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及教育问题
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及教育问题
文学院10级106班 覃柳青 110233010105
一、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人们也许很爱说一句话“小孩子懂什么”,那意思就是每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的。我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经过一个学期心理教育的学习,再看了老师推荐的纪录片《婴儿日记》,那婴儿真实的成长的点滴记录,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的认知是错误的。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个个都是天才。也许你会问,既然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那么为什么聪明与不聪明之说呢,这就与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有关了。儿童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却也是最被忽视的阶段,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在出生前和出生后2年内发育最快,给予婴幼儿适当的感觉和运动刺激,可以促进其各种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地早期的发展为儿童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莫定了良好地基础。出生前就是我们所谓的胎教,而出生后呢,就是人的早期教育。在《婴儿日记》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婴儿对周围的环境具有超级强敏感性和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目前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特别欠缺,群众大多没有认识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年轻父母对婴幼儿的忽视
在农村很多父母都很年轻,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是早早的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务农,他们往往会先选择成家,然后才是工作。他们的知识很欠缺,生活经验也很浅,甚至可以说他们连照顾自己都有困难,就不用说是照顾婴儿了。他们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完全不懂的,而是仅限于参照他们父母的经验,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养”的阶段,即提供生存保障的基本需要, 包括吃喝拉撒睡的各个生活环节,这对年幼儿童来说,是与那远不够的。
(二)留守儿童 很多年轻的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婴儿刚刚出生不久就不得不继续外出打工了,他们将年幼的孩子交给自己年老的父母照顾。他们父母本身年纪就大了,操劳了大半辈子,一身病痛,儿女不在身边,还得继续劳累,甚至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儿。可想而知,这婴儿的早期教育肯定是没有做好的。
(三)农村落后观念影响
群众的传统陈旧思想根深蒂固, 在喂养孩子!带孩子和养育孩子方面,认为孩子的智力是生下来就决定的,是后天无法再改善的。群众对儿童早期发展知识的知晓率低,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早期发展,没有认识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四)离异和单亲家庭增加
有些年轻人在对婚姻的态度上过于草率,未婚先孕情况增多,且婴儿父母年纪尚小,对于自己的未来与家庭缺乏规划,往往草率结婚,又匆匆分开。此时婴儿的归宿尚成问题,更何谈早期教育了。
三、结论与建议
婴儿个个是天才,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教育3岁开始已经晚了”,我们应该普遍的倡导0岁教育,早期教育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健全的发展,贫困的农村地区这种“只养不教”的传统育儿应受到到指责。针对上文这种农村地区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措施:
1、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普及保健常识, 提高群众的保健意识;
2、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儿童保健公共卫生投人,普及健康教育;
3、加强基层保健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
4、完善保健网,明确工作责任。
第二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臵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1.成长环境及教育现状
外出经商、务工、学习的家庭多半是当地经济萧条、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仅有一小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另外,由于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有意识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而有条件上学的儿童亦因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及教师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逃学、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 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他们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而“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1‟因此,父母
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弱势的群体归属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留守儿童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的剥夺,家长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生计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往往对孩子产生愧疚感,有的父母以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补偿,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情感上的需要和满足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更不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人大家庭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学习、抵制学校。
3.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文化以其浓厚的封建底蕴顽强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短期内无法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明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中“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的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的高期望,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而留下的农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尚存在种种问题和弊端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
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利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贡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2.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近年米,我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广大边远地区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也成为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障碍。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农村实际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努力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2‟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优化配臵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3.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3‟“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优先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及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再次,强化区域间的支持。今年九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要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4‟这一系列决定如果能得以有效实施,必定会增加农民对教育的热情和信心,并尽量将其子女安臵在城市的学校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对完整家庭的心理需求,又会大大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和社区环境,使其有机会在父母的照顾和“监督”下与城市子女享受同样的学校教育资源,分享城市更为文明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第三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邮编412421
单位名称湖南省茶陵县严塘中心小学
姓名谢飞平
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1363843078
3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但他们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我校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状
严塘镇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偏远贫困山区,距离茶陵县城2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严塘镇农民历来就有外出打工的习惯,外出务工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根据镇政府统计:全镇4.3万人中,就有2万人外出打工,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
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今年3月初严塘中心小学教导处对我校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一次较全面调查:全校现有975个学生中有752个学生父亲或母亲长期外出打工,占全校学生家庭77%,其中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有167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585人,占全校学生家庭60%。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针对调
查的结果我们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严塘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
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渴望得到关注。自我评价低,自我概念难建立。亲情缺失,安全感缺乏,心灵没有寄托,有严重的被遗弃感。有累赘感,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心理失衡,产生怨恨感,出现叛逆和异常行为,因而影响人际关系。封闭内向、怯懦、孤僻、敏感、多愁善感、自卑、胆小,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消极、烦恼、郁闷、严重的会出现攻击行为,通过攻击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形成反社会型人格,违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亲或者母亲功能丧失,缺乏关心、支持、帮助、鼓励,家庭没有吸引力,于是就逃避家庭,千方百计往外跑。而外面的世界既精彩又复杂,好的学不来,坏的一学就会,甚至会陷入做事就做坏的怪圈。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早退、迟到、旷课,不完成老师布置各种任务,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差,随时都有辍学倾向。纪律观念淡薄、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甚至吸烟喝酒,是学校不安定因素。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 成长环境不利。普遍
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如果不能洁身自爱, 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成年后会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时想改正就很难了。
三、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一)加强留守儿童内部管理
1、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联系电话及外出打工具体地址、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教师评价等详细信息,做到心中有底,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实施动态管理。
2、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每位老师及校长都有帮扶对象,实行“代理家长制”,把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和教师给予特别关注。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辅导他们,情感上关爱他们,心理上疏导他们,观念上引导他们。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在校期间遇突发事件,如生病、急需用钱等,都有相对应教师迅速采取适当求助措施,确保学生安全、衣食无忧,后再与家长联系。
4、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热忱为留守儿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问题,请专业人员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行和心理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化解他们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5、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注重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用自己心灵深处的阳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的元旦、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都举行文娱联欢会,积极开展“体艺2+1”活动,课间学生跳兔子舞,充实留守儿童课外生活。“金号角”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两次的准点开播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文娱生活。
7、加强周末节假日的管理与服务,为了减少“真空时段”的负面影响,让“留守儿童”管理不留空档。我们安排老师双休日值班,学校领导带班,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去向和有关的信息。
(二)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问题,是与留守少年儿童如影随形的一大隐忧。这几年来学校认为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一点。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下了课、放了学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家里的老人对他们根本管不住。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精心部署,切实开展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校园。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及时解决校园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门卫登记制度,狠抓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的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3、加强校园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之契机,培养
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食堂和宿舍作为监管重点长抓不懈。落实国家免费营养餐发放工作,把感恩教育与环境卫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取来。
(三)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1、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大走访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举办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班,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让家长明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长期缺失,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出现问题。希望家长多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多给他们关爱和关注。加强情感联系。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的父母,平时要加强情感联系,向孩子说明外出打工的理由,真诚表达思念、爱子之情。如平时多通电话,有可能每天一次最好,至少也要一周一次,内容以关心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指责。也可通过电子邮件、QQ联络感情。回来时要送他喜欢的又是合情合理的礼物,注意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发现问题要冷静,平时已缺乏亲情交流和感情基础,不要即时批评,更不可以打骂,要寻找教育时机,讲究教育艺术。
2、争取政府支持
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建立起社
会监护体系。当地政府加大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剩余劳动力多找出路,让父母有机会选择就近就业,获得双赢,一举两得,既挣钱又可利用工余时间照看孩子,使孩子深切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母爱,体会到温暖的亲情,使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将不断增加,其教育和管理逐渐成为农村学校突出的教育管理问题,只有从建设和谐社会高度出发,强化各级政府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主体责任,全社会齐抓共管,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第四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但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有的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成为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
谐发展。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
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委员与和谐,是党和政府呼吁全社会协力解决的民生大事。
第五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摘要:“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在媒体的不断宣传报道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这个问题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教育问题及由此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都不容忽视。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外出务工,活跃了城市经济,繁荣了市场,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他们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1.“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严重。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这种监护关系存在着不能克服的问题:①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监护者常常用溺爱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而忽视了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孩子进行管束和引导。②祖孙辈在年龄上的差距大,思想观念差异也很大,代沟明显,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③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会有所顾忌,不能做到严格管教。
2.缺失父母的关爱,孩子情感饥饿。①漫长的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慢慢地淡了下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较之农村非留守儿童,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从而会使他们有一些不良心态出现。②由于这些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有效的沟通,性格朝两种极端发展,胆小、懦弱、内向、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有被遗弃的感觉。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自觉性相对较差,家校合作难;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照顾,卫生习惯较差。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某些因机遇挣了钱,他们认为自己靠苦力挣的钱比文化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中滋生着“读书无用”的想法,所以对自己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书读得好就读,读不好就去打工。而一些没有挣到多少钱的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农村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很差,教育质量跟不上,学风不浓,再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厌倦学习,继续学习的只是其中少数。据统计,在“留守儿童”之中,只有35%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多达6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只能走上打工之路,5%的学生中途辍学。这种现象与家庭监管不严有密切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外时间,有时会逃课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这都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这样就减少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家长要积极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背景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以及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说给孩子听,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长此下去,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若条件允许,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条件不允许,可以利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引导,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若需要监护人,父母应谨慎考虑监护人的各方面情况,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及文化程度等,如果委托给品德素质低下、身体状况不佳的监护人监管,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更有害。家长应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不仅满足孩子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学校应加强管理。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渠道。它们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使它们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并将其在校表现计入档案,及时通过电话或信件等形式,向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通报他们的成长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等。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的留守学生,教师和家长应齐心协力帮助其矫正过来,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多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谈心,提高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
此外,学校还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这能帮助“留守儿童”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情况。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于集体的爱和温暖。重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定期与留守学生外出打工的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其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