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十八大-八个坚持
论“八个坚持” 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八个坚持”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说它深化了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因为这八个“必须坚持”,最接近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最符合要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能体现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按照这八个“必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对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我认为这“八个坚持”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信心和坚定,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给出了“中国答卷”。一方面,极少数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还是以“冷战”的思维同中国打交道,妄图“和平演化”的野心仍然存在,而“八个坚持”恰是对阴谋者的有力回应,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远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威胁论”等谬论甚嚣尘上,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国再次发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好声音”,无疑给渲染“中国威胁论”者当头一棒。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就是主人,所以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在这个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上,强调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我们对世界的格局有了认识,对我国的现状有了规划,在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中,汲取国外优良,去除自身糟粕,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的公平能促进劳动的积极性,社会的稳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上,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又告诉我们社会的公平是相对的,追求的是相对平和而不是绝对平衡,就如“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先富带动后富,而不是同步富裕。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上,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因为富裕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专利,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整体和部分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态目标上,强调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因为人类社会要实现持久发展的权利,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两大关系,其理想状态就是和谐。
坚持和平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上,提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因为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条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社会主义者最热爱和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90多年的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
第二篇:论“八个坚持”
论“八个坚持” 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内容摘要: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提出一系列新提法、新观点、新部署和新要求,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数字”颇为受人关注,也令人印象深刻。“两个加快”、“三个自信”、“四化同步”、“五位一体”„„
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1.俞可平、王伟光、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庆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X页
2.丁俊萍、熊启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X页
3.王一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X页
4.詹小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X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在众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下面我将对其中两个“坚持”进行阐述。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在近3万字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如“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顺应人民共同意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十八大报告频繁出现“人民”,折射出对人民的重视。
“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更好地发挥人们的主人翁作用。为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人们的首创精神,让人们自由地、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海南省中医院机关党支部书记李丽花代表这样说。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满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始终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M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时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经济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既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又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遇。
第三篇:论十八大精神
论十八大精神
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必须长期坚持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是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是个善于总结并汲取经验的政党,是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践中带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总结失败教训汲取成功经验使中国在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政党,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社会环境及挑战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压力及挑战,面对新的压力及挑战如何化解危险转化成中国发展的动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四篇:十八大主张的八个“必须坚持”是什么
十八大报告八个必须坚持的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五篇:党课-“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
聂家桥乡中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
“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 构成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研讨内容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学习。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十九大精神,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围绕大家关心的重要论断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解读和解答,坚持问题导向,力求解开思想“扣子”,从而形成共鸣、产生共振、凝聚共识,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推动做实。
一、怎样理解与把握“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为十九大报告精辟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
“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条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二、“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之间是什么关系?需要如何把握?
首先,“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具体来说,“八个明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则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
其次,“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分别侧重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八个明确”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相当于理论架构的四梁八柱。“十四条坚持”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讲的是路径、办法。基本方略是经验的总结,是对规律的反映,是实践的指南,因此要求我们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相辅相成,一个是理论层面的回答,即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实践层面的回答,即我们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十四条坚持”是对“八个明确”的实践展开。
最后,“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十四条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展开,两者在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必须统一学习、统一把握、统一贯彻,以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打开新局面、开辟新境界。
2018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