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登高检查材料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渠县琅琊镇第一中心小学
唐登高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坚持集体和自学相结合,坚持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员行为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决议、决定,对教育局党委、校党支部作出的重大决定,没有发表过与其相悖的言论,更没有与之相背的行为。虽然对党内出现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有一些不理解和迷茫,甚至个别时候还产生过消极想法。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没有过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的事情,始终坚定对党的信念,坚信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始终坚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但也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认识能力有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执行党的纪律不严,标准不高,执行力不到位的现象。自己对党是忠诚的,对岗位是热爱的,对履职是努力的,对工作是认真的,对自身要求是严格的。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上立场更加鲜明,个人的党性观念不断增强,坚持群众路线的根基不断夯实,改进作风的标准不断提高。一是坚持党的宗旨意识不动摇,始终保持理想远大的人生观。作为一名党员,随着入党时间的延长,对党的朴素感情越来越深厚,对党的信仰、对组织的信赖、对荣誉的重视,与日俱增。能够始终不忘入党初衷,不忘组织重托,不忘领导和群众的期待,能够始终按照党的章程衡量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除了党的事业和工作以外,从不渴求什么,是我时刻提醒自己的人生信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干什么工作,始终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从来不因其他问题影响自己对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二是坚持履职尽责不懈怠,始终保持顾全大局的全局观。多年来,自己始终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担心自己因为素质低而不适应工作,担心能力差而完不成任务,担心知识少而跟不上形势。注重学习新知识,研究岗位,能够本着为集体、为教师、为个人负责的原则,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搞好服务和管理,努力做到让组织放心、让大家满意。三是坚持遵规守纪不变通,始终保持立党为公的权力观。自己经常这样提醒自己,该得到的党和国家都给了,不该得的一文也不要,这是多少年来自己始终坚持不忘的自我约束准则。能够正确处理好岗位与职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加强风险防范和制度约束严格自律,努力为大家做出好样子。特别是党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能够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掌握政策,抓好落实。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履行职责中,甘愿奉献、甘在幕后、甘做配角。
二、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和转变作风方面的情况
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自己通过学习,深切感受到这是聚党心得民心之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转变干部队伍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对此是深感振奋并由衷地拥护。对照党章和八项规定的要求认真反思,在我所承担的工作中,能够认真贯彻局党委、校支部的各项决定,在工作中,积极协助学校行政和支部抓好教学、师训、和继教等各项工作,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得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到了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工作上,没有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现象,比较淡薄名利得失。
三、“四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己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党员的政治本色,但是,用新时期党员的标准要求来衡量,用党章和党的群众路线来对照,在“四风”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1.形式主义方面:
⑴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存在着为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而学习,为应付开会讲话而学习的情况;
⑵深入班级和到村小、调查研究停留在走一走,转一转,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较少的现象还存在。
2.官僚主义方面:
⑴对不直接分管的工作关注不够,了解不深、研究不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⑵为师生员工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应该更加自觉地深入师生,了解师生员工诉求。
3.享乐主义方面:
⑴艰苦奋斗意识有所减弱,工作动力有所减退,存在精神懈怠、不
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消极现象。
⑵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存在着追求安逸的思想。
4.奢靡之风方面:
生活中自己不喜欢大吃大喝,但有时觉得相互请吃挺有面子,所以也有吃请的行为,偶而有铺张浪费现象。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但主 要还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缺乏党的群众路线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理论学习不够。
一是认为自己只要抓好工作落实和业务知识学习,就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不需要有多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这就造成了自身政策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是从客观上总是强调自己工作忙,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三是在学习上深度不够,尤其是对深层次业务理论的学习,研究不够,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面上贯彻,缺少理性思考。
2.进取心不强。
创新破难的意识还不够强,办法不够多,习惯于过去的老思维、老经验,难以跳出框框,存在畏难情绪,碰到困难总想能绕道走,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办法。自身存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深入等问题,有时过于依赖分管处室领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能安排专人去做,自己做好决策、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和研究。
3.统筹兼顾的能力不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统筹兼顾。我在工作中,一是缺乏对学校工作的通盘考虑,有时候安排活动太多,使得教师疲于奔波,忙于应付,造成了工作的被动不说,有时怕得罪老师,使教学管理工作 创新不够,教学质量提高不大。
总之,找到问题的根源,认清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克服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上述问题的存在,虽说不是主流,但它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必须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加以克服、改正。
总之,我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工作,在科学和务实上下功夫,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活动中接受教育,改进方法,提升素质,把思想和智慧更好地凝聚在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协调发展之中,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实际行动助推我校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振兴渠县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检查书-唐华东
检查书
尊敬的老板:
对于4.17事件,我身为公司主要负责人之一,应该深刻检讨。
4.17事件原因分析:
1,外界影响。具调查了解是廖经理在前不久认识了来公司308消费的客人才接触到的XX,可能也是受客人诱骗或好奇才步入歧途。以后工作中着重强调要求所有员工坚决拒绝这样的客人,坚绝杜绝接触XX,如有再犯,一定严惩,或交公安机关处理。
2,管理不善。主要是思想教育没做好,管理不够严格,我只注重树立自己个人形象而忽略了整体形象。以后应加强管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团队形象建设。
3,监督力度不够。我也是出于对廖经理的信任和放心,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我把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机房这块,没有过多的直接参与楼面监督和管理。这也是我工作的一大疏忽和失职。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应加强对楼面的监督和管理。
4,当事人法律观念不够。当事人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此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没认识到这种行为对公司、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后应加强员工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35,当事人意志、信念不够坚定,生活态度不够端正,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败坏。可能是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家庭教育有关。这些只能靠当事人自己如何摆正自己的人生观——多学一些能使自己身心健康的知识,多从事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竖立一个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人,同时也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才能让你的人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
4.17事件,我身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我管理上的一大失职,有不可逃避的责任,我接受公司给予我处分。处分建议:
1,离职。
2,降原职。
3,不参与公司决策和管理。
通过这次事件,使我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尤其是管好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难,管理者的责任更是多么的重大,管理一定不能松懈,一定面面具到,一点儿不能马虎,时刻警惕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潜在的问题发生。
尽管,现实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隐形炸弹”,你不知哪会儿会在哪里爆炸,就像自然灾害一样,但在管理实践中应时刻高度警惕,努力排查,逐一解决,尽可能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管理又像盖房子,如果把企业比做“房子”,把普
通员工比做“砖块”,把重要管理层比做“脊梁”,那么,要把每一块“砖”都放正了,如果一块“砖”没放正就会影响到整栋“房子”的“美观”(企业形象)和“坚固度”(企业凝聚力),尤其是“脊梁”更不能放歪了,不然整栋“房子”就可能会“垮塌”。
关于对廖经理和其他参与人的处分建议:
4.17事件,廖经理犯了严重错误并触犯了法律,是整个事件的直接责任人,理当受到严惩,但出于对廖经理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对公司的忠心耿耿,更是多年来的精心培养,也是老板的一员爱将,如果就这么让他走了,我想老板也非常痛心,何况廖经理也是初犯,综合考虑我想应给廖经理一次改过的机会,这样他会更加加倍的努力,使工作做的更好。对于廖经理和所有参与人我的处理建议是:每个人写份检讨书,保证以后决不再犯,如果再犯坚决辞退并送公安机关处理。同时给予相应的罚款。
服务员罚100元
部长罚款200元
经理罚款300元
唐华东
2012-4-19
第三篇:《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知人论世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尊称为“诗圣”。
知人论世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
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春望》《望岳》《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播放朗读录音,四、朗读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联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高远壮阔,苍凉萧瑟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整,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明确: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不断扩大。江水不断流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消逝,作者的生命如同落叶般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还处于混乱之中,诗人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这两句诗抒发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有哪些“悲”? 炼字答题步骤:(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2)这个字写出了……。(还可考虑手法和诗句翻译)(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例:“常”(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常”字用得好,“常”的意思是长久,长期。(2)这个字写出了……。
“常”字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的时间之久。(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独”
(1)“独”字用得好,“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2)“独”字写出了诗人登台时无亲朋陪伴的孤独场景。(3)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悲 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 4.日见白发增而壮志未酬之虑 “悲”的根本原因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时局艰难,“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借酒消愁,但穷困潦倒,加上疾病缠身,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写景 首联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气势开阔 抒情 颈联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借景抒情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苍凉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之情。
六、艺术赏析
(1)格律精严。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2)语言精练。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意思。(3)借景抒情。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
第四篇: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把握诗歌节奏
第二课时——展示课
四、诗文赏析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1.首联:(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以十四字写六种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是一只离群失途的孤鸟,孤独而痛苦。这是一幅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的凄清画面,“鸟飞回”一句,更点明了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诗人的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诗人凄怆哀怨之情溢于笔端。
(教师板书:凄怆哀怨)
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对比出人的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看这孤鸟,离群失途,同时天涯沦落人,独在异乡不得归。
2.颔联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一年之中,枯荣轮回,这表现了什么?(生命之短暂);俯察江水,滚滚东逝,奔流不息,又象征了什么?(时间之无穷)。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互相映衬,诗人以自己行至暮年的有限生命,去观照无限的历史长河,有什么感慨呢?(从这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感怆,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这幅画面雄阔苍茫,表现出人生的沉重悲壮。(教师板书:沉重悲壮)指导朗读:“萧萧”、“滚滚”两词应重读,表现出“沉重悲壮”的情感。
3颈联、尾联 指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指导学生体会诗人寄托的心境。大家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明确: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处境和心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离乡万里,倍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好饮而不得,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这四句写出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这两联既写出忧生伤己,又写出忧国伤时。(板书:忧生伤己,忧国伤时)
第三课时——展示课
1、提问:但只是写出个人之秋吗?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明确背景: 祖国山河处在战乱之中,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
虽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大唐帝国日渐衰微,但诗人仍止不住登高远眺的脚步,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还是在为破碎的山河祈福?我们无从知道,但这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可见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国家之秋”,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真正意蕴。
2、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诗人说:“艰难苦恨繁霜鬓”,请认真思考一下,“艰难”和“苦恨”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不得意时可以“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扶大厦之将倾,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3、“七悲”,颈联、尾联借秋写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凡此“七悲”,悲恨万端。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 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 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 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 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 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 指导学生朗诵全诗。
五、总结: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全在一个“悲”字。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是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板书:悲,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展读全诗: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而他喃喃自语般的倾诉就注定会成为虎啸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景描述: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古代,人们更愿意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也许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吧。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偊偊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
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2.这个老人是谁呀? 是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登高”。二.朗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2.(配乐朗诵《登高》)3.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言志”么。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三.品读诗歌
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悲伤、忧愁、孤独„„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1)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②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教师补充: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教师补充: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教师补充: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杜甫于58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岁,是去世前三年。)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我们也来说说诗人境遇之悲的具体体现。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教师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教师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教师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还有8层意思,你能读出来么?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
“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
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7.总结: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再带着感悟朗读。
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学生朗读。
五.看杜甫《蜀相》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2.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诗歌的哪两个字上,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