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暖佳节
中秋月圆夜,孝暖老人心
——记“孝基金(2012)三一·空巢老人关爱行动”
9月30 日,人们大都举家团聚,欢庆传统中秋佳节,有这样一个组织却挂念着一群特殊的人——孝基金联合三一集团在长沙宁乡县双江口镇双福村拉开了“孝基金(2012)三一·空巢老人关爱行动”的第一站。
清晨六点,孝基金长沙中山亭办公室的会议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首届全国道德模范、孝基金创始人杨怀保正在做出发前的最后一次召集部署:
“大家都再检查一下必备物品,自己的生活用品带齐了没有?调查问卷带了没有?”
“手机话费充足了没有,到了每一个地方,我们要与当地的村干部联系对接,才能保证我们能顺利完成这次的大范围慰问活动”
“保暖的衣物带了没有?湘西那边的天气很凉,我们要预防感冒” “特别重要的就是给爷爷奶奶们准备的慰问物品,我们一定要清点齐全!”„„
半小时后,杨怀保和他的孝基金一行启程出发,他们准备到湖南的偏远农村去陪老人过节,走访慰问、开展调研、记录他们的感人生活。杨怀保在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从9月30日到10月9日的慰问计划。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杨怀保和他的团队已经几天没有睡好。
由于中秋过节,路途中车辆运行缓慢,虽然一早出发,直到中午13:00,孝基金一行才终于到达双江口镇双福村,村支书见到他们就给他们介绍了村里两户困难老人家庭的情况。
“肖奶奶,今年78岁,却还要照顾两个智力失常,无劳动能力的儿子” “彭奶奶,94岁和自己双脚残疾不能正常走路的儿子相依为命”„„ “走,我们赶紧过去看看他们吧” 来不及听村支书细说,也顾不上吃中饭,杨怀保催促村支书赶快带领他们到奶奶家去拜节。
“奶奶,我们来看您了,今天是中秋节,祝您节日快乐!”
村支书领着孝行志愿者们到了肖奶奶家,杨怀保几步小跑走到肖奶奶跟前,紧紧握住了肖奶奶的手,向肖奶奶拜节,并递上了博野有机特地送上的中秋特制月饼和孝基金悉心选购的营养品。
杨怀保给肖奶奶带来了博野有机特地送上中秋特制月饼和孝基金悉心选购的营养品
“呀,你们太客气了,真的不用,你们自己吃嘛,这么远来看我们还给我们带东西来,我真的过意不去啊!”
朴实的肖奶奶还在不停的推却。
“奶奶,我们是一家公益组织,这些都是我们的志愿者,社会上很多人都很关心你们,我们今天是代表他们给您送来一点小小的心意,请您一定要收下,您年纪大了,要保重好身体。”
杨怀保和肖奶奶拉家常
杨怀保扶着奶奶坐下来叮嘱道。孝基金的孝行志愿者们也都围坐在奶奶身边,和奶奶拉起家常来。大家热情询问奶奶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队员们蹲在老人膝下,悉心聆听老人讲自己的生活情况。
孝基金副秘书长秦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开始了专业的调查。“奶奶,这个月饼您在这周之内就把它全部吃掉哦,放久了就会坏掉的” “奶奶,月饼里面这个小袋子里面的东西不能吃的,那是干燥剂,记得吃完月饼把这个东西扔掉哦”。
孝基金专职志愿者小张打开月饼贴心的告诉奶奶,怕肖奶奶没听清,小张凑到奶奶耳边又大声的讲了两遍。
“好好,这个中秋节家里就没得月饼吃,这下好了我终于算是过了一个真正的中秋节啦”肖奶奶的脸上笑开了花。
“奶奶您好,您可不可以给我们讲讲您的故事吖” “您这辈子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啊?” “您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吖?”
孝行志愿者和奶奶聊得正开心
余支书在一旁看着这群热心的孝行志愿者,称赞道:“你们是一群好青年啊,中秋节别人都在自己家里过中秋,你们却不怕辛苦跑这么远来献爱心,你们真的不错啊,又年轻又这么有爱心„„”
孝基金的孝行令肖奶奶笑得很甜
从肖奶奶家出来后,杨怀保又让支书带着他的孝行团队去了同村另一户彭奶奶家中。彭奶奶已经94岁了,和61岁的儿子一起生活,不料儿子双脚残疾,不 能正常走路,必须穿定做的鞋子才能正常走路,以前有专门为他定制鞋子的厂家,现在已经改制不做了,此后没有找到厂家为他制作,这十几年来都过着没有鞋子的生活,他一直希望能有爱心厂家为他制作一双鞋。杨怀保细心地用摄像机把这一切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并在调查问卷上清晰的标注着“彭奶奶家的最大心愿:希望有爱心厂家为她儿子制作一双合适的鞋”。
杨怀保给彭奶奶送上月饼和营养品
时间一晃几个小时过去了,孝基金和他的志愿者们以最贴近老人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拍照、送营养品、陪奶奶唠家常、听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场面时而热烈、时而温和、时而伤感、时而愉悦、时而沉默、时而欢声,时而笑语。孝基金带着他的志愿者们走进老人的世界,送去了温暖,收获了感动。
临别时,奶奶依依不舍的拉着孝基金理事长杨怀保的手,噙着泪水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群年轻人。你们的到来不仅仅给我带来了开心与快乐,更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与温暖。”
从彭奶奶家出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孝基金的队友们在小卖部买了面包,就着水填下肚子就继续赶赴下一个慰问地——湘潭县雨湖区响水乡映山村安龙组袁奶奶家。
孝行志愿者帮袁奶奶做家务
“妈,今天是中秋节祝您中秋节快乐!我现在还在外面看望爷爷奶奶,晚上可能要晚一些才能回来陪您。”
在启程去湘潭前,杨怀保掏出电话给妈妈报了一个平安。
“今天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很开心。但是我的心情却又感到心酸而沉重。现在中国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智老人等现象已经越来越多了,但是他们普遍都缺乏关爱,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真心的希望我们孝基金能够做得更好,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们,一起为我们的社会做点事情。今天的老人都是我们这一代的祖辈、父辈,他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个美好的时代,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不能丢弃他们……”杨怀保沉重的说道。
“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关爱空巢老人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湖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省老龄办主任陈毅华曾寄语孝基金。
孝行志愿者和老人们合影
据悉,“空巢关爱工程”是针对目前空巢老人经济供养困难、照料负担沉重、精神生活贫乏等现状举办的公益项目,由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老龄办主办,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孝基金执委会承办的面向全国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弘扬中华孝道,关爱空巢老人,服务老龄工作,推动文明建设”,通过建立孝行服务基地,组织孝行志愿者向空巢老年群体提供孝行服务,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并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特定青少年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孝基金(2012)三一·空巢老人关爱行动”是孝基金“空巢关爱工程”今年的主题活动,这个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他们还将走进益阳、张家界、吉首、怀化等地,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深入接触老人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精神世界;通过实地拍摄,记录农村留守老人的困难生活情况;呼吁爱心人士奉献爱心等。
第二篇:元宵佳节
春风拂君门,吾自思友人!又逢元宵节,花灯喜迎春!浅斟一杯酒,遥举香可闻!日月更迭忙,唯独友情珍!焚香敬诸神,不为我一人!诸君常开怀,吉祥安康身!祝所有的朋友,元宵节快乐!
第三篇:元宵佳节
元宵佳节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英文译为Lantern Festival,即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按照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灾。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火把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根据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所说,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也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传统佳节
《传统佳节-----春节 》作文的结尾
我就是喜欢春节。其实,我是喜欢那种温馨而又幸福的感觉!
好喜欢过春节哦,人多又热闹,每家每户都喜气洋洋的,真希望每天都是春节哦!
欢声辞旧岁,笑语迎新年,新的一年我们播种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承载我们新的梦想!过年真好,我爱这个传统的节日——春节!
春节---我最爱的传统佳节。
在这迎接春天的节日里,有欢笑;在这属于春天的节日里,有温馨;在这象征春天的节日里,有希望。我爱我们的节日,春节!
第五篇:清明佳节
清明佳节 李靖
四月,大山卸下了冬日的盔甲,转眼间就披上了绿装,娇艳的桃花盛开,点缀其间,美不胜收,空气中都荡漾着阵阵的花香,穿梭青山花海中,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在这美景中,我们迎来了清明。
照博兴的风俗,并没有什么隆重的庆祝仪式。这县里有一个小型的烈士陵园,虽然叫烈士陵园,也就是摆摆样子罢了!到现在我只去过一次,那是五年级的时候,学校规定我们五年级的去扫墓,我也就顺利成章的去了,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还记得烈士陵园里面有一个小亭,还有一个旧式楼阁,里面摆满里花圈,除此之外,并无多少东西.记得国家还没有规定清明节放假的时候,妈妈在清明节的前一个晚上就会给我煮上鸡蛋,爸爸也会给我编一个放鸡蛋的小袋。到了明天早晨,我把鸡蛋放到小袋里,带到学校里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鸡蛋带得多的,还会给老师几个,放学时,老师们都拎回家一大袋子鸡蛋,够吃一个多星期的呢。在农村,还有做巧巧饭的习俗。这一天晚上,几个小伙伴在一起,他们可都是平常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会在这天晚上,一起说知心话,还会在朋友家里睡觉。
这真是一个祥和而温馨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