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存档日期 __________ 存档编号___________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姓 名: 王小米
系 科 : XXXXXXXXX
专业班组 : XXXXXXXXX
指导老师 : XXXXXXXXXX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上大学难的紧张状况似乎得到有效缓解。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新的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家庭、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大学生为例,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将被社会所淘汰。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学走进大学校门,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学生已经由原来的上学难转变成了就业难,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种种因素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次调查是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我校公共管理系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以此说明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熟悉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去适应社会,才能就业成功。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了自编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对我校公共管理系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涉及主观方面即就业观念、自我定位和职业认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客观方面即社会环境、政府职能、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家庭教育等方面。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大学生,本次为随机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回收91份,有效率为91%。
三、调查结果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在思考将来毕业时的就业问题,进入大学后,更是在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但是,不同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产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在就业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只能毕业生去适应,这是产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就业观念。调查显示,当我们问到:“您毕业后愿意在哪里工作?”时,有62%表示在家乡工作,而选择在家乡就业的同学中大三的同学占多数;25%的同学选择在东部沿海城市就业,其中大一同学占多数;5%的同学选择中西部地区,还有8%的同学没有考虑好,选择其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很不成熟,不愿去中西部地区。(见表1)
表1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题项
选项 家乡
选择就业地点
东部沿海城市 中西部地区 其它(未考虑好)
(二)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职业认识情况
经过调查显示,有23%的同学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有38%的同学不太清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有32%的同学不好确定自己适合什么,还有7%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由此得出,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大学生要明确求职目标,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根据用人单位所需职位制作简历,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并不断地调整个人择业标准,调整择业、就业期望值。(见表2)
频数 56 23 5 7
百分 62% 25% 5% 8%
表2 大学生自我定位情况
题项
选项 清楚
对自己定位情况
不太清楚 不好确定 不知道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情况
调查显示,当我们问到:“您利用课外时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吗?”时,只有3%的同学经常参加,有32%的同学偶尔参加,还有65%的同学没参见过,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活前,处于九年义务及高等教育阶段,人生阅历的匮乏,价值观的塑造还未成形,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素质教育所教授的书本知识。在经历高考等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在那个时期,基本失去了对待人生、前途、命运、及其价值观的终极思考。进入大学后承担着父母家人的殷切期望,沿用义务教育时的方法,以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因而很多学生被称为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的最终需求,以至于很多大毕业生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所以,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见表3)
表3 大学生实践能力基本情况
题项
选项 经常参加
参加实践频率
偶尔参加 没参加过
(四)大学生就业时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虽然现在上大学比较容易,但是大学生多了就业也就意味着难了,随着经济的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竞争加大,经过调查,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中有3%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好,没有压力,有16%的人认为形势较好,压力不大,有65%的同学认为形势较严峻,比较困难,有16%的同学认为形势严峻,很困难。(见表4)
频数 21 35 29 6
百分比 23% 38% 32% 7%
频数 3 29 59
百分比 3% 32% 65%
表4 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情况
题项
选项 形势好,没有压力
就业形势
形势较好,压力不大 形势较好,比较困难 形势严峻,很困难
(五)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认为这方面是最重要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融入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系统中,家庭成员对职业的评价认识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调查显示,有15%的同学认为父母会完全影响就业,有78%的同学认为父母 对自己的就业影响一点,还有7%的同学认为父母不会影响自己的就业。(见表5)
表5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题项
选项 完全影响
父母影响
影响一点 不会影响
(六)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就业不成功是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有46%的同学不确定是否用人单位要求过高,还有45%的同学认为就业不成功不是用人单位要求过高。由此得出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但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见表6)
表6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
频数 14 71 6
百分比 15% 78% 7%
频数 3 15 58 15
百分比 3% 16% 65% 16% 题项 选项 高
频数 8 42 41
百分比 9% 46% 45% 用人单位招聘程度 不确定 不高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面对全社会的巨大就业压力,造成供求总量上的矛盾和结果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客观现实和自身实现相矛盾。
(一)主观原因
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一定是因为就业能力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就业观念不正确,妨碍了顺利就业。有的同学希望,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个工作环境好、生活环境好、工资待遇好、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而且还要求这个单位名声响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免得今后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最好一次就奠定好的基础。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大都具有“位高、钱多、责任少,北京、上海、珠三角”的求职取向,这反映了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对于地区和职业的“严格要求”,一定要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待遇。很显然,这大大限制了自己的就业范围[1]。
总体来说他们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选择经济收入高、有发展前途、能够体现自我价值或者比较稳定的单位。他们忽视择业过程中就业信息收集、择业技巧学习、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作用,把择业、就业过程简单化、理想化。因此,高工资、高福利、高地位、好城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这些滞后观念都严重束缚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
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结合。一些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了大学之后,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和称心的薪水。他们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阶段的择业观念进行职业的选择,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但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
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活前,处于九年义务及高等教育阶段,人生阅历的匮乏,价值观的塑造还未成形,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素质教育所教授的书本知识。在经历高考等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在那个时期,基本失去了对待人生、前途、命运、及其价值观的终极思考。进入大学后承担着父母家人的殷切期望,沿用义务教育时的方法,以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因而很多学生被称为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的最终需求,以至于很多大毕业生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反观大学生自身忽略了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二)客观原因
社会环境方面,虽然现在上大学比较容易,但是大学生多了就业也就意味着难了,随着经济的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竞争加大;
政府职能方面,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职能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方面。具体表现为: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通,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不到位、不完善[3]。
高校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家庭方面,家庭影响集中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父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必然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择业观,反之则是消极的。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一味的强调学生学习的好与坏,认为学的好就一定能找到稳定的金饭碗。当孩子毕业的时候,只想找到城市大、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收入高的工作,而不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4]。
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首先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
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及时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要求和帮助学生制订毕业生就业计划;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教育"讲座等)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有关情况信息;向毕业生提供就业市场的分析;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单位,等等[5]。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但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人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郝登峰.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3.[2]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22.[3]杨晓静.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20.[4]陶瑛.大学毕业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5):135 [5]张锋.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引导[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68.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二三十年前,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进入了国有单位,有一份令他们骄傲的“铁饭碗”,过着让人羡慕的“高知识分子”的生活。而反观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汹涌的就业大军里奋斗着,想要挤向一份令自己满意,令父母满意的工作岗位面前。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就是,高校扩招了,大学生越来越多了。以前可以数的上的高校也就那么几间,但是现在的高校遍布大江南北,大学生更是遍地都是。以前受过教育的都少得可怜,而现在随手拉一个人出来都有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然不仅指本科,还有各种大专技校等等),可以说,大学生已经不稀罕了,不值钱了,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了。
但是在课程视频中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子的一份数据,尽管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但是中国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10%都不到。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仅仅是
6.8%。反观欧美各大国,甚至日本,他们的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不低于30%,更有甚者是50%以上。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其实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呢?在演讲中,徐老师提到这以下几点:1)政府政策的限制,包括地方贸易及人才壁垒,户口限制等问题; 2)国家、地区以及各领域之间人才价值的不平均;3)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低下; 4)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的思维困境。
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这不是我们大学生能改变的,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各种就业政策的完善,相信未来几年这一状况会逐渐好转。我们能做的改变,在第二到第四点上。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毕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就是所谓找工作,就是写一份完美而漂亮的简历,附上各种能力证书或者获奖证书,复印个几百份,装订好,然后一份份的投递出去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找工作未免也太舒心了吧!
在外国,每一位毕业大学生都把找工作当做是一份全职工作来尽力的。他们会认真筛选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熟悉这个单位以确保他是一个适合双方的选择,然后他们会写一份求职信,以某某先生、小姐起头,然后写上自己自己选择这个单位的原因以及自己想要竞争的岗位,还有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个岗位,最后在信上附上自己的履历表,这才发出去。他们投的简历不多,但是每一间都做足了功课。当然,也许这样的方式在中国也许不太行得通,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的,你不可能把求职信寄到外交部去,人家也不应定会看你的东西,但是从外国的这种求职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求职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反观中国的毕业大学生,拥有这种态度的可是少之又少啊!
所以说,就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怎么样算是提高就业素质?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认真严肃的对待“找工作”。很多人在网上投的简历就乱七八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用艺术照代替一寸照,再比如,简历写得实在太“简”了,从简历里人家都看不出他有哪些经验或特长是可以对单位招聘的职位做出贡献的。还有,打电话通知面试的时候,大部分人一点儿礼貌用语都没有,没头没尾的好像人家在求他一样,并且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投的是什么公司和什么职位。没有人要求投简历的人必须得记住他都投过哪些公司。但是至少,应该有个记录,什么公司,什么职位。面试的时候,不要答非所问。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的前提是,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来做。认真,细致。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低职位也不见得就不好。
说到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这就是一个就业观念的问题了,或者说,这就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思维困境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精
力念完大学,理所应当的要找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就有人把自己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以至于很多机会都看不上,最后甚至还不如一些不如他们的学生。
现在找工作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就是“骑驴找马”。大学生本身,尤其是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但是说实在的,没有一间公司或是单位会找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管理阶层的。也许大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其实我们接触的都只不过是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罢了,就算有一年的实习时间,我们的经验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基层的工作其实正是最适合我们的,因为在这样子的一个阶层里面,我们能够接触足够大量的工作,但我们很好的把我们的知识和工作上面的经验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合格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去谈更高水平的工作。
而且,是谁说学管理的就一定要进大公司当管理层的人员的,又是谁说学外语的一定要当翻译的;为什么学经济的不可以当作者发表一些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章;为什么学表演的不能自己开一间艺术学校呢?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都被社会上普遍的想法给束缚住了。
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在面临三个主要的出路,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出国,在很多同学看来,不少国家的就业环境不中国要好得多。没错,国外的就业政策的开放是他们的就业环境会相对宽松,但是他们对于能力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更高的。考研吧,对于一些对实践经验更看重的行业来说,考研知识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已,工作,好吧,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面,就业困难。
说到底,想要在毕业以后找到好的出路,就是让我们的能力和工作,或者说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证书或者奖状的问题,而是企业或单位对你的要求,理论的或是经验上的。一个拥有英语六级证书的同学也有可能口语不太流利,这个时候,也许你觉得自己的资格很高,但很多企业就看不上他们了。不仅单位自己创业?这样对个人的能力要求又更高了不是吗?所以还是那句话,想要找一份高水平的工作,首先就要拥有高水平的能力,不是吗?
长篇大论的这么多,其实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除去客观因素,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总结下来也不过两点,就是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提升个人能力罢了。相信做到这两点,对于能力越来越高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不难的。
第三篇:南京市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与分析(最终版)
南京市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与分析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占到相当比例。她们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和活力,是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然而,自2003年起,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突出。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加明显。为此,国务院、教育部都先后出台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通知,各省、市政府也就妥善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地妇联组织从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高度,积极协助、借资借力开展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各高校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工作,积极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因此,如何帮助并更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南京市11所高校各个年级及各个专业的440名在校女大学生。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无记名问卷和现场访谈的形式,其中发放问卷440份,收回440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87.5%,现场访谈25人。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反映
1、专业选择动机的类型分布。完全按照自己兴趣选择学习专业的女大学生占38%,而有超过60%的女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依靠外部环境的,其中,有超过38%是来源于父母或亲戚朋友的意见。
2、理想工作的选择状况。稳定、轻松、压力小的工作岗位成为女大学生期望最高、较理想的工作选择,占到40%的比例,能学有所用、发挥专业特长的仅有13%,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的,仅占11%。
3、理想工作单位和就业地区的选择分布。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女大学生比例超过了70%,就业地区选择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女大学生比例也达到了70%。
4、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教育部都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在调查中发现,76%的女大学生对于国家颁布的就业政策不太清楚。调查中反映,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但是针对性不够,实际指导效果欠佳。
5、校方就业服务的实际现况。女大学生对于校方的就业指导与帮助是非常渴求的,在表中的五个选项中,几乎每一项都是她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的,其中,要求有“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的达47%。
(二)主要问题
2008年至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5.5万人,42.7万人,45.9万人,每年增长率分别为20.3%,7.5%。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仍在逐年递增,而女大学生在高校毕业生中也呈递增趋势,这表明我国男女两性受教育权日益平等,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范围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女大学生就业这一反映男女两性社会权益平等的问题面前,女大学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现实的性别歧视。在一些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处于低质量的就业状态,无论是就业薪资还是工作的发展机会,均低于男生。
1、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的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就业设置了障碍。根据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2007-2008年大学生就业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从专业类别来看,地矿类专业的就业率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众所周知,理科特别是工学是男性传统上主导的专业,女大学生较少选择理科,而大多集中选择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大多来自外部环境,而考虑专业发展前景的仅有23%。
2、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择业中求稳图安逸的矛盾心理体现明显。调查显示,96%的女大学生都认为工作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说明女大学生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意识较强,但在面临就业时,希望工作能稳定轻松、低压力、高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3%,试图低付出与希冀高回报的心理矛盾明显。
3、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地区的双重限制,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在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地区选择的调查上显示:有超过70%的女大学生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并且就业首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根据相关调查,目前,“民营企业/个体”是 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吸纳了34%的211大学和44%的非211本科应届毕业生,而女大学生青睐的事业单位、机关和国企吸纳就业人数有限;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特点是“孔雀东南飞”和“西材东用”,也就是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本科生源只占全国的35%,但却接纳了全国59%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就业压力显而易见。
4、就业缺乏准备,相关政策了解甚少。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平时注意搜集求职信息的,这种具有主动意识色彩的行为在女大学生只有23%,而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诸如就业指导、职业能力规划测评等等,与就业求职相关的活动基本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被动参与而已。高达76%的女大学生对于国家颁布的就业政策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一个比例来解释:只有5%的女大学生认为获得理想工作的依靠因素是政策。
(三)主要成因
一是女大学生主观认识上对就业存在偏差。在就业选择上,如表
3、表4所示,女大学生高就业期望较集中地反映在盲目追求部分职业和就业地区,较大地限制了她们的择业范围和专业发挥。当过高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时,就会出现频繁选择,最终使低就业成为普遍问题。受个人、家庭、市场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多重文轻理,在就业选择上,多拣轻怕重,在竞争性就业环境中,女大学生多能脱颖而出,但在工作中又有受呵护、受保护的心理需求。此外,在对就业时间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大学一毕业就全部就业是计划经济的观点。从一般的研究来看,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并不稳定,而半年以后的就业率比较稳定。然而,不仅仅的女大学生而是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希望或选择在毕业前确定就业,如此匆忙就业,会为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二是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撑力明显不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女大学生得不到实际有效的指导,女大学生只能更多的依靠家庭、同学、朋友。当可依赖的社会资源无法支撑她的就业需求时,女大学生的就业常无处着落。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时,当女职工天然履行社会责任的用人成本需要单位来承担时,导致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多选择男大学生,使得女大学生低岗位、低收入就业,造成了极大的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将进一步凸显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当前,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偏专业就业、低岗位就业、低收入就业的人数较多,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急需专业素质较好、综合素养较高的女性人才。近年来,在研究生报考中,应届女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有部分原因是女大学生为逃避就业难的尴尬境地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这无形中
将进一步加剧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整体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1、要以科学发展指导,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女大学生是一支伟大的、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队伍,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女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行,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促进女大学生就业还是维护妇女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就业是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女大学生是妇女就业的代表和重要力量,实现就业是她们实现自尊、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是享受其他社会权利的物质基础,其就业水平是衡量妇女就业权利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
2、要发挥各方优势,努力构建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撑体系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政府、学校、劳动、妇联等多方通力合作,构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撑体系。
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法律应该成为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最有效的保障。我国的《劳动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为妇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同男性享有同等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应尽快建立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女性就业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构建监管体系。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必须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监管。在各级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成立就业平等监督机构,专项负责就业平等权的执法、监管职能,提高女性平等就业保障水平,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等等。
构建指导体系。高校应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中的特殊性,专门开设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接轨,应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她们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竞争力。
3、要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提升应对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国慢慢普及,在高校所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少有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这方面的内容。而事实上,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示弱、矛盾、虚荣等多种不良的心理,从而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就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帮助女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让她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优缺点,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针对性的培养自己,增强就业的主动性,这是内驱力。二是纠正她们错误的择业心理,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现状,能够充分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拓宽就业面。所以,女大学生要自信、自尊、自强、自立,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运用社会的能力,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摒弃自傲或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是今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建设者,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连年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大众化教育比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至2005年的338万,再到2010年的630万,与这逐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的是年年持续下滑的就业率。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然,我们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尖端人才,而很多地区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抢饭碗”现象,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现象尤为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状况如此严峻,不是单方缺陷所致,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结果导致,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势必还会继续产生影响。
2.社会原因
2.1高校方面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减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在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势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另外,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过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有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
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平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2.2企业方面
现代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条件日趋多样,往往要测评员工的自信心,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着无疑给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新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还会考虑用人的成本,比如女大学生工作后腰结婚,生育,育儿等,这些势必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他人临时代班,从而无形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因此用人单位偏向于选择名校毕业,具有丰富经验,身强体壮的男性毕业生作为雇佣对象。
2.3.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在许多大学生的意识中,选择那些就业地域沿海发达的城市就意味着机会多,高薪水和前途广阔,因此此类地区成为首选,从而形成地区扎堆现象,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需求间的不平衡,导致中西部地区部分岗位无人问津,而东部地区求职者人满为患。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专业不精,社交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欠缺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创新能力匮乏等其他自身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爱理再上一次大学吧!”
最后,还有几点要指出,现在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弱,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很多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等原因都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三·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多
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1.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人才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创新,开设与时俱进的专业与课程;模拟市场,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力,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将指导工作信息从毕业班向大一新生灌输,从而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工作,可实施结对服务,心理辅导,交流讨论,从而减轻毕业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法律知识以保护学生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2.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企业不应该盲目设置一些苛刻标准来阻止大学生就业,多采取一些用利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4.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次,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每一个大学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发的大职业观。同时,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思想,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拥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巨大财富,相信通过大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的解决,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来!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0-05-12 | 访问次数:493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0-5-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问题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
(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
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
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
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三、结语
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既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行为取向的改变也需要足够的效益冲击。因此在今后可预期的较长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可以预计的是,今后关注的数字可能就不仅仅是三、四百万,而是更多,但是我们相信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者简介]罗笑: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7级。
作者:罗笑
来源:《华章》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