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
以青海支教为视角
摘 要:文章通过对青海省民和县李家庄小学的短期支教经历的描述,从家庭和支教大学生两方面原因分析贫困地区儿童心理状况,并对产生贫困山区孩子的心理担忧,提出了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大学生进行暑期短期支教的活动越来越多,大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开阔了眼界。我自己也亲身参与过一次去青海的支教。在去之前以前去过的老队员都会告诉我们给当地孩子带去的最大收获不是知识,而是要告诉他们山外还有更大更美的世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走出山里。但是支教越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就越在思考,是否让孩子们知道山外很好,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短短十五天的支教我们带去的知识十分有限,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呢? 我在暑假跟随大连理工的绿窗支教协会的同学们一起去青海民和县李家庄小学进行支教。这是他们组织支教的第四年。在我们支教期间,一共分为两个班:一二三年级组成小班,四五六年级为大班。因为我们除了英语体育其他的课都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为主的,所以可以这样分班。在第一堂课上我对他们进行了色彩测试,即让他们画父母描绘家庭,根据他们画画使用的颜色来观察他们的心理与父母的关系等。全班46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主要用了表示没有安全感的金黄色,有一个孩子甚至的画全部是用金黄色,画的下面写了一句话:我一定要走出山里到外面的世界去。这让我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担忧。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问题。
根据观察,这些孩子们从性格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很内向的,不太主动跟我们这些老师亲近交流;另一类则是十分活泼,特别喜欢黏着我们。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特点,淳朴天真但也敏感、懂得察言观色。他们每天都给我们带一些小花或者折纸送给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手机等电子设备都十分的感兴趣,最后一天我们分发物资,孩子们对我们撒娇希望能拿到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还突然出现了很多从来没上过课的孩子想领取物资。这些观察让我能感觉到这些孩子们极度的渴望外面的世界,虽然我们有严格的纪律,但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在不自觉间的某些行为让他们感到了山里与外面的不同,感觉到生活条件的差距;他们那么渴望出去,将来会不会产生一种扭曲的世界观?如果将来出去了,发现了差距,会不会产生极度的自卑,从而发生比较极端的行为?
二、贫困的代际传递与贫困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们的种种表现都表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家庭的教育问题造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没有起到良性作用,以致于他们的心理也容易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短期支教对于儿童的心理状况、需求没有全面了解。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即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这里主要取它的后一种意义。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种恶性循环,它是一种内生和外生作用共同形成的。即他们本身的家庭经济、成员状况等与贫困文化、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个人认为贫困文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它甚至比本身的家庭状况重要。
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目光短浅等。这种文化在中国的农村由于农村的传统性,更容易形成了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理性的社会“亚文化”。正是父辈形成了这种亚文化,对于支教,他们认为能够给他们带来物质上的帮助,他们乐于接受这种投资少但回报高的事情,他们也会把这种思想传达给下一代,把他们对于扶贫中的“等、靠、要”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们,使得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形成了这种想法。这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毫无好处。
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只有走出大山才有好生活,而这些来支教的大学生即是这一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榜样,他们也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多么的好,这又加强了这一想法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三、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对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他将儿童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前习惯层次、习惯层次和后习惯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习惯层次是指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该层次的第一阶段为“服从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为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惯层次是指其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该层次的第一阶段,即整体的第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乖娃娃取向”即孩子们非常看重家长和亲友所定下的“乖娃娃”标准,努力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以期获得家长和亲友的认可。第四阶段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孩子们认识到并服从权威,判断是非时已经具有法律意识;最后的后层次习惯,能够摆脱外因,看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定向,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都不再是简单地遵从,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为了克服各种道德修养之间的矛盾而发展出一套自己的道德规范体系。而根据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一般处于前三个阶段,达到第四个阶段的极少,几乎无人达到第五六个阶段。
而青海大班的孩子们刚好处在习惯层次的第一阶段时期的年龄,他们对父母亲友的说法会严格遵从;他们对于榜样又存在模仿心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就造成了孩子们的敏感、别扭的自尊心以及强烈想走出去山里的心理。根据我们的家访以及孩子们写给我们的信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父母有一部分出外大工,只跟爷爷奶奶生活而且生活全部需要他们自己做,还有一部分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关系不好,剩下家庭关系好的父母也是忙于赚钱,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完全不够,只关心学习甚至毫不关心的也大有人在,在精神方面能够给予孩子们关心的十分少。这样情况下,父母一面在用贫困文化束缚着他们,另一面又在无沟通的情况下教育他们努力出去好“赚大钱”,孩子们的心理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和支持,这样怎么会不产生问题呢?
四、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儿童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我们大学生支教时也应该思考如何与孩子们进行沟通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心态。实事求是的说,去支教的大学生是一群善意却未经培训的启蒙者,虽然有着严格的选拔制度,严苛的纪律标准,丰富的知识,但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却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我们怀揣着梦想想把外面的知识教给他们,让他们见识外面的世界,因此可能更多的从自身角度去教学,而没有真正关注到孩子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心理更需要呵护需要有人对他们的行为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点在支教的最后终于认识到,因此我在支教的最后一堂课上给他们讲了抑郁症,我对孩子们说“在大城市里每年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这些人中有明星、有富豪当然也有很多的普通人。他们这些人中有拥有权力的、有拥有金钱财富的、有拥有显赫的名声的,甚至这些都有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选择自杀了,因为他们唯独没有拥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幸福,他们不快乐。可能你们现在羡慕我们,羡慕我们拥有的物质东西,但是其实我也羡慕你们可以生活在青山绿水中,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人生一辈子最向往的地方。因为在外面也有在外面生活的压力与无奈。所以我希望你们可以以一种正确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即使不走出去只要幸福就好;如果走出去也要调整好心态,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的那种想法。”
这堂课结束之后,有好几个孩子写信给我讲述他们的生活以前是如何的自卑,但是表面上还有装作很快乐来融入集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孩子,她在整个支教过程中的表现一直都是过于内向的,就像一株害羞的含羞草,连送我信都是低头的然后快速跑掉。她在信中说她妈妈去世了,爸爸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所有的家务都要自己做,根本没人关心她,她渴望关心,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这些孩子的话让人心疼也足以让我感到惭愧。
五、结语与反思
对于很多去支教的大学生来言,选择支教,是因为他们需要逃离原有生活轨迹,是我们在拥抱这个选择,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去“无私奉献”,包括我自己也是因为类似原因才努力通过一轮轮的面试的,因此很多人更关注自身的得到,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比这些孩子们更需要这样的经历。大学生支教需要改进方法,需要让这一群或热情或迷惘的青年知道不要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要更多地去关注孩子们的需要,要让他们产生满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关注的感觉而不是被每一个孩子关注的感觉。家庭问题虽然我们大学生无法解决,但是至少在榜样方面要对他们的心态的建立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有限的能力下尽力做最好的事情,这是一个支教人对未来支教的后辈提出的最真挚的希望。
第二篇:大学生支教支农问题
关于“支农”问题
记者:小华
采访者:安强
时间:2011年8月3日
地点: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都濡镇洋溪村洋溪组
俗话说:“兵马未动,娘草先行”,没有计划与规划,行动往往是盲目的,特别是关于新型农村基础建设问题,没有可行的远景计划更是万万不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关于国计民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建设规划必须是可行的,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记者:对于一个经常种植蔬菜的人,如果你自己的资金不够,如何对蔬菜进行扩大生产? 安强:这个问题对于一个资金短缺的人来说,确实值得思考,如果单凭种植一种蔬菜卖,赚的利润不仅少,而且也没有进行扩大生产的机会,所以,首先我们会购买一些价格较低的蔬菜种子,然后种植,当蔬菜长大卖往市场赚取利润后,周而复始地进行扩大生产。
记者:种植蔬菜的过程中,由于害虫过多对蔬菜造成危害,你将如何及时有效地除去害虫? 安强:近几年来党的政策好,我们种植蔬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专门对大棚蔬菜地安装了太阳能光灯,如果进行人工杀虫,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太阳能杀光灯为我们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力,在此特别感谢上级领导的关心与帮助。记者:面对季节的变更,海拔等问题,你应当如何进行合理地种植蔬菜?
安强:对于季节的变更,我们要对每一种蔬菜适合在什么季节种植作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考虑温度问题,热的时候适合在海拔高的地方种植,温度较低的时候适合在海拔低地方种植。
记者:你对自己种植的蔬菜销售价格是否满意?
安强:还比较满意,每一种蔬菜刚出卖的时候卖的价格较高,由于受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慢慢的销售价格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
从采访安强同志的过程中使我认识到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农民除了做事踏实外,还有着循循渐进的精神,目前,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亿万农民的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有限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科学地制定建设计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当前农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篇:支教问题
我收集了一下,关于支教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当中遇到以下问题需要学校给予解决:
文化,习惯的差异食物缺乏或味道无法接受 陌生地理环境和气候水电等资源严重不足 卫生环境恶劣 沟通困难 山路崎岖,路途遥远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新思想与旧思想矛盾。由于山区学生和教师的阅历有限,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他们难以接受我们所传授的新知识。新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没有得到重视。支教者一番热情遭到拒绝,会让人感到挫败感。
2)实践时间有限。教学这是一个长期浩大的任务,而非几天就能完成,我们只好是凭专业理论知识来对学校的教学提出意见。还有就是讲课上,有些知识和方法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是把平时几堂课的内容用半节课讲完,而没考虑到教学效果,也忽略了教学对象的认知基础。我们和师生之间没能有深入的交流也是由于时间有限。
3)沟通不畅通。①当地老师和大学生之间交流的话题不同,彼此感兴趣的事物有差别,年龄上的差距让师生之间产生尴尬,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也是一方面。②学生的思维单纯而简单,支教者由于阅历较深,因此他们在交流方式上会有困难。4)经验不足。支教队员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支教,在如何面对素未谋面的学生时,该如何管理课堂,如何分配时间上都是挑战。学生的性格各异,有的外柔内刚,有的调皮捣蛋,上课爱讲话,有的内向,还有的中规中矩,如何有效管理一堂课,这些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和老师不知道怎样沟通,怎样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现状。
5).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用于保障和指导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 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在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支教指导教师与受援学校的关系方面缺乏得力的沟通和协调,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另外,地方政府对支教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6).支教学校存在的问题。中小学校教师和领导观念与认识是制约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瓶颈”。他们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学校成绩和教学秩序,不信任学生的执教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因而学生得不到实际的锻炼,教育教学的技能难以提高。同时,支教学校以学生智育发展为主,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判教师教学唯一标准的状况仍然左右着教育
教学活动。另外,地方中小学校是否愿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参加过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还没有相关政策措施支持。7).师范院校存在的问题。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支教方面受管理体制的影响,缺少与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与联系的主动性。实习过程中,一些学校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或
根本没有教师指导,导致实习变成了纯粹的“用工”。实习过程中的配套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改革、岗后补课等影响学生课程,顶岗支教的关键环节还有待研究与规范。对于实习生返校后工作经验的总结、共性问题的解决和提高等问题,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以简单的实习总结形式草草了结。经费不足仍是制约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乃至于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因素。
第四篇:大学生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未来方向的思考
2010010870电01刘大钊
2010010129结02缪泽
【概要】: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目前短期支教发展的有利方面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在了解支教活动意义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意见。
【关键字】:大学生短期支教发展方向
现在大学生利用假期下乡支教的活动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可以说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志愿者大军。这种形式的活动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它是一种善良之举,触动了人性的深处,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尽自己所能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这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负社会责任的重视,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再者,下乡支教调研把知识与实践结合,更能反馈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吸引和运用。然而,事物总有其相对性,我们在感受到支教意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目前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更深刻地认识到支教受众的需求,从而确定好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其中,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的文化下乡和农村扫盲活动,可以看作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专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场所——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产生,也为大学生支教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在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2005年“三支一扶”计划之后,打工子弟学校开始普遍成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支持和帮扶对象,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社团本着“为流动儿童献爱心、改善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愿望,纷纷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从1997年,首师大晨曦社作为北京第一个参与流动儿童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开始,到现在打工子弟学校大学生支教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支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支教的问题,提升大学生支教的效果,就成了现阶段大学生支教的当务之急,也是大学生支教未来发展方向确立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成效
1.1对接受帮助的学生的影响
(1)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群体认真对农村未成年学生开展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处于相对教育环境较差的农村未成年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启发、教育、纠正,让真正代表社会发展倾向的东西成为这些群体身上的一种既得的习惯。
(2)有效激发崇拜心理。对学生崇拜心理的有效激发,有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3)扩展兴趣爱好,增强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学习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1.2对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
女,具有独立性木强、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三下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能够磨练意志,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在支教活动中,集体的生活、相互的帮助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加热爱集体,利于将来事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支教期限太短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部分学校的校长认为支教工作为解决教师短缺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给学校的管理工
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年一茬由于更换人员在学科上的差异给课程的安排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这种行为的短期性使支教者在支教快结束时情绪不稳影响工作。
2.2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大学生水平的充分发挥
在支教人员中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比重不大,志愿者虽然大多乐于接受陌生的教
学工作的挑战但面对具体的教学工作任务常感到力不从心。乡镇中学最缺的是数学英语语文 师,而前去支教的大学生往往又不是学这些专业的,这些大学生只好“现学现卖”。
2.3支教大学生后顾之忧严重
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都面临就业问题。部分支教者认为一年的支教对贫困
地区的教育做了贡献而对个,人却是损失。服务一年后又把他们推向社会还不如早点走向社会寻找就业出路。由于担心就业,有些支教人员情绪不稳定甚至有些人一边教课一边又在四处找工作。同时支教大学生中也都存在一种编外的感觉。更是担心在一年的志愿服务中做出的成绩得不到认可,志愿服务期满后在学校和本人达成一致意见时也不能留下来就业。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支教有短期的、志愿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不少支教者是将支教当做一种“个体锻炼”、“优势积累”和“就业缓冲”来看待。在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进行调查时, 更多的人是一边支教一边为将来的目标做准备, 对于未来的就业目标, 处于观望和比较状态, 只有少数支教大学生表示愿意将支教作为自己未来长期的事业, 争取考得编制, 然后继续(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留在学校任教。既便如此, 仍要视教师编制是否能够取得、工资及福利待遇的高低而定。而农村真正的需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全面进步,支教虽能达到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目的,但短期支教只能有限的提高农村老师的教学能力,在硬件方面没有大的进步,这仍会使农村的教育被城市越拉越远。而教育的落后会使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我们应继续大力推行农村支教,并通过改善农村教育的待遇和硬件水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农村,是农村教育得到真正的提升。这也正是短期支教真正的目的。我们也应作出改变,使短期支教达到最初的目的。
下面是我们总结出的发展方向:
1)招募高标准化
目前,各支教社团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上基本上都是宽口径的,对招募志愿者缺
少具体选拔标准,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而且也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适合支教工作。
首先,要减少盲目报名,找到真正愿意去支教的志愿者。我们可以在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前应该增加一个类似“企业宣讲会“性质的“志愿者招募宣讲会”,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报名参加志愿者支教之前就能对自己要去支教的学校、学生、支教时间、支教内容、支教责任、支教要求等等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地认识,这样可以减少大学生志愿者盲目报名,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报名的有效性。
其次,要严格要求,提高标准。支教志愿者招募后,要对志愿者的支教时间和支教任务严格要求,强调支教的重要性、影响性和责任意识,对于不能完成志愿者支教时间和支教任务的应该“鼓励退出”。同时也要对志愿者进行基本信息统计,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并征求志愿者的意见确定支教方案。
2)组织和管理完善化
首先,要加强志愿者管理,减少志愿者流动性。可以在支教过程中,通过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大学生支教的凝聚力,通过情感的手段提高对大学生的管理和约束。
其次,要加强支教管理。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前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负责支教的负责人或小组,要检查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的备课和教案,没有备课和教案的大学生志愿者不能准许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并进行登记备案。
最后,要加强支教形象管理。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要要求自己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人师表”,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时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保证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正面的榜样。
3)信息交流多元化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反馈。一方面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负责支教的人员和机构要定期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支教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集中予以反馈并给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一定的支持和建议。另一方面,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负责人和机构,要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反馈机制,在志愿者支教的同时接受志愿者的反馈,能当场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可以在定期的支教反馈或总结会议上给志愿者予以反馈。
其次,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与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生志愿者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带给学校教师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弥补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志愿者与支教学生的交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更加了解自己所支教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支教需求,更好满足学生支教需求,还可以促进支教中的“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4)建立评估激励体系
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要在自己的志愿者团队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者支教评估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志愿者支教评估小组,支教评估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跟随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进行观察和记录,另外支教评估小组的成员还要征求学校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所支教班级的学生的意见。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评估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志愿者支教的次数、每次支教教案、支教总结、评估小组支教纪录、学校老师的评估建议、学生课堂建议等内容,对评估中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评估中不足的大学生志愿者要进行持续支持和进一步培训,对评估中不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要停止其继续进行支教。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体系的建设,应该包括大学生的价值激励、成就激励、提升激励和快乐激励,使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支教的价值、支教的重要性、支教的收获和支教的快乐。
5)支教方式创新化
1.创新支教内容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安排的学期性特点,和大学生支教缺少连续性的特点,大
学生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上很难和学校取得一致性。再加上,大学生缺少支教专业知识、技能及教学经验,使目前支教不仅无法补充学校的教学活动,反而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给学校及教师增添了负担。所以,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大学生支教的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支教的内容。大学生支教并不一定要担任教师的重任,也并不是一定要给学生上课或亲自、单独组织教学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多地从“支持者”的身份出发,可以从承担学校辅助教学的工作开始,例如可以从帮助教学负担繁重的教师入手,帮助学校老师批改作业,开班会,协助开展学生活动,这样既可以弥补大学生缺少支教专业知识、技能及教学经验的缺点,也可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支教的作用。
2.延长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周期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基本上是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但是由于大学
生志愿者支教“无头无尾”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真正支教时间也就是“12周”左右,所以在支教时间上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时间上,我们应当延长大学生支教的周期,由原来的“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支教周期“延长为“以一年为一个支教周期"。这样,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时间的衔接上,就可以给招募新的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时间,也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支教时间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无头无尾’’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支教未来必然是朝着标准化、多元化、创新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支教问题的解决和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大学生志愿者、农村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 王瑞 2009年5月
【2】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赵芬《大众商务》2010年3月(111期)
【3】激情燃烧在西部 西部地区大学生支教情况调查李真
分工:
刘大钊:查询信息,撰写论文
缪泽:搜集材料,提供意见
第五篇: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思考
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思考
【摘要】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当前对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并尽快研究解决。为此,重新审视目前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字】支教 实践能力 实习活动
一、前言
支教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且支教呈现规范化、组织化的趋势。一些高校每年组织学生支教,学生支教社团每年有支教活动,大学生通过高校支教平台获取支教信息并对支教问题互相交流。高校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增多,从每年几次到每年十几次,各学院支教活动交叉进行。大学生“组团支教”的活动越来越多,大学生“组团支教”成为支教时大学生的重要选择。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缺乏指导,缺少支教经验,准备工作不足,在支教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二、大学生支教的双向作用
1、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会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支教地区的艰苦环境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备课、上课和解决学生问题提高了大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通过与当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增强了待人处事和交际能力。支教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大学生支教提高了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为祖国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2、改善当地教育环境。支教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导致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匮乏。大学生支教可以给当地带来新鲜的血液。许多受援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和教师结构不合理,大学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教师结构性短缺状况。在支教期间,学校老师也可以替换出来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增强农村学校的生机。大学生实习支教覆盖面之大非以往各类支教所能相比,实习支教学生的到来,大大缓解了中小学、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紧缺的压力。充实并加强了这些学校的力量,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供了师资的支持。实施顶岗支教计划,对于解决补充合格教师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示范作用,促进各地重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支教生多数都在条件最艰苦的农村或远郊的乡镇学校,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去。在支教学校,支教生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支教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教学基本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5、帮助农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群体认真对农村未成年学生开展行为习惯教育,对处于相对教育环境较差的农村未成年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启发、教育、纠正,让真正代表社会发展倾向的东西成为这些群体身上的一种既得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利于农村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三、强化学生指教活动的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安全保障。农村老师的工资待遇远低于城镇水平,难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应适当增加农村地区教职工工资,另外,由于经费限制,贫困地区学校难以开展实践和科研活动,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支持。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支教工作的中心,要始终重视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当做好防范工作,提供办公场所,为大学生支教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2、健全学生支教体制。在运行机制上,针对各支教团体联系较少,缺乏沟通的情况,可以由高校或地方教育部门建立联络机构,协调多方支教行动,整合“支教资源”。高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制定相关制度规章,使支教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支教培训机制,让大学生了解受援学校各方面信息,通过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3、严格选拔支教学生。顶岗支教生的选拔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考核等严格规范的顶岗支教生选拔程序进行,并明确了学习成绩、品德操守、基本能力等方面的标准。最后有针对性的对即将赴乡村中小学顶岗支教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组织有声望、有经验的老教师给学生们上好教学法课,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理念辅导,了解掌握乡镇中小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引导支教生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有准备的奔赴乡镇。
4、集中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对于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实习生支教前应接受实习支教任务、组织纪律、安全要求、实习支教学生的管理办法等几方面的培训,从教师职业必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包括支教宣传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关学科教学论课程、备课、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培训合格后再走上岗位。
5、加大支教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认可度。社会对支教的不认可在农村地区较为严重,认为那是找不到工作的借口,显然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意愿产生极大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及政府对支教的宣传力度不够,国家应加强对支教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进而投身于支教; 除了向大学生宣传,更要向其父母宣传,深入农村进行宣传,让支教不仅受大学生的青睐,还受家长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沈涛,陈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1.[2] 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