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

时间:2019-05-14 05:3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

第一篇: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

前不久,一个消息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一位名叫Shuping Yang的中国女留学生作为全校学生代表发言时,竟然发出有辱我国的言论,她称:“在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再也没有雾来模糊我的眼镜,再也没有呼吸难受,再也没有压迫”。

作为我泱泱大中华的儿女,竟然在国外说出这样的言论来博得台下同学的认可,实在令我这类中国的“脑残粉”感到愤怒和悲哀。但愤怒之余,我理智地思索了一番,我国的国力在不断壮大,实力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可,但是为何仍有部分中国人却不认可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首先是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博大精深毋庸置疑,我国能容纳如此博大的文明其核心就在于我们文化的包容度,这使得我们对外来的文化能很快地接受和认可,但也使得我们在接受其他文化的时候可能会因网络或者舆论的引导逐渐盲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断的文化渗透,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就举我近年来最深刻的体会,在外国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到来之时,东门外的热闹程度远高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身边的朋友在美国大片上映和国产电影上映时,对美国大片的追捧程度明显要高于国产电影。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脑中逐渐根深蒂固了一个念头,就是国产的不比国外的好,这样的想法的驱动下,如何谈文化自信呢?

其次是社会的功利性。这是我西财饱受诟病的一处斑点,但也不仅我们西财,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就是如此。市场经济黑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上的成功和物质上的满足。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

再有就是校园的文化建设不足。其

一、部分大学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即使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也仅仅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学生大多数“水一水便过了”,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从而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其

二、作为向大学输送新鲜血液的高中学校,几乎大部分学校只关心学生的高考成绩,只向他们灌输基础课知识,而文化自信方面却很少提及。作为高校的高中生也仅关注于高考,从不关心文化这类“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的情况下,文化自信如何能真正内化成为我们的精神核心呢?

最后就是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关注不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基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当代大部分大学生都有强烈的个性,他们能看到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的不足之处,但他们太过片面地认为传统文化是不可取的。这是造成缺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关注和学习先进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革新,中国特色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在革新。而且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和科学。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关注和学习先进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自信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

[摘 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乱象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导致思想混乱,而思想混乱必将引发行为混乱,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定。究其根本,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本论文主要在文化乱象的根源的表现、文化自信何以缺失和如何应对文化乱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乱象;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P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79-02

一、文化乱象的根源的表现

我国的文化乱象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随着多媒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大的信息量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多的文化问题也随之而来。近些年来,当人们感叹某些社会现象“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时,不可否认,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乱象正在混淆着人们的视听,造成了文化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混乱,为文化自信的缺失推波助澜。文化自信的缺失就是文化乱象的根源,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连“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也不免“裸死”的命运,“情和色”似乎成了一些导演吸引观众的法宝,《人民日报》评论说:“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①“如果靠情色成分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只能说明导演不理解艺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真正奥秘。”②《红楼梦》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也要通过林黛玉“裸死”来博眼球,究其根本还是对我国的文化缺乏自信。

其次,对我国的传统礼仪、节日等缺乏自信。在礼仪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如今,成年礼、婚礼、丧礼、交往礼仪等日益西化,我国礼仪之邦名不副实;节日方面,中元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离我们远去,而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都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在医术方面,中医的存废之争一直延续,有的对中医质疑甚至指责其不科学,同时也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口号下的危机------不管是礼仪、节日还是医术都逐渐的在西化,而忽略了我国深厚的根基,究其根本还是对我国文化缺乏自信。

最后,对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缺乏自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被国外肯定,我们才自我肯定;被国外承认,才自我承认。一个文学家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电影导演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入围奥斯卡或四大电影节,一个科学家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在国外期刊发表了论文等等,比如,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上台领奖时,穿的是燕尾服,而没有穿符合自己中国人身份的服装,只是为了得到国外的认可。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我们恐怕会丧失我们自己,这种文化的?y象,究其根本还是对我国的文化缺乏自信。

二、文化自信何以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从未缺乏文化自信,恰恰相反,我国多数情况下是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优势意识带来的傲慢。大炮只是打开了我们的大门,而自信是被我们自己摧毁的,文化自信的缺失是近一个半世纪的事。

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①从“三个自信”走向“四个自信”。另外,习近平2014年12月20日在澳门大学讲话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新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②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要想有效的治理我国的文化乱象,就要究其根本,了解文化自信是如何丧失的。

新文化运动是第一次冲击。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文化”指“中学”,“新文化”是指“西学”,断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批判我国的传统文化,西化色彩浓重。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为内容,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虽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副作用是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胡军曾经说过:“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关于文化改造或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场以西方思想文化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③余英时也曾经说过:“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使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④他们也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认识到了精神、道德、价值观等文化层面是我国救亡图存最关键、最内在的一面,但是却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盲目吸取西方文化,使我国特别是文化方面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文化大革命是第二次打击。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文化。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习惯”的口号。⑤中国文化的灾难自此开始。这场以文化领域为开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文化园地荒芜,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进步。“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空前的思想混乱,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等落后的思想行为开始泛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严重削弱。

每经历一次冲击,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就愈不自信一次,就多一份自卑,或对自己的文化多一份否认。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我国的文化自信逐步丧失。

三、应对文化乱象的措施

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对于如何应对文化乱象,究其根本就是如何树立文化自信。

(一)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说

费孝通先生于1992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觉。

考虑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心态的人今后必须和平共处,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不能不为已不能再关门自扫门前雪的人们,找出一条共同生活下去的出路。”⑥费孝通先生薄;二是,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也反思和理解别人的文化。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说,为我们如今的文化乱象指出了一条道路,要有自知之明,要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对我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才会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不止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科技等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楼宇烈先生的“文化主体意识”说

从2004年开始,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就在各种场合强调“文化主体意识”的理念。他指出:“当今世界,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①

楼宇烈先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是解决我国文化乱象、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国的一员首先就应该具有主体意识。面对全球化,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反对它国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增强我国的主体意识,形成坚不可摧的思想屏障,净化我国的文化环境,增强文化自信。

(三)现实途径

应对文化乱象的现实途径,下面主要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说明。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有顶层设计和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乱不得。文化乱象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甚至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面对我国的文化乱象,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协调整体与部分或者各个部分的关系,统筹全局,实现最优化。

同时,面对现在的文化乱象现象,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也必不可少。从古到今,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结束。并且,当今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的竞争日益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会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因此,我国的文化乱不得,必须要有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观念转变和价值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应取其精华、祛其糟粕,尊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而不是一味的排斥、拒绝。

社会上的很多文化乱象都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比如新文化运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和国情逐步发展而来的,它们弥足珍贵。虽然我们到了21世纪有了新生的文化,但新生的文化并不代表是新事物,以前的传统文化也不代表是旧事物,新生文化中比如文化乱象就属于旧事物,因为它是一种消极的、落后的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以前的文化,而是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转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我国的文化凝聚力。

最后,在个人层面上,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如今的人们,为了适应现在的生活节奏,盲目的追求各种快速度,而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文化环境,使文化乱象日益泛滥。

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决抵制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乱象,净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豁达、自豪的心态积极参与其中,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每一个国民,都应该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作为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减少文化乱象,首先从自身做起。

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乱象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通过作用于社会意识,最终动摇一个国家,而文化乱象的根源就是缺乏文化自信。中国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为政治大国,又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文化大国,而要想成为一个文化大国,首先就是要摆脱文化乱象,树立文化自信。

(1)名著重拍热的冷思考[N].人民日报,2010-07-23.(2)学会敬畏经典[N].人民日报,2010-07-20.(3)习近平.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C/OL],2014-03-07.(4)习近平.在澳门大学讲话.[C/OL],2014-12-20.(5)胡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J].民主,2009,05:35-38.(6)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M].中信出版社,2011-05-01.(7)横扫一切牛鬼蛇神.[N].人民日报,1996-06-01.(8)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3-12.(9)楼宇烈.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2008:3.作者简介

丁逸群(1993―),女,汉,山东滨州,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中国学生为何缺乏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为何缺乏创新能力

时间:2005-11-21 10:46:59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曾经听北大物理系的赵凯华教授说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名牌大学的一个尖子学生留学美国,刚到的时候,指导教授和他见了一面,问了问情况就让他回去了,之后两三个星期也没有再理会他。正在他心感不解时,他的导师已经通知学校将其除名、退回,原因是这位学生没有自主进行科研的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只知道等老师布置。

这虽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但并不是个别现象,以致美国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王芳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等教授布置题目,虽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

虽然能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大赛上获得佳绩,但中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这大概已经得到了公认。

对此结论我国的教育界也颇为赞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究其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大学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但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问题只是到大学、研究生时才反映出来。我们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

学龄前是人智能发展的关键期

“一个人的智能发展不是一条平稳的直线,而是先快后慢的曲线。有研究表明,人脑中大脑皮层的突触密度,也就是形成神经网络的状况,是从出生后逐渐增多,到6岁时网络密度最大,而后又逐渐减少。这是人类大脑关键期存在的重要组织学依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博士长期从事人类大脑功能的研究,特别关注儿童大脑潜能的开发,曾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际性大脑科研项目,他向记者解释了有关人的智能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尹文刚告诉记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总结了有关的研究资源,得出结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能作为100%%的话,那么,1岁时的智能发展完成了20%%,4岁时就达到了智能的一半,即50%%,8岁时则完成了80%%,13岁时,已经到了92%%。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在学龄前完成的。因此,就发展而言,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的智能发展最快,是人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开发智力,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错过这个时期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缺陷。“狼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错过了关键期,就无法挽回人类应该具有的正常智力。”

尹文刚博士认为,创新能力教育也是如此。“其实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的萌芽很小就会有所表现,这需要特殊的关注和培养。如果不能在关键期抓住培养环节,这种能力就会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退化掉。”尹文刚说,有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与人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宽阔的知识面分不开的,而这些能力都应从小就注意培养。

“别太在意我们的脏衣服!”给孩子的好奇探究一份宽容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认为:探究创造部分地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大多数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问这是为什么,那又是如何啦?然而,如果成人对他们不厌其烦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幼稚可笑或无聊的问题,儿童就会丧失这种好奇心。

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勒德曼说,科学家是有好奇心的人。另一位科学家哥培尼克博士说,科学家只是长大了的孩子。由此可见,保有儿时的好奇心是保持创新能力的一个诀窍。布鲁斯·阿尔伯兹在记述他自己的成长时说:“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教育经历全都与我致力于应对那些激起我兴趣和主动投入的挑战有关。”

而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又做得如何呢?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太过于限制孩子的好奇探索,总是拘泥于所谓的行为‘得体’、衣着干净整洁这些小节,而将孩童那份宝贵的好奇心扼杀了!”以“妈妈办幼儿园”而享有很大名气的北京小橡树幼儿园创办人王甘博士,经过6年的办园实践后,对现时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有了很深的体会。“在我们幼儿园给家长的说明手册上明确注明,我们会有很多的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对自然的好奇探索,希望家长配合,不要对孩子玩沙子、玩水、玩虫子加以限制,对孩子的脏衣服持宽容态度。”

“那家长的态度怎样呢?”

“开始时,有些家长不赞同我们的做法,他们愿意孩子学琴学画,有教养,不能容忍孩子脏兮兮的。我们就向他们解释,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保护那份难得的好奇心。逐渐地家长也能理解了。”

“这个过程很困难吗?”

“不太容易。”王老师苦笑了一下:“毕竟这种教育不像琴棋书画那样‘成果显著’,让家长脸上增光。我们的社会还是很功利的。”

“让我们多一些童言无忌!”给孩子的想像力一个飞翔的空间

老师给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看基本构图一样的两幅图画。一幅是在阳光下,彩色的;一幅是在月光下,黑白的。老师问孩子两幅画的不同,一个孩子说:“一个是醒着的,一个是睡着的。”多么有创意的答案!然而,老师则纠正:“应该说一个是白天,一个是夜晚。”

“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框框!而这些框框又有太多成人的、不科学的限定,但恰恰缺少培养孩子如何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科学严谨研究的能力。”邢立达,一个从幼儿园起就痴迷于恐龙,并一直保有这种“狂热”,最终在高一时建起了中国目前最大最全的恐龙专题网站的商学院毕业生,在网上回答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种观点。

今年从大学毕业的邢立达,现在已经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科普工作者了,他的中国恐龙网也在创办7年后整合了数个兄弟网站,改组为中国古生物网,终究成为古生物类别的门户网站,今年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的称号。这一切都源自儿时读到的一本科普读物《恐龙的故事》。

邢立达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可以培养一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因为这是他一生对事物评判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接受了错误的训练,会是很大的不幸,长大后会很容易被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论、千奇百怪的伪科学所虏获。”

至于具体的做法应如何,邢立达认为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方说一个简单的科学原理,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们结论,而是组织大家一起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找出这个结论,孩子们天马行空随便想象,老师最后给出一个判断正确性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找出哪个想法更正确。”

他举了一个例子:“2004年我应邀去美国犹他州古生物博物馆(MuseumofAncientLife)考察。在博物馆大厅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动手区,博物馆用扁条箱围起一个个沙坑,坑边摆放着一具具恐龙模型,有剑龙,角鼻龙等,与这些恐龙对应的沙坑中都‘埋藏’着相关骨骼,一大群小朋友戴着黄色安全帽,拿着地质锤、小毛刷,实实在在过了一把古生物学家的瘾!旁边有指导老师在演示正确的挖掘方法,这就是科学训练,在游戏中得到正确的知识,至少,他们以后看到中国辽宁一窝蜂的盗挖,就知道这是错误的,是令人心痛的破坏性的挖掘。”

创新能力差与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关

朱时清教授在谈到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时认为,中国的教育追求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样导致学生要上的课程越来越多,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本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正是我国学科教育上的‘系统’的分科学习,让我们的孩子缺少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训练,导致了创新能力的薄弱。而能够打通各学科界限,提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课在我国并没有受到重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素告诉记者:“国外都非常重视科学课教育,是与母语、数学并列的三大核心课程,不仅列有专门的学时,也有大学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专门师资。与此对照,我国的科学课只是副科中的副科,学时少不说,师资也大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的,而理工科背景的只占40%%。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直接造成学生重视动脑、轻视动手、不知如何做研究的后果。”

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教授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受注重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前苏联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高度强调所渭“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这种注重“双基”的科学课程观是很不全面的,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学知识的获得。

这种做法的后果造成,尽管我国中小学用于科学教育的时间投入比许多发达国家学校多,而在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从整体来说我国公众却比发达国家公众少,而且具备科学素养的中国公众比美国公众少得多。

王素老师也认为我国科学教育基本上仍然属分科教学的形式,缺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缺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面对生活实际时表现为缺乏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而我国的科技活动往往只有少数兴趣小组的学生参与,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对这样的科学教育有非常中肯的批评,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但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靠背书本,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倡导“创新、求实、献身”的科学精神,应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髓。

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考察就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l.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2.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而到了1996年,美国学者迈耶在与我国科学教育学者合作的一篇论文里写道:“勒温的研究将近10年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大多数方面依然如故。”

现在又过了10年,我们状况如何了呢?似乎依然不容乐观!

■新闻缘起

每年十月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就会被再一次点燃。而十月二十三日,杨振宁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中的惊人之语———“我相信„„二十年内,中国大

陆学者有望问鼎诺贝尔奖。”将这种热情再次加热升温。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同杨大师一样如此信心爆棚,尤其在他自己指出获诺奖的必要条件———勤奋聪明的青年人方面。有学者指出: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第四篇:大学生文化自信问卷调查

大学生文化自信问卷调查

您好,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中填写这份问卷!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认可以及自信程度。本问卷各项答案无所谓好坏对错且问卷所得结果不做个别呈现,对外绝对保密,所以请您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心填写。

谢谢您的合作。

1.去电影院你会选择看中国的还是美国的片子?

A.中国

B.美国

C.看时下流行情况

D.都会看

2.你读过的名著中中国与国外的哪个所占的比重更大?

A.中国

B.国外

C.都一样

4.你喜欢观看中央台的汉子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等文化节目吗?

A.没看过

B.偶尔会看

C.看过但认为无意义

D.经常看,喜欢此类节目

5.你认为汉语重要还是英语重要?

A.汉语

B.英语

C.一样重要

6.中国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

A.一本

B.两本

C.三本

D.都读过

E.都没读过

7.你认为在你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中国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还是西方文化?

A.中国

B.西方

C.都有较大影响,但更偏向中国

D.都有较大影响,但更偏向西方

8.你会去浏览一些文化教育传播网站以及参观具有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吗?

A.会,并且很喜欢

B.只是跟风,但感受不到意义

C.不怎么去

D.没做过

9.你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

A.有必要

B.有必要,但是要求应该降低

C.没必要

10.假设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单从文化的角度,你会选择生活在中国吗?

A.会

B.可能会

C.不会

11.你更重视西方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A.重视传统节日,但是经常过西方节日

B.更重视传统节日,不过西方节日

C.觉得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同等重要

D.会庆祝西方节日,不会参加大部分传统节日活动

9.你认为中方文化优异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吗?

A.是的,并且不需要向西方学习

B.是的,但是还可以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

C.不是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应该摒弃

D.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同等重要

13.你认为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强大吗?

A.是的,影响着我们很多生活

B.比以前有所降低

C.正在慢慢流逝

D.影响力很小

14.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持什么样的态度?

A.乐观

B.很难说

C.不太乐观

D.悲观

15.你认为对你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以及文化自信影响较大的是?

A.社会环境

B.校园因素

C.家庭影响

D.自身的选择爱好

16.你对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认可程度以及文化自信有什么建议吗?

第五篇:大学生缺乏运动

大学生缺乏运动 广东药学院 12经济学

大学生群体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而一直以来,我们过多关注的只是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他们的身体状况。据研究调查,八成的大学生不爱运动,正反映出眼下中国大学生中“宅男”“宅女”盛行的奇怪景象。

此次,我们从微观入手,探讨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运动 的情况。相关专家表示,我国最终能否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的较高生活质量,改变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大学生缺乏运动原因:

1、体育经历的缺乏。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大多数学生一直以升学、高分为目标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失去了对运动的兴趣,对体育课也缺乏正确的理解,而且认为体育课就是简单地玩玩而已,又疲劳,又浪费时间,也就逐渐放弃了体育锻炼,激发不了对运动的兴趣。本科院校的体育课一般开设到大

二、大三就没有了,且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运动时间明显不足。

2、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陈旧

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一成不变,单调的教法与活动内容,缺乏新颖和创新,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大学的运动内容,大家基本在中小学就已经掌握了。

3、大学生自身意识

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太忙,所以没有时间运动,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其实实际上,大学生说忙只是一个借口,懒惰才是阻碍大学生运动的最根本原因,还有一部分认为他们没有运动细胞,这只是心理上的自卑感在作怪。

大学生运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1)体育锻炼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体育锻炼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2)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提高机体对脂肪的动用能力,为人体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

2.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坚持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持较佳的弹性,锻炼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便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使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也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不致使机体缺氧。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加速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能量物质的最终来源是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因此,运动后会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饭量增多,消化功能增强。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 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映。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反之,如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大脑皮层的有、调节能力将相应的下降,造成平衡失调,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7.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环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和出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的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主要结论和建议

1、鉴于大学生多为晚上运动,建议学校可以多建设方便晚上运动的 设施,如操场及跑道上的灯光要明亮,同时保证食堂晚上食物的供应。

2、从阻碍大学生运动的原因来看,不愿运动是最重要的,对此,学 校可以多举办一些运动活动以及竞赛活动,保证全民参与,调动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应努力培养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驱散颓废的大学风气

下载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为何缺乏文化自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

    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姓名:马欣杰 学院:文法学院 学号20114120228班级:中文110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马欣杰,来自文法学院中文二班。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大......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一)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浅谈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信 丘吉尔曾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足以说明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此相同,***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为......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5篇)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一、何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

    大学生为何迷茫

    大学生为何迷茫1新的伙伴来自天南海北,无论是衣着、仪表、风度还是生活习惯、内心世界,彼此之间都呈现出极大的反差,仰慕与鄙视、骄傲与自卑、亲和与游离……起床、吃饭、上课......

    文化自信学习材料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实际上,习近平......

    文化自信资料[定稿]

    “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