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 --美丽中国
任者春:你我美丽了 中国才美丽——建设美丽中国对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召唤
中国的改革发展与“温饱”、“富裕”、“小康”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与这些提法相比,“美丽中国”无疑具有更高的哲学意蕴和生活品质。“美”的境地,令人神往。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后,大众的眼睛被点亮了,大众的心倍受鼓舞。那么,何为美丽中国?为何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对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有什么召唤?
美丽中国首先要有美丽的自然生态。虽然我国在自然生态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36%,而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是30%;我国的沙化土地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这些和“美丽”还相距甚远。同时,美丽中国又不仅仅指的是美丽的自然生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美丽中国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广义生态概念。所谓广义生态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的和谐共生状态。美丽中国要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集约高效的经济生态、公信开放的政治生态、人本包容的文化生态等。总之,建设美丽中国就要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生态需求,最终达到全体国民的体面劳动、起居安适、美丽生活。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愿景和目标,也是重要的治国方略。一方面,把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的愿景、目标和方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个人情感的需要,也是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追求美体现了人之为人的自豪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和美的人与人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幸福安康的生活感受,这是大众内心的期盼。把大众对“美”的需要和期盼作为“努力”的目标,说明社会正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把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的愿景、目标和方略,体现了我国治国理念的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治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是指政府致力于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和谐、平衡发展,引导人们走出狭隘的私利功利,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将使国家具有更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要认识到,是否热爱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优美了,社会公正了,心情舒畅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才会趋于和谐,人性本善的特点才得以显现。通过教育、文化、制度等来引导国民追求美的生存、美的生活是建设文明国家的必由之路。例如,犹太民族是流浪世界2000多年却离而不散的民族,是一个涌现出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的民族,是一个向世界贡献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市场经济学说的民族,还是一个掌握着财富秘诀的富有民族,这和犹太民族无比崇尚智慧美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描写了德国人把花养在邻街的窗子前,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的情景,反映了德国人爱美之切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二战结束不久,有人在德国城市的一片废墟中看到了窗台上盛开的玫瑰花,从玫瑰花中看到了这个民族对美的追求。虽然战后德国一片废墟,但是人民充满希望。战后德国主动承认错误,担负责任,体现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伟大,也体现了德国人对美的追求。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戴季陶把“爱美”视为日本强盛的最基本力量之一。他感叹:“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我希望中国青年猛醒啊!”
建设美丽中国召唤青年大学生,要具有担承新使命的自觉意识,形成与建设美丽中国相适应的美的思想意识和素质能力。首先,要具有审美的眼光。所谓审美眼光,就是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要有对功利与局限的超越,以及对生命自由的自觉。把功利目的看得太重,急功近利,甚至把功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美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美的眼光,就是超越的眼光。有美的眼光才会处处发现美,发现身边人的可贵与美丽,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发现自己的可爱与成长,进而热爱生活和现实世界,积极乐观地去开创美好的明天。其次,以审美为原则,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以科学研究为例,杨振宁说:“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科学中不但存在着美,而且审美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和审美意识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审美意识左右着研究探索的方向,影响着科学发现的思路,丰富着科学创造的方法。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和学业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再次,追求心灵美、人生美,做一个“最美”的大学生。最近这几年,“最美”之词频见网络和报端,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美、人际美、心灵美的强烈渴望和呼唤。为素不相识的盲人领路的“最美女大学生”刘紫君,在照顾瘫痪父亲的同时刻苦求学的“最美女大学生”张小元……她们用身体力行诠释了美的深刻内涵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美好心灵。此外,“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老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他们用至善大爱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在默默地注解这样一个信念——你我美丽了,中国就美丽了,世界就美丽了。
美的时代,是用每个人的怀抱迎接出来的,是用每个人的美丽簇拥出来的。我们的中国,要永远以美为方向,要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基本国策;我们的企业,要永远把美学作为战略,为消费者生产美、供给美;我们每个人,要努力为生活创造美,把美作为生命的支撑和人生的归宿。
第二篇:旅游局十八大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以理解概念为切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美丽中国”理念
规划开发科:段海民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生态产品并非实体商品的实物,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标志性文化特征。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中国为核心,美丽中国在生态建设中是目标也是动力,只有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成为美丽的中国,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提升自然的和谐,更加是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十八大对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深层次把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互动,从而衍生出美丽中国全新的国家建设思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目前来讲都是在历史中形成,文化成为了历史的范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为了在未来形成文化,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从文化经济为中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维一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能源和动力是生态产品的创造,“生态产品”塑造美丽中国品牌。
生态产品是由文化品牌和文化效应形成。对于文化设计的特殊性理念就是在无形中启迪民智为社会的永续发展创造精神动力。
由美丽中国——美丽新疆——美丽巴州——美丽景区是目标体系,由美丽景区——美丽巴州——美丽新疆——美丽中国是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是景区,抓发展就是抓景区,抓景区就要抓精品景区,抢抓创建5A级景区应成为我州各级旅游部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立足点。
2013年1月23日
第三篇: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美丽中国
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美丽中国
尊敬的党组织:
在十八大期间,我每天都关注十八大召开情况的新闻,定时收看十八大的召开情况,现将学习情况向党进行汇报。
在现代化布局方面,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十六大报告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做出改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定评价体系:
1、制定评价体系既具现实意义、又具理论价值
——可以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量化依据。
——可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
——可以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可以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2、制定评价体系既要明确总体要求、又要把握基本原则
制定评价体系,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浙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充分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进度相结合、功能与贡献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引导、督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四条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定量化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3.评价体系的框架内容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方面,15个关注方向,36个指标。一是生态经济方面,主要分产业结构、主要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与资源节约等3个关注方向,设置15项指标,总权数为30%。二是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绿化和环境基础设施等5个关注方向,设置10项指标,总权数为30%。三是生态文化方面,主要分环保知识普及、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素质提高、生态创建活动等4个关注方向,设置6项指标,总权数为20%。四是生态制度方面,主要分投入保障、科学执政、信息公开等3个关注方向,设置5项指标,总权数为20%。
十八大其中提到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美丽中国”就包含山要绿,人要富,山绿无非就是要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作为一名大校大学生,虽然不一定要直接参与生态建设,但平时生活注重环保,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粮、节约能源、注重环境卫生,向身边的人多宣传环保知识,都是参与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举动。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使我们心潮澎湃,同时也感触颇多。
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新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也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魅力中国一时间成为百姓畅谈的的一个名词。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物产丰饶、资源丰富,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美丽的原始森里之
一、有着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世界奇珍异宝,几代人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走过的。可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曾几何时我们曾引为自豪环境在发生这可怕的变化,蓝天白云离我们越来越远、雾霾、桑拿天、暴风雪、环境污染等反常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但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一系列叠加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生化危机等等,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有工业文明不可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还百姓蓝天白云已提到了迫切的日程。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20世纪70—80年代,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危机,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其中,生态社会、生态正义论观点等较具启发性。
与此同时,我们党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开始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到植树造林,从注重环境保护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首次提出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到制定《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在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推动也更趋全面深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等新理念和举措,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从人类文明发展看,如果说农耕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 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代表人类社会对于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局看,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超越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传统理念,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的融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自然属性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大布局之一,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和取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抛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及异化,倡导物质生产循环、消费适度,扩大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地球是全人类的财富。保护好这个资源,需要采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进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净水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心得体会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们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为县矿管局的一名基层干部,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现资源、管好资源、用好资源”这一目标,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大力推进我县矿产资源管理新水平。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矿产资源管理开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缓解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指导思想。当前,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利用”,充分展现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结合我县“矿山规模小,低集约化;资源忧患意识淡薄,缺乏矿产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深加工产品少,资源利用率低”的实际,必须高度重视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放在突出位置,才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向节约集约资源方向转变,做到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集力量、指导工作,从而实现“美丽中国”。
二、严格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为我县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严格规范矿产资源管理,节约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为基础,以矿产资源勘查为保障。首先,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调控。保持矿产资源开发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开采国内、省内急缺和市场需要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和造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矿产,对钨矿实行限产保值。建设以硅石、钨矿和饰面用石材开发为支柱,金矿和长石为重点的矿业开发体系。其次,开发利用布局合理化。根据我县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和区域经济布局,结合省、市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本县经济发展要求,划分3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区,重点建设4个矿产工业基地,6个矿产品加工企业;再次,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采分区。根据矿产资源特点、发展需要和开发现状,将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区划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和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最后,加强矿产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机制、体制,规模结构调整方向;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坚持集约高效,加强矿产品调整方向,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技术结构优化。
三、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非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只顾开发不管环境治理和为了环境而限制开发对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要合理的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环境容量允许条件下,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并在开采前制定出有效的环境防治方案,在采矿过程中和采矿结束后严格实施,积极推广开发利用废弃物最少化合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全过程环境管理,制定恢复计划,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使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都可以沿着一条正常的轨道顺利发展。
胡总书记的报告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我们必须在十八大报告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