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部分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的概念由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c40y-50y提出,个案工作中危机是指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不一定非要是灾难性时间,可以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是有开头结尾的持续性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的并存。危机与压力不同,危机是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压力的概念则含有长期压迫的感觉,但危机和压力又是有联系的,处于危机的征兆则有可能是人们的抱怨和忧伤。
危机介入术:1.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然后要弄清其最大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问题。2.中间阶段—工作者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当前发生的事件与过去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因后果的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3.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如何,提醒案主结束的时候到了,并与案主一同回顾已经取得的进步。危机介入模式的有关理论:人格理论,自我心理学,观察学习理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者原因具体化,清晰化,为危机作出迅速判断,工作者要担当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积极并系统化的介入个案的角色。要限定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案主,又要节约时间和金钱。该模式应用于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八类。步骤: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2.阐述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3.在快结束时与案主回顾重要的进步并鼓励案主,帮他确定进一步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个案工作。该模式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针对案主也是对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该模式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该模式要求的能力:倾听、抓住问题核心、达成协议、沟通与回应的能力。
(3)社会—心理模式
社会—心理模式是将案主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该模式是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是系统的认识论。
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里平衡的手段。
人格有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总想冲破一切障碍获得满足,从而获得生存空间,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超我是社会化的我,根据道德原则行事,对本我有制约作用。自我则在本我、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调和内部本能和外部现实环境以满足需要。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是这三部分的平衡。
自我强度指永远处于改变中的一种应付挫折、控制冲动、合理使用自我防卫机制的能力。
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1.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强调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针对问题—内部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外部环境问题。3.目标—理解和改变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或者二者同时进行,即直接介入和简介介入并举。4.案主角色—案主如同病人,处于被动位置。5.工作者角色—研究、诊断和治疗者。(4)行为治疗模式
行为治疗模式的个案工作的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
四种学习形态:1.反应学习—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无条件反射是不受人意识控制的,不是学习获得的;条件反射是学习形态。2.操作学习—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者操作条件,相应的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斯金纳认为改变了条件即改变了结果,如果一种行为被强化,它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要想得到期望的行为即强化它。3.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不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4.认知学习—认知学习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赋予事件以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人的行为。
技巧与过程:1.技巧—正强化(奖赏)、负强化(惩罚)、角色扮演、榜样。2.过程—建立关系,评估问题,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让案主进行角色扮演,布置作业,评估。
行为主义个案工作框架:1.理论基础—学习理论2.适应问题—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3.目标—小而具体,可测量以便评估4.案主角色—测量行为的基础、频率、强度、周期及其中环境,写日记记录行为。5.工作者角色—直接积极的教育帮助者。(5)叙事治疗模式
叙事治疗模式是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透过“故事叙说、外话、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有动力。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的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社会建构主义—是该模式的哲学基础,认为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模式的特点:能让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人如何赋予过去意义就表示人将以如何的态度面对未来,一旦从充满问题的故事中解脱出来,人将以更客观有力的方式处理他们的问题。
治疗过程:1)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2)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式。3)探讨问题是怎么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4)发掘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5)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6)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7)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在过程中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使案主确信自己并不是问题的本身。
技巧:1)问话---在互动的间歇提问,以引导出案主自己真正想拥有的经验。2)解构式问话---鼓励案主从不同角度定位故事以扩大案主的视野去发现问题。3)开启空间的问话---构建独特的结果。4)发展故事的问话---提出发展故事的问话引导故事的重写。5)意义性问话---鼓励案主思索并体验独特结果、较佳方向和新故事的涵义。6)故事的建构7)回响与强化。
二、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的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其功能有影响个人发生转变、社会控制、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再社会化这四个方面。小组一般有六个基本特性: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成员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对小组有认同感,成员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2小组工作的理论和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的主要理论来源是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理论,社会学---1.心理学理论是在小组工作中用的最多的理论,运用在工作中时以个人的工作为焦点,其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源起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期某些需要未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的心理创伤。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手法处理冲突。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2.学习理论,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行为。主要方法有三种: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强化条件反射理论—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的。3.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帕森斯认为小组是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主要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理论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该模式特点为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治疗模式—以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关注的是各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为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互动模式—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关注小组成员和小组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该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除了以上模式以外,还有相关的小组工作模式,有过程模式,行为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小组中心模式。3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属期阶段:小组的开始阶段,小组成员初进小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的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工作者的鼓励促进他们考察、改善外部条件,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
第二阶段—权力和控制期:成员慢慢熟悉环境后,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从而形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
第三阶段—亲密期:小组的成员对小组的投入增强,关心其他成员,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额目标。
第四阶段—分辨期: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对小组有较高认同,成员们更加联合、客观、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第五阶段—分离期: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的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性的需要。4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原则: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化。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3.真诚的接纳每一个人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6.适当的修正小组过程。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8.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10.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11.明智的运用制约。12.有区别的运用工作方案。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14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技巧:
一般性技巧---建立关系的技巧,观察的技巧,组织和介入的技巧,领导的技巧,沟通的技巧,参与小组活动的技巧,运用社会资源的技巧,评估小组过程的技巧。
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注意语言的选择,提供合作性的目标,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组织会议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开始,把握讨论的进程,做好总结,完善结尾 小组工作者在会议中的角色是示范者,促进者,调解人和支持者。
三、社区工作
1社区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加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
社会计划模式:该模式依靠专家的意见,通过有关专家的调研、论证、计划,然后落实、推行,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行动模式:该模式在西方的社区中常见,特别适用于情况复杂,社会矛盾较多,政府部门官僚化,居民利益缺乏保障的社区。社区工作者动员组织社区居民采取集体行动,以从下而上的形式,求的公正解决问题。3社区工作的技巧
分析技巧——了解社区结构、过程、资源、问题,分析社会政策及社会问题,社区观察,街头访问,家庭访问,文献分析,访问社区领带,社区调查。
关系建立与维系技巧——初步接触技巧,街头谈话、家访、电话访谈,社区关系联络并建立形象,处理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政治团体的关系。
动员及组织技巧:动员群众,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居民组织的建立与运作、主持会议、组织行政事务,社会行动(包括记者招待会,群众大会,谈判等)
活动程序设计技巧:策划活动,制定目标,宣传策略;调动资源,评估指标。行政管理技巧:文件资料处理,财务处理,计划、评估工作。4我国的社区工作
我国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题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性、社会性的福利事业。可分为救助性福利服务,社区事务性服务和市场化营利性服务。
四、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功能: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2社会行政的内容 社会行政包括社会服务计划,社会服务组织,督导与激励,服务系统中的协调与控制,评估与报告。1)社会服务计划是指预先对社会服务的提供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计划,其提供的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它直接涉及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与其相关联的各类社会影响因素和问题,并对具体的服务过程进行计划,其中编制预算是一项重要任务,编制预算包括科目预算,成果预算和方案预算。2)社会服务组织也称社会工作机构,其结构类型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和矩阵型等,其中直线型和矩阵型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员,招聘、录用合格成员并构建合理的工作团队是社会行政人员的任务。
3)督导是机构中的行政人员为更好的完成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对被督导者的工作给予指导、协调、强化和评价的活动,是一个渗透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人际关系、工作规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活动,它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社会工作任务的完成。督导有指示型督导、指导型督导和支持型督导,分别适用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工作人员。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4)协调时使服务系统各部分之间、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达到目标的活动。以协调活动的设计划分可分为程序性协调和工作性协调;控制包括对机构工作进程的控制和对机构冲突的控制,前者是指依照某种计划对相关部门、成员的工作进度和效果进行的综合控制,后者是指对机构的不同成员或不同部门由于工作或兴趣等因素发生的冲突进行控制。3社会服务评估
社会服务机构评估是对整个机构的运行及所提供的服务的评价,是将现状或结果同计划相比较,从而判定机构功能状况的活动。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了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成绩和改善不足以更好的推进机构工作;向社会服务的支持机构作出交代;还可以对相关政策做出评估并促使政策的修订,总结社会服务经验、发展理论。评估的内容:社会服务的投入情况,服务的工作进度,服务效果,服务活动与工作计划的偏离情况等。类型:方案/投入/过程/结果/效率评估
方法:主要采取社会调查方法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法有广泛的实用性,该方法计算服务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可比较的量以作出分析评估,是有效的评估方式。
第二部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1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结构访谈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样本那里系统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阶段包括以下方面: 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通常产生于对社会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课题首先必须是可以运用社会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手段来解决的,必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提出以后,还要对其加以论证,课题的论证主要说明其意义、价值、可行性的问题。课题的确定还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性质。
2.研究设计。确定研究内容或对象,并对研究对象的层次加以把握以确定研究单位,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
3.组织安排。资料收集阶段是第二阶段 最后则是资料汇总后的资料分析阶段 2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具有三类重要形式,即存在状态、主观倾向、实际行为。存在状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它们可以描述研究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对象的状态包含个人年龄、身高、职业、文化程度等,组织状态则有组织结构、人员规模等;主观倾向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等内在的因素,因此常需要研究设计中的中介概念、变量来测量;实际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一般可以直接观测到。研究的单位——指研究对象的基本单元。确定研究单位对于研究十分重要,因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单位的特征汇总起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研究单位层次上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类型的研究单位,因而一项研究常需要保持研究单位的一致性,并要求擦用与研究过程相同的研究单位来做研究结论。研究单位的层次可以分为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及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结构。研究单位是研究者经验观察对象的层次。在研究设计中。它对定量研究来说很大程度影响着抽样方案和调查方案的制定,对定性研究来说也是观察目标的选择。
二、测量 1测量的水平
测量是对变量的测量,所谓变量是对研究单位的属性、特征概念化和具体化,从测量值的定量化程度来看,可将变量分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四个层次水平。
定类测量:是对定类变量的测量,他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常用来对定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其包括记号和类属两种。记号为识别标志;类属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对定类测量的数值的计算只能是计算每一类别出现的频率或百分比。
次序测量:是对能够依操作定义而明确排列大小、等级、高低、先后等次序的变量所进行的测量。其程序有多种,等级顺序,配对比较法,恒常刺激法和连续性类别法。
定距测量:其除了有定类和次序测量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特征在数量上的间距。定比测量:是测量中最高的层次,除了前面三种的特征以外,还有可以计算两个观测点之间的比值。定比测量课进行类别差测量,次序差测量,两个观测点之间的间距差测量及比值测量。
在选择测量水平时,应注意定类或定序测量这种类似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能出现的偏差;选择测量尺度要结合课题要求与研究条件;收集更多更精准的信息用简单的方法运算是利于今后补充分析时必要的策略;选择何种尺度取决去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2概念的操作化 变量相对经验层次的测量而言,还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定义或界限,要对概念进行测量,就需要将抽象定义转化为可操作定义。操作定义就是通过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对变量的测量办法,可以使一些陈述变量关系的假说获得验证的机会,也便于今后同样的研究有所根据,有利于比较彼此的结果。确定操作定义的前提是厘清概念的抽象定义,然后就要注意把握分寸,既不能遗漏抽象定义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又不能使各操作定义之间彼此具有互斥性,尽量避免操作定义之间出现交叉。3信度与效度
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的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信度可以看作是系统性变异在测量到的总变异中所占的比例。X=T+O+B+E,测量变量的值x,t为真实值,o为其他变量的影响值,b为系统偏差,e为随机误差
信度的检验方式:1)重复测量:就相同变量用相同题器对同一群被调查对象前后测量两。2)对分测量:对同一概念设计A,B两组一一对应的测量题目、按题目的巍峨单双分成两半计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群调查对象进行测量,再根据各个人的这两个部分的总分,计算器相关系数就得到对分测量的信度,又称折半信度。3)复本测量:对相同的测量变量,设计两份类似的题器,并分别放在A B 两份问卷中,A用作原本,B作为副本。在调查中,让被调查者同时接受A B 两种方式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4)主观评分法:要检查评分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同系数。
影响信度的因素:1)被调查者2)调查员3)测量内容4)测量环境和时间 效度
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上性质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成都市应尽可能重合。效度计算
从上述的测量分变量的观点来看,效度就是在测量得分的总变量中,有所要测量的特质所造成的变异量多站的百分比,效度的检验方式----1)评价内涵效度:测量指标同我们所研究的概念内涵的相符程度,判定指标是否反映了概念的基本内容。2)确立效度标准:是被假设或被定义为有效的测量标准,他是已经使用过的、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被一致判定为具有较高内涵效度的概念指标。3)测定结构效度概念内涵还表现在概念之间的关系上。考察结构效度是要了解测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否符合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4)内在效度于外在效度:测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做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上述三种效度(内涵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内在效度,他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3)效度低 信度有可能很高4)效度高,信度必然也高
三、抽样
1.所谓抽样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
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
2.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他充分考虑等概率的原则,可以避免抽样过
程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对样本误差加以控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样包括简单概率抽样、系统概率抽样、分层概率抽样、整体概率抽样、多段抽样的具体方法。
3.非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抽取样本的方便性、主观判断、主观意愿来选取研究对象,与概率抽样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样本误差无法控制和估计。但是,许多情况下,非概率性抽样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一些探索性研究中,人们也常常采用他。从抽样的方式看,非概率性抽样又可分为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四、定量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突出特点:1)问卷调查是一种典型的定量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量化资料,可以说问卷调查就是通过对这些量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来获得研究结论的一种手段。2)问卷调查主要是按照特点设计的问卷,程式化的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来收集研究资料的,应此,标准化是问卷调查的一个明显特点。3)问卷调查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问卷访谈资料来推断研究主题,应此大多数的问卷调查研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必要的样本,并从样本的统计分析中来推断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中的总体状况。4)问卷调查的逻辑过程与个案研究从经验事实来构建理论相反,他从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理论命题、理论假设出发,然后收集资料来验证或伪证这些理论假设。
一项问卷调查任务的完成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问卷设计,抽样设计、试调查、调查的组织实施、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撰写研究报告。2实验法
五、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2访谈法
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晤谈法。在访谈过程中,尽管谈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在交换,但归根到底访员是听话者,受访人是谈话者。访谈以一人对一人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3焦点小组 是指从研究所确定的全部观察对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对象组成样本,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也的传媒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小组(焦点)座谈是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小组座谈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倾听一组从调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4观察法
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第二篇:社会工作实务笔记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通用过程模式显示和说明了,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系统理论。(3)生态系统理论(4)优势视角和增能社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迂腐,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重点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系统论的视角来统筹分析案主的问题和处境,并能从系统论的视角提供整合性的服务方案。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1生命周期2人际关联。3能力。4角色。5地位与栖息地。6适应力。
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有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我们的,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理论依据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依据,在具体分析方面,社会工作者尚需要熟练运用内外影响力范式、社会功能范式和生命周期范式等来分析安主的情境及其问题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服务方案。社会工作实务通过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包括:个人或系统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个人或系统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或系统的困难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1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2运用综合方法。3工作过程阶段化。4工作任务阶段化。5整合的价值观。
运用通过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 序是有弹性的。2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4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1改变媒介系统2服务对象系统.3目标系统。4行动系统。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1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任务。2完善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3合理确定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4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更专门化的知识。5在实务过程中要懂得如何推动组织的改变。6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
程
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在服务对象”。接案的步骤和核心技巧:
一、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实效面谈提纲(1)资料准备。(2)拟定面谈提纲。
二、面谈(1)面谈的目的。(2)面谈的主要任务。(3)面谈的技巧。(4)面谈中回应服务对象的方法。
三、收集资料(1)资料收集的范围和内容。(2)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四、初步预估。
五、建立专业关系。
六、决定工作进程。七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常见的接案不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4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5社会文化因素。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接案应注意的事项:应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预估的目的:(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2)识别服务对象的主观因素。(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预估的任务:(1)了解服务对象
存在的问题。(2)了解服务对象
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4)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状况。预估的特点:(1)持续性。(2)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3)行动取向。(4)有可识别的步骤。(5)渗透了专业判断。(6)有局限。
预估的原则:主要包括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等原则。
预估的基本步骤:1收集资料2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3认定问题。4撰写预估报告。
预估的主要方法:1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2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3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4社会网络分析。服务计划的构成:1目的与目标。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3介入策略。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3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4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5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1设定目的和目标(1)确定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2)设定工作目标。2构建行动计划(1)选择介入系统(2)选择行动内容。服务协议的形式:社区工作的协议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书面协议要列明各项工作目标及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协议对于改变过程是有积极帮助的。所以,一般来说最好是能够订立书面协议,使其起到督促双方的作用。签订服务协议的过程:社会工作协议是与服务对象在从接案到共同讨论问题、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协商产生的,因此协议的过程从接案时就已经开始了。
签订服务协议的技巧:1认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2与服务对象讨论对问题的看法。3描述介入工作要解决的问题。4确定目的和目标并说明行动的具体
策略。5总结和强调协议的主要内容。
介入的特点:1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2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4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介入的分类:分两类,即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介入行动的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2个别化。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5瞄准服务目标。6考虑经济效益。
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直接介入行动和策略是与服务对象系统一起行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任务和环境的需要。直接介入策略主要包括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危机介入、运用活动和调解服务、运用影响力。
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是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的行动。1运用和发扬社区人力资源。2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3制订计划创新资源。4改变环境。评估的目的:1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评估的作用:1监督介入工作进度。2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3巩固改变成果。4社会问责。
评估的类型:1过程评估。2结果评估。
评估的方法和技巧:1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2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3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4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结案的类型:结案的类型包括:目标实现的结案;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关系的结案;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结案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对整个助人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方面,主要任务包括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的需要:儿童的需求包括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6个方面。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儿童可分为婴儿期(0-1岁)、幼儿期(1-5岁)、学龄期(6-14岁)三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资源。也面临的不同的问题。(1)婴儿期面临着如何避免疾病困扰以保障生命安全等,主要是生理层面的问题。(2)幼儿期除了生理发育方面的问题外,可能会有分离焦虑,会出现恐惧:害怕环境中出现陌生物体或新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睡觉。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3)学龄期可能会出现学习性问题,如厌学、焦虑等。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在学龄期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未成年人犯罪等。
主要概括为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和儿童自身发育障碍这两个方面。
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具有以下4个方面:(1)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2)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3)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理论、方法和技巧。
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儿童生物学。(2)儿童心理学(3)儿童教育学(4)儿童社会学。(5)儿童文化学。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儿童社会工作的范围广阔,可以将其内容分为宏观儿童工作和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两个层面。(1)宏观儿童社会工作是指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的社会工作。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促进对儿童的养育推动儿童教育事业④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⑤加强儿童卫生保健⑥开展儿童家庭服务⑦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⑧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2)微观儿童社会工作是直接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项服务的社会工作。一般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对一般儿童提供教育、卫生保健、营养、托儿、康乐等方面的服务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对残障儿童、问题儿童及
特殊身世(孤儿、弃儿、受虐)儿童提供救助、教育、医疗及机构照料、家庭补助、寄养和收养等方面的服务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④现阶段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机构包括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以及政府及相关的部门等。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儿童辅导2儿童小组工作3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的需要与问题:青少年的需要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独立(人格、经济、价值观)、认同(性别、自我)、社会角色(家庭、婚姻、职业)与社会关系。青少年的问题与该阶段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如:自我认同问题、社会支持网络发展不良、或者独立动力不足等。
青少年工作的特点: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3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始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类:发展性、预防性、补救性。其中发展性的社会工作主要关注:青少年群体潜能的发挥与发展的促进,具体内容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发展、心理认知辅导、就业能力拓展、生涯发展、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辅导等;预防性的社会工作主要集中于对于一些潜在的可能会阻碍青少年社会功能发挥的条件进行控制,其主要着力点更多是在青少年相关群体与社会功能载体中,如青少年父母亲教育、社区环境改善、社会政策完善等;而补救性的社会工作则是指协助青少年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功能,具体包括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正与犯罪青少年矫正等,还包括弱势青少年保障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个案、小组与社区,方法的具体操作与实施则与青少年发展理论密切相关。个案方法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以积极主动及多
样化的方式去接触案主,同时在接触过程中给予案主的独立性以足够的尊重,从而激发案主的主体意思,增强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该群体可以借助小组获得其所需要的安全和开放的交流环境、朋辈支持、学习模范、社会网络等。
社区青少年工作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即调动社区资源使之为青少年服务,或者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除此之外,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还包括一些专项服务。比如就业辅导及网瘾戒除等;另一种则是通过团康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整体提升的历奇训练等。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和一条龙照顾等。老年人的问题:1疾病与医疗问题2家庭照顾问题3宜居环境问题4代际隔阂问题5社会隔离问题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2反移情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3社会工作者要关于反思并运用督导机制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老年人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信息服务、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2老年人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处理的方式:帮助老人处理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等最常见的4个认知和情绪问题。3老年人精神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理解老人的行为方式,重要的是理解老人在精神上如何界定自己的现实世界,在精神上关怀老人。4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老年伴侣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5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临终关怀、丧亲问题、酗酒问题、自杀 等。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式主要包括:缅怀往事、人生回顾疗法、验证疗法。2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有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3老年社区照顾工作方法主要分为医疗性社会照顾两部分。4老年机构照顾工作方法有三个实务模式,分别称为爱登选择模式、住房与服务模式和以延续理论和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的需要:主要包括: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妇女的权益和妇女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
妇女的问题:包括: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问题;妇女就业问题;妇女的贫困化问题;妇女参政率及妇女教育资源普遍不足等问题。
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1要关注妇女的多样性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4个人的即政治的。5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妇女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为妇女服务,解决妇女面临的实际困难;关注妇女的发展,解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的权益和发展问题;倡导和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针对妇女具体需要和发展的工作:1婚姻和家庭关系和调适与工作策略。2对单亲母亲家庭的介入。3干预针对妇女的暴力。推进性别平等的工作:1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考生主要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具体内容。2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3推动社会主流化的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性别分析方法。2妇女一点赋权的方法。3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需求:残疾人的主要困难:分为城镇和农村两部分。城镇包括: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医难、社会交往难、心理
障碍等。农村包括:交通不便、体力劳动困难、医疗困难、社会服务难等。残疾人的基本需要:社会福利政策落实、家庭扶助、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就业政策倾斜、康复与医疗救助、伤残抚恤、社会保险、特殊教育、文化生活照顾、改善社会环境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1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2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3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4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5充分利用保障性政策。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努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其二是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此外,还要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和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与创造性。1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1)宣传贯彻。(2)开展政策咨询工作。2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1)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2)残疾人特殊用具的配置。(3)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种有社会活动,以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社区康复模式。社会康复模式。职业康复模式。教育康复模式。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对象面临的问题:(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服务对象的需要:(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3)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矫正工作的特点:矫正社会工作即有社会工作的共性、如注重专业知识、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等;又有其个性特征,即:福利性、特殊性、系统性、专业性。这4个特性分别从工作的性质、工作的服务对象、工作所依托的体系、对服务提供方的要求这4个方面进行归纳。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社会矫正中的社会工作和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4种。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1树
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接纳矫正对象。2掌握5个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应用它们分析案主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指导服务方法的拟订。3内化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4掌握行为治疗方法。5掌握理发情绪治疗模式。
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标签理论;优势视角;“社会—心理”视角。行为治疗方法:治疗的策略与技巧;增强物的使用;强化程序。理论情绪治疗模式:1ABC理论。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个案管理:1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3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4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5个方面:治疗康复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2)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3)生活保障问题。(4)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5)社会隔离,缺乏社会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4个方面: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老化问题。(2)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3)心理失衡(4)社会地位下降。(5)社会隔离。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2个方面: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就业难。(2)隐性失业(3)延迟上岗。
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5个方面: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角色失调。(2)地位下移。(3)心理失衡。
优抚安置工作:
1、优待。优待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优厚待遇。
2、抚恤。一般是指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
3、安置。仅指对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按照不同的服务载体分类,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军供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和军休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
2、政策性。
3、协调性。
4、特殊性。
5、矛盾性。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4个总体内容(1)协助处置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2)协助增强服务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3)协助处理服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系。(4)出院跟进服务。
2、3个特例内容。(1)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社会工作。(2)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社会工作。(3)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做好服务对象人住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2、协助服务对象适应光荣院的新生活。
3、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心理辅导。
4、通过策划、组织一些简单易学的活动,增进服务对象群体之间的交流。
5、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6、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力所能及的院舍活动。
7、引导服务对象正确看待死亡。
8、利用社区或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服务。
9、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10、促进光荣院专业服务的发展和专业质量的提高。
11、影响社会及环境的决策。
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
1、引导讲解员,引导参观群众,加强阵地宣传,开展群体性的心理辅导。
2、策划有针对性的宣传纪念活动。
3、协助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
4、协调烈属与陵园的纠纷。
5、协助做好前来扫墓的烈性及亲朋的精神抚慰工作。
6、协助完善解说词,针对不同人群凸显宣传教育重点。
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1、及时发现过往部队中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配合部队做好预防、解决和转介。
2、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成好军供保障任务。
3、协调组建工作人员的支援网络,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及沟通技巧,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情结疏导和问题解决。
4、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军供站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
1、协助服务对象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
2、协助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的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3、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格局形成。
4、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倾听心声、舒缓情绪、提供慰藉。
5、协助搭建信息咨询平台。
6、积极推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1、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关怀和精神服务。
2、协助军休干部适应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里的新生活。
3、协助军休干部认识老龄化的过程,适应晚年生活。
4、协助军休干部发挥自身政治、经验、智力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
5、协助整合社会资源。
6、协助依法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
7、协助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8、协助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疏导和压力释放工作。
9、培训工作人员,促进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0、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1、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
2、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
3、危机干预方法—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
4、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
支持性小组。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不同领域需掌握的个性方法:
1、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入重点(1)直接面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现实,了解临终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心理反应。(2)了解、满足并体恤服务对象对归属与爱的需要。(3)失禁问题的处理。(4)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预防。(5)疏于照顾问题。(6)建立专门小组。
2、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1)压力预防与减压。(2)构建支持网络。
3、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1)接收安置。(2)服务管理。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工作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贫困对象致困原因的多重性和困境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提供的救助类型也相应不一样。工作过程的持续性: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是持续的。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要向对象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援助,从而提升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
工作方法的融合性:由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所以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强调事融合运用。工作方法的政策性:社会救助的体系比较复杂,相关的各类政策非常多。在救助过程中,要熟悉各类政策,并在政策的范围和许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规范服务。
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救助:基本生活救助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为主的救助形式。(1)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2)社区层面社会救助的内容。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一是提供物质帮助;二是提供就业机会。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一是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二是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三是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
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教育求助。促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分层分类给予救助,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措施直接支持在校学 生;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2)医疗救助。寻找与社会救助的结合点;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3)住房救助。帮助申请住房救助;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灾害紧急救援:紧急救援,转移群众,保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灾民衣、食、水、住、医等基本生活问题;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2)灾后社区重建:协调社区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流浪乞讨救助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1)救助政策的修订。(2)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3)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4)流浪儿童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一是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二是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三是安置与跟踪服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特点:一是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性使用。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1、针对困难居民的个案工作。
2、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
3、社区工作。
专业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社会救助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时,要根据各个专项救助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工作方法。
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1、灾害预防。
2、灾害救助。
3、灾后重建。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1)外展服务。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有系统的服务模式,它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出现多和活动频繁的地方,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工作。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更要注意儿童的心
理和行为特征。(2)机构服务。思想转化;行为矫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
2、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
3、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系统理论三个基本的观点: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
2、家庭所面临的危机即是机会,也是挑战。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家庭系统概念的六个核心要素:
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3、家庭系统中一们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
4、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
5、每个家庭系统即包含很多个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
6、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家庭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
一、家庭组成阶段:脱离原生家庭;组成新的家庭;形成夫妻的角色分工和规则。
二、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习父亲和母亲的角色;调整夫妻的角色。
三、学龄子女家庭阶段: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对学校等新的机构和社会成员保持更大开放性;接纳家庭角色的变化。
四、青少年家庭阶段:调整家庭界限满足青少年的独立要求;适应家庭成员对个人自主性的新的要求。
五、子女独立家庭阶段:为子女独立生活做准备;接纳和促进子女的自立要求。
六、家庭调整阶段:重新调整夫妻的角色;学习把子女作为成人对待。
七、中年夫妇阶段:适应新的、不以子女为中心的角色要求。
八、老年家庭阶段:学习与成人子女以及孙子女的沟通交流;应对衰老带来的困难;维护生活的尊严、意义和独立。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2、家庭社会工作的实施步骤。
3、家庭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家庭处境化原则
2、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
3、家庭个别化原则。
4、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
家庭社会工作的实施步骤:(1)接触阶段:与受助家庭约定实效会谈的时间和安排;为实效会谈做好准备;安排第一次会谈等。(2)开始阶段:与受助家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全面评估受助家庭成员的需要;明确服务介入的目标和基本安排。(3)介入阶段:制订服务介入计划(问题、总目标、阶段目标、介入方案);明确自己的专业角色,并且运用专业技巧影响受助家庭成员解决面临的问题等。(4)结束阶段:与受助家庭成员协商服务结束事项以及总结和巩固整个服务活动的成果。
家庭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家庭评估的常用方法:(1)家庭结构图。(2)家庭生态图。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1)观察技巧。(2)聚焦技巧。(3)例子使用技巧。(4)再标签技巧。
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针对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1、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需要。
2、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3、自我认识与自我探索的需要。
4、情结觉察与情结管理的需要。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1、针对学业困境学业。
2、针对人际关系困境学生。
3、针对家庭生活困境学生。
4、针对心理状况困境学生。
5、针对特殊行为群体学生。
组合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1、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2、搭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的桥梁。抗逆力的基本原则:抗逆力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从构成要素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部分组成。
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
1、促进亲社会联结。
2、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
3、教授生活技能。
4、提供关怀与支持。
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
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个案管理的过程:
1、识别服务对象。
2、对案语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确定案主所需要的资源。
3、评定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
4、完成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对接。
5、监管服务的传输。
6、评估。
团体辅导方法的组织和运用:
1、选题
2、招募
3、甄选、4、实施。
5、评估。
6、跟踪。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2、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3、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以社区为对象。
2、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
3、采用宏观结构的视角分析和介入问题。
4、强调社区参与,关注人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社区服务。
2、社区就业。
3、社区治安。
4、人民调解。
5、社区卫生。
6、社区教育。
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包括:社区分析、政策分析、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策划、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执行、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评估五个步骤。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资源连接、推动居民参与、居民能力建设和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第十四章 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服务规范的专业化。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筛查和寻找服务对象。
2、危机介入。
3、对病人的心理社会评估。
4、介入服务:疏导病人心理,调节医疗关系;帮助病人申请金钱、物质等方面的公共援助;为绝症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悲伤辅导。
5、根据不同科室病人情况提供服务:内科社会工作服务;外科社会工作服务;妇产科社会工作服务;小儿科社会工作服务。
6、康复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
7、出院安排:出院解释;帮助病人制订出院计划;协助病人回家和转到社区服务机构;病人的家庭护理安排。
8、外展服务:社区医疗照顾;慢性病及严重疾病的家庭照顾。
9、教育、培训、发展服务。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
1、健康生活的需要。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心理疏导的需要。
3、卫生保健的需要。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对象的问题:
1、对公共卫生知识缺乏了解。
2、各种突发传染病频繁出现,威胁公众健康。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待加强。
精神健康社区工作对象的需要:
1、获得包容理解和关爱的需要。
2、获得及时治疗的需要。
3、康复环境的需要。
4、就业需要。精神健康社区工作对象的问题:
1、病情易反复。
2、社会歧视。
3、家庭和经济压力。
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在门诊部的工作方法:接诊服务;评估与诊断;简短辅导;住院安排;转介服务。
2、在住院部的工作方法:一般服务程序;复杂病例的个案工作方法;同类病例的小组工作方法。
3、家庭医疗工作方法。
4、临终关怀工作方法。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健康宣传方法。
2、健康管理方法。
3、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4、对重点人群进行个案管理。
第三篇: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十)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考点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工作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贫困对象致困原因的多重性和困境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提供的救助类型也相应不一样。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是持续的。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要向对象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援助,从而提升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
3、工作方法的融合性
由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所以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强调融合运用。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社会救助的体系比较复杂,相关的各类政策非常多。在救助过程中,要熟悉各类政策,并在政策的范围和许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规范服务。
考点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救助、各类专项救助、灾害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1、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救助
基本生活救助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为主的救助形式。
(1)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2)社区层面社会救助的内容: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一是提供物质帮助;二是提供就业机会。②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一是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二是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三是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
2、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教育救助:促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分层分类给予救助,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措施直接支持在校学生;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2)医疗救助:寻找与社会救助的结合点;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3)住房救助:帮助申请住房救助;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3、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灾害紧急救援:紧急救援,转移群众,保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灾民衣、食、水、住、医等基本生活问题;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2)灾后社区重建:协调社区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4、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救助政策的修订。(2)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②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4)流浪儿童。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②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一是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二是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三是安置与跟踪服务。
考点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性使用。
1、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1)针对困难居民的个案工作。在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服务于困难居民时,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全面接触困难居民,深入了解其问题和需求。②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③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④及时评估工作过程和效果。⑤总结并结束工作。
(2)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功能:一是改善生活环境,借助团体的动力和过程,帮助贫困者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提高自身认识,通过教育、娱乐和经验分享,提高贫困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三是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学习和不同经验的分享,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学习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发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小组类型和不同的工作计划、活动内容,协助小组成员了解自身的问题,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社区工作。在社区开展反贫困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救助和发展的目标;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②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模式: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在进行社区层面的救助时,一般采用多种模式综合运用的方法。③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促进能力建设。
2、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社会救助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时,要根据各个专项救助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工作方法。下面以教育救助为例,探讨如何选择专业的工作方法。
(1)开展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生进行救助。
(3)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3、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1)灾害预防。(2)灾害救助。(3)灾后重建。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
(1)外展服务。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有系统的服务模式,它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出现多和活动频繁的地方,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工作。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更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机构服务。思想转化;行为矫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贫困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比较多地会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而灾后救助领域则可能更多地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考点1:服务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一)服务对象的需要
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5个方面:治疗康复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
1、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4个方面: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2、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2个方面: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3、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5个方面: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2)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3)生活保障问题。
(4)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
(5)社会隔离,缺乏社交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2、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老化问题。
(2)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3)心理失衡。(4)社会地位下降。(5)社会隔离。
3、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就业难。(2)隐性失业。(3)延迟上岗。
4、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角色失调。(2)地位下移。(3)心理失衡。考点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特点
(一)什么是优抚安置工作
1、优待。优待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优厚待遇。
2、抚恤。一般是指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
3、安置。仅指对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二)什么是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按照不同的服务载体分类,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军供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和军休社会工作。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2)政策性。(3)协调性。(4)特殊性。(5)矛盾性。
考点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4个总体内容
(1)协助处置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2)协助增强服务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3)协助处理服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系。(4)出院跟进服务。2、3个特例内容
(1)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社会工作。(2)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社会工作。(3)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社会工作。
(二)光荣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做好服务对象人住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2、协助服务对象适应光荣院的新生活。
3、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心理辅导。
4、通过策划、组织一些简单易学的活动,增进服务对象群体之间的交流。
5、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6、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力所能及的院舍活动。
7、引导服务对象正确看待死亡。
8、利用社区或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服务。
9、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10、促进光荣院专业服务的发展和专业质量的提高。
11、影响社会及环境的决策。
(三)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
1、引导讲解员,引导参观群众,加强阵地宣传,开展群体性的心理辅导。
2、策划有针对性的宣传纪念活动。
3、协助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
4、协调烈属与陵园的纠纷。
5、协助做好前来扫墓的烈属及亲朋的精神抚慰工作。
6、协助完善解说词,针对不同人群凸显宣传教育重点。
7、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8、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协助做好宣传解释。
(四)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1、及时发现过往部队中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配合部队做好预防、解决和转介。
2、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成好军供保障任务。
3、协调组建工作人员的支援网络,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及沟通技巧,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情绪疏导和问题解决。
4、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军供站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五)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
1、协助服务对象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
2、协助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3、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格局形成。
4、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倾听心声、舒缓情绪、提供慰藉。
5、协助搭建信息咨询平台。
6、积极推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
(六)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1、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关怀和精神服务。
2、协助军休干部适应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里的新生活。
3、协助军休干部认识老龄化的过程,适应晚年生活。
4、协助军休干部发挥自身政治、经验、智力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
5、协助整合社会资源。
6、协助依法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
7、协助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8、协助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疏导和压力释放工作。
9、培训工作人员,促进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0、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考点4: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1、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
2、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
3、危机干预方法——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
4、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支持性小组。
(二)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不同领域需掌握的个性方法
1、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入重点
(1)直接面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现实,了解临终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心理反应。
(2)了解、满足并体恤服务对象对归属与爱的需要。(3)失禁问题的处理。
(4)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预防。(5)疏于照顾问题。(6)建立专门小组。
2、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1)压力预防与减压。(2)构建支持网络。
3、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1)接收安置。(2)服务管理。
第五篇:《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3
教学目的与要求 3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3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3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3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4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4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5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5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5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6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6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6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6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7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8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8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8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8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9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9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9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10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10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10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10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11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11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12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12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13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13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14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14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4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14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14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15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15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16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16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16 第十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17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17 第二节 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17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17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17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17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18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18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18 第一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18 第二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18 第三节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19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19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19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19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20 第十六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20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20 第二节 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20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21 第十七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21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21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21 第三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22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学习--------------------------22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22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22 参考书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助人活动,也是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范围。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讲授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和方法,介绍我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及社工理论研究的进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为从事社会服务做准备。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用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知识来看待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实现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并重;(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的关系。社会工作强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助人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检验、被强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注意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实习)的结合,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课程可以安排在本科低年级。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
(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 按生理特征分类;按社会特征分类
(二)按困难类型分类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结构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最初孕含于社会学之中,有时被称为应用社会学。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它逐渐独立于社会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任务和过程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及态度有关,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受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影响。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与权力分配、社会政策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上要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力。
(二)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者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更多地应用于福利事业是社会财富效用的最大化。思考题
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因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助人过程的特征
帮助他人获利、合作过程、不对称互动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助人活动的发动者、推进合作、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一)功能的涵义
(二)功能的类型
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功能与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 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一)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
整体性、渐进性、非同步性、计划性与自发性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社会服务社会化和人们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追求促进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领域则表现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路径依赖。
(二)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受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方面的影响。
(三)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不同模式并存,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思考题
试述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试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试分析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之特点。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把救助看作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同情和怜悯
(三)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人道主义、平等意识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一)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
高登斯坦的观点,理想的社会工作者认为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之有别。
(二)价值、知识与技术
价值与知识的关系;价值与技术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 操纵、家长作风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一)新教伦理与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实质,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人道主义的内容;基斯—鲁卡斯的HPU的基本假设
(二)社会福利理念
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美国社会工作操作定义的价值叙述、比斯台克的表述、泰彻的表述之间的异同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功能学派与治疗学派的差异
(三)政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而机构是二者之间的中介。三者之间在价值观上既有一致又有矛盾。
(四)社会工作价值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 例如自我决定的原则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原材料
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理念、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方法
在上述三种价值体系(观念)基础上的借鉴创新、批判继承、综合发展,例如爱人、助人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专业价值
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
(二)专业伦理
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伦理责任(对当事人、对雇佣机构、对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
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 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
思考题
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 试指出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轻视理论出于两种“误区”:过分夸大社会工作所处理问题的特殊性,对理论的概括范围的过高追求。社会工作的个别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的。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解释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有效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模式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从理论角度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过七个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涵义,二者之不同与联系。
(二)皮拉利思的社会工作理论三层次划分模型 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实践理论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佩恩的分类及各流派的基本内容: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权理论、女权主义理论。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归类
李康特(Recomte)的理论构造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和专业性背景假设;
大卫·豪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四范式模式:功能主义的、解释论的、激进人文主义的、激进结构主义的。
三、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 思考题
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对当代社会工作者而言,了解和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包括哪两方面的具体任务?谈谈你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看法
和见解。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一)诊断学派关于社会个案工作的看法
汉密尔顿认为社会适应不良是“心理-社会”即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功能学派的看法
强调社会工作者(机构)对案主帮助的作用。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支持与服务,减轻和解决问题,增进福利。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
(二)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阶段
1917年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一书是社会个案工作专业化开始,“研究-诊断-治疗”的助人框架。
(三)精神医学对个案工作的影响
(四)20世纪4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的含义
危机是平衡稳定状态被改变的现象,也是一个过程。
(二)危机介入技术
开始阶段:收集资料、达成协议、建立专业关系;中间阶段:进一步搜集资料,寻找形成危机的原因,减轻案主压力;结案。
二、任务中心模式
(一)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个案工作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它考虑个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它主要应用于情绪问题、资源不足、角色困难等问题。
(二)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的五个阶段。
(三)任务中心模式的工作技巧
倾听、抓住核心问题、协议、沟通与回应。
三、心理-社会模式
(一)心理-社会模式的内容
将案主的心理状态、情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人的内部心理世界、生活的外部社会环境。
(二)心理-社会模式的框架
针对问题(内部和外部问题)确定目标(改变人和改变环境),正确处理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
(三)心理-社会模式的相关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的成长(生命历程)理论。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人的行为是通过反映外部世界、学习适应环境而获得的。有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
(二)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技巧
(三)行为治疗个案工作的框架
适应问题-案主行为本身出现问题;工作目标要小而具体,可测量;工作者要运用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的行为改变。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一、中国社会个案工作的经验
中国社会是“家本位”文化,家族(家庭)集团主义使得对人的帮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二是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
中国的社会个案工作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架构的特点。
6。Roberts.R..W and Nee , R.H.(edited)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1969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试述危机接入模式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试述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及技巧。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小组工作产生于工业化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40年代成为专业工作方法。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从治疗、发展及对团体的功能的角度下定义,社会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三、小组的类型划分
以成员的参与程度、自由进出程度和工作目标划分的小组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二、小组工作的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认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群体是相互影响的,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来实现。治疗模式以小组作为治疗的媒介,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互动模式把小组看作一个互助系统。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前属期阶段-权力和控制期-亲密期-分辨期-分离期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
小组形成初期的沟通、小组形成中的规范的建立(社会控制)、小组成员的角色承担,提高小组凝聚力。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原则
(对小组及成员的)个别化原则、接纳、助人、鼓励参与、促进成员发展、合理制约
二、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技巧
建立关系、观察、组织小组、领导小组、沟通、参与小组、运用资源、评估。
(二)促进沟通的技巧
选择适合环境、选择适合语言、提供合作目标、调整小组互动模式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
良好的开端、控制讨论进程、做好总结。1981 思考题
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
试述兰卡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为什么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简述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第七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组织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社区工作包括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社区组织工作起始于19世纪后期的社区睦邻运动,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倡导,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行。1955年联合国提出社区发展的准则。
二、社区工作的定义
(一)社区组织的定义
工作方法论、工作过程说。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如保守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激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
(二)社会运动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
二、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模式
罗斯曼的社区工作模式,地区发展、社会计划、社会行动、新的发展观。
(二)社区工作的原则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原则。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建立关系(方法与内容)、收集资料(类型与方法)、制订计划(层次内容)、社区行动(内容与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社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建立及维系关系的技巧、动员与组织的技巧、活动程序设计技巧。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
社区社会福利的涵义: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自助-互助为基础,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
二、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发展方向问题(福利服务还是商业营利)、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服务滞后。
(二)对策
福利服务与商业服务分离,制定促进福利服务的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管理。思考题
什么是社区工作?其目标是什么?
试述罗斯曼社区工作三模式的基本内容。试述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试述社区工作的介入方法。
试分析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状况、成就与不足。
第八章
社会行政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行政
基德内的实质性解释,崔克尔的过程性解释,定义。
(二)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一)社会政策的层次
政府的宏观政策和机构(组织)的微观政策。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界定与联系。
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地位
社会政策的定义,社会行政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社会行政是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行政的功能
实现社会政策、促进有效服务、修订社会政策。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社会服务的计划
社会服务计划的过程模式,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二、社会服务的组织
社会服务组织的结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人员的招聘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督导与激励
(一)督导
督导的涵义及其对于社会服务的意义。
(二)激励
社会服务机构中激励的特点,对组织成员考核评估的方法。
四、协调与控制
(一)协调
协调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运行的意义,程序性协调与工作性协调。
(二)控制
两种控制观,组织控制中的吸纳机制。
五、评估与报告
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报告(或交待)的意义。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
一、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九惠之教”、常平仓、义仓,民国时期的社会部。
二、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1949年后我国的社会行政机构的体系的结构;社会政策的实施模式----单位体制与行政体系的作用,社会行政的基本特点:依据统一政策、依靠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
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企业(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及消极影响。社会行政体系的变化:政府角色的变化、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育与成长,社会行政性质的变化:由政治化向行政和经济相结合方向的转变。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行政?试述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试述社会行政的功能。
社会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内容)? 试分析我国社会行政体制之特点。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儿童概念的界定,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
二、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一)以救助为主的时期
20世纪以前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是特殊儿童,主要方法是救助
(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20世纪新的儿童福利观念,1923年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
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福利性、服务性、专业性等基本特征,它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安全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人的发展理论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发生认识论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普通的儿童社会工作:儿童养育、儿童教育、儿童卫生保健、儿童权益保护;特殊的儿童社会工作:特殊儿童的涵义,对特殊儿童的救助、康复和教育。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群体活动、个案工作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一、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幼有所长,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现状
中国政府的儿童社会政策:宪法、婚姻法的有关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福利院,希望工程,春蕾计划
三、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前瞻
儿童福利的优先性,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的法制化、社会化趋势。思考题
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发展? 试述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
试述我国的儿童福利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状况。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于青少年概念的解释。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生长顺序与时间理论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征,复演理论认为个体成长是在“复演”人类进化历程。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人生发展阶段论)学习理论
哈维格斯特的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玛格丽特·米德的青年亚文化(代沟)理论,本尼迪克特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从社会结构(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变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变迁)、青少年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待青少年问题。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青少年面临的发展任务;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青少年发展与青少年问题两大主题。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青少年工作的一般形式
团体(组织)是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青少年团体(组织)可以为青少年发展服务;借助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基地开展青少年工作;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直接为青少年服务。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形式
个案辅导方法和团体活动方法。
第五节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机构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教育、开发、服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机构。
二、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状况与发展
中国青少年在发展中面临三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就业、教育及保护。思考题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你如何认识它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哪些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运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十一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老年人问题
一、老年人问题的由来
老年人与老龄社会的标准,老年人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的涵义,老年社会工作有单纯的帮助、服务向帮助、互助、发展和参与的变化。
三、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老年社会工作是三个主要因素。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对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有明显差异。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认为随着老人年龄增长,他们便主动撤出主流社会活动。遇到的批评
(二)活动理论
认为积极的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生活的满意,评价
(三)连续性理论
老年人若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就会有幸福的晚年。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认为对老年人过分关心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社会重建理论关注改变老年人生存环境以增强和重建自信心。
(五)社会交换理论
主张发展老年政策和服务,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老年个案工作
独特的原则和要求,尊敬老人,耐心的重要性
(二)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
怀旧、生命回顾的功能及使用范围
三、老年小组工作
基本原则和具体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院舍照顾)的涵义
二、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功能,“时间储蓄”,将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结合起来解决老年照顾问题。思考题
试说明影响老年的主要因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老年个案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在我国要大力发展老人社区照顾?
第十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妇女社会工作也叫妇女服务,狭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广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妇女服务的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内容:妇女社会地位,妇女的社会作用,社会权利和争取妇女解放途径的观点。
第二节 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
一、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香港妇女服务的三个层次:家庭服务本位、社区服务本位、妇女服务本位。
二、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以已婚妇女为主,强化妇女传统角色,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本位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发动妇女参加社会生产
(二)宣传教育妇女
(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四)家庭文化建设 “五好家庭”
二、近期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思考题
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
试述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试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试述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成就。试述社会性别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
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从家庭成员个人开始,从家庭整体的角度理解个人,专业工作关系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功能外移和重心转移,家庭关系平等化,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婚姻家庭问题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对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物质性服务,对家庭关系失调者提供咨询和法律服务,开展家庭教育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
欧美家庭社会工作于20世纪初走向专业化。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多样化。
二、中国大陆的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服务,面对家庭的培训和教育,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有关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家庭沟通理论
家庭角色,角色紧张,性别角色理论,家庭沟通的正负效益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
家庭治疗的涵义及适用范围,家庭治疗理论,家庭治疗的目标、基本原则 思考题
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试述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试述在中国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意义。怎样运用系统理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什么是家庭治疗?试述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
第一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矫治
矫治是对犯罪或有犯罪倾向者的矫正治疗,它有惩罚、隔绝、威慑、改造等功能
(二)矫治社会工作 涵义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刑法观念及其制度的历史变迁
古代的惩罚罪犯制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刑罚思想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约翰.奥古斯特斯的贡献,英国的感化制度
第二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一)人道主义
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有罪者能够改过自新
(二)新社会防卫论
(三)接纳
接纳的伦理基础及价值观念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一)司法审判前的服务
调查报告,判决建议和参考
(二)社会处遇
何谓社会处遇,包含的内容或服务方式,观护,教养院
(三)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更生保护
三、矫治社会工作的机构与人员
矫治社会工作体系,矫治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第三节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犯罪矫治工作的特点
专门机关与社会相结合,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结合
二、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
社会帮教:涵义与适用对象;工读教育:做法;劳动教育:涵义;社会处遇:特点、形式;狱中矫治:方式。思考题
什么是矫治社会工作?它与矫治工作有何联系和区别。矫治社会工作通过哪些途径为受助者提供服务?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有哪些? 试述犯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什么是残疾人
残疾类型:功能、形态残疾,丧失功能残疾,社会功能残疾,残疾人定义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概念内涵;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古代社会的残疾人被漠视、被歧视、被怜悯,人道主义对改善残疾人地位的贡献,1975年联合国的《残疾人宣言》,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国际成立及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1、个人责任论;2、社会责任论;评价
(二)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1、标签理论;2、正常化理论;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探讨
1、供养理论:内容及局限;2、回归社会论:内容及评价;3、增能(增权)理论:内容及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个人模式:哀痛理论、渐进沟通模式,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2、社会模式:社会工作者的立场与方法
(三)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
1、社会康复的内容及工作过程;2、社区康复的理念背景与工作方法;3、职业康复的理念及工作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组织体系
以行政性组织和家庭为主的残疾人照顾体系;1988年成立半官半民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工作的组织优势。
二、政府机构的残疾人工作
民政部门主管残疾人福利服务及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卫生部门的预防残疾及社区康复工作;教育部门的特殊教育和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劳动部门的残疾人就业。
三、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职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工作 思考题
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试述残疾的个人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及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影响。什么是正常化理论?它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什么意义? 试述回归社会论的价值基础及工作模式。试述社区康复的意义和方法。
第十六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贫困
(一)贫困的涵义
(二)贫困的测量
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贫困线
二、贫困的全球背景与中国的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贫困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贫困地区(贫困县),城市贫困
第二节 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
一、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一)福利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由济贫发展出社会福利制度,美国的“向贫困宣战”
(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计划
从经济(GNP)增长战略的“渗透”效应到直接面向穷人的社会计划。
二、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
(一)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
贫困文化及其治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二)贫困区域的社区发展工作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运动:“以人为中心”的缓解贫困计划,贫困者参与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救济
(一)城乡社会救济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的社区发展
(一)开发意识
经济开发的内涵与思路,扶贫工作政策的调整
(二)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项目管理方法与社会动员
(三)扶贫开发中的社区发展取向 对经济开发式扶贫的反思,自下而上的发展思路
三、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领域面对的任务与挑战
(一)城市贫困与社会工作
(二)农村扶贫与社会工作
倡导以人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切实加强乡村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社会动员 思考题
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 试述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式。
结合你自己的看法,谈谈我国反贫困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第十七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
一、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福利思想
保息“六政”、“大同”思想、“兼爱”思想、“无为”思想
(二)近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剩余型”社会福利,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三)现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福利的涵义,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支撑点及它们的职能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一、民政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
民政部门的功能:社会稳定机制——保障人民权利、提供社会服务、实施社会行政管理、协调军民关系
二、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民政工作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再分配理论、社会福利社会化
(二)民政工作中运用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社会政策(社会行政)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在民政工作中的运用
(三)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第三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一、民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民政职能部门、部门设置及基本职能
二、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福利服务
1、社会福利事业的内涵,社会福利社会办;
2、社会福利企业的内涵、残疾人就业及政策;
3、城市社区服务的涵义及发展
(二)救灾救济
1、救灾方针;
2、“五保”的内容及供养方式;
3、扶贫策略;
4、社会救济的对象;
5、优抚安置的意义 思考题
试述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试述我国社会福利体制的内容。
简述我国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怎样理解社会工作中的“民政模式”及其意义。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学习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一)专业与专业化
格林伍德提出的专业标准,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
实验经验和方法的总结、理论与专业价值的整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的成长)、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设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与专业主义
专业权威的涵义与功能、专业主义;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的国际化
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专业和科学的国际通则;社会工作国际化的范围与程度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涵义;不同国情(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本土化策略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与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功能)
实习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地位,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功能)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
实习模式的涵义,实习模式——机构为本、学校为本、机构与学校的伙伴关系、中国的现实选择
(二)社会工作实习过程
同步式实习与集中式实习,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与指导,实习的评估 思考题
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统一的?
在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如何处理案主利益与专业人员利益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应该怎样确定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