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改革热点面对面》⑤)——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27日 14 版)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考试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是评价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找准了突破口,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必将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 考试招生制度为何要改
我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诗句,就是古代考试制度改变读书人命运的生动写照。进入现代教育以来,考试制度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选拔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莘莘学子通过考试“跳过龙门”,实现了人生梦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同时必须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日益凸显。
唯分是举,应试倾向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分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唯一“杠杠”,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分分计较;学校和老师围着升学率转,疲惫不堪……为分而学、为考而教的状况,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导致育分不育人。这种状况下,往往是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锻炼、重智育提高轻德育培养,很多学生被训练为应试机器,成了“背多分”,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招考不分,录取方式单一。考试的初衷是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招生的目的是选拔优秀合格的学生。两者本是相对独立、互相关联的环节。但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多地把一次考试、一个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且,现在的试卷内容,明显向选拔研究型人才和科学家倾斜。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以及单一性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规避学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响一生的风险,更难以把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考试招生存在不公问题。招考制度犹如一把尺子,丈量着教育公平,引领着社会公平。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差距。但现实中,种种考试招生的不公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比如,一些生源大省考生上重点大学的入学机会偏少,招考的地区差异明显;重点大学的农村考生比例下降明显;小升初“择校热”高烧不退、屡禁不止;等等。
招考不改,教育难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教育部表示,2014年年内将出台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可以说,考试招生改革已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微评
只看分数不看人的考试,会让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让青春年华沉没在题海里。
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枢纽也是闸门,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突破的难点。
滥加分、假加分,就好像发令枪未响,已提前跑了一程,让“裸考”的考生情何以堪。
一边心疼孩子辗转于各种补习班,一边迫于升学压力又不得不逼孩子上“战场”。
声音
袁贵仁:改革须积极稳妥、蹄疾步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给改革留下“后遗症”。
二 高考改革有什么突破
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在整个招考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一切皆空谈”。
为此,这次改革把高考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系统综合的设计,先在一些地方试点,将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命运,改为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评价选拔体系,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综观这次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有不少重要突破。
第一,统考内容和方式有突破。统考,也就是现在每年6月7日、8日(一些地方到9日)进行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统考考什么、如何考,是高考改革的 “重头戏”。在统考改革方面,重大举措主要是两点:一是调整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的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外语不再在统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可以一年多考,将最好成绩计入统考总分。
第二,综合评价有突破。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再实行百分制,而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高校招生基本要求,自主选择参加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招生录取有突破。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实施两个方面重点改革。一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二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体现职教特色,在录取方式和时间上与普通高校分开,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人们对高考改革最担心的是,增加了学生平时表现在高考录取中的分量,会不会被一些人用来打“人情分”,带来新的不公平。有什么措施来防止出现这种弊端?具体说,就是要加快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等,为确保高考公平保驾护航。
链接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的有关重大事件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改革。
◆2000年,北京等地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全国推广分省命题。
◆2005年,开始实行高职高专单独招考。
◆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53所。
◆2007年,海南等4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
晒政策
2014年起高考部分加分项目调整情况
1.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2.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和加分资格。
3.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等8项。
4.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参见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三 中考改革亮点在哪儿
中考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关键一跃,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枢纽。中考改革的取向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每个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中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这次改革究竟有什么亮点呢?
亮点一:注重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一次考试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局限,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根据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科目的学习完成后,及时安排相应考试,减轻学生集中复习和备考压力。同时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情况,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参考。
亮点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优质高中师资强、硬件好,进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大,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是否合理,关系着中考改革的公平性。要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办法,使优质高中向普通初中倾斜,为在薄弱初中的学生提供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分配比例已超过50%,山西、山东等省甚至达到了100%。北京在2014年中考改革中,将全市83所优质高中校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
亮点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为很多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又打开“一扇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在录取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中分开,使部分学生从激烈的中考竞争中分流出来,提前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 小升初改革有啥举措
小学升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升学,从1986年开始,在普及初中的地方,就推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免试升入初中的改革。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一定程度减轻了小学生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但事实上,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宁可舍近求远也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初中,这导致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小升初“择校热”愈演愈烈。孩子们苦练各种“绝技”,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应平静轻松的小升初成为一场激烈的“大战”。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并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举措。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大力推进均衡发展等一系列具体措施。2月,又专门发出通知,对做好重点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要求。要确保免试就近小升初政策落实,关键是用好这样几招。
科学划定片区。落实就近入学,首先要把“近”的范围划定好,让大家知道哪个孩子该上哪个初中。科学合理划定片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教育部提出,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严格学籍管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13年9月1日起,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获唯一学籍号。统一建成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这将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强化公开监督。免试就近入学的各项措施管不管用,关键是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应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等相关信息。小升初期间,应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探索学区化办学。所谓学区化,就是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北京市西城区从2014年起试行学区制,以15个街道行政区划为依据建设11个学区,通过优质校与部分学校的重组,对学区内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实现学区之间、学区内各学校之间资源均衡配置。同时,还将采取高校、优质中学办附小的方式推行九年一贯制。全国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类似试点。
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减少特长招生、取消“共建生”,优质学校片区买房落户成为择校的唯一途径,造成“学区房”房价上涨等。对此,还要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启程。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枝“祖国花朵”都将竞相绽放,成为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
晒政策
做好重点大城市就近入学工作的目标
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摘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问与答
问:如何划定招生片区?
答: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有的区域内有多所初中,有的区域内只有一所初中。据此,划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校划片,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另一种是多校划片,对于初中比较集中的城区,暂时难以单校划片,可按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声音
蔡达峰:就近入学关键在于教育的均衡化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就近入学是为了公平公正,必须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和质量的均等。如果公办学校有质量差异,就近入学就难以实现,因为人们一般会认为,“教育质量”比“上学便利”更重要。
深阅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门户网站。
第二篇: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教师专业素养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地方,而且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园地,促进教师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促进教师又快又好地成长,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老师们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
一、完善三个途径
1.培育立己达人、积极上进的组织文化
(1)建立共同愿景。学校要有共同发展的理念,把学校的核心文化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让学校核心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师个人愿景为基础的共同愿景,培育立己达人、积极上进的组织文化。同时通过教职工大会、科组年级组会议、青年教师成长研讨会等,和教师一起讨论学校发展前景、学校特色发展、教师职业规划等,帮助每一位教师将学校提出的共同愿景转化和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增强职业认同。学校通过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文体活动等,引领教师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倡导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增强对自己职业认同,进而增强投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2.营造热爱学习、和谐共进的学校环境氛围
(1)构建书香满园、勤学成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围绕核心理念,营造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学习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空气和土壤,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校园古朴大气,处处蕴含育人匠心,“本真石”“校训墙”与朝气蓬勃的师生争相辉映;真知楼、求真楼,红墙蓝瓦,使人感受文化的熏陶;校园绿树葱茏,书声琅琅;现代化的报告厅、整洁齐全设施、尽显现教育的力量。
(2)营造民主和谐、团队共进的学习氛围。学校应该汇聚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机制和活动,形成一种和谐共进的精神文化氛围,并通过这种团队力量唤起每一位教师的生命热情,激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学校要引导健康的人际交往,使学校充满民主、关爱、公平、超越的氛围。如我校就形成了“立己达人”教师文化,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努力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
3.搭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网络平台
(1)完善系列促进机制。要分析、分类本校教师队伍情况,不断完善、创新培养机制,通过合理设置台阶,引领每个教师层次群体和每位教师个人都有相应的目标和动力,拾级而上,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并得到长足发展。首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学校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和学校教研室,帮助每一位教师撰写专业成长规划,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通过教师个人和领导小组客观记录和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定期进行记录和更新,成长档案可以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依据,让教师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其次,通过校内梯队评比、按层次培养等制度,让每个教师都能持续地、不能懈怠地发展。最后,要完善考评制度,不断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并敢于重用脱颖而出的教师。营造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的良好风气。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活泼多样、教师喜欢、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成立教师俱乐部,开展教师茶座,等。教师可自愿参加。活动形式可以包括教师基本功展示、专题演讲、美文欣赏、等。如我校在每个年级办公室附近,为年级教师配置一间教师书吧,为老师们营造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环境,使老师们工作之余,充分交流,集思广益,携手共进。
学校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通讯媒介,对老师进行学习的引导。如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校讯通等。俱乐部需倡导健康的人际交往。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注、认可、鼓励,加强沟通,激发所有人的热情,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3)搭建以课堂研究为重点的校本研修平台。课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同时更是教师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地,聚焦课堂,以课堂研究为重点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锤炼师能、促进提升的重要平台。突出抓好这项工作,可以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迸发灵感与智慧,快速成长。
落实校本研修,可以在教师中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学年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每学年完成一个学生(班)案例分析;每学期阅读一本以上的教育专著;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每学期命一份优质的试题或制作一项优秀课件;每周参加一次科组或备课组活动;每节课有一个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做法。
二、坚持四项原则
(1)坚持以自我发展为出发点。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自己的主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做专业发展的主人,作为知识分子,要开放思想,保持学习的理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自觉提升个人素质。
(2)坚持学习、实践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所以要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积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一般来说,要历经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观点的形成和提炼等途径,才能向骨干教师迈进。
(3)坚持循序渐进与突出培养相互统一。教师的成长,先是要课堂教学过关、班主任工作过关,然后是学习学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进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在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逐级评定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这样循序渐进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层级、梯队发展。同时,对一些在某一方面素质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为其“度身定做”成长方案,突出培养,让人才脱颖而出。
(4)坚持人性化管理与良性的竞争环境协调。营造和谐式的竞争环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合作竞争,提升发展高度、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良性竞争,不断造就优秀教师。
三、利用五种学习形式
(1)个人自学。这是发展的基础。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制定三年个人自主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导师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发展诊脉、定向。在自学中,要特别注重自我反思,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我们增长悟性、常教常新。
(2)团队学习。主要包括同伴互助、教学相长、建立工作室、交流学习等形式。如创建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学科组、学习型课题研究小组和学习型课程开发小组等,重视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各种互教互学、互相分享的“学习共同体”。
(3)专家引领。通过引进来及由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等方式,成立学校教师成长 “顾问团”,以讲座、论坛、辅导、行动研究等形式组织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术性。如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的“双师进课堂”项目,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阅读写作。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让阅读成为师生最常态的生活方式。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写”,可以更好地反映教师在实践、学习和思考后的研究结果。
(5)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促进教师提高的非常有效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1).(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
第三篇:搭建良好平台 促进人才成长
搭建良好平台 促进人才成长
按照城建集团和上煤一公司《关于实施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的工作打算》的文件精神要求,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从部门青年积极要求上进、争取成为企业有用之才的迫切愿望这一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青年人才聚集中企业中来,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实现人才强企战略,促进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一、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加快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在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优劣势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认识到,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上煤一公司要成为管理、技术、资金、设备密集型的强势施工企业,完成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迫切需要造就一批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富有创新思维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去建设青年人才队伍,形成适应企业实际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用人方式上,要拓宽视野,积极探索新的选人用人方式,改变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通过签订带教协议,交流岗位,压担子,加速了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005年管理部门有一名青年导航对象提拔到公司中层领导岗位上,一位青年导航对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抓紧组织落实,完善工作机制
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组织,培育出一支高素质、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管理部门青年人才队伍是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近年来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因此,要把培养青年人才象“抓生产、抓市场”那样抓紧抓好,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制度、有措施,不断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抓紧组织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配备导师。管理部门共有8位青年导航对象,占公司整个青年导航对象的50%,培养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十分艰巨。为此,结合他们的发展方向,支部和工会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一位导师,签订带教协议,明确导师职责。通过导师对青年人才阶段性的督促和指导,使青年人才在较短时间内在政治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上有所提高,帮助青年人才挖掘自我潜力,使之向发展目标更好更快的前进。二是外出培训。党支部和工会根据青年导航对象不同的发展方向,如政工、行政管理、工程、经营等,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青年的文化业务水平。通过其本人的刻苦学习,已有3位青年导航对象取得了本科文凭,2位青年导航对象取得了中级职称。三是岗位交流。党支部和工会着眼于青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立足于横向交流,寻求青年管理人员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途径,2005年组织上为2位青年导航对象调动了工作岗位,为导航对象展示才华搭建舞台。
三、围绕结构调整,大力选拔培养青年人才
为了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择培养力度,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专门召开了各部室负责人会议,分析各部室青年队伍现状,选拔出具有可培养潜质,并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表现良好的优秀青年。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推行定师带教的方法,在实践中压担子,在岗位上展才华,政治理论与业务能力培养双管齐下,既加强导航青年在业务能力上的培训,如政工类、工程类、管理类、技术类等相关职业技能,职称的专门课程培训,又不忘在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培训,做到短期培训与正规培训相结合,集中轮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同时还组织他们听党课,发给有关政治理论书籍、参观学习、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录像,提高青年导航对象的综合素质。支部和工会还经常召开青年座谈会,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广泛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管理知识、企业发展与青年发展的研究,通过开展与青年面对面的交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着力解决怎样针对不同青年的特点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生涯导航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塑造未来,展示青春风采”的主题活动,使学习教育与开展主题活动相结合,督促推进与加速培养青年队伍健康成长相结合,探索实际活动与提高青年理论素质相结合。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为激励引导管理部门青年人才实现预定的奋斗目标,充分把握并深入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党支部和工会不定期地找导航对象进行发展性谈话,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明确方向,将组织对其的定位与其交流,公开透明度。同时,要求导航青年以书面形式将个人职业规划上报组织,根据导航青年的个人规划及组织对其的期望与定位,帮助他们制订有针对性的三年导航规划,为导航青年三年的成长历程进行客观的记录。支部和工会每年对导航对象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在了解规划执行情况的同时,将考核意见反馈给导航青年,同时根据考核情况,及时调整下一年的导航计划。为了加快青年成才,我们对每位导航对象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要求每位导航青年每年阅读一本好书,撰写一篇论文,开展一次宣传教育活动,立足本职岗位做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总结,将青年导航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要求每位导航青年认真阅读《细节决定成败》通过企业局域网,将读后感张贴其上,达到了教育、交流、宣传,提高效果。
通过一年多来的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开展,我们初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提炼出一些好的做法。我们体会到,要搞好这项工作,首先要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从培育企业优秀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导航活动对企业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导航工作,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明确各部门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任务和职能,在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其次,要以发展、创新、改革的观念认识和对待导航活动,积极支持导航、服务导航,要依靠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规划,良好的工作机制,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青年成才环境;第三,要依托团组织良好的人才培养工作基础,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做好宣传普及、调查规划、信息反馈等工作,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通过弘扬青年人才中先进事迹,使广大青年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第四,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评估机制,便于企业及时、动态地掌握青年的思想、工作状况,并根据青年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和帮助。但单靠导师这条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各级党政统一领导,整合各方资源,结合企业自身与青年的特点,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青年职业生涯导航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构建企业和谐环境。
公司青年职业导航活动的开展,为管理部门初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有开拓创新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和尝试加强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加快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根据企业现状,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人才使用、培养和储备新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科技是企业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成才是员工第一需求”的意识,以“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励关键人才、储备发展人才,以推动 “6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为壮大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四篇:引进国际认证机构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本报讯(记者赵晖
张雯婧)从昨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获悉,本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意见》,明确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今后五年,本市职业教育将在体制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以及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人才资源需求相衔接的高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海河教育园区一、二期建设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博物馆等6个国家级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综合实力强、师资配备齐、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优、办学效益好和辐射能力广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高标准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技能大赛办成国际知名品牌赛事。全面提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综合实力,全市高职院校数控制在30所以内,中职学校控制在50所以内,基本形成高标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五篇: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