造阳光政务。深入推进法治黄冈建设,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推进行政复议和行政仲裁工作,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深化政务公开,让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公开透明。

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健全抓执行机制,构建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决策、执行、监督、考核、奖惩“落实链条”,务求办实事、见实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坚持能力席位标准,加强政府机关及公务员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加强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挤出更多资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各位代表!黄冈正处于实施开创战略、推进跨越发展的大好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黄冈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5.9亿元,增长13%,取得了1993年以来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第二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35155”工程进展良好。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4.3万亩,奶牛、肉牛存栏分别增长15%和11.4%。大寨饮品、田园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造整体推进,增加值增长8.9%。农村耕地占补平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饮水解困、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帮困工作扎实有效。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2.7%,销售产值增长27.2%,实现税收增长20.6%,利润增长20.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年初确定的30个重点调产项目,有山西兆丰铝冶公司电解铝、香港方大添加剂有限公司甜蜜素、华伦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墙地砖第一条生产线等15个项目已经投产或部分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新增利税7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份额逐渐提高。财政金融运行良好。财政总收入完成20.4亿元,增长22.3%,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6亿元,增长19.7%。财政支出执行12.6亿元,增长12.9%,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1.2亿元和20.1亿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7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增长8.1%。城乡市场繁荣,物价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文化、保健、保险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消费层次明显提高。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工程进展良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7.8亿元,增长30.1%。年初确定的19项重点工程,桃河综合治理、热电联产二期、矿区天利购物广场、市中级法院综合大楼、市检察院办公办案用房、东太国防公路夫城口至西烟段、滴苇公路、市体育场等8项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娘子关供水二期水源工程实现试通水,城市污水管网工程实现试运行。义白路、马家坪旧区改造、亚行燃气利用工程等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目标。公路建设开工里程突破1000公里,完成投资为省计划的355%,新增通车里程60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30公里,完成369个村825公里的村通硬化路。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特别是长达9公里的融绿化、美化、文化为一体的桃河综合治理工程,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市区共拆除违建临建1.3万平方米,取缔马路摊位3246个,铺装便道16.7万平方米,新增绿地7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从重污染转变为轻污染。三级和优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26天,比上年增加172天。桃河娘子关出省断面水体污染控制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阳钢破产经过大量艰苦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破产方案已经职代会通过,正按照有关法律程序积极推进。市不锈钢制品总厂、酒业有限公司、宝峰硫酸公司、春泉化工公司、富达印刷公司等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商贸流通企业改制的前期工作已经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人均减负33.97元,减负率为73.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了投标、拍卖和挂牌有偿出让。财税、金融、投融资、外经贸、粮食流通体制和住房制度等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资金发放2.67亿元,其中发放养老金2.44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工作稳步推进。低保工作扎实有效。1857个企事业单位、18.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9%。再就业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成立了“阳泉市特困职工援助中心”,市政府首批拿出60万元资金,用于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9380人,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10849人,减免各种费用2049万元。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共有41个境内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325万美元,增长111.8 %。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完成6570万美元,增长33.7%。出口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耐火、磁性材料、陶瓷、冶金、化工等50多种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开发区建设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四、社会各项事

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社会办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改造中小学危房 2.6万平方米。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比赛蓬勃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档案工作受到国家部局表彰。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技术监督、外事旅游、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史志、文物、地震、气象、国安、消防、对台、侨务、妇幼、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畅通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0件、政协委员提案289件,办复质量进一步提高。“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继续引深,市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依法治市步伐加快,“四五”普法全面开展,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建设不断加强,矿区、城区分别荣获国家、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政务、企务、村务、校务公开继续扩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行政效能监察、行风评议收到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得到加强,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信访工作扎实有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有所下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去年上半年,是阳泉历史上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非常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市。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实现了“中心城市控得住,盂县稳得住,其它地方防得住,各项措施靠得住”的防控目标,最终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确保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实际行动为首都北京、省会太原抗击“非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显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推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成果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地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阳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观念更新不快,求真务实、敢想敢干、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闯新路的意识不强;齐心协力抓经济、上下一致搞建设的赶超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经济的合力还没有充分汇集;招商引资、启动民力、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聚集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二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步子不快。三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负担沉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生存空间和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统筹考虑,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0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和经济结构调整明显见效目标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富裕阳泉、文明阳泉、生态阳泉、诚信阳泉”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大开放、大企业、大项目、大民营”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再造阳泉工业强市,坚持执政为民,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优发展环境,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以上总体要求,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142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2.4%,达到2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1%,达到8.5亿元;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达到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达到43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突破72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7300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6%,达到33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气污染总量下降10%;水质污染程度好转12%。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要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大力实施“一体三化”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优质杂粮、油料基地,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食用菌、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继续实施“35155”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4万亩核桃基地,完成肉牛、奶牛存栏2万头、7000头,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特别要抓好禽流感防治。加快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和田园乳业有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步伐,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要围绕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积累资金改造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过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农村工业化之路。要启动建设县级工业园区,精心谋划一批税收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大力培育兴县企业,加快形成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要结合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实施乡镇企业民营化战略、工业园区战略、骨干群体战略。地面企业要基本实现民营化,地下资源企业改革要有较大突破。要突出抓好平定巨城、盂县南娄、郊区荫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相对聚集和优化组合。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各种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扩容提质”。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各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加大信贷投入,增加农村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要加强农村水利、交通、供电、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搞好移民搬迁和农村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小康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步伐,累计要有30%的乡镇、40%的村、50%的农业人口基本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严格执行各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村账乡管和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要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要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农村户口、就业、医疗、入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当前,国内外能源原材料市场趋好,我市经济也处在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越是形势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以矿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调整转型是我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攻方向。要抓住国家重视能源产业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积蓄力量,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发展新兴接替产业步伐,不断延伸产品链,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阳泉的名优产品。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思想,努力做强做大煤炭、电力、化工、铝、冶金材料、耐火材料、陶瓷、新型建材等八大支柱产业。煤炭产业要加快资源整合步伐,促进煤炭集中化、集约化、洁净化和现代化生产。大力发展洗精煤、型煤、配煤、焦炭、燃用煤气等煤炭系列加工,提高煤炭产出效益。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电源、电网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大电力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兴建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要利用煤炭、电力优势,发展碳素、甲醇、聚氯乙烯等化工产品。利用丰富的铝矾土资源和电力优势,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冶金材料要努力做大磁材、粉末冶金、钛铁粉、钢铁等产业。耐火材料工业要改革烧结工艺,提高硅砖、高铝砖、耐酸砖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陶瓷工业以建筑陶瓷、电工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为主,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新型建材要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铝塑管等。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接替产业为主体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具有阳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抓好一批龙头调产项目。要按照“调优主导产业,调强特色产业,调先高新技术产业,调大重点骨干企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项目”战略,集中力量继续抓好一批骨干调产项目。今年共确定22个市级重点调产项目,其中续建项目10个: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核桃露,田园乳业有限公司鲜奶及奶制品加工,阳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高密度硅砖生产线,林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生产线扩建,大阳泉煤矿矿井改扩建,燕龛煤矿矿井改扩建,东坪煤矿矿井技术改造,华伦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墙地砖,晋达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纯化石墨粉项目。新建项目10个:阳煤集团氧化铝、烧碱—聚氯乙烯、铝箔、甲醇项目,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铝合金型材生产线,远鑫实业有限公司聚氯乙烯和热电联产,南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娘子关第二发电厂项目,市经济信息中心党政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项目2个:中煤建盂—潍—青输煤管道,阳光发电厂二期工程。对上述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制,促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n

bsp;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调整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要广辟融资渠道,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投资发展服务业。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积极促进并正确引导住房、汽车、信息、旅游、教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今年作为“企业改革年”。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力争在2004年使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布局调整上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国有资产的重组工作,真正把国有资本还原为社会资本,把国有企业还原为社会企业,把全民职工还原为社会人。要加快推进“三个一批”:一是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即主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组建富有竞争力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大公司、大集团;二是要放开搞活一批中小企业,即通过拍卖、出售以及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使国有工业、商业、物资、建筑、交通、粮食、外贸、公用事业和其它服务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及二轻、供销、乡镇企业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产权多元化,一大批企业实现民营化;三是要破产关闭一批劣势企业,加快对资产质量过差、负债率高、无定型产品、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企业的破产重组步伐。政府不再投资建设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独资企业。要成立国有企业改革领导组,对口下设指导组,指导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分类包干,责任到人,一抓到底。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对于国有企业的债务,在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和债权人协商,将债务缩水,对净资产进行挂牌拍卖或重组;对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要积极争取银行等债权人同意,原则上债务能核销的核销,不能核销的,实施停息挂账,利用企业的优良资产和有效债权组建新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可逐步用新建企业实现的利润和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偿还挂账债务;要举办面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法人、自然人参加的产权交易会,依法公开拍卖重组国有企业的优良资产。大力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实施“大民营”战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战略之举、关键之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民营”,就是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规模要大,占生产总值比重要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强。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大力解决民营企业征地难、贷款难、留人难、办手续难、接待检查和应酬难等问题,坚持“不禁止,则自由”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和待遇。允许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资金入股非垄断性行业企业。要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乡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股、控股、并购国有企业,尽快使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全部退出。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大力推进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体系。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各级各类企业都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所有企业都要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和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国有企业要加快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要建立市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市政府授权的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外向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牢固树立“凡市外资本均为外资”的大外资观念,完善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构,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扩展招商引资范围。要把引进大项目、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放在对外开放的突出位置。开办阳泉投资促进网,加快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县区引进外资新建的企业,所征市级以下税收全部留给县区。要强化对外资企业全方位的服务,积极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必须保证承诺兑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引进资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抓好内外贸易一体化改革,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发挥好示范作用。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组织和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大型洽谈会和博览会,大力推销阳泉,推销阳泉的企业,推销阳泉的产品。推动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全市获权企业要达到60家。抓好镁合金、日用陶瓷等强势产品的出口,实现出口规模化。继续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力争有较大突破。加快开发区发展步伐。要认真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强化开发区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管理方式和创业环境,营造综合发展优势,使其成为全市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带动区。

(五)实施“扩容提质”战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nbs

p;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经营与管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高起点规划城市。要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思路,科学确定城市定位,调整优化城市布局,突出阳泉山城特色,以桃河两岸为中轴,以南外环路、义白路、307国道复线为框架,逐步将市区空间在4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年内完成“扩容提质”城市形象设计,着手制定市区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描绘出未来20年阳泉现代化山城的美好蓝图。要依法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使蓝图变成现实。高标准建设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确保配套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加快国债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初步安排重点工程24项,其中结转续建项目有义白路、城镇燃气工程等9项;新增并计划完工的项目有开发区东区工程、东纵线(阳石线)、狮垴山路等8项;新开工需转入2005年续建的项目有城市垃圾处理厂、桃河上游太平沟水库、华盛街向北延伸道路建设等7项。重点前期工程有307国道复线坡头—水峪工程(北外环)、滹沱河北水南调工程、化工厂路等5项。同时要进一步实施城市绿化、城市外围主干道绿化工程,要在质量、标准和效果上取得明显成效。高效能经营城市。要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法人开发、市场运作的路子,着力在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资产的滚动增值、城市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储备管理制度,培育规范国土资源市场,所有经营性用地一律公开出让,增加国土资源出让收益。创新市政公用事业运行机制,打破行业垄断,逐步走向市场。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化步伐,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度,通过公开招标、产权转让、使用权出让等途径,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经营。高质量管理城市。要树立“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的职能。要继续引深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质量,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市民、创建优美环境”活动,综合整治城市容貌,美化、净化环境,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事,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衣食住行问题。加强对城郊结合部的整治和管理,今年要有明显改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要认真实施《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保证每年100万元、三年300万元投入,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大力发展保洁保绿、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托老托幼、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使社区更快更好地承接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功能。

(六)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保障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原则,依法治税,科学理财,促进财税金融健康发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以“金税工程”为龙头,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严禁虚收探收,切实维护税收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公民依法纳税意识。下大力清理欠税,加大对偷、逃、骗、抗税和不按规定纳入预算、私自截留挪用预算外收入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各项财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把财源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植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的新财源,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监控和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好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财力稳步增长。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保稳定、保运转、保安全、保改革、保重点、保法定。各级财政部门要从严安排预算内外支出,反对铺张浪费,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严格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继续实行一般性支出零增长的政策。要结合“三项治理”,加强公用经费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勤俭办一切事业。支持金融改革。要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促进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增强持续融资能力。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通过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提高企业信誉,改善银企关系,建立金融安全城市。

(七)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费用的稳定增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推动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省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围绕产业升级,抓好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才发明创造和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有关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快以公共信息传输骨干网为重点的信息基础建设,构筑公共信息、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一批重点信息系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逐步建立“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发展非义务阶段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特

基金的管理,堵塞征缴、支付和运营环节存在的漏洞。加强资金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众,使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狠抓薄弱环节的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九)坚持执政为民,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努力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年初市政府向全社会征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决定今年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

1、下决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历史拖欠解决50%,今年不再发生新的拖欠。

2、安排农村人畜饮水工程90处,再解决和改善120个自然村、5万人、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3、完成230个村800公里的村通硬化路。

4、完成城市热电联产三期工程,启动下站地区旧城改造、上下五渡居住小区改造。

5、新建北山公园和狮垴山路。

6、抓好放心早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

7、整治城市小街小巷11条,新建维修改造公厕50座。

8、完成市区主次干道人行便道的铺装和桃北中路、青年路、巨兴街、华盛街四条主干道大修。

9、完成李荫路、平定路路灯的安装及开发区道路的路灯改造。

10、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以上10件实事,是我们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定要说到做到,给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塑造政府全新形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建设创新的政府。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下决心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决定,使思想观念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努力在发展思路、工作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有所作为。要切实增强创新意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打破常规,奋发进取,争先争上。不断增强机遇意识,着力在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上多下功夫,使各项工作更富有成效。建设诚信的政府。诚信是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没有诚信的政府就难以建设诚信的城市。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成为诚信的楷模,对人民的承诺,要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严守承诺、依法行政,做改革的实践者,以“三个代表”为标准,以纳税人和群众满意为最高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诚信成为阳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优势。建设服务的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要广泛开展创优环境活动,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追究诬告者,惩治腐败者,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建设务实的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政绩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制止各种不切实际、不计效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行政效率,高质优良的服务方式,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建设法制的政府。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积极推行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抓好行政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继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行政评议考核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理顺执法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建设责任的政府。要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强化责任约束,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的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化解矛盾,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全市上下的力量凝聚到实现赶超发展第一要务上来。建设廉洁的政府。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从体制上、机制上铲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处力度,强化行风廉政评议和效能监察,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清廉从政,养浩然正气,筑拒腐长城。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奋力赶超,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

市政府工作报告(4)(第7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5.9亿元,增长13%,取得了1993年以来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第二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35155”工程进展良好。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4.3万亩,奶牛、肉牛存栏分别增长15%和11.4%。大寨饮品、田园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造整体推进,增加值增长8.9%。农村耕地占补平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饮水解困、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帮困工作扎实有效。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2.7%,销售产值增长27.2%,实现税收增长20.6%,利润增长20.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年初确定的30个重点调产项目,有山西兆丰铝冶公司电解铝、香港方大添加剂有限公司甜蜜素、华伦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墙地砖第一条生产线等15个项目已经投产或部分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新增利税7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份额逐渐提高。财政金融运行良好。财政总收入完成20.4亿元,增长22.3%,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6亿元,增长19.7%。财政支出执行12.6亿元,增长12.9%,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1.2亿元和20.1亿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7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增长8.1%。城乡市场繁荣,物价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文化、保健、保险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消费层次明显提高。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工程进展良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7.8亿元,增长30.1%。年初确定的19项重点工程,桃河综合治理、热电联产二期、矿区天利购物广场、市中级法院综合大楼、市检察院办公办案用房、东太国防公路夫城口至西烟段、滴苇公路、市体育场等8项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娘子关供水二期水源工程实现试通水,城市污水管网工程实现试运行。义白路、马家坪旧区改造、亚行燃气利用工程等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目标。公路建设开工里程突破1000公里,完成投资为省计划的355%,新增通车里程60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30公里,完成369个村825公里的村通硬化路。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特别是长达9公里的融绿化、美化、文化为一体的桃河综合治理工程,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市区共拆除违建临建1.3万平方米,取缔马路摊位3246个,铺装便道16.7万平方米,新增绿地7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从重污染转变为轻污染。三级和优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26天,比上年增加172天。桃河娘子关出省断面水体污染控制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阳钢破产经过大量艰苦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破产方案已经职代会通过,正按照有关法律程序积极推进。市不锈钢制品总厂、酒业有限公司、宝峰硫酸公司、春泉化工公司、富达印刷公司等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商贸流通企业改制的前期工作已经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人均减负33.97元,减负率为73.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了投标、拍卖和挂牌有偿出让。财税、金融、投融资、外经贸、粮食流通体制和住房制度等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资金发放2.67亿元,其中发放养老金2.44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工作稳步推进。低保工作扎实有效。1857个企事业单位、18.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9%。再就业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成立了“阳泉市特困职工援助中心”,市政府首批拿出60万元资金,用于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9380人,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10849人,减免各种费用2049万元。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共有41个境内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325万美元,增长111.8 %。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完成6570万美元,增长33.7%。出口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耐火、磁性材料、陶瓷、冶金、化工等50多种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开发区建设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社会办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改造中小学危房 2.6万平方米。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比赛蓬勃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档案工作受到国家部局表彰。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技术监督、外事旅游、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史志、文物、地震、气象、国安、消防、对台、侨务、妇幼、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畅通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0件、政协委员提案289件,办复质量进一步提高。“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继续引深,市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依法治市步伐加快,“四五”普法全面开展,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建设不断加强,矿区、城区分别荣获国家、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政务、企务、村务、校务公开继续扩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行政效能监察、行风评议收到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得到加强,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信访工作扎实有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有所下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去年上半年,是阳泉历史上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非常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市。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实现了“中心城市控得住,盂县稳得住,其它地方防得住,各项措施靠得住”的防控目标,最终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确保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实际行动为首都北京、省会太原抗击“非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显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推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成果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地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阳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观念更新不快,求真务实、敢想敢干、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闯新路的意识不强;齐心协力抓经济、上下一致搞建设的赶超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经济的合力还没有充分汇集;招商引资、启动民力、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聚集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二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步子不快。三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负担沉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生存空间和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统筹考虑,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0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和经济结构调整明显见效目标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富裕阳泉、文明阳泉、生态阳泉、诚信阳泉”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大开放、大企业、大项目、大民营”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再造阳泉工业强市,坚持执政为民,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优发展环境,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以上总体要求,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142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2.4%,达到2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1%,达到8.5亿元;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达到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达到43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突破72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33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气污染总量下降10%;水质污染程度好转12%。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要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大力实施“一体三化”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优质杂粮、油料基地,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食用菌、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继续实施“35155”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4万亩核桃基地,完成肉牛、奶牛存栏2万头、7000头,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特别要抓好禽流感防治。加快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和田园乳业有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步伐,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要围绕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积累资金改造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过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农村工业化之路。要启动建设县级工业园区,精心谋划一批税收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大力培育兴县企业,加快形成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要结合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实施乡镇企业民营化战略、工业园区战略、骨干群体战略。地面企业要基本实现民营化,地下资源企业改革要有较大突破。要突出抓好平定巨城、盂县南娄、郊区荫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相对聚集和优化组合。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各种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扩容提质”。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各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加大信贷投入,增加农村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要加强农村水利、交通、供电、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搞好移民搬迁和农村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小康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步伐,累计要有30%的乡镇、40%的村、50%的农业人口基本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严格执行各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村账乡管和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要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要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农村户口、就业、医疗、入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当前,国内外能源原材料市场趋好,我市经济也处在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越是形势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以矿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调整转型是我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攻方向。要抓住国家重视能源产业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积蓄力量,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发展新兴接替产业步伐,不断延伸产品链,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阳泉的名优产品。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思想,努力做强做大煤炭、电力、化工、铝、冶金材料、耐火材料、陶瓷、新型建材等八大支柱产业。煤炭产业要加快资源整合步伐,促进煤炭集中化、集约化、洁净化和现代化生产。大力发展洗精煤、型煤、配煤、焦炭、燃用煤气等煤炭系列加工,提高煤炭产出效益。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电源、电网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大电力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兴建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要利用煤炭、电力优势,发展碳素、甲醇、聚氯乙烯等化工产品。利用丰富的铝矾土资源和电力优势,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冶金材料要努力做大磁材、粉末冶金、钛铁粉、钢铁等产业。耐火材料工业要改革烧结工艺,提高硅砖、高铝砖、耐酸砖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陶瓷工业以建筑陶瓷、电工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为主,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新型建材要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铝塑管等。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接替产业为主体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具有阳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抓好一批龙头调产项目。要按照“调优主导产业,调强特色产业,调先高新技术产业,调大重点骨干企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项目”战略,集中力量继续抓好一批骨干调产项目。今年共确定22个市级重点调产项目,其中续建项目10个: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核桃露,田园乳业有限公司鲜奶及奶制品加工,阳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高密度硅砖生产线,林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生产线扩建,大阳泉煤矿矿井改扩建,燕龛煤矿矿井改扩建,东坪煤矿矿井技术改造,华伦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墙地砖,晋达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纯化石墨粉项目。新建项目10个:阳煤集团氧化铝、烧碱—聚氯乙烯、铝箔、甲醇项目,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铝合金型材生产线,远鑫实业有限公司聚氯乙烯和热电联产,南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娘子关第二发电厂项目,市经济信息中心党政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项目2个:中煤建盂—潍—青输煤管道,阳光发电厂二期工程。对上述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制,促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调整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要广辟融资渠道,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投资发展服务业。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积极促进并正确引导住房、汽车、信息、旅游、教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今年作为“企业改革年”。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力争在2004年使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布局调整上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国有资产的重组工作,真正把国有资本还原为社会资本,把国有企业还原为社会企业,把全民职工还原为社会人。要加快推进“三个一批”:一是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即主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组建富有竞争力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大公司、大集团;二是要放开搞活一批中小企业,即通过拍卖、出售以及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使国有工业、商业、物资、建筑、交通、粮食、外贸、公用事业和其它服务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及二轻、供销、乡镇企业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产权多元化,一大批企业实现民营化;三是要破产关闭一批劣势企业,加快对资产质量过差、负债率高、无定型产品、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企业的破产重组步伐。政府不再投资建设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独资企业。要成立国有企业改革领导组,对口下设指导组,指导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分类包干,责任到人,一抓到底。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对于国有企业的债务,在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和债权人协商,将债务缩水,对净资产进行挂牌拍卖或重组;对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要积极争取银行等债权人同意,原则上债务能核销的核销,不能核销的,实施停息挂账,利用企业的优良资产和有效债权组建新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可逐步用新建企业实现的利润和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偿还挂账债务;要举办面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法人、自然人参加的产权交易会,依法公开拍卖重组国有企业的优良资产。大力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实施“大民营”战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战略之举、关键之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民营”,就是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规模要大,占生产总值比重要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强。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大力解决民营企业征地难、贷款难、留人难、办手续难、接待检查和应酬难等问题,坚持“不禁止,则自由”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和待遇。允许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资金入股非垄断性行业企业。要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乡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股、控股、并购国有企业,尽快使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全部退出。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大力推进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体系。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各级各类企业都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所有企业都要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和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国有企业要加快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要建立市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市政府授权的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外向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牢固树立“凡市外资本均为外资”的大外资观念,完善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构,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扩展招商引资范围。要把引进大项目、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放在对外开放的突出位置。开办阳泉投资促进网,加快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县区引进外资新建的企业,所征市级以下税收全部留给县区。要强化对外资企业全方位的服务,积极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必须保证承诺兑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引进资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抓好内外贸易一体化改革,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发挥好示范作用。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组织和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大型洽谈会和博览会,大力推销阳泉,推销阳泉的企业,推销阳泉的产品。推动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全市获权企业要达到60家。抓好镁合金、日用陶瓷等强势产品的出口,实现出口规模化。继续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力争有较大突破。加快开发区发展步伐。要认真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强化开发区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管理方式和创业环境,营造综合发展优势,使其成为全市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带动区。

(五)实施“扩容提质”战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经营与管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高起点规划城市。要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思路,科学确定城市定位,调整优化城市布局,突出阳泉山城特色,以桃河两岸为中轴,以南外环路、义白路、307国道复线为框架,逐步将市区空间在4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年内完成“扩容提质”城市形象设计,着手制定市区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描绘出未来20年阳泉现代化山城的美好蓝图。要依法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使蓝图变成现实。高标准建设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确保配套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加快国债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初步安排重点工程24项,其中结转续建项目有义白路、城镇燃气工程等9项;新增并计划完工的项目有开发区东区工程、东纵线(阳石线)、狮垴山路等8项;新开工需转入2005年续建的项目有城市垃圾处理厂、桃河上游太平沟水库、华盛街向北延伸道路建设等7项。重点前期工程有307国道复线坡头—水峪工程(北外环)、滹沱河北水南调工程、化工厂路等5项。同时要进一步实施城市绿化、城市外围主干道绿化工程,要在质量、标准和效果上取得明显成效。高效能经营城市。要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法人开发、市场运作的路子,着力在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资产的滚动增值、城市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储备管理制度,培育规范国土资源市场,所有经营性用地一律公开出让,增加国土资源出让收益。创新市政公用事业运行机制,打破行业垄断,逐步走向市场。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化步伐,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度,通过公开招标、产权转让、使用权出让等途径,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经营。高质量管理城市。要树立“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的职能。要继续引深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质量,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市民、创建优美环境”活动,综合整治城市容貌,美化、净化环境,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事,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衣食住行问题。加强对城郊结合部的整治和管理,今年要有明显改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要认真实施《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保证每年100万元、三年300万元投入,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大力发展保洁保绿、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托老托幼、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使社区更快更好地承接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功能。

(六)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保障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原则,依法治税,科学理财,促进财税金融健康发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以“金税工程”为龙头,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严禁虚收探收,切实维护税收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公民依法纳税意识。下大力清理欠税,加大对偷、逃、骗、抗税和不按规定纳入预算、私自截留挪用预算外收入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各项财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把财源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植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的新财源,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监控和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好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财力稳步增长。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保稳定、保运转、保安全、保改革、保重点、保法定。各级财政部门要从严安排预算内外支出,反对铺张浪费,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严格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继续实行一般性支出零增长的政策。要结合“三项治理”,加强公用经费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勤俭办一切事业。支持金融改革。要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促进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增强持续融资能力。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通过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提高企业信誉,改善银企关系,建立金融安全城市。

(七)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费用的稳定增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推动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省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围绕产业升级,抓好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才发明创造和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有关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快以公共信息传输骨干网为重点的信息基础建设,构筑公共信息、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一批重点信息系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逐步建立“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发展非义务阶段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特别是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步伐。启动现代高中建设工程。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筹建阳泉大学。加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基本实现“校校通”,完成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小康建设,人才为本。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本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完善各类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注重引进市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稳定并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切实保护好各类人才。要建立专项人才基金。要制定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培育完善人才市场,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要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健全“非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城镇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整治农村的脏、乱、差等环境卫生。建立完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和以大病统筹为核心的新型合作医疗救助体系。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搞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要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搞好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要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破坏的补偿机制。要遵循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治理污染与建设生态环境并重,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强化环保执法和环境监控,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我们的眼前需要。要以治水、治气、治尘、治噪音、治垃圾为重点,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和耐火三个行业和市区周边环境的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要突破100天。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引深“扫黄打非”斗争,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完成广电大楼主体工程和光纤改造工程。关心和支持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关心支持驻地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搞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活动。新闻出版、技术监督、外事旅游、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史志、文物、档案、地震、气象、国安、消防、人防、对台、侨务等工作都要有新发展、新提高。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引导全市人民做诚信公民、兴诚信之风、树诚信形象,全力打造“诚信阳泉”。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行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动法律援助工作。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责任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县区”活动。继续坚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严惩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防范和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八)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努力改善就业环境,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广开就业渠道。要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和未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措施,用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的办法,积极开发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4050”等特殊困难人员就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弹性就业。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下岗、失业和未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坚决杜绝拖欠民工工资,切实保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抓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积极推进下岗失业并轨。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向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延伸。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严格执行国家低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试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堵塞征缴、支付和运营环节存在的漏洞。加强资金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众,使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狠抓薄弱环节的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九)坚持执政为民,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努力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年初市政府向全社会征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决定今年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

1、下决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历史拖欠解决50%,今年不再发生新的拖欠。

2、安排农村人畜饮水工程90处,再解决和改善120个自然村、5万人、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3、完成230个村800公里的村通硬化路。

4、完成城市热电联产三期工程,启动下站地区旧城改造、上下五渡居住小区改造。

5、新建北山公园和狮垴山路。

6、抓好放心早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

7、整治城市小街小巷11条,新建维修改造公厕50座。

8、完成市区主次干道人行便道的铺装和桃北中路、青年路、巨兴街、华盛街四条主干道大修。

9、完成李荫路、平定路路灯的安装及开发区道路的路灯改造。

10、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以上10件实事,是我们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定要说到做到,给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塑造政府全新形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建设创新的政府。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下决心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决定,使思想观念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努力在发展思路、工作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有所作为。要切实增强创新意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打破常规,奋发进取,争先争上。不断增强机遇意识,着力在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上多下功夫,使各项工作更富有成效。建设诚信的政府。诚信是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没有诚信的政府就难以建设诚信的城市。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成为诚信的楷模,对人民的承诺,要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严守承诺、依法行政,做改革的实践者,以“三个代表”为标准,以纳税人和群众满意为最高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诚信成为阳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优势。建设服务的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要广泛开展创优环境活动,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追究诬告者,惩治腐败者,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建设务实的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政绩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制止各种不切实际、不计效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行政效率,高质优良的服务方式,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建设法制的政府。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积极推行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抓好行政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继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行政评议考核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理顺执法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建设责任的政府。要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强化责任约束,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的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化解矛盾,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全市上下的力量凝聚到实现赶超发展第一要务上来。建设廉洁的政府。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从体制上、机制上铲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处力度,强化行风廉政评议和效能监察,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清廉从政,养浩然正气,筑拒腐长城。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奋力赶超,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

第四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我们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同心同德,扎实工作,积极化解“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胜利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市生产总值475.06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9.9%;财政收入66.9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61亿元,分别增长55.5%和4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1亿元,增长56.5%。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实现工商入库税收50.03亿元,工业用电77.2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3.1%和34.7%。完成工业利税总额72.79亿元,利润41.75亿元,分别增长38.2%和39%。十大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的48.8%和47.2%,沙钢集团产品销售达到203亿元,成为苏锡常地区首家年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全市完成工业投入142.02亿元,增长67.1%。总投资30.7亿元的十大竣工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总投资35.4亿元的十大开工项目全部开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1只,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5只。品牌战略深入实施。4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6只产品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资本经营扎实推进。“华芳纺织”成为我市首家在国内A股市场直接上市的企业。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新办私营企业2531家,注册资本30.17亿元;新办个体工商户7041户,注册资本3.22亿元;利用外地民资25.43亿元,完成投入26.46亿元;个私经济入库税收14.07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28.1%。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批办三资企业231家,实现注册外资1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到帐外资6.02亿美元,增长24.9%。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沿江开发区注册外资和到帐外资分别占全市的40.9%和54.9%,杨舍、凤凰等2个镇注册外资超1亿美元。全市共批办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73只,比上年翻一番。完成进出口总额51.38亿美元,其中出口19.71亿美元,分别增长74.2%和37.9%。国泰国际集团出口9.28亿美元,连续3年位居江苏省级外贸集团首位,并成为全市第二家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的企业。外经合作继续拓展,劳务输出总量在苏州保持领先。以港兴市战略深入实施。港口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口岸大通关工程顺利启动。各涉外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完成海关关税和代征税77.02亿元、出入境检验检疫货值43.6亿美元,查验到港国际航行船舶2668艘次。载体建设力度加大,各类资源进一步整合集聚,初步构筑了“三区”和各专业园区互补合作、联动开发的新格局,形成了对外招商的整体优势。积极推进沿江开发,沿江临港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临港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粮食总产21.63万吨,水稻单产和皮棉亩产分别达573.8公斤和74.9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50.38亿元。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花木、果树、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农产品质量建设步伐加快。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个、无公害农产品19只,完成各类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检测23.3万批次。农业招商引资和产业化经营取得进展。利用各类资本7.1亿元,新增农业龙头企业9家,累计95家,订单农业面积超过2.1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入1.18亿元建成一干河枢纽、十字港节制闸等一批长江防洪工程,开挖疏浚四级河道1907条计798公里,完成水利总土方583.7万方。新增各类中型农机具47台(套),整理土地1.05万亩。

——服务业活力增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6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物流业发展加快,实现业务总收入26亿元。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4512.6万吨,集装箱运量24.7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41.2%和22%。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总数达到106家,完成交易额235.54亿元。保税区化工品市场交易额达到103亿元,液体化工品交易额位居华东地区首位。商贸服务业日益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7亿元,增长15.4%。住房、汽车、通信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共销售各类商品房100.43万平方米计18.21亿元,新增私家车7848辆,实现通信业务总收入9.09亿元。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建成了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金融业快速发展,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40.12亿元和397.57亿元,比年初增长105.38亿元和138.6亿元。金港投资担保公司共为各类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殖大户提供贷款担保2.75亿元。

——城市建设全面拓展。行政区划调整平稳实施,全市建制镇由19个调减为8个,初步形成了“一城四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按照城市未来发展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多项专业规划。市域交通路网建设进展顺利。金港大道、江海中路建成通车,沿江高速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港丰公路、东南二环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暨阳湖生态园区开发稳步推进,城西新区建设开始启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第二污水处理厂、东西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如期完成,东区供水复线工程贯通投运。新建改造11条市政道路,完成了世纪广场、文化广场、街心公园等重点区域的夜景灯光工程。园林绿化工作取得突破。新增各类绿地1.9万亩,市区绿地率36.5%,绿化覆盖率4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城乡大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经营有序推进。共拍卖土地85宗计2373.6亩,实现土地收益5.46亿元。制定出台了《张家港市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统一规范了农村房屋的拆迁。全市共报建工程项目720项,新开工面积625万平方米,完成建筑施工面积410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0元,比上年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6943元,增长11.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41万元,增长13.7%。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就业岗位3.7万个,3989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74023名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为48459名企业职工办理了农保转城保手续,市财政拨款500万元,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税实行市镇代缴,全年实现农民减负总额达到3177万元。扶贫济困工作成效明显。市财政拨款5020万元,用于贫困户住房帮建、农村危桥改造、受灾群众安置、贫困子女助学、大病医疗补助等,低收入和特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取得了抗非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年初确定的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再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纯农民养老保险、市区成片林、村组河道疏浚、危桥整治、金港大道改造、小灵通无线市话、经济适用房等工程顺利竣工,其它工程正按计划抓紧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32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实施了《张家港市区域卫生规划》。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多项体育大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高考录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8%和51.6%,继续在苏州市保持领先。文明城市、生态城市、诚信城市等系列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顺利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市中试测评和“全国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首批荣获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塘桥镇成为苏州市第一个“信用镇”。7个镇建成国家卫生镇,全市90%以上的村成为省级卫生村。文化、广电事业加快发展,被评为省“文化示范市”和“有线电视示范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国防动员、兵员征集、人民防空得到加强,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地方志、档案、关心下一代工作和妇女、老龄、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定期举办“政务广场”,加快“电子政府”建设,53个市级机关部门就服务事项向社会公开承诺,畅通了社情民意反馈渠道,提高了行政效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削减审批事项96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规定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了镇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称号。继续贯彻“严打”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批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称号。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力度,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件、代表建议185件,承办政协委员提案226件。

各位代表,2003年取得的成绩,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驻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涉外单位的干部职工,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在我市投资兴业、务工经商以及关心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2003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任务仍很艰巨,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还不强,民营经济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比较突出,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增收难度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是我市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至关重要,意义深远。当前,尽管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宏观经济不确定和不可预见的因素有所增加,特别是国家银根收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能源、土地等瓶颈制约,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但是,更应该看到,本世纪头20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上升阶段。全球经济明显好转,国际资本重组和产业转移仍在加速。“入世”后我国经济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CEPA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都将为我市未来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和机遇。特别是我市所处的长三角,拥有吸引外资进入、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优、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综合环境都具备了对各种要素的强大集聚能力。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形势,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就一定能够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各项工作新突破。为此,2004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必须坚持以“两个率先”为统领。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发展定位,以激励竞争的机制营造发展氛围,树率先之志,谋率先之策,聚率先之力,闯率先之路,争当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

2、必须坚持富民优先的原则。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作为政府的重大责任,以更广的思路、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抓好富民,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并进,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民整体素质的同步提升,实现速度与质量、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市相结合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两个率先”统揽全局,坚持以民为本,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转型、加速、协调”三大主题,努力促进经济转型、开发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环境转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5%;完成注册外资14亿美元,到帐外资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7%左右;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型、科技型和效益型农业,努力推动农业增效。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好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和重点扶持的48个农业项目,设立畜禽禁养区。高度重视粮食供应,建设粮食批发市场,适度扩大储备粮规模,做到粮食供求动态平衡。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花木果蔬、种子种苗、水产养殖、特色畜禽等五大产业。年内水稻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新增花木1万亩、果树3000亩、特种水产5000亩,建成畜禽饲养小区3个。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加快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推进无公害基地和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年内引进种养新品100只,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10只、绿色食品2只。

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着力引导“三资”投入农业,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年内,农业利用各类资本超过2亿元,新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家,订单农业发展到3万亩,农业亩产值增加120元以上。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长江江堤除险加固和出江河道河口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强河道长效管理,继续做好市、镇、村、组四级河道疏浚工作,年内疏浚河道1190条,完成土方686万方。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组织大型机械跨区作业。严格耕地保护,加强查荒灭荒和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年内整理土地5000亩。

(二)不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继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扶优扶强,推动生产要素向规模企业集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式扩张,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强服务引导,扩大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对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渗透融合,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确保今年全市完成工业投入150亿元。加快技术进步,引进关键设备和工艺,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年内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项目6只、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15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只,加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搞好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抓好沙洲电厂、华兴电力、张家港50万伏变电所等一批电力项目建设,推动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快建设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规模企业为支撑,以港口物流为配套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全面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一切从“三个有利于”出发,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实行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通过鼓励创业增加一批、市民入股做大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促进裂变发展一批、资本重组扩张一批,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创业欲望,激活民间的生产要素,使之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力争全年建办私营企业2500家,新增注册资本30亿元,民资投入超90亿元,个私经济入库税收占全市总额的比重超过35%。加快利用外地民资步伐,采取积极措施,瞄准经济发达和资本流动活跃地区,吸引上市公司、企业集团落户我市,不断扩大外地民资和社会资本在我市的投资规模,确保全年引进外地资本注册15亿元,实际投入超过40亿元。在注重民营经济数量扩张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资本经营,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较响、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

发展壮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围绕建成亿吨大港的目标,积极推进港口码头建设,今年投入16.2亿元,建设7座万吨级码头。加快构筑便捷、顺畅的对外交通网络,增强我市对苏南地区货物的集散能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发挥张家港保税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年内启动保税物流园区建设。金港物流园区要进一步完善以公路货物集散、配载、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物流服务。依托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建设冶金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商贸旅游业,按照整体规划,启动城西购物公园和城东大型超市建设,抓紧东渡苑的宣传策划,推进双山生态岛、香山和凤凰山风景区建设,培育旅游资源。沿杨锦路、东南二环路至金港大道东侧,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区。进一步扩大保税区化工品交易市场的规模,提升层次,力争今年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业务创新,优化信贷结构,广泛开展合作,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劳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

(三)继续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

紧紧抓住沿江开发和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把服务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做到满腔热情地亲商,一以贯之地安商,真心诚意地富商。加快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积极探索新型、便捷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国际物流“零风险”下的“无障碍”通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开发区投入,实施集约化开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鼓励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放大园区载体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保税区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加快省级开发区和沿江开发区建设,尽快形成各类专业园区优势互补、联动升级的格局。

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按照“巩固港台、主攻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加强对跨国大公司的研究与攻关,努力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龙头型、基地型外资大项目。突出冶金、汽车、化工、机电等产业的主题招商,精心组织好赴日韩、欧洲以及金秋招商月等大型招商活动。充分利用CEPA政策,积极拓展服务业招商,争取在物流、旅游、商贸、教育等领域取得突破。确保全年批办超千万美元项目80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2~3个。

深入推进沿江开发。按照省和苏州市沿江发展规划,因势利导、重点扶持,壮大冶金、化工、建材、粮油等优势产业,增强沿江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加速引进和培育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集聚沿江。大力推进以港丰公路为主线的沿江区域腹地纵深开发,着力提高岸线码头的利用效率,努力把沿江地区建成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拓展外贸外经。深入研究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新情况,继续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增强出口竞争力。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四)全力推进富民工程。

全方位拓宽富民渠道,不断提高富民实效。

鼓励群众创业。继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敢于让利于民,激发广大群众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热情,鼓励群众当股东、做老板,让更多的人通过直接掌握生产资料促进增收致富,提高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促进农民增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抓紧抓好农村实事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消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搞好农村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允许以入股、租赁和联营等方式流转,使农民从中获得长久的收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通过减少农民致富农民。

增加市民就业机会。按照“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鼓励个人创业”的方针,积极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市民就业能力。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就业登记制度,帮助其优先就业。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强化职业介绍服务,引导广大市民转变择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全年增加就业岗位3.8万个。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率。今年,市镇两级财政拨款3600万元用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将人均基金标准由40元提高到110元;拨款3000万元用于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缴费补助。认真执行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广大老年农民和无固定收入的老年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扶贫济困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倡导互助共济的良好风尚,积极发动社会捐助,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构建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有组织、有重点、经常性地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努力解决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

(五)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市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

全力打造城市发展新构架。按照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定位,围绕“一城四区”的城市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杨舍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要以花园式江南水城为特色,优化功能布局,完善设施配套,迅速做大、做优、做美,不断提升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金港片区、锦丰片区(含大新)、塘桥片区(含凤凰)和乐余片区(含南丰)要按照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的规划要求,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实施错位发展,形成风格鲜明、优势互补、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新构架。

全面构建大交通格局。围绕形成“内部成网,外部成环,结点相通”的对外交通和市域交通体系,加快沿江高速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建设,确保今年10月份竣工通车。全面推进港丰公路、东南二环路、杨锦公路拓宽等在建工程建设,确保年底通车。抓紧张杨公路东延、妙丰公路等项目的开工准备,确保按计划实施。进一步完善和沟通市域二级路网,到2005年,各镇至市区车程缩短至15分钟以内,上高速公路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与此同时,做好港丰公路与常熟连接线、张杨公路与苏通大桥连接线、轻轨项目与苏州连接线、中华路南延与无锡连接线的规划对接。

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按照“推进暨阳湖、启动西城区、规划北城区”的总体思路,年内,暨阳湖要全面完成征地、拆迁及安置小区建设,启动相关配套工程。城西新区要加快土地收购储备,积极推进道路、公建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安置房。老城区改造要突出完善设施,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开放空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着力解决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标准建设第一人民医院、电力、交通、建设、农商行大楼等重点建筑工程。全方位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探索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新机制。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城市自然资产、无形资产和再生资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拓展城市经营。进一步加快市区“退二进三”和撤村建居步伐,完成有关企业地块的收购储备工作。

(六)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站在对子孙后代负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确保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市。

突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水系沟通和河道疏浚,引调长江水改善市区水质。搬迁市区码头吊机,保护水源地,实施雨污分流和截污工程,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年内,各镇全部开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各开发区实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全市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3万吨,新增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4万吨。坚持总量控制和指标分解双重调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增生。对污染负荷大、产出比重小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治理无望的坚决关停。全面清除市区1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推广使用油烟污染企业净化装置,改善空气质量。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推动资源在不同企业、产业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循环。各开发区要全部实施环评,按照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的要求,实行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及相关企业集中布局。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现有企业全面执行污染物一级排放标准,年内通过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10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20家。加强各类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建设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

完善绿色生态系统。巩固提高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建设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抓好农村绿化工作,建设成片林,搞好四旁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全力抓好市域11条重要交通道路景观带建设,形成贯通城乡的绿色生态走廊。抓紧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暨阳湖生态园区要完成环湖中心景观区及外沿占地54万平方米的绿化工作,占地1260亩的森林公园要加快建设步伐。加强长江岸线、滩涂、湿地的保护。各镇要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

(七)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巩固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梁丰高级中学要加快争创省五星级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发展教育产业。

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大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张家港精神再教育活动,积极发展文化、广电事业,加快推进文化广场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高标准规划建设各镇中心社区,建成一批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园区,打造“文明张家港”。以开展各类社会诚信活动为基础,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诚信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用镇村”、“诚信社区”、“诚信经营一条街(路)”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打造“诚信张家港”。对外来人口实行本地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营造“共处一地,共树新风,共创繁荣,共保平安”的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健康城市。认真实施健康城市建设计划,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四大体系建设,实现120和110并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机构转制步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所有镇建成国家卫生镇。抓紧实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体质。

扎实推进实事工程。继续集中财力为民办好十项实事工程:(1)第四自来水厂一期工程;(2)建设东横河、朝东圩港水利枢纽,完善市区污水管网;(3)新建金港、塘桥、锦丰、乐余、凤凰、南丰、大新污水处理厂;(4)实施老年农(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完成4万人农保转城保,全市城保覆盖率、农保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2%;(5)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卫生监督网络,组建各镇卫生管理服务中心;(6)建设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和绿色基地,新增林地绿地2万亩;(7)新建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1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8)市区停车场建设工程;(9)消防特勤中队建设工程;(10)实验小学东校区建设工程。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打破垄断、放开市场”的原则,在全面梳理、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对行政性和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对准公益性和专业服务型事业单位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政事分开。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完善社会矛盾排解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对黑恶势力坚持露头就打,全力打造“平安张家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努力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进一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承载着群众的厚望。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担负起推进“两个率先”的重任。

坚定信念,增强公仆意识。政府机关和所有工作人员,要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行动,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竭尽全力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问题抓起,从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突出重点,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提倡学习,积极开展调研,学会运用客观规律指导“两个率先”的实践,善于借鉴各种先进经验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完善督查机制,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在抓好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认真解决部门中层“肠梗阻”和“顶门杠”问题。牢固确立亲商为民、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营造自加压力,奋勇争先的竞争氛围,体现雷厉风行、争分夺秒的工作效率,以一流的服务,创一流的环境,促一流的发展。

准确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法治城市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完善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严格执行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继续巩固治乱清费成果,完善涉农、教育等收费公示制度。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强化资金监管。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在继续编印好《张家港政务》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政务公开上网。

从严治政,狠抓工作落实。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和督查工作制,确保政府文件和会议决定事项落实到位。加大政风行风评议力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各位代表,新的机遇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挑战激励我们再铸新的辉煌。让我们在中共张家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以优异成绩谱写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让美丽的港城更美丽,让自豪的港城人民更自豪!

第五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高点娱乐城高点娱乐城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

设重大机遇,强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1576.3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1.2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160.9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1亿元,增长14.3%;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2414元、471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2元、144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3亿元,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4.2亿元,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2亿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增长1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一)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开创新局面。围绕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21个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实施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与29个省直部门和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厅市会商机制。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战略、11个重大产业基地和重要平台、23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我市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首批示范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联系点。争取上级资金81.3亿元。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9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占计划的177.9%,居全省第2位。43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6亿元,占计划的16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5个,增加71个,完成投资580.9亿元,增长13.1%;10亿元以上项目47个,增加13个,完成投资219.9亿元,增长28.2%,省市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计划投资提前一个季度百分之百完成。中国兵装******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佰利联年产6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加快推进,******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奇瑞汽车年产61万台发动机项目提前下线、批量生产,创造了新的******速度。

(三)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采取50条具体措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6家,主营业务收入3629亿元,增长15%。优势产业稳定增长。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19.2%。承载能力不断增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方案全部通过审批,通过率全省第一,新增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80.6亿元,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654.7亿元,增长47.8%。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全部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两化融合全面提速。创建省首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个、示范企业10家。智慧******成功签约,数字******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完成投资5.1亿元。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新增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总数达6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34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总数达1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家、71家,总数居全省第3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76%,预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7%、8%、10%、12%。我市成为全省首家环境容量研究及运用试点市和四个总量减排试点市之一。

(四)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粮食实现九连增。总产204.8万吨,增产4.3万吨。夏粮单

高点娱乐城高点娱乐城

产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集群效应显现。面品、怀药、肉品、果蔬等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利润46.2亿元、税收16.9亿元,分别增长15.8%、17.3%、16.1%。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总数达293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有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组织化程度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数达62万亩。农机装备水平领先。

市政府工作报告

下载2013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部分有这么一段话: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5亿元(预计数,下同),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

    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

    市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3月19日讯 申长友代市长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市第六届人民政府就职四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

    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

    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万众一......

    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1工作回顾 2011年,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

    市政府工作报告大全

    提高,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去年上半年,是阳泉历史上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非常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