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构建农村和谐教育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构建农村和谐教育
作者:陈明 信息来源:会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187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6日
近年来,随着浩浩荡荡的农村劳务大军涌向城市,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环境,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之凸现。
一、我县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0年我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62285人,其中常年在外稳定务工人员2万人以上,全县留守少年儿童11805人,约占少年儿童总数的40%,其中父母均外出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60.6%,隔代监护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59.1%。在农村学校,一半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县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我县留守儿童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缺乏,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差,他们厌恶学习,经常抄袭作业,甚至经常逃学。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学校教育不够完善。从我县农村学校课程设置来看,有些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宜之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心理有更多困惑,需要学校给与更多帮助和疏导,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生活指导等;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要求。二是部分家长错误引导,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外务工机遇很好,因此他们从内心中就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总认为农村孩子难得有出息,能认得几个字、会算帐就行,就算孩子大学毕业了又怎么样?同样也是打工,倒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如果孩子读书成绩又不理想,接受教育的费用又高,家长就有意无意向学生灌输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三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带养,而祖辈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在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给以应有的帮助;即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人在家,但他(她)们由于承担全部的农活,也无法精心关注孩子的学习,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好就不错了。
2、亲情缺乏,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留守儿童生活得不到足够的照顾,加上渴望与亲人共处的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身体普遍身体发育不良,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他们不喜欢吃主食,爱吃方便面等零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现出心理失衡、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人际交际能力差等个性,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儿童家长,由于自己长期在外,担心孩子在家受人欺负,因此,他们就引导孩子要“自强”,用些错误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本身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安全感,孩子显得自卑,加上有父母这种错误的“撑腰”,使得孩子的个性就趋向偏激。学生年龄小,自制力总是有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些摩擦;留守儿童有时就会把一件小事、一件很正常的事看成是对他的欺负,他们就一定会“奋起反抗”,常会使事态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如长寨学校留守学生谭某某,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处罚,他觉得是老师帮着对方欺负自己,于是离校出走,并向在外地的父母报告自己“受辱”,他的家长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纠集亲朋围攻学校,威胁校长,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监护不力,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偶尔回家,觉得对不起孩子,总有给予一些补偿的心理,给孩子的零花钱也较多,还不注意正确引导,放任孩子自由使用,孩子无形中就形成好攀比的心理,滋长了虚荣心;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祖辈,有的对留守儿童过于溺爱、迁就,百般呵护,生怕儿女们不高兴,这部分留守儿童相当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坚毅等好的品格;一部分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诱导,染上打架、上网、抽烟、喝酒、赌博甚至吸毒等恶习,回过头来他们又会诱导、拉拢下一批学生,形成恶性循环,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4、异地求学,教育环境进一步失衡。很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为了让自己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将子女托付给在县城的亲朋或父母其中一方在县城租房照顾子女读书。据调查,我县城60%以上的租户都属于这类,通常是一个大人同时照顾几个小孩在县城读书。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县城的几所学校越发拥挤,一个班的人数超过70以上都是普遍现象,学生觉得学校越来越拥挤,老师和学校感觉负担也越来越重;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校一再由于生源不足而不断合并,以前我县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小学,如今由于生源减少,很大一部分村小学已经被撤销或者合并了,那些稍微偏远的地区孩子已经无法再在家门口上学,要么选择在中心学校寄宿,要么就到县城学校继续读书。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做好留守少年儿童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百姓、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是关乎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事。
近年来,我们对全县留守少儿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和建档统计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县留守少儿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如家庭住址,父母打工情况,监护人是谁,父母的联系电话,学校表现等,全面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觉得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动态。通过留守学生档案,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我们采用了“学籍管理办法”的管理模式,每个学期对留守少儿“核一次学籍”,及时了解留守少儿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上报留守少儿信息。这样既确保了留守少儿关爱工作有的放矢和准确无误,又减轻了每期调查统计的工作量。
2、改变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农村中小学要改变纯知识教育的模式,有必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如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等。我们在各中小学建立了针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快乐成长工作室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思想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并邀请专家、组织讲师团到各学校巡回举办留守少儿家教知识和心理辅导培训班,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今年我县特意拨出专项资金10000元,在肖家学校开展了以“留守少年儿童之家、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学校、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少年儿童工作试点,以求摸索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方法,尽快掌握关爱监管工作规律。
3、推行代理家长,建立帮扶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我们按学校、村组两条线为留守少年儿童招聘校内、校外担负监管教育责任的“代理家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校内选聘了一批教育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员工、退休教师担任留守少年儿童校内“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辅导学习、谈心、人生指导、照顾饮食起居等;村组按就近就地、方便管理的原则选聘了一批党员、村组干部、退休在家的“五老”担任留守孩子的校外“家长助理”、“知心爷爷”、“知心奶奶”、“知心朋友”,负责留守孩子假日期间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目前我县11805名留守儿童全都有了疼爱、关心自己的代理爸爸或妈妈。另外,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我们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结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发展农村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我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想方设法完善寄宿生生活条件,建起留守少儿之家,肖家、金龙等9所学校作为留守少儿寄宿试点学校,深入开展留守少儿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验与探索,改造了学生宿舍,为留守少儿购买洗衣机、蚊帐、被褥、毛巾、口杯等寄宿生生活用品,使留守少儿像在家里一样生活得舒心,体验到温暖。我们争取在今年75%以上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能够进入学校寄宿,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孩子良好成长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制度,通过开设亲情电话,组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促成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定期交流,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把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春节等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以此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父母,开始尊重父母、感恩回报父母,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怀下更好地成长。
6、扩大社会宣传,构建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7、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劳动力回流。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的结果。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在农村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家长不外流,自然也就没有留守儿童了。
第二篇: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儿童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留守儿童在家大部分由祖辈或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加上祖辈、亲戚情感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弊病颇多,许多留守儿童萌生了“自己不如别人”、“被人遗弃”的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顺利的健康成长。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我校的表现来看,有一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 “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发展受阻,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2.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辍学现象严重。3.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4.存在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
面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重视,心理上的关爱;把握留守儿童思想脉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就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校关爱。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所以我们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我校有留守儿童340人,我校历来比较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有:1.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严禁教师以任何理由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2.不使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给留守儿童施加心理压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充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要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建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4.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接触,使留守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5.学校让每位老师与相应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比如我们有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留守儿童洗头发或指导他们讲卫生等生活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爱与关心。6.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接触的机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比赛、文艺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7.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据我们了解多数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其纠正的话,留守儿童很容易就会发展成“问题儿童”,因此我校经常对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
二、家庭关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2.农村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3.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三、自我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和社会的关心、爱护与正确引导密不可分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教育,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学校要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官田乡中心小学
2017年3月29日
第三篇: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吉林市第二十二中学校
韩东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农村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我所教的班有一位学生叫柳宏斌,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老的奶奶照顾他,他每天上学都迟到,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老上不去,我耐心教育他,他当耳边风。后来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他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过大,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我主动找他进 行交流,谈心,鼓励他;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课堂上鼓励他举手发言,课间组织学生和他做游戏……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班里还有一位学生名张冬月,他幼年丧父,他与常年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得知这情况,我给她送去书包、铅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同时学校还发动学生为他捐款。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梁秋丽是我班的一位女同学,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 在亲戚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在这个年龄女孩身上的事情,我和科任老师经常鼓励她打电话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班级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 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作为班主任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第四篇: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浮梁县仙槎学校
黄国平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儿童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留守儿童在家大部分由祖辈或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加上祖辈、亲戚情感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弊病颇多,许多留守儿童萌生了“自己不如别人”、“被人遗弃”的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顺利的健康成长。
一、从农村留守儿童在我校的表现来看,有一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 “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发展受阻,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2.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辍学现象严重。3.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4.存在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面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必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重视,心理上的关爱;把握留守儿童思想脉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校关爱: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所以农村中小学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有留守儿童近二百人,我校历来比较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有:1.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严禁教师以任何理由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2.不使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给留守儿童施加心理压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充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要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建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接触,使留守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4.班主任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让各班的班主任同时兼任自班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逐步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5.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教育环节,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老师是学生的父母,如果老师都不能以像父母的感情来对态自己孩子的话,就会很明显给学生加重心理上的负担。老师应该从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加大对学生的辅导。我校要求全体老师们特别要关爱“留守”的学生,因为他们远离父母,要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的亲切,让他们感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生活的愉快,把学校看做他们的家庭。6.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比赛、文艺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7.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据我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资料显示:60%的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其纠正的话,留守儿童很容易就会发展成“问题儿童”,因此我校经常对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
三、政府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也应该从经济、政策、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1.政府部门应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2.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就业条件,农民工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比较欠缺,就业的前景很不乐观,往往都是以体力活为主,加强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条件,有助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经济生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生活空间。3.政府要在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让社会各种力量为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
四、家庭关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上。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2.农村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五、自我关爱 :留守儿童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和社会的关心、爱护与正确引导密不可分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教育,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政府和学校要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五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浅议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皋兰县九合中学
魏念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工持续地大量涌向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独特现象也就随之而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他们缺失亲情和家庭教育。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通过调查,笔者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一下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只想着出门打工挣钱,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道德和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家长与孩子的不断互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出现了许多原本该由父母进行的监护转为由单亲或他人监护的代养问题。
据调查,我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约30%占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留守儿童家长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高,家庭教育就很容易搞好,否则,就非常的困难。留守儿童家长普遍知识水平偏低,教与动机存在教育偏差,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出现重身体轻心理、重学习轻劳动等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3、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隔代教育”型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对留守儿童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另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集体观念淡薄,没有同情心,形为习惯差。
3、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因此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认为自身能力有限而过分依赖学校,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再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一)家长方面
1、选择好代养人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使子女健康的成长。
2、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3、经常保持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和代养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4、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与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与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的关怀。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多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架起家长、学校之间畅通的桥梁。
2、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
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专门配备懂儿童心理的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诊断,并将每次心理诊断记录在案,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不良倾向就立刻进行疏导,同时还定期给孩子上些心理课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1、积极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农民之所以外出打工无非就是想多赚钱,如果当地就可就业,他们就不会远离家乡和子女。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稀缺资源重返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2、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乡镇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乡镇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希望留守儿童家庭自身首先能增强意识,摆正思想,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为孩子们以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