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初二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1框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梳理
为什么要保障宪法实施?
如果宪法得充分、有效的实施,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那么,国家行使将会违反法治的要求,我们的幸福生活就不能真正实现。
怎么保障宪法的实施?
保障宪法的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监督。
一、根本活动准则
1、宪法的构成:宪法除序言外,设有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微、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我国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实施的新中国第四部宪法。
3、我国宪法的本质:
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4、宪法的内容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5、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6、宪法权威的重要性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7、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8、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
9、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10、宪法和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的区别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二、最高法律效力
1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1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表现
(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13、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1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得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1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规定内容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6、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宪法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以宪法为核心
18、怎样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
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识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明确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识记宪法的构成和主要内容;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提高对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持党依法执政;增强对宪法地位的认识,热爱宪法、尊重和拥护宪法。
教学重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的地位。教学难点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宪法内容、地位幻灯片。2.精心备课,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搜集宪法知识资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倓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通过这个谜语就可以看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宪法的组成、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8~21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并在书上作记号。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视情况可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通过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正是因为它是根本法,所以对宪法草案要进行全民讨论,才能突出对宪法的尊崇。
【知识拓展】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后,引导学生作出下列分析:(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或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原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2)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或是怎样使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
(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中间“相关链接”内容,以此来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做到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我们上课前给大家列举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具体的“高”地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次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1.最高的法律地位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下面到第21页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最高的法律权威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探究与分享”,把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知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六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知识拓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以受教育权为例,教师也可讲授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从宪法方面看,受教育权只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宪法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它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专门立法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受教育这项权利。
教师总结: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对比,可知: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可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看教材第23页右上角图片,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或者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左上角一段文字。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知识拓展】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政治重点之一就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正式提出。因为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司法需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前进的一步。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此项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制度将被停止使用,成为历史。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从法律形式上非刑法规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中央这一重要举措引起法律界极大关注。该举措主要体现三层要义:
其一,维护法律权威,为推进法治中国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教制度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废除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其二,避免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废除这一制度对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义不容忽视。
其三,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显然,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明显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适应,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
(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同: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
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5.宪法与普通法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需要我们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宪法的构成和内容,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还需要我们明确宪法的地位,那就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篇:新人教版八年级初二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第1框公民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1)政治权利和自由(2)人身自由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4)平等权(5)宗教信仰自由
(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1)年满18周岁(2)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6、政治自由的内容: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7、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8、监督权的意义: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网上评议政府的意义:
(1)网上评议政府,有助于政府接受市民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2)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10、网上评议政府的内容:(1)工作业绩(2)工作效率
(3)执行力建设
11、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2、人身自由的含义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人身自由的内容: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4、人身自由的地位、作用: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1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7、人格尊严权内容
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18、住宅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19、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1、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内容(1)财产权(2)劳动权(3)物质帮助权(4)受教育权(5)文化权利
2、财产权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财产权的内容
(1)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
(2)依法对财产有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的权利
4、劳动权的含义
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5、劳动权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6、劳动的作用
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7、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8、国家保障公民实现物质帮助权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9、受教育权的含义
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10、教育的作用
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11、公民的文化权利的内容(1)科学研究的自由(2)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3)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12、文化权利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13、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四篇:2018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2框加强宪法监督教案新人教版 - 副本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尖山中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季绍宾 朱绍甫 廖元会 唐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知道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道理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所采取的措施。
⑵.提高自学、合作、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能够运用宪法原则维护自己的人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交流,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理解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知道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道理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所采取的措施。
3.情感态度观: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提高宪法意识,认识到宪法是维护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教学难点:(1)宪法怎样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国家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所欠缺。
2.本课内容对现阶段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距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存在很多国家机关,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 有“人民”二字?
师:这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体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活动一:阅读周记
阅读教材第2—3页“运用你的经验”中小眉的周记,思考解决她提出的问题。1.思考:(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2)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3)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提示:(1)填在书上的图表内。如检察院、驻外领事馆、出入境口岸等。(2)国徽是国家的宪法规定的代表国家的标志,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我们必须尊重、爱护国徽。(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活动二:宪法规定知多少
2.思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是如何确认的?
提示: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教师归纳:(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一)经济制度 活动三:生活剧场
山东邹城某村,年终农民人均分红人民币4000元,年满60周岁长者另有500元贺金;每年“三八”妇女节组织年满18周岁的女性旅游。
1.思考:(1)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2)我国经济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1)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2.教师归纳:宪法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有经济基础做保障。
(二)政治制度
3.思考:公民在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表本组的看法。
提示: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4.教师归纳: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这就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三)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保障措施
5.思考:(1)什么是公民权利?(2)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体现在哪里? 提示:(1)公民权利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等。
6.教师归纳: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并规定其担负捍卫国家主权、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的使命,从而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得以实现。
(四)我们该怎么做?
7.讨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8.思考: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呢?
9.总结:我们也是国家的主人,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 尽的责任。
目标导学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活动四:实例再现
发展义务教育
提供营养午餐 开办农家书屋
开展再就业培训
1.思考:(1)以上四举措的共同点是什么?(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提示:(1)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2)空气质量、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高铁发展等。
2.教师强调: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目标导学四:人权的主体和内容
1.找一找:阅读教材找出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
2.总结:(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2)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目标导学五: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一)完善立法
1.思考:我国是怎样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公民权利的?
提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宪法,规范立法权的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
2.思考:保障公民权利,行政机关应该怎么做?
3.总结: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三)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图一
图二 4.读图思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怎样保障公民权利?
5.教师归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四)加强宣传教育 活动五:走进法治宣传
6.讨论:请为法治宣传教育设计几个宣传口号。
提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用法律武装人,提高人!”“遵守法纪,从我做起!”“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等。
7.教师归纳: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活动六:减贫在行动(结合教材第10页漫画)8.思考:(1)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2)你希望国家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9.教师总结:(1)可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性质、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等方面总结。(2)①政府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②政府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③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利用科技脱贫致富等。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我们该怎么做。一个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四、板书设计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 知识。由新的材料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课本中的知识概括性强,学生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结合大量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学习、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第五篇:2017-2018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人教版)教案:2.1坚持依宪治国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第1课时 坚持依宪治国
知识目标
1.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2.懂得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识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4.明确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能力目标
1.识记宪法的构成和主要内容。
2.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3.提高对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持党依法执政。
2.增强对宪法地位的认识,热爱宪法、尊重和拥护宪法。
重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的地位。难点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宪法内容、地位幻灯片。2.精心备课,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搜集宪法知识资料。
一、时政导入,场景激趣
图片: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宪法的组成、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8~21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并在书上作记号。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视情况可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通过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正是因为它是根本法,所以对宪法草案要进行全民讨论,才能突出对宪法的尊崇。
【知识拓展】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后,引导学生作出下列分析: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或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原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2)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或是怎样使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中间“相关链接”内容,以此来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做到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我们上课前给大家列举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具体的“高”地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次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1.最高的法律地位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下面到第21页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最高的法律权威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探究与分享”,把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知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六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知识拓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以受教育权为例,教师也可讲授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从宪法方面看,受教育权只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宪法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它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专门立法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受教育这项权利。
教师总结: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对比,可知: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3.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可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看教材第23页右上角图片,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或者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左上角一段文字。教师总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知识拓展】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政治重点之一就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正式提出。因为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司法需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前进的一步。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此项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制度将被停止使用,成为历史。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从法律形式上非刑法规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中央这一重要举措引起法律界极大关注。该举措主要体现三层要义:
其一,维护法律权威,为推进法治中国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教制度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废除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其二,避免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废除这一制度对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义不容忽视。
其三,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显然,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明显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适应,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
(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同: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
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5.宪法与普通法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需要我们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宪法的构成和内容,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还需要我们明确宪法的地位,那就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练习:见练习册
根本宪法的组成和内容的活动准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则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坚持依宪治国
最高的法律地位 最高
最高的法律权威的法
最高的法律效力律效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力
宪法与普通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