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经典时评2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经典时评
(二)有一种空谈叫“烂尾”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曝光的突发热点事件令人应接不暇。在强大的舆论关注下,许多热点事件都得到了官方的及时回应,“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艳照门”主角雷政富等一批问题官员遭到调查,其中,雷政富从不雅视频曝光到被免职和立案调查,前后仅有63小时。与从前惯见的打压封堵、装聋作哑相比,这种及时回应、快速查处的表现,让人对权力部门尽职履责、真抓实干抱以期待。
然而,事件的后续发展告诉我们,这种期待还是过于乐观了。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近日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
即如“表哥”杨达才,尽管他已于去年9月21日被撤职处理,但有网友继续追问其财产情况。去年10月9日,陕西省安监局综合处工作人员表示,已查出杨达才存款涉及20多家银行,有结果一定会在网上公布。然而时间已过去近4个月,杨达才的存款情况调查没有任何音信。媒体近日追访得到的回答依然是“不了解”。
再如去年12月31日发生的山西苯胺泄漏事故,这起波及河北、河南等3省区的严事污染事情被曝光后,山西方面表示要“严肃查处”,涉事公司有4人被撤职。今年1月9日,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黄晓薇称山西省监察厅已介入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论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时间已过近半月,没有相关调查进展消息传出。媒体追访山西省监察厅投诉热线,得到的答复是:“我是新来的,别问我了。”
数不清的热点事件中,烂尾的何止是“微笑表哥”和山西苯胺泄漏事故?有网友总结:速生鸡救了白酒塑化剂,临汾矿难救了速生鸡,兰考火灾救了临汾矿难,镇雄滑坡又救了兰考火灾……那些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人和事,就这样在官方一次次的热回应、冷处理中,在媒体一次次遭遇的闭门羹中,在层出不穷的新热点中,逐渐走向烂尾。而一起起热点事件的烂尾结果,则使有关方面之前的迅速表态,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空谈。
热点事件之所以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是因为其背后常有贪腐、渎职、权力滥用的身影,往往隐含着侵犯公众利益、挑战社会公正、破坏民主法治的种种不法行为。因此,公众不仅需要官方的即时表态,更需要官方实在的作为——及时公布调查进展,直至真相大白于天下,在此基础上,及时启动问责程序,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并以此为教训,认真整改,以弥补制度漏洞,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停滞、烂尾,都是失职,都会消解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但一些官员对此毫不在意,舆论不推就不动,面对追问就祭出一个“拖”字诀,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的问责监督机制并不能确保权力真正对民意负责。
这些年来,网络资讯传播日益发达,这也倒逼官员在面对突发热点事件时不得不直面媒体和舆论的追问,承诺及时调查处理。但是,这种倒逼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官员“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局面,只是让许多地方官员学“乖”了——他们知道网友的围观会让事情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瞒到底,所以学会了在第一时间高调表态,但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待”,而是为了对上面有个交待,为了敷衍媒体和舆论。因此,积极回应表态之后,人们所见大多是消极查处,看不到深刻反省和实质努力,更缺乏制度性的整改措施。
问责不能“实干”,回应就只能是“空谈”。没有“实干”的问责,公共舆论场中的“烂尾”必定层出不穷。烂尾事件频出,本质上是制度建设长年烂尾的结果。当务之急,是要有动真格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打造真正能关住权力的笼子,从制度建设上给民众一个交待,从而让“烂尾处理”不再成为官员有意无意的选择,让民意的滔滔追问,不再变成无奈的一声叹息。
让民生数据与百姓感受对对账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后,不少媒体聚焦其中的数字。33个数字细化今年民生10件实事;今年居民收入要实际增长10%;报告只用了27页纸;等等。
我们在一长串数字中,紧紧盯着的是两个数字:去年江苏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五年来超七成财力用于民生。
这两个数字值得细细品味。
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意味着什么?估计一般民众不太关心。但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和微观产业运营的人士大多明白,这意味着江苏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国别收入分组标准,也意味着已经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毫无疑义,这项业绩是令人鼓舞的。尽管世界发达国家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的时间均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更早,但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江苏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对百姓而言,实现人均GDP超10000美元,不单纯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而是有着相应的发展红利。
研究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意味着经济由加速成长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发展重心由经济发展为主转向社会发展为主或者两者并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通过政府调节,城乡差距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得到扭转。特别是在社会民生方面,市民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比重上升。政府更加重视民生投入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在生态环境上,这个阶段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句话,进入我们口口相传的“幸福社会”。
由这些人均GDP超10000美元后的共性特征再来看“七成财力用于民生”,我们就会明白,这个民生投入比例是正常的,必须的,否则,就无法实现高收入水平下的高消费、高保障、高福利,即“共建共享”。
说到这里,读者或许弄清楚了,无论多少光鲜的数字,无论多少名目的工程,如果实现了人均GDP超10000美元,就该好好享受发展的红利,过过幸福的生活了。而这样的生活,重在每个人的感受,而不在整整齐齐的数字。
我们必须明白,数字的含金量是重要的。人均GDP超10000美元,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高度,它带来的社会福利必须是全员性的,幸福的感受必须是绝大多数的。不能还聚焦那些“低保金的微调”、“保障房的扩建”、“高龄老人的补贴”等局部人群的改善。倘若按七成的比例投入我们的公共财政,我们相信,微民生宏观民生一定并重,特殊人群的特惠政策与社会大众的普惠政策一定并行不悖。这里,我们要摈弃一个倾向:民生的泛化。如果我们民众中的多数还感觉不到享受和发展的快乐,还有一些地区和民众为生计发愁,高收入还局限在特定的阶层,平均数仍然代表着大多数,多数人还因为教育、就业、住房、看病、公共交通而吐槽,那么,不是人均GDP的质量出了问题,就是在民生的投入上还掺杂不少水分。
我们经常陶醉于多少个蓝天计划,但一场旷日持久的雾霾就戳穿了人与环境的脆弱和谐;我们反复重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个百分点,但节节攀升的菜价降低了寻常人家的痛点。数字能说明发展,但发展的对账单在百姓心里。
与群众的感受对对账,是每级政府年终岁尾的报告不能忘记的。
扎堆的坏消息并非中国缩影
十八大后中国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大概是中国社会的总共识。但新年之后的舆论场上天天又都是坏消息,我们毫无疑问已经陷入这些坏消息的重围之中。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看自己的处境呢?
这些坏消息就它们本身来说,大多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同时出现在媒体和互联网上,“联合起来”冲击着我们的感受,又出现了宏观上的某种不真实。微观上真实的东西经过挑选被集合在一起,就像把一大片果林里的坏苹果同时放到一个筐里那样,它们并非中国的缩影。
媒体的天性是喜欢报道坏消息,而对这种天性的“回归”,中国媒体经历的时间不长。中国公众适应媒体的这种偏好就更加缺少历练。或许可以说,现在正值中国信息传播新旧规则的转换期,也是各种“误传”、“误读”以及方方面面困惑最容易发生的时期。
中国的现实同很多互联网站首页所展示的既像又不像,它们所烘托的汹汹气氛多数情况下在我们身边感觉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和的,常常也会碰到问题,但不会因为过不去而绝望。
中国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在改善。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在改善,多数人的收入在增加,发展给中国人创造的机会总量和进步途径都变多了。仅拿2013年同前一年相比,很多城市又要竣工新的地铁,也会有新的民生项目启动。
媒体把所有问题挑出来,其中一个原因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但它也同时是在舆论中放大问题的过程。信息传播不太成熟的社会有可能受到这种放大的冲击,局部的情绪和对抗溢出事件,向全社会传染。
中国是巨型社会,现实分散而复杂,而舆论的集合性却越来越强。不平的事情到中国全境去找,即使中国在进步,它们也“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媒体上问题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中国现实的严峻性,而更多取决于中国媒体的开放度。
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既关注媒体上呈现的问题,也能跳出它们,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如果这能成为大多数中国人与媒体及周围现实的互动方式,整个社会就会更有定力,媒体放开手脚批判的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少。
媒体的逐渐转型必须在这种磨合中实现,公众的理性是中国所有变革的根基。在现代社会,公民个人的舆论能力和政治能力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国家的稳健改革和发展又是所有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既是这个国家的利益攸关者,也是这些利益最可靠的终极守护者。
在内外各种舆论激烈竞争的时候,读懂中国是件有挑战的事。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从来也没容易过,但却非常重要。人民越清醒,国家越难以偏离航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合力。
大雾霾又一次把中国推到镜子前
北京市空气连日重度污染,雾霾笼罩的京城照片登上全世界的媒体,有外电称北京看上去就像机场里的“大吸烟区”。北京的脸、乃至中国的脸都在世人面前“丢了”。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不知有多少西方人一边看热闹一边讪笑。
我们得接受外人的挤眉弄眼,谁让我们自己的空气质量不争气。一些媒体甚至不用证实,就给我们戴上“史上最严重污染”的帽子。其实这两年我们丢的丑还有很多。去年一年有两个中国人钻进美国使领馆。光互联网上去年就抓出一批贪官。去年还出了那么多环保群体事件,有过一场死了70多人的北京大雨。再早一些,中国出了严重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
其实“真有面子”的国家这个世界几乎没有,大国尤其不时“出丑”。北京大雾霾天只是又一次把我们自己推到镜子前,让我们知道“形象工程”的想法有多幼稚。我们应当知道,有这样的大雾霾“拆台”,我们给自己脸上“化妆”越多,效果越差。
“大丑”应帮我们彻底找回实事求是的勇气。我们过去总想把相对好的一面示人,无论内外事务都是这样。这个不管是好是坏但显然不被现代政治接受的习惯,该完全丢掉了。
其实实事求是的感觉很好,它最省力,而且在任何时候都站得住脚。我们先把自己的缺陷和问题都看清了,直率亮出来,然后我们就会很坦然地发现,即使有了那么多毛病,我们依然是个相当不错的国家。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政府也想把事做好,这个国家虽然带着重重问题,但它拥有越变越好的力量。
内外舆论这几年把中国的所有问题都翻了个遍,中国人已经习惯被舆论中的重重问题“包围”,这种内外舆论的“杀伤力”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公众对新环境下舆论的辨识力在缓慢积累,某种极端舆论要欺骗公众将越来越难。
政府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组织者,应对实事求是有更多自信。中国的问题都摆在那里,中国的进步也摆在那里,人心都是一杆秤,它比猜测的要准得多。无论政府的功与过,它一点也不会缺斤短两。
中国用了很长时间适应对各种丑闻的揭露,现在这个过程该结出正果了。把所有问题都摊开来,中国就走过了一个时期,中国的各种问题就会回归问题本身,它们同政治、制度的真真假假联系就会逐渐脱钩、切割。
只要中国踏实解决问题,不被各种节外生枝干扰,问题总是可以解决或者缓解的,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中国这么大,也会有绕道和回旋的余地。中国最要避免的是将某个具体问题习惯性地与价值、道德、制度作关联性推导,令整个社会沮丧无助。
中国互联网上天天纠结于政治,或者围绕政治编织信息,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现实生活的方向恰恰是去政治化。只要政府实事求是领导这个国家,各种政治邪气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稳固做巢,它们只能来去匆匆,留下一些幻影。
中国跑得越快,迎头撞上问题的频率就越高。眼下我们就闯入了罕见的大雾霾。我们需要认识它,解决它。只要不慌乱,不怨天尤人,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历史也会助我们一阵吹散它的风。历史永远支持为解决问题认真努力的人们,它自会与我们在前方路上汇合。
暴力少一些,讨论多起来
日前,作家李承鹏在其新书《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签售现场被人袭击和扔菜刀一事,再掀网络热议。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消息证实,李承鹏在新书签售活动现场“遭一名购书群众掌掴”,打人者随后被海淀警方带回审查,其“自称因反感作者所著新书内容,遂借签名之机动手”。
综合各方信息可以看到,此次李承鹏的新书签售,遭遇“掌掴”和“扔菜刀”两个行为,起码在行为细节和事实方面尚有区别。前者属于直接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暴力行为,这一点从@平安北京的信息披露中亦可得到佐证;而后者,从一开始或算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但当经过包装的菜刀没能送出去而改为“扔”时,行为的危险性顿生。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诉诸公众讨论的线下暴力**,此前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教师“掌掴”老者的新闻。不少人对此感到忧虑,在于平和、宽容的问题探讨之风会因此破坏,或者难以为继。尤其是暴力行为的发起方,有着越来越相似的观点与立场背景。
相较于个案细节的胶着,类似事件中有几种共通的特质更有必要深究。据报道,此次对李承鹏动手的尹姓男子,打完之后“边跑边骂汉奸”,用警方说法则是所谓“反感作者所著新书内容”。文章刊发,读者有怎样的评价,赞扬抑或批评,支持还是反对,都应该算正常。但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种风气甚嚣尘上,那就是动辄将一种观点冠之以“汉奸”、“卖国”的定性。而且往往这种颇为严重的判断,系出于私人较为主观和情绪化的说法。而在国家立法层面,对所谓“汉奸”、“汉奸言论”早已不再认定,更遑论判断标准。
这种以民间方式给予一些公民某种政治不正确进行定性的倾向,不仅不可取,而且应当被警惕。需要看到,对观点、文章的批评已经从骂“汉奸”发展到打“汉奸”,而且如前者一样不庄重的角色认定,正成为后者行为的所谓合法性(或者起码是合道德性)依据。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即便是观点错误,即便错到“汉奸”的程度,是否可以诉诸私人暴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某种政治不正确为依据,对一些在《宪法》35条允许的范围内所发表的言论动用暴力,一定不能得到法律的纵容。
角色抹黑,并使其成为暴力相向的依据,之所以需要被警惕,还在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中,对公民言说的扭曲化认识,正在搅局。比如将在国内经过严格程序、合法出版的作品和作者,定义为某种“批评人士”。而事实上,所谓“批评”,用更正统的官方说法应当是“公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这一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多次重申愿意为此“创造条件”。
在微观层面,“批评”被一些观点认为是不爱国,此种狭隘的是非观不仅无益于宽容、宽松氛围的建构,而且也模糊了公民意识与现代国家之间的相生相助关系。对于批判与建设,应当重申更开阔的观察维度:当公权力正在做错事,则关键时刻的严厉批评与当头棒喝,恰是希望它改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诚意与建设性;当明明发现有人在走向错误的方向,却仍旧一味鼓励,实则是一种毁坏的态度,俗称“高级黑”。
李承鹏新书签售活动的一段插曲,或许在公众热议之后依旧会循例淡去,但在事件背后的问题讨论实不该轻易停歇。北京警方及时表态介入调查,有助于为具体事件确立法律底线,而这只是最基本的公共讨论规则之一。此外,还应当有更宽容、更平和的心态,观点的论争有助于自由、多元的气氛,没有什么不能坐下来谈,也没那么多需要耳光、菜刀相向的危急时刻。一个有容人之量、自由理性的现代社会,需要更开放地讨论那些“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6 的常识,理性的公民首先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辩论,如何开会,以及如何包容他人不那么顺耳的主张。
说“人话”,要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
官员惟上,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当然会放言无忌。要想官员“说人话”,得让公民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
《人民日报》日前公开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请公众为转变作风建言献策。此举引发社会强烈共鸣,网友纷纷吐槽,不仅“贡献”出官场上习见的空话、套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甚至连2010年那位满口“领导重视”的江西防汛办副主任平其俊也被重新记起。
早在2008年1月,《中国青年报》也有过类似的民意调查。其中,9成受访者不满官员官话套话多、办事效率差。时隔多年,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现象不仅未能禁绝,反而愈来愈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顽疾。充斥于视听的领导活动报道,依然是一片“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即便发生了灾难,也不忘来一句“群众情绪基本稳定”……对此,民众早已心有反感。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官员其实也是口不由己,张口就是一套一套的官话套话,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话语体系有关。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一些道理,不过,依然很难解释类似话语超强的传染力。
其实,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
以兰考火灾为例,7名儿童的死亡非但没有引起当地官员的忏悔,反而一再强调领导对“抢险救火”的“高度重视”,这样的表述绝非一时口误,而是反映出其漠视民众感受的一贯思维。地方上的官员更在意这一事件可能对自己权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至于那些可怜的孩子,并没有真正震动他们的灵魂。若真的“高度重视”,也就不会发生火灾了,何来“现场指挥”?
还有山西苯胺污染迟报事件,明明已经对流域内群众、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可长治市的媒体却刊发报道“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这种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畸形政绩思维,正是一些官员“惟上”心态的反映。
言为心声,官员使用什么样的话语系统,就对应着什么样的行状。而若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一是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再就是必须改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保障 7 公民监督的权利。事实上,这些年来,社会公众,特别是网民监督意识的增强,也是促进政府提高效率、官员转变工作作风的契机。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也热衷于一些“危机管理”的培训,教育官员学会如何对媒体、对公众说话。不必讳言,地方上应对舆情方式的改变,确实能够加强沟通,增进共识,不过,这种“变话”,仍属于技术层面的改变,如果不是真心低头心系百姓,将很难真正改变官员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对待民众的态度。要想官员“说人话”,还得让公民的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
让沉默者开口,让悲伤者前行
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和批判是“充满爱意的表达”。只有基于爱,才会披荆斩棘、锲而不舍地去了解一个社会的真相,以及发掘它的本来面目,并试图理解它,解剖它和唤醒它
15通电话竟换不来一个答复!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向民政部发出采访要求,一直在等待回应,一直没有消息。面对这样的冰冷现实,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人民日报尚且如此,若换作其他媒体想要采访民政部,还指不定会碰上什么钉子!
兰考大火,举国震惊。7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他们还是些未谙世事的孩子。无论如何,“收养所火灾系儿童玩火所致”的官方结论绝不能为此事画上句号,而眼下兰考方面欲以将当地6名“芝麻小官”停职检查的方式平息事态,也引发新华社“6名官员岂能担7条生命全责”的尖锐质疑。
如果说大火夺去7名孤儿的生命令人心生悲痛,那么火灾之后的官场怪状则令人心生悲凉。25年来承担起民政、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职责的“爱心妈妈”袁厉害,被大火夺走7个孩子,紧接着又被当地政府认定为“非法收养”,心灰意冷的她表示“以后再也不敢收养孩子了”。面对公众诘问,兰考方面问责乏力、丢卒保车的做法,以及民政部面对媒体采访极尽推诿之能事,都将麻木虚伪的官僚作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就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一事采访民政部,是履行媒体责任,是受亿万人民的委托去采访。对于兰考大火,民政部虽非直接责任方,但却难辞其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当兰考大火成为公共事件,面对鼎沸的舆论,民政部本该在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说明情况,但眼下的情形是,即使中共中央机关报提出采访要求,民政部也冷面以对。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公开表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鼓励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是对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尊重,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已故新闻界巨擘大卫•布罗德曾谈到,“丑闻”、“坏事”,以及被毁灭的美,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揭露它,批判它,最终让公众认知它,抛弃 它,才有益于政府的廉洁效能,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和批判是“充满爱意的表达”,只有基于爱,才会披荆斩棘、锲而不舍地去了解一个社会的真相,以及发掘它的本来面目,并试图理解它,解剖它和唤醒它。但眼下看来,一些政府部门更愿意将媒体视作洪水猛兽,认为媒体存有当然的恶意。遇到同自己有关的丁点儿负面信息,或是第一时间推责,或是以沉默应对质疑,或是极力遮丑、捂盖子,甚至千方百计地阻挠媒体开展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
媒体和公众希望听到来自民政部的声音,是因为兰考事件的熊熊火光将我国救助收养机制的种种缺失映照得格外刺眼。假如民政部总是沉默,且这种沉默始终无法打破,那么官方的冷漠和颟顸将随着沉默一道蔓延,并为下一桩惨剧的出现埋下伏笔。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沉默者开口,也是为了让悲伤者前行。我们需要追讨正义以告慰逝者,需要用更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给予生者前行的勇气。在15通电话之后,在亿万双眼睛的注目之下,民政部是否能切切实实地“转作风”,公众拭目以待。
传菜工的律师梦传递怎样的中国梦
对于杨绍平这样的青年而言,真正实现“阶层翻身”,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祝福就可以实现的,他更需要坚定信念,继续努力。
追逐了8年,传菜工杨绍平的“律师梦”向现实迈进了扎实的一大步。8年前,因为贫穷,傣族小伙杨绍平瞒着家人放弃了大学,准备自考法律专科、然后再升本科,拿到毕业证后参加司法考试。2012年11月22日,国家司法考试成绩公布,杨绍平通过了。
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令人心酸的励志故事。假如不是贫穷,杨绍平当初也不必辍学,他的“律师梦”实现起来也许不会这么艰难。“心若在梦就在”,杨绍平一边打工一边到北大自习室苦读,国家司法考试成绩的通过,算是为他的人生履历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即便是你我这样的旁观者,在观照杨绍平的命运轨迹时,因为他有可能从传菜工向律师转身,我们的感慨中也不会只剩下一声叹息。
杨绍平是千千万万普通青年里的一员。很多时候,我们在浏览有关普通青年的新闻时,总是隐隐透露着一股愤懑、无助、挣扎的情绪,因为社会不公、贫富不均、阶层分化这些社会命题都会被嵌入到“阶层固化”“拼爹游戏”等话题的内核里,“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不断呈现。还好,杨绍平8年的追梦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青年是如何转身为梦想的实践者。
一个真正的普通青年,他敢于直面各种问题乃至不美好的事情;一个真正的普通青年,他也不会流于愤世嫉俗,不会以发泄牢骚为快。不低头,不叹息,勇于向自身现实挑战,这是杨绍平走出的路。
当传菜工杨绍平的“律师梦”即将照进现实,这固然是一个底层民众“华丽”转身的“标本”,但我们并不能乐观地以为,这个“标本”一定具有普遍性。对于这些底层个体而言,他们必须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更努力更奋进的人。但是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当有人努力转身改变命运时,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空间?
向朋友讲述传菜工杨绍平追逐“律师梦”的故事,朋友上来就问,“当了律师以后的日子就一定能好过吗?”我知道朋友的疑问并不是要为杨绍平泼冷水,他只是担心社会到底能给杨绍平们提供多少资源。对于杨绍平这样的普通青年而言,真正实现“阶层翻身”,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祝福就可以实现的,他更需要坚定信念,继续努力。
让善文化火起来
2012年,“最美”中国人频出,中国领导人频提“正能量”。“最美”的灵魂,是“善”。善,就有正能量。自古至今,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力。2013年,要让善文化更加火起来。
让善文化火起来,可以借鉴各种宗教。以佛教为例,主张随缘济众,行善积德。明代《了凡四训》提出,行善包括: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无论是“十诫”、“五戒”,还是“善德”、“善行”,都是提倡善的,可以为我所用。
中国向来为礼仪之邦,追求和实践真善美。真善美是一体的,核心是善。传统文化主张为善,反对伪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者,天地之心。人不善,则天地之心病。心病则耳目贸乱,血脉荣卫交错,而百病作。”
这些提倡善的思想,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提倡善文化,就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
“上善若水任方圆”,要善待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人类的朋友。《了凡四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要用万物一体之仁的心态对待它们,谨记白居易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有了这种心态,虐猫、虐狗等丑恶现象就不复存在了。善待天地万物,人类得到的回报就是:天变蓝,地变洁,环境不再污染,空气不再污浊,饮水不再肮脏,食物不再有毒,人类自然更为健康。所以善待天地万物是大善。
要善待人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倡“人生四要”,也是处理这种群我关系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包括国内外,应该一视同仁,有一种“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概念。
要善待自己。不仅仅是善待生活、善待生命,还要有善心、善信。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克服自我。在权钱色面前,怎么把握自己?理学因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被指斥为用“理”杀人。人是不能灭欲的,灭欲就等于不让人有物质追求,使人无法生活。禁欲说和灭欲说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寡欲说和节欲说是可以提倡的。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宋代邵雍在《安乐吟》中的那种境界:无贫无贱,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不佞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际天地……
人人善待天地、群体、自己,我们就离美丽中国不远了。
我们都是时代列车上的乘客而非看客
在“末日论”的杞人忧天中,在各种盘点的喋喋不休中,在各种渲染着新年氛围的年会中,2012年即将过去。2012并没有如玛雅预言和电影传说的那样惊天动地。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更替,使我们有了更多期待的理由。中国的舆论场上依然是众声喧哗,年度的时事大片依然缺不了房价、反腐、拆迁、艳照、雷语、谎言、阴谋、灾难这些关键词,流行语此起彼伏,网络红人各领风骚没几天。
复杂的中国,复杂的2012,复杂的改革时代,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汉字概而论之。如果非要选一个,我眼中会浮现出“新”,2012年,随着新领导层的登台,主席台上有了新面孔,官场有了新风气,改革有了新气象。这一年有“喜”,公民意识增强,网络反腐方兴未艾。有“怒”,跨省追捕依旧存在,暴力拆迁未受遏制,“不去解决人民提出的问题,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民”现象依然存在。有“哀”,校车安全未得到保障,刺医事件屡有发生,面对无辜死难者,我们心中充满哀伤。
可无论是喜是忧是哀是乐,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真实中国,我们都是这辆前进中的时代列车上的乘客。
是的,我们是这辆列车的乘客,而不是看客,是利益攸关者,而不是旁观者。微博和现实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热闹的看客,一个热点事件的围观者。围观改变中国,这是很多微博崇拜者的座右铭,我却不这样认为。其实,以看客和哄客的心态去围观,很多时候只是空热闹一场,留下的只有口水、纷争、撕裂和伤痕。只有以一个负责任的乘客的公民身份去参与,在参与中推进事件进程,凝聚公民社会的力量来制衡权力,微博才有力量,社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
我们都是这辆列车的乘客,利益共通命运相连,所以我们需要彼此的宽容。诸种失衡和断裂下,这个社会中充满着太多的对立和冲突。化解这种冲突,我们尤其呼吁强者对弱者、吃肉者对喝粥者的宽容。政府不要将民众当成想象中的对立面,不要看到不同观点就充满敌意地视为洪水猛兽,不要用公权力粗暴地打压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对政府最大的威胁永远不会来自民众,而是内部的腐化。我们也呼唤富人应该更多地投入慈善,有话语权的更多地保持对无声者的关怀和尊重。
我们都是这辆列车的乘客,所以我们需要彼此信任。一些地方政府失去公信力,无论说什么公众都不信,这是长期以来这些政府部门丑闻屡出所累积的恶果。如何重建信任?政府永远不应该责怪民众疑心太重,而应该首先信任民众,坦诚地向公众公开各种信息,坦诚地面对问题,承认公众有“知晓真相”的权利和“面对问题”的承受力,而不是习惯性地将“担心影响稳定”作为说谎的借口。信任是彼此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只有政府部门首先去尊重和信任民众,才会形成一种正反馈。当然,这个问题上也需要公众的理性,要告别无原则的盲目的怀疑一切的情绪化思维,有时候相信比怀疑更需要勇气。
我们都是这辆列车的乘客,所以我们需要彼此的温暖。这个时代,微博上的负面信息太多;媒体上每天都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冰冷的新闻,生存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房价的压迫感,都让我们无奈且无力。我们之所以追捧“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那些英雄,是为了消除我们内心的道德焦虑,在满目疮痍的道德沙漠中寻找某种支撑。我们担心自己的孩子遇险时无人援手,担心家里的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担心自己遇险时周边都是冷漠的眼神,担心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会被抛弃。赞美道德英雄,是为了凝聚正能量支撑我们的信念。
我们都是这辆列车的乘客,还需要彼此的责任感,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媒体人,承担着更多责任。现实中虽然比普通人目睹了更多的不公,我们心有悲哀,但却不应将这种悲观传递和传染给我们的读者。在中国做媒体需要一种无可救药的、明知不可为而竭力为之、明知说了没有多大用也要说的乐观精神。假如有一点儿话语权的媒体人都那么悲观的话,就没有谁有理由乐观前行了。媒体人如何,媒体传递了什么情绪,社会便被感染什么情绪。
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说:谢谢你们,你们不只是合格的优秀的评论人和新闻工作者,还是我们身边亲近的公民,当然还是个好父亲——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我知道这留言更多的是对我们这个职业的期待,我回复说:谢谢,我喜欢“身边亲近的公民”这个说法,我们是彼此身边亲近的公民。我们有幸共同成为这辆前行中的时代列车上的乘客。
第二篇:2018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精选
2018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精选
1.2018年,我们怀揣梦想共同向前
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2月29日《人民日报》)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17年已经过去,2018年如期而至。今天《人民日报》盘点出了十大国内重要新闻,标注与盘点了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有些是举世瞩目的大会议、大盛典、大活动,比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员与世界政党高层的首次对话、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有些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件、大举措、大动作,民法总则实施、设立雄安新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令人心向往之、催人奋进。有些是科技和科技领域的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飞机首飞令人心驰神往、坚定信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毫无疑问,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你身处何地、拥有何种身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者、创造者,都拥有无上的荣誉与幸福,因为我们一起经历着这段历史,并共同创造着历史。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的富强路上更应关注于个体,因为我们每个人既是社会化生存,但又是个体化的模式。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伟大的“中国梦”;每个人的行动,凝聚起前进的磅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还有重重障碍需要扫除,这就需要凝聚每个人的情感和信念,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蓝图是方向指引,信心是力量源泉。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找准坐标、奋勇前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新的一年,让我们踏上新征程,砥砺再前行。
(作者:齐国瑞)
2.让我们满怀豪情 踏歌走进新时代
新年前夕,国家最高领导人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贺词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12月31日新华网)新年气象,新年新希望!在12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新年茶话会上,高领导人就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在这艘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是呀,要划动这艘时代的巨轮,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就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实际行动“干”出幸福美丽的生活,“干”出共和国灿烂的明天。
不平凡的2017年,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铿锵脚步声中悄然离去,新年的朝阳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高领导人的贺词给了我们百倍的信心。伫立新年的十字路口,看千帆竟发,赏万里粼波;观夕阳行雁,睹素裹银装„„我们秉承“天道酬勤”,才会有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会有各条战线的捷报频传。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当乘十九大浩荡的东风,勇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潮头,临风而歌,振臂而歌。高领导人在新年贺词中说,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不是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年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入了决胜阶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攻坚模式在各地推广。广大党员干部怀揣责任与梦想,奔向最需要的地方——偏远的农村,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对群众真帮实扶,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攻坚拔寨。一年中,全国数十个贫困县顺利摘掉了穷帽,正行进在全面小康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路上。2017年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盛会,高领导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理论体系充分证明,一个伟大的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此次盛会,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既是对过去五年伟大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入谋划。这次盛会,不仅给全国人民吃下了政策的定心丸,更让世人明白,中国永远都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告别精彩纷呈的2017年,我们豪情满怀,心潮澎湃;展望充满希望的2018年,我们信心倍增,壮志凌云。新的一年,脱贫攻坚在路上,廉政建设在路上,全面小康在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走出了最坚实的一步。在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时代的号角更加铿锵。民族复兴这艘巨轮上的水手,当不怕风高浪急,临风高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在风浪中顽强搏击,在砥砺中踏歌前行,走进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何竹梅)
3.从电视剧《风筝》看共产党员的信仰
近日,谍战大剧《风筝》热播,备受广大观众好评。笔者在被《风筝》紧张剧情所吸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守。郑耀先卧底军统十八载,隐姓埋名大半生,但他从未忘记组织赋予的神圣使命,从未放弃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支撑他的就是共产党员的信仰。这信仰,是面对党旗、举起右手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庄重承诺,是共产党员一辈子的坚守。
相比郑耀先,相比那些为实现共产主义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先辈们,我们没有资格叫苦、埋怨、不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郑耀先一样为了心中的信仰坚守、奋斗,我们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份力量。在《风筝》中,有这样一个剧情:郑耀先问即将被枪决的曾墨怡,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图个什么呢?曾墨怡只说了两个字: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有了这份信仰,才给了曾墨怡、陆汉卿等无尽的勇气与力量,让他们即使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也决不低头、从不屈服,毅然决然、英勇无畏地保护着自己的同志、完成组织交给任务。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团绚烂不灭的火焰。郑耀先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考验、面对了太多的是非抉择,但他每次都能在浴火中重生、绝境中崛起,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工作与生活。是信仰之火给了他温暖,带给他希望,给予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信仰就像一团绚烂不灭的火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广大党员步履坚定、奋力向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新征程。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就更需要广大党员坚守信仰,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作者:王京凯)
4.80万重奖19岁工匠是认可更是呼唤
近日,在江苏省政府的表彰大会上,几位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被授予“江苏工匠”的荣誉称号,还奖励了30~50万的奖金。据了解,他们都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靠一双巧手和艰苦的训练,在世界级大赛上获得了大奖。尤其是宋彪,作为“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19岁的他不仅获得“江苏大工匠”称号,还被评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奖金额达到了80万元。(1月8日环球网)
“19岁”、“80万”、“副高级职称”、“技能工匠”......当这些鲜明的标签如此罕见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其引发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其背后传递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人才体制机制壁垒、注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认可,无疑具有标签意义,也给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成长描绘了大有可为的靓丽蓝图。
不可否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并不被广泛看好。青年学子升入高中考上大学,一直是一条约定俗成的成才之路。选择职业教育,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无奈之举。背后可能折射着学习成绩差、延缓就业压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等现实困境。职教毕业生也普遍面临着薪酬待遇上的不具优势与社会价值认可的先天弱势,以致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许多技工急于脱离“工人队伍”。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共同支撑。物质上,体现在薪酬待遇、福利补贴等方面,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物质期许,为生而为人提供起码的衣食住行服务。精神上,则体现在社会共识对职业的认可度,包括社会重视程度、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激励机制等精神奖励。唯有两个层面协同推进、有效弥补,人才的创造热情、奉献情怀、开拓意识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时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证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当前,我国制造行业发展正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在世界范围看还存在迎头赶上的广阔空间。这背后就倒逼我们奋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产业的发展靠人才。江苏省以80万和副高职称奖励19岁技能工匠,这是时下我国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储备先进制造业青年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这些奖励,既是对优秀技能人才的高度认可,又是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改革的诚挚呼唤。在人人都可以绽放华丽生命乐章的新时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就必须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福利保障等一系列配套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工匠脱颖而出、开花结果。
(作者:汪东旭)
5.小学生编造绑架谎言值得老师和家长反思
网传浙江丽水市遂昌县马头小学一学生被绑架、拐骗系谣言。经遂昌县公安局紧急调查确认:此事件系马头小学一名学生为逃学所编造的谎言。(1月7日澎湃新闻网)
近些年来,小学生编造绑架的谎言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发生,虽说这只是虚惊一场,学生安然无恙,但是,在这之前也确实把家长和老师给折腾的惊魂失魄;把警力调入到了实战状态。假如今后再有学生报警,说自己被绑架了,家长和警方会不会想到又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呢?这恐怕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事情。
我想,不论怎样,学生编造绑架谎言都有原因的。要么是课业负担过重,压得喘过气来;要么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又怕家长来责罚;要么是在校园遭到同学欺凌等等。
也许,在孩子看来,自己遇到心情不爽的事,或是难以解开的结,与其找老师,找家长,都不如找警察,编造绑架谎言来的快。因为只要有了警察出面,学校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都会引起足够重视了。这时候,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不会打骂孩子,相反还会沉下心来,耐心细致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用心走近孩子,让孩子找回自信。
事实上,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没有真正从心理上考虑孩子心理活动,或是心理感受呢?我想,这恐怕还才是我们最要反思的地方。如今在应试教育竞争居高不下,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的语境下,不论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成绩排名,都被老师和家长高度重视。学生成绩稍有停滞不前,或是出现跛腿学科,立马引起老师和家长恐慌。于是,学生一旦出现成绩下滑,或是遇到难以回避的事情,只好编造绑架谎言求助警方来解决。
我们都知道,孩子接受新事物也好,了解新知识也罢,都是由一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即便在考试成绩上有掉队,或是在平常表现上犯点错,惹出祸,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需要成人正确引导。
作为老师和家长,对于问题学生,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动辄就跟孩子发火,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导致叛逆心理,无法得到纾解。由此可见,小学生编造绑架谎言,我们学校老师和家长等都要有所反思,尤其是在心理上,要对孩子尽心呵护,尽力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张维)6.传授传统文化不妨多些“浸润式”教育
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据介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1月17日人民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此次教育部在新课标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还体现了我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大篇幅地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留给学生的重心,显然不该是为了高压应试而量化的“知识点”,也不该是浮于文字表面的“平平仄仄”,而应该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触碰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内核,激活学生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笔者认为,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润式”传导,才是传统文化最佳的教育方式。
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需要“循循善诱”的课堂引导。目前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介绍常识、翻译诗词、分析大意、归纳思想、背诵全文”等类似“套路”。原本的诗文音律之美、山水情境之意、人文精神之魂,在这样的“标准化”学习中“灰飞烟灭”。让传统文化的真正走进课本,深入人心,就需要更多符合规律、因材施教的积极探索和引导。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启蒙认知”、“系统掌握”、“创新探究”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由表及里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能由浅入深地领悟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进而从血脉深处焕发出对民族的责任担当。
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需要“情景交融”的校园氛围。学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环境则是传统文化滋生的“现实土壤”。要让学生领悟“传统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浓厚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内涵,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在清明节进行感恩先烈的教育,在端午节进行爱国教育,在中秋节进行亲情教育等。还可以利用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在视线所及均展示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随时接收传统教育的熏陶,获得审美的感受。
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需要“继承创新”的时代表达。高领导人曾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教化之道,让当代教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对于在新时代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坚持“推陈出新”,结合新实践和新时代的要求正确取舍。要坚持“以古鉴今”,引导学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作者:刘鑫)
7.孩子间的冲突家长不能“以暴制暴”
近日,西安市未央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因孩子打架引发家长“以暴制暴”的健康权纠纷案,厮打的双方家长被拘留不说,还把官司打到了法院。(《华商报》1月14日)
小韩和小刘放学后在村里的广场玩耍发生打架事件,小韩被打受到委屈,告诉家长是正常现象。孰料,小韩的爸爸在没有问情缘由的情况下,私自动手打了小刘,从而引起双方家长厮打,发生严重受伤事件。可以说,双方家长参与暴力护犊行为,看似出了一口气,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其实受伤最深的是两个孩子,他们的心中会留下了巨大阴影。
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即使发生摩擦,也没有多大敌意,反而是家长的过份护犊,让本来简单的矛盾恶化加剧。他们的孩子是同班同学,今后会如何相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生教师,发现孩子与他人有矛盾,应当在第一时间阻止打架行为,并言传身教正面示范。在聆听孩子讲叙事件的过程,如果发现是自家孩子的错误,就应当和孩子平等互动,分析事件的利害关系,让其心服口服,有效引导孩子,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担当,亲自向被打的孩子家登门道歉,相信两家会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的美好结局。
即使是别人家的孩子错误在先,也不至于抓住辫子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明智的家长应当抓住眼前活生生的事例,借此培养孩子的与人为善、谦让、宽容、理解、尊重的优良品质。这是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孩子今后竞争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团度合作精神有着深远影响。
小韩和小刘的爸爸的护犊之心可以理解,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们疼爱的心头肉,但方式错误,两败皆伤的打架斗殴是一种违法行为,绝不可容忍。暴力护犊也是一种溺爱,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对他们的性格、人格的形成,要么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任何异议,潜移默化中误以为暴力解决一切问题;要么胆怯内向、逃避问题,失去交流的勇气和自信的孤僻者。
显然,这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各位家长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孩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能一味偏袒,更不要凭义气用事,一旦暴力掺合其中,害人害己更害孩子。
(作者:杨应和)
8.对“网络水军”须坚决依法“亮剑”
经连续3个月缜密侦查,2017年7月,在公安部指挥下,全国21个省市对“三打哈”网络水军案开展集群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7名,涉案金额近400万元,扣押电脑、手机、移动存储设备及银行卡折等一大批涉案物品。该案为全国首个利用网站实施“网络水军”非法删帖炒作的案件,也是第一个打击“网络水军”的全国性集群战役。(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维基百科中,网络水军被定义为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他们通常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站、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中,通过伪装成普通网民或消费者,通过发布、回复和传播博文等对正常用户产生影响。可以说,借助“网络水军”的力量,甚至可以能够达到“颠倒黑白”之功效。
以“三打哈”网站为例,其自称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推广服务交易平台、典型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站、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水军”规模网站。其业务包括做广告、推销性质的短信以及删帖。“网络水军”利用手中的网络资源大肆群发广告、炒作网络事件及论坛“灌水”;“收钱”为客户联系网络资源删除特定网站信息。
其实,“网络水军”就是网络世界中的一股浊流,充当“捧人推手”和“网络打手”两个身份。其丑恶行径,一则利用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等违法活动,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二则也扰乱了互联网世界的正常秩序;三则一些“网络黑社会”性质,也往往会造成正义网民不敢发声。所以,“网络水军”只追求利益,不顾法律和道义的行径,令人难以容忍。
向“网络水军”开战,就需要依法“亮剑”。一方面,依法打击不手软。通过对“三打哈”网络水军案的侦破,就体现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网络水军”、整治网络空间秩序的坚强意志。事实上,唯有对“网络水军”严打严控,对讹诈勒索钱财、损害商业信誉、.恶意诽谤等不法行为,实施依法顶格惩治,才能有效保障互联网空间的清朗。
另一方面,强化平台的法律责任。《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与《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明确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平台越大,责任也越大。所以,相关平台应做抵制“网络水军”的先行军。
再者,也应动员广大网民的力量。互联网并非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应做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言行依法文明的好网民;也应坚决抵制“网络水军”的不法行为,不仅不参与这样的队伍,更应该敢于对这些不法行径进行举报,使其得到依法精准打击。一言以蔽之,“网络水军”并非洪水猛兽,人人献计出力,除之而后快。(杨玉龙)
9.“朋友圈屏蔽父母”,问题出在哪儿?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的重庆轨道族得知,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儿女开心就好„„(2月6日《重庆晚报》)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来到积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大城市。当年龄上的代沟遭遇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数字鸿沟”,“慢了一拍”的老人们渴望能够走进子女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只不过,“朋友圈屏蔽父母”让这一愿望落空了。
“朋友圈屏蔽父母”说到底,就是父母以血缘和伦理为纽带的传统家庭观念遭遇了子女以自由与权利为核心的个体化社会思潮。在一些父母看来,子女是父母血缘的延续,子女有什么话是不能跟父母讲、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让父母知道的昵?在子女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边界意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进入自己的“全部世界”。
这是一种尬尴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子女与父母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水平、兴趣偏好和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就像很多老年人不懂得“佛系青年”“蛙儿子”为何物一样,年轻人也不明白许多老年人为何总是那么爱发鸡汤文和所谓的养生、保健知识;既然“白天不懂夜的黑”,不如保持适当的距离。许多父母渴望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朋友圈,打开一扇了解子女的窗户;殊不知,父母进入朋友圈,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原本渴望通过朋友圈来释放“真我”的他们,不得不经过装扮、美化,为亲人们呈现出“镜中我”——在发朋友圈之前,他们不得不掂量下父母看到这条朋友圈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当朋友圈也逃脱不了印象管理,“累觉不爱”的年轻人宁可屏蔽父母的朋友圈。不同的子女,和父母有不同的相处之道;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让人们对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同。在朋友圈里,笔者曾经拒绝过所有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们,父母也未曾在好友里出现;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尤其是结婚养育孩子之后,内心变得越来越柔软,朋友圈里也出现了不少长辈们;对于父母进入朋友圈,也能坦然接受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碰撞与文化上的冲突。“朋友圈屏蔽父母”隐伏着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我一代”年轻人的利益诉求,不能简单地给其贴上不孝顺的标签,对其污名化。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父母与子女要想更好地相处,离不开双向的救赎与努力。(杨朝清)
10.“照搬“的试卷“考”出不及格的教风
明明是淅川县,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西峡县”相关问题,“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著名诗句,也因错别字变得面目全非。河南省淅川县教体局这次丑真是丢大了。
期末考试是对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检验,试卷试题也体现了教职员工的教研水平和工作态度。尽管此次据说是两县商议实行联合考试,由西峡县教研室命题,淅川县没有参与试题审核和校对工作,但这并不能成为淅川县教研室推卸责任的借口。一则,既然是联考,就应该兼顾双方特点,不应该出现一家独大、而另一家撒手不管的局面;二则,试卷中出现重大错误,相关的出题、审核、校对等程序是否依规进行?三则,考试时间两县没有协调好,出现考试时间不同步现象,导致淅川县部分学校期终考试试题泄露。如此联考,意义何在? 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指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简单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追求真善美的可贵品质。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县的中小学试卷全盘照搬,错误迭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当得起“教书育人”几个字?若非试卷太过荒谬,引发公众议论和不满,不知道还有多少粗糙、低劣的试题在误人子弟?
“照搬“的试卷“考”出不及格的教风。从中不难看出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位、教研专业水平的低下和治学态度的松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试卷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准确无误是一切考试命题的底线要求,倘若这一底线失守,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教育的公信力也便岌岌可危。
德高为范,身正为范,良好的教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学生、学校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反之则损害教育声誉和社会可信度,目前县教研室主任已被免职处理,但端正教风,完善学风,整顿纪律,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杜绝类似教学事故的发生,相关追责及反思,才刚刚开始。(斯涵涵)
第三篇:2013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深刻时评之一
时评文章
“文化墙”就是地地道道的“遮羞
近日,人民网记者从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经过时发现,沿线的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将路边农户的房屋遮挡住,部分墙体已经刷成白色。这些墙是今年10月份开始建的。“是公家(政府)修的,具体哪个单位不太清楚。”几位村民的回答大同小异。一位齐姓村民表示,这些墙是“扶贫项目”,但除了这些墙,他“再没听见其他的扶贫项目”。当地村民们认为,这些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遮丑,农民房子不好看。”(12月4日《西安日报》)
诚如这些村民所言,当地政府修建的漂亮的高墙,目的是为了用来遮羞,遮住村民破旧的房屋,让前来检查的领导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样,当地官员不但面子上好看,仕途还有可能因此一帆风顺。
其实,修建“遮羞墙”这种做法,并不是漳县首创,比如,2010年,甘肃永靖县部分公路两边,就砌了9处总长度2公里多的高墙,用来挡住农民破旧的房屋和院落;而为了配合郑州创建文明城市大检查,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在政府门前的老街两侧建起了两道绵延2千多米的高墙,把道路两边的杂物挡住,使老街“不那么难看”;江苏南京也连夜在待拆的南西营村土房子前突击盖起了围墙,这些围墙,都被群众形象地比喻为“遮羞墙”。
这些“遮羞墙”,当地政府都会赋予其一个好听的名字,有的称之为“美化工程”,有的称其是“文化墙”。然而,漂亮光鲜的名字遮不住那些官员美化政绩的邪念,“遮羞墙”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暴露了基层官员的虚假政绩。基层官员修建“遮羞墙”,无非是为了敷衍上级检查,给上级留下美好印象。至于“遮羞墙”背后的脏乱差,贫穷和落后,则根本无暇去管,也无心去管。二是暴露了上级官员的一些问题。一些官员视察、检查工作,都是走马观花,他们看的是表面,参观的是地方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看不到这些工程背后的脏乱差和假恶丑。这种没有真正走进基层,没有真正深入老百姓之中的视察和检查,则被老百姓称为“扰民工程”。
“面子工程”和“扰民工程”是互相呼应的,“扰民工程”催生了“面子工程”,而“面子工程”助推了“扰民工程”,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正视高门票带来的“文化鸿沟”
旅游资源多是公共资源,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具有很强公益性,理应最大限度地用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旅游旺季将至,各景点门票涨价声又起。据报道,全国130家5A级景区中近一半门票价格过百元,超过一成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
门票岁岁涨,质疑年年有。今次,在众多“门票经济”、“畸形旅游产业”的追问中,有一种声音格外值得认真倾听——有专家指出,高门票实际上是把中低收入者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确实,高门票越来越多的将中低收入者阻挡在景区、旅游区之外。100元的门票,一家三口出游,加上餐饮、交通费等支出,中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
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旅游正成为社会分层的新标尺。一如教育鸿沟、数字鸿沟,贫富差距正导致社会文化消费分层,让文化休闲走向“奢侈品”。虽然门票在整个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也许不算太大,但因为门票背后的旅游景区多是公共资源,本身具有公益性质,高价门票不仅在经济上给中低收入者更多压力,也在公共产品服务导向上让人滋生不满,进一步加深这道“文化鸿沟”。
这几年,人们感叹大学教育的不公平,这当然有多种因素,但必须承认,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确实有更多条件享受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进行“素质教育”,有更多能力于名山大川的游历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当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卢浮宫里流连忘返时,许多偏僻农村的留守儿童却因无钱支付门票,连家门口的“世界遗产”都无法一睹。
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贫富差别,作为政府,既有责任鼓励人们积极创造财富,也有义务让公共资源服务更多的人,以公共资源共享填平社会鸿沟。旅游资源多具公共性,尤其是那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最大限度地用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启迪国民心智,滋养国民心灵,而不仅仅成为促进一地GDP增长的发动机。
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公益性质的强调,并不妨碍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反,门票优惠政策往往能给一地的旅游带来乘法效应,兼顾旅游业的公平与效率。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就是一个经典案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之美面向天下所有人,无关贫富,无论贵贱;低价门票甚至免门票,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他们在门票之外的商业消费往往数倍于门票收入。
贫富差异是无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如果说,那些因城乡分割、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等造成的历史鸿沟,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努力才能填平,那么,我们现在起码要做到不再人为加大社会裂痕。比如,从降低景区门票,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等细微处做起,努力弥补不平等、积极促成社会公平。
清明祭祀,该融入怎样的现代元素
清明节,有一条有关清明纸iPhone和乔布斯的微博很火:苹果CEO库克清明节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了乔布斯,乔帮主一脸惨兮兮地说:“小克克,你现在在中国吧?赶紧告死那些卖清明纸iPhone的人,阴间突然多了成千上万的iPhone,每个人都来找我越狱!老子不会越狱啊!”
这条微博是有感而发的。有记者报道,清明买祭品,才知祭品早就不仅仅是银锭,居然看到苹果手机及机套充电器。问:老辈不懂怎么用?卖祭品的答:乔布斯会教的。并且,街头小巷卖祭品的小店里,纸做的“苹果手机”还从不采取限购政策,要多少有多少。
如果说,地下的乔布斯要累死,一些当红的女明星,可能要气晕。在一些祭品店里,除了纸制的仿真奔驰、保时捷、银行卡外,还有女明星的图片,甚至很有想象力地搭售“与女明星的结婚证”。啥新潮、啥时尚,就搞出啥祭品,没有买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现在,市民的生活日新月异,种种“现代元素”被嫁接进祭祀中,本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的一些地方,葬礼也已经走向艺术化、时尚化,棺材被 制作成豪车、小船、美人鱼、红酒瓶、飞机等等各种形状。
可问题是,清明祭祀“与时俱进”,应该符合社会公德和公众利益,不能玷污清明节的“清”和“明”。“手机”之类的祭品,固然时尚,但把别人的商标印上当祭品,太恶搞。而“女明星”之类的祭品,则属于太离谱,不但会让活人气个半死,逝去的恩爱老人若地下有知,没准也会气个半死。
清明祭祀如果不当,死者不安、生者烦。那么,怎样做才能两相安呢?
一些温州人做法就很时尚,也值得提倡。如远在香港的温州人王浩俊,就在天堂纪念网上为过世爷爷建立了一个“纪念馆”,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上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和家人一起用送上虚拟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之情;家住温州市区下吕浦春秋社区的杜丽等11位中老年市民,则通过网络、家庭会的方式追思亲人,分享情感记忆和人生感悟。
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尚人士还在先人的墓碑上,刻上二维码,吊唁者只要扫描一下墓碑下角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集合逝者生平介绍、照片、视频以及家族历史、亲友评论的网页。逝者亲友通过密码登陆后,还可以对页面进行更新,在上面添加每年清明家族扫墓追思的新内容。亲友、子孙后代,今后如果无法到墓前祭祀,还可直接在网上逝者纪念园祭祀留言。
这种闪烁着现代文明和智慧、寄托了人文情愫的清明祭祀方式,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再见,那些声情并貌的叫卖电视广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卫视频道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14年1月1日实施。《通知》明确,各卫视频道每天18点至24点时段内,不得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其他时段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时,必须严格执行总局相关具体规定,如不得使用主持人作宣传;不得使用“叫卖式”夸张配音、语调、动作等作宣传;不得使用“矫形”、“塑形”、“透脂”、“甩脂”等宣传或变相宣传丰胸、减肥产品等。(10月30日人民网)
没有美感,没有文采,只有集市上贩夫走卒式的叫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电视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声嘶力竭的叫卖式广告。我对那些主持人和推销员的评价是,绝对的演技派,“霸气侧露啊,有木有”。除了佩服演技,我还相当佩服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审美眼光和无底线准入标准。为了能够给电视台多赚点广告费,竟然可以允许让广大电视观众嘲笑电视台的审美。
不过,那些声情并貌的叫卖广告,就要和广大观众说拜拜了。广电总局出台的限制广告令,一反正常状态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叫好之声。细细看来,此广告限播令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黄金时间不能播电视购物广告;二是,叫卖式夸张配音、语调、动作也不能用于宣传了;三是,大大缩小了丰胸、减肥产品虚假宣传的空间。
市场经济社会之中,广告是繁荣的标志。放眼望望四周,在我们城市的各个角落,没有一处不含有广告。然而,电视台毕竟要保持一定的底线,既要有审美的底线,又要有赚钱的底线。虽说,赚更多的广告费是每一家电视台的经营目的之一。但是,我国多数电视台毕竟还是“事业单位”,因此,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何况,之于公共媒体,本应就要有用良知对抗恶俗的勇气。广告无原罪。拍得广告能够达到吓唬人的效果,就有相当大的罪过了。有些广告,让人百看不厌,有些广告,则让人只想反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广告不是没有,但恶俗式的叫卖也是比比皆是。需要提醒的是,电视台不是夜市,广告的质量也不只是厂家和广告商自己的事。全国的观众,还是希望看能更多地能让人舒服的设计。如果广告都有“陈道明穿风衣”、“布拉德皮特开凯迪拉克”的高雅大气,相信会有不少观众宁愿为了看广告,也要看垃圾电视剧。
然而,好的制度和政策,需要不打折的执行和落实。我们从来不缺好制度,从来不缺相关部门的通知和规定,但是,一旦到了各电视台那里,却又变成了另外一个水平。一者,无论是多么恶俗的广告,总能登上大雅之堂,即便是一些本应不差钱的省级卫视,似乎面对这些恶俗的广告也来之不拒,问题是,咱的品味为何就那么容易让位于收入呢?二者,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包括广电部门一直保持着自身的傲慢,笔者家里的数字电视竟然有三个专门的购物频道,这着实不可理解,一个每天买内衣,一个每天卖锅,另一个则每天卖拖把。看来,广告问题还得约束约束权力,或是要打破权力垄断。
再见吧,那些声情并貌的叫卖电视广告,对此,我们不再怀念,不留一丝遗憾。让广告更多的成为艺术,带给观众更多的美感和惊喜吧。
第四篇:2013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深刻时评之一
“文化墙”就是地地道道的“遮羞
近日,人民网记者从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经过时发现,沿线的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将路边农户的房屋遮挡住,部分墙体已经刷成白色。这些墙是今年10月份开始建的。“是公家(政府)修的,具体哪个单位不太清楚。”几位村民的回答大同小异。一位齐姓村民表示,这些墙是“扶贫项目”,但除了这些墙,他“再没听见其他的扶贫项目”。当地村民们认为,这些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遮丑,农民房子不好看。”(12月4日《西安日报》)
诚如这些村民所言,当地政府修建的漂亮的高墙,目的是为了用来遮羞,遮住村民破旧的房屋,让前来检查的领导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样,当地官员不但面子上好看,仕途还有可能因此一帆风顺。
其实,修建“遮羞墙”这种做法,并不是漳县首创,比如,2010年,甘肃永靖县部分公路两边,就砌了9处总长度2公里多的高墙,用来挡住农民破旧的房屋和院落;而为了配合郑州创建文明城市大检查,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在政府门前的老街两侧建起了两道绵延2千多米的高墙,把道路两边的杂物挡住,使老街“不那么难看”;江苏南京也连夜在待拆的南西营村土房子前突击盖起了围墙,这些围墙,都被群众形象地比喻为“遮羞墙”。
这些“遮羞墙”,当地政府都会赋予其一个好听的名字,有的称之为“美化工程”,有的称其是“文化墙”。然而,漂亮光鲜的名字遮不住那些官员美化政绩的邪念,“遮羞墙”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暴露了基层官员的虚假政绩。基层官员修建“遮羞墙”,无非是为了敷衍上级检查,给上级留下美好印象。至于“遮羞墙”背后的脏乱差,贫穷和落后,则根本无暇去管,也无心去管。二是暴露了上级官员的一些问题。一些官员视察、检查工作,都是走马观花,他们看的是表面,参观的是地方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看不到这些工程背后的脏乱差和假恶丑。这种没有真正走进基层,没有真正深入老百姓之中的视察和检查,则被老百姓称为“扰民工程”。
“面子工程”和“扰民工程”是互相呼应的,“扰民工程”催生了“面子工程”,而“面子工程”助推了“扰民工程”,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正视高门票带来的“文化鸿沟”
旅游资源多是公共资源,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具有很强公益性,理应最大限度地用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旅游旺季将至,各景点门票涨价声又起。据报道,全国130家5A级景区中近一半
门票价格过百元,超过一成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
门票岁岁涨,质疑年年有。今次,在众多“门票经济”、“畸形旅游产业”的追问中,有一种声音格外值得认真倾听——有专家指出,高门票实际上是把中低收入者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确实,高门票越来越多的将中低收入者阻挡在景区、旅游区之外。100元的门票,一家三口出游,加上餐饮、交通费等支出,中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
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旅游正成为社会分层的新标尺。一如教育鸿沟、数字鸿沟,贫富差距正导致社会文化消费分层,让文化休闲走向“奢侈品”。虽然门票在整个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也许不算太大,但因为门票背后的旅游景区多是公共资源,本身具有公益性质,高价门票不仅在经济上给中低收入者更多压力,也在公共产品服务导向上让人滋生不满,进一步加深这道“文化鸿沟”。
这几年,人们感叹大学教育的不公平,这当然有多种因素,但必须承认,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确实有更多条件享受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进行“素质教育”,有更多能力于名山大川的游历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当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卢浮宫里流连忘返时,许多偏僻农村的留守儿童却因无钱支付门票,连家门口的“世界遗产”都无法一睹。
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贫富差别,作为政府,既有责任鼓励人们积极创造财富,也有义务让公共资源服务更多的人,以公共资源共享填平社会鸿沟。旅游资源多具公共性,尤其是那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最大限度地用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启迪国民心智,滋养国民心灵,而不仅仅成为促进一地GDP增长的发动机。
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公益性质的强调,并不妨碍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反,门票优惠政策往往能给一地的旅游带来乘法效应,兼顾旅游业的公平与效率。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就是一个经典案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之美面向天下所有人,无关贫富,无论贵贱;低价门票甚至免门票,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他们在门票之外的商业消费往往数倍于门票收入。
贫富差异是无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如果说,那些因城乡分割、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等造成的历史鸿沟,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努力才能填平,那么,我们现在起码要做到不再人为加大社会裂痕。比如,从降低景区门票,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等细微处做起,努力弥补不平等、积极促成社会公平。
“重大工程”就能违法用地吗?
本应是依法依规、依法行政模范的相关部门,在用地上却带头违法违规,既伤害了资源,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高潮的兴起,违法用地现象给国土资源保护带来的挑战愈加严峻。27日,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等6部委联手会商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以求破解重大项目违法违规用地顽疾。
事实上,土地管理并不缺乏制度约束。到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了十余部,还颁布实施了3次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了国家土地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首长问责制。然而,一系列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仍未从根本上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在一些领域,重大工程项目俨然成了违法用地的“特区”,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寄托了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主要利益要求。土地财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有的地方对土地资源支配权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程度。二者一旦不能协调,往往会选择前者。重大工程项目因为时间紧、建设周期长、用地类别多、涉及范围广、用地报批工作难度大等客观原因,“未报即用”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有地方把重大工程项目视为规避土地制度约束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土地监管程序不畅,也是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土地管理格局上,地方政府部门与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政府的部门之间,仍然缺乏联动机制。在有的地方,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异化成圈地游戏,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近3年的土地执法检查数据表明,这一现象依然严重。
相关部门本应是依法依规、依法行政的模范,如今在用地问题上却违法违规,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而在人地关系长期紧张的形势下浪费土地,降低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又严重伤害了资源。
6部委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尝试,无疑是打通土地监管脉络的效率改进。要让土地使用真正形成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意志服从客观规律的态势,还需进一步加强制度改进。比如,建立用地违法审查制度,通过提高土地监察在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权重,扭转监察成本过大、效果不彰的被动局面,让政府部门从土地的利益迷思中跳出来,实现土地的有序开发。此外,还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通过新的长期税种的培育,帮助地方财政减轻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国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在4000万—4500万亩,超出规划安排规模1000万亩以上。能否通过制度改进平衡发展与国土资源保护间的关系,能否将政府部门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定好位,不仅决定房地产调控的前景,也将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
如何关上安置房“质量门”
如果为了速度不管质量是“讲政治”,那么,安置房“质量门”造成的后果又算什么呢?
江西省最大的地震灾民安置小区瑞昌市(县级)瑞民家园,日前被媒体曝光存在竹篾窨井盖、“纸壳”单元门等质量问题。当地政府也承认,因建设工期短,房屋“或多或少”存在质量问题。
安置房的对象主要是困难群众,政府有责任让他们住上舒心、满意的房子。开工前,也常能看到地方政府要做“民心工程”、“阳光工程”的凿凿表态;但建成后,却不时曝出各种“质量门”。这种反差不仅让百姓期待落空,也使政府公信力受损。
安置房“质量门”的出现,自然与开发商缺乏“道德血液”有关。不过从道理上讲,安置房建设要经过设计、开发、施工、监理、政府验收等关卡。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安置房带病闯关的能力怎么那么强?明明有监管验收环节,为何有人看守却无人设防?
监理专家被称为房屋质量的“把关人”。就瑞昌安置房来说,问题反映多年,却长期未能解决。是把关能力不足,还是监管态度不正?群众疑惑重重。监理本应是公正的第三方,然而,从以往媒体披露的其他地方情况看,一些监理专家往往“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监管功能无法发挥。不仅如此,在“竞争”的逻辑下,一些监理企业底线频频失守,不再做给开发商找麻烦的“婆婆”,而当起了听话的“管家”。
如果说,监理企业的花瓶角色中看不中用,那么作为验收主体,政府的作为同样值得反思。目前,政府验收房屋,采取“抽检”和“竣工备案”制。“抽检”就不会挨家挨户,存在漏洞;“备案”是例行公事,不出事不追究。这种监管稍显粗糙,离百姓需求距离较远,还需积极创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瑞昌当地一方面表示“房屋结构安全可靠”,一方面也承认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并解释安置房在建设过程中,在当时是政治任务,工期被缩短,对质量肯定有影响。这种解释其实难以说通。如果为了速度是“讲政治”,那么,安置房“质量门”造成的后果又算什么呢?据悉,瑞昌政府称已成立调查组,保证十天内处理到位。这样的姿
态固然值得鼓励,但为何不能提前做到呢?
今年保障房要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质量问题不容丝毫马虎和放松,它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房地产调控大局。保障房质量不过关,没人愿买愿住,就起不到保障百姓居住权利的作用,难以达到分流刚性需求的效果,给楼市调控埋下隐患。
“要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中央领导的表态,言犹在耳,政府相关部门还是莫要当成耳边风,还请提前关上安置房的“质量门”。
第五篇:2013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深刻时评之三
警惕“勇夺第一”背后的发展陷阱
盲目追逐速度的第一,而轻视质量和安全的第一,必然会埋下悲剧的伏笔,这么多年,因过于追求速度、过于赶工期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可谓举不胜举。可以说,如今“勇夺第一”已异化为一个巨大的发展陷阱。
剥茧抽丝之后,真相一旦呈现出来,总让人感到残忍和愤怒。山西“3·28”透水事故,震惊国人,赶工期或是事故重要诱因。据报道,为了能早日产煤,华晋公司董事长武华太曾提出“花钱买进度”的理念,要求尽一切可能加快工程建设。看来,金钱真是万能的,不仅能买到生活必需品,原来还可以购买进度。
无独有偶,王家岭矿难抢险总指挥、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也表示,“王家岭矿难就坏在这个‘勇争第一’上。”此前,负责施工的华晋焦煤公司于3月5日召开王家岭煤矿项目按期投运推进大会,要求“加快王家岭煤矿项目建设”。
当惟速度马首是瞻,速度成了指挥棒,就必然潜伏危机。根据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当一味追逐速度,就必然罔顾其他。比如,相关部门不仅誓师、表态,还与各施工单位签订节点考核奖罚协议。悠悠万事,速度为大!
“速度上来的背后,生命成为了牺牲品。”有网友如此哀叹。斯诚不谬!当把速度放在了第一位,质量和安全就等而下之了。在这种语境下,最该重视的生命反倒不重要了,生命成了完成目标的工具,不发生事故才怪。
难道“勇争第一”、“花钱买进度”只存在王家岭一地吗?当然不是!曾几何时,“勇争第一”成了响彻神州的流行口号。应该承认,刚从大锅饭的年代走过,在过度强调公平而忽略效率的语境中,安于现状的懒汉思想要不得,没有紧迫感的拼搏意识是不行的。“勇争第一”在当时是必需的,否则就无法后来居上,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落后面貌。简言之,“勇争第一”既是对以往的矫正,也是主动奋进的一种自勉,比如深圳速度就曾一度成为佳话。但遗憾的是,发展到最后,“勇争第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GDP崇拜其实也是“勇争第一”的异化。盲目追逐速度的第一,而轻视质量和安全的第一,必然会埋下悲剧的伏笔,这么多年,因过于追求速度、过于赶工期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可谓举不胜举。可以说,如今“勇夺第一”已异化为一个巨大的发展陷阱。
“慢慢走,欣赏啊!”这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到的。一个人应该保持相对的慢生活,长期的快节奏、高负荷生活不仅损伤身体,也易导致人性的扭曲。慢不是停滞
不前,而是更讲究质量,这质量对人而言是生活的质量,对工程而言是建筑的质量,对国家而言是科学发展。其实,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早些年,提倡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前些年,则提出“又好又快”;再到如今,则提出“好字当头”,在好的前提下加快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清晰的认知脉络显示,决不能盲目追求速度,速度绝不是第一位的。
当然,还需一提的是,赶工期、盲目追求速度,只是事故的重要诱因,不能把事故板子完全打在速度上,否则就遮蔽了其他人祸,比如监管不严,比如执行不力,比如《煤矿安全规程》成了一纸空文。此外,尤需追问的是,为何一些人、一些部门忙于赶工期、追求速度,除了邀功心切、或谋取更大利益,难道与上级部门的施压无关吗?“花钱买进度”是该摈弃的,“勇争第一”潜伏着巨大的发展陷阱,但是不从根本上破除数字迷信、速度迷信、GDP崇拜等等,不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无济于事的,就无法从根子上摈除“勇夺第一”的流毒。
脱贫最需要“自我革新”
珍惜并善用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项扶贫政策,让贫困不再生长,当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的政治自觉
3月19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公布。因此前“高调炫贫”的湖南新邵县未列其中,这则简单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新邵“高调炫贫”事件发生于一个多月前。今年1月30日,新邵县城一些醒目的电子宣传牌上,“热烈祝贺”其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国家级贫困县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并非一回事,新邵未列其中也并不意外。舆论的关注,除了对新邵的揶揄,更有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期待,希望扶贫资金能有效地投入到真正的贫困地区,踏踏实实地落在百姓头上,而不是被一些地方当成“来之不易”的政绩,助长一些地区“以贫为喜”、“以困为荣”的等、靠、要思维。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据报道,2011年国家综合扶贫投入227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逾40%;专项扶贫投入27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1.56%。这些投入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扶贫投入增长之下,有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喜悦,有勤勉奋进、攻坚克难的精神,却也有乱作为、穷折腾的怪相,甚至出现干部超编、形象工程、奢侈腐败的丑闻。
像新邵这样以“雷人”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的国家级贫困县,并不少见。有大手笔投建市
政工程,有一鸣惊人的天价接待费„„错误的政绩观,走偏的扶贫思维,把本应是造福贫困地区的国家扶贫政策,弄出一地鸡毛来。
扶贫,扶助谁?怎么扶?扶贫制度设计的原则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在参加一些西部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句话很值得那些努力“跑部钱进”、争抢“贫困帽子”的地区深思。脱贫不只是要资金、要政策,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理念、找到了适宜的发展思路,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才是可以额手称庆的事。
贫困地区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更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除去贫困的“细菌”,这些细菌隐藏在官僚主义的思想温床上、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里。当公开、公正的原则被遗忘,扶贫资金和政策使用落实难免在暗箱操作中流失殆尽;当“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信仰被抛弃,肌体将失去抵抗贫困的免疫力。
我们早应走出以贫为荣的时代,贫困县、特困区不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数字背后站立的是一家一户因贫而困的生活。珍惜并善用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项扶贫政策,让贫困不再生长,当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的政治自觉。
高铁工程不容“小算盘”
建设领域问题不断,表明监督工作有效性还需不断提高,更需避免有制度不坚决执行、有程序不严格遵循的现象
近日公布的京沪高铁审计结果让人有些吃惊,这让人想起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显示,工程建设领域仍是腐败高发地。
京沪高铁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国家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据悉,3年建设周期中,平均每年都有100多名审计人员、花100多天时间扑在现场进行审计,防范之严,前所未有。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包括审计在内的各种监督工作,不仅起到了利剑高悬的威慑作用,对被审计和监督的单位,也是一种及时必要的提醒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没有如此密集而严格的审计,恐怕漏洞会更多。
还应看到,概算2000多亿元的超大型工程项目,时间压缩成3年建设周期,空间涉及7省市,施工单位和人员浩瀚庞大。如此特大型工程项目,难免会让人钻空子,就此否定京
沪高铁的全部建设工作,不客观也不公正。但无论如何,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特别是人命关天的高铁工程,发生如此严重的资金违纪违规现象,都必须认真反思、高度重视。无论是中央要求,还是群众期待,都无法容忍这样的大事业存在任何个人和部门的“小九九”。高铁审计中查出的问题,相当部分属于部门利益、集体违规。现在“潜规则”里有一种解读,认为只要不把钱放到自己口袋里,违点纪犯点规,都不算什么。
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极其危险。这次查出套取、截留、挪用征地拆迁资金近5亿元的“公罪”,破坏性一点不比个人贪污受贿的“私罪”小;同时,因为“私罪好问,公罪难罚”,往往会因法不责众而使相关部门和领导“脱罪”。这显然而且必将危害我们的大事业。
一旦打起“小算盘”,往往会在工程设计、规划建设时不再把遵循科学规律放在必须、不再把“安全重于泰山”置之首位。比如,审计查出有关方面擅自取消部分路段风屏障的问题。风屏障是确保高铁在大风状况下正常运行的重要防线,取消之后,可能会节约成本,但安全隐患却增加了,“速度风险”也提高了。遭遇这样的小算盘,“世界第一”的水平也被打了折扣。
在预防工程建设腐败问题方面,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措施、规则、制度,实行了纪检、审计前置、全程跟踪监督等多种方式,对抑制建设领域腐败高发现象起到积极作用。但更应看到,建设领域问题不断,表明监督工作有效性还需不断提高,更需避免有制度不坚决执行、有程序不严格遵循的现象。尤其是像高铁这样的重大工程,不仅要避免失范,相反更应成为遵纪守规的示范。
我们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有事”就有责任人;处理责任人时,要防止失之于软,避免罚酒三杯式的轻描淡写。要让每个人,特别是负决策责任领导,既不敢自己伸手,也不敢因部门利益而在大事业中存“小心思”,打“小算盘”。
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的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
有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发人深省: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是两张空椅子,留给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农家小院中,老两口带着孙子,全家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学,留下一地空板凳„„
照片反映的劳动力流失后农村空心化现象,近日为15名两院院士所关注。他们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种地的局面。刚刚结
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忧心忡忡: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
这不是20年前“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升级版,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去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而据统计,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也下降到38.1%。“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应该说,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这对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从另一方面看,农民“洗脚进城”也是用脚投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可能倒逼出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日本为例,1955年到1975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率等,也都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农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空心化农村的照片隐藏着很大的挑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而据媒体报道,中西部一些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更有院士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达95%。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农民与农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然而在调查中,2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高达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同时,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没有人,农业发展不起来,进而造成劳动力和人才进一步流失,几成怪圈。
打破怪圈,同样需要双向着力。一方面,需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势,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同时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走出农村人才荒;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我们一向视之为根本。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九年锁定“三农”问题。“三农”领域既需面对积累下的老问题,也需解决时代化的新矛盾,任重道远。或许,农村劳动力问题正可成为一个支点,撬动“三农”问题解决,让田野更加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