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读《王蒙谈文化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读《王蒙谈文化自信》
成功的经验告诉世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坛常青树和多面手王蒙先生,在新书《王蒙谈文化自信》(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中,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他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
何谓文化?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文化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大到无时无刻、无处不有。人类带来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我们关切的一切,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小康的实现、世道人心的优化,产品质量的完美,国际形象的塑造,无不期待着文化的培育与充实。
这部《王蒙谈文化自信》,是从王蒙近十年来的主题文章、演讲及采访中,收录了精选出的20篇文稿,共分“综论”、“历史的经验与责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四部分,多侧面、多视角地对“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进行了学者式的思辨。书中,王蒙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点,探讨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王蒙虽不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但他希望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发人深省,让人沉思。
王蒙认为,中国共产党当初之所以能打败各种势力,走上执政的位置,一个充分的理由便是延续了中国“邦以民为本”(尚书)、“民为贵”(孟子)的思想。毛泽东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与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了也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如今,党中央又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提出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转化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使命的担当与自觉。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于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精神;它水滴石穿的坚韧性,它接纳与深思的求变精神,还有它屡败屡战、永不言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
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王蒙认为,即使在“西风强劲”的外部环境下,人们也将日益认识到自己传统的可贵,将日益进行必要的品位培育与选择。“别着急,我们谈传统文化的时候,千万要有一点品位。我个人是不赞成挺热的天,让小孩穿上稀奇古怪的戏装背《三字经》,背《弟子规》的。”王蒙说,要培养品位、培养一定的水准,创造出既有民族风格,又能够被全球所接受和喜爱的文化成果来。读之,感觉认识独特,处处体现着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
作为一位83岁的老人,他认为,目前我们的文艺生活正趋向大众化、海量化,这是挡不住的时代潮流。但其中也有令人忧心的东西,“现在每年几千部长篇小说出版,但那种让大家争相传阅、爱不释手、感动至深、拍案叫绝的书,你还能说得上来吗?相对来说,流行的多是些恶搞、文化段子。”因此,他建议,文艺工作者要敢于看不起那些浅薄化、碎片化、单纯搞笑的所谓作品。尤其是年轻作家,更应该珍重自己的头脑,不要起哄,“一句话,除了潜心写作,干咱们这一行的人没有别的法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心理建设”,需要更加清楚地认知我们的文化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读了这本书,感到王蒙的忧患与焦虑,兴奋与冲动,处处体现着他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担当。我想,王蒙把思考的目光聚焦在文化的自信上,其实就是对当下文化状况的一次反思,而这种反思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二篇: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编者按:
在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除了“不忘初心”,同样备受瞩目的一个词是:文化自信。这也是公开报道中,一个半月以来,习近平至少第三次提“文化自信”。足见这4个字在他心中的分量。
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
在习近平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
他进而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可见,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均有大量论述。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即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们整理习近平对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论述,供读者参考。
相信,这些讲话,将对8800余万党员,理解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有所帮助,也将助益全体国民和世界读懂其对文化的热爱。
谈文化自信
★全党要坚定4个自信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同上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 ★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0.89%]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2014年6月6日,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14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
★讲清楚中华文化 阐释好中国特色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谈革命文化
★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6年4月24日,在安徽考察调研
★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要积极支持老区脱贫攻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强军兴军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2月1日至3日,在江西考察调研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015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 ★弘扬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
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2015年2月16日,春节前夕视察看望驻西安部队 ★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来,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国家工作大局、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2014年10月29日,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
习近平论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第三篇:谈自信
谈自信
谈自信
文 / anonlee.entryBody.body p {overflow:visible;}
自信不可失,因为自信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在面临失败的时候,往往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自信,而缺乏自省常常是自己的性格(不够果断、软弱)、是事业不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许多人认为,信息这个东西是天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但是其实是很多人认识自信的一个误区,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能够受到大人们的喜欢,在小孩子的心里面,就会认为自己是善良和聪明的,于是就尽力是自己的行为,慢慢的就养成了自信的习惯,恰恰相反,那些在大人们的眼里是笨、蠢、懒的孩子,经常会因为受到责骂而渐渐的养成了不自信的习惯,就真的成为品行恶劣的孩子,所以一个人的品行也是来源于自信,取决于自信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和做人的原则,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个标准去进行对比,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就应该少训斥自己的孩子,要尽力以鼓励,引导的教育方式提高孩子的自信,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做人原则和标准,如果对于我们自己想要进行某方面的修养,我们就应该首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不然,我们的努力将会全部落空,所以对于人的培养和改造,只能影响他的内心世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一条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
对于自信,于我们人类非常的重要,无论干事业或者与人交际、交流,都需要自信力,我们总是本能的竭力保持这种自信改造成的形象,我们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责备,但是我们接受的只是那些善意的和那些我们认为对的信任和爱护的人的批评、友好的奉劝,如果有人有意要伤害我们的自尊,要贬低我们,训斥我们,说我们是废物、是笨蛋,我们便会以自己的本能的去进行反击,进行自我的维护,维护我们宝贵的自尊和自信。总之一句话,我们人,自信力千万不可失。谈自信 作者:梦界 烟雨红尘 于 2007-01-06
站在生的山腰间俯视,从前攀爬的脚印历历在目,有跌倒过也有爬起过,有失败过,也有功过。那些痕迹只不过是岁月的见证。而真正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或许前面 的路会越来越艰难,不过俱扔有自信,是的顶会被 我们所征服的。
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横扫 一切拖沓、退滞、犹豫与懒惰:自信是战豉,是号角,是催勇往直前,奋发向,大胆挺进,自信是光,是雨露,是琼浆,思维敏捷,精神抖搂,挥洒一切。尽管生多挫折与磨难,但是只要自信面对,就可从中悟出,多彩生的道理。尽管生活环境会有优戛与
之分,但是只要充满自信,就可以摆脱困境,自己创建完美的生,尽管功的路途遥远而漫长,介只要你有贪心,就可享受从层层云雾中拨开得到的绚丽夺目的光!
有说过,做不了太,就做星星,在自己的星位发光发,做不了大河的,就做山溪,靠自己的努力 汇聚 大河,做不了伟的,就做平凡而实在自我,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没有自信,没有一自我信服的力量,就无法登顶。去迎接更多的曙光,寻找更多的希望
古往今来们都明白自信 的重要,而如何自信?如何拥有这种力量呢?我想说,每个都可以充满自信,因为你就是你,真实的自己。记住自信是功的资本
谈自信
作者: yorklee5257
发表日期: 2010-12-19 13:16 今天想谈「自信」,因为在我遇见这么多的人中,往往都给我一种缺乏自信的意象。而且自信往往被人曲解他的意思了。在与周遭人相处时有时你的自信是霸道,在一些重要决策时不能说服别人的自信是一种固执,在感情世界中你自信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不受尊重。所以自信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先说比较学术性的描述,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通俗一点的话就是你个人性格特质在社会活动中所显现出来正向能量。他的反面就是没自信所以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负向能量了。一般我们说的正向能量就是积极进取,遇事总能坦然以对,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前进。而负向能量就是萎缩不前,遇事逃避诿过,一遇到有人质疑就退缩转向了。说到这里你能查觉出身边的朋友中,谁有自信谁没自信了吗?
当然自信心的养成除了先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基础之外,出了校门之后的工作与社会历练也是我们自信心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现在我们会遇到那么多没有自信的人呢?我听了很多朋友的故事之后,发现中国人一直长期以来的最大问题是:攀比?也就是说我们太爱跟人比较了?俗话说的:都太要面子了?为什么要面子跟自信会扯上关系呢。当大陆经济发展迅速之后,自幼无论家庭或学校教育,总是把谁家经济条件好看做一个先进的指标?因为经济环境好,所以小孩子在教育上可以额外学得比我们更多的东西,语文啦,乐器啦,书法啦,甚至于课后辅导,以读名校为目标,无形的就有那种天之骄子的产生,而攀比不上的人就觉得我一定比不上他们的,所以就处在一个比不过人的心理中,久而久之就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了。长大后在进入社会工作后,面对所拥有的知识的缺乏自信,往往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这样的不良循环就产生了自信心不够的现象。其实以面所说的问题还有一个我们都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发现自己除了物质以外的价值」?一颗热于助人的心,一个肯吃苦耐劳的意志,甚至慈悲慈善的心其价值又如何呢?在这个社会氛围中,要有自信心首先要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这种价值跟赚钱更谋生无关。也许你对待周边的人特别有热情,热于助人也往往得到好的响应,这也是一种价值,你也许资质不好但是却特别有耐性,所以你学到的东西特别扎实,也许你不会说话不善表达,但是却可以用做出来的东西表达你想说的。重要的是你要找出自己的特质来去发挥你的特长。并由持续的坚持中获得自己的自信。
上天很公平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我们不须去跟别人比较,因为求人改变的事不如改善自己,只要发掘自己的特质,无论他能不能给你在经济能力上得到更好的回报,都要好好的运用他,因为他是你在这个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你连这个都不好好珍惜,那么其它的奢望都成了「欲念」而已,而欲望跟自信最大不同点是一个能让你焚身,一个能让你平静。让我们都能找出自己最好的特质建立自信,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个好的出发点。
再谈自信
[ 2007-11-6 | 自言自语 ] 都说人要自信,有了自信,一个人才能站稳脚跟、闯出事业,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何谓自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任。从道理上说,高低不同的社会地位,多少不一的经济收入,大小不等的实际能力,都不应影响一个人建立他的自信。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是否丰厚,实际能力如何,一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充分的自信。
曾读过一篇文章,文中认为根据现代文明的观点,“自信的基础是一种文化态度,与是不是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势力根本无关”。即便“全世界都吃煎饼”,也不代表咱中国就有自信。提出“中国传统中‘神武不杀’、‘八风不动’是最好的自信态度”,自信就应该是“平和而有力的,不动如山,不跟别的山比高低,承认任何山峰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详见《HQSB》2007年9月26日第11版“做自信的中国人”专栏)
应该承认此说颇为超脱,充满了与世无争,劝人为善的平和心态,还有点看破世态炎凉的仙骨侠风味道。细细品味,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一个人自信程度的高低和自信力的大小与他的实际能力、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很紧密的关联。刘翔打破世界纪录后充满了自信,因为他有实力;姚明在NBA征战数年,自信不断增加,因为他实力得到了提高,可见自信并非凭空而来。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信也与此有着同样的关系,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弱国无外交”,你没有实力就没有发言权,还谈得上什么自信!我国拥有两弹一星并不是为了称霸世界,但却能使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底气更足。
晚清以后的百余年,旧中国政府无能,国力衰败,已经到了听任他人宰割的地步,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几乎使我们的国家丧失了应有的自尊。此时此刻,国家也罢、民族也罢、国民也罢,心中还有多少自信,有的又是什么样的自信?难道还能相信“任何山峰都有存在的价值“,保持什么“不跟别的山比高低”的平和心态?
看来道理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差别,而且这个差别至少在目前是无法回避的。人类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严酷无情。幸亏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所云。幸亏了这脊梁中的充填物使得中华民族一再奋起抗争,不断努力自强,并最终赢得自尊,赢得自信。
倡导做自信的中国人,并不是要去争个什么“强人一头”、“居高临下”,更不是要“专横跋扈”、“强加于人”;但以此推导出“甘为人后”、“甘拜下风”,甚至唯唯诺诺、“听命于人”才是超凡脱俗的现代自信,那同样是令世人无法接受的。中国人要有实实在在的自信,离开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强是绝对不可能的。这里,自强与自信之间从来没有根本的冲突,自强在更多的时候还是自信的必要基础,可以说丧失了自强的自信只能是一种自我麻醉或自欺欺人。不仅个人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
千万不要将自信与自强割裂,使自信成为飘忽空中的无根之物。谈自信
文/三妮
虽然大家都知道,自信是一种非常好的人格品质,但真正自信的人却不多,人们往往处于自信的两端,或者自卑,或者自负。
自信的人既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又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清楚地认识自己,是指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肯定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能悦纳自己的缺点,自信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取得了某种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某种缺陷或不足而垂头丧气、悲观失望。自信的人最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客观地评价别人,是指能欣赏别人的成绩和长处,并能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使自己不断地得到提高,别人的成绩和长处对自信的人造不成威胁,因为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跟别人一样有能力。自信的人往往比较宽容,不会因为别人有缺点或不足就瞧不起别人,他有宽阔的胸怀来善待每一个人,自信的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其他人,他知道“敬人者,人恒敬之”、跟自信的人相比,自卑的人常常看不起自己,自负的人常常看不起别人。在对己、对人的态度上,三者遵循的原则不同,自信的人----我好,他也好;自卑的人----我不好,他好;自负的人---他不好,我好。
人是否自信,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跟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支配控制的越严厉,孩子越容易自卑,从小生活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自信。
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自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自信有影响,但这些因素都是外因,一个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内因。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虽然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却依然很自信。
人年龄越小,越容易走极端,表现得要么自卑要么自负,表现自信的时候少,因为,要自信,人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人和事,而小孩子受阅历的影响,要做到辩证地看待人和事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大人们会发现孩子有的自卑的可怜,有的自负的可笑,都需要大人不断地给予指导,矫正。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是自卑或自负,就是一种不成熟的标志。自信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指标,但真正做到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处在跟其他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相貌、能力、事业、地位、金钱.......尤其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非常强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果自己跟周围的人相比较,事事处处都不如人,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相反,事事处处都在比较中占优势、占上风的人,容易自负。由此看来,走向自信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修炼。
对一些人来说,自卑成为思想和行动的障碍,因为自卑,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胆量去做事情,错失很多成功的机会。有人因为过度自卑而不敢与别人交往,越不敢交往越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越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就越自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自卑严重到成为一种病态人格,自卑的人会把周围的人看做对他有威胁的敌人,压抑太久就会突然爆发,对周围的假想敌进行报复,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对另外一些自负的人来说,因为总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很难交到真诚的朋友,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尊心,都不愿意被他人看不起,而自负的人最擅长的就是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有的人真有本事,对他的自负,别人只好敬而远之,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而那些本来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却故意自负,想通过自负来掩盖自卑的人,因为虚伪和做作,会让大家心生厌恶,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如果你比较自卑,那么多找找自己的优点,如果你比较自负,那么多找找别人的优点。自卑的人常常浪费掉自己的才智,活得压抑而痛苦;自负的人常常得不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活得孤独而失落,还是自信最好。
谈自信
突然感觉有必要好好想想自信的问题。什么是自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相信自己。把脑海里关于自信的信息都搜刮了出来,陈列如下:
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比别人优秀;
自信体现在言语上是肯定和正面;
自信是成功所必须的要素。
然而自信到底是什么?肯定自己,否定别人就是自信吗?给自己的判断加上“肯定”、“绝对”之类的修饰就是自信了吗?或者夸大自己,表现自己就是自信吗?我想不是的。
自信包括两层涵义: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肯定自己:是对自己的接受,不论成功失败,不论贫穷富有,都不自暴自弃,自轻自贱;
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理性、思想、推理、判断、认识的认同。
以上两者都是每个人可以无条件坚持的。自信只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条件限制,想通了积极调整就可以获得。
也许你不相信。是的,这很难让人信服。把我对它的理解陈述在下面,与大家共勉。
不论我们遭遇了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还是选择了活着。活着的我们总是在找寻人生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里的感受,当我们以追求这种感受作为人生目的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我否定,自暴自弃,自轻自贱是多么地荒唐和不合理,它们只会将幸福从我们身上夺走,而我们却在固执地拥有着它们!
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在演绎。自然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本没有名字和情感,是人类富于了它们这些性质。一切原来都仅仅是存在着和相互作用着,是人类在为所有的存在和作用寻找意义。讽刺的是,物质如此丰富,不再为肉体生存苦恼的人类却正在饱受精神痛苦的折磨!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制度、观念是如此的脆弱,谁都可以创造出以自己为核心的内心世界,同样谁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在化,因此在人类社会各群体充分博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之前,很多制度和观念都是有待考证的!人类掌握的知识也是这样,总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判断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情啊!但是我们又必须这样做!因为我们所在的社会是这样的,否则你就会被看作是不自信!于是,本来习惯于“也许”,“可能”等模糊说法的我,就被踢出了自信者的行列!
看来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在把握言语的严谨性,逻辑的合理性,现实的客观性的同时,还要去忽略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且表达出我们的“自信”。表达出“自信”的人,其实并不一定真的自信,他仅仅是暂时采取了一种态度,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真正习得自信的人,为何不也采取这样一种“自信”的态度呢?我们所在的社会不需要太多对于真理和严谨的苛求!人们常说:“自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这句话很有道理,只要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天底下所有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摆在我们面前的名人有哪一个人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不都有挫折吗?但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能在受到挫折时抬起头来奋力向前追赶。正所谓:人有他的高峰期,也有他的低谷期。达到了高峰期时可以说走到了辉煌,但是走到了低谷也不要气馁,要有自信最大程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爱迪生小时候最喜欢科技小制作,但是他学习非常不好。青年时仍凭借着自信坚持发明创造,我们现在用的灯泡,可是费了爱迪生浩大的一番工夫,他尝试着在一千多种材料中挑一种最耐用的来制作灯丝,当时周围的人们都取笑于他,但是爱迪生不顾周围的舆论,坚持做实验,终于发现了钨丝最适合做灯泡的灯丝。他发明了灯泡可谓照亮了全世界,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爱迪生也成为了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
美国著名作家海轮凯勒,一岁半就双目失明。命运对他是凄惨的,可是她凭着对自己的信心,顽强的活了下去,又踏入中学校门。此后,她对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并且被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录取。
可见,自信是人获胜的法宝,更是事业的保障。但是,自信也要有度,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而轻视别人就等于自傲自负,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三国时候的马谡,的确有才能,但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弱点,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终究就因为街亭失守而身首异处。可见,“骄兵必败”就正好应了这一个事实。
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常走到辉煌;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绝望看到希望;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暗淡走向光芒。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谈自信
文 / 紫菱
一个自信的人会充满活力,焕发光彩,谈吐洒脱、大度,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感染人的魅力,自信就象是根魔棒,一个人只要是真正的充满了自信,就会发现整个人都会为之改观,气质会更优秀,能力会更强,随之生活态度也将变得更乐观。
但是一直充满自信的人,在真正地爱上一个人之后,却往往会把一直的自信丢掉,产生一种自卑的、患得患失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人紧张、烦恼。在所爱的人面前总是以最差劲的状态出现,明知道太爱太在乎一个人往往会毁了这种爱,还是会怕自己不够好。常常忘了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又怎能让别人瞧得起的道理。
反过来说,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失去了自信,患得患失,正是太在乎的表现,当能够不在乎,不患得患失的时候,也许是想放弃这份使他感到痛苦的感情了,因为只有放弃,不太在乎他才能找回自己,放弃并不代表不爱了,只是放弃痴迷与执着,以另一种方式在爱着,会在所爱的人面前依然有自己存在的感觉,能和在别人面前一样的充满自信。他懂得淡淡的感觉更是一种魅力,一种吸引。
自信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思想上的,而是渗透进行动,影响一言一行,在处世为人中显现出来。生活并不富裕,工作并不优越,日子也许平淡,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不管干什么样的工作,日子或许就象一杯白开水。但有了自信,就有了一种精神上的高贵,自信的人不为自己并没有很多的钱而苦恼,也不会想去和别人攀比;自信的人不会感觉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最普通的,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感觉到自己的不平凡;自信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平淡的日子是无趣的,会在无趣中找到乐趣。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每天必须面对的人与物。
信心不足了,有时候会表现为爱面子,面子只是一种表面的自尊,过份维护这种尊严,往往是内心脆弱的表现。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学两位年轻的大学生相爱了,每次约会都是男生约女生。一次这位女生主动约该男生晚上到老地方见面。男生去后随便问了一句:“你约我出来干什么?”那位女大学生顿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约你出来干什么?女的约男的,晚上老地方见面,还能干什么?她随即回答:“我约你出来是想告诉你,我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么矛盾,会为了争回所谓的面子,宁愿说出违心的话语来打击对方,哪怕丢了本应拥有的幸福,那些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屑于去担这种虚荣的十字架的。但是人无完人,谁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信,永远的自信,再自信,优秀的人,也有可能在特定的环境或特定的人面前,突然间失去一直的自信,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但是那只是暂时的。自信的人,相信世界总是美好的,不管是什么都会从容的面对;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都能做好工作;相信所有的人都将会喜欢他,于是,他就会真的成了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们都喜欢的人了。谈自信
王成雨人生,是一场战斗的过程,时而平稳顺利,时而坎坷残酷,谁也不能卜知自己的命运,要想前进,要想成功,自信是必备的。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人生又像一座险峻的山峰,只有自信地向上攀登,才能无限风光尽览眼底。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参透了自信的真谛,就算是已定的事实也有翻身的希望。自信是一种力量。一种潜在的、可贵的、强大的力量,有了它,就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来。自信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傲然挺立。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
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能更换上刘汉的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 自信是失败的支柱,是成功的基奠。自信,它给我以勇气与力量,有了它,失败不再追随我,胜利不再躲避我;有了它,生活更充实有趣,学习更富有生机。自信,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
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欧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天空因白云而蔚蓝,生命因自信而精彩。谈自信
什么是自信心?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理想一定能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信是自负才高,蔑视一切,因而自信没有什么好处。但我不同意这种意见,我认为自信还是有益处的。
我们在学习或干事业的过程中,总要越过险峻的高山,渡过茫茫的阔水。而自信心就是登山的云梯,渡水的飞舟。
人,只有自信,才能自强不息,才能使人为自己的愿望或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在艰难的事业中保持必胜的信念,才能使人有勇气攀登科学高峰。
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对自己的美好理想放弃争取,会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人如果缺乏要干成一番事业的信心,通向成功之路的航船就要在沙滩搁浅,终身也托不起成功的巨轮。
在现实生活中,自信心是大力之神,它能使弱者变强,是强者变得更强。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当初穿着沾满灰尘和有无的工作服,翻动矿石,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含铀沥青中寻觅镭的踪迹时,条件非常辛苦,但她却信心百倍,毫不动摇。成功之后她对她的朋友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多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由此可见,事业上的成功固然由很多因素促成,但自信心是成功者必备的特征
当然,自信心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要了解这会需要,要了解自己能为世界贡献写什么,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图纸都不会画,却对众人大嚷:“我是着名工程师,我能为社会建起许多高楼大厦。”这岂不是狂妄、吹牛吗?
自信心的基础应是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而不是野蛮、狂妄。不怕暴露自己的愚昧,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则是自信心强的表现,成功的希望正从这里起步。
第四篇:2014040王蒙老师-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参考讲稿)
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
——王蒙先生讲座(2014年,根据记录整理)
很高兴有机会到我多次来过的名城烟台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化的一些想法和说法。现在,全国出现一股文化热,从上到下,大家都很愿意谈文化的课题。尤其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表现了越来越大的热情、兴趣和广泛的挖掘。我觉得之所以有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在我们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当中,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更需要有更深厚、博大的精神资源,我们会感受到精神层面的建设有可能赶不上物
—1— 质上的建设。物质上的建设很快,开放的速度也很快,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精神上的财富,有没有足够精神的自信和定力,这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也由于中国的文化近百十年来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变化、冲击,人们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积累、文化底蕴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可以称为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寻根这样一种热情。下面,我想就几个问题和大家聊聊天。因为这些问题都比较大,现在的说法也不完全一样,我说的也可能有好多是挂一漏万,聊供参考。也欢迎大家在我说得不恰当、不准确的时候,随时打断我的谈话帮助我纠正。
一、中国文化遭遇和命运的简单回顾
—2— 中国文化很有意思,几千年的时间处在一个非常优越的地位,在几千年以前就有很成熟的发展,有各种聪明的见解。而且不管在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家庭生活、婚丧嫁娶等好多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文化的生活方式,并为数量非常庞大的人口所接受。根据这种文化的管用,凝聚了上亿人甚至更多的人心,造成了自己很独特的一个系统,而且几乎受不到挑战。周围一些文化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都是学这边我们自称是天朝的东西。而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心目中,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的概念,我们认为我们的周围都是大海,所以称“四海之内”。周围的一些小的番邦,都是跟我们学,他们要礼仪没有礼仪,要服装没有正经的服装,音乐、诗歌,都要跟这边学,所以我—3— 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信。尤其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创造了奇迹,就是曾经两度被北方非中原的族群统治,结果不是中华文化的衰弱,而是他们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被中华文化所同化,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比较重要的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没有对中华文化构成非常严肃的挑战。比如我们看敦煌,大量的来自于西域的文化,不但没有对中华文化造成挑战,而是与中华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了。比如佛教的引进,这个外来的文化它也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了,加强了它中国文化的那种智慧性、思辨性乃至于趣味性,而多少减少了一点信仰主义的狂热。所以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到了一种我们不需要任何外来东西的程度。
—4— 但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忽然发现我们落后了。我们变成了挨打、变成了在洋人面前直不起腰来的一种状况,这对中国的刺激太大了。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里头有一段,就是林则徐领导的抗击鸦片的战争没有成功,朝庭派了皇帝的弟弟去求和,请英国的一个舰长上虎门炮台上去看一看,炮台上的将领关天培当然是民族英雄了,但英国人看到炮台上的那些土炮,就问“这就是你们的海防吗?”回答说“是的。”他说“对不起,我感觉这全是垃圾。”对于晚清的这种处境,孙中山的讲法比共产党还严重、还煽情,孙中山强调从晚清以来中国人的命运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说刀掌握在洋人手里,案板也掌握在洋人手里,我们就是等着人家切成条、切成片、切
—5— 成块的鱼或肉。孙中山说中华民族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危险,就是国家要亡,这群人将被历史所淘汰,太落后了,不堪一击,满地的垃圾。国防就是垃圾,垃圾国防。孙中山还说中国是处在一个“次殖民地”的状况。毛泽东主席的说法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孙中山说是“次殖民地”,就说是你想当殖民地你都不够格!和印度相比,和伊朗相比,你不是殖民地,你是“次殖民”地!这样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强烈的反思,产生的文化焦虑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就是眼看这么好的一个文化,没法应对世界的新局面,在世界列强面前一筹莫展。我随便举两件事:一个是晚清非常有名的学者,也是非常懂得西学的学者叫王国维,他对清朝这个朝庭具有相当的—6— 感情。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王国维居然去担任已经只剩空名的清朝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而在1927年,他借了五块钱,雇了一辆车,把他送到颐和园,然后跳了昆明湖把自己淹死了。陈寅恪说王国维的死说明什么呢?就是眼看着一个文化在开始走下坡路、走向衰落,被这种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到非常之痛苦,是值数千年之未有奇变之巨劫,这样一种惨状,他是活不下去的。(原文应是:“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记录者注)再有一个人,也就是晚清名人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提供进
—7— 化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讲万物互相之间是要竞争的,优胜劣败。大自然要对这些人进行选择,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就留下来,在竞争中处在一个连还手之力都没有的地位就要被淘汰。严复是清朝公费派到英国去留学的,这个人的好处是英文精神,中文也精通,他翻译的天演论用的是极其古雅的文言文,漂亮得不得了。文革开始的时候有一阵全国就剩一本书了,后来毛主席指示,不能光印我这一本书呀,还要再印一点书,而且毛主席具体地说把《天演论》也印一印吧,这就在1968年的时候印了,所以我老开玩笑说,1968年版的《天演论》责任编辑是毛泽东。(严复)这么一个先进的人物,回国以后只能靠吸鸦片来度日,因为他看不到希望了,感觉这个国
—8— 家没有希望了,这个朝庭没有希望了,这个文化也没有希望了。
到了“五四”的时候就更激烈了。五四的时候固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但是更多地是反醒与批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许许多多的弊病,许许多多的糟粕,以至于都提出了很激烈的口号。鲁迅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对青年人的建议不读中国书,不读线装书,他说看到外国的书让你精神振奋起来,你看多了中国书你心静下来了,什么不想干了,这是鲁迅说的。鲁讯还说人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如果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好处,不管你是什么“祖传秘方”,“三皇五典” ……,原文我背不下来了(原文应在华盖集《忽然想到》: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
—9— 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记录者注),说得是异常地愤怒,对传统是不屑一顾。胡适这样的国民党右派,在这一点上也是非常一致的,打例孔家店,吴稚晖说“把线装书一律扔到茅厕里”,还有一些更激烈的,钱玄同提出来彻底废除中文。废除中文这个问题一直很激烈,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国最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还提出来,“汉字+专制”,应该被“拼音文字+民主”所代替,认为汉字是专制主义的源泉,理由是汉字不好学,只有少数人才能学会,所以正好是专制。我们国家的正式文件里,毛主席的指示里,官方的文件里也有这个东西:“汉字的前途在于拼音化”。但
—10— 是这个东西现在实际上已经被否定了,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汉字是不可能被废除的,而且汉字完全可以跟现代化接轨,这个不多说了。钱玄同除了废除汉字,还有更激烈的主张,就是“人过四十一律枪毙”,因为中国太保守了、太落后了,所以过了四十就枪毙,当然他本人后来活得时间也很长。这些激烈的说法,我们今天看着很夸张,甚至很可笑,但是五四运动对新文化的呼唤,对中国传统文化扎得这几针,用北京话说叫“恶治”,还是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五四运动吸引了大量的如“民主”、“科学”精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从“五四”开始慢慢地吸收进来的,使中国文化出现了新的面貌。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珍惜传统文化,就是回过头来责备五四,专门要讲五四破坏了传统文化,—11— 甚至把五四和文革相比,我是不赞同的。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没有中国文化人的自觉地反醒与追求现代性的努力,就没有中国人的新的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进,就没有中国的革命,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我们试想一下,今年是甲午,如果我们今天还处在120年前的甲午,你在那个年代能讲什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吗?你不想活了,你还能弘扬阿。如果我们还处在八国联军、1900年庚子时期,我们还能弘扬传统文化吗?所以,正是五四的这种狂飚突进,刺激了、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更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了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广泛地汲取世界先进文化(营养)的道路,然后又经过许多曲折的过程,终
—12— 于我们又顺理成章地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上,我们感觉传统文化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时期,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根基,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中国不是一个小国,不能跟在别人的后边跑,自己心中得有底,所以我们今天有可能用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态度,来讨论怎么样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样来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样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文化焦虑、到文化批判、到文化建设、到文化和谐的过程。我认为2008年,北京举行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个口号提得非常好,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口号虽然没有人对它做非常郑重的解释,也许有些人都忘了,但是客观上,它具有划时代的意
—13— 义。这个口号和我们当年的那个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已经从文化焦虑、文化斗争或者说文化批判,过度到文化和谐、文化整合的历史阶段。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27:29)
二、文化定力的问题
文化定力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在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在回顾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文化岐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说法,什么都有。比如说有一个阶段,出现三字经、弟子规的热潮,甚至小学生开学的时候要穿上汉服读三字经,而且有些私人的公司发现弟子规以后大喜。你想想,如果他招来的那些学徒工、新的工人,都按照弟子规说话办事,那多好管呐,如获至宝!乃至于明明暗暗地出现了这么一种观点,中国
—14— 的文化好得不得了,你象三字经(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勤勤恳恳干活,见到长者立正,低眉顺眼,多好。弟子规里说的也是这样,哪怕是因为挨揍打,你都不能反驳,老老实实接受,我要是老板我也希望这样,熟读弟子规完全按弟子规办事,多好呀。反过来你别忘了,中国近代发生了那么大的一个革命,你如果加上此前人辛亥革命,光革命就革了多久?
—15—
第五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笔者体会,文化自信背后的理论逻辑主要立足于以下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确立文化自信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借鉴民族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他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特别值得指出,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该论断明确以中央重大决定形式,把我们党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逐步结合,第一次与革命实践的创造才能相提并论,称为我们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淀了厚重质朴的民族精神。其中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想,不仅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而且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正如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不断孕育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红色历史。
在建党初期,党的缔造者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孕育了党的红船精神。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阐释其深刻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明确把红船精神提升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新高度。在随后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我们党的精神高地延安精神,它是我们党坚定信仰、富于理性、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的集中表达,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中体现于白求恩身上。“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中体现于张思德身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三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正是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党赢得了人心,获取了文化领导权。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应对历史性考试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 党即将在取得全国政权时又一次精神洗礼,体现了思想上的深谋远虑。纵观党的革命文化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使我们党能青春永驻,永葆先进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旗帜就是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关乎命运。高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开辟什么样的文化道路,是一个政党的生命之源与精神之钙。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人担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为此大可放心,正如艾思奇曾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就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一般的正确性,正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万能的’。倘若它没有这一般的正确性,倘若它仅仅是特殊的东西,那就完全谈不到‘化’的问题了。……决不会因为要中国化而丢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相反地,真正的中国化,就是要真正地能够把握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性质决定了必然要努力建设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这样才能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虽然立足于这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但并非妄自尊大,把世界先进文化拒之门外。对此,我们党一直持开放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既非简单照搬,又非随意模仿,而是从中国问题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专家讲习之一
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三个讲习单元之后,本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栏今起新推“坚定文化自信”讲习单元,围绕总书记关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约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习,推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要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自信有独特内涵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 沈壮海:我们处于一个文化热战的时代,在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努力地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国力,以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振文化国力首先是自己的自信心要起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世界性的课题。在文化热战愈演愈烈的世界图景中,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够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自信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内涵。概括而言,我们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以及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在我看来,我们要确立的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直面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对不只是向后看——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怎么样,而是还要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看到我们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文化自信的建设关系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涵养、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精神能量的激发,与我们的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总书记称之为“三个事关”——事关我们的文化安全,事关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事关国运兴衰。
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来自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自强不息的创新创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总书记郑重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创造和开拓,成就了我们屹立于世的充足底气,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同样要更加自觉地以新作为新创造新气象,为我们的自信铸就新的强劲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人的普遍性要求
记者:如何理解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沈壮海: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础是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性、基础性这个角度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炎黄子孙提出的一个普遍性要求,不论你是不是共产党员,只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要有一种文化自信,这是普遍性的要求。此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有文化的基础。有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可以进一步地深化、增进我们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所走的道路、所坚定的理论、所坚持的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是从文化存在形式、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角度来讲的。文化有广义、狭义、中义之分。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渗化、浸润、呈现于物质的、制度的成果与载体之中。思想文化领域显然是文化,制度领域也有文化,物质领域也有文化。文化渗透于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论从制度的角度,还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讲,背后的底蕴、底色都有精神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更深厚是从文化影响人心的深入性以及培养我们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资源的丰厚性角度来讲的。从深入性角度来讲,文化发乎人心,直指人心,当它和人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深入人的习性之后,就成为人们一种深厚的、内在的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五千年的文明、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远意义。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记者: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身处日趋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下,如何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沈壮海:坚定文化自信,要与文化的创新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创造之间,是相互增益、相互砥砺、相互发明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增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特别重视文化精神自信、文化能力自信、文化道路自信的涵养、增进问题。
一是要坚定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精神是一个文化体系里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具体展现为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在这个方面要自信。要自信我们的文化中有值得我们坚定追求的美好理念、价值引领在里面,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内容。如果认为我们的文化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值得追求的,那整个文化自信无法建立起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责、实事求是、革故鼎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体系的鲜明标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民族能够几千年文明延续不断,并且能在新的起点上走向复兴,和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精神的引导是有关的。二是要坚定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本质是人的创造,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的自信。没有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担当和主动作为。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能力的体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当下的中华民族也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增加这种自信,不能说古代中国人很有智慧、很能干,我们现在望尘莫及、望古兴叹。我们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气势恢弘的文化创造能力,也要看到当代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实际也具有的且不断增进着的文化创造能力。
三是要坚定文化道路的自信。文化道路自信指对于我们当下文化发展所走的这条路的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内容建设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放在一起,整体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内容的主要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没有坚定的理想和追求;没有对我们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没有主动担当和开创未来的信心和精神状态;对我们当下走的路犹疑不定,也不可能开创文化的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心,更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行动,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
讲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国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理念,细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举止言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
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观念激荡俯拾皆现。超越国界的有形限制,让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助力,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睁开眼睛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沟通交流,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看到,“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以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坚守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在参观中国文物展览时曾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不是偶然的,你们3000年前就很杰出啊!”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之美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课程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寻找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 绚丽的光彩。
(四)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牌。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思想的导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思想文化、多元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国之精髓。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开启智慧的钥匙。今天,我们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正确导向,防止人为另类导向,防止社会哗众取宠,防止众人无稽之谈。
大力培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既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体现,更是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依托。今天,重温革命历史,传承先烈精神,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在行动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一己之力,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有“颜值”的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尤其要优先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城乡群众易于共享的公共文化事业,如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等。建成城乡分布合理、功能齐全、规划科学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为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和“加速器”。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放眼未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中国梦”。
(五)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一、文化自信的调研与其重要性的分析解说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那当今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据我调查分析下来,真正了解文化自信的人不足百分之五,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只是模糊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而近半数大学生竟然并不知道文化自信的意义。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跟着***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1]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 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自此我国“三大自信”变为了“四大自信”,文化自信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了并驾齐驱的存在。那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相信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有着比西方文化更加积极的影响呢?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相信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能带动中国的发展。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呢?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并不清楚文化自信这个新兴的概念。
文化自信之所以那么重要,***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实现中国梦的调研与分析解说
据我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研出来的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不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提出背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力几代中国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他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封禁、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之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系哪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对全体任命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而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只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同学能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所认为的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而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2012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考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竭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三、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我认为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会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巨大的助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正当的精神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民使其,当就提出来建设新文化的奋斗。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重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 转变成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几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而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理应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自豪,在这千年的沉浮中我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崛起而消亡,恰恰相反,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在用令他国睁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给予他国以巨大的危机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不久的将来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从整个社会来说,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水平;要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相关文艺精品,用更多充溢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教育人、感化人,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重现当初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华崛起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从人民自身来说只有激发了自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有更加浓厚的爱国意识,才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强大祖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而言,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基础,群众基础,使所有的中华民族儿女们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每个人都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中华民族为靠山,每个人都为中国贡献出自己,互相不离不弃。这样的中国何愁中国梦不圆,这样团结的中国何愁不再度强大起来,振我中华!
(六)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
●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有个学生问我: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谁,信什么?我参观故宫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珍藏国宝,无非是展品;参观长城,巍峨雄伟,气势逼人,无非是旅游景点;参观国家图书馆,诸子百家,各种类书汗牛充栋,无非是藏书,放在书店就是文化商品,在课堂里就是课本。凡此种种与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他深感困惑。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为我们从理论上阐明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度才能理解文化自信问题,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各种文化具体的物化形态,彼此分离,一枝一叶,无法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总体精神和文化自信问题的当代价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文化自信的理解上也是这样。
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大问题
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提出什么样的文化问题是时代的反映。文化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时代不同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不同问题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反映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的失望,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西方把由于向外扩张引发的矛盾转变为以文明冲突作辩护的政治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左派”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是由于无力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找到出路,聚焦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 文化批判。在当代,文化成为一个世界热点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精神失衡相联系,与道德失范、审美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相关。总之,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问题研究属于文化学范围,是文化学者们的任务。
西方不存在特别突出的文化自信问题。几百年来,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向外输出所谓西方文明,对它们来说,主要是存在文化自大和文化霸权。西方文明优越论和以救世主的姿态向外输出西方文明与文化殖民,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观。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写过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著作,如美国学者阿瑟·赫尔曼的《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但只是对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叙述,跟文化自信问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基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包括百多年由于受侵略受压迫造成的某些人中残存的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历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大问题”这个提法是对文化自信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重要地位的重大判断。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因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离开十九大提出的主题,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构思,离开当代中国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我们就弄不清文化自信何以是大问题这一重大判断。
谁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建者。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当然不可能有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的,是从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支持中吸取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其中,由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它是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有理论、有组织、有纪律,站在时代前列、引导时代潮流的政治集团,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文化自信的主体。要问文化自信是谁的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主体地位和中华民族作为文化自信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孕育和培养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具有地区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区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具有地区性,它的范围可以界定;各个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可以识别。但中华各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叠加、总和,而是各民族文化长时期逐渐融合而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既超越地区、超越民族又体现在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的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人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化自信问题只归结为文化人的自信。我们有些学者津津乐道民国时的学者如何如何,仿佛那时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毫无疑问,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的争论,参加者主要是文化学者,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者还是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都无法真正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信。全盘西化论者固不用说,即使文化本土派也并未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文化范围内争论中国文化出路和自信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高度,把文化问题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与中国出路联系在一起讨论。《新民主主义论》第一章开头提出的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紧接着第二节的标题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并且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领导权和指导思想: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解决,中国不获得解放,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
信什么:
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 自信的信心。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历史和无数经典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从如此多的巧夺天工的文物中,体悟到经典中包含的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从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中发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可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旅游,漫不经心地阅读能把握的,需要正确的文化观和理解水平。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中,我们从艺术品市场对一幅字画、一件青铜器、一件名贵窑瓷的天价中,惊讶地看到它的商业价值,但不意味着懂得它的文化价值,更何况有能力把这些被拍卖的艺术品与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过,“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本论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书中要从中国历史开始,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毛泽东如此充满信心地重述中国历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为对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而自豪,就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史、文化史、发明创造史和历史杰出人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智慧。我们的先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做到,一定会不辱先人,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中国革命大业并继续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你看,孔孟老庄已经逝世两千多年,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姜(白石)这些著名诗人词人,也都逝世千年以上,至于许多国宝的年代难以确定,都是古董。可文化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它的价值。其中承载的思想仍然在哺育一代代中国人,后人从阅读、诠释中理解其中蕴藏的精神、智慧和理念。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物中保留的文化信息仍然存在,它的精美绝伦技艺和艺术精神仍然在向当代人传达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现在不是在呼唤工匠精神吗,看看我们祖先制造的青铜器、四大名瓷,看看景泰蓝,看看种种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制品,那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我想起了《庄子·知北游》中的“大马捶钩”的故事:“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一生“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庄子别有寓意,但就捶钩技术来说,也算是一种“精于一”的工匠精神。农业时代的工艺也许过时,但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我们,仍然具有榜样作用。
有些人指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承认精神、思想和理念的作用,这不是误解就是有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高度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你看,马克思承认精神是一种武器,承认思想的能量如闪电雷鸣。它一旦沁入人的心灵,就会发挥无比巨大的威力。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哲学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精神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嘲弄。中国古人都懂,“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体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俱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有人说,现在我们不是已经全盘西化了吗,还讲什么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穿西装、吃西餐,我们乘坐的飞机、高铁,使用的手机、电话等等,不都是源自西方吗?各个民族的文明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说“胡化”,我们许多蔬菜水果源自当时的西域;我们也可以说,日本、韩国和越南汉化、唐化;也可以说,现在的西方正在中国化,因为我们的日用产品,包括具备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不断出口到西方,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甚至是“中国创造”。把文明的传播、相互引进借鉴和全盘西化混为一谈当然是错误的。全盘西化的本义不是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而是指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统,企图变成另一个国家的翻版。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参与世界性交往,但中国仍然是中国,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
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化融于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生活方 式,我们的绘画,我们的文学艺术——总之,凡是中国人在灵魂深处都会有中国文化的胎记,中国人的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的影响,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有我们文化的民族特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但它不能改变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用织帽子来比喻,说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还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对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斗争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中国,而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由于不存在时代的隔膜,它们用不着诠释、解读、争论、辨伪、考证,或各自立说,更容易为人民理解和接受。《红色家书》和《烈士诗抄》中一封封充满家国情怀的家书,一首首充满炽热革命激情的绝命诗,其中包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移孝作忠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总书记赞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优良的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红船精神的继续发扬。红船精神的核心就是革命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
文化自信是不能断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自信当然要更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继承“红船精神”开辟的革命文化,又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预示着人类发展的总方向,那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文化,具有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导向性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就在我们生活中。
如果要问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信的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信的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升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自信的使命: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近百年的苦难和列强侵略掠夺,使中国国弱民穷、科学落后、文盲遍地,文明古国成为文化弱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迎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誓言,代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也代表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无数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的强大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的碑文,就是要子孙后代牢记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的初心。
不忘初心,也是近百年来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永不动摇、奋斗到底的决心。我想起了秋瑾的咏梅诗:“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秋瑾是为革命而牺牲的女中豪杰,她的初心就是推翻腐败的清政府,追求国家的自由和富强。秋瑾以自己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诠释了自己的不忘初心,也代表了一大批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包括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撑而后劲乏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非常困难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毛泽东当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在一个国际交往频繁,各种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思想多样、利益多样的当代中国,各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这个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建设更困难,因为它涉及的是人,而人的理想和信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壁垒障碍。思想是个最微妙最难深入的领域,对有些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个黑洞。这是个任何压力和强迫都无效的领域。文化领域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领域。要讲究文化建设的领导方法,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热情,使文化建设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的一项自觉的任务。
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建设,但其中确实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建设,不可能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去中国化。文化建设,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需要立足当代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人民愿望的高水平的文化产品。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文化名人和传世巨著的出现,并非累世能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创造条件以便培养更多的文化名人和出现更多的名篇巨著。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切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一定要不辜负我们的时代、不辜负我们的党、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待,以自己的作品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