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 乡 村委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党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委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乡**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今年4月,我被下派到**乡**村委会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经过驻村以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广泛走访村干部和村民,我亲身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人心思上、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的迫切心情,改善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迫切要求,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见证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并为之投工投劳的热闹场面。广大农民群众期盼着新农村建设这项惠民政策能给他们带来实惠。
一、**村委会基本情况
**村隶属建水县**乡,地处**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乡道路为砂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县85公里。东部和东北部与**乡接壤,西南部与**村民委员会相连,南部与**村民委员会相接,西北部与**县**镇毗邻。辖**、**、**、**、**、**、**、**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户,有乡村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劳动力**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人。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有**户,建有小水窖**口。
全村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海拔**米,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毫米,适合种植水稻、柑橘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亩,林地**亩。**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亩(其中:田**亩,地** 亩),人均耕地**亩,主要种植柑桔、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亩,其中经济林果地**亩,人均经济林果地**亩,主要种植柑桔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亩;荒山荒地**亩,其他面积**亩。有铅矿等资源。
当前**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金短缺、村民科技致富的能力不强。
二、农民对新农村和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农村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调查了解,我对农民理解的新农村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加以概括,他们的认识一般都局限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三个方面,却忽略了乡风文明与管理民主两个重要内容。农民对新农村的这种认识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农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与急切需求。
农民对生产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产量与价格,以及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方面,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关注不多。
生活宽裕是农民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很多农民用温饱、小康等抽象名词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大多数农民都是从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粮食产量富足且价格提高、教育负担减轻、农村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等方面对生活宽裕加以理解。
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都是以城市或发达地区农村作为参照物,对村容整洁方面的内容提及率非常高,多数农民把村容整洁都理解为街道与道路的硬化和整洁、垃圾的集中处理、房屋的规划与改造等方面。其中部分农民甚至认为村容整洁就是要按统一规划建新房。
对乡风文明的认识主要体现为邻里和谐、社会风气良好以及有相应的文化活动等方面,其中杜绝赌博现象是农民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方面。
农民对管理民主的认识程度低于其他几个方面,也是农民相对并不关注的方面。接近半数的农民不能明确表达出对管理民主的理解,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民主一词的真正含义,农民一般都把管理民主理解为选举民主、账目公开、村干部廉洁公正等,往往忽略了农民自身参与的重要性。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到位,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模糊。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带有片面性,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建新村、修新路。建设新农村,得实惠的是农民,建设主体是农民,而很多农民却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应该由政府拨款搞建设。少数村组干部埋怨过多,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部分村民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感,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这些思想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新农村建设。
二是党员队伍严重老化,有的群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村委会党总支目前有党员**名,其中女性党员**名,占总数的**%;60岁以上的党员**名,占总数的**%。年龄最小的**岁,年龄最大的**岁。在新经济体制条件下,中青年党员、已致富的党员、相对固定在本村劳作的党员和有职务党员的作用发挥较好,而老年党员、贫困党员、流动党员和无职务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如人意,他们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差别,群众从他们身上看不出党员的先进性。村委会较活跃、开展活动较多的群团组织是老年协会和妇女委员会,而作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最令人担心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中很多人都没有信仰。人一旦失去信仰,也就失去了心灵束缚。当前,农村特别需要填充信仰真空。
四是集体经济来源单一,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村委会的集体经济都是来源于柑橘收入,因此,大多数村小组的经济收入相当有限甚至不如一个普通家庭。面对如此拮据的集体经济,村组干部只要干一项工程,就会带来外债,工程越大,债务越多,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一些有欠债的村组干部根本不敢做事。村委会毫无收入来源,要做事就得四处化缘。村干部说,过去我们愁的是农民负担过重,税费改革以后最大的农民负担没有了,农民跟国家的关系由过去的依赖关系、纳税关系、对抗关系,变为现在的不纳税、不对抗、不理你的三不关系。有的村组干部想干事但因苦于资金无着落不敢做事,缺资金办事难,动员群众集资做公益事业更难,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没有村组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柱,这个问题亟待破解。
五是增收渠道单一,农民增收乏力。农民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仍然十分困难。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生产资料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联产承包虽然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使农业回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对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由于自然经济分散性和复杂性特点,影响了农业对现代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家庭生产形式的投资短浅,致使农业生产硬件得不到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三是转移性增收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虽然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相当小。
六是缺乏长期投入机制,优惠政策难到位。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资金成为农村极度稀缺的资源,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一个瓶颈。近年来,中央和省、州、县加大了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扶持力度,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存在挤占、挪用、截留、沉淀上级专项资金的问题。另外,各级政府的扶持资金大都是上半年报计划,年底甚至跨年度才能到位,影响了建设速度。有的村干部说,一些政策听起来很好,农民很积极,干部垫钱。群众投工,加班加点干,结果政策执行不理想、配套资金不到位,给集体背上了债务,还伤了农民的心。
四、对**村委会的工作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村的实际,实施科教兴村,走农业立村、林业富村之路;建立以柑橘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巩固粮食、烤烟、绿色蔬菜等传统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为:
一是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为帮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保证帮扶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乡党委主要领导带领工作组深入帮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比较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组织人员深入重点帮扶村开展专题调研,在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找准症结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形成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了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是加强领导,全力推进,为帮扶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乡党委成立专门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机制,强化责任,为帮扶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在实施帮扶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建章立制,实行管带机制即:党总支管好党支部、党支部管好党员,依制度促进任务落实,推动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共同解决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
二是改变村容村貌,营造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树立村级组织新形象。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村级民主管理。
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全力解决帮扶村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针对清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摸底调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村制宜,从挖掘潜力、改善设施、争取项目、综合治理入手,帮助贫困村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建设规划,找准制约发展的症结,明确科学发展的方向,增强投身发展生产的信心。
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及筹措资金,加大对帮扶村的资金投入,如筹措资金修公路、修沟渠、建沼气,改善村寨巷道和排污设施等。
三是多措并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突出重点、齐抓共促,竭力解决帮扶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把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制定清溪村社会经济发展思路,使帮扶村经济有较大辐度的增长,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解决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
引进推广新科技、普及实用新技术,是确保农民增收的的最有效途径。注重加强对农民群众实用技术的培训,为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信息、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创造条件。
(六)认真落实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好五好五带头的作用,结成对子帮扶困难群众,有能力的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既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技能,自立自强。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
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四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新)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有力推动南彰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南彰镇位于兰考县城东北43公里豫鲁交界处,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人口大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总人口6.5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党支部43个,党员1114人。2008年,该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26亿元、2.04亿元、1000万元、3392元,各项经济指标偏低。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南彰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较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村庄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 1
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南彰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工业强镇、开放兴镇、调优农业、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了“五个一”(强化一条主线、狠抓一个关键、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一个突破、打造一个保障)。一条主线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关键就是做大做强工业,一个重点就是培强调优农业,一个突破就是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一个保障就是以环境的优化促
进经济的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工业强镇”和“调优农业”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国家支持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才能带动农民致富。南彰镇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其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打破土地传统家庭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
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以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务实重干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南彰镇要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只过硬的干部队伍,更得益于他们在发展中的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其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要想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团结奋斗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奋力拼搏的干部队伍和务求廉洁实效的工作作风。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调查调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发展状况农村经济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 XX 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 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 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 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 70平方公里,辖 22 个村,2 个居委会,278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3000 余人,其中:
农业人口近40000 人,非农业人口 3000 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 XX 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
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 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 XX 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
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
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附送: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查调研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经济发展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 20 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 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 米,最高海拔 5286 米,全县总人口 5.8 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 92%以上,农业人口达 5 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 3.9 亿元,同比减少 2 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2192 元,比上年增加 276 元;粮食预计总产 15207 吨,比计划减少 783 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 5000 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 55 条 496 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 39 户,人口 171 人,全村人均纯收入 1805 元,在州党史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 60 亩、大黄 22 亩、木香 100亩、试种秦艽 0.5 亩、柴胡 2 亩、早实核桃 60 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 5 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 260 元,农牧民增收效果
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我县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201X 年农村工作目标: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1.81 亿元,年均增长 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 10 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5 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 5752 万元,年递增 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 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
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 0.2 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 2 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 1.5 万亩、优质青稞 2 万亩、优质玉米 1 万亩、优质豆类 2 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 2 万亩、优质荞麦 1 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 8.5 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 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二是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 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 100 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
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 1500 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7000 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
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