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四个自信”大全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四个自信”
——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党员努力增强“四个自信”,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于2017年11月20日上午在教学楼A4-104开展了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党课的形式,由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振老师主讲,向支部全体党员传达了“第2期全省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学习心得。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党课开始后,王振书记通过解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四个自信”的内涵,强调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在讲解第一部分“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时,王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使然、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沉痛教训、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反思,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尤其是“一项令人震惊的国内调查”的实例,引起所有学生党员的惊讶和警醒,使他们由衷的认识到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第二部分,王书记结合历史力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的伟大胜利,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崇高理想。第三部分,王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的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尤其是“道路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紧紧围绕在以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使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深信不疑,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充满期待,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核心意识。在今后党建工作中,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一定会紧紧围绕“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党员干部。
(文/ 图/)
第二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
“讲政治、有信念”是合格党员的首要标准。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要带着问题学,学就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树立行为规范。“做”就要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找自身存在的差距,针对问题改,自我净化、自我提高,防止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理想的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践行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定三个自信。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反复告诫全党,一些党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作为合格的党员,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最关键在于坚定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今天倡导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要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科学发展不是不发展,也不是单纯地慢发展,而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作为党员就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加快思路更新、理念更新和知识更新,提升驾驭和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能力水平,坚决破除固有思维、传统经验束缚,大胆运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手段,不断解决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对党绝对忠诚。是我们党对党员的根本政治要求。要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兴党,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要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方针,要把纪律挺在前面,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纪律、党的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员的天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每时每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饱含真情,满腔热情,牢记“为人民服务”,作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代言人。要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多干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更加深入到基层,为他们多做力所能及的实事。要坚持用是否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否对子孙后代负责,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和升华了的党性修养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学懂,党性修养是否得到升华。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强化宗旨意识。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践行好党的根本宗旨,就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在作风建设上狠下功夫,自觉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解放思想,随时提高个人素质,创新开创工作。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深入群众和委员,多接触地气,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带着感情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工作方法和措施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其他党员的监督之下,勇敢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经常性对自己照镜子,对缺点错误立说立改,以新视角自省,睹视自己的现状,树立起敢于正视自己、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实干担当。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前,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已经三周年,政策落实已进入攻坚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要按照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履职尽责,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习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每位党员都要清醒认识到,身处的位置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同时还有一份重任。党员要珍惜干事创业的舞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始终保持“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原则面前不让步,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做、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总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认真践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做人要实,始终做一个让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党的一份子,在公司面临重大改革之际,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做到坚定以公司发展为主任的理想信念,增强“三基”意识,在公司新时期、新常态赶考路上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
第三篇: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培训中,胡令春校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课上为我们传达了总书记在七一建党节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课堂上,胡校长给我们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的特征、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关系及如何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道路、理论和制度建构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是支撑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因素的最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文化自信这一最本源的基点上。
通过胡校长的课,我们明白了要更加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胡校长号召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要传播正能量,敢于斗争;要用自己的岗位平台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实现文化自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四篇: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专题发言稿
四个自信” 是历史证明能带领中国走向成功的,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能带领我们早日实现中国梦。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刻自信,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应高举的理论思想。‘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四个意识”的话语振聋发聩,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广大党员自觉践行党员标准,更好规范言行、严格自律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坚定”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坚定正确的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选择不正确,再美好的梦想都将无法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为此,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与方向。
理论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丰裕,还应有民族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制度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制度自信,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只有加快建立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
文化自信激发不竭动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当代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愿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增强“四个意识”
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所以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认知,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增强大局意识。总布局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所以需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增强核心意识。没有核心、主心骨,就是一盘散沙,能做的事情就微乎其微。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增强看齐意识。看齐本质要义在于树立标杆、规范行动。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为党服务、为党分忧。
第五篇:坚定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专家解读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有何深意? 来源: 新华社2016年07月02日 14:55:34显示图片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朱基钗、姜潇、刘奕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有何深意?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给我们的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表示,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多少民族精英、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引进了多少思想理论,直到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这个中国具体实际就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尹韵公说。
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赓续不绝,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总书记讲话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
文化彰显民族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认为。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尹韵公认为,“中国方案”必须包含文化色彩和文化符号。“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