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4 06: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考试重点》。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考试重点

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 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 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 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重点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提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重要问题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理论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及其基本内涵。

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重要问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三章 新民民主义革命理论

重要问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接过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2)新民主主义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3.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坚持党的领导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祝不讲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基本概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二、重要问题

1.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5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四有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第一,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三步走战略的目标?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重要问题

1.改革的性质和进程?

性质: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公有制: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地、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政党的地位,与中共合作,参与执政。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政治协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最主要的政治内容和组织形式。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要问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基本概念:

1.和谐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重要问题

1.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设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第二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就业体制改革创新,保护劳动者权益。第三神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当中的比重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重要问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2.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为解决什么问题?

台湾问题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重要问题

1. 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2.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的必然选择

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坚持爱国主义与旅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重要问题

新的社会阶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重要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密切联系群众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重点

毛邓三复习提要

(教材09版,括弧里为参考页码,*为重点)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注意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注意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注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只能各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5-1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内容(*25-26)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6-27)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30)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33-35)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内容(*36)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2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48-51)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6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77-78)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81-84)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4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3)

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5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容(11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3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7)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7章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9)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8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8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85-18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七大提出的三大创新(205)

1.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2.创立科学发展观

3.确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11)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20)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最根本)2.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和政治协商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10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5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27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收入格局合理调整(*287)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三要切实对高收入者进行有效调节 四要取缔非法收入

五要规范垄断企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合理分配利润

第12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302-30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13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2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14章

新的社会阶层(3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15章

十七大党的建设内容(374)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的重点简介

毛概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 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 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 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 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 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 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 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 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 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 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 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

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 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 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 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 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 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 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 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 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 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 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 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 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 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 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 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 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 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 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 他提出了“发

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 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 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 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 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 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 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 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 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B理论意义:

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

a)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e)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七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 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 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 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 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 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 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总结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国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第一,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巨大成就;当时的经济条件能使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运行。

第二,从主观条件看,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优点: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的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2、市场经济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

第一,自发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5、市场经济的弱点主要在宏观领域

第一,容易产生盲目性、滞后性;

第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垄断的限制和消除以及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

6、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2)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3)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7、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一方面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的制定、实现和检验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另一方面 市场又是受计划引导和调控的,市场必须接受计划的导向、校正、充和规范。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什么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确定我国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题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什么? 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制度。

3、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

(1)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社会劳动;(2)公有制单位劳动才能作为分配尺度;

(3)获得个人消费品量,取决于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两个层次

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

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收入来源。

5、坚持分配制度的主体地位的意义?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1)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2)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3)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6、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什么?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7、深化分配制度需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8、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沿海优先的发展战略,两个 “大局”的战略构想。第二,大力加强扶贫力度。

第三,对先富起来的个人,实行限制的政策。

9、允许和鼓励 “ 部分先富 ” 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 部分先富 ”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第二,“ 部分先富 ” 是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第三,“ 部分先富 ” 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体现 第四,“ 部分先富 ” 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0、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1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12、社会保障的作用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经济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什么特点?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经济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目前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收入差距;消费支出差距;公共服务差距;生产率差距。

7、如何统筹区域发展?

第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第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8、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9、如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3)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国体,亦称国家性质,或者说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个阶层掌管。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性质相同。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4、概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对敌人的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决定权和最高任免权,以及应该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监督权。即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6、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第二、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第三、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第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7、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四项:

立法权 监督权 人事任免权 重大事项决定权

8、我国的党政制度是什么?有什么显著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党政制度。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一、长期共存

二、互相监督

三、肝胆相照

四、荣辱与共

10、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原因?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之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1、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原因?

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

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

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第三,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13、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第三,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什么?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射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相互关系?

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1、政治体制的含义: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应注意什么?

第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4、民主,自由,人权的基本概念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

自由,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为“人权”。

5、中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的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2、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根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6、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挫败西方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战略措施。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铸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7、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和光大,时代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8、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9、八荣八耻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10、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第二,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第三,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3、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以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5、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6、教育事业必须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8、文化生产力的含义:文化生产力是经济和文化及其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9、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 十 一 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为什么党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现实依据是什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4、和谐社会的含义: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5、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要求?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6、(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7、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8、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 十 二 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1、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和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与交流

2、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3、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4、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4)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重要意义

第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第二,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的构想变为生动的现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第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丰富和发展了之后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内容: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大陆同台湾的统一问题,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关键是要把我们大陆的事情办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而强大的基础。3、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 十三 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时代主题的含义?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3、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5、怎样理解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态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就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6、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

7、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发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第二,就是从我国人民 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三,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务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四,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的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第五,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1、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2、“四个尊重”指什么?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3、为什么全社会要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

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的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4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一、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二、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

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族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 坚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节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之一和社会之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大陆范围,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调包的联盟。

3、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正确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意义

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二、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6、关于宗教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一方面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人民解放军事捍卫社会主义的钢铁长城

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建立巩固的国防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第一,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基础。

第二,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第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房展的方针: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国防与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4)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3、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第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第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利的战略支撑

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5、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第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 第三,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第四,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加快机械化合信息化复合发展。第五,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为什么说“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

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的要求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吧亿万让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国际复杂的环境,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1)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5)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6)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6、为什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7、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执政党之所以容易脱离群众的原因?

一、执政党手中有权,有资源的调配权,容易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一切依靠命令行事,从而脱离群众

执政的地位,也容易在党组织和党员身上滋长一种骄傲自满情绪,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稍稍有点工作成就,就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威信,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接受人批评监督,久而久之必然脱离群众

有些党员没有真正理解和运用党的群众路线,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的意见在群众中行不通,但是,他们有不从错误和失败中取得教训,以为错误和失败,只是由于群众落后和其他临时因素的影响,因而滥用党的威信,继续一意孤行,这就使危害更为严重

二、有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出现腐败现象,更是破坏党群关系

2、为什么说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3、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4、为什么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总值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才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需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它落实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各项工作中去。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方针政策,都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一心为公,为人民谋利益,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执政才能执得好。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3、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同步

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