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大规划》网上测试题
《五大规划》网上测试题
(100题)
一、单选题
1、该区域农业资源富集,耕地面积1.62亿亩,占全省的80%以上;2012年粮食产量(B)亿斤,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8.8%,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A、1034 B、1043 C、1053 D、1063
2、“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一阶段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C)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A、10% B、11% C、12% D、13%
3、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培育(C)经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组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A、新型工业 B、新型商业 C、新型农业 D、新型服务业
4、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毗邻,边境线长4032公里,占我国与俄罗斯边境线总长的()目前拥有(B)个口岸,是我国对俄开放的重要窗口。A、93%、34 B、93%、33 C、94%、33 D、93%、34
5、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人文交流底蕴深厚,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俄语人才居全国(A)。A、首位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6、到2020年,全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沿边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基本建成,成为全国沿边地区重要经济增长区域,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俄罗斯进出口总额达到(B)亿美元。A、650 B、700 C、750 D、800
7、加强面向俄罗斯铁路大通道建设,构筑以(A)为枢纽,绥芬河—满洲里铁路为主通道,形成扇形放射铁路网。.A、哈尔滨 B、齐齐哈尔 C、牡丹江 D、佳木斯
8、加强区域内国省(区)干线公路建设,形成以哈尔滨为轴心、(C)公路为轴边、连接边境口岸高速公路为骨架、沿边高等级公路为弧线的扇形公路网。A、哈大高速 B、哈同高速 C、绥满高速 D、哈牡高速
9、优化发展高等教育,支持(D)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A、哈尔滨工程大学 B、东北农业大学 C、东北林业大学 D、哈尔滨工业大学
10、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大力发展(D)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A、知识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
11、对中央安排老少边穷地区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境内外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先布局和发展(B)重大项目。
A、农产品深加工 B、资源加工 C、高端服务业 D、高科技
12、发挥(A)发展示范作用,推动满洲里、海拉尔和牙克石一体化发展。
A、绥芬河—东宁一体化 B、哈尔滨—大庆一体化 C、抚远—同江一体化 D、齐齐哈尔—黑河一体化
13、长期以来,大小兴安岭林区经济是典型的“(B)”,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且多数起点低、规模小。
A、钢铁财政 B、木头财政 C、旅游财政 D、木材财政
14、林区开发初期执行“(A)”的方针,基础设施靠林区自己办社会建设,投入较少。
A、“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 B、“边生产、边建设”、“先生活、后生产” C、“先生产、后建设”、“边生产、边生活” D、“先建设、后生产”、“边生产、边生活”
15、国家实施“(B)”工程以来,大小兴安岭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状况有所缓解。
A、天护 B、天保 C、天维 D、天产
16、按照(A)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经营、湿地恢复等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全面、全方位保护,提高生态功能,促进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持续好转。
A、保护优先、分类经营 B、利益优先、分类经营 C、保护优先、集体经营 D、利益优先、集体经营
17、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B)。
A、老工业省 B、老工业城市 C、老工业区 D、老工业县
18、规划范围内的老工业基地,国土面积总计约14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9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C)。
A、24.5% B、24.6% C、24.7% D、24.8%
19、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D)融资支持。
A、大型企业 B、中型企业 C、小型企业 D、中小企业 20、全国资源型城市共有(B)个。
A、162 B、262 C、126 D、216
21、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尚有近(C)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A、6000 B、6500 C、7000 D、7500
22、扶持一批形式多样的小型微型企业,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到2020年,累计吸纳(C)万失业矿工、林区失业工人、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及失地农民再就业。
A、300 B、400 C、500 D、600
23、到2020年,创建(A)个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城市,培育50个接续替代产业集群,改造建设100个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和集聚区。A、10 B、20 C、30 D、40
24、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 C、实现共产主义
25、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C)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改革开放 C、发展 D、体制创新
2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B)为核心。
A、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8、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A)、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公平正义 B、公道正派 C、公平合理 29、2013年11月9日到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A)。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深化开放
C、全面改革开放 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3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着力(A)。A、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B、调增长、稳结构、促改革 C、稳增长、促结构、调改革 D、促增长、调结构、稳改革
3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D)。A、实现中国梦
B、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B)。
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B、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B)。
A、基层民主 B、协商民主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C)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中国人民 B、中华民族 C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35、党章总纲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学习型、(C)、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 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 核心。
A、科学型 B、制度型 C、服务型
36、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A)的意志。
A、选举人 B、同级党委 C、上级党委
37、《条例》是规范(D)的基本规章。
A、思想政治工作 B、党支部工作 C、文化工作 D、机关党的工作
38、基层党组织要把(A)贯穿始终。
A、服务中心、建设队伍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D、发挥党组织的协助和监督作用
39、党组织要发挥(B)作用,使机关党建工作始终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列。
A、先锋模范 B、协助和监督 C、表率 D、职能 40、机关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实行(C)。
A、培训制 B、票决制 C、任期制 D、公示制
二、多选题:
1、“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大意义是(ABCD)。
A、进一步释放农业发展潜力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 C、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D、探索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2、“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指导思想中要破解的矛盾和达到的目标是(ABCD)。
A、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B、促进黑土资源永续利用、水资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
C、努力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 D、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实现“四化同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基本原则是(ABCD)。
A、综合配套,协调推进 B、尊重民意,广泛参与 C、先行先试,规范运行 D、保护环境,合理开发
4、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内容是(ABCD)。
A、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 B、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 C、依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D、创新耕地保护机制
5、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重点内容(ABC)。A、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B、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C、完善农民培训体系
D、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
6、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具体内容是(ABC)。
A、推动农民合作社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B、建立区域性农民合作社综合配套服务平台,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农资购买、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等服务
C、进一步明确国家投入在合作社社员中的量化和盈余分配方式,使国家扶持政策惠及更多农民
D、进一步规范农民合作社范畴及金融管理
7、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具体内容是(AB)。
A、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B、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承担相关科技创新和推广项目 C、组织闲余人员外出打工
D、推进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制度和统计制度创新
8、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具体内容是(ABC)。
A、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B、晾晒场、农机具停放场等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情况特殊、确需突破规定标准的,可以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调整
C、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D、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注重保护我国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特色,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9、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建立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具体内容是(ABC)。
A、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 B、继续实施和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
C、对符合条件的地方,积极给予建设贷款贴息支持
D、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类和整合,集中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10、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定位是(ABCD)
A、我国沿边开放新高地
B、我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站 C、我国沿边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D、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1、如何提升口岸功能(AB)
A、优化口岸布局 B、改善通关条件 C、提高通关质量 D、加强硬件建设
12、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ACD)一体化
A、城乡基础设施 B、医疗教育 C、公共服务 D、社会管理
13、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按照(ABC)的原则,加强建筑垃圾、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和利用。建立健全城镇垃圾收运系统,在哈尔滨、伊春、佳木斯、鸡西、肇东建设垃圾发电厂,加快县级以上城市垃圾处理厂建设。
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环保化
14、支持境外合作企业权益农林产品、能源和矿产品进口和加工。推动在(AD)设立俄罗斯领事机构,支持地方政府与俄罗斯毗邻州区互设经贸代表机构。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为公民因私出国提供办证便利。A、哈尔滨 B、绥芬河 C、佳木斯 D、满洲里
15、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屏障的地位(ACD)。
A、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B、是我国重要的财政来源
C、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 D、是我国储备木材资源的战略基地
16、大小兴安岭林区面临的问题(ABCD)。
A、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可采资源难以为继,森林质量大幅下降 C、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林区职工生活困苦,民生问题十分突出
17、强化森林管护与保护,完善(ACD)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A、预防 B、惩治 C、扑救 D、保障
18、依托中心城市,积极探索林区(ABC)的新模式,促进林区人口、产业集聚发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环境。
A、体制改革 B、机制创新 C、对外开放 D、区域合作
19、林区如何全面提升优势产业(ABC)
A、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B、做优林木深加工产业 C、积极发展林区商贸服务业 D、大力发展种植业 20、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包括(ABCD)
A、完善林区交通设施 B、加强林区电网改造 C、加快林区生活设施建设 D、改善森林保护和管护设施
2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建立(ACD)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整体性保护。
A、鄂伦春族 B、赫哲族 C、鄂温克族 D、达斡尔族
22、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较好的发展条件有哪些(ABD)
A、资产存量大 B、产业规模大 C、科研队伍强 D、产业地位重要
23、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ABCD)
A、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
B、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C、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 D、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低
24、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基本原则(ABCD)
A、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B、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 C、坚持市场取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D、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
25、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作为(ABC)的重要战略任务,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新局面 A、扩内需 B、调结构 C、惠民生 D、促增长
26、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面向我国重大工程迫切需求,重点发展(AB)高性能加工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A、轨道交通设备 B、航空航天装备 C、汽车装备 D、发电装备
27、老工业基地科技和人才建设的重点(ABCD)。
A、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计划 B、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计划 C、国外引智和对外交流专项
D、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科技专项
28、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ABC)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各类新兴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A、参股 B、控股 C、并购 D、买股
29、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于(ACD)等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A、基础设施 B、教育事业 C、社会公共事业 D、金融服务
30、深刻认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ABCD),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实现调整改造目标。A、重要性 B、艰巨性 C、复杂性 D、紧迫性
31、我国资源型城市(ABCD)特点。
A、数量多 B、分布广 C、历史贡献巨大 D、现实地位突出
32、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ACD)问题突出,由于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A、不平衡 B、不协调 C、不稳定 D、不可持续
33、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ABCD)具有重要意义。
A、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B、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C、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 D、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4、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目标(ABCD)。
A、资源保障有力 B、经济活力迸发 C、人居环境优美 D、社会和谐进步
35、资源型城市(ABCD)重点旅游区。
A、红色旅游 B、自然风光旅游 C、人文历史旅游 D、矿山工业旅游
36、资源型城市重点培育的接续替代产业集群有(ABCD)。
A、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 B、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C、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D、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37、矿山地质环境(ABCD)重点治理工程。
A、大型矿坑重点治理工程 B、滑坡泥石流重点治理工程 C、地下水破坏重点治理工程 D、塌陷区重点治理工程
38、适应时代需求,大力宣传资源型城市创业历程和涌现出的(ABCD)等模范人物事迹。
A、王进喜 B、雷锋 C、马永顺 D、郭明义
3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D)。
A、到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B、到建国100周年,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0、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BCD)。A、一切社会因素调动起来服务市场
B、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C、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ABCD)。
A、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C、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4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ABCD)。
A、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
B、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C、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D、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4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是(ABC)。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B、让人民监督权力 C、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D、提高官员道德品质
4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ABCD)。A、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
B、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C、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D、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45、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ABCD)。A、总体设计 B、统筹协调 C、整体推进 D、督促落实
46、党员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ABCD)。
A、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助机制 B、关心党员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
C、了解党员需求,及时反映涉及党员切身利益的重要情况 D、认真做好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
47、《条例》的主要特点有(ABC)。
A、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新成果 B、贯彻了中央对机关党的工作的新要求
C、吸收了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新经验 D、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
48、部门党组(党委)指导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要方法有(BD)。
A、把机关党的工作列入党组(党委)工作议程,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每半年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定期讨论、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
B、通过机关基层党组织了解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情况,以及对重要决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反映和意见,支持机关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C、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同级党的委员会决议、决定和重要工作部署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D、党组(党委)成员要结合分工,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以身作则,支持并积极参加机关党的活动,发挥表率作用
49、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要坚持做到(ABCD)。
A、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B、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
C、经常分析党内思想状况,加强党员思想教育 D、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50、机关基层党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包括(A D)
A、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 B、加强机关以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C、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状况,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D、对于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要及时谈话提醒
三、判断题
1、“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阶段目标是通过开展十个方面的改革试验,在“两大平原”初步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加强危险废弃物全过程管理,安全处置危险废弃物,在区域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3、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的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要全面停止主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要大幅调减采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
4、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5、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中东铁路建筑群保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
改革的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
7、党章总纲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条例》规定,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书记一般应由本部门党员负责人兼任,也可以由同级党员干部专任(√)。
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的管理水平(×)
10、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答案
单选: 1-5 BCCBA 6-10 BACDD 11-15BABAB 16-20ABCDB 21-25CCACC 26-30CBAAA 31-35DBBCC 36-40ADABC 多选: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 7.AB 8.ABC 9.ABC 10.ABCD 11.AB 12.ACD 13.ABC 14.AD 15.ACD 16.ABCD 17.ACD 18.ABC 19.ABC 20.ABCD 21.ACD 22.ABD 23.ABCD 24.ABCD 25.ABC 26.AB 27.ABCD 28.ABC 29.ACD 30.ABCD 31.ABCD 32.ACD 33.ABCD 34.ABCD 35.ABCD 36.ABCD 37.ABCD 38.ABCD 39.CD 40.BCD 41.ABCD 42.ABCD 43.ABC 44.ABCD 45.ABCD 46.ABCD 47.ABC 48.BD 49.ABCD 50.AD 判断:1-5√×√√√6-10×√√×√
第二篇:公务员职业道德网上测试题
答对题目共: 47,得分:94 ,答卷时间共:71分31秒
职业道德考试试卷(分值:100 得分:94)
一、是否题
1、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两者都致力于探索中国伟大的复兴之路。()(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爱国主义只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者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3、从1952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700亿元增长到30万亿元,年均增长8.1%,经济总量增加77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A. 正确 B. 错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5、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精英群体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A. 正确 B. 错误
6、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7、公务员的建言献策,需要结合自己的岗位责任来展开,完全脱离岗位责任的建言献策,对公务员履行他的岗位责任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8、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国家公务的履行者,又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社会事务的实践者。(分值:2 得分:0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9、高度重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为新时期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出方向性的明确指引。(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正确 B. 错误
10、要注重公务员队伍中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通过其在职业道德领域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形成起到明确的规范作用。(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A. 正确 B. 错误
二、单选题
1、公务员要具备科学决策能力,就要学会掌握、运用现代化行政决策科学,懂得()与其目标选择、程序、流程等知识。(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A. 领导决策 B. 公共行政决策 C. 单位性质 D. 组织宗旨
2、()作为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反映了社会对此种职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职业道德 B. 公民道德 C. 道德 D. 行业规则
3、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而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教育中培养正确权力观的重要内容。(分值:2 得分:0 用户作答:B)
A. 道德观 B. 人生观 C. 权力观 D. 世界观
4、归根结底,公务员掌握的权力是由()赋予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人民群众 B. 组织 C. 上级领导 D. 中央
5、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A. 重要品质 B. 优秀品质 C. 优良品质 D. 基本品质
6、党和政府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了党和政府()。①实行平均分配②维护社会公平③坚持以人为本④促进社会和谐(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的首要内容是:()。(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政治坚定 B. 意志坚强 C. 业务精通 D. 团结互助
8、求真务实,关键在()。(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领导干部 B. 个人认识 C. 群众意见 D. 专家建议
9、公务员职业的事业观体现为()。(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A. 兢兢业业 B. 价值中立
C.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D. 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10、《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于哪一年制定:()。(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C)
A. 1999 B. 1995 C. 1994 D. 2006
11、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第七款规定:遵守纪律,恪尽职守.()是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B. 模范遵守家庭美德 C. 模范遵守职业道德12、2009年7月4日起施行的(),是我国第一部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地方性政府规章。该规章的出台旨在最大限度地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A. 《上海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 B. 《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 C. 《深圳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 D. 《北京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
13、恪尽职守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C)
A. 重要要求 B. 基本要求 C. 工作要求 D. 合理要求
14、()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伦理要求。(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公正廉洁 B. 清正廉洁 C. 秉公行政 D. 廉洁行政
1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坚强领导核心 B. 开拓者 C. 实施者 D. 制定者
16、公务员忠于国家,必须忠于()。(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C)
A. 马克思主义 B. 共产主义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 社会主义
17、宪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A. 政治文明 B. 精神文明 C. 物质文明
18、邓小平强调:“()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A. 精英路线 B. 群众路线 C. 马克思主义路线 D. 社会主义路线19、2008年6月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实施了一项“怎样的官员堪称人民公仆”的调查,结果显示81.5%公众首选()。(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A. 善于倾听民意、关注民生 B.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C. 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20、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A. 重要品质 B. 优秀品质 C. 优良品质 D. 基本品质
三、多选题
1、公务员忠于国家,必须忠于国家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权威,做到()。(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
A.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 严守国家秘密
C. 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D. 维护各地政府的利益
2、公务员要做到服务人民,必须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永做人民公仆。(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以人为本 B. 执政为民 C. 对人民负责 D. 为人民服务
3、“执政为民”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目的与根本要求(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CD)
A. 为谁执政 B. 执政理念 C. 靠谁执政 D. 如何执政
4、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决定着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指导和支配着(),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理想信念 B. 思想境界 C. 道德操守 D. 行为准则
5、公务员必须弘扬职业精神,(),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考验面前冲锋在前。(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勇于创造 B. 勇于创造 C. 顾全大局 D. 甘于奉献
6、公务员必须发扬职业作风,(),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求真务实 B. 勤于任事 C. 艰苦奋斗 D. 淡泊名利
7、忠于国家,要求公务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CD)
A. 意识上 B. 思想上 C. 政治上 D. 行动上
8、公务员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公务员应当模范遵守()。(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CD)
A. 领导意图 B. 中央精神 C. 宪法 D. 法律
9、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把人民利益()。(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CD)
A. 落实好 B. 维护好 C. 实现好 D. 发展好
10、政务公开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E)
A. 政策法规、工作制度公开 B. 监管工作公开 C. 人事管理公开 D. 财务开支公开 E. 决策公开
11、权力必须在民主的监督下运行,才能充分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机制发挥其政治作用。对权力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E)A. 舆论监督 B. 党内监督 C. 人大监督 D. 行政监督 E. 司法监督
12、公务员要做到服务人民,必须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永做人民公仆。(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以人为本 B. 执政为民 C. 对人民负责 D. 为人民服务
13、家庭美德的内容包括()(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E)
A. 尊老爱幼 B. 男女平等 C. 夫妻和睦 D. 邻里团结 E. 勤俭持家
14、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指的是公务员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督、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这类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基层单位。(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工商 B. 工商 C. 药监 D. 环保
15、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是指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如公安部门的法医鉴定、()、声纹检验,国家安全部门的特种技术、特种翻译,外交部门的高级翻译等职位。(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CD)
A. 痕迹检验 B. 刑事侦查 C. 理化检验 D. 影像技术
16、综合管理类职位上的公务员多为复合型公务员,具体从事规划、咨询、决策、()和机关内部管理工作,承担着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领导责任和重大决策任务。(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A. 组织 B. 指挥 C. 协调 D. 监督
17、合作是指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与配合方法。在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各个公务员之间进行分工,其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的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各司其职、各方恪尽职守才能够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
A. 各个层级 B. 各个部门 C. 各个人 D. 各个地方
18、行政管理贵在()。这就要求整个行政系统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分值:2 得分:0 用户作答:ABCD)
A. 反应迅速 B. 处置果断 C. 齐心协力 D. 效率至上
19、从公务员个体的视角看,只有激发他们参与决策的(),整个决策的直接相关者才能成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CD)
A. 积极性 B. 自觉性 C. 主动性 D. 创造性
20、行政伦理价值观具有层次性,具体包括公务员的()三个层次。(分值:户作答:ABD)
A. 行政价值观
B. 行政机关群体的行政价值观念 C. 世界观 D. 文化行政价值观 得分:2 用
第三篇:我国五大城市群规划(范文)
我国五大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研究员沈云昌认为,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城市产业同质化问题、财税利益分配问题、地方保护问题。有专家表示,这些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市场化所要求的一体化与行政权力分割之间的矛盾。
法治周末记者 蒲晓磊
“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城市群能否顺利从口号到落地,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区域协作机制,这种机制既要依托于现在的行政区,又要超脱于现在的行政区,可以让城市之间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共同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4月初,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和定位,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要真正从口号走向现实,必须解决当前城市群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研究员沈云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城市产业同质化问题、财税利益分配问题、地方保护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市场化所要求的一体化与行政权力分割之间的矛盾。”冯俏彬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
9年形成5大国家级城市群
在中央于2006年3月发布的“十一·五”规划中,“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及,规划称“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中央关于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传递出了这样的一种信号:中央确定了城市群的空间战略方向,21世纪将迎来中国城市群大发展时期。
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这样的部署。
经过9年的规划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珠三角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批复中写道。
可以预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只是一个开始。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称,我国的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对于未来城市群的布局,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今年将“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
5大城市群GDP占全国一半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国务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四个“打造”:第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第三,打造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第四,打造“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从国务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是对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国务院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寄予厚望的“底气”,来源于几大城市群在近些年的GDP成绩。
2014年,全国GDP达到了63.6万亿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总和占据了半壁江山。
长三角仅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便达到了10.6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
珠三角9个仅占全国面积0.57%的城市,即以7.8万亿元的总量创造了全国12%的GDP。
京津冀在2013年首次突破6万亿元大关之后,在2014年再次达到6.6万亿,占全国10.4%。
已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成渝城市群,以3.7万亿元的GDP占到了全国6%的份额。
刚刚获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GDP达到4.5万亿元,占全国7%。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5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进行测算,2015年中三角GDP将超越珠三角(不算港澳地区),2020年超越京津冀。
沈云昌认为,五大城市群之所以能够提升到国家级层面,有很多内在规律上的共同点:
一是产业集群相互依赖程度高。各城市群的产业配套紧密,绝大部分都是在集群内实现近距离专业分工,集群发展的内部成本低、专业分工的效率高。
二是城市功能互补性强。相较其他区域的城市发展而言,产业虽有同质化但程度较低,城市功能分工较为明确,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各有不同,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在区域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是共同市场程度高。虽然区域之间不存在关税,但是由于区域文化相似、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产业需求客户相同,五大城市群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相对属于自己圈内的共同市场。
“城市群概念提出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集群效应打造新增长极。通过城市群的规划协调,能充分促进城与城之间的关联发展,加速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演进,进而实现城市群内部功能高效互补、专业分工深化、制度创新协同等目的。”沈云昌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迅猛发展之余仍然存有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能否得以顺利解决,是决定城市群从概念到落实的关键。
沈云昌认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是产业同质化问题。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在产业分工上,迄今成渝两地在多个方面仍有直接竞争,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在IT产业上。成都曾制定“到2015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将形成5000亿元产值的IT产业集群”的发展计划,而重庆则希望“在2015年达到1万亿元规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除了“群主”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往往都产业同质化严重,这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竞争过度、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的问题。
二是财税利益分配问题。在城市群统一规划协调后,对每个城市适合发展什么、应该发展什么才能实现群内最优化发展,涉及到各城市的产业调整、主体功能调整,进而影响到各城市的税收变化,发展利益的变化。
三是地方保护的问题。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长期辛苦养大的“亲儿子”,地方保护是阻碍市场相互深度开放形成城市群的障碍。
冯俏彬分析后认为,在产业同质化、利益分配等突出问题的背后,是市场化要求的一体化与行政权力分割之间的矛盾。
亟需新型区域协作机制
对症分析后发现,顶层战略设计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城市群优势共振强化和功能互补优化的关键之处。
冯俏彬认为,城市群要想将口号化为行动,需要在理念、规则、具体合作方式等方面作出改变,“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区域协作机制,既依托于现在的行政区,又超脱于现在的行政区,能够以合作的心态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设计具有刚性的协作规则、设立支持合作的机构、确定清晰的合作方向、制定政策手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吸取政府之外的支持力量„„这些工作都是城市群规划中亟需去做的。”冯俏彬对法治周末记者强调。
沈云昌同样认为,新型区域协作机制可以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内部要实现优势强化、功能互补,解决好城与城之间的合作关系;外部要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产业集群专业化、城市集群高端化、整体发展优质化。”
沈云昌认为,破除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绩考核目标多元化。城市群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后,就要求各地分工有序、功能互补。这样势必会出现有些地方多发展(例如产业基地)、有些地方少发展(例如生态水源地),有些地方重点发展制造业、有些地方重点发展服务业、有些地方重点发展农业„„这种打破原来各地门门齐的局面。
这就要求在政绩考核上必须目标多元化,不同地区承担的任务不同,就采取不同的政绩考核目标,而不是统一标准的关键指标。例如,生态区域就重点考核生态优化,制造业区域重点考核产值、税收、就业等。只有这样,各地才会安心的各司其职。
二是财政税收分配合理化。既然在城市群大区域内合理进行城市分工,那么在财政税收的分配上就要合理化,这样有些城市才会积极按照统一分工发展财税少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与此同时,财政税收分配合理化才能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医疗卫生、学校等基础设分布合理化,最终促进整个城市群健康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自由化。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市场经济机制、行政管理制度、要素流动制约因素等各方面改进,实现更高程度的市场竞争自由化,才能进一步在城市群内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规划》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实际,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扣协同发展主线,突出重点合作领域,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明确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以及到2020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重点任务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共建生态文明。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
五是公共服务共享。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繁荣,联合开发人力资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六是深化对外开放。把握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推进国内外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规划》强调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督促检查机制,并要求各有关方面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1]
存在意义
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国务院在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对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三省应该怎样合力争当全国城市群建设“排头兵”?记者一一为大家解读。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四大战略定位
我国城市群规划,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5个国家级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四大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六大重点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现院长周济均表示,中三角的健康发展,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化,乃至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战略意义。
北京大学秘书长、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真正建立开放、统一的现代区域市场体系,让资源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畅快流动,优化配置。
将进一步强化南昌中心城市地位
《规划》提出,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去年下半年出台的《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以沿沪昆线和京九线为主轴,聚集优势产业,提高规模效应,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南昌市为核心的南昌都市区,加快发展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构筑“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骨架的省域城镇体系。这与国家《规划》十分契合,意味着江西新型城镇化将“换挡提速”,在国家层面强力推进。
《规划》同时提出,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
“一带一路”将南昌列为节点城市,南昌地铁年底运行通车,昌九一体化风头正劲„„《规划》的贯彻实施,无疑将强化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对于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带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将加快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加快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表示,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疏浚长江及支流航道,推动高铁干线建设,或将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资,这也将使长江中游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加充足的动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投资机遇。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是三省共同的心声。《规划》同时提出,要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有关专家认为,江西应在加强与湖北、湖南交流互动、避免产业趋同、打造产业特色的同时,找准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力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共享迎来新机遇
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西最大的品牌、财富和发展后劲。去年底,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专家指出,我省应在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的同时,按照《规划》要求,与湖北、湖南良性互动,着重在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等方面下功夫。
《规划》同时提出,要推进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专家认为,昌九一体化发展,两地百姓实现了多方面公共服务共享。我省今后应进一步开阔视野,强化省内城市与湖北、湖南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共享,让百姓共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红利”;同时强化开放的引擎作用,为城市群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共谱中部崛起时代华章——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江西作为
长江中游,浪潮奔涌,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从梦想变成现实:环鄱阳湖城市群成为三大主体之一,以南昌为核心,江西10个设区市的64个县(市、区)被囊括其中。
面对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的这一重大利好,我们应该怎么看,江西应该怎么干?
内外兼修,积极策应,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找准“江西定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江西意味着什么?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彭迪云说,《规划》对于中部地区特别是中三角地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窗口期”,是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对江西而言,不仅强化了南昌作为中三角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地位,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江西的战略区位价值。
在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如何找准“江西定位”?专家建议,江西要内外兼修,积极策应。一是开放合作,主动出击。着眼构建新型竞合关系,打造和完善开放合作的平台、渠道与协调机制,建设共同市场,为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二是改革转型,有效对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弥补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的“短板”,根据国家战略完善产业、城镇和区域发展规划,促进转型升级。城市群具有自主互动、统筹兼顾、抓手有力、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可以弥补我国现有地方治理主体结构设计中,从国家到省市到县域链条上的中间“缺环”,将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利益纳入国家的有效管理。
针对这一特点,江西如何策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邹勇文建议,江西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立足生态本位,增强经营意识,发挥江西作为全国生态最好省份之一的优势,有效凸显生态的经济社会价值。注重自身特点,统筹多元目标,重视回应各方的利益诉求,激励公众对城市群建设的自觉关注与主动参与,形成混合均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树立问责观念,引入淘汰机制,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做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开放坦荡的胸襟推进城市群良性发展。
无缝对接,敢于作为,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唱响“江西声音”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是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国家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一极、中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开放合作新高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
城市群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应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立足江西实际,结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无缝对接,敢于作为,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唱响“江西声音”。
—强化联动对接,促进城镇发展一体化。巩固提升南昌中心城市地位,壮大九江都市区,培育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镇群,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和昌抚联动发展,推动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强化互联互通,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与湖北、湖南共同打造紧密协作的水运网络,完善陆运网络建设,建设高效便捷的空运网络,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强化协作配套,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我省的比较优势,强化协作配套,与湖北、湖南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协同共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联合湖北、湖南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逐步统一工业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环保信用体系和“黑名单”制度。
—强化共享合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与湖北、湖南增强教育合作交流,强化科技合作,推进医疗卫生合作,推动文化繁荣,开展社会保障合作,让三省居民共享城市群建设“红利”。
„„„„
赣水奔腾,鄱湖潮涌。我们相信,江西必将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奏响激昂旋律,唱响激情大戏,与湖北、湖南一道共谱中部崛起的时代华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经济“第四极”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专家认为,我国正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有望成经济新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和现有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它的覆盖面更大,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规格和功能也更强;同中部崛起战略相比,它的区域联系、文化共性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需求又更强。”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说,国家层面出台规划来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很有必要,地方规划、专项规划能更好地和国家宏观战略衔接。
《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共建生态文明,五是公共服务共享,六是深化对外开放。专家认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三省甚至可以创造一个超级城市集聚效应,有望打造若干个跨省的超级产业集群。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湘鄂赣三省近年来的发展显得“中气十足”。2014年,湖北、江西GDP同比均增长9.7%,比全国平均高2.3个百分点,并列中部第一;湖南GDP同比增长9.5%。湖北、湖南、江西经济总量分居全国第九、第十和第十八位。
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看来,城市群对巨型城市的取代是近50年来大国城镇化的主要趋势。他说,美、英、日、法等发达国家中单个巨型城市逐渐被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网络状城市群所取代。
秦尊文介绍,欧洲两大城市群是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城市群以及西北欧城市群;北美有两大城市群;东亚也有两大城市群,分别是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他认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模来看,说它是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也毫不为过。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现在三大城市群的产业承载空间趋于饱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丰富,有庞大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腹地,发展潜力、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市场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中国第四城市群最有力、最热门的竞争者,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产业融合任重道远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龙尾的成渝经济区都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这次龙腰长江中游也有了。”伍新木说,只有长江中游发展起来了,腰才能支撑起长江巨龙起舞,龙头、龙尾、龙腰才能协调舞动。
“长江经济带关键还在长江中游,中游畅长江畅,中游通长江通。”徐匡迪称,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的优势,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黄金水道;还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铁路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铁路、沪昆铁路、京昆铁路、京九铁路、二广铁路轴线形成多中心网格化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平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连办三年,先后形成《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已经开展很多合作,如异地医保卡的使用、公积金互认、打通断头路、旅游合作等。
但有关专家和政府官员普遍认为,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协调和推动;加上三省产业趋同,目前长江中游城市产业方面的合作力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障碍较大、任重道远。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自身优势发挥不够,各城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产业基础和特色,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城市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优劣互补。他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区域资源整合利用和保护不够。
区域经济专家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还不是市场主导型,它实质是学界倡导、政府推动。政府签订一些合作的意向,但城市群有生长的周期,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由易到难“去行政区划”
专家认为,实现《规划》划定的蓝图,核心是湘鄂赣三省如何协同发展,可先从共识较大、较易推动的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合作等入手,进一步开展城市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经济等多层次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省际毗邻地区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可从三省交界的幕阜山连片扶贫特困区的开发入手,在扶贫攻坚上广泛开展合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已有合作,岳阳、咸宁也应该合作,武汉可以参与。”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贾耀斌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近期可在三方面发力: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尽快消除省际断头路,加快形成两小时交通圈。二是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可在三省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等方面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三城市群组团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具有一定基础。
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毛腾飞看来,发挥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和潜力,特色很重要。作为一个城市群,33个市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差异化发展,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徐匡迪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和珠三角、长三角都不一样。珠三角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建了很多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资。长三角主要是靠利用原有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和国外著名大公司合资发展经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崛起的,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靠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来实现崛起。
伍新木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中国区域经济显现出明显的“去行政区划”特征,地方政府要顺势而为,摒弃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的落后思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城市群与中部其他省份之间的合作应继续深化、拓展,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要主动率先融入,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长江城市群规划五热点问题
“中三角”的地理范围涵盖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建议,武汉(图1)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图2)、长沙(图3)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获批,专家揭秘关于规划的五大热点问题
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自此成为“一个群里的朋友”。国务院批复文件中指出,该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给长江中游城市群简单画个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日本面积的85%、德国面积的89%;总人口超过1亿人;去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仅次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这三地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生出约1/3的GDP,被视作中国经济“前三极”。
早在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在武汉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人民日报》当时报道称,“中三角”的概念正式提出,名称呼应“长三角”和“珠三角”。
2015年4月8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表态,希望与湘赣等地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热点问题1
“中三角”为何此时获批?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首先获批,可见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实上,该规划从2013年启动编制到获批,历时三年,如果算上前期三省份的互商、研讨,则历时五年之久。
湖北是牵头编制规划的省份。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发改委中部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规划初稿三万多字,几经修改,于2014年12月上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强调通过共推的项目和事项,打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推动一体化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规划出台的背景,该负责人认为,“既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又是长江中游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之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2011年就开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先后在长江下游地区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多个区域规划,上游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只有中游没有批。“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列为‘三个支撑带’,对长江经济带空前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时机刚好。”魏后凯说。
“李克强总理曾用‘下围棋’来比喻区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先从‘金角银边’开始。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是比较容易做活的。现在沿海地区发展充分了,下一个阶段就要‘决战中部’,使中部地区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口、市场、资源等多个方面,优势都很突出。
陈耀认为,在区域战略中,空间尺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弱,推进时间就越长。“长江经济带覆盖东中西部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宏大的战略实施起来,还是要有具体的抓手。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中游城市群规划首先抛出来,可见其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方面,预计会有很大的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还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除了有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经济进入新常态,要避免经济增长过度下滑,要稳增长,‘中三角’对培养新的增长点起到很大作用。”
热点问题2
“中三角”一度为何变“中四角”,最后又回归“中三角”?
魏后凯介绍,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范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以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也应纳入其中。不过,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盖头揭开,合肥未在其列。
很多人并不清楚,“中三角”曾经还有扩大为“中四角”的一段经历。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提出。2011年4月和7月,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考察湖南和江西,向两省倡议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得到湖南、江西两省积极响应。
2012年2月10日,三省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2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有关方面建议,把安徽也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由于安徽省会合肥的加入,武汉、长沙、南昌由“中三角”变为“中四角”。同年,湖北牵头开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但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把合肥都市区划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组团。
“安徽到了‘长三角俱乐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又开始调整,从‘中四角’重新回到‘中三角’。”一位接近规划编制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上述人士表示,事实上,安徽本来想“脚踏两只船”。该人士透露,今年2月7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党政一把手齐聚合肥,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合肥纲要》,提出加快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此次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界限。
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把安徽纳入,从理论上是有道理的。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长江中游是指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带,安徽处于长江下游。更重要的是,在四省范围内,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之间,以及鄂湘赣三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要远大于与合肥和安徽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而且,在四省现有四个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联系相对密切一些,而江淮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经济联系方向更倾向于长三角。近年来,安徽省与长三角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在刘勇看来,区域合作应当是多方位、宽领域的,“脚踩几只船”是合理的。合肥虽然没有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但也不影响合肥与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地在区域层面的合作。
比如,近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共同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旨在提升长江中游地域院前医疗急救整体水平。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游地区已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下游则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此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填补了中游地区的规划空缺。
“中三角”怎么建设?
4月8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3天后,湖北省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在武汉共同举办了“长江论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论坛上表示,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下一步,将借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的东风,按照建设“文化长江、生态长江、经济长江”的思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江西的表现也同样积极。《江西日报》在规划批复次日即刊文称,正着手编制出台《江西省贯彻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江西实际,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
此前,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也表示,长株潭城市群,要继续巩固和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依托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与建设,努力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
事实上,三省在规划获批前,就已经在区域合作上迈出步伐。据统计,三省已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签订30多项合作协议。魏后凯建议,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大力推进一体化;二是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刘勇也提出,应当在交通物流、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市场、社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一体化。
他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尝试向民间全面放开金融市场。此外,在土地市场也可以有所突破,比如,在不触及所有权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永久化,可以抵押、可以转让,解决“小而散”的问题,进行规模经营。
“比如说,湖北人号称九头鸟,敢想敢干,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有这么好的政策,应当寻求改革、突破,对此我们寄予厚望。”刘勇说。
热点问题4
武汉能成 “中三角”的 “带头大哥”吗?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后,有学者提出,武汉应当发挥“龙头”作用。如果没有“龙头”,可能会导致发展不聚焦、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和竞争力。
采访中,魏后凯、刘勇等专家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刘勇认为,合作也许比“争龙头”更重要。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地位不可取代,但能否成为“龙头”还要在合作发展中来看,还要靠实力匹配。
魏后凯不提议武汉成为“龙头”。“整个长江经济带,只有一个龙头,就是上海,这是大家公认的,也是有实力的。”
但魏后凯也十分看好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他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应该以武汉为主中心、长沙和南昌为副中心,共同打造多中心、复合型极核。
他同时支持把武汉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从全国战略布局来看,整个中部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从长江经济带建设来看,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庆都是中心城市,武汉成为中心城市是有必要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他曾做过的学术研究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长沙、南昌进行了综合经济实力的相对评价,如果武汉得10分,长沙则得6.84分,南昌得4.83分。3个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备选都没问题,但武汉更优。
热点问题5
竞争“第四极”,“中三角”的对手都有谁?
继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之后,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多个地区曾经提出“争当第四极”的目标。比如,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当时《重庆日报》就曾刊文称成渝经济区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中三角’的竞争对手可能有成渝、山东半岛、辽宁中南城市群等。但从发展情况看,‘中三角’成为‘第四极’的可能性最大。”刘勇表示。
而在魏后凯看来,其他可能的竞争对手,在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上,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没法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我们预计,到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能进入这个行列,它们四个是一个级别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2012年经济总量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长三角低48%,比京津冀低10%,比珠三角只低2%,并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速度很快。
“按照现在增长趋势预测,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将超过珠三角,到2020年将超过京津冀都市圈,仅次于长三角。因此,有的学者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是争‘第四极’,而应当是‘第三极’,或者‘第二极’。但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应当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水平低,要赶上珠三角、京津冀,还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魏后凯说。(记者 姚冬琴)
第四篇:山东省五大产业规划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
政发〔2010〕81号)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现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现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鲁南地区面向江浙沪的优质、高端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二)渔业。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山东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平方米、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三)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四)果业。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产区,改造一批老龄、低产园。加大对地方优良果品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2015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2015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渔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场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发布、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六)培育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育和培训资源,发挥行业培训优势,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区域性产业协会,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五大产业振兴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五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商务、工商、质检、银监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五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要把五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农业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鲁政发〔2010〕81号)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我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3046万亩,总产1.0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1%和16.6%;总产值1527.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4%;出口创汇20.1亿美元,占全国的31.2%;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00万亩,占全国的2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部分蔬菜种子大量依靠进口;国内外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加大;其他省市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朝阳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显著特点。2009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总产值达124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83%、372%、332%,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食用菌综合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食用菌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产出能力较低,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比例不足30%,且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市场开发不够,人均消费量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行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蔬菜产业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
1.蔬菜产业。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2.食用菌产业。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0个;食用菌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蔬菜产业。
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寿光市、莘县、滕州市、沂南县、苍山县、泰安市岱岳区、青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原县、昌乐县、泗水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齐河县、单县、阳谷县、冠县、茌平县、诸城市、金乡县、莱西市、安丘市、商河县、肥城市、枣庄市薛城区、成武县、济阳县、邹城市、胶南市、高唐县、曹县、莒县、沂水县、陵县、广饶县、鱼台县、东阿县、济宁市任城区、定陶县、莒南县、海阳市、临清市、郓城县、莱芜市莱城区、临沂市河东区、高密市、新泰市、高青县、枣庄市峄城区、济南市历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费县、昌邑市、临邑县、章丘市、惠民县、莱州市等5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2.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苍山大蒜、金乡大蒜、莱芜生姜、章丘大葱、潍县萝卜、胶州大白菜、昌乐西瓜、马家沟芹菜、曹县芦笋、烟台地黄瓜、青州银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以具有地方名产蔬菜的县(市、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
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肥城市、莱阳市、高密市、诸城市、安丘市、成武县、莱州市、金乡县、胶州市、临邑县、东明县、昌乐县、莱芜市莱城区、莱西市、曹县、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苍山县、巨野县、广饶县、兖州市、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岱岳区、临沂市河东区、博兴县、寿光市、郯城县、乐陵市、菏泽市牡丹区、武城县、夏津县、胶南市、单县、即墨市等3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二)食用菌产业。
1.突出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香菇优势区(以惠民县、栖霞市、胶南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度市、滕州市、日照市岚山区、文登市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菇优势区(以邹城市、莘县、定陶县、武城县、巨野县、单县、郓城县、平原县、禹城市、新泰市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区(以青州市、齐河县、苍山县、梁山县、高青县、莱芜市莱城区、高密市、滕州市等为核心地区)、珍稀菇类优势区(以新泰市、冠县、东平县、利津县、邹平县、平阴县、济阳县、蒙阴县、宁阳县、东平县、沂水县、广饶县、泰安市岱岳区、汶上县等为核心地区)、黑(毛)木耳优势区(以费县、莒县、新泰市、鱼台县、金乡县、微山县、梁山县、枣庄市山亭区等为核心地区)、平菇优势区(以聊城市东昌府区、枣庄市台儿庄区、章丘市、寿光市、曲阜市、阳谷县、枣庄市薛城区、昌邑市、禹城市等为核心地区)等优势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2.突出增效增收。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突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四、政策措施
(一)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改造老旧棚室50万个,升级改造率达到80%以上;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省里重点扶持50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0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包以上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
3.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建设蔬菜种业研发基地,加快蔬菜进口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加大食用菌名特优和珍稀品种选育力度,实施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在泰山、沂山、蒙山等十大山脉开展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保护、驯化和开发利用,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蔬菜提质增效工程,利用5年时间,遴选10项技术成果,在100个蔬菜主产乡(镇)进行转化推广,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推进菌渣高效利用,构建“动物、植物、食用菌”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着重进行50个新品种展示和20个新技术示范。
3.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42个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省、市、县(市、区)三级要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强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2.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的建设。
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
4.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蔬菜产品进行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5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建设和改造30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蔬菜重点产区批发市场。
4.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蔬菜品牌。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第五篇:2014年考研网上调剂五大注意事项
2014年考研网上调剂五大注意事项
1、考生范围为参加网上报名,达到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未被一志愿单位录取的统考、管理类联考、法硕联考考生,不在此范围内的考生没有进入调剂系统的权限;
2、所有需要调剂的考生均需通过网上填报调剂志愿。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调剂的考生也需通过网上补报调剂志愿;
3、参加调剂的考生每人可以在网上填报两个平行调剂志愿,确定提交后的调剂志愿在48小时内不允许修改(两个志愿单独计时),以供招生单位下载志愿信息和决定是否通知考生参加复试。48小时后,考生可以修改调剂志愿,但如果此前招生单位未发复试通知,修改志愿的同时考生数据也将从该招生单位志愿列表中删除;
4、考生在网上填报调剂志愿时,选择调剂的招生单位、专业门类与自己的考试成绩必须符合国家的调剂政策,否则可能无法正常提交;
5、只有回复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结束后方可接到招生单发送的“待录取通知”,考生须在招生单位要求的时限内答复是否接受待录取,否则招生单位可随时取消待录取;一旦考生同意“待录取”,则不可再同意其它单位“待录取”;
请调剂考生注意浏览各招生单位公布的调剂方法和复试通知,并关注待录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