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
2.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差异
一是教育对象与实践领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进行教育,覆盖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而德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在校学生。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又名学校德育。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德育,人们则不再称德育而习惯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等。
二是教育内容不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雷打不动地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外,主要是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针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强化和疏导。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法规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做出较大调整,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德育一般是依据既定的德育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的原则,依据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特点出发对学生实施基础的、规范的、稳定的、系统的道德教育。德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是,它一般不以社会发生重大形势变化而随之做出较大改变,能够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
三是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内涵不同。教育的价值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现在的主流看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价值形态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和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比较而言,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和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而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更注重个体性价值。除了教育价值上的明显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所蕴藏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在侧重点和内涵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因功能与价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功能的发挥是价值实现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才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实现的。而德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育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等,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德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也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如果只着眼于社会性功能,只重视社会行为的统一与规范,忽视社会每个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提高,忽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则这种社会性功能终将因失去道德内在的基础而丧失于一旦。
毋庸质疑,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交叉契合。首先,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根本目的都是为阶级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两者都是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意识对社会成员的渗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和综合性。其依据都是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其次,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为形成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两者功能、价值、教育载体类型相似。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两者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都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外延又是有区别的,例如:两者的教育对象、实践领域不同,两者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其中,最突出的区别有两点。第一,从教育特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核心是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这和德育有明显的区别。德育是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提高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主要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造人的心灵,完善人的品格,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第二,两者的价值、功能的内涵有所不同。教育的价值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维度划分,现在的主流看法是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和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比较而言,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和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实现的。德育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更注重个体性价值。德育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促进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其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如果只着眼于社会性功能,只重视社会行为的统一与规范,忽视社会每个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提高,忽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其社会性功能终将会失去道德内在的基础。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和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他们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是教育者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从概念定义中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 的政治教育,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交叉和渗透,又有区别和不同。
(一)两者的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时间、教育的对象、生存的空间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作用点都在于人,依据都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大教育”的结果,但是,二者发生的原始时间是不同的:德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而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斗争的需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在奴隶社会才产生的。两者的教育对象不同:德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在校学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对象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年人。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又名学校德育;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德育,人们则不再称德育而习惯地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系统中,很多时候要求学校教育要有所举动,需要学校教育的配合。
(二)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但教育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形成德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德育要依据既定的德育规格和具体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的原则,依据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学生实施基础的、规范的、稳定的、系统的教育。德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是,它不以社会发生重大形势变化而随之作出较大改变,需要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法规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偶然性。
(三)价值与功能类型相似但侧重点与内涵不同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价值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价值的侧重点和内涵有差异。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德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其个体性价值很闪亮;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塑造优良品德的价值。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在功能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功能的侧重点和功能的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德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育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等,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性功能,具体地表现为保证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其个体功能是在社会功能的发挥中而实现的。(四)教育载体相似但实施渠道与方式不同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个体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其教育载体大体都依靠“两课”教学载体、专业教育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但是以这些载体为平台所依靠的渠道和方式却不同。德育主要依靠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舆论、自我教育而完成。两者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德育从促进在校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斗争高度出发,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主要通过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手段,通过实践锻炼、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进行。予的是法学学位。
(3)具体内涵不同。政治教育是为形成一定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的教育,作用在于传播主导政治观和民主法制观.培养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在我国,主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教育指形成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在于促进价值意识觉醒,促进价值观念更新,传递一定价值标准,促进社会系统的凝聚和稳定。
(4)教育价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表现为社会性价值,教育目标就是引导社会成员把个体性价值的实现融汇于社会性价值之中。而德育的价值更多表现为个体性价值,使个体获得人格完善,获得精神上的完美,其个体性价值更为突出。
(5)使用范围不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限定于学校范围,教育对象是在校受教育者。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道德教育,人们习惯上不称之为“德育”,而是称之为“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则覆盖社会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它可以和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方面有机结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不同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谈到道德品质教育时.会使用德育这个术语;在讲到思想品质教育和政治品质教育时。我们会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术语。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在不自觉地区分两者 的作用.但我们不太重视这种区别。为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比较 1.概念不同
德育的概念指人对自己所处的各种关系的认识.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指在一定社会思想政治的统治下.最终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并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逻辑关系可以看到,没有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没有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现.难以有正确的人生理解。从小的方面看,这样会对个人有误导;从大的方面看,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理解不正确 2.起源时间不同
道德作为一种协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准则.从原始社会就存在,随着岁月推移,德育的实质没有大的改变.简单说就是如何做人做事。而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奴隶社会 的阶级斗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大不相同。3.教育的对象、依据不同
德育对象是在校受教育者。他们思想不成熟.需要正确思想道德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成年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德育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 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具有系统性、稳定性、规范性.不以社会的重大变革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据的是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偶然性。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从多角度人手去认识和考证,进行思考。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这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思辨.并不是要把两者放在对立面上,而是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圆满、有实效性。在重点进行德育时,我们要相机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也不能脱离了德育这一基础。
一、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也就是俗称的“道德教育”,德育主要经教育者依照相应的社会需求,有规划、有目标地对被教育者的心理施加的一些影响,以便于培养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的手段,通过内在与外在的方式不断予以教化,最终促使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诸多项素质方面得到系统地实践,以期获得显著地提升。(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进行的、旨在促使全体社会成员统一思想认识,使其都能对当前的政治文明加以认同与拥护。教育者要用一整套系统的思想信念、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经由对成员持续的宣传,使他们均能符合相应的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需特别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后者包含的范围要更宽泛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它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工作,如组织和宣传工作等。
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区别的表现 正因为有了前文所述两者诸多的相似点,德育与恩想政治教育才要更急迫地区分,下面就谈一下适度区分的一系列表现:(一)两者的教育内容明显不同
德育主要严格依据现有的培养目标和德育规格,尊重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它多是用于规范在校中小学生各方面行为和举动的。在德育的一整套环节中,特别是实施的进城中,要在尊重 共性的基础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不同层次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开展系统的、平稳的和专业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当然,德育的内容具有固定性,一经确立后,则在短时期内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而出现明显地变化,只是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需注入新的时代气质,彰显全新的道德风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更多偏重于党和国家重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讲解,让受教育者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提离理论修养,熟悉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了中国的解放和富强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教育内容一般不具有稳定性,而是随着重大事件的发展与重要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施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阶段性色彩。(二)两者的定位方向迥异
德育一般定位在思想尚且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当然,高校学生同样也会视情况而定;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面向党员干部和国有企业的领导、职工,以及社会各界群众,定位在成人的 年龄段,其教育的对象大都是人生观和道德信念相对成熟的一批人。从定位的空间来讲,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定位的主体也显而易见,容易让人模糊的是,在社会以外普及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观念约束整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活动便是“公民道德教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更加广大,它能渗透到社会几乎每—个行业与领域,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靠社会上的全体党员干部做出垂范作用。例如。2010年以来开展的创新争优活动,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它以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的理论为统领,在全国范围内不分工作单位和行业,有序进行,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甚至在高校中也有积极地响应。这种思想政治主体教育活动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意义深远。
(三)两者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德育教育一般以培育、教育和塑造为主要形式,力求为受教育者。特别是为在校学生指正不良道德行为时,促使他们积极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相适应,为国家培育“四有”新 入,促进青年一代的身心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往往从政治的战略高度出发,经说教与实践相结合的渠道,以塑造先进榜样人物进行必要的示范和动员受教育者亲自实践为基本形式,以帮助他们克服错误的思想政治风潮,提高抵御不良思想观念的能力与水准。(四)两者隶属的学科不一致 德育教育隶属于教育学,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政治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两者会在今后出现学科划分的争议,但两者属于两个不相同的学科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第二篇: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
再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及意义
摘 要: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明晰,使用上出现混乱和失范的现象。这不仅削弱了两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利于二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厘清二者的概念,研究二者的异同,既是理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项基础工作,又能有效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经过比较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与教育特性上具有诸多类同之处,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对象、内容及价值和功能诸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区分 意义
我国意识形态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形态、两种教育格局、两种学科体系。这两者不是泾渭分明,但也应有一定的区分,实践中将两者混同使用,必然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迷惑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从历史生成看其主旨各有不同
(一)德育的起源与原始赋义
德育起源于人类的实践,但在西方德育的原始意义有别于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历来强调修身功能,虽有德育之实,却无德育之理,“礼、教、学、德、道”等相关词语代替“ 德育”这个名词。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中﹐“礼”教是居首位的,与乐﹑射﹑御﹑书﹑数同属于实践范畴。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等等,把道德教化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修身为本的道德修身实践;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德育”更多的是在实践上规范人的言行,维护“三纲”、“五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可以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读书并非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而是要在德性上有所成就。
与中国古代不同,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画》中首次把教育内容分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三个方面,并指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了解世故人情、懂得人爱等,这些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侠义的道德教育。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和体育。在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中,论述了德育的原则、方法和“自然教育”理念,自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术语。
二十世纪初“德育”一词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又在论述教育的宗旨时,将“德育”、“知育”、“美育”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自此以后“德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常用概念。可见,在我国正式使用“德育”术语时,与西方的“德育”概念一致,核心是道德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等相提并论,主要是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来定义德育的呢?目前,不同著作给德育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没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些名称狭义上的“德育”一词最初使用仅指道德教育。此外,因此把德育定义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是德育泛化的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缘起与核心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阶级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一概念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立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发生学上考察源于“思想政治工作”一词,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经历了形成到成熟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成果。伴随着党的实践活动,在经历了“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的演进,他的内涵逐渐科学,最终成为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核心概念。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在其章程中使用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1902年列宁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1934 年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但主要使用的是“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提出。钱俊瑞于 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中首次使用“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概念,随后各类教育文献法令经常使用这一概念。如1950年2月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四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该《决议》指出,中国学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1]在这里,明确划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和文化科学知识相对应的领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任务,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惯常的使用。在1950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又提出了“政治思想教育”的概念,指出“各地文教机关和学校,必须彻底认识:对旧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细腻的工作,拖延改革固然是不对的,性急粗暴草率从事也是不对的,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而且谨慎地进行;对教职员和学生,不管其家庭出身怎样,均应本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积极鼓励其前进,切勿以斗争、孤立、强迫反省,或单纯清洗的办法来处理。”[2]当然提出用教育说服的方式,鼓励、团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反对斗争、清洗、孤立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教育,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术语被提出但是却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如1951年5月刘少奇首次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他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了从根本上消灭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
[3]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的规范使用做了很好的实践铺垫。
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政治思想工作”组件取代了其它体罚,成为当时比较统一的话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统一提法,同时也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是由邓小平于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1983年7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有条件的单位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组织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设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组件成为规范术语。“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并统一了许多相近的术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统一的标准提法。特别是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成为规范、统一的术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开始从不同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做出定义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日益明晰起来。
严格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后者的含义要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环节,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方式和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人们习惯地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区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又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演进而来的。所以人们往往通用或交互使用这两个概念。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大体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品格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从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中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
总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既有交叉、契合,又有分野、差异。
(一)概念相似,但特性不同
从教育特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教化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提高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着眼点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根本目的都是为阶级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两者都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都是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意识对社会成员的渗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和综合性。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史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七核心是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这和德育有明显的区别。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积极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提高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主要是满足个体道德任何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人的心灵,完善人的品格,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二)理论依据一致,但教育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形成德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育要依据既定的德育规格和具体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的原则,依据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出发而对学生实施基础的、规范的、稳定的、系统的教育。德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是它不以社会发生重大形势变化而随之作出较大改变,需要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针对各个单位,特定条件下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强化和疏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法规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偶然性。
(三)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时间、教育的对象和实践领域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作用点都在于人,其依据都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大教育”的结果。就个体而言,个体接受德育是终身的,分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阶段,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全息性的,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于社会场境,而且要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称为“德育”。但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原始时间是不同的。德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而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斗争的需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在奴隶社会才产生的。
从教育对象与实践领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进行教育,覆盖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而德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在校学生,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所以也叫学校德育。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德育,人们则不再称德育,而习惯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等。
(四)价值与功能类型相似但侧重点不同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关系的一对范畴,指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价值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价值的侧重点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更明显,其个体功能是在社会功能中实现的;德育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促进智育发展等个性功能,其社会功能是通过个体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
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德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其个体性价值很闪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凸显它的生命线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所以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塑造优良品德的价值。
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在功能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功能的侧重点和功能的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德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育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它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也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离开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社会性功能是很难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性功能,具体地表现为保证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而实现的。
(五)活动特性相似学科属性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附庸。虽然德育的知、情、意、行是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但这个稳定的结构中所包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却是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变更而变更。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必然地服务于一定的社会,一个旧社会的覆没,一个新社会的诞生,必然引来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包括目标、内容等,因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性。
就学科归属来看,在本科教育阶段德育一直没有单独成为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1987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下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次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804。就研究生教育阶段而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德育原理教育学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代码为040104;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德育学科包孕在教育学门类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中,不再独立设科,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独立设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合并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为030205,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
(六)教育载体相似但实施渠道与方式不同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个体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其教育载体大体都依靠“两课”教学载体、专业教育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但是以这些载体为平台所依靠的渠道和方式却不同。
德育主要依靠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完成,在中小学主要是社会课、公民课、思想修养等课程,在高等学校主要是“两课”,而日常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形势政策课、党团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常规管理等形式。德育课程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与基本环节,而日常教育管理与德育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舆论、自我教育而完成。
两者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德育从促进在校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斗争高度出发、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主要通过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手段,通过实践锻炼、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进行。
三、适度区分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断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生命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4]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内容,有泛化的趋势。这种泛化趋势带来诸多弊端:将德育视为思想意识领域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的问题;在实践中使德育承担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无法完成人们强加给它的诸多使命,从而模糊了其培养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心理、法制、生命教育等问题相混淆,等等。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比较研究,对准确界定和科学使用这两个概念,增强两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概念的准确界定和科学使用,避免在使用上呈现出比较混乱和不够规范的现象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比较可见,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概念即狭义的概念是十分清楚的,出现交叉与融合从而导致两个概念界定不清、使用混乱的局面是概念扩展的结果。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回归原始概念,讲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样无论是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能准确界定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
在德育与思想政治的原始概念的前提下,德育主要存在于学校,一般情况,在学校内开展的道德教育称之为德育,在社会大范围开展道德教育分别称之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如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常常使用德育这一概念,因其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各类学生群体。而如果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则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等,而一般不使用诸如企业德育、农村德育这样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在全社会都是一致的,在学校既存在德育,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中小学校中一般主要是指德育,较少使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而在高等学校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既有德育,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当我们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时,我们称这种教育为德育,当我们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并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时,我们称这种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明确研究对象加强学科建设
德育尽管目前没有设立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学的学科范畴,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位置。因此,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应当把德育的理论建设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德育学要研究的对象是学校道德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其具体内容,一是什么是德育,即德育的概念、本质、内容、目标、任务以及内部要素结构关系等问题,二是为何进行德育,即德育的意义、价值、地位、作用等问题,三是如何实施德育,即德育的途径、手段、方式、方法、载体、规律、原则、组织、过程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这一研究对象也可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本质概念、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具体的定义、目标、内容、任务等基本涵义。二是为何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价值研究以及具体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等。三是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基础规律、原则方法、理论武器、组织管理、过程规律等。”[5]
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为我们明确两者的研究对象提供了前提,使我们更加明确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重点。因此比较研究对加强两个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差异性决定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要求的高度,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其任务是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人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德育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德育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德育的方式包括宣传、督导、传承、陶冶,德育的策略包括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习惯养成等,德育主要依靠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所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情感渗透、内敛慎独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常用的方法,德育的重点是育人,要在育人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要求的高度,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其任务是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要求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人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坚定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导向性与民主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讲政治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讲政治与育人为本相统一等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宣传、灌输、疏导、转化、体验、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育人之外,重点要在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而德育主要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德育的方式包括传承、陶冶、体验、感染等,德育的策略包括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习惯养成等。德育主要依靠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来达到教育目的。德育的重点是,育人,要在育人上下功夫。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应采取不同的成效策略。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避免教育方式方法上互相替代、相互越位现象,有利于提高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冯刚,沈壮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同上
[3] 毛泽东著作宣读(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4] 鲁 洁,王逢贤,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三篇:从事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从事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该同志能够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特别是自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忠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同志,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较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既教书,又育人,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边疆教育事业和谆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和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神圣称号。
自工作以来,该同志一直担任年级组长和学校生物实验室主管。在工作中,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常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教育,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坚持从正面教育,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去温暖每一颗孩子的心。
第四篇:从事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使中国从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训基地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使命。一个学校能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地位 众所周知,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要求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在德与才的两个方面中,德是解决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才是解决为谁服务的本领问题,德调节着才的运用和发挥,起着灵魂和方向的作用,因此重视德育,通过的德育来实现教育目的,这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普遍规律。
当今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提到了较高的位置,要求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懂得科学发展观;了解法律,成为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有鉴于此,高校政治理论课老师责任重大,必须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完善,才能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
二、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注重学习,加强理论修养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科学理论,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第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扩大社会视野,站在改革的前沿。
第三,学习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在当今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做到在政治立场上、价值取向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2、强化职业责任感
责任心作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困惑时会促使教师去追求;烦恼时会让教师振作,给教师内心的积极因素以激活、强化,使教师始终保持愉悦、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鞭策自己,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在增强自己的职业责任感的同时,更需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把教育事业、学生的进步与自身的荣辱联系起来。
3、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经过对所学知识选择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层次、互相协调的知识系统。一个好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及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深湛的知识、广泛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备条件。因此,平时注重系统地学习和搜集各种有关信息资料,是政治理论课老师常备不懈的基本功课。
4、树立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
目前,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是根据现代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求,确立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能力素质的评价中,当前许多单位或组织在看重知识技能和学历的同时,更注重考察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合作能力,精神价值等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潜质性的东西。在对高职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中,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的素质培养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三是将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的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审美。
5、改进课堂教学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艺术就要求我们努力掌握这门艺术的技能、技巧,拥有精妙的技法,具有自己的风格。是科学就要求我们遵循这其中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学科知识的自身结构体系,学生的认识和身心的发展规律。我们都必须尊重,我们应将所教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总之,授课过程会综合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识水平、能力素质、情感素质和教育机智等,因此,平时要注意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要具有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6、参与科研活动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活动范围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研究。
三是对当前社会问题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研究。
四是对教育、教学、教改问题的研究。五是对国内、国际政治理论教育、德育教育新动态的研究,适时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向。惟有这样,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才有可能使自己从一名“授业”的“教书匠”成为一名“传道”的大师。
小学教师从事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况
小学一年级德育论文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本学期我班德育工作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学初,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及“一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开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我班还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如: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少先队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和省第四次少代会精神,深入开“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的体验教育的活动,继续深化“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和“手拉手活动,努力加强少先队工作,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努力落实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做好少先队员的思想品德工作,以“以德制校”为指导思想,以“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为活动主题。加强班队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校风、队风的进一步好转。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增长率,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改进作风,开拓创新,通过深化少先队品牌活动,加强少先队的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创造出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培养他们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情感,努力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切实抓好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1、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树育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思品课的教学,班队会及大中队主题会,以及国旗下讲话和板报宣传,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社会公德、常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开展“星星火炬,代代相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结合建队节对少年儿童进行队史教育,使队员们能认识少先队的基本常识。引导少年儿童继承和发扬命传统,明确职责,迎接挑战。
3、继续深化“手拉手”活动,各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征文、专访等形式的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不断加强少先队自身的建设。
1、推进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积极联系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少先队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拉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系列主题活动。
2、加大阵地建设的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努力创建示范的少先队部,不断改善活动的设备,努力创建示范阵地。通过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和队报、队刊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3、加强少先队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好少先队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组织一支较有能力的小干部队伍,大力推行小干部轮换制,并成立学校纪律、卫生督导队,帮肋辅导员抓好学校的日常工作。从中也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少先队员。
4、建设一支辅导员队伍,着眼于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各辅导员能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少先队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涌现了许多育人的先进典范。
三、继续深化“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充分发挥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继续深化团中央、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努力扩大少先队员的争章面,进一步把奖章社会化。使队员参与争章率达100%,队员获得达标章达80%。
2、把少先队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大力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的科技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各类的科技兴趣小组,培养队员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加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少先队工作力度。
1、结合形势重大节日及纪念日,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大、中队主题会,丰富了队员的校园生活。能在每周一及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活动程序完整,队礼规范。能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的桥梁作用。
2各兴趣小组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活动能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在这一学期来,我们的少先队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相信新的一学期我们的少先队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班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就经常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
(二)抓好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上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抓好读书训练。
我感到如何让学生能从“阅读”变为“悦读”是一个关键。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三、课前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开学初在学校领导的要求下,我不断加强学习,由于我刚刚走上教学岗位,对一切都是现学现用,所以我就努力学习,课前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努力钻研教材,具备学生,又备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课艺术,向40分钟要质量。
四、取得的成绩:
经过我的努力,我所任的语文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2、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虽然本次期末考试学生成绩较好,但是班上还有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这还需要在下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一年级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
当一年级班主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深切、真实的体会:孩子的事特小,但需要老师嘴勤、腿勤、手勤、甚至还要耳聪目明,现将一学期以来的班级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还直接关系到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与否,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因此,本学期我把班级工作的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1、低起点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六、七岁,他们年龄小,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宠爱有加,大多习惯不好,有的甚至刁钻任性。这时,教育切不可太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起点低,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掌握情况,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也才能树立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如刚入学时,学生还不懂得怎么做作业,为了克服学生对做作业的畏难情绪,为以后养成良好作业习惯打下基础,我布置较少的作业;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并只提两个小要求:做作业时一不讲话,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认真做作业的好孩子。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为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2、细要求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词语理解不够,也把握不好尺度。为此,我对学生的习惯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笼统,要细,要实,要学生一听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强。如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那到底怎样做是专心听讲呢?我就编了一首儿歌“一二一,坐整齐,小手背到后面去,安安静静不说话,老师请讲话”。有时学生上课开小差了,做小动作了,随便讲话等,我一说儿歌前半句,学生马上接着说后半句,既复习了上课听讲常规,又有效地提醒、督促了不守纪律的孩子。
3、强训练
提出了一些细小的要求,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而且训练要严格,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耐心。如为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我按学校的要求要说话要轻,走路要轻,不推别班的门,室内不乱喊乱叫,不随便撕纸,外出做操要走整齐,同学之间不踢不挖不咬,天天跟踪知道他自己意识到才罢休。虽然刚开始时花时多,但这样几次三番强化训练,行为要求已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提高了。
4、常评价 一年级的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老师怎样的评价。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平时细心观察,好的、进步的及时表扬,我对他们的表扬有时是一种赞许的微笑,有时是一次亲昵的抚摸,有时是一句由衷的赞扬,5、勤引导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有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要班主任老师的指引和教育。刚开始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学校的生活,我充分利用班队会的时间教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管理的想法是目标近一点、范围小一点、内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二)、创造与孩子相处的轻松氛围。
把微笑送给学生。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微笑。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
(三)、给予孩子班级管理的机会。
在班级管理中,成立了班委,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班级的管理,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纪律管理、卫生管理,以后我还将使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组不同层次的管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轮流担当小组组长、值日班长都有机会与同学接触,与老师交流、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及时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勾通工作。
好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跟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一年级有相当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为此,我精心准备了开家长会的内容,精心布置了教室,营造了与家长和谐交流的氛围,在会上我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去改观一些家长的态度,向家长介绍了孩子的学校情况、学校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对家长进行了教育观念和辅导孩子的培训,认真疏导,细致说理,耐心地同家长分析了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实效明显。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孩子们小,我给他们的宽容多于严厉所以我班学生的纪律不太好。
2、由于农村条件差,受生活条件的影响,至使教育效果不好。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我一定要严肃孩子们的课堂纪律。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评纪律星、创新星、才艺星等活动让孩子们活而不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用耐心与爱心感来感化和教育孩子。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 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