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吉县突出四大重点加快构筑保障性住房体系
安吉县狠抓四大重点加快构筑群众住房保障网 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安吉县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加大力度推进实施,突出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安置房四大重点,构建“百姓住房保障网”,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安居目标。2007至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5950万元,完成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1363户。2011年投入1.49亿元用于各类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及保障性住房建设,2010年至2012年投资5.15亿元建设13.2万平方米三大城市拆迁安置小区,其中2010年已竣工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群众27户,2011年投资1.2亿元续建12万平方米安置房(共安置939户)。
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廉租保底,不断满足城镇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该县把建设廉租住房作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困难的主要途径,不断加大保障力度。
一是探索多种方式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三种保障方式,并按照上级有关要求,2010年着手开展廉租住房建设,并逐年提高实物配租保障比例。2007年至2010年,该县累计保障家庭639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租金核减资金104万元。2011年,该县计划完成廉租住房保障200户,其中新增80户,配套实施2400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建,可新增实物配租48户。
二是连续3年扩面提标。逐年扩大“非低保户”申请范围,2008年将家庭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下上调至不超过6720元,2010年再次放宽标准,上调至不超过9360元,即2009年度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5倍。租金补贴标准从人均每月每平方米6元提高至8元。同时按照“动态管理、基数为零”原则,切实做到发现一户保障一户。
三是加强直管公房安全管理。定期对直管公房的电路和结构安全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台风大雪期间加强巡查,发现危险及时疏散。对抗风排涝能力较差的直管公房进行整修加固,全面更新老化电线。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发放安全资料到户到人,使承租户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维护承租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经适求公,切实保证低收入者申购房公平度
一是保障方式“改头换面”。2008年推行经济适用房“实物配房”和“货币补贴”结合保障方式,受到群众欢迎。2009年,在基本消化完经济适用房实物后,为实现资源高效调配,开始全面推行“货币补贴”模式,方便保障家庭根据个人需求在市场上自由选择房源。2011年,预计实施经济适用住房保障220户,约1.5万平方米。
二是申购条件“一增一减”。2009年,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增加了“申请家庭成员够有非经营性车辆的不得申请”条款;取消了“70周岁以上老人不得作为申请对象”的规定。申购条件
更加人性化,即扩大了经济适用房的保障面,又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原则。
三是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经济适用房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及作业指导书,建立服务、审核、公示、复核、资金管理及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工作人员工作目的、范围、职责、依据及台账记录管理要求,严格把握“公告—报名—初审—基层公示—受理—全县公示—认定—审批”8个关口,确保工作规范。
四是立体监督 “阳光工程”。加强住房保障委员会机构建设,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以相关腐败案件为警示,杜绝源头弄虚作假,避免出现“开着轿车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加强宣传报道,长期对外公布监督电话,全面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认真处理群众举报内容。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住房保障各项工作,参与抽签摇号等重大活动,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目前为止未发现一起违纪案件。
三、公租解困,努力破解城镇“夹心层”住房难题 一是多渠道筹集房源。每年从廉租住房建设计划中适当调剂一部分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加大对房屋结构危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恶化、安全隐患严重的直管公房的改建。鼓励城镇周边行政村按照集约用地原则,利用村集体土地开发建设公共租赁房,采取定向保障,逐步解决规模较大、企业相对集中园区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目前该县已建成民工之家的情况数据。
二是统一规划建设。按照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标
准,规划建设由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实施,小区配备完善的生活及室外活动设施,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分2个区块,具体户型设计以普通多层商品房2室1厅户型为标准,每间50多平方米;日常管理则由所在乡镇、所属社区和主管单位分工负责。
三是探索全新保障模式。该县在孝丰镇开展危旧公房改造、廉租住房保障、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三位一体试点,总建筑面积5480平方米(99套小户型)。2011年,计划完成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7户,约1.6万平方米。该县在确保符合条件的廉租住房承租户回迁保障基础上,将部分公房确定为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即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又不满足申请廉租房条件的“夹心层”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
四、拆迁安居,着力提升拆迁户基本住房品质
为提高拆迁安置房的建筑品质,把安置区建设成具有 “创造性”、“宜居性”、“示范性”的优秀住宅区,改县引入“天颂”、“华煜”等知名建筑集团代建拆迁安置区,为该县打造精品安置房提供保障。
一是高起点规划设计。经过社区、镇(街道)、县政府三级选址论证,选择地段优、配套齐、环境佳的三大地块作为城市拆迁安置用地。邀请国内知名机构参与三大安置花园的规划设计工作,户型大多以210、270平方米连体排屋为主,周边配备完善的生活休闲设施,真正把安置房建成放心房、安心房和舒心房,做到以人为本。
二是高速度品质建设。将安居工程列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按旬按月督查到位,人大和政协监督评价,纪委(监察局)和审计局
全程跟踪,建设部门负责实施。充分考虑拆迁户租房过渡的实际困难,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早开工、早竣工、早投用,尽量缩短过渡周期,协调施工单位抢抓进度,邀请拆迁户代表监督建设,力争早日让拆迁户住上高品质安置房。
三是高规格透明管理。实行严格的电子台账制,将所有征地协议、拆迁户基本资料、拆迁签约协议、双向结算以及安置房分配等重要资料扫描后纳入计算机系统保管,确保有据可查,方便群众查阅与监督,防止干部违纪腐败,至今该县实现拆迁安置零违纪零违规零犯罪。
云南构筑保障性住房体系纪实
42岁的彝族残疾汉子李忠波今年夏天终于不再为下雨屋漏冬天苦寒而担心。这位曾经在2002年省残运会上获得过男子75公斤级卧式举重冠军的汉子,一个月前还只能与爱人女儿挤在一间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自己搭建的20多平方米大的石棉瓦简易房中,三口人720元的低保金收入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临沧市“新家园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力度,他家在今年5月搬进了位于临翔区黄果园城镇廉租住房建设点新居3单元104房间。这个二室一卫一厅有着50平方米面积的新房,每个月的租金仅要100元。入住时,政府已为他们配置了橱柜、节能灯,墙面已完成基本粉刷,只需带着基本的日常家具便可入住。
李忠波只是云南省2009年至2011年三年完成150万户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云南省要完成50万户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共需投入资金91.67亿元。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表示,为保障居民“居者有其屋”,云南省将突出“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改危、地震安居”四大重点,齐头并进构筑保障性住房体系,把全省住房困难群众逐步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范畴,使全省人民在10年之内拥有一套安全舒适的住房,实现“”。
廉租保底,不断满足城镇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建设廉租住房是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也是云南省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云南是全国率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省份之一。2005年,尽管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但云南省仍然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了规模为10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建设。
秦光荣说,2009年云南省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作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重要举措,加大力度推进实施,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了很大突破,建设规模和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都居于全国前列,全年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80多亿元,实际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61.58万套,超计划11.58万套。到2009年底,已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3.8万套690万平方米。
“今年,中央已将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补助标准由原来的400元/平方米提高至500元/平方米,其中对迪庆等藏区提高至800元/平方米,省财政将继续按照100元/平方米标准给予补助。”云南省副省长刘平说,各州市县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廉租住房项目予以重点倾斜,补助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去年的水平,并确保6月底前落实到位。
秦光荣说,今年云南将确保建成11.5万套廉租住房。为了尽量把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云南省把廉租住房惠民政策从城镇低收入人群扩大到企业困难职工、乡镇中心学校教师以及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的困难职工。
公租解困,努力破解城镇“夹心层”住房难题近年来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但是,“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却日益突出。
“夹心层”包括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等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又缺乏通过市场购买住房的能力。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是云南不断完善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紧迫要求。
秦光荣说,云南将千方百计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为更多的“夹心层”提供公共租赁住房。
云南省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靠两种方式建设,一是由各级政府负责建设、管理和出租,产权属于各级政府;另外就是由企事业单位投资建设、管理和出租,主要面向本单位无房户和工业园区、工矿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出租。刘平说,公租房租金按成本价确定,一般为房屋租赁市场价的60%至80%,而公租房建设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各项优惠政策。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锡诚说,今年云南省要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8100套。房源主要从这几方面筹集:每年从廉租住房建设计划中适当调剂一部分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由政府投资建设一部分公共租赁住房示范项目;鼓励、支持各类企业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
“为了确保资金计划的落实,云南省除了将向国家积极争取外,还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配套标准不能低于去年水平。”刘平说,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要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房保障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10%;各地房地产开发税收中要拿出不低于10%的资金支持廉租房建设。
农村危改,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居民基本住房问题 “过去我的房子是土木结构的住房,现在我们家的住房宽敞明亮,居住条件比城里的干部都好咯!”临沧市临翔区圈内乡坝胡村平掌村民小组46岁的小组长吴方祥,坐在自家花草环绕的院落里,与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拉起了家常。
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后,临翔区按照新建住房既适合农村居住又能体现城市建筑风格的现代别墅式户型,做到农村危旧住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如今,吴方祥在政府补助了1.5万元盖房款并享受政府贴息贷款三万元后,包工不包料地自己修建起这栋三层230平方米八个房间的白色小洋楼。
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中央补助资金总额达到75亿元,比去年增加了35亿元。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实施的范围,也从2009年的101个县(市、区)扩大到了全省129个县(市、区)。
孔垂柱说,云南省2010年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将完成35万户,由省和中央安排资金15.6亿元,完成26万户的改造任务;由州市自筹8000万元,完成4万户的修缮加固改造
任务;游牧民定居、扶贫安居、异地扶贫搬迁、工程移民搬迁以及灾区恢复重建5万户,争取“十二五”期间,再完成175万户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加快经适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推出政策性住房、老小区综合整治
构筑四大体系 持续推进住房保障
两年建成保障性住房近1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9万平方米,两批160多户申购家庭先后入住;廉租住房保障范围越来越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政策性住房圆了外来人才住房梦,集宿楼、职工公寓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老小区综合整治连续3年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市已经建成并持续完善了以经适房、廉租住房、政策性住房和老小区综合整治等“四大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住房保障工作模式,多层次全覆盖高标准地实施和推进住房保障。去年市住建局还被评为“江苏省住房保障先进单位”。
经济适用房篇>>>
2008年,我市经济适用房建设被列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市住建局(注:当时为规划建设局,2010年更名)在南郊规划了144亩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并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开始了建设。
163户家庭受惠
今年申购户即将公示
曾文娟和宋玉华都是我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受益市民。
在入住经济适用房之前,曾文娟和儿子全家一起住在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内,虽然也想改善居住条件,但仅8900元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让商品房离全家很远,而经济适用房的推出终于圆了全家住房梦,目前全家已入住一套85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
宋玉华的情况也类似,她也和小儿子一家住一起,家庭人均年收入11800多元,房子只有60多平方米,年近6旬的老人只能在院中另外搭建的小棚里居住,现在她家也买了一套59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住房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和曾文娟、宋玉华一样,因为通过申购经济适用房而圆上住房梦的太仓市民已有163户,2010年即第3批通过初审的80多户申购家庭即将公示,通过公示后,他们也能圆上住房梦。
两期建成10万平方米
3期正加紧施工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我市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于2008年8月8日正式动工,但早在2007年,住建局即启动了相关工作,一方面为了解经济适用住房需求情况,对市区桃园、南园、康乐、南区等4个社区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情况进行了入户式摸底调查。同时根据国务院、省、苏州市相关文件精神,起草了《太仓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从2008年起将经济适用房列入政府实施计划,由政府划拨土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此后,我市加快了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步伐,2008年建成6万平方米、480套经济适用住房,2009年又建设了3.5万平方米290套住房(其中90套为配建廉租房)和部分小区配套用房,今年5月,又开始了3期190套约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目前工程正在加快施工。
到明年底,整个南城雅苑经济适用房小区将全面建成。在建设过程中,市住建局始终注重质量一流、配套一流、管理一流的原则,力争把经济适用房小区建设成为示范小区、样板小区,已经入住的群众和各级领导对小区各项条件反映都很好。
两级公示、三级审核
申购始终在阳光下进行
“经济适用房是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梦的市政府实事工程,也可以说是‘阳光工程’,其申购全过程都是阳光操作!”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我市经济适用房申购依据的是《太仓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以今年为例,申购家庭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夫妇双方至少一方具有本市市区城镇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满5年;申购家庭属中低收入家庭;申购家庭属无房户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此外,符合上述申购条件且同时年满35周岁的一人户或年满35周岁且离异满5年的市民也可申购。今年对申购家庭上年度人均月收入条件的标准进行了调整,即由去年的人均月收入低于1500元,提高到低于1650元,这些条件在5月份申购工作时,就通过社区和媒体广泛宣传,此后申购家庭都必须通过社区街道、住建局及住房保障领导小组“两级公示、三级审核”,真正做到了申购和销售环节的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阳光操作。
去年,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还以高度责任心成功发现并查处了一例不符合申购条件家庭的骗购行为,并针对这起案例,进一步完善了审核举措。该局工作人员表示,我市每年经适房申购条件、申购家庭都会通过社区和媒体公示,也希望市民积极举报,共同维护经济适用房申购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廉租住房篇>>>
廉租住房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为逐步解决和改善低收入群众的居住条件,我市不断加大廉租住房工作的保障力度,先后出台《太仓市解决低收入及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划(2008-2010)》、《太仓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太仓市廉租住房有关政策的意见》,并且每年滚动调整保障对象的最低标准,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
首批实物配租户
已“拎包入住”
日前,江苏省住建厅发布江苏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作为全国第一部确定有强制性条文的住房装修标准受到广泛关注。标准中明确了江苏省全装修商品房的推进时间表:到2012年,苏南中心城区新建住宅“成品房”比例达到50%,其他地区为30%。其中特别提到廉租住房的装修标准,是地面“水泥压光”,“厨卫墙面铺贴瓷砖,安装橱柜”,“洗涤盆、坐便器以及各类智能网线”安装到位,让住房困难户拎包入住。
而我市在今年2月首次实行廉租房实物配租时,除了“各类智能网线”外,其余各项已全部做到,首批承租户已经入住。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我市首批实物配租廉租房位于南城雅苑,每套面积在35~60平方米之间,于去年8月底竣工交付,该局特地对这批房子进行了简单装修,包括卧室铺设复合地板、客厅贴地砖、厨房和卫生间贴墙面砖、安装简单的橱柜和卫生洁具等等,使之符合居住要求。
这些家庭“拎包入住”后,每月只需支付每平方米0.55元的租金,相当于一套房一天只要付一元多的租金,属低保户的家庭,物业费用全免。
连续3年扩面提标
日前,市住建局完成了对我市2009年度正在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105户对象的资格年审,同时对2010年新受理的31户申请对象进行审核公示。经审核,2009年度有10户家庭被取消保障资格,2010年度新增住房保障家庭24户,根据保障对象实际情况调整保障方式2户,并在社区和媒体对这26户新增和调整保障方式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详细公示。
我市自2007年实行廉租住房制度以来,已建立健全了实物配租、货币补贴和租金核减等保障形式,并且连续3年实现了廉租住房保障的扩面提标,2008年,将保障对象由低保特困家庭扩大到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住房标准从15平方米放宽到20平方米,租金补贴标准从人均月补贴金额165元提高到180元。保障对象的人均月最低收入2008年为850元,2009年调整为1026元,2010年经市政府批准调高至1140元。
从2007年至今,我市通过实物配租、货币补贴和租金核减形式,已累计实施住房保障190户437人。其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0.51万元85户;补贴核减租金21.62万元102户;已投入950万元用于购置130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竣工交付30套,已实物配租3户,还有20套将于今年8月底交付,其余80套正在建设中。市住建局因此获省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先进单位。
政策性住房篇>>>
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和务工人员,他们的安居乐业也成为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圆364户外来人才
住房梦
2007年,在我市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调研的同时,我市即首次推出了政策性住房。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我市还没有现成的政策、程序可套,为了稳妥规范地处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住建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精神,并参考苏州市的相关做法,结合国家在住房保障及政策性商品房方面的相关规定,拟订了《太仓市出售政策性商品房实施意见》,对售房的原则、范围、价格、条件、程序及售后管理一一进行了明确。同时迅速与房源单位——太仓市轩麟置业有限公司联系,就回购房源的类别、面积、价格、楼层等方面的事项进行了沟通,随即推出1000套政策性住房,以3050元/平方米的价格向外来人才销售,当时该价格每平方米约低于同期同地段商品房市场价约1000元,帮助他们解决居住问题。
2007年至2009年间,通过资格审核、公示、房室号抽签、购房确认登记、签约等程序后,共有364户外来人才通过购买政策性限价商品房圆了住房梦。2009年市政府又出资2300万元购买了54套144间住房作为人才公寓优惠出租给高层次引进人才(硕士以上学历),目前这些住房装修完毕,已有90人申请并租住。
建成70万平方米
“打工楼”
在用政策性住房解决外来人才安居问题的同时,我市对普通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同样重视,各种集体宿舍、职工公寓、青年公寓、打工楼等在全市各地拔地而起。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说,我市“打工楼”的建设有多种方式,既有各个企业、单位利用自有资金、自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用于就业人员居住、租住的集体宿舍、职工公寓,也有镇、区政府投资或组织社会资金投资,新建、改建、扩建、收购、租用的用于就业人员居住、租住的青年公寓、打工楼等。如港区的嘉实菁英公寓,一个项目的建筑总面积就达到了14.07万平方米,房源为1986套,可供8000多人入住,项目将于今年7月竣工交付。
全市目前累计已建成各类集宿、职工公寓及打工楼总建筑面积达69.59万平方米,共计13280间、套,总投资约7.15亿元,为七八万外来人口提供了设施配套住房,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得到较好的保障。
老小区整治篇>>>
从2008年开始,旨在提升老城区面貌,提高老小区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老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已经连续3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
5年要改55个老小区
我市共有老住宅小区55处,分布在市区的各个角落,这些建筑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90年代建造的,共涉及853幢老旧房屋,总的建筑面积约为149万平方米。其中,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老小区有25处,涉及665幢建筑,建筑面积约118万平方米。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符合改造条件的约100万平方米老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对暂时不符合整体改造的,进行有计划的街巷整治。2008年在向阳小区、桃园三村两个老小区进行了试点,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09年又实施了娄东小区、兴业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今年继续对梅园新村、康乐新村、人民二村、樊泾村、实小弄等5个老小区同时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约22.9万平方米,目前这几个小区改造正在加紧实施。
综合整治让老小区靓起来
我市老住宅小区改造主要包括环境整治、房屋整治、道路整治、管线整治、安保整治等内容,并最终实现封闭式物业管理。
具体整治项目有建筑立面整饰,屋面筑漏,安装避雷设施,安装楼道感应灯;整修破损路面、主干道黑色化,适当增加公共停车位;设置雨、污分流管网,埋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对部分管线进行整理;整合、提档绿化景观;增加小区门卫、适当增加物业用房,增设信报箱,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实施封闭管理等,同时还根据居民自愿原则,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将旧钢、木窗更换成铝合金窗。通过改造,将使居住在老小区里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改善,并大大提升了老小区住房品质与内在价值。
目前,我市又在开展全市住房状况调查,已启动“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与“三年保障计划”的编制工作。相信随着这新一轮规划的实施,我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将越来越完善。
第二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1、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保障房投资力度加大,将有利于控制高房价,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房价调整的政策目标,减少来自刚性需求的恐慌性需求,有利于防止房价和销量的暴涨暴跌。
3、保障性住房投资本身便对经济有着可观的拉动作用,保障性住房的大量推出,将让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者以较低的成本便可“居者有其屋”,而不必为了买一套商品房而节衣缩食、苦苦积蓄,从而可“腾出”钱来改善生活,释放出更多的国民消费力,扩大内需。
4、大规模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意味着住房保障制度的调整,不仅事关着楼市,还将影响到金融市场、经济机构,甚至于发展理念。这些年,商品房垄断的住房市场,地方的土地财政积重难返,扭曲的发展观不仅由此引发暴力拆迁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还严重挤压实体经济和企业创新空间,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保障房建设,以民生为导向,可以给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市场降温,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规模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还有望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李克强:大规模实施保障安居工程 完善住房政策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完善政策,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意义重大
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两年多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是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加快了廉租住房建设,全面推动了城市和国有工矿等棚户区改造,突出了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二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08年四季度至2010年末,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300万套,竣工800万套;其中2010年开工590万套,竣工370万套,是历年来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三是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总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预算内投资1300多亿元,地方政府也大量投入。国家还明确了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措施,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政策逐步完善。四是经验逐步积累,认识不断提高。各方面积极探索、开拓前进,形成了有效做法,达成了基本共识,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五是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上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搬进了新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重大民心工程。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时间不长,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不大,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困难群众基本住房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硬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其中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呈现稳健有力的增长势头,但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其中一个突出矛盾是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国际上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流动性规模较大。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高。针对这些情况,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过程中,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价格也明显上升,给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带来很大压力,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住房价格如果持续过快上涨,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带来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在这个问题上,国际上有不少深刻教训,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都与房地产“泡沫”有关,应当引以为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我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既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还可以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现在说,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生活就更有奔头,就业创业也就更有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群众住房条件总体上得到显著改善。近几年,通过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又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也要看到,目前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在城市、工矿等棚户区里,还有不少工业化初期形成的简易住宅,大多是危房,缺乏供水、排污、取暖等生活设施,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巷道狭窄,环境脏乱,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同时,由于一些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不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很差,又出现了新的住房困难群体。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通过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发达国家,住房保障覆盖面通常在25%—40%甚至更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应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困难群众早一点实现安居。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然要增加政府投入,这实质上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 “托底”。这种做法顺民意、解民忧,有利于纾缓群众困难,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效益的内在要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发挥房地产业链条长的作用,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群众有了新居,要进行装修,购买家具、电器和其他生活用品,还会直接扩大消费需求。解除居住的后顾之忧后,居民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增加其他商品的即期消费。还要看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对全局发展有利,而且对地方发展有利。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当地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此外,一个城市如果人居环境差,还会影响市容市貌,影响投资与发展环境,影响城市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推进棚户区改造,既解决了贫困人口集中成片居住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结构优化,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形象,吸引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有利于实现产业再造和经济转型,起到“建设改造一片、带动提升一方”的作用。
二、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是健全住房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住房属性和功能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住房制度的完善。应当认识到,住房既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功能,更具有民生属性和社会功能。现阶段在我国发展住房,必须平衡好住房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更加突出民生属性,把满足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体系和住房制度。
(一)把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结合起来,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是构建和完善住房制度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革探索,我国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0平方米以上。实践证明,城镇住房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投资建设住房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主要依靠市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今后,应当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多数居民能够通过购买住房或市场租房满足住房需求。同时应当看到,商品住房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群众的基本居住问题。住房是价值量很大的消费品,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需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这些家庭的基本住房条件。对此,务必在思想上有清醒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总之,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首先,在政府保障方面,要大幅度增加供给,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商品住房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住房保障覆盖的人群逐步扩展,保障方式日益丰富。但总的来看,住房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性住房所占比重还较低,目前尚不到城镇住房的7%,相当多的住房困难群众还没有得到保障。“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这既考虑了需要,又考虑了可能。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的阶段,以缓解住房结构性短缺状况。如英国在二战后的5—6年间,主要城市的政府建房数量接近同期建房总量的80%。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流动人口较多,住房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亟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同时,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力物力明显增强,有条件也有能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应当指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甚至在短期内保障性住房供应量超过商品住房供应量,是加快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现实要求,也是履行政府保基本职责的必要举措。这既不是回到福利分房的老路,也不会改变以商品住房为主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商品房市场领域,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搞好政府调控,增加住房供给。市场是有局限性的,房地产市场更具其特殊性。住房是不可移动的,局部地区供需矛盾无法通过区域外增加供给来调节,这使得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局限性比一般商品市场更为明显。近几年,部分地区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膨胀、房价上涨过快,就印证了这一点。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着力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使商品房市场成为满足群众合理住房需求为主的市场。同时,积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促进住有所居。
总之,对多数居民的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还是靠市场供应,但政府也要依法对市场进行合理调控;政府还要履行保基本的职责,采取多种方式对部分住房困难群众予以保障。
(二)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实施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近年来,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步伐明显加快。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理念、模式和路径,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要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步伐,使其逐步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近几年来,通过棚户区改造等措施,我国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解困面不断加大,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或看到了希望。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中低收入居民既不住在棚户区也不符合申请廉租住房条件,又没有能力通过市场购房改善居住条件,处在“夹心层”的位置。帮助这部分群众解决基本住房问题,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公租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重要渠道。如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公租住房占保障性住房的比重很高,占城市全部住房的比重也在20%以上;有的国家还通过立法规定公租住房占城市住房总数的比重,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公租住房具有租金水平较低、租赁关系稳定、配套设施完善等优点,能够适应“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需求。从我国国情和当前需要出发,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需要加快发展公租住房。同时,由于小户型住房房源严重不足,当前发展公租住房应以“补砖头”为主、“补人头”为辅,尽快多渠道增加房源,努力缓解供需矛盾,随着形势变化再逐步调整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结构。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可以通过新建、改造、购买等多种方式筹集房源。同时,继续增加廉租住房供应,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住房。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将廉租住房与公租住房并轨,实行同一保障房源,对不同的保障对象实行不同的租金标准。
推进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城镇和国有工矿区、林区、垦区,还有不少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居住着上千万家庭、几千万群众。他们对棚户区改造翘首以盼,对改善住房条件寄予厚望。应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解决好这些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对其他多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则应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此外,还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住房改善的实惠。
三、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在一些基本问题和实施路径上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思路,为大规模地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下了好的基础。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建设任务,要坚持和完善这些思路,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一是保障基本需求。我国土地等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现阶段需要住房保障的对象又比较多,因此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重点保障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保基本应当是提供小户型、齐功能、质量可靠的住房。一些地方把公共租赁住房户型面积确定在40平方米左右,体现了保基本的原则。日本等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但住宅户型并不大。在发展保障性住房乃至商品住宅时,都应合理确定户型面积,注重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建筑,同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必备的居住功能。应在小空间里面做大文章,努力提高设计水平,合理配置住房内部空间,创造安全、适用、健康的居住环境。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低、就业不充分。对这些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还应考虑群众就业、就医、上学等多种需要,尽可能在交通便捷的区域选址建设,并逐步完善学校、医院等配套的公共设施。
二是引导合理消费。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既要大力增加住房供给,也要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实现住有所居,并非所有住房都由居民拥有产权,而是租房与购房并举,能租则租、能购才购。现阶段之所以大力发展公租住房,其重要目的是,在帮助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安居的同时,引导形成先租后买、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部分群体如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收入水平可能并不低,但工作时间短、积蓄较少,面临的是阶段性住房困难,发展公租住房可以较好地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民生工程是政府主导的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办好民生民心工程,需要从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了对地方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资金,由去年的700多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以上。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市县财政要按照建设任务相应增加配套资金。其次,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仅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创新思路、完善政策,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为此,应发挥保障性安居工程专用融资平台作用,吸引金融机构贷款,调动企业投入建设的积极性等,满足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需求。在这方面,只要政府支持到位、政策设计得好,就能吸引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发展公租住房,应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建立健全租金动态调整机制,既使租住群众能承受,又使融资主体有回报,实现可持续。再次,应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对公租住房、棚改房建设,要按规定实行土地划拨方式供应。这既能降低建设成本和租金水平,又能增强融资的吸引力,还有利于逐步改变一些地方收入过于依赖土地出让的状况。土地供应要坚持民生优先,把宝贵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切实满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要。同时,也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供地,为扩大住房有效供给提供支持。
四是确保分配公平。这是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也是民心工程的关键。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惠民生、促公平,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受益。如果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新的不公和社会矛盾。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这一公共资源分配好管理好,必须从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定完备的政策制度。要强化住房分配监督管理,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还要做好人口、住户、房屋、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掌握基本情况,推进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配公平公正,做到以机制规范行为,以制度堵塞漏洞,使准入退出的结果让社会信服、让百姓满意。对违反规则的,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五是实现持续运转。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政府的职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既能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又能持续运转。在项目实施中,要调动各方面参与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增加资源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住房建设中,要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技术力量强、社会信誉好的企业进行开发,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和建设标准,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存量会越来越大,如何管理好、运营好这些住房,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不能再走过去公房管理的老路。要积极探索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使住房和公用设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六是加强机制建设。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必备基础。建机制,就是着眼于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从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加强机制建设。建机制,不仅需要事前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制度和标准,还需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规章和规范。保障性安居工程总体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地域性很强。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中央统一政策下,充分发挥各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创新,完善操作措施,创造新鲜经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新路子。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今年2月,受国务院委托,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了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目标责任书。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实行省级政府负总责、市县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度。各地区应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公开建设目标,分解工程任务,落实责任制度,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协调配合,指导地方落实好已有的政策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监督考核是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重要抓手。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督查考核,对资金和土地不到位、政策不落实、建设进度滞后的地方,实行约谈问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是“济困钱”,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碰资金安全这条“高压线”。要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督查管理,确保每一笔钱都真正用在纾解群众住房困难上,对顶风作案者、违法违纪者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又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两者不可或缺。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去年以来,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成果尚需巩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认真做好政策落实工作,着力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市场有效供给,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加强市场预期引导,不断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
“十二五”时期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开工建设千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这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行政能力的重大检验。我们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有效的工作,打好这场标志性重大民生工程的硬仗,完成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工程的硬任务,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特有贡献。(本文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形成的。)
第三篇: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当前我市正在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危旧房改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不骄傲、不懈怠,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克难攻坚、决战决胜、和衷共济的精神,广大工作者以新理念、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谋求我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新突破,打造保障性住房体系新模式,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做好破解“住房难”问题这篇大文章,让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确保我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一)、切实提高对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重要认识
老百姓对生活的期盼,可用“安居
乐业”四个字来概括。只有先安居,才能后乐业。解决老百姓安居乐业问题是**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第一位的任务,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政治责任。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一手抓商品房建设、销售和租赁,加快破解“住房难”问题。抓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事关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生活品质,是解决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住房难”问题的关键。要切实提高对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抓紧抓好。抓好商品房建设、销售和租赁,要着眼于当前**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增加商品住宅建设用地供应量,进而增加商品房供应量,解决好商品房供不应求问题,稳定商品房价格。
我们要坚持租、售、改“三位一体”方针,坚持“六房并举”总体要求,以实现“两个房等人”为目标,以解决“两个夹
心层”住房问题为重点,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打造保障性住房体系新模式,让**市老百姓安居乐业。租、售、改,就是出租廉租房和经济租赁房、出售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改善危旧房;“六房”,就是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经济租赁房、廉租房、危改房、人才房;“两个房等人”,是指经济适用房“房等人”、拆迁安置房“房等人”;“两个夹心层”,“第一个夹心层”是指不符合廉租房租赁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第二个夹心层”是指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二)、抓好2010年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工作
我们必须坚持早调研、早谋划、早明确、早启动、早见效,以新目标、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谋求新突破。
一要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有新思路、求新突破。坚持“房等人”目标不动摇,确保明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50万
平方米、公开销售50万平方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经济适用房质量,确保已建经济适用房存在的质量问题整改到位。抓紧启动、加快建设三墩和长睦地块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同时认真研究余杭仁和地块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问题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安置方式。
二要在廉租房建设上有新思路、求新突破。坚持实物配租与货币补贴相结合、以货币补贴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分散安置为主,市级管理与区(街道、社区)管理相结合、以区(街道、社区)管理为主的“三结合、三为主”方针,控制廉租房套型和面积,加快推进廉租房建设。落实管理服务措施,让廉租房居民享受高品质管理服务。适当降低申请“门槛”,让更多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享受廉租房优惠政策。
三要在拆迁安置房建设上有新思路、求新突破。坚持“房等人”目标不动摇,坚持就近安置、优先安置原则,坚
持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建设分开、政策分开、筹资分开“四统三分”,加快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
四要在经济租赁房建设上有新思路、求新突破。统筹田园地块经济租赁房和各城区、开发区的大学生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利用10%留用地建设经济租赁房,用好闲置公房,妥善解决经济租赁房房源问题;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妥善解决经济租赁房建设资金问题;抓好经济租赁房建设规划,妥善解决经济租赁房建设空间问题,好中求快推进经济租赁房建设。五要在危旧房改善上有新思路、求新突破。坚持分类指导,加快推进项目带动类与非项目带动类危旧房改善,特别是要结合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中山路综保、中东河综保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把危旧房改善工程一抓到底。六要在人才房建设上有新思路、新突破。坚持扩面、稳价、提质“三大原则”,落实教师
人才专项用房、综合性人才专项用房、重点企业人才专项用房、政法人才专项用房政策,推进人才房建设。
要抓规划、抓政策、抓项目、抓管理、抓品质、抓合力,为我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抓规划,就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就近、优化、高起点原则,优化完善六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抓政策,就是要用足用好已有政策,抓紧制定出台新政策。抓征迁,就是要把拆迁安置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涉及的拆迁安置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12全文查看
第四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完善政策,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意义重大
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两年多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是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加快了廉租住房建设,全面推动了城市和国有工矿等棚户区改造,突出了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二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四季度至末,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300万套,竣工800万套;其中开工590万套,竣工370万套,是历年来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三是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总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预算内投资1300多亿元,地方政府也大量投入。国家还明确了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措施,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政策逐步完善。四是经验逐步积累,认识不断提高。各方面积极探索、开拓前进,形成了有效做法,达成了基本共识,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五是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上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搬进了新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重大民心工程。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时间不长,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不大,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困难群众基本住房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硬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其中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呈现稳健有力的增长势头,但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其中一个突出矛盾是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国际上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流动性规模较大。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高。针对这些情况,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过程中,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价格也明显上升,给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带来很大压力,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住房价格如果持续过快上涨,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带来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在这个问题上,国际上有不少深刻教训,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都与房地产“泡沫”有关,应当引以为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我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既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还可以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现在说,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生活就更有奔头,就业创业也就更有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群众住房条件总体上得到显著改善。近几年,通过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又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也要看到,目前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在城市、工矿等棚户区里,还有不少工业化初期形成的简易住宅,大多是危房,缺乏供水、排污、取暖等生活设施,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巷道狭窄,环境脏乱,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同时,由于一些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不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很差,又出现了新的住房困难群体。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通过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精神和全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我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战略决策、实现经济社会“三个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二、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
2010—2012年解决68.13万户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编制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一)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2010-2012年基本完成我省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含林区、垦区、铁路)棚户区改造,解决32.39万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其中:2010年改造10.08万户。
——城市棚户区改造。共需改造20.14万户,其中:2010年改造6.5万户。
——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1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2010年基本完成,解决11.38万户煤矿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2其他国有工矿(含铁路)棚户区共需改造10.48万户,其中:2010年改造3万户。
——林区棚户区改造。共需改造11690户,其中2010年改造4000户。
——垦区棚户区改造。共需改造6096户,其中2010年改造1830户。
(二)廉租住房建设
2010—2011年新建11.47万套廉租住房,完成我省廉租住房建设目标。其中:2010年新建7万套。
(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2010-2012年新建16万套经济适用房。其中:2010年新建4万套。
(四)农村危房改造
2010-2012年改造农村危房8.27万套,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目标。其中:2010年改造15万套。
三、进一步明确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支持
(一)税费减免政策
1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政策。
2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征得相关企业同意后,按低限减半收取。
3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棚户区改造予以支持,新建安置小区有线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通讯、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由各相关单位出资配套建设。
(二)土地供应政策
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随报随批。
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应本着原址改造和异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业、农业、林业用地,各市人民政府可以变更为住宅用地,在符合各方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建设单位边改造边办理用地性质变更手续。对远离城镇的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可采取土地增减挂钩置换办法,把棚户区改造小区建设用地调整到城市近郊区域或周边地区,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
新建安置小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设施用地,以及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的腾空土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
(三)筹集建设资金
1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2省、市、县资金补助。继续执行省、市、县对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的相关资金补助政策。
3中央代我省发行的地方债券优先用于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中央支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配套,市、县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不低于20%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腾空土地的出让收入全部用于城市棚户区改造。
4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优先向符合贷款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在完善管理、规范操作、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设立合规的融资机构,建立贷款担保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市、县可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执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资本金占20%的规定。
5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支持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国有工矿企业要积极筹集资金,棚户区居民按拆迁安置的有关规定合理承担安置住房建设资金。
(四)拆迁补偿安置
拆迁补偿安置实行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由被拆迁人自愿选择,切实让被拆迁群众得到实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行原址改造和异地建设相结合,异地建设的,要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区域,先建设,后拆迁。
1货币补偿。拆迁当事人根据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协商确定被拆迁房屋的货币化补偿金额。房屋拆迁补助与补偿标准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价格评估办法与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补助与补偿标准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政发„2004‟48号)执行。
2产权调换。产权调换按照“拆一还
一、最低保障、阶梯价格”的原则进行。新建住房的户型面积原则上在45平方米到90平方米。拆除面积不足45平方米,安置45平方米;45平方米以上60平方米以内按成本价格购买; 60平方米以上90平方米以内按市场价格购买。各级房产部门要及时为安置住房的棚户区居民办理权属登记。
(五)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要统筹安排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要适当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也要有计划地安排建设部分职工公寓,供服务于本单位的单身职工使用。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可就近和当地县(市、区)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相结合建设,共享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
同时,要把棚户区改造与危旧房整治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结合起来,旧住宅区整治与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主要进行房屋维修、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严防大拆大建。
(六)完善社区服务
要在保障性住房新建小区内配置一定规模的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为小区投入使用后的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创造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困难家庭劳动力从事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四、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负总责,将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列入各市人民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各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进行监督考核。各市人民政府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国有工矿企业是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实施主体,负责本企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落实工作责任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制订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规划和计划,牵头负责政策制定,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服务;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中央下达廉租房建设资金和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打捆使用,做好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省财政厅负责做好财政补助资金、债券和廉租房货币化补贴资金的落实,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省国土厅负责将保障性住房新征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办理土地供应手续;省国资委对所监管的省属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负总责;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分别对垦区、林区棚户区改造负总责;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财政部门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省监察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优惠政策及相关工作负责监督检查;省审计厅要加强对资金使用、安全等环节的监督;省物价局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做好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制定和监管工作。
(三)强化监督检查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做好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市、县,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全方位监管,要坚决制止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棚户区改造中损害居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市、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监督检查工作,每月月底报送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并会同当地统计部门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报送半年报和年报,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情况、计划完成情况、各类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及土地供应开发情况等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
二
○一○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