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生态危机大全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海洋生態危機
國家科學委員會
博士後研究員
蔡淳淳博士
藍色運動:尋回台灣的海洋生物
保育是一種生活態度
珊瑚礁的重要性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天然藥物的寶庫 礦物資源 遊憩觀光資源
珊瑚礁面臨的威脅
沉積物污染 有機質污染 非法漁業的破壞 遊客的破壞
保護海洋三帖藥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法律 教育 研究
如何保護珊瑚礁
遵守海洋遊憩規範
不傷害、不破壞、不採集珊瑚及其他住在珊瑚礁上的生物 尊重海洋生物生存權,不飼養、不購買、不食用珊瑚礁生物 維護珊瑚礁生態環境,不製造污染、不丟棄垃圾 支持珊瑚礁保育活動,促進珊瑚礁永續發展
台灣沿海珊瑚礁生態警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04年12月公布了「2004年世界珊瑚礁現況」報告,包括台灣在內96個國家的珊瑚礁。
密集水產養殖、道路建設、廣闢休閒區、農業活動,土壤退化及土石流造成的沉澱物等轉移到礁層;沿海市鎮的污水排放。
拖網捕魚;潛水者及遊客常損壞珊瑚;核四電廠的興建對珊瑚礁造成損害。過度及破壞式捕魚,沉澱物及海岸發展對珊瑚礁造成影響。
雖然台灣已採取保護措施,台灣珊瑚礁遭破壞的情況在過去兩年沒有改善,海岸發展及觀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光尤其使珊瑚礁承受人為壓力。
整合有效執法、防範海洋污染、恢復珊瑚及瀕臨滅種的海洋生物,以建立保護、管理制度將是關係台灣珊瑚礁未來的關鍵。
漁獲與漁「禍」:吃?或不吃?
別再吃魩仔魚了
魩鱙漁獲樣本中,總計124種以上的仔稚魚,其中屬於漁獲對象只有10種,以鯷魚科為主。有114種以上是屬於被混獲的,包括經濟性鱸魚、鯛、石首魚、鸚哥魚、帶魚、鲔等
軟骨漁獲
魚丸、天婦羅、鯊魚煙、魚翅、軟骨素健康食品、皮革製品、牙齒裝飾品、鯊烯(化妝品原料) 全球軟骨漁獲年產量超過75萬公噸
台灣的鯊魚產量近十年來3.9-7.4萬公噸,年平均5萬公噸,世界排名第三(印尼、印度)1994年之後,逐年減少
鯨鯊(豆腐鯊) 可成長至18公尺以上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一公斤200-250元
1000公斤小豆腐鯊20-25萬 10公噸的中大型豆腐鯊200-250萬
捕獲量已從十餘年前的300尾上下,降至近年來不到100尾 菲律賓於1998年三月列入管理,禁止捕獲及販賣
保育與管理
加強建立及研究軟骨魚類資源的動態與管理問題
加強蒐集生殖、食性、年齡、成長、移動迴游等生物學情報 建立種別的漁獲量資料
生存權的保護 V.S.資源生物永續利用
永續經營黑鮪魚?
2004年四月東港第一尾黑鮪魚進港,體重將近300公斤。2005年的第一鮪(320公斤)以每公斤5000元售出。
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公布的數字顯示,1990年東港黑鮪魚的捕捉量還不到200尾,到2000年已經超過一萬隻。
黑鮪魚屬於鯖科、鮪屬魚類,全世界只有七種。在七種鮪魚中,黑鮪魚身材最為「魁梧」,身長可達三公尺,超過六百公斤重,體型在魚類中僅次於鯊魚。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迴游路線
鮪魚屬於大洋洄游性魚類,必須靠近沿岸淺水域大陸棚產卵;黑鮪稚魚初生階段無法靠自己覓食、游動,最好誕生在餌料豐富、浮游生物充足,與海流強烈的水域,而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正好從台灣東部外海擦身而過,接近台灣東部海域的「南方漁場」,正是黑鮪魚群的一個重要產卵場。
每年四月至六月期間,成熟的黑鮪魚陸續由太平洋東部海域的加州海岸,游至亞洲東岸海域產卵,一路抵達台灣、菲律賓外海。
黑鮪魚產卵期將近兩個禮拜,一直到七月初都是魚汛期,產卵後的魚群陸續往北移動,部分成熟的黑鮪也遷往日本外海產卵,此時,日本的鮪魚季也才開始。
鮪魚的生殖
黑鮪魚可以活到20歲,6歲後幾乎年年都能多次產卵,是成長緩慢、生命週期極長的魚種。黑鮪雖以量取勝,實際上根據澳洲對南方黑鮪的研究,千萬個黑鮪魚卵,估計只有兩隻可以平安長大。
黑鮪逐魚群而居,秋刀、魷魚、鯖魚群都大口吞食,算是食物鏈中的頂級掠食者,加上成熟期長,在人類短時間大量捕捉下,很容易面臨族群快速枯竭的存亡問題。
漁場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過去捕捉太平洋黑鮪的主力以日本、美國為主。
目前台灣黑鮪基地於菲律賓東方海域的南方漁場,由於黑鮪往日本遷移途中,必須過境蘇澳外海的北方漁場,蘇澳已成次於東港的黑鮪大港。
保育鮪魚
國際上相關的鮪魚保育組織就有「南方黑鮪保育公約委員會」、「大西洋鮪魚公約組織」、「印度洋鮪類委員會」、「太平洋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等四個團體,其中南方黑鮪由於親代族群的比例已低於物種存活的安全標準,聯合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已將南方黑鮪列入受威脅的動物名單中。
漁業資源管理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更需要加強有關黑鮪的生物學研究,解決黑鮪族群穩定的方法,就是完成黑鮪的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黑鮪的困難度非常高,剛孵化的黑鮪魚,幾乎肉眼難見,不易尋到適合的餌料餵食。
大洋洄游性的黑鮪魚,游泳速度超快,時速可達八十公里,加上體型龐大,為了得到足夠氧氣,以利血液充分循環,黑鮪魚必須作快速游動,讓魚鰓不停地過濾大量海水。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將活黑鮪魚帶回陸地的困難度太高,最早試圖進行黑鮪繁殖的日本,在海邊進行箱網養殖,黑鮪魚常常撞網而亡,改由從捕捉一、二歲的小魚著手。
蒐集每尾黑鮪魚身上的鱗片。觀察鱗片上的紋路,由鱗片進一步瞭解黑鮪魚年紀、健康情況、與牠們洄游過的海域水溫、氣候等情形。
日本在1995年便已開始進行黑鮪魚標放,在捕捉到的鮪魚身上植入無線電追蹤器,以掌握黑鮪族群分佈和生活史。
奇特的文化季
黑鮪季
• 東港 • 宜蘭南方澳
花蓮曼波季
觀光魚季?光光魚「祭」?
消失的海岸溼地 「寶」島 「堡」島
漁港239處
1200公里海岸線有1/2為消波塊覆蓋—海岸倒退、國土流失
海岸溼地--紅樹林、瀉湖、海埔新生地、涵養水源、淨化水質、造陸、多樣性生物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可愛的昆蟲世界
唐立正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學系
緒
言
昆蟲早在人類還未出現在地球上之前,就已經在這一個充滿殘酷及競爭的惡劣環境中默默的生活著,在他們的世界中生活唯一目標和人類一樣,就是延續其種族以持續立足於地球上。在人跡無法到達之處如南北極地、高山、深海等環境中,優遊自在、怡然自得,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當其棲所、食物被人類看上時,也就只好屈服或是與人類展開無止盡的鬥爭。例如:蜜蜂採集的花蜜、花粉被人類視為健康食品時,馴服的他們只好以人類施捨的糖水及難吃的人工花粉努力的活下去。相對的,一些農業害蟲因為爭奪食物與人類衝突。進而遭到人類殺蟲劑的攻擊,但頑固的昆蟲遭此浩劫仍能由族群的基因庫中重組、累積出抗性的新族群與人類抗爭,直到人類發現殺蟲劑殺不死害蟲,而其上殘留的的農藥危害到人類的健康時,才承認必須改變策略,研究利用自然界中各種生態因子的調控來降低害蟲的數量,以不達到嚴重危害農作生產,人蟲共存兩者雙贏的局面。然而在此生存競爭演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昆蟲世界裡,有衝突、有競爭、等殘酷的一面;但相對的,小小牠們也有分工合作、有情有愛、講義氣等溫馨的一面,值得我們人類效法、學習及尊敬的地方,關於這些將於文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中一一介紹。
常見昆蟲個論
蟑螂─夾縫中求生存的高手
蟑螂是居家中常見之昆蟲,早在恐龍時代即出現於地球上,本來多棲息於野外環境中後來才侵入人類之居家環境內,由於環境適合又有充足的食物,因此繁殖力強。雌蟲交尾懷孕時,其尾部常見其帶著尚未成熟的卵囊到處活動覓食,當其經過噴灑殺蟲劑的磁磚時,六隻腳角則會掂著走路,唯恐沾到藥劑。倘若中毒即將死亡時,他也會將卵迅速產出體外以免子代受害。
白蟻─分工合作的勤奮者
白蟻以取食木材纖維質為食,並利用腸道內,共生之原生動物來幫助其消化纖維質。大多在腐木內鑽隧道,或生活於地下土中,可危害家居之樑木傢俱、橋樑、枕木等。在野外有蛀食生長中之林木而使林木枯死。白蟻具社會行為,同一巢中可分數種不同之階級,包括:生殖群之大翅、短翅及無翅三個王族;非生殖群皆為無翅,又可分為工蟻及兵蟻,兵蟻又依禦敵方式分鼻兵(化學兵)、顎兵兩型。在生殖季節時,雌雄蟻飛出蟻巢進行空中求偶,以便建立新的王國,在野外倒木下或腐木中。白蟻世界看似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具有能力的王族高高在上,接受無生殖力的工族、兵族子民們的奉養。而此些子民為何要如此低下屈膝默默的自我犧牲呢?因為他們體認到王族與他們體內留著相同的血﹝基因﹞,唯有牠們努力工作,使其王族不倒,這樣牠們的基因才能藉由其王族持續散播及永久立足於地球上,因此身份上的小小犧牲乃是無傷大雅的,種族的繁衍才是最重要的。
螳螂─死亡婚禮
體形大、綠色、褐色,頭為三角型,前足為捕捉足,以捕捉小昆蟲為食。常靜止於枝葉上或花叢間,將前足合攏於胸前靜待其它昆蟲如祈禱狀,故又名祈禱蟲。雌蟲交尾後有將雄蟲頭部吃掉之習性,據報告此種行為有利於雄蟲之射精增加卵之受精率。且交尾任務完成後,雄蟲之身體可提供為母螳螂之食物,增加其營養,以免母螳螂消耗體力覓食,確保子代之繁殖。母蟲成熟後將卵置於一個咖啡色囊狀物中,稱之為螵鞘。此種能量分配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看似殘酷,但在生存競爭的環境中卻是最合理、最有效率的策略。若不考慮宗教及道德等規範實在是值得人類效法及學習的。如:器官捐贈、大體(解剖)老師等新觀念,或許就是由此延伸而來的。
竹節蟲─最無母愛者
竹節蟲(竹脩)以模擬植物之枝葉著名,有的具翅或無。行動緩慢,綠色或灰褐色。白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天靜止於枝葉間不易被查覺,主要在夜晚活動。咀嚼植物枝葉,在夏季中,於林場道路兩旁之闊葉雜草叢中,很容易掃網採得此蟲,由於體型怪異,亦有〞山妖〞之稱號。由於肢體纖弱,無攻擊力,為保證其後代存活,發展出將卵模擬成種子的策略,已躲避天敵,而無護幼行為。遇敵害尚且自顧不暇,故稱為最無母愛之昆蟲。
蝗蟲─跳躍高手
蝗蟲交尾時,體型較大的雌蟲常會背著體型較小的雄蟲,而被誤認為母揹子,雌蝗蟲產卵時會用其四片硬質產卵器在土中掘洞將卵產於其內,而洞口則由其生殖副腺分泌白色發泡物質密封避免慘遭掠食。
蟋蟀─小提琴家
蟋蟀或螽蟴,生活於草叢中,雄蟲為吸引雌蟲,在前翅上特化成許多刻紋及硬質膜,並於其一條翅脈上形成連續之環狀刻紋,有如琴弦稱弦器。另一個翅端特化成一塊刮片,稱為彈器。當彈器摩擦弦器震動鼓膜區,則會發出節律性且悅耳(對昆蟲)的求愛歌曲,同時為避免種間混亂,不同種的節律不同。母蟲會聞聲而至,兩情相悅即譜愛的樂章,踏上蟲婚之途。
蠼叟─最佳母愛者
蠼叟(又稱耳語蟲),體型扁長黑色或褐色,前翅短小肥厚革質;後翅寬大膜質收摺於前翅下,有小部份外露;且翅無法完全遮敝腹部。腹部末端有一對明顯之尾鉗,遇敵害即高舉晃動腹部及尾鉗,以達到嚇阻作用。通常生活於野外石塊下、枯葉下等陰暗處,屬雜食性。當母蟲於其棲所中產下卵後即經常守護在其左右,直到幼蟲孵化為止,以避免遭到天敵之捕食。且在任務完成後奉獻其身體作為幼蟲們的食物,如此為子代們犧牲奉獻的行為被推舉為最有母愛的昆蟲實不為過。
水中忍者-蜉蝣
幼蟲生活於水中、溪流石縫泥沙中、以鰓進行呼吸、由於對水質非常敏感,無法在受到污染的河川或溪流中生活,因此被環保學家作為河川污染監測之生物指標之一。幼蟲長期生活於水中有的長達二至三年、有如苦守寒窯般的情操,一切的等待只為那生命燦爛的一天。從水中羽化、交尾、產卵,就在轉瞬的一天完成生命所交付的任務,而人類的短視只見其「朝生暮死」,卻不知其在水中的忍氣吞聲,真可謂「水中忍者」。
蜻蛉-昆蟲界的大男人主義
在人類社會中,常聽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女人討論男人時又說那個男人不自私,且在父系社會中,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在蜻蛉行為中,雄蟲交配時會利用交尾器夾住母蟲的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頸部,此時母蟲則會將身體向上彎曲,將腹部末端的生殖孔與雄蟲腹節第二節的生殖孔結合,形成“心形圖案”,而“永結同心”,永浴愛河,交尾後仍夾著母蟲,直到產完卵後才鬆開,有的則守在母蟲旁邊看著母蟲產卵,以不受干擾。因為蜻蛉類母蟲交配後若有第三者(雄的)介入時,後來登堂入室者,有特殊的構造,會將前者的精胞挖除或破壞,再置入自己的精胞,將來產下的子代保證是自己的而不會是別人的孩子,夠大男人主義吧!
田鱉-自私的情人
田鱉是昆蟲中屬大型的種類,為半翅目,刺吸式口器,肉食性,生活於泥沼間,雌雄交配後,母蟲將卵產於露出水面的枝條,或水草上後即自行離去而護卵的工作由雄蟲擔任。雄蟲盡忠職守寸步不離,就在卵即將孵化的前夕,又有大批母蟲進入發情期而尋找雄蟲進行交尾,但雄蟲死守孩子(卵)不放,便與雌蟲發生爭鬥。其一.雄蟲守身不渝,將雌蟲趕走護卵成功。其二.雌蟲將卵刮毀,雄蟲只得再婚尋求子嗣。其三.大戰幾回合,打得天翻地覆,迷失方向護卵失敗,遠離家園,另謀春天。因此,此蟲體型雖大,但因具有以上特殊之”性”行為而使其族群無法再野外持續擴大,其起因就是歸咎與母田鱉的自私行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奇檬子啦!(日文)
雄蛾輓歌─性費洛蒙
由於昆蟲沒有人類發明了許多傳播的媒體,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圖形、收音機、電視、甚至眉目傳情的肢體語言來進行溝通。所以昆蟲也發展了一些其他的方法:如聲音(蟋蟀),再來最常用的就是費洛蒙─一種同種個體間用以傳遞訊息讓接收者產生特定行為反應的化學物質。包括了警戒費洛蒙(蜜蜂)、追蹤費洛蒙(螞蟻)等。其中蛾類雌雄個體用以傳遞交尾訊息的性費洛蒙被人類研究的最為詳細且大加利用。通常性成熟的雌蟲在特殊的氣氛環境(光線慢慢減落,溫度逐漸下降)會在作物的高處釋放性費洛蒙,隨著氣流飄散,下風處的雄蛾利用頭頂的兩支大天線(觸角)接收到此誘蟲的”粉味”,便振翅飛行尋找令蟲興奮的香味蜿蜒曲折飛向雌蟲進行交尾。但聰明的科學家識破此一弱點,收集此種[迷蟲香]進行分析、合成及測試後,將此迷蟲香置於陷阱中(誘捕器),可憐的雄蛾只為了後代著想「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風流」就這麼一股腦的栽入陷阱中,成了情愛世界中的犧牲品。
糞球金龜─同心協力的糞球一族
相傳古埃及人,在沙漠中觀察到一種勤奮的昆蟲每天努力的將動物的糞便滾成球狀,推到巢穴中,用以養育幼蟲。看到其努力辛勤的工作,埃及人聯想到每天的日落日出或許是神明派他們來執行推動的結果。因此法老王的棺木上即刻有此種昆蟲,而此種昆蟲即稱為糞球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金龜。從巢穴中羽化的成蟲交配後即在地表下挖掘一個巢穴,金龜子夫婦便外出尋找動物糞便,取其部分滾成適當大小的糞球,兩蟲同心協力將糞球推到洞中整齊排列,再由母蟲產卵於糞球中,幼蟲孵化後即努力長大、羽化後繼續進行父母交代的任務,努力不懈的解決地球污染,並且生生不息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真可謂有情有義。
擬大蚊-攜帶聘金的婚禮
在人類的社會裡,互結連理時,常講求門當戶對,論家世及人品;卻較不講感情或年輕人的上進心及未來在社會上的潛力。而在擬大蚊的社會裡就比人類來的實在些。母蟲為了確保她的優良基因能繼續在自然界中持續繁衍下去,對於對象的選擇要求有其特殊篩選的方法,就是雄蟲要求婚時必須帶聘禮─獵捕的食餌,聘禮大而讓母蟲滿意的才能交配,否則免談。以聘禮大小評估雄蟲的能立即基因的好壞,同時可藉由此聘禮,節省能源資補身體,孕育健康的下一代,堪稱一舉兩得。
蜜蜂—勤勞的工作者
「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早晚忙做工,﹏」這是我們對蜜蜂辛勞工作得描述,在大自然中,他們採花蜜當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採花粉做為蛋白質食物的來源,儲存在蜂巢中準備過冬,但好景不常這兩樣糧食都被人類看上了,最後只好吃人們飼他們的糖水及人工花粉度過冬天維持體力及供應能量。在採花蜜時外出早到蜜源的蜜蜂會跳8字舞來告訴同伴們蜜源的方向以及與蜂巢的距離。在左右兩個圈接和線的方向表示與太陽的角度,向上是迎向太陽,向下是背向太陽,尾部及身體搖擺的平度表示與巢的距離,振動快是遠,振動的慢是近,經過這樣一番溝通同伴們便陸續離巢工作去。同時他們也可以利用頭上的單眼來感應光線強弱,以瞭解天亮了該起床即何時該回巢休息,聰明吧!
蒼蠅-可惡嗎?
咻—咻—嗡—嗡—啪—啪,煩人的轟炸機,在你四周繞來繞去,揮不去又打不到,這裡沾一下,那裡停一下,搓搓前腳,在洗洗翅膀,好像很愛乾淨,結果都是霍亂弧菌,腸胃炎病原菌的媒介者,同時也是威脅人類環境衛生品質的頭號大敵—蒼蠅,雖然他只有一對翅膀,但後翅退化的平均棍上確有很多的感覺毛可以感應氣流,並有神經直接與腦部連接可以隨時進行飛行調控,因此是昆蟲界的飛行高手。另外在有機質中孳生的幼蟲稱之為蛆乃是蛋白質轉化的機械,吃糞長大成白白胖胖的肉筍,有的可以作為飼養或當魚餌,有的種類在動物基質生長的稱為肉筍,聽說是老饕心中的最愛。最近研究發現,若要使芒果率增加,可以利用大頭金蠅來幫助授粉,疏掉的小果可做“芒果青”留下的將來套袋長大又可賣個好價錢。另外,很嚴肅的告訴大家,當我們在新聞報導,某某棄屍﹑袋屍﹑桶屍案時,檢察官﹑法醫驗屍時,可利用屍體上的蒼蠅幼蟲,—蛆的大小,作為死亡時間判斷的依據及參考,協助警察破案!想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想以上種種,頓然覺得蒼蠅好像也不是那麼的可惡及惹人厭吧!
蚜蟲─昆蟲的女人王國
蚜蟲為同翅目昆蟲,具有刺吸式器,經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芽處吸食危害,並且分泌甜甜的密露供給螞蟻取食,誘使螞蟻替他們驅趕瓢蟲而形成互利共生的現象。在溫帶地區生活史較複雜,族群中有雄有雌,於秋天時節交尾,將卵產在芽縫中、或鱗芽內,經冰雪覆蓋下進行越冬。在台灣亞熱帶地區則以孤雌生殖方式進行生殖,母蚜以胎生方式產生子蚜,而所有的子蚜長大後都是母的,然後再以胎生方式產生大量的蚜蟲。當食物不足,棲群擁擠時,子蚜長大後就會產生有翅型飛離遷移,到處刺探取食尋找適合的寄主植物,但就因他們此種行為而造成植物毒素病的傳播(如木瓜毒素病)。吸食有病植株再刺探健康植株,有如用一隻注射筒給很多人打針,不得AIDS才怪,因此為防止其傳播病害,在田間我們常會看到木瓜田搭起大蚊帳,稱為網室木瓜栽培,就是為防止這一群女人王國─蚜蟲的入侵。
桃蚜—木瓜殺手
木瓜是熱帶地區的一種水果,肉細甜美多汁,且富含木瓜酵素,是幫助消化的最佳副食品。倘若媽媽煮牛肉久煮不爛,你可以建議她放一小片青的木瓜,不多一會兒,就可以吃到營養豐富嫩嫩香香的牛肉了。但是最近我們坐火車﹑或汽車到中南部旅遊時,可能會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網子罩著一叢叢綠綠的植物,若下車一探究竟,你一定會很驚訝,咦!木瓜怎麼種在大網罩裡面呢?而且還斜斜躺倒著?講到這裡就說來話長了。大約在民國六十五年前後,瓜農們由夏威夷引進了一種新的品種果實約手掌大,切開肉鮮紅紅好像日出的太陽因此稱為“日昇種”但引進時未經植物檢疫的過程將一種輪點毒素病也帶進國內,在加台灣四季都有蚜蟲,利用他們的口針刺刺在吸一吸健康木瓜,結果大家都得病了,所生的木瓜肉硬硬的,不甜,沒有豐味,怎麼辦?好在中國人是聰明的,在木瓜產地的高雄,人們將不甜的木瓜加糖,不香加牛奶,太硬沒關係打汁,做出風靡一時的高雄木瓜牛奶大王,盛為一時冷飲界的寵兒,傳到台中在到台北。但現在利用網室栽培,蚜蟲進不去。木瓜樹可以收兩年,且用斜躺著栽培農民採木瓜不用梯,伸手可得,既經濟又省工,且木瓜品質又提升到以前,以鮮食木瓜取代了木瓜牛奶,可見一種小小的昆蟲及植物病原竟然可以改變人類飲食的習性,也常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吧!
紋白蝶-油麻菜田的老饕
油麻菜灑到哪裡長到哪裡,就像就時代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無選擇自己命運的機會。但時代變了,古時候吃菜仔油,現在是吃沙拉油﹑癸花油甚至牛油炸薯條﹑配可樂和炸雞,吃掉你的健康,長出你的肥油,再走一趟菲夢絲讓你美夢成真。呼!呼!時代變的真快,但是我們農地耕作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及連續的耕作使得土地利用過於頻繁,超過負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荷,因此每當冬天休耕時期為了避免雜草叢生,並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農會提供免費或低價的油麻菜仔,供作綠肥作物,等開春種水稻前將其打碎翻犁到土中當成肥料。因此在蕭瑟的寒冬中,卻點綴著綠意且每當花開時一片黃色花海,成了人們爭相照像背景,連婚紗照都搬到這裡,但歹命可能不再是新娘,可能是每天喝蠻牛的新郎了歐!但在這片花海中躲著一群綠色的蟲蟲,每天悠閒的啃食著營養豐富的健康蔬菜,因為農民不會拿油菜去賣所以也不噴藥,因此養了一群綠肥蟲蟲,長大了化成蛹,過一段時間便羽化成小白蝶,在黃花中穿梭,形成衣服美麗畫面,但若仔細的在蔡叢中搜尋你會發現一層厚厚的綠色小糞球,就是蚊白蝶幼蟲下的肥料啦!夠酷吧!資源回收,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果實蠅—水果終結者
記得小時候一群小朋友,提著拖鞋拿著一根根分叉的竹竿,躲在人家院子的圍牆外,偷摘人家的蓮霧﹑龍眼﹑芭樂,尤其穿過鐵絲網到芭樂園裡,摘黃橙橙的果子,拿到鼻子聞陣陣果香口水都流出來了,剝開軟軟的果肉,裡面卻有白色的小蛆在爬,管它的“免錢攏是好米啦!”吃了再說“反正時機歹歹”何況是動物性蛋白質,補啦!
說到這裡,就要奉勸吃齋的朋友,市面上賣的芭力樂汁、柳橙汁啦,裡面可能潛在含有果實蠅幼蟲的成份,如果喜宴、聚餐飲用時可能就破戒了,趕緊唸聲“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真格說,果實蠅對果實的危害還真的很廣,他們可以在楊桃、芒果、水蜜桃、蘋果、梨、香蕉、柑橘、芭樂、枇杷等好吃的水果,最近觀察發在行道樹的大葉欖人樹的果實上也能產卵取食果肉再羽化為成蟲,真是無所不吃,政府為了防治牠們從地面及空中投射含有甲基丁香油的甘蔗板來誘殺雄蟲,甚至利用鈷-60照射雄蟲破壞精子,以降低野外雌蟲的交尾及受精率,來壓制他們的族群,減少他們對果實的傷害。果農們為保護辛苦種植的水果,最後只好幫水果穿衣服—套袋。雖然費工,但卻也最保險,能讓果農們安心睡覺的方法了,所以要惜福,一切的一切得之不易!
埋葬蟲-----動物界的葬儀業
在自然界中,就像一個大的社會,其中有許多的組成份子。大家各司其職,努力工作以維持其順利的運作及發展,如綠色植物每天用葉綠素吸收陽光。將輻射能轉換成醣類的化學能,其他動物吃綠色植物轉變成蛋白質或燃燒醣類轉變動能。經由捕食及被捕食的關係形成食物鏈及複雜的食物網。大家彼此間環環相扣,形成一穩定的生態系。但所有的生物都會生、老、病、死,無可避免的必經歷程。落葉、枯樹、倒木經風吹日曬與淋,慢慢的被微生物分解消失成了腐植質。而動物龐大的身軀倒在大草原上,森林裡,誰去處理呢?到時候會不會橫屍遍野呢?放心吧!森林裡就是有〝逐臭之夫〞的小昆蟲,會聞臭而來鑽到屍體下努力的挖土讓屍體陷入土中。好像被掩埋了一樣,他們的名字叫﹍﹍埋葬蟲。埋好的屍體其實就成了埋葬蟲幼蟲的美食,努力長大,變成成蟲以繼承父志,繼續擔任清道夫工作執行資源回收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的神聖任務。
小菜蛾-----菜農心中永遠的痛
曾經在自助餐聽吃飯後,用杓子舀湯時,發現有一小條綠色的小蟲蟲在湯裡漂來漂去嗎?那就是小菜蛾。讓農民及研究人員頭痛的蔬菜大害蟲。為了防治他,人們無所不用其極。利用殺蟲劑灑佈,剛開始效果不錯,用著用著幾個月半年後,效果開始下降。好吧,增加濃度及噴藥次數,嗯!勉強可以接受。但是,檢驗單位卻嚴重警告說:「你種的菜上面殘留農藥以超過安全容許量,不得上市,且必須銷毀」。頓時之間農民的心情down到谷底,這麼漂亮的菜有毒,不能賣也不能吃。這下子真是血本無歸,都是小菜蛾惹的禍。其實牠對蔬菜的取食危害量並不大。個體取食剛開始只吃下表皮及葉肉留下一個薄膜狀的窗孔,但是由於族群大,生活史短10-15天可以完成一個世代。因此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農政單位為解決此問題輔導農民利用網室栽培,配合殘留檢驗推出安全衛生的〝吉園圃〞標幟的,吃起來就安全啦!
虎頭蜂-可怕的野外殺手
虎頭蜂,大家聽到牠就害怕,因為牠會攻擊人、畜,而且常常會造成傷亡,損失慘重。大部分的虎頭蜂指的是胡蜂科的種類,牠們有社會行為集體生活,一起覓食及共同防禦,由於工蜂都是母的,因此牠們尾巴都有一根武器—螫針,其實那是產卵管特化而來,後面連著一個毒腺,當遇到敵人時,就注射毒液伺候。而其毒針沒有倒刺,因此可以不斷的重複使用。但蜜蜂的螫針不但有倒刺且連著消化道,因此螫針會留在敵人身上並連著腸子也一起拖出來,不久後小蜜蜂也會身亡。虎頭風在冬天時會選背風的西南面築巢,大多數的老蜂會衰老死亡,開春後族群由小逐漸繁殖變大,經過夏天到秋天時數量達到最高峰,同時這時秋高氣爽也是人們登山、野營的好時節,但這時就常常會碰到出外覓食的虎頭蜂,或侵犯到他們的領域,此時脾氣暴躁的工蜂便會群起攻擊、注射毒液,不但會引起人畜的過敏反應、疼痛、呼吸困難、休克外,此毒液還會傳遞訊息告知其他工蜂說身上有這種氣味的是敵人。
因此當有虎頭蜂在你頭上盤旋時,很可能擬以進入其領域,在50-100公尺附近有蜂窩,此時最好不要亂動,用手護助太陽穴,千萬不可用手或帽子等去揮打牠,因為所造成的氣流會激怒他們,如果遇到蜂群攻擊,必須保護頭部尋原路快速撤離,脫離其領域,同時空氣也會稀釋身上的警戒費落蒙,並迅速就醫。虎頭蜂為雜時性昆蟲,他們會在垃圾場吃腐肉,蜂巢邊捉小蜜蜂,在果園內偷吃蘋果、水蜜桃,也會捕捉農業害蟲,但他們有時也會被人類獵捕來泡藥酒治風濕、或當作天然威而剛,或桌上的美食(炒蜂蛹),另外,因為其凶猛著稱,因此在木刻的神像後面會用活的虎頭蜂來入龕,以使神像具有神力,而能顯靈。與人們生活有著許多的關聯。
結
語
由人類的觀點及邏輯思考看昆蟲世界所表現出的生存行為,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真無邪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及勤奮努力。這一切的一切就只是努力的長大、繁衍後代。在此其中也呈現出人類無法做到的分工合作、自我犧牲、無怨無悔的忘我境界。雖然有時會對人類造成某些程度的危害,但牠們同時也是生態環境的一份子,在自然界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容我們輕忽。生活在共同的地球上,我們必須體認環境是現實的,只有想辦法去適應它,否則再高等的生物也會被環境所淘汰掉,這就是達爾文進化論中所標榜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的天擇理論。
生態學概論
賴伯琦博士
(國家科學委員會
博士後研究員)
何謂生態學?
Eco,源自希臘文oikos,意思是指「家戶研究」的意思。而Economic則是指「家庭生計之研究」,而後引申為「經濟」;Ecology,則是指「居家環境之研究」,而後引申為「生態」。
生態學,便是指研究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地球—之內容與其變動的科學。因此,也有人將地球比喻為一個在太空中的有機太空船(Spaceship Earth)。在太空中,太空船的維生系統是最重要的系統—維持生命的繼續,而地球的維生系統包括:空氣、水、糧食、動力與廢物清理。
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各司其職:綠色植物─製造氧氣、使用二氧化碳與太陽能合成食物來源;動物、非綠色植物、其他─使用食物,消耗食物;微生物─分解動植物的軀體與代謝廢物。於此,人的角色為何?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自然地的面積越來越小,使得地球的維生系統受到衝擊。因為人類活動的層面越來越複雜,使得生態學的研究與思潮逐漸由生物的研究擴展至更多的議題。
與生態學研究領域相關的包括:生態學─經濟學;生態學─工程學(復原生態學);生態學─野生動物管理(保育生態學);生態學─分類學(生物多樣性研究);生態學─化學(生態毒理學);生態學─水文學(溼地生態學);生態學─農業學(農業生態學);生態學─哲學(環境倫理學);生態學─文學;生態學─政治學。
由此,可以瞭解到,生態學所探討的內容是十分龐雜而多元,其中,對於自然生態的研究則以「生態系統」為初步瞭解的重要內容。「生態系統」,基本上包含兩個主要的部分:「生態系的結構」與「生態系的功能」。
生態系的結構
生物角色的分類可區分為:生產者─通常為可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初級消費者─通常為草食性動物;次級消費者─通常為小型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通常為大型肉食動物;分解者─為腐生性動、植物。
各角色間的數量關係,以生產者的數量最大、初級消費者次之、二級消費者再次之、三機消費者再次之、最高級消費者數量最少,由於分解者必須分解所有生物的軀體,所以,數量最大,但不列在角色間的關係中。
有關於生態系統,有下列幾個重要的名詞。
食物鏈:各生物間的角色關係為鏈狀結構
食物網:由於各食物鍊之間交互連結而形成的網狀結構
生態席位(Niche):依各生物體在其群聚中的角色,也可以說是在棲地環境中的位置與功能性角色。
族群:而由同種生物所形成的生物群落 群聚:是由許多不同物種所構成的生物群
在一個群聚中,不同的族群在環境所生存的條件與扮演的角色,便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態席位。而生態席位的分佈情形,正式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結構。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生態系統
賴伯琦博士
(國家科學委員會
博士後研究員)
蓋亞(Gaia)假說
James Lovelock(物理科學家)提出。
生物圈是一個自我調節的實體,經由控制化學與物理環境,而具有使我們的地球保持健康的能力。
生物圈是一個高度整合且自行組織的系統控制體,在生態級系中,有二種調控的模式:定點調控─內環境平衡、非定點調控─流動平衡。
體內的平衡包括水分的平衡、養分的平衡、與氣體的平衡,所有的平衡必須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中,即為「定點調控」模式。
生態的平衡卻是屬於「非定點調控」模式,其意指為何?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生態的平衡,可以說是「生態系的功能」之表現過程。
生態系的功能
生態系的功能包括:能量流轉、物質流轉、自然族群的變化過程、及調節維持平衡(平衡,卻非恆定)。
能量的流轉乃是指由太陽能為植物所利用後,透過食物網的傳遞過程。其中,有關能量的流轉,「能量定律」是能量流轉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現象。
物質的流轉,則是指自然界與生命有關的物質在食物往中流轉的過程。
那些物質為:生命型態者包括碳─澱粉、肝醣、氧─呼吸、氮─蛋白質、硫─組織,而非生命型態者包括礦物質與水。
自然族群因為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動,因而有不同的變化過程。其影響因素包括:食物關係、生命週期、競爭關係、與自然因素。
上述生態系所有功能皆使得生態系的平衡處於非恆定狀態。
這樣非恆定卻平衡生態系統,對人類面對環境問題又有如何的啟示?
校園生態教學
賴伯琦博士
(國家科學委員會
博士後研究員)
以一段影片作為生態課程說明的介紹
影片—「拉拉山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及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之動物簡介」 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桃園縣復興鄉交界處。森林相以台灣山毛櫸純林為特色。保護區內的動物:
鳥類—紋翼畫眉、白耳畫眉、藍腹鷴、黃嘴角鴞、林雕、黃山雀、赤腹山雀、白喉笑鶇、茶腹鶳、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繡眼畫眉、白尾鴝、紫嘯鶇、小剪尾、藪鳥、大冠鷲、灰喉山椒鳥。
昆蟲—無霸勾蜓、寬尾鳳蝶、大紫蛺蝶、夸父綠小灰蝶、拉拉山三尾小灰蝶。(幾乎台灣所有的昆蟲種類都有)
兩生類—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莫氏樹蛙。爬蟲類—斜鱗蛇、高砂蛇。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哺乳類—條紋松鼠、台灣黑熊、石虎、山豬、山羌、黃鼠狼、穿山甲、台灣彌猴、白面鼯鼠。
由影片中的資料,結合生態系統相關的學理分析,形成對特定地區生態系的介紹。
以四張犁國小校園中的動、植物資料為例
瞭解校園內之動、植物
以數位相機拍攝動、植物作為資料記錄
將植物資料區分為真菌類(蕈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利用植物外型的花、果特徵,查出其名稱
將動物的資料區分為昆蟲、兩生類、爬蟲類、鳥類等 盡可能利用資料查出其名稱
根據所得資料建立各物種於生態系統內的關係,並配合得知之物種特性,呈現校園動植物的生態課程,教學重點:
校園生態系統之特性
校園內物種於該生態系統內之特質 在校園生態系統中,物種間的關係。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溪流生態系
—以兩生類生態為例
賴伯琦博士
(國家科學委員會
博士後研究員)
溪流生態
臺灣山勢陡峭,水流湍急,河川上游地區侵蝕作用強烈;中游地區流速減緩,堆積作用盛行,可見沙礫堆積;下游地區常可見沙洲泥地。溪流生態系的特點是水流流動快速,溶氧量高。因水經常流動,一些浮游生物不易生存,常見的綠色植物包括附著性的藻類和有根的水草等。
溪流生態系中能量主要來源為岸邊的斷枝、落葉和植物碎屑等,這些有機物成為蝦、蟹和水棲昆蟲等的食物來源,而這些水棲昆蟲往往又成為魚類的食物來源。兩生類和水鳥也常在溪流活動。溪流水質的好壞,與溪流兩岸的陸生植被有密切關係。
生物適應溪流生態系的方式,體呈流線型,以減少水的阻力,如櫻花鉤吻鮭、溪哥等魚類;體呈扁平狀,附著於石頭,避免被沖走,如蜉蝣、石蠶蛾等的幼虫。
溪流生態系組成相當簡單,也較脆弱,也使得許多珍貴的溪流生物因而瀕臨滅絕,如櫻花鉤吻鮭。
台灣的河川短且急促,降水很容易流失入海,因此各地的主要河川建了許多水庫。表面上,水庫與天然湖泊很像,但兩者的生態特性並不相同。水庫水量的變化有時又大又快,因此生棲其間的生物種類較一般天然湖泊單純。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台灣山區的水庫與溪流、湖泊,因為果園的開發,經常出現「優氧化」之現象。何謂「優氧化」?
何謂「藻華」?與「優養化」的關係?
溪流孕育的生物在種類和數量上都相當豐富,其中有水生植物(如藻類)、無脊椎動物(如水棲昆蟲、螺、貝、蝦、蟹)、脊椎動物(如魚類、蛙類、水蛇類)。部份鳥類和哺乳類經常在溪流附近出現,與溪流的關係密切。淡水魚類在溪流生物中屬於消費者的階層,對於溪流生態系的營養鹽與能量循環過程,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兩生類生態為例
台灣的兩生類屬於兩生綱,共有兩目:有尾目與無尾目。
有尾目只有1科—山椒魚科。
共3種—台灣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
無尾目共有5科—蟾蜍科、樹蟾科、樹蛙科、赤蛙科、狹口蛙科。共31種—盤古蟾蜍、黑眶蟾蜍
—中國樹蟾
—日本樹蛙、褐樹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白頷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莫氏樹蛙、翡翠樹蛙、台北樹蛙
—腹斑蛙、牛蛙、貢德氏赤蛙、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長腳赤蛙、金線蛙、豎琴蛙、虎皮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台北赤蛙 —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花狹口蛙。(其中,牛蛙與花狹口蛙為外來種。)
台灣的兩生類自高山寒原地區至平地溪流、水池,皆有分佈。
由於兩生類的生活史包含在水中的卵期與蝌蚪期、及陸上的成體期,因此,在生態系中所佔有的生態棲位因時期之不同而不同,因而,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也不同於其他的生物,只有某些水棲昆蟲也有類似的生態特質。
生態教學資源網
賴伯琦博士
(國家科學委員會
博士後研究員)
在今天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由圖書中尋找教學資源,雖然是最紮實的職能累積,但是,如果不能善用網路資源,那麼,對於課程資料的收集便無法事半功倍。
目前,在網路上有關自然生態相關資源,可以提供兩個給大家做為參考:
Openfind 台灣網路資源百科索引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http://cd.openfind.com.tw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http://enanimal.tesri.gov.tw/main/index.asp
另外,如果希望尋找特定的主題,但卻不知該主題屬於自然生態資料的那個部分,可以先到Google(http://www.xiexiebang.com.tw)網頁進行一般搜尋,取得更多相關資訊後,在進行特定搜尋。
【例】拉拉山國有林自然保護區/插天山自然保留區
i.ii.iii.先至Google以關鍵字進行搜尋
由搜尋結果得知「自然保留區」乃屬於林務局之管理
由搜尋結果進一步瞭解「拉拉山國有林自然保護區/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內之生物物種與資訊
iv.依所需進一步搜尋相關資料
網路搜尋操作與交流(第二節課)
搜尋主題:(建議)
1.水中世界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2.地球村與環境污染
3.外來種入侵(如:紅火蟻,等其他物種)4.動物的行為 5.植物的分類
泰雅族及賽夏族民俗植物
The Ethnobotan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Atayal and Saisiat in the Shei-PaNational Park
劉思謙
〈中文摘要〉
人類的生活與植物息息相關,由於地理環境之不同,不同的種族所利用的植物便 大不相同,例如美洲印地安人對玉米的利用,臺灣原住民對小米的利用,漢人對稻的 利用,歐洲人對麥的利用,即顯示出人類對糧食作物的差異。世界各地特有之有用作 物,由於主要替代作物普遍引種而急速地從市場消失,久而久之便被遺忘,數十年後,先民利用植物的智慧可能無跡尋找!雪霸國家公園,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景觀優 美,同時也是早期臺灣原住民泰雅族及賽夏族居住及活動場所,故本研究從(一)日常 生活(二)生命禮俗(三)歲時祭儀(四)疾病醫療等各項民俗活動中,尋訪紀錄所用的植 物,約百餘種,希望能對園區內植物有更深入的瞭解,以提供爾後保育、解說相關活 動更豐富的題材。
The Ethnobotan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Atayal and Saisiat in the Shei-Pa National Park
Ethonobotany is a new science which studies and records our ancestors' use of botanical resources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 having as its aim the preservation of their cultural legacy, the use of different plant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life style of culture.For example, Taiwan aboriginal used
millet as staple food, and Han tribe used rice, and American indian used corn.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have caused enormous changes in our way of life and in the way we utilize natural resources.Ancient customs of plant utilization are gradully disappearing from all levels of our society.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already unable to recognize plants that were widespread a few decades ago, and unless we accord due importance to this precious cultural resource it may be lost altogether.The Shei-Pa National Park has beautiful scenery and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s include the Atayal, and the Saisiat tribes.They have lived and hunted in the park area in the past.The early inhabitants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of the park area developed distinctive ways of utilizing plants.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on the various uses of plant are described below under the heading of “Articles used in Daily”, “Articles used in ceremonies of veneration”, “Medicines” and “Initiation”, “Birth”, “Marriage”, and “Death”.This study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at and education.一、前言
民俗植物學主要是探討居住某地區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對植物之利用方式,範疇 相當廣泛,包括了食、衣、住、行、娛樂、宗教、禮俗等等,其目的在保存先民對植 物使用之珍貴文化遺產。研究某地區之民俗植物必須對當地各民族的組成、遷移史、及該地區的植物分布、種類有所瞭解,才能掌握適切的調查及範圍。
雪霸國家公園位於臺灣的中央偏西北、臺中、苗栗、新竹三縣交界處的山區,以 雪山地壘為中心,向四周傾降伸展,地形上主要為高山深谷,範圍內以雪山地壘為分 水嶺,東北側為大漢溪的發源地,南為大甲溪流域,西為大安溪的上游集水區,西北 角檜山附近為頭前溪上游發源地。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景觀優美,同時也是早期臺 灣原住民泰雅族及賽夏族居住及活動場所。
現今由於各種族彼此間接觸頻繁,文化的融和相當快速。原住民由於工商文化入 侵,原有之生活習性亦迅速消失,其生活中對植物的使用已愈來愈少,由於耆老的凋 零,文化遺產即將消失。本研究主要是調查園區內原住民各種民俗活動中所利用的植 物種類及代表的意義,以保存先民珍貴文化遺產,並提供保育工作及解說教育之參考
二、研究項目
(一)泰雅族及賽夏族日常生活、食、衣及所用器物所利用的植物。
(二)人生的過程,生命禮俗─生育、成人、結婚、死亡喪葬等儀式、禁忌有關植物。
(三)歲時各項慶典祭儀有關的植物。
(四)治療疾病所用的草木根皮植物種類。
三、執行方法與步驟
(1)文獻蒐集:本省漢人及原住民各項風俗習慣、宗教祭典、歲時節慶、食衣住
行等各項有關文獻,特別著重與植物有關的事宜。
(2)田野調查工作
1.調查項目包括生育、結婚、喪禮、歲時節日、宗教祭典、禁忌、吉祥事物、食衣住行等等。
2.調查地點包括雪霸國家公園內所有山地鄉之原住民落部。
3.實地參與調查原住民的生活起居及各項慶典、祭典紀錄與植物有關的事項。
4.訪問族中的耆老,探訪與植物有關的民俗活動。
四、研究成果
(一)日常生活中所用植物: 1.耕種植物:
人類以植物為主食,可分為三個層次,野生果實、西穀球根層、和粟、黍、稻米 層,這三個層次沒有時間上的絕對先後。台灣土著各族的原始生產方式都是初級遊耕 農業兼事狩獵、捕魚及採集,山地各族皆鍬耕火種、山田粟作,既不用耕牛,亦不施 肥灌溉。用倒樹燒山法,以草木之灰為肥田之用,耕種三、四年後,地力用盡,即休 棄之,讓草木叢生以養地力;再過數十年後再用燒墾法重復使用。粟、黍、稗、旱稻 與薯芋為各族共同的基本作物,玉蜀黍、花生、薏仁、樹豆、蠶豆類等雜糧種植亦甚 普遍,苧麻、煙草也普遍種植,為製煙績麻之用,蔥、韭、薑、辣椒、南瓜、香蕉、木瓜等物,各族也都有。2.野採蔬果:
採集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可補農耕,漁獵的不足,採集在原住民生活中,佔重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要地位,男女老幼都能參與,可分為食物、薪柴及其他工藝用材如石材、竹子等採集。泰雅、賽夏人採食野生的果實及蔬菜;種類有:台灣胡桃、穀斗科的堅果、桑椹、山枇杷、楊梅、山胡椒、茄苳、宜梧、胡頹子屬果實、天仙果、水冬瓜、構樹、獮猴 桃、懸鉤子屬果實、黃藤心、箭竹筍、過溝菜蕨、山蘇花、龍葵、昭和草。優良的薪 柴有、相思樹、龍眼、九芎、紅皮、烏皮九芎等。3.漁畜用植物:
河川魚類也是山地各族副食的一個主要來源,而山地聚落,大多傍山臨水,故山 溪捕魚的生產習慣,幾乎各族都有,捕魚的技術方法有下列幾種:(一)射刺法(二)網 漁法(三)筌梁法(四)毒魚法(五)涸漁法。其中毒漁法是將有毒植物用石頭打碎,取其 毒汁注入上流溪流中,讓魚中毒而醉,漂浮而上,向下流聚集於戽網而取之,常用的 有毒植物有:魚藤、駁骨丹、木荷、台灣黃杞、巴豆。
原住民幾無正式的畜牧,僅有飼養家畜的風俗。普通飼養的動物有犬、豬、雞三種。有種植物名「山豬肉」,原住民採取其葉供豬食用故名。4.編織及繩索用植物:
泰雅族及賽夏族的手工藝,完全是自給自足之家庭手工藝,重要之工藝有紡織、編織、刳木、削竹幾種。昔日的紡織材料有麻、棉線及毛線三種,特別是麻,一直是 傳統泰雅族紡織的主要材料。昔日若要染色皆是用植物為原料,薯榔根的液汁可使線 染成茶褐色、黑色則是將九芎之葉搗碎,加入染成;赭色則是加入樹薯的球根搗爛加 水而成。黃色則是採取山黃梔的果實或台灣柘樹的枝幹浸煮而得。在泰雅社會中,紡 織是婦女的工作,男子不能參與,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因此從種麻開始,便是婦女的 責任,泰雅人認為男子種麻是違反禁忌,所種的麻無法長大,而且在出獵時,會發生 危險。昔日的泰雅族婦女,常以紡織的技術來決定其社會地位。編織工藝在土著民族 中極為普遍,所編之器物,常為實用之容器,編織工藝之主要材料有藤、竹、及月桃、竹為熱帶植物,在台灣的種類及產量甚多;藤則為野生,由於藤的韌性最大,編成 之編器較耐用,深受泰雅人之喜愛,故在應用上藤的應用較竹為多,而月桃的使用則 更少,僅用於編草蓆一物。此外有些植物的韌皮纖維強度堅韌,也常被原住民取用為 繩索材料,常用的有梧桐、山芙蓉、構樹、山黃麻、山棕。5.製做日用器物的植物:
原住民常以動物的角、貝、瓢、竹、木等自然材料,經砍削刳雕等程序,製成各 種日用器物,泰雅族、賽夏族亦不例外。在各類自然材料中,以竹、木兩類應用最廣 茲將不同材料所做成不同功用的製成品簡介如下:
A、竹工製品
常利用桂竹、麻竹、刺竹、長枝竹、玉山箭竹、臺灣矢竹、包籜矢竹等竹種
(1)建築用:泰雅人及賽夏人所住的竹屋、瞭望臺、儲榖屋等都是由竹子構成,昔日的床也都由竹子組成
(2)竹筒容器:以粗的竹子一般挖去中節留下底節而成。主要是用來盛置鹽、米
穀、火藥筒,更多用為水筒、酒杯
(3)竹水管:以刀將竹子由上到下破成兩半,挖去中間的竹節,使成一中空狀,目的在用來導引山中泉水至家中
(4)管竹器:用竹子的根部或細竹所製成的器具;a.武器:如弓、箭、釣竿、漁
叉;b.紡織用具:如梭子是由竹片刻刮而成,用以將緯線插入經線的工具;c.樂器:如口琴、笛子;d.煙斗:構成煙斗有兩個部分,煙斗鍋與煙斗桿,煙斗鍋是盛置煙葉之處,乃由竹根製成,煙斗桿常用玉山箭竹
(5)農具:如摘穗用竹刀
B、葫蘆製品
(1)瓢:將葫蘆剖半後,曬乾使用(2)葫蘆容器:在葫蘆頂部挖一開口,將內部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的種子及瓢肉取出,選擇合適相配的做成蓋子,外部以鹿脂摩擦,光亮如塗油漆,平時做為容器,渡溪時,則挾在腰部,幫助渡水,作為水上交通的用具。
C、木工製品
(1)建築:泰雅、賽夏人的住屋、榖倉、瞭望臺、雞舍,除了用竹子外,也有用 木頭搭建泰雅族的房舍屬堅穴式,四周堆有石塊,梁柱由檜木或松木製成,另以木皮 或竹片做為房子的內壁,屋頂則覆以茅草或檜木皮;穀倉則設在屋外,架有離地約一 公尺的床架,架子的地皮由圓柱形的楠木所舖成,可防老鼠爬入。賽夏族的住屋為長
方形合掌式,以白茅舖蓋屋頂。梁柱使用質地堅硬的木材:有櫸木、茄苳、烏心石、楠木、柯木等,築壁用桂竹,連接固定用黃藤。
(2)炊事用具:攪飯器為長柄的木鏟,鏟頭掌狀或圓形,煮小米粥時,用來攪拌 的器具。蒸籠則全部由樹幹挖空而成
(3)食物加工用具:杵的製作材料,要求材質堅硬,不易磨損,適宜的樹種有烏
心石、櫸、龍眼、茄苳;臼的製作材料,須具備直徑大,木材具彈性及不易龜裂的特性,適宜的樹種有楓香、朴樹、樟、大葉楠。
(4)容器食具類:木盤、木匙、木杯、木罐、木桶
(5)紡織器具
(6)棒杵之類的把手:裝在刀、鐮、槍柄及其他工具上
(7)搬運工具:木製之運搬工具,主要為柴架,背取薪材用;所用木材比重要輕,常用樹種有苦楝、榕樹、山黃麻、江某。
(8)農具:有鋤、掘棒、鍬、鐮等,大多由一塊木頭削製而成
(9)獵具:刀鞘所用木材,要求重量輕,不易龜裂,及加工容易等特性,常用樹
種有江某、食茱萸、山漆;刀柄則要求木材硬度適中,重量輕,不易龜裂,及莖部髓心大,易與刀身結合等特性,常用山黃麻;槍矛所用木材則要求加工容易,重量適當。
(10)傢俱:有枕、床、凳、掛鉤等器物
(11)黥面用具:刺刷、打棒
(12)洗刷用:以往肥皂取得困難,某些植物含有皂素可供洗濯之用如無患子、鴨
腱籐;有些植物因含矽,或是葉表面粗糙,可供打磨器物如臺灣木賊、澀葉榕。臺灣狄氏厚殼。
(13)取火:鑽木取火在以往相當重要,在古代,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 改變所用木材,(周禮、月令)規定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 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 火,也就是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北朝仍行鑽木取火,但已取消「更火 」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表示青楓亦可以來鑽木取火,用於春日取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鑽 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 示對大臣的寵愛。泰雅族及賽夏族以往在獵首前,也有類似的儀式,便是將家裏爐中 的火熄滅,重新取火,一直等出草者回家前都不可熄滅,這期間既不借火給他人,也 不能向他人借火。另外家中有人過世,也有重新取火的儀式,但隨著火柴、打火機的 發明,鑽木取火已失去其重要性。今年的區運在嘉義舉行,聖火的引燃,便是用鑽木 取火的方式取得。有很多種的木材可供鑽木取火,據資料記載泰雅及賽夏族以樟科及 殼斗科植物較常用,而引火的材料,主要是芭蕉的纖維及艾草。日常生活中有關的植物種類
1.粟:Setaria italica(L.)Beauv
在臺灣原住民諸族間,粟是神聖的農作物,粟的播種和收割期間,禁忌甚多。只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有粟具有宗教的重要性,差不多所有農耕儀禮,都和粟有關。2.高梁:Sorghum bicolor(L.)Moench
高梁可生長於半乾旱地區,具有救荒濟貧的特性,原住民用以煮粥,或與小米一 同作成餅。
3.稻:Oryzasative L.台灣原住民各族的稻作屬旱稻山作,稻米的播種,也和粟一樣,站立播撒,不作 苗床以也無須插取。收成的稻穗整穗儲藏,食用時始作舂搗。4.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臺灣「芋」的引進,可能由原住民自東南亞帶入,後來大陸漢族渡海來臺灣時亦
帶入許多芋種。自古芋為熱帶居民之主要糧食,可供主食及副食,並可當蔬菜。全臺原住民皆有種植。
5.玉米:Zea mays L.玉米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及飼料作物之一,臺灣最早有玉米的記載為1717年。原住民各部落皆普遍種植供作糧食。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生為原產於南美之一種豆科作物,一般推測花生引入栽培之年代可能是在16世 紀後期,由於適應性大,用途廣,因此原住民普遍栽植。7.薏苡:Coix lacryma-jobi L.薏苡為一古老之穀類作物,原產於印度及緬甸等東南亞一帶,全球熱帶地區都 有栽培種存在。原住民早己知利用薏苡果實,搗碎後作粥或藥用。8.樹豆:Canjanus cajan(L.)Huth.可能原產熱帶非洲,廣泛栽培,山地普遍栽種,種子可食。
9.扁蒲:Lagenaria leucantha(Duchesne)Rusby var.depressa(Ser.)Makino
扁蒲,果實幼嫩時可煮食,老化後可製器具或裝飾品,以做成水瓢最為常見。或 是用以盛物。
10.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苧麻為多年生草本,韌皮纖維發,達可供紡紗織布製網,製繩索,造紙等加工原 料。臺灣苧麻的栽培,一說300年前自大陸傳入,在臺南栽培再傳播於北部,另一說 由原住民獨自發展栽培,供為衣服原料。目前栽培面積相當有限。11.蔥:Allium fistulosum L.蔥在我國的栽培已有3000年的歷史,作調味有散寒除腥之效。12.生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薑原產亞洲,自古以來我國利用均作藥用或蔬菜。本省最先由高山原住民自南洋 引入,隨後遷臺的先民又自大陸引種。藥用是健胃及發汗劑,有祛寒提神的功效。賽 夏族的孕婦產後必飲薑汁。原住民以往出草及作戰時也吃生薑以提神。13.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辣椒原產中南美洲,臺灣自明朝傳入後便普遍栽培,是中國菜重要調味料之一,辣椒性溫中,可散寒,除濕、發汗。以往原住民貴重辛味食料。14.山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oon
落葉,灌木,全株具有刺激性之薑辣香味,散生於開墾及伐木跡地,全省皆分布。果實有刺激性,山胞用以調味。
15.臺灣芭蕉:Musa formosana(Warb.)Hayata
臺灣芭蕉種子量多,可食用部分有限,芭蕉栽培品種很多,是世界性主要水果,原住民種植原生及栽培品種,臺灣芭蕉的纖維韌性極強,可當繩索,也是原生民以 往取火時重要引火材料。16.木瓜:Carica papaya L.34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木瓜原產熱帶美洲, 早在17世紀由印度群島引入亞洲, 再由大陸引進臺灣,民國 前四年即普遍栽培,以往山地栽培並不多, 算是稀少的水果。17.臺灣胡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
落葉性的大喬木,呈嚼爛狀的胚乳可供食用。
18.殼斗科的堅果:有些殼斗具有堅銳的刺,例如板栗;火燒柯(Castanopsis fagasii
Franchet.)川上氏櫧(Castanopsis kawalamii Hay.)果實似板栗,堅果外有尖銳的刺,7~9月間成熟,松鼠常咬食;鬼櫟(Lithocarpus castanopsisifolius(Hay.)Hay.);苦扁桃葉石櫟(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Skan)Hay.);小西氏石櫟
(Pasania konishii(Hay.)Schottky)為常綠的小喬木,分布在海拔500公尺處左右。19.桑椹:Morus australis Poir.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鳥類喜歡啄食,原住民常採食。20.山枇杷:Eriobotry deflexa Nakai
小喬木,冬季時,葉子會變紅掉落,果實較枇杷小,肉薄、味淡、子多,賽夏族 矮靈祭的祭歌中提及矮人即在山枇杷樹上遭族人計誘墜亡。21.楊梅:Myrica rubura Sieb et Zucc.常綠小喬木,為一富變異,分佈極廣的樹種,果實成熟時暗紅色,味美可食,樹 皮亦可提供黃色染料。
22.茄苳: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大戟科,半落葉性大喬木,葉具長柄,三出複葉,全省山麓最常見之樹種,果實 原住民生食或鹽醃數日後食用,木材緻密而堅韌,常用以製杵及水桶及建築。23.胡頹子屬的果實
本屬的植物葉背及小枝、花被筒都被有淡褐色,或金色痂狀鱗片或星芒狀毛,果 實雖不,但數量多,果味酸甜可供食用,原住民常採食。24.水冬瓜:Saurauia tristyla DC.var.oldhamii Fin & Gagn.產於全省低海拔之闊葉樹林內,極為普通,漿果球形、白色,富黏液,味甘,新 竹一帶的原住民,對果實頗為喜好。
25.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L.)L' Herit ex Vent
落葉中喬木,全省低海拔皆可見,成熟果實可生食,葉可當家畜的飼料。26.彌猴桃屬植物:(Actindia Sps.)
即野生的奇異果,但是果實較小,也較酸。27.懸鉤子植物:Rubus Sps.本屬植物的果實皆可食用,成熟果實有二種不同顏色,有些為橘紅色,有些為紫 黑色。而紅梅消為賽夏族巫師作法時重要物品。
28.黃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Beccari
藤本,產全省低海拔之闊葉樹林內,砍伐後剝開其葉鞘,用為藤工原料,為山胞 重要的編織材料,嫩芽可供食用,果實原住民亦生食。29.竹筍:Bamboo Shoot
凡竹之幼莖皆可食用,故栽植及野生的竹子種類,其竹筍皆被採食,而其中莿竹 更是編織的重要原料,而玉山箭竹曾是原住民箭矢的材料。30.過溝菜蕨:Diplaszium esculeutum Sw.蹄蓋蕨科多年生之草本蕨類,常生長於平地之溼地,水溝旁,故名。嫩菜可食,現已有人專門種植。
31.蕨:Pteridum aquilinum(L.)Kunn.Subsp.latiuseulum
(Desv.)Shieh 碗蕨科
全省山野最普遍的植物之一,宿根性草本,根莖橫走地下,嫩菜可食。32.臺灣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L.35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又名鳥巢蕨,常著生於樹上、岩石上,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常圍繞樹幹形成 一叢,標榜健康蔬菜,不用農藥,近來各餐廳常用此植物為菜餚。33.龍葵:Solanum nigrum L.一年生草本,平地、山地皆有,果實球形,漿果,果熟後味甘,嫩葉及成熟果實 皆可食用。
34.昭和草:Crossocephalum crepidioides(Benth.)S.Moore
本植物於日治時代,大正昭和之間,傳入本省,故名。全省平地、山地均大量著 生,全株可食,大陸文化大革命時亦大量採食,故名革命菜。35.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匍伏性草本植物,分布全省之平地,生長於庭園,路旁之溼地。常綠多年,生,全株無毛,有香味;莖細,線狀,綠色,節上有根生葉,葉互生,長柄,葉片圓形,淺裂,裂片7~9,鋸齒緣,表面光滑,托葉腋生,花小,色白,子房下位,果實卵狀平圓形。
36.九芎: 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落葉喬木,樹皮褐色光滑,木材堅重緻密,為全省平地或山麓中常見之樹木,泰 雅人取其葉為黑色染料。
37.臺灣赤楊: Alnus japonica(Thunb.)Steud.昔日在山胞游耕的農業中,因根具有固氮的根瘤菌,癈耕的農地,常種植此樹來 恢復地力。賽夏族矮靈祭;送神用的樹種。
38.假赤楊(翼子赤楊葉): Alniphyllum pterospermum Matsum.落葉喬木,全株幼嫩部分被有星狀毛,分布全省闊葉樹林,內北部野外多見,木 材暗褐色,可供薪炭材之用。
39.魚藤: Derris elliptica(Roxb.)Benth.根莖含有殺蟲成分(魚藤精Rotenone)為有效殺蟲劑。40.駁骨丹: Buddleia asiatica Lour.落葉灌木,全省原野及山麓向陽地區普遍生長,泰雅族謂根部可用於毒魚。41.羅氏鹽膚木: Rhus chinensis Mill avr.roxburghii(DC)Rehd.落葉小喬木,小枝、葉柄、葉背及花序均被毛;生長於全省1500公尺以下的山麓 叢林,果實成熟時,含有鹽分,以往原住民在野外的取鹽植物。枝條上的蟲癭謂「五 倍子」富含單寧,可供鞣皮之用,泰雅族的產婦用以洗濯身體,可能有殺菌的功效。42.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et Champ.var.superba
大喬木,樹皮含有白色結晶體,可毒魚,與皮膚接觸則發癢。43.臺灣黃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落藥喬木,全島闊葉樹林中普遍分布,樹皮可毒魚。44.山豬肉:Meliosma rhoifolia Max.常綠喬木,葉用於飼豬,也可食用。賽夏族矮人祭中的祭歌中也提及此樹種。
45.柘樹(凹頭畏芝):Cudrania cochinchinensis Kudo & Masam.var.gerontogea(S.et Z.)Kudo et Masam.蔓性灌木,具刺,葉長橢圓至卵狀,常凹頭或倒心形,木材黃,可提供作為染料。46.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 Sieb.et Zucc.常綠中喬木,秋季時會紅葉全省低海拔至2200m處,闊葉林,廣泛分布,北部的 原住民喜食其果實。泰雅人用其樹葉及樹皮染黑色麻線。47.樹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原產熱帶,臺灣樹薯的栽培可能始自荷蘭人,塊根富含澱粉,可供食品、醫藥、製紙、紡織等利用,原住民未大量種植可能因含氰酸,需處理之故。泰雅人用其塊根 及灰汁用以染麻線成為赤者。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48.山黃梔: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var.Jasminoides
常綠灌木,果實似古時酒器「卮」而得名,廣被栽培供觀賞,果供藥用及黃色染料。49.烏臼:Sapium sebiferum(Linn.)Roxb.落葉喬木,種子外部假種皮為製臘燭之原料,種子榨出之油,可為燈火油料,為 黑色染料。
(二)生命禮俗中有關的植物
生命禮俗包括:出生、成人、結婚、死亡喪葬等。1.成人禮俗
在我們人的生命過程中,從兒童轉為成人,是很重要的改變,早就為人類所重視,凡是一個兒童達到成人之年,須舉行隆重的成年儀式,以紀念之,謂「成年禮」,「成年祭」,臺灣的原住民社會中,各族也都有不同的成年習俗,且各自保有其特質,為臺灣原住民社會的一個重要特色。
泰雅族雖然沒有行嚴格的年齡階級制度,但有年齡分期的觀念,他們將人生的一 生分為五期─嬰兒期(出生至一歲)、少年期(一歲至十三歲)、青年期(十四歲至二十 歲)、壯年期(二十歲至四十歲)、老年期(四十歲以上),他們大致以男子二十歲為成 年;女的為十八歲。他們沒有特別的成年儀禮,但象徵成年的標幟者,以往是黥面及 缺齒。
有關成年的禁忌事項中與植物有關的有:
(1)成年人不可喝薑、豆做的湯否則會氣喘影響跑步。
(2)成年人不可多吃甘蔗,否則會多流汗,影響跑步。
賽夏族把人的一生分為六期─嬰兒期(初生至五歲)、兒童期(六歲至八、九歲)、少年期(十歲至十五、六歲)、青年期(十七、八歲至二十四、五歲)、壯年期(二十六 歲至五十歲)、老年期(五十歲以上)。雖有成年的儀式,但不是公開集中的舉行,只 是各人在自己家裏個別行之。一般男孩到十五、六歲,由其祖父、或頭目送弓箭給孩 子,且說:「你已是青年,送給你弓箭,你就會像我一樣精於狩獵」。女孩子到此年 齡時,即由祖母或善於織布的婦女送一小織布機給女孩,表示今後可以學織布了,要 像送織布機者一樣的精明優秀。這兩種儀式即表示男、女孩已屆成年之意。
兒童在三、四歲時,即由其父為之穿耳孔,先在耳垂內側放上蕃薯的切片或葉子,再用柑橘的刺或竹針刺孔,等傷孔痊癒後,再以茅草的莖,竹管、蓪草漸漸加大。另男孩十五、六歲時都要參加青年的射箭及標槍訓練活動,以香蕉花序頭為目標,由 上坡往下射,由部落內三、四十歲有經驗者指導,頭目在旁喝酒觀看,優秀者,頭目 即賜酒喝,表示嘉許。未成年及成年者,有些禁忌需遵守,其中有項是未成年者禁吃 甘蔗頭,否則身體不好。2.生育:
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社會中,對於生男育女這件事,都極為重視,因此有很多特殊 的習俗。約可分為生育觀念、懷孕時期、產前禁忌、分娩程序、產後休息、產後禁忌、慶祝活動、嬰兒命名等事項。
泰雅族孕婦不可看別人漂白生麻的現場,若被孕婦看見,就不會變成熟麻,也不 能好好漂白。孕婦和其丈夫不可看放置毒魚藤的現場,若被孕婦看見,則毒魚藤的藥 效會銳減,而溪魚不死。孕婦禁食並生的果實,如連生的香蕉,為的是忌生雙胞胎。生產時,嬰兒的臍帶,古時係用竹片切臍帶,現在已改用小刀或剪刀。產婦於生產後 一、二日,用五倍子及樟樹皮浸出汁液清洗身體。生產後十到十二天時,有一初生兒 見天日的儀式,由女巫燃樟木柴一塊進行禳除的法術。產婦於產後的食物除了吃些菜 湯細飯外,主要的為生薑,這是為了排除產婦胎內,所殘留不乾淨的血,搗碎了生薑,捨去其汁,煮熟其榨粕,作為給產婦吃的菜。近來已倣效漢人之俗,採用酒和胡麻,煮麻油雞酒而食之。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賽夏族為一典型的父系社會,至今仍重男輕女,由此有「生男增加一張弓,生女 像塵土」的諺語。孕婦及其丈夫必須共同遵守許多禁忌,孕婦不能觀看矮靈祭中送靈 時,折斷樹枝的儀式,否則樹枝折不斷,新生兒也會因此而夭折。孕婦不能吃雙生或 畸形的香蕉、地瓜、芋頭、否則會導致連體嬰兒或雙胞胎。孕婦不吃已熄火後的烤芋 頭或烤地瓜,因為這象徵著滅種。產婦生產後必先喝薑湯,再吃糜粥,產後不可吃鹹、酸、冷性的(例如竹筍、韭菜、放涼後的食物)、醃過的東西,否則小孩會得皮膚病。生子三日必派人通知岳父家,生男則持箭鏃一個,糕餅一個,生女則持紡成之麻線 一束到岳家互相交換。
賽夏族嫁出去的女兒生了孩子,滿月時必須回娘家,接受同姓族人的祝福,並 有為嬰兒貼草的儀式,由長輩拿著插有肉的竹籤及裝酒的小竹管在屋外空地向東方祭 告祖先;再由女方的弟弟到乾淨的河邊為小孩做貼草的儀式,也就是以一種野生的天 胡荽為孩子貼臉,此野生天胡荽是地上爬的草,容易繁殖及蔓延,表示成長、茂盛、興旺及生殖力強等意義。3.婚俗:
泰雅族的婚姻制度,係以嫁娶制為常例,即大部分的婚姻是女嫁男娶,但也有招 贅。普通青年男女的結婚,大多是在十八歲至二十歲之間,每一子女的婚姻,照例於 事前須經過雙方父母的同意,再請媒妁說合。許婚之日,聘禮的多少,過去由族中長 老開會決定,現在則視貧富及由雙方父母經媒妁談判而定。通常用珠裙、紗布、青布、黑布、米酒、豬肉、首飾、或金錢、鍋子、家畜等,女方收受這些聘禮後,算是訂 立了婚約。結婚之時,由媒人先向女家商定婚期,婚期前一日,男家家長約親友數人,偕新郎、媒人至女家迎親,女家設宴款待,並留迎親者住宿一宵,翌日女家親屬送 親到男家。新娘至男家門前時,男家親屬醮水洒在新娘額頭,表示新娘入男家成為家 人的儀式。入門後兩家族長分別致訓,且對祖靈祭拜,然後酒宴、歌舞至半夜,結婚 儀式遂告結束。
賽夏族的婚姻,一向以嫁娶為常則,招贅絕少見到。結婚年齡,大體男子須在二 十歲以上,而女子則在十八、九歲。在結婚之前須先訂婚,男家選定對象後,請同族 長輩至女家求婚,女家如同意,與男家求婚者互換煙斗即為許婚之意,女家許婚後,會培植一株杉木,不許砍伐,以為許嫁之象徵,表示認定不移之意,或是培植松樹、甘蔗,他們認為松樹代表長壽,甘蔗代表繁盛,都是吉祥的象徵。訂婚後二、三年才 擇期結婚,婚期前二天男家邀女家父母兄弟等飲宴並觀看聘禮,婚典當天男家親戚攜 禮物至女家迎親,拉新娘走出,行至男家家門前由男家迎親的老人採茅草插地,新娘 換新衣越過茅草,由男家母親迎入略做休息,新娘外出汲水回家,男家母親以天胡荽 菜片沾水貼在新娘鬢角,並為之祝福。當晚盛宴,新人向親友敬酒,當晚暫不同房,翌日新人帶禮物至女家會親,共飲歌舞達旦,新郎留岳家與新娘共宿並留在岳家耕種 或勞作數月,直至重要祭典如祖靈祭始還家,新郎之父以糯米糕一塊授與新娘,由新 人夫婦共食,表示新娘已正式加入為男家氏族的一員。4.喪葬:
在人類的整個生命歷程中,誕生、結婚和死亡,都有許多隆重的儀式,而關於死 亡的喪葬儀式,尤被視為無上的禮節,它也和婚姻制度一樣地為各民族社會所遵循,而為另一項重要的社會制度,也往往是構成一種族或民族社會生活的主要特色。喪葬 的處置順序可分為臨終、裝殮、埋葬、服喪等項,由於時代及環境的變遷,原住民的 喪葬習俗已有不少的變遷,例如泰雅人以往的屋內埋葬,今已不再施行。現略述泰雅 族及賽夏族的喪葬習俗以及所用到的植物種類。
泰雅族臨終時須有人在旁看守,斷氣後全家圍哭,各家聞訊皆趕來安慰,輪流探 望遺族,屍體由其家人先更衣,將死者雙腿併齊折曲胸前,兩手抱膝,用藤縛為一團,如蹲踞狀。也有將生前喜愛之物附置身旁,以往行屋內埋葬,埋在死者睡床下,今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改屋外埋葬,多在公墓。屍體埋入穴內;面向東方,以往屋內埋葬,參加埋葬者須破 壁衝出屋外,跑至溪邊洗浴,赤身而還,並在大門前燒柴,上加茅草,一一跨火入屋 內。泰雅人也有服喪與戴孝之俗,但其方式與時間,頗不一致,有的背被藍布二片一 年後除去,也有披黑布在肩上,或縫黑布在肩上,三月後除去,一般多戴白布喪帽,十天後除去。
賽夏族彌留時,移至地上,並以酒肉少許置於死者口中,家屬圍哭,親友趕來弔 慰,幫助辦理喪事。家人為之沐浴,換穿服飾,用麻繩綑成危坐形,或用麻布包裹,又將酒肉飯及生前服裝用品都放置屍旁,當天或翌日清晨埋葬,以往行屋內埋葬,埋 在死者的睡床下,今為屋外埋葬,掘墓穴,屍體抬到墓地時,由其子嗣或送葬者,用 腳後跟蹴屍入穴,以面朝東向天為吉,生前所用衣物、器具附葬於穴,用土覆蓋,上 置一石,或植一樹,以資紀念。送葬者在墓地上將米飯用芭蕉葉包好,放在墓邊致祭。送葬者排成單行,列隊而歸,行至中途,最先一人採芒草置於路中央,上端相結如 門狀,送喪者一一低頭迅速躍過,以驅逐惡靈跟隨,葬後三日,每日以酒飯供祭。賽 夏人也有服喪之舉,以夫婦最重,須守喪一年至三年,服喪期間,男在衣服上纏結白 繩,女的則在頭髮上纏結白繩,撤除裝飾,不穿美麗衣服、不用紅色的東西、不歌舞、不修飾、不出遊、行為謹慎,以示悲哀之情。喪期守滿時,要到溪邊洗澡捕魚。生命禮俗有關植物種類
1.薑或豆類的湯─泰雅人成人忌多喝
2.甘蔗─泰雅族成人忌多吃
3.柑橘的枝刺─泰雅、賽夏人為小孩穿耳洞所用
4.五節芒的莖─泰雅、賽夏人用以掛在耳洞
5.竹管─泰雅、賽夏人用以掛在耳洞
6.蓪草─泰雅、賽夏人用來撐大耳洞,或當耳飾
7.香蕉花序─賽夏族青年用以訓練戰技
8.甘蔗的根頭─賽夏族未成年人禁吃
9.魚藤─泰雅孕婦禁看他人毒魚
10.雙生水果─如香蕉,孕婦禁食,以免生雙胞胎
11.五倍子─泰雅族產婦,產後用來沐浴。此物為羅氏鹽膚木樹上的蟲癭
12.樟樹─泰雅族產婦產後用來沐浴
13.生薑─泰雅族、賽夏族產婦,產後的食物
14.竹筍─賽夏族產婦產後忌食
15.韭菜─賽夏族產婦產後忌食
16.天胡荽─賽夏族嬰兒滿月時回娘家,貼在臉上祈福。或婆婆為新入門的媳婦貼臉所用
17.杉─賽夏族訂婚時女方種植以示許婚之意
18.松─賽夏族訂婚時女方種植以示長壽吉祥之意
19.甘蔗─賽夏族訂婚時女方種植以示繁盛吉祥之意
20.五節芒─賽夏族新娘入門前必須跨越;泰雅族喪禮時用
21.芭蕉葉─賽夏族送葬時放置祭品用
(三)歲時祭儀
1.泰雅族歲時祭儀中有關的植物
山中無甲子,對於住在山中的原住民而言,計算月數,甚至年數,似乎都是多此 一舉,更談不上曆表這類東西。如果要計算日子,就把所需要的日數,用麻繩照日數 打結,過一天解開一個結;或者是依照月亮的盈虧,大約地推測。以年來說,他們會 說「啊!杜鵑花開了」從上次花開到現在可能過了一年,如此模糊的數字觀念,有許 多人不知自己的實際年齡,也就不足為奇了。但無論那一族的原住民,一年中都有很 多節慶活動,而且按照自古所流傳下來的儀式進行。祭祀團體的成員,在祭祀期間必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須嚴守禁忌,尤其忌諱外人到社裡來,如果有人破禁入社,輕則要求賠償,重則加以 殺傷,現今這種禁忌似乎已較為寬鬆了。
泰雅族的農事曆的紀月法依農事對象的作物種類,旱稻及粟而不同,粟的農事曆 一歲只紀六個曆月,旱稻則紀八個曆月,兩種都以播種開始,算至收成止,收成後至 播種前,期間不屬於任何曆月。收成後即入新年,每年播種期即是紀月開始。
粟之播種以梅花開時,或山櫻花花蕾肥大時,旱稻則以桂竹出筍時為播種期。旱 稻農作的祭儀係移用古來所有粟農作祭儀之儀式。
今略述泰雅族以往旱稻農作的各項祭儀
(1)開墾祭
以往用火燒墾,農田不施肥,─地種植植物三年後,地力已貧,必須另求新地,擇地後,試夢,夢吉則決定開墾,夢凶則放棄該地。
(2)播種祭
紫檀或山粟花初開日的某晚,社中各家家長齊集社長家中,商定祭期與司祭二名(由社長宣告之),祭期初日,各家從事釀酒,並遵守祭期中的禁忌,在酒熟之前五 日,上山從事祭獵,所得獵物皆送到司祭之家醃藏。播種儀禮於祭獵歸來之隔日舉行,兩司祭的家人,雞鳴前起床,蒸栗搗餈,做祭獻的餈二枚,司祭各取一枚,並攜祭 獻之酒少許,及稻種數穗,小鍬一枝,赴司祭自己的田,一人先行,另一人持火把隨 之,為之照路。先到先行的司祭之田,該司祭在自己之田用攜來之小鍬鏟方尺之地,當做祭田。將稻種播在此田,用小鍬覆土後,植該小鍬於其傍(等實際的播種終了後 才可除去),並向天神、祖靈、稻靈報告兩人擔當今年播種祭司祭,祈所播稻種能全 部發芽,祈祝畢、撕裂餈一半,植於祭田中央,傾酒瀉之,所剩酒餈由兩司祭在祭田 旁分食之。該祭田之播種儀禮結束,再到另一司祭之田,行同樣儀節,兩祭田之祭儀 均畢,即還家。,兩司祭到其中一人的家中,雙方家人齊集於此,共進早餐,早上所 製祭餈為此時的食品,餐後,司祭一人出屋外,向社中大呼「來取祭酒,祭餈」,各 家所分得之祭酒、祭餈由自家人分食之,不可分與他人食,且需剩下少許,將剩下的 祭餈貼於家中米櫃。各家飲食祭酒祭餈後才可用早餐,餐後,各攜自家所釀酒與餈,赴司祭家,統歸公用,隨即開社宴,酒酣起舞,酒盡舞罷,分配祭獵的醃肉,及各家 帶來的餈給每一家人而散會,播種祭以之終了。
(3)除草祭
播種祭終了,即開始實際的播種,其後約一個月,田間稻苗約有一寸時,行除草 祭。其儀禮由各家個別行之。家長早餐前赴田,拔草一根,置於田中石堆,曬之。此 舉有強制田中雜草模仿此一根草而枯萎之巫術意義,並無任何向神靈的祈求,實際的 除草,則等稻苗長至四、五寸時才實施。
(4)收割祭
田裏稻榖已開始成熟時,某夜舉行收割祭的籌備會議,其儀式釀酒、祭中禁忌、祭獵等節目一如播種祭,但司祭不由播種祭司祭連任,司祭赴田時攜鐮,而無小鍬、稻種,赴最近之田,向天靈、祖靈、稻靈報告彼兩人擔當今年收割祭司祭,祈求即將 收割時能豐收,其後由坡下向上隨手刈取四穗而於刈處置祭餈,酒亦向之傾瀉,司祭 還家後將稻穗掛於屋外壁上,其後與家人共餐,分祭酒、祭餈於社眾,皆與播種祭時 相同。各家早餐後將行祖靈祭;每戶派人出社外採竹數根,以供繫懸祭品之用,每人 一根,竹的傍枝葉皆除去,男性獨留梢頭之葉,女性則連梢頭枝葉也砍斷。眾人排列 於社外某一定點道路兩旁,背路而立,將攜來的祭饌用麻線繫於竹上,並植於自己面 前地上,呼祖靈而薦之,祭後社宴,同播種祭相似。
(5)新榖入倉祭
收割祭後即開始實際的收割,田裏稻榖隨熟隨割,放置任其乾燥。收穫完畢,乾 燥的新榖第一批運回家中時,即行入倉祭,新榖一入榖倉,非至舉行開倉祭後,一粒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不可取出,而開倉祭限在晦日舉行,故常調節入倉祭之時期,盡量與晦日接近。祭日 當日將收穫祭時初割的四穗取下,改懸於榖倉,祭者向該四穗祝稻靈曰:「將你縳於 此,雖來此取用,希望永不減少」儀畢,可隨時收藏新榖。新榖入倉祭為年終祭儀。
(6)開倉嚐新祭
開倉祭必須在晦日舉行,其期與最後一批新榖的收藏之日須相隔二天,其間嚴禁 開倉。當天天未亮時各家家長或主婦暗中到自家穀倉,開倉而取新穀一粒,用手擦落 其稃糠,咬一次即吐出,祝曰:「將開始食用此稻,以後雖天天來取,希望不會減少 」祝畢,取新榖一束還家,用以煮當日晚飯。吃時禁忌以口氣吹之,也不可吃完,須 留相當數量。開倉嚐新祭具有新年祭儀之功能。
(7)敵首祭
一年的農事已畢,新年的祭儀亦舉行了,此後至開墾祭之間為農閑期,為漁獵季 節,此期間必獵人頭,獵人頭成功時必有敵首祭。獵首曾是泰雅族男子終生的目標,最大的希望,能鼓舞、激勵他們的士氣,以獵首為最大榮譽,將其視為英雄行徑,以 往非得獵到人頭,否則不能刺青,未刺青者,按規定是不能娶妻的。但此風俗,民國 二十年以後泰雅族已完全革除。在以往獵首的行動中,獵首成功,人頭則用姑婆芋的 葉子包裹,放在背袋裡,或用葛藤貫穿額頭以便攜帶,在回程途中的岩石上放置打了 結的茅草,以做為凱旋路過的留念。回社後除了各種慶祝儀式之外,社裏的人用蓪草 製做一種旗幟,高掛在社上或是獵首者的家門表示他的勇敢。2.賽夏族歲時祭儀
賽夏族的歲時以農事為基準,而其歲時祭儀也限於農耕祭儀。播種與收割的工作 前舉行富有巫術意義的開工祭儀,工作終了後均有祖靈祭,向祖靈祈福與感謝。祖靈 崇拜正為本族宗教的特質,祖靈有其常在的靈位,位於祖靈祭,司祭家屋內棟梁下的 靈籠,薦祖靈時,直趨靈籠下行祭。而二年一次的矮靈祭,矮人或矮人的靈則被認為 住在東方想像的河上,祭時須用隆重的儀禮才能邀請其前來。依本族農曆,自旱稻收穫祭至翌年之收獲為一年,無紀月法。
農耕祭儀有家祭與社祭,家祭在自家個別舉行;社祭則由同一地緣團體即同村社 之各家共同舉行,司祭輪流由各家當之。二大農耕儀禮(播種與收割)後必有祖靈祭。而每隔一年舉行一次的矮靈祭則由全族舉行,司祭定為朱姓人。
(1)開墾祭
此祭已廢行,其後的祖靈祭亦不再舉行。
(2)播種祭
分為社祭與家祭二段,先行社祭,社祭司祭由社中各戶家長輪流當之。
社祭:播種以翼子赤楊葉花蕾肥大為適當時期。先在祭田行象徵性播種,以祀隨 後實際播種的成功。播種祭前數日社丁祭獵,貯其肉為祭用,復搗粟釀酒,前一夜乃 作餈。祭之當日,天未明時司祭攜粟種(祭用穀種限用粟)及酒、餈赴自家田,隨便就 最近處,伐採整理,作方尺之祭田,先用左手抓穀種少許,閉目而播,其餘用右手播 之,播畢,取肉,餈若干置於田中,傾酒瀉之。儀畢還家。社中各家家長攜餈一枚來 司祭家中,飲司祭家中所備的祭酒(以藜實所釀之甜酒)一杯,向司祭稱「分你一點福 氣」後與合飲。合飲之法:兩人用口角合吻,共由一杯吸飲。飲後,家長即以帶來之 餈餽贈司祭,司祭留其一半,另一半還還其人。合飲之禮畢,播種禮儀亦以此終。司 祭即搬出普通之酒而開宴。歡娛終日,翌日行家祭。
家祭:祭田中之儀節,家祭與社祭大致相同,惟家祭無司祭家的「討福氣」公宴 等儀節。俟祭田上的粟發芽,抽葉一、二枚時,開始實際播種。
(3)播種祖靈祭
各農耕儀禮之後必舉行祖靈祭,藉以向祖靈報告農事之進展,祈求其佑助,使農 作結果良好。往昔開墾祭、播種祭、收割祭後均有祖靈祭,現今僅播種祭、收割祭行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之,其法相同。行祖靈祭之同姓團體與共食團體一致,祭場在該姓的宗家,宗家屋內 棟梁之東端懸有一小形靈籠,其中藏有一古舊黑蜂之巢及祭匙一支,其下有藤蔓,懸 熊、鹿、山豬之顎骨,屋中此處即祖靈之所在。播種祭後一日早晨,祖靈祭團員全部 集合宗家,各家攜糯米一束。司祭取下靈籠,取出祭匙,左手持之由盛清水之小瓢挹 水,右手小指浸其水,使團員嚐之,每人行一次。司祭將各家送來之糯米,親自將穀 由穗脫下而搗之。搗畢、汲水、洗米、蒸米、搗餈均須由司祭親自行之。餈成,司祭 先取一小片向靈籠擲祭於祖靈,而眾效之。供薦時司祭祝曰:「子孫播種已畢,集會 於此,薦食於祖先,請使子孫日後打獵時,能多獲獸類!請勿讓子孫生病!」儀式終 了,男丁全體攜弓箭,出屋外,行模擬狩獵,祖靈祭以此象徵的狩獵結束,當日各家 攜酒來司祭家中歡宴,第二天實行狩獵。
(4)收割祭
當作物成熟收割時,才有收割祭,收割祭為家祭,司祭由家族中獲吉夢者擔任。獲吉夢者赴田向東,交足而立,閉目而拔稻穗兩三根,即還家,乾燥後,即混於當日 食糧,以嚐新。
(5)入倉祭
亦為家祭,由獲吉夢者擔任,取新稻入倉中,高舉其手,使稻穀由掌中滑落下,同時祝曰:「充滿倉中」。
(6)開倉祭
擇晦日後某日傍晚行之,避免他人看見。由倉內取出少許新穀,再將其中一些還 置倉中,將所留下部分搗而食之。
(7)收割祖靈祭
與播種祖靈祭相同,但向祖靈報告為收割,祈求明年能與今年一樣豐收。由於穀 類充裕,釀酒較多,故祝宴較播種祖靈祭更為盛大。
(8)敵首祭
與泰雅族相似,民國初年已完全革除此習。
(9)矮靈祭
每二年於稻成熟,已收穫三分之一時舉行,可分為迎靈、延靈、娛靈、逐靈、送 靈,五個儀節,娛靈為本祭,須排在望月的夜晚。
矮靈祭為整個族的祭儀,司祭為朱姓大宗;本族分為南北二群後,祭團亦分南北 二部,而朱姓大宗在南祭團,故南祭團為此祭儀之正宗,祭儀各節目先北祭團一日舉 行。兩祭團下各包含若干亞祭團,其成員範圍與祖靈祭祭團相一致。亞祭團的司祭家 稱迎靈處,迎矮靈的祭儀在此舉行。祭團司祭之家稱會靈處,司祭家前面有廣地作祭 舞場稱娛靈場,延靈、娛靈、逐靈、送靈諸祭儀都在此舉行。在南祭團,司祭固定朱 姓的大宗;在北祭團,司祭由朱姓各家輪流當值。惟作為會靈處之家,其前面須有可 容群眾作祭舞之廣場,故非每家都能擔任。
迎靈儀節:向晚司祭率領諸亞祭團司祭往會靈處東方之原野,向東獻當日所殺之 豬肉、臟腑及酒餈,此儀稱「薦晚餐」。翌朝未明,各亞祭團成員前夜獲吉夢者,持 火把入山採芒草歸。大家用之卷環於頭上、手腕、足踝上予以打結,以及傢具、臼杵、樑柱上;此為防範矮靈作祟之法物,直至祭儀完畢纔解去。旋而東方既白,亞祭團 成員齊集祭團司祭家,司祭領導眾人唱祭歌第一章迎靈歌,將臼放倒滾出屋外,立於 前庭,旋向東成列,肅立續唱迎靈歌。其時,一童貞女走出,傾粟於臼中,即用杵舂 之。舂畢,眾止歌。此儀稱迎矮靈,以為此時矮靈己迫近社郊。此儀畢,男子赴溪捕 魚,婦女各自返家舂粟搗餈。亞司祭家即蒸剛在迎矮靈之儀中所舂之粟,搗之作餈。魚熟餈成則盛於食器,在屋內當門置木凳,將餈魚陳設於凳前,並供香煙。近門處置 水一瓢。司祭延矮靈入屋,勸其洗手,後坐下享魚、餈,餈後且吸煙,一切如招待生 人。供薦主要對象為矮人之妣。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延靈儀節:當日下午,亞祭團司祭奉持大形的餈,為矮靈作先導赴會靈處,其間 無歌。會靈所為矮靈祭儀最神聖的場所,不許異族窺伺,司祭常駐於此,與朱姓長老 共同供奉矮靈,而由此指揮祭儀之進行。各亞祭團司祭陸續延矮靈入會靈處後,前此 分訪各亞祭團迎靈處的矮靈都匯合於此。此儀稱會靈。亞祭團司祭的主要任務以之終 了,改為祭團副司祭。向晚,副司祭一名牽司祭之手由會靈所走出,邊歌邊舞到娛靈 場,然後族眾紛紛加入舞列,開始作圈群舞。威信:矮靈亦加入共舞。所歌自第一章 至第四章第二節。至天黑乃罷。翌朝天明,在南祭團,則再至娛靈場歌舞,一如前夜,亦不久即罷。在北祭團則此晨全無歌舞。此後每天白日休息夜晚歌舞。
娛靈儀節:此段為整個祭儀的中心,所行悉為歌舞,無任何供薦、祈祝。自日暮 前開始,一直至翌晨日出時止,通宵達旦,娛靈場四周多處堆薪照夜,所歌為第一章 至第五章,重覆而歌。自此夜起,舞者可頭戴矮靈祭特有的舞帽,可身佩網袋形佩鈴 ;炫耀熱鬧,耳目一新。
逐靈儀節:日暮前開始歌舞,所歌為第一章至第七章,重覆幾遍至子夜時,一時 停止歌舞,肅立,手仍相牽,歌第八章。歌畢,朱、豆二姓有聲望之長老至舞圈中心 致詞,訓戒族眾虔誠行祭。訓畢,繼續歌舞。執事數人持酒各立崗位,酌酒與移步至 自己面前的舞者飲,舞圈不斷巡迴移動,未幾酒一巡。子夜後所歌改為自第九章至第 十二章,惟第十二章唱畢,復由第一章再起,依次歌之,循環不已,至翌朝日微升時,立即改唱第十三章,一遍而罷。
送靈儀節:日暮前開始歌舞,所歌為第一章至第十章,通唱一遍後再復之。子夜 後,省去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節,第三章第三、四、七節,而加上第十一、十二章,仍依次歌之。雞鳴後省去第六、七章,天明後省去第十一章,循環歌唱。日稍升高,司祭與陪祭三人行饋糧儀節。先是,日未明朱姓族人在會靈處搗粟炊飯,包以姑婆芋 葉,為將歸去的矮靈作行糧。日微升時,先掃除會靈處東方之路,為矮靈清路。旋而 司祭與一男子赴山斫竹,各採三尺長的竹竿一根而歸。歸來走近會靈處時,司祭家婦 女二人由會靈處走出,向東方先驅,手持剛由會靈處屋中取下的芒草結及準備好的矮 靈之旅中食糧,馳至東方約三十公尺處時向前投擲之,口唱『hui!』;赴山斫竹歸來 的司祭等追至,亦將帶來之竹竿向前擲棄,蓋予矮靈以走路的手杖也。以上為饋糧儀 節;當此儀開始時,舞群改歌第十三章,舞者態度頓形緊張,舞圈在一處分開,蓋矮 靈將去,為之開路也。歌舞者唱第十三章時,頻頻插入『hui!』的口號,同時高舉其 手,擲棄身上的芒草結。行饋糧儀節的四人,擲畢轉身馳歸,此時觀眾以挑葉裹小石,向四人回來的地方投擲之。咸信,至此,矮靈已去。於是,再改唱第十四章一次。再舞少頃,復唱第十三章一次,最後唱第五章一次而罷。乃改編舞列,壯年男子皆脫 離而集於會靈所東邊,僅留婦女老弱,重作圈歌舞,所歌為第十五章。二男子持破笊,附濕泥於破笊,將之塗於舞群中婦女背上,四巡而止。蓋惡其形以免矮靈返來糾纏 也。此塗泥之儀,儀畢仍繼續舞。集在會靈處前庭東邊之壯年男子,即東西相向排成 兩隊,歌第十六章,意謂『待等臺灣赤楊樹』。頃刻獨東隊罷舞,派舞者四人赴東方 山上斫臺灣赤楊樹,西隊歌舞目送之。上山斫木者歸來需時,其間西隊時罷歌舞,每 兩人對向佯作互相由對方身上捉虱之狀。上山者,斫倒臺灣赤楊一根後斫去旁枝,獨 留梢葉,將之運回社郊近處,人先回來,加入隊伍中,再與西隊對向歌舞少頃後,飲 酒食餈。飲食畢,再去取木,該木運回時,兩隊歌舞達於高潮。運木者將該根臺灣赤 楊樹根部架於會靈處屋簷,未端架在樹立於庭前的支柱上,支柱乃合併苦木上端有杈 者兩根,縛其杈部,以受橫木,下端分開。祭架以之成,而兩處歌舞即止。壯年乃蝟 集於祭架下,搖動臺灣赤楊的橫木。該木在山中斫伐時,已預先加刃於其梢部,略作 裂口,故梢部經此搖動,容易墮落,梢部既墮,搖架者發吶喊而爭拾之,拾得則投擲 而再吶喊。繼而壯年男子集祭架之兩邊,逐一跑步至架下,躍上而抓取橫木上所繫芒 草結。此芒草結亦前此在山中預先結縛者,其數甚多,而末端均垂下。芒草結被抓下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過半時,司祭發令,『卸下橫木!』,即率二男子走近祭架(該二男子迄此時躲藏不 露面者),該二男子即攜手躍上,合力卸下橫木,而急棄之而遁入會靈處。壯年男子 向棄置地上祭架橫木突進,爭先拾起,折成數小段,向東擲去。折斷時與投擲時均吶 喊。擲盡,撤支柱,亦折斷而棄之。送靈儀節以之終。
祭前儀節有射箭招誘,或稱『通知矮靈』。行〞薦晚餐〞儀節當日上午,派日姓 族人一人用去鏃的箭射向昔時矮人所居之洞穴。
祭後儀節有『送矮妣於野』。行送靈儀節之次日,各姓出代表一人,攜酒米赴東 方之溪捕魚,在溪畔煮飯,烹魚,以芭蕉葉包之與酒一併餞於矮妣。咸信;此時矮靈 已去,然獨矮妣落後行走未遠,因而再送其行於郊溪也。
賽夏族的矮靈祭中所用的植物可分為祭典中所用植物及祭歌中所提之植物。祭典中所用植物:
A.芒草:賽夏族在矮靈祭正式展開前,為防範矮靈作祟,族人都入山採芒草,在開完協調會後即將芒草打成結緊栓身上、門楣、車上、穀物、臼、農具、獵具、廚 房、桌椅,直到祭典完畢始可解去,結芒草主要目的是避邪。
B.舞帽用植物─竹子、櫸木皮:矮靈祭特有之舞帽有二種,一種以直徑約五尺 的竹枝組合成傘形,作為骨架,在其表裏兩面都釘上白布成為圓板,而在其周圍邊緣 的任何一支竹枝都突出一些,在這些突出的竹筒插上山鳥的尾羽,圓板上的中央則縫 上徑約三尺的圓環紅布,在紅布上面附上圓鏡二個,紅布外圍適當處則綴以鈴鐺為飾,裏面則全面纏以白布,以便將圓板安置在頭上,同時在台座左右兩側,立以削薄的 鹿角為飾。另一舞帽的製作大體上也相同,只是其形為長六尺寬三尺的長方形,中間 所縫的紅布亦為長方形。但近年演變成倒三角形。
C.神鞭或蛇鞭,據說是象徵百步蛇,用構樹皮作成,取其約二尺長,留底部五 寸,其餘留皮去莖,將樹皮裂為三片,再編結而成索,末端做結再穿以約一尺半的藤 條以牢固之。每次祭祀,上次祭祀留下一條,並重新做一條,共有兩條,但僅南祭團 有此祭儀,北祭團未見此祭儀。據說揮打神鞭之用意在祈望晴天,遇烏雲遮月或濃霧 籠罩時,賽夏族人信以為是矮靈作怪,即要用神鞭來制煞避邪。
D.饋糧─桃葉、竹子、姑婆芋、芒草;桃葉:在饋糧的儀式中,眾人用桃葉裹 小石擲向東方;竹枝:饋糧儀式,將砍來的兩竹枝向東方擲棄,謂給矮靈作歸路杖之 象徵意義;姑婆芋:饋糧儀式中包裹送給矮靈的行糧。
E.祭架-臺灣赤楊、羅氏鹽膚木、芒草 羅氏鹽膚木:用以支柱祭木─臺灣赤楊。
臺灣赤楊:為送靈儀式中,最後重要的植物,許多的儀式都與此樹有關,賽夏人相信 矮人害怕臺灣赤楊,故用此樹搭成祭架,脅嚇矮靈使其不再來之意。
F.送矮妣的供物,芭蕉葉、香煙;芭蕉葉:祭後有「送矮妣於野」之儀節,供 祭的食物香煙皆置於芭蕉葉上。
G.大祭祭旗;十年大祭使用,用桂竹綁成長約兩丈餘,上面飄揚著寬約一尺,上紅下白的長布條,尾端的竹葉上結著一面鏡子,據說矮靈就是聚集在其上觀賞祭典。
H.臀鈴:矮人祭專用的裝飾器物,在跳舞時,由舞者繫綁於腰部,讓臀鈴下擺 垂吊的竹管,配合舞步節奏擺動,發出聲響,製造特殊的音效。臀鈴的製做,中央主 體早期以麻編的網袋為底,上縫布面,裝飾鏡子、珠子等增加美觀的飾物,過去串飾 用的珠子,主要是薏苡的果實。
在矮人祭歌裡,有二十八種植物被吟唱,這些植物除了因押韻的關係被引用外在 祭典中或是生活中另有它的意義存在,從這些植物,我們也能知道昔日賽夏人生活的 環境,祭歌中的植物種類有香楠、李、酸藤、山漆(賊仔樹)、山棕、苦楝、小米、山 萵苣、假赤楊(翼子赤楊葉)、台灣矢竹、山豬肉、羅氏鹽膚木、台東柿、白茅、山枇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杷、黃藤、芒、楓香、阿里山薊、魚腥草、闊葉赤車使者、小白花鬼針、台灣赤楊、稻、台灣芭蕉、岩生矮草本、食茱荑。
傳說矮人是在一棵山枇杷樹上,被賽夏人設計,墜溪而亡,僅留下兩位矮人未死,溯溪向東離去,臨走前摘下山棕葉子,詛咒賽夏人,但留下山棕最末三脈,給賽夏 人一線生機,臨走前,矮人不放心賽夏人,叮嚀每年必須以所教祭歌迎他們回來,時 間在芒草花開時,屆時所有賽夏人都要還鄉,並且身綁芒草,屋插芒草結,如此矮人 非但會歸來,且會像昔日般的保謢賽夏人。黃藤是森林中的藤類植物,植株堅韌,且 佈滿尖刺能保護自已,且能攀附大樹,爬到森林最高處,是矮人留給賽夏人的另一生 機。祭歌中賽夏人祈望族群能像臺灣赤楊一樣的迅速繁延,且認為矮人害怕臺灣赤楊,以臺灣赤楊為矮靈祭的祭木。祭歌中矮人以分食白茅瘦小的地下莖比喻「即使只有 一點點食物也要與人分享」,山萵苣則被用來訓誡懶媳婦。矮人也祈望賽夏族人像酸 藤的種子般,既多又能隨風飄散各處。祭歌中除了特別有意義的植物外,有些植物被 用為歌的章節名稱,可能是因押韻的關係,或是在賽夏族的生活中另有其它的意義,尚待考究。
歲時祭儀有關植物種類:
1.梅花:開花時是泰雅族播種的時間
2.山櫻花:開花時是泰雅族播種的時間
3.稻:泰雅族播種祭時所用
4.粟:泰雅、賽夏人做餈用材料
5.桂竹:是泰雅族掛祭饌所用
6.姑婆芋:泰雅族、賽夏族以往獵人頭時包人頭用材料
7.臺灣葛藤:以往獵人頭時提吊人頭用材料
8.蓪草:泰雅族、賽夏族以往獵人頭時凱旋歸來用以製作勝利旗幟
9.翼子赤楊葉:開花時賽夏族播種旱稻的時間
10.藜:賽夏族釀酒用;酒在原住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凡祭祀、喜慶的活動一 定先釀酒再相聚狂飲,牽手歌舞,可說是原住民原始文化的共同特徵之一,原住民都 能自己釀酒,所用材料有糯米、小米、高梁等原料,賽夏人利用藜的果實作酵母,在 某些祭典儀式一定要用藜實所釀造的酒,泰雅人製酵母是將糯米、小米蒸熟後用芭蕉 葉包紮,再用布裹好,用腳踏成酒渣,放置一星期後,成為酵母。
11.五節芒:賽夏族矮人祭避邪用
12.構樹:賽夏族矮人祭製作神鞭
13.桃葉:賽夏族矮人祭送靈時避邪用
14.桂竹:賽夏族矮人祭送靈時用
15.芭蕉葉:賽夏族矮人祭放置祭物
16.羅氏鹽膚木:賽夏族矮人祭當支架
17.櫸木:賽夏族矮人祭舞帽製作用
18.薏苡:賽夏族矮人祭製做臀鈴的飾物
(四)疾病醫療用植物
原住民患了病痛,都會按照古來慣例,採些草根木皮,加以煎熬服用,或是將其 搗碎貼在患處,此外也會招請巫師來祈禱作法,不堪其苦者,懺悔舊惡,自動向社眾 提出賠償,以乞求痊癒;因為他們認為生病是觸犯了神意,或是死靈纏身所致,以往 甚至有獵人頭來驅逐惡疫。原住民所用草藥因疾病及各族而有所不同,同一植物在不 同種族則用以治療不同的症狀。
賽夏及泰雅兩族原住民常用的藥用植物。1.薑: Zingiber officinalw Rosc.泰雅族,用其根煎服或擂碎塗於額頭、腹部,治療頭痛、腹痛。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2.菖蒲:Iris formosana Ohwi
泰雅族用根嚼碎置於額頭,或用莖汁液塗於額頭以治頭痛。受傷則用根部擦塗患 處;也吃乾燥的根以治腹痛。
3.石菖蒲:Acaorus goamineus Solander
泰雅人用根葉治療頭痛、腹痛。
4.酸藤: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泰雅人嚼葉以消除疲勞,腹瀉時,煎服葉子。5.飛龍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am.泰雅人,用根與酒煎服治毒蛇咬傷。
6.九芎:Lagerstrocmia subcostata Koehne var.hirtella K oehne
泰雅人用樹幹燒黑煎服治療腹痛或解毒,葉搗碎後敷受傷處。7.八角蓮:Podphyllum pleianthum Hance
泰雅人用根煎服治毒蛇咬傷,莖煎服治腹痛。8.山桂花:Maesa formosana Mez.泰雅人,將根打碎敷於受傷處。9.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ta Linn.泰雅人將葉打碎,汁液敷於腫瘍處。10.黃鵪菜:Youngia japonica(L.)DC.泰雅人將葉烤後貼於眼睛以治療眼疾。11.南五味子:Kadsura japonico(L.)dunal
用莖的汁液當眼藥來治療眼病。
12.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
泰雅人用根的貯水器汁液洗眼睛。13.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泰雅人用烤熱的葉貼於患處,治療腫傷及外傷。14.狗肝菜:Hpoestes purpurea r.Brow
泰雅人用葉煎汁以布浸其汁液敷於受傷處,或根莖的煎汁的熱氣蒸受傷處。15.酢醬草:Oxalis repens Thunb.泰雅人將葉打碎貼於腫瘍處。
16.狄氏厚殼樹:Ehretia Dicksoni Hance
泰雅人用葉及根煎湯而吸入蒸氣以治牙痛。17.金線蓮:Anoee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
汶水泰雅人用葉、豬肉及酒共煮而食治療胸痛。18.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Sieb.泰雅人將嫩葉嚼後敷於受傷處。19.風藤:Piper futokadsura S.et Z.泰雅、賽夏人用葉及根的汁液治療毒蛇咬傷。20.茄苳: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泰雅人用葉煎服治腹痛或幼葉搗碎敷受傷處。21.車前草:Plantago fformosana Masam et Tateishi
賽夏族用乾燥的根煎服治療頭痛、將葉搗碎塗於患處治療皮膚病。27.冇骨消:Sambucus formosana Nakai
泰雅族人用以治療頭痛、腹痛及負傷。
頭痛:用新鮮葉貼於頭部。
腹痛:用葉的熱灰包於患部。
負傷:葉烤熱後貼於傷處。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23.山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oon
泰雅族人用根煎服治療頭痛,嚼食果實、消除疲勞。24.臺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Wall.泰雅、賽夏族人用根搗碎,塗於患部,治療腫傷。25.烏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inn.泰雅、賽夏族人用新芽煎服治頭痛、腹痛;新芽敷於腫傷及受傷處。26.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Linn.)Trin
高可達3~4公尺的高大多年生草本,3~9月萌芽,10~12月開花結果,常綠,生 長在全省海拔1500公尺以下圳溝旁,河堤沼澤地,早期人們取作築屋之建材,今因生 育地,縮小,數量銳減。賽夏人將根部幼嫩的部分搗碎後敷於傷口,用來止血。27.臺灣澤蘭:Eupatorium formosanum Hayata
臺灣特有植物,高約0.3~2公尺的多生草本,3~4月萌芽,9~11月開花,10~ 12月結果,冬季枝萎,生長在全省海拔100~3000公尺陽光充足的路邊,草原山坡地。賽夏人用其葉汁加水喝,治療胃腸不好或肚子痛。28.龍葵:Solanum nigrum L.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生長在全省平原、田野、路旁及荒廢地,極為常見,賽夏 人加水煮開,用以退燒。
五、結論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與外界接觸頻繁而傳入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流行文化觀念,使得原住民所有食、衣、住、行等使用的器物,都配合時代潮流的發展,日常的食物 以購買成衣,傳統的服飾,雖然幾乎每家都具備,但僅限於表演或祭典時穿著,現代 住屋則因取材的便利、經濟、和結構的穩固與持久的考慮,全改為磚瓦、水泥、鋼筋、鐵皮的建築。生病也都服用西藥,很少使用傳統的草木樹皮。對於植物的認識與利 用也急遽的減少。以往傳統的生活模式是不可能重新倒回,僅能做表演性的特色展現。雪霸國家公園園區內現今雖然已無原住民的部落,但若能利用各項活動,將本研究 所調查的各種植物類更進一步的介紹給原來的文化群體,可能可以凝聚文化認同感,亦可提供做為附近中小學的鄉土教材。
六、文獻
1.林試所 1995 民俗植物 林業叢刊六十三號
2.趙福民 1987 賽夏族十年大祭(民國七十五年矮靈祭南北兩祭團採訪錄)3.劉其偉 1980 臺灣土著文化藝術 雄獅圖書
4.陳月霞 1995 大地有情:臺灣植物的四季 玉山社 5.明立國 1989 臺灣原住民的祭禮 協和臺灣叢刊5 6.陳干武 1991 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 協和臺灣叢刊18 7.陳運棟 1991 臺灣的客家禮俗 協和臺灣叢刊20 8.鈴木質 1992 臺灣原住民風俗誌 協和臺灣叢刊25 9.劉錦雲 1995 客家民俗文化漫談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0.朱鳳生 1995 賽夏人 新竹縣政府
11.阮昌銳 1994 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 臺灣省立博物館 12.蔡相煇 1989 臺灣的祠祀與宗教 協和臺灣叢刊10 13.陳國鈞 1963 臺灣土著社會生育習俗 雄獅書店 14.陳國鈞 1964 臺灣土著社會始祖傳說雄獅書店 15.陳國鈞 1961 臺灣土著社會婚喪制度雄獅書店 16.李亦園 1984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聯經
17.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5 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 18.李永匡 王熹著 1995 中國節令史文津出版社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19.喬繼堂 1993 中國人的偶像崇拜 百觀出版社 20.喬繼堂 1993 中國人生禮俗 百觀出版社 21.喬繼堂 1993 吉祥物在中國 百觀出版社 22.喬繼堂 1993 中國歲時禮俗 百觀出版社 23.高壽仙 1994 中國宗教禮俗 百觀出版社 24.任憶安 1993 華夏木材文化 淑馨出版社
25.李緒鑒著 劉心武主編 1995 禁忌與惰性 幼獅文化事業 26.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 大正十一年 臺灣蕃族慣習研究 27.森丑之助 大正四年 臺灣蕃族志南天書局
28.鈴木作太郎 昭和七年 臺灣的蕃族研究 南天書局
題目:山中的精靈----台灣的野鳥世界
伍子善(1).平地都市常見的鳥類(2).中海拔常見的鳥類(3).高海拔常見的鳥類(4).水邊溪澗常見的鳥類 鳥類知識小檔案
世界鳥類約有九千多種,牠們分屬於二十七大目,一百五十五科。鳥類的生態分佈區有舊北區、新北區、東洋區、大洋區、衣索匹亞沙漠區、南美熱帶雨林區及極地區。台灣鳥類約有四百五十多種,牠們分佈在高海拔針葉林、中海拔闊葉林、低海拔雜木林之山區及平原、湖泊、河口和沼澤濕地間。台灣的鳥類大致可分為留鳥、候鳥、過境鳥、迷鳥和籠中逸鳥。
留 鳥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留鳥是台灣本地的鳥種,長年居住在此地。其中有十四種稀有的特殊鳥類,這些鳥類是其他國家在野外看不到的。牠們分別是黑長尾雉(帝雉)、藍腹鷳、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台灣藍鵲、台灣(紫嘯鶇)、冠羽畫眉、紋翼畫眉、金翼白眉、栗背林鴝(阿里山鴝)、黃山雀、火冠戴菊鳥、烏頭翁、黃胸藪眉(藪鳥)、褐色叢樹鶯(電報鳥)。
候 鳥
候鳥是隨著季節變化飛來台灣度冬、過境或繁殖的鳥類。牠們大部份來自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和日本北海道。代表性的冬候鳥有雁鴨和鷸(行鳥)類;夏候鳥則由華南一帶飛至,代表性的鳥類有人們熟悉的中杜鵑(筒鳥)、小燕鷗等。
過境鳥
過境鳥是冬候鳥在遷移途中在台灣作短暫休息,並覓食補充體力後再飛往南洋或紐澳地區的鳥類。過境鳥比較有名氣的是每年白露季節的紅尾伯勞和十月間的猛禽、如灰面鵟鷹或赤腹鷹等。
迷 鳥
迷鳥是不該在本地出現的稀有鳥類,牠們大部份因為各種突發因素而離開既定的飛行路線,如幼鳥迷失方向、氣候風向變化等。每年夏天颱風來臨前後,最容易在金山、野柳或沿海地區發現迷鳥。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籠中逸鳥
逸鳥是由外地引進的籠中飼鳥;由於人們的疏忽被逃脫或有意放生,而在野外四竄,帶給本地鳥類生存壓力並影響生態,造成許多衝擊和改變。像埃及聖鷺、泰國八哥、大陸畫眉等。
賞鳥是新鮮有趣的戶外活動
國人的休閒活動因經濟蓬勃、生活水準提高而呈現多采多姿的面貌;賞鳥便是其中一項新鮮有趣的戶外活動。台灣賞鳥開始於民國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國人才真正創立社團大力推廣。而後這項只需簡單裝備的戶外休閒活動就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歡和參與。
賞鳥顧名思義是欣賞鳥兒,不過它可不是在家欣賞眷養於籠中的寵鳥;一般賞鳥是要走到大自然山川水域去尋找生活在野外活潑自由自在的野鳥。台灣其實有許多野鳥可以欣賞,絕非只有人們印象中熟悉的那些鳥類,如麻雀、白頭翁、綠繡眼而已。在世界的九千多種鳥類中,台灣以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積,卻孕育了四百五十多種鳥類的比例來計算的話,台灣的鳥種密度是排名世界第二呢!
台灣這個海島在生物地理上屬於東洋區,整個生態體系十分特殊。它的鳥類相延續了中國大陸及喜馬拉雅山系的鳥種;每年秋冬及盛夏亦有許多古北區的候鳥南下至此度冬,部份華南的夏候鳥也飛來避暑;最令人珍惜的還是台灣的留鳥,其中竟有十四種是其他地區看不到的特有鳥種,堪稱是台灣鳥類中的國寶,吸引了許多國外生物觀察家的關注和羨慕。
賞鳥和季節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夏季都欣賞台灣本地的留鳥和夏候鳥,其他春秋冬三季則尋覓北方各處來的冬候鳥。由於本島到處都可以找到鳥類蹤跡,因此只要你有耐心,不論在青翠的山林或碧藍的海面上,都可以看到鳥兒十分快樂的在你眼前飛翔、鳴啼、跳躍呢!
如何賞鳥
首先應看這隻鳥是什麼樣的鳥?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將所看見的這隻鳥與你所知的鳥相比,做一個簡單的歸類。例如:像鴨子、像麻雀、像燕子、像鴿子、像鷹等。
翅膀是什麼形狀?
對某一些愛飛的鳥來說翅膀的形狀是歸類的依據,有些燕、雨燕、猛禽更是鑑別鳥種的根據。仔細的看翅膀的形狀是寬圓的、瘦長而圓的或是短而寬而圓的,還是尖的像燕子,像鐮刀等等。此外,比較翅膀寬度與尾巴長度的比例也是辨識重點。停棲時 也可以比較初級飛羽的長度,作為鳥種的判斷。
翅膀上的花紋如何?
有無翼帶?翼鏡的顏色?有無黑翼尖?次級飛羽的顏色?那個部位有明顯的斑塊?顏色如何?尤其雁鴨的翼鏡顏色是辨別飛行中或相似母鴨的最佳辦法,而灰斑「行鳥」的翼下協羽為黑色,金斑「行鳥」則無。
尾巴的長度及形狀?
尾巴的末端是圓的?方的?楔形的?圓凹的?叉形的?或是中間特別尖長的?例如灰鶺鴒的尾巴是幾種鶺鴒中最長的,紅燕鷗長長的尾巴是其他燕鷗所沒有的。白腰雨燕的尾巴開叉,可用來區別其他種,鳶的尾巴則內凹像魚一樣,其他猛禽則完全不是。
尾巴上的花紋如何?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一般尾巴上的花紋有幾種:尾羽外側白色,黑色末端,尾羽末端兩側有白斑等。同時尾下覆羽也是辨識許多鳥種的重要指標,尤其是當混在一群裡時,要耐心等鳥飛起來,看看尾巴及腰部、尾下覆羽的顏色。
飛行的剪影及方式如何?
飛行的剪影是辨別猛禽和海鳥的利器,觀察翅膀與尾長的比例,翼後緣是直或圓?翼尖端有無指叉?深度如何?盤旋時翅膀成何種形狀?大冠鷲、鵟盤旋時翅膀成V字形,蜂鷹的翅膀則為平展。至於換羽中的鳥剪影就不易顯現出特徵,增加辨認的困難度。
頭部長得什麼樣?
首先觀察臉部的花紋,有無明顯的眉線、顎線、頰線?即使是兩隻特徵部明顯的鳥也可以找到些許的差別。頭頂各區塊的顏色為何?嘴的長度何形狀?是屬於細長的,還是粗短的?是上翹還是下彎?若屬於長的一類,與其頭部的長度比例如何?若屬於短的一類則與眼先的比例為何?有些鳥種的雄雌性嘴長不同,而 嘴長型的鳥種,幼鳥的嘴尚未長成,極容易混淆。更有些分布廣泛的鳥種,不同地區的鳥嘴長也有差異。
腳的長度如何?
一般水鳥的腳都比較長,牠們彼此之間也有長短差異,尤其 是當他們飛行的時候,腳突出尾部的長度最容易比較的。例如:小青足鷸的腳就比鷹斑鷸來得長,斑尾鷸的腳就明顯得比黑尾鷸要短。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其他裸部的顏色?
所謂「裸部」就是指鳥類身體未被羽毛覆蓋的區域,包括眼睛、眼圈、嘴喙、蠟膜以及腳。有些鳥還有懸垂的肉垂,像公雞,都是特殊的特徵。而且你還須注意嘴喙的顏色是前端暗色基部黃色?是上喙紅下喙黑?還是完全紅色等等細小的差別。
牠們有什麼行為?
鳥類的行為通常有其長久的歷史傳承,鳴唱點的喜好、棲息地的選擇、覓食的方法、或群棲的習性,多少都可提供為辨識的參考。田鷸屬用長嘴在泥裡「鋸」的動作,青足鷸在淺水追逐小魚,磯鷸習慣性的擺動尾部,在眾多水鳥中是很特殊的行為。而紅隼常在空中定點鼓翼,紅尾伯勞則喜歡停棲在空曠地中突出的樹或木樁。不過遷移期間的鳥類行為會有些改變,使得辨識有點困難。牠們怎樣飛法也是很重要的,如:燕鷗有俯衝入水的行為,鶺鴒科的鳥飛起來像波浪,鳩鴿科則以直線飛行。
什麼地方的鳥較多?容易觀察?
當我們在野外從事觀察時如何選擇地點能有較好的收穫呢? 選擇棲地形態較多變化的地點,如河口:有沼澤、泥灘、樹叢、草叢、河流、農耕地、魚塭等各種地形,或是兩種棲地交會的地方,如森林、草原交界處,有溪流流過的樹林。而公路兩旁可視為兩個生態環境交界處,同時觀察、移動方便。鳥類食源植物的所在也是找鳥的好地方,尤其當花、果成熟 53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時。由經驗可知,鳥類一日中以清晨及黃昏時活動最為頻繁,是觀察的好時間,而鳥類營巢、育雛的時節則較容易干擾或影響鳥的活動,除了研究的必要,應小心或避免接近鳥巢。
至於要怎樣找到鳥呢?
應從找尋鳥的蹤影,如影子、樹枝草叢的不尋常動作(風的吹動除外),鳥聲所在及天空等處。天空因距離遠,不容易看,鳥又比較不鳴叫,就算鳥叫也不容易聽見,所以較不易引起賞鳥者的注意。尤其是海上飄忽的海鳥以及遠山上盤旋的猛禽。
培養歸納整理的習慣
另一項對賞鳥活動極有幫助的方法是適時的將觀察的結果加以歸納整理。當認識一些鳥之後,你會發現有些鳥擁有相似的特徵,而鳥類也就被你分為幾群,牠們可能被鳥類學家分在同一科,有些則不。這樣的工夫讓你對鳥類的分類有更深的了解,當在野外 看到一隻鳥時,你也許不知道鳥的名字,不過你可以猜出牠是哪一科或哪一類。此外你也可以將鳥類依特徵分類,建立自己的檢索表,當在野外辨識時便可以快速的在腦中查閱檢索表來分辨牠屬於哪一科哪一種。
賞鳥裝備
鳥人的千里眼-望遠鏡
望遠鏡是賞鳥的必備工具,就像釣魚得用魚竿一樣。望遠鏡的形式可分為單筒和雙筒兩種主要的設計,其中雙筒望遠鏡更是賞鳥必備,想要學習賞鳥先得要準備一付雙筒望遠鏡不
台灣本土生態研習講稿
可。
在雙筒望遠鏡的諸多規格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倍數」及「物鏡直徑」,一般我們在望遠鏡機身上都可以看到「7X35」、「8X30」和「10X42」這類型的一列數字,在「X」號之前的數字是望遠鏡的倍數,而「X」之後的就是望遠鏡物徑的直徑。前者關乎放大的倍率,後者影響進光的亮度,也影響望遠鏡的大小。
《建議規格》
標準型:7X25、8X30、8X32、8X40、10X40及10X42
輕便型:8X20、8X23、9X25及10X25
雙筒望遠鏡的產製國及品牌更是不勝枚舉。作者推薦鳥友購買日、美、德、奧幾國的產品,品牌以具知名度為佳。初學者可以多參加賞鳥活動,聽聽前輩鳥友的推薦,再加以選用。
保養
台灣的氣候潮濕,望遠鏡最怕的也是這個。如果您的預算充足,您可以考慮去買一個電子式除濕的乾燥箱;退而求其次,也是一般最普遍的,就是那種需要添加乾燥劑的防潮箱,您只要更換乾燥劑,就可以達到很好的除濕效果。
清潔
第二篇:如何解决生态危机
、如何解决生态危机
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速度”等错误思想观念,把环境
保护长期排斥于社会经济开发战略、政策和计划之外,致使决策失误一再发生,导致一场场生态灾难。大炼钢铁、“以粮为纲”、“有水快流”、“先上车后买
票”等等,都对环境造成了触目惊心的损害。决策失误导致的生态破坏是最大的破坏。其次,要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和后果,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过去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以煤、焦、铁为主,不仅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多为污染企业。所以我们要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微污染、无污染的项目,努力提升技术水平,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对原有生产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的产生。
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登记申请时,应把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否有处理工业废水、废气、垃圾的能力和设施作为重要的考核范围,并且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城镇逐步减少对大气有较大污染的运营车辆,推广无铅汽油和气体燃料改进农牧业的生产方式,调整畜牧业的结构,维护士地综合功能,减轻畜牧业对土地的压力。
二、全面保护现有植被,严禁滥砍滥伐、乱采滥挖、过度樵采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做好防止现有植被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业已颁布的《森林法》等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有关部门应作出规划,“外防内治”。沙区应采取重点防御、全面进取、逐步推进的种植根系发达、用水少的植物。
植被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切实地做好保护植被的工作。我们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保护现有植被、更新天然次生林、加强水源涵养等措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生物资 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研究基础上,保护和修复地貌、水域的原生性;保护好柿基鱼塘、桑基鱼塘这些次生湿地的标志;加强湿地生态植物的培育;对现有植被进行必要修复,体现生物多样性,防止园林化倾向。
注意森林防火:在相对干燥的北部森林和非常炎热的南部森林,火灾是最大的危险,而我国绝大部分火灾是人为引起的,火源管理尤为重要。可燃物管理和计划烧除、建设防火林带、动员发动群众,进行深入的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另外,建立全国火灾预测系统,加强对敏感地区的火灾研究。监测气候变化,同时结合易燃植被分布地图尽早地预测火灾。这些做法应与湿度、风速以及植被干燥度的现场测定相结合。
三、因地制宜搞好植被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主要重大成就问题明确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恢复林草植被;西部应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下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四、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生产、灌溉、生活和重大成就用水。在丰水期做到有实效的蓄水,以保证干旱时的用水。实施对各流域的水资源的全面保护,建立水淘汰保护区,确保供水质量。广泛开展节水教育,用经济手段确保节水。协调好河流上、下游的用水数量,同时要保证植被用水。我们要充分认识现阶段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必要性,不仅要做到保障防洪安全、保护优良生态、综合治理开发、稳定河势河床,还要服务于航运、城乡供水、岸线开发、洲滩利用等。西部地区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中部粮食主产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加快以节水为重点的灌区改造,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要按流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同时大力推广“坐水种”“人工点浇”等节水技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稳步推进水利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五、运用经济、法律乃至行政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要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系统,增加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可吸引外资。此外,还可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的行为,对污染空气、水质以及排放废弃物的行为,一律征税;还要对污染环境的产品开征“污染产品税”。要确定税
种,逐步开征。还可搞“绿色核算”、“绿色GDP”,把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损失纳入GDP中。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从法律手段来说,我国早已有了《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规,现在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产品和外资企业不断涌入,需要有相关的法规或对已有法规进行补充。此外,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个基本法规中,还可考虑在消费者的几项基本权利中,增加“环境权”的内容,体现消费者享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中,应包括保障有益于健康的环境的权利,人们不仅要有比较好的消费品和服务,而且要求有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还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加快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形成基本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尽快提高社会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六、推出绿色环保产品
要求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自觉采用无废或少废的原料、节能节水的设备和先进清洁的工艺,开发和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对生产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把污染尽可能地消除在生产阶段,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七、提高人的素质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教育。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还较滞后,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我们应该迎头赶上,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逐步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落实到地区的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环境教育包括学龄儿童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以及专业环保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使小孩从小就了解一些环境知识,培养热爱、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中学、大学也要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级消费者协会在组织开展消费教育的内容中,要加强环保教育的内容,还可举办一些短期环保教育班和生态环境知识的讲座。
八、坚持“拿来”原则,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建设立法不但要认真总结汲取我国自己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开发的成功经验,还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吸收国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和开发不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
总之,我们保护环境,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向着我们的目标迈进。我们应该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坚持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历史性转变是环保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指南。要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坚持环保规划先行,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相协调、相统一,以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环保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产生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效的根本方式,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要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各领域,落实到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高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环境治理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我国的环境保护在工业化初期起步,并一直伴随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尤为重要。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和环境形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不断解决困扰环保工作的难题。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环境保护新道路是一个海纳百川、崇尚实践、高度开放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前,新的探索已经起步,前进的路途坎坷不平。越是身处逆境,越是形势复杂,越要无所畏惧,越要勇于创新。我们要继承30年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实践的伟大成果,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保护环境的有益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敢于实践,不断创新,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只有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只有用“高效和谐和一持续发展”优化模式框定其战略属性,才有构筑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能。
二是转变战略思想。要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应按照客观规律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去。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还必须科学地设置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抓好落实。
三是用优化规划蓝图作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反映特色,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具体化,并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四是认真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手段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这迫切需要制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
五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生态保护靠政府”的有益经验。必须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执法与监督结合,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六是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应创建富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生态教育体系,以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普及环境生态知识,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社会风尚,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和相处的新观念,努力为建设生态城市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篇: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
生态政治学是绿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所有有关环境的政治理论当中,生态政治学是一种观点较为鲜明,结构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工业国家,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生态危机开始显现,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极限》的预言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随后出现的石油危机更暴露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弱点,人们不得不对当时西方社会政客们鼓吹的种种政治理论进行反思,并开始感觉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它应当能说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方式和指出人类未来发展的新道路。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家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发展表示强烈的关注,并积极地投身于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运动,还参加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绿色政党和社团,生态政治学成为主要代表该阶层切身利益和反映该阶层政治理念的思想理论,而中产阶级也成为生态政治学形成时期的重要的社会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政治学随着绿党的崛起应运而生了。
首先,生态政治学认为社会环境运动是一种精神运动,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人们一味追求物质占有,使社会显现出精神的贫困和衰退,所以应该通过政治和教育的手段重建符合生态学要求的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激发人们开始绿色简约生活的精神力量。在此,德国精神分析学家E·弗洛姆从精神研究中推论出来的政治学原则对生态政治学的形成及绿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弗洛姆在其著作《占有还是生存》当中,把人与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占有的方式”是要把外界的物质尽可能多地据为己有,“生存的方式”则是以博爱、奉献、创造的精神与外界和谐相处。弗洛姆指出,只有当人的“生存的方式”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真实的存在,其精神才是健全的。同时,他还在书中为“新社会”的生活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念,例如“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全面地实现工业生产和政治上的参与民主”、“把生产建立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之上”、“要求经济和政治权力最大限度地分散”、“必须消除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以及“将妇女从夫权统治下解放出来”等等。这些基本理念后来都被纳入生态政治学的理论原则之中。
其次,上世纪70年代初系统论的发展也为生态政治学的逐步完善以及绿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当时,系统论的研究转向了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强调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属于一个互有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观念被直接写入了绿党联盟纲领,即我们是按照这样一些标准规定生态政治学的:人以及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包含在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因此,我们决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生态政治学要彻底否定剥削经济,否定对自然资源和原料的掠夺,反对破坏性地干预自然界的循环。基于以上认识,生态政治学对传统的政治学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上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从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原则,任何忽视这一原则的政治理论或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
生态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将生态学与政治学结合起来;第二步是树立和平运动的思想,第三步是推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目前,生态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观念:生态政治学所运用的生态观念大多来自于生态哲学范畴的“深层生态学”,它不仅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关注自然界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变化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与人关系的影响。生态政治学认为维护全球生态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据此,绿党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社会环境运动,将目标直指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行业、不利于环保的政府行为以及法律上的漏洞。在1983年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德国绿党成为世界上进入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的第一支绿色政治力量,他们当时就是以关注酸雨和反对核武器为号召赢得了自己的大部分选票,从此,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旨的绿党政治在西方工业国家大行其道,并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基
础。
二、社会责任观念:生态政治学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基本理论观念,是因为它认为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生态平衡原则必然会作用于社会平衡原则。生态政治学提出的社会责任意味着:如果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如果要保持社会正义,就必须去努力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因此生态政治学实施社会责任的目标也十分明确:(1)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2)提倡人与自然之间自主的对等的物质交流;(3)反对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基层民主观念:生态政治学和基层民主观念首先是对传统政治民主的批判,它认为西方代议制民主没有真正反映民意,不能保障公民对政治权利的充分享受。生态政治学的基层民主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反对建立等级结构,不允许权力集中在处于等级结构上层的少数人手中,提倡建立自治性的基层权力组织;(2)实行直接民主,让公民直接参与决策和公共管理。(3)实行政治轮换原则,即每一位官员在一定的任期以后必须轮换,否则会使权力和信息过于集中而产生弊端。
四、非暴力观念:生态政治学认为非暴力是生态社会的一种基本组成成分,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对个人暴力,另一方面是反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暴力既“结构性暴力”,国家通过暴力机关进行统治、多数派压迫少数派以及雇主对雇员进行剥削都被划入“结构性暴力”的范围。它甚至还认为,核时代的战争结果是玉石俱焚,军队的正义性很难体现,所以应当废除军队,核军备竞赛更是遭到其坚决反对。同时,生态政治学也不赞同暴力革命并崇尚甘地式的和平斗争方式。
五、分散化观念:生态政治学主张公共管理权分散化、管理单位分散化,并提出“小即是好”的口号。在国家观方面,生态政治学反对民族国家,提倡国家小型化,提倡建立生态和文化共同区。它认为,民族国家拥有巨大的集中的权力,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国家间的经济和军备竞赛,使暴力合法化,使战争危险加剧,从而严重威胁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而建立较小的“居民单位”则有利于创造一种既符合生态要求又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灵活又安全的环境,其建立标准可以由生态和文化的差异来决定。据此,欧洲的绿党提出将欧洲分为许多个不结盟的生态和文化地区,并希望这一模式最终能成为“全球模式”。
六、和平政治观念:该观念是生态政治学指导绿党制定国际和平政策的基础。在国际层面上,生态政治学首先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认为它使全世界都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其次,它还反对进行武装防御,主张发展社会防御,即在侵略者入侵之时,用大规模抗议活动、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抵制、用罢工、阻塞交通、降低工作效率等方式来提高占领者的占领成本,减少居民受损程度。当然,这种防御方式只适用于消除民族国家后建立的生态文化地区。再者,和平政治理论提倡与发展中国家人民建立伙伴关系,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导致其严重的贫困化,这种状况最终将引起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和全球安全危机的出现,因此它主张发达国家要无条件地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后者真正获得了发展,才能实现世界和平。
七、女权观念:生态政治学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的生态社会,因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它指出,在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大多实行的是对妇女予以歧视和剥削的家长制,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没性别歧视,女权受到高度尊重的新制度。总之,生态政治学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它是反映西方社会生活“新规范”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表现形式。生态政治学似乎想超越西方政治理论非“左”即“右”的分歧,因此,绿党称自己的这一基本理论体系是“向前方”的政治学。
第四篇: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案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政治教材第二单元的开篇章节,这节课的内容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找出生态危机的原因,才能进一步认清形势对症下药;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态危机的表现;懂得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到不和谐的变化;理解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走近生活,畅谈生态危机的现象,提高学生观察与综合的能力;通过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造成生态危机原因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表达、评价、理解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探究追寻。
2、学法:自主质疑,活动体验,合作探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导入情境:教师先开展一个有关环境的“小问题,大道理” 的游戏,然后展示配有诗歌的图片,激情导入新课。板书: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二、走近生活,合作探究,展开教学;(一)、细说危机
1、展示生态危机的含义: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2、播放:“环境污染”的视频
畅所欲言:学生根据视频和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哪些现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3、从学生的发言,总结出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板书:
1、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1)环境污染严重;(2)资源趋于枯竭;(3)人口急剧增长;(4)土地侵蚀扩大;
(5)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
(二)、寻古问今
1、看图说话:仔细观察教材P25-26的四幅图片。
活动方式: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介绍一幅图片。先想一想,然后试着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对教材图片进行介绍。从而帮助学生发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板书:
2、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人类之初后来现在(和谐)(利用自然创造文明)(不和谐)
(三)、追根究底
1、情境一:(第一大组表演)导演教材P27《撒哈拉的变迁》 主演:工头、伐木工人,友情演出:数棵大树。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撒哈拉由森林变成了沙漠?(导出造成生态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板书:
3、(1)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人类过度的开发自然、掠夺式的利用自然造成的。
2、情境二:(第二大组表演)
生活方式之“你如何处理废旧电池”调查(见学案)主演:调查人、被调查人。
实话实说:你平时如何处理废旧电池? 展示资料:废旧电池随手乱扔的危害。(导出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
3、事例:华盛天涯水泥厂采用立窑生产方式,能耗高、污染大。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立窑水泥生产线一天要排放25至35吨粉尘,是三亚空气质量的“头号杀手”。思考:上述生产方式造成了什么后果?(生产方式)板书:
3、(2)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生活方式)
三、课堂小结,提炼精华,巩固新知;
四、当堂训练,题中蕴情,拓展延伸;
1、你知道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臭氧层空洞②洪涝灾害③土地荒漠化④食品污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延伸题: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全国共有29.4万名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患泌尿系统结石,死亡病例共11例。事后,该事件主要责任人相继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如果请你跟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主人公说一句话,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
2、续写漫画<<地球的叹息>>。
五、以诗促情,震撼心灵,升华思想。诗歌:《但愿没有这么一天》这是最为悲壮的一天,地球被太阳系当作垃圾给扔了,这是最为惊心的一天,人类从此变为零。
请记住: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这是我们对生命的眷念。附: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学案 老师寄语:
很高兴能与大家在一起学习,课堂上,请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你们精彩,课就精彩!
希望我们每天都能给彼此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象。让最棒的你们和我一起,加油!
齐声朗诵(本人诗作):
黄昏,我想随便走走,去看看那水墨画般的云,去感受那街道瞬间的安宁,可是那漫天飞舞的,白色的、红色的,夹杂着许多肮脏的污垢,我恶心得不再喜欢散步了。
清晨,我想到乡村去,去看看那“青草池塘镜面平,日光穿树晓烟低”的美景,可是那树木旁的星星点点刺痛了我的眼睛。
我于是想到公园去,在那片供人休憩的草地上,享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可是那满地盛放的,不是我心中想要的芬芳。
我于是想到海埂大堤,去看看海鸥,那自由自在的小精灵,可是那与海鸥齐飞的又是什么? 我紧紧捂住自己的脸,泪水和着灰尘滑落,我看不清脚下的路,只看见那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一、细说危机
1、展示生态危机的含义: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2、畅所欲言:你知道哪些威胁生态环境的现象?
(提示:发生在你身边的,视频中提到的,听别人说过的,新闻报道的那些环境遭到污染与破坏的事件都可以。)
3、现在让我们把刚刚所说的总结一下,不难得出生态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提示:一般来说威胁到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均可纳入生态危机)
二、寻古问今
1、看图说话:仔细观察教材P25-26的四幅图片。
活动方式: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对应介绍一幅图片。先想一想,然后试着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对教材图片进行介绍。你对其中一幅图片的描述:
示例:图1:山笼轻纱,人间如仙境般神秘美丽。
图2:千百年风采依旧的都江堰啊,你承载着多少人的幸福与梦想。图3:那高高贮立的风力发电站,那锲而不舍转动的是我们绿色的呼唤。图4:顷刻之间,狂风大作,漫天的沙尘肆虐着我们的家园。
三、追根究底(提示:表演其实跟分角色朗读差不多。)
1、情境一:(第一大组)(可带教材上台)导演教材P27《撒哈拉的变迁》 主演:工头、伐木工人,友情演出:数棵大树。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撒哈拉由森林变成了沙漠?
2、情境二:(第二大组)(可带学案上台,可用红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划记)生活方式之“你如何处理废旧电池”调查 主演:调查人、被调查人。(调查人两名,被调查人为全班同学)实话实说:你平时是怎么处理废旧电池的? 调查人开场白(以逗号为界,一人一句):
电池名称多,一号电池,二号电池,纽扣电池,锂电池。
电池人人有,手机里用的,闹钟里放的,下晚自习回家时手电筒里装的,男孩子们玩的遥控赛车里塞的,女孩子们买的音乐盒中藏的,等等等等。请问这些电池用完后,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向全班同学开展调查(要求实话实说):请问你平时是怎么处理废旧电池的呢?(只随意问4到5个同学即可,然后说:现在我们来听听老师怎么说?随即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补充知识: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
3、华盛天涯水泥厂采用立窑生产方式,能耗高、污染大。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立窑水泥生产线一天要排放25至35吨粉尘。思考:上述生产方式造成了什么后果?
(补充知识:生产方式即指人们取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臭氧层空洞②洪涝灾害③土地荒漠化④食品污染 A①②③④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一般来说威胁到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现象均可纳入生态危机)延伸题:
如果请你跟“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主人公说一句话,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 我最想对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死去的婴儿说:
我最想对因为问题奶粉遭受病痛折磨的孩子们说: 我最想对那些孩子的父母(亲人)说:
我最想对那些为了利益,不惜毒害孩子的人说:(只需选取其中一个主人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续写漫画<<地球的叹息>>,展开你的想象,地球的第四声叹息会是什么?
第五篇: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问题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从而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警告生态危机的呼声与日俱增。因此,分析和探讨生态危机问题,对我国谋求危机治理的新思路,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巨乃岐在《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中指出,生态危机在其本质上是人类的危机、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因此,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转变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构成的复合概念。“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这种规律的作用和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转型的阶段。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看到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现实。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4]。
3.1 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的出路
工业文明带给了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发展,但是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使人类陷入空前的生态危机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益受到威胁。一味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将丧失自我修复能力,人类也将面临陷入严重生存危机之中的危险。工业文明激化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了潜在的生态危机。走出生态危机需要文明创新,而生态文明正是人类消除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然出路。3.2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现实需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不是一般地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要把这些要求本身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种发展是动态和系统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方面相协调统一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和重要内容。3.3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缺失了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体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文明以尊重生态自然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物质生产与生态环境承载限度相适应为基本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核心内容,以人类社会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下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强调人类的自觉与自律,强调自身、自然、社会的平等互惠与共存共荣。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和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3.4 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指针
为应对工业革命以来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领域,逐步发展起来。首先,我国虽已颁布了许多环境法规,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如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法律条文内容滞后等,加上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影响了环境法律的权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其次,立法者对于人与自然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影响着立法的质量。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再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客观上需要完善环境立法,要求环境立法应当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其调整范围之内,需要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在更广的范围内进入环境法的视野,并不断渗透到法律制度和实践中去。最后,传统环境法仍处于对自然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之中,并没有同等的看待自然与人类,仅仅从人的利益出发限制对自然的掠夺。因此,必须从法制进步这个根本出发,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贯彻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可见,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指针。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呢? 4.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即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1)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资源多重属性;(2)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生态环境污染;(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量[6]。4.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白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宣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认清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4.3 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环境战略评估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战略评估和预测,阻止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使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中外历史启迪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缓解中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国情,有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发展和交流,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4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
生态危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对于国际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中国作为一个环境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非常大。中国的行为对全球生态有着特殊的影响,中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
其次,促进国际生态立法,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当前,生态问题不仅超出了国界、蔓延全球,而且还蔓延至太空。这一形势要求人类除了采取相应的科技及经济方面的措施外,还要制订国际性的法律制度以进行有效的生态治理。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国际生态立法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才能保障全球生态的安全。
最后,反对生态霸权主义,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不正当地介入别的国家的社会、社会发展规划,侵犯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主权,在生态问题上也搞双重标准并以此来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当坚决反对生态霸权主义,努力倡导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环境秩序。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6):20-25.[2] 叶春涛,杨昀.从唯物史观视野探析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6~59.[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4] 袁霞.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8,06:153-155.[5] 林世选,郝现军.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3-6.[6]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6-11.[7] 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