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绿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国土绿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的文明走过了蒙昧的原始文明,走过了探索自然的农业文明,又经历了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人类在历史的演进中,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去顺应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对于自然的破坏与影响到了一种危险的地步,这样的发展无疑是不和谐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在此时的意义愈显重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科学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的文明形式,无疑成为了人类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绿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就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土绿化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政府的努力,全民的参与行动才能够使这项事业达到一个新高度。它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仅仅09年,全年共有5.9亿人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4.8亿株。截止09年底,累计有121.1亿人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可以看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使国土绿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播撒一份绿色,不仅仅为改善环境做出一份贡献,也直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合理的。
国土绿化可以调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阻碍。不仅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还是新兴城市,都有着迫切的发展需求,往往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长远价值,不惜采取不和谐不可持续的方式。国土绿化的投入其实是可以调和这一矛盾,并且能够达到可持续的效果,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在贫穷落后地区,可以采取生产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模式,为社会生产具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的产品。在发展中的城市,绿化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也起到至关作用。国土绿化使这一矛盾得到了调和,以绿化为契机,采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土绿化在不断的引导树立民族的生态文明观念。国土绿化是
一种实际有效的行动,用思想和行动去影响人才是生态文明得到延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土绿化以广泛的参与性和与生活环境的紧密联系特点,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上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绿化不仅在政府部门,在企业,在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着绿化观念的影响。这是一种全社会的教育,作为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教育对于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与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从意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行为等层面,努力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最为基础的工作。国土绿化更是以广泛的宣传与教育成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7、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趋势。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最早的生态萌芽思想源于对宇宙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拜,进而衍生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天说”。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将“仁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现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世界发展。
关键词:背景,儒家,道家,启示
0
目 录
摘要
第1章 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5 第2章 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5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5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6 第3章 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6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6 3.2 遵从自然法则„„„„„„„„„„„„„„„„„„„„„„„„6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关系„„„„„„„„„„„„„„„„7 第1章 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封闭性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南部则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北方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于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则是不利于农耕的高原,依据现有的封闭的环境,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顺天说是一种自然观,发端于古人对自然四时的认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顺应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与天地自然之中直观地觉察到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形成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在对宇宙探索中,引发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2章 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内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态文明的观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 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3章 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报复,比如:空气污染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沙化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更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些生态问题,我们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并借鉴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此,我们要摒弃传统社会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而转向以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思想,看到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让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遵从自然法则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告诉人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和人一样,有其存在、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在处理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护种际平衡,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损害其他物种的利益,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动的关系。如果抛开环境,单纯发展经济,可以说经济和环境就是矛盾的。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按照生态文明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环境承载的范围内发展经济,经济和环境之间就是良性的、统一的、互动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就是变生态环境资源为人类社会财富的过程。当前的重点就是解决好人类社会需求与生态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着力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观,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来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尽快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诱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3-7-9 10:56:00
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几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下了真功夫,特别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江西已深入人心,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目标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本质上讲,就是根据自然生态属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按照空间单元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为手段,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目标。显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理念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甚至是环境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从科学开发我们十分宝贵的国土空间出发,对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定位,从而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因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就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进入新世纪,我省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以后,又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了江西的生态环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总目标,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会第一次会议上,省政府又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更高要求。当前,我省正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努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者。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与之相应的是国土空间结构也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我省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调整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工业比重、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及加快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等,必将增加工矿建设空间需求。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功能完善、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必将增加城镇建设空间需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必将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需求。一方面,我省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增加生活空间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过上更好生活有更高期待。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使人们不仅急需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也迫切渴望更多的城乡绿色生态空间。五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增加水源涵养空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六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必然增加保护生态空间的需求。我省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的本领)。
我省未来发展既要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保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还要为保障生态和人民健康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积极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贯彻实施《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通过更精确的功能区划、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江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科学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江西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科学路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资金、人口、厂房、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这些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域重新配置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互动、融合和协调,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土地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和资金、劳动力、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落地的载体。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按功能分区的要求,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和生产要素。
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包括35个县(市、区)。限制开发区域属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65个县(市、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相关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引导工业向园区相对集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全面提高工业园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产出率;适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空间,积极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广低碳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增加现代服务业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探索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模式,走空间集约发展道路,有效增加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应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的定位,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高标准粮田建设,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农业布局规划,科学处理好多种农产品协调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生产后备区;适度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产品主产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县城、重点镇为依托推进城镇建设,加强县城和乡镇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统筹考虑人口迁移等因素,适度集中、集约布局。
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这一区域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应逐步减少开发活动占用的空间,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做到天然草地、林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要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条件,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扩大现有工业开发区的面积,已有的工业开发区应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区。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综合承载力;城镇建设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引导一部分人口向城市化地区转移、一部分人口向区域内的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的能源需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以及重要水源地、重要蓄滞洪区等,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应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依法关闭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提高环境质量。
江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更好地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使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目标,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实际行动,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梦想。
作者:李安泽
来源:《江西日报》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楼顶绿化doc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与楼顶绿化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确保粮食安全。在进行现代化城镇建设中,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是常态化。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缺,城市建设的绿化用地更是越来越珍贵。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建设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也越来越高涨。那末,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如何扩大绿化面积哪?到那儿寻找珍贵的绿化用地和空间哪?下面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就城市楼顶绿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世界各国楼顶绿化的历史与发展
楼顶绿化早先是美国一位风景建筑师,于1959年,在一座6层楼的顶部建造了一个景色秀丽的空中花园。他在屋顶上作了防水渗透处理后,上敷一定厚度的土壤,栽植树木、花草,有曲折的甬道穿行其间,并设靠椅和小凳供人休憩。全园面积1.2公顷,臵景虽称不上奇特,但毕竟为楼房屋顶绿化开了先例,所以被视为建筑与绿化艺术“杂交”的奇葩。此后,屋顶绿化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营造的建筑群中,从设计楼房图纸时就考虑到了屋顶花园项目,造园水平越来越高。一向重视绿化的日本和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环保与绿化设施的德国,在建筑屋顶花园上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日本设计的楼房除加大阳台以提供绿化面积外,还把最高层的屋顶建成“开放式”,将屋顶连接成片,使之变成广阔的高空场地,居民可随己所好在屋顶栽花种草。位于东京中央区的圣路加国际医院在6楼平台营造了一片占地达2000平方米的“空中森林”,患者或访客常常到此处休憩,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还能听听林中小鸟的叫声,对病人恢复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德国则进一步更新楼房造型及其结构,将楼房建成阶梯式或金字塔式的住宅群,当布臵起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后,远看如半壁花山,近看又似斑澜峡谷,俯视则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旷神怡。加拿大的设计师、建筑师和园艺师们打破传统的分工,同心合力,别出心裁,在一座18层的办公大厦施工中,采用轻型多孔材料,建成了一个集假山、瀑布、水池、草坪、花坛等多种景致于一体的盆景式“空中花园”。这种改革建筑材料以师法自然的新工艺,使方兴未艾的屋顶绿化更上一层楼。
今年9月16日-17日在南京召开的世界屋顶绿化大会,南京麒麟生态城、紫东国际创意园获得世界屋顶绿化生态建设奖,新加坡皮克林文雅酒店立体绿化获设计建造奖,常州“树立方“立体绿化科研楼获得大会白金奖,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墙体绿化等榜上有名。
二、我国楼顶绿化的实践和探索
近几年我国有些大中城市也开始了屋顶绿化实践。例如,北京全国政协机关的楼顶绿化2010年获得世界楼顶绿化最佳单位奖,今年5月19日全国城市立体绿化与美丽中国研讨会与会人员参观了现场,深受好评。科技部的节能示范楼,2005年获得首届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奖,节能效率高达75%,能耗低、排放低,卫星热成像技术无法在空中拍到影像。楼顶绿化是该楼节能、节约亮点之一,楼顶花园设计了收集自然降水系统,自建成以来,十年没用地面自来水浇灌楼顶植物,绿化植物粗放管理,不喷药、不除草,植物生长良好。杭州市中山武林广场东侧的一个屋顶花园,有足球场那么大,园内栽有50多种花木,四季如春。广州东方宾馆10层楼 顶上建造的屋顶花园颇具代表性,它的面积约有900平方米,既吸收了西方的构园方法,又创造了富有民族风格的空间环境,并已完好地使用多年。北京的中关村建设的空中花园成为亚洲最大的屋顶花园,在五万平方米的屋顶,打造了一块楔形的绿地,形成多层面的梯式屋顶花园,这不仅在亚洲是独一无二的,在全球也属罕见。上海近几年把发展楼顶绿化作为城市绿化新空间,2007年上海完成屋顶绿化40个点,近1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目标任务。人民大道200号上海市政府大厦、武警十支队军营等均兴建了屋顶绿化,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类屋顶绿化的面积现在已近50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了约80个复兴公园。浙江等地农民也在自家的楼顶进行了种植水稻、蔬菜和养花、养鱼试验,收到了可喜效果。
三、屋顶绿化的好处很多,技术成熟
(一)屋顶绿化节约用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轻热岛效应。据有关资料介绍,楼顶绿化率达到70%,可使夏季城市小区气温下降2℃左右,可使城市中灰尘降低40%左右,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居民生活和汽车等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释放大量新鲜氧气,还调节了空气湿度。绿色植物常被比作城市的“肺”,楼顶绿化了,城市的“肺活量”也加强了,城市就更健康了。楼顶绿化还吸收并储存绝大部分绿化屋顶的降水,因而可缓解城市防洪体系的压力,避免楼房、道路大量雨水下泄,造成洪涝。联合国环境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城市把屋顶面积全部利用起来进行绿化,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热岛效应会彻底消失。
(二)可以保温隔热,减少能源消耗。经过测试发现,夏季中午东营地 区楼顶温度在47—55度之间,比气温高出20-30度。如果能将楼顶进行适当的绿化改造,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起到吸收阳光并隔热作用,有“冬暖夏凉”的良好温度调节作用。楼顶绿化后,夏季一般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3—5度,形成“天然空调”的神奇效果,大大减少顶层用户的空调耗电量,减少空调释放热量,二次增加空气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四、当前楼顶绿化遇到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许多城市大气环境普遍较差,雾霾天气越来越多,降低空气污染迫在眉睫,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生的头等大事。推广屋顶绿化非常必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但是,尽管屋顶绿化技术已经成熟,可在我国城市推广应用步履艰难,进展缓慢,楼顶绿化制约因素较多。
一是认识误区。不少城市居民对屋顶绿化新技术知之甚少,尚存误区,认为在房顶上种花栽草会造成渗水、生虫子,增加房屋承载重量,产生不安全隐患。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经测试,只要屋顶每平米承重力超过30公斤就可以种植草坪,城市中新建框架楼房,绝大多数都具有这种负载力,不会产生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大力进行科学宣传,讲清楚屋顶绿化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做到家喻户晓,让群众自觉接受这项新技术。二是资金问题。屋顶绿化的成本每平米一般200元左右,要高出普通地面绿化成本(不包裹拆迁绿化),加上养护费用,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住户和企业普遍认为屋顶绿化耗资较大,养护困难,只有投入,没有经济效益,大都不愿掏这个钱。这也有情可原,因为生态效益,人人受益,让一个单位掏钱,大家白受益,就有点说不过去。城市绿化属于公益事业,理应由政府主导组织实施,承担主要经费。尤其是群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尚未接受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发挥示范效应,集中资金进行屋顶绿化的试点,让群众看到好处。只有当老百姓从中感受到生态收益时,他们才会积极参与,也愿意分担一些费用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
三是法律缺位。就全国而言,屋顶绿化需要法律支持。在发达国家,屋顶绿化已被纳入城市法制化管理体系,做到了新建楼房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与屋顶绿化同步进行。显然我国在楼顶绿化方面全国还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各地都是号召引导,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就全国而言,需要把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加以保障。当前发达城市作了些探讨,据了解,2004年-2008年《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北京市的高层建筑中30%要进行屋顶绿化,低层建筑中60%要进行屋顶绿化。2004年至2005年,上海进入立体绿化起步阶段。2005年5月1日,《上海市绿化条例》颁布实施,明确规定:“本市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新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适宜屋顶绿化的,应当实施屋顶绿化”。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楼顶绿化,日本、韩国及欧洲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都提倡对屋顶进行绿化,并作了明确规定。例如,日本从2001年4月起,东京都政府规定,新盖的大楼要在楼顶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要占楼顶面积的20%以上,否则不予批建和验收。
五、采取积极措施,搞好我市楼顶绿化
当前,我市部分别墅和小高层住户楼顶露台,居民自发进行绿化,种植花卉或绿叶蔬菜,成为私家花园,这些居民,为楼顶绿化的可行性进行 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也为楼顶绿化好处进行了宣传。就总体而言,我市东西城适宜绿化的平顶楼多数是机关、医院、学校单位办公场所,涉及居民楼较少。一般的办公楼占地面积约1000-3000平米,粗略估计仅东西城平顶楼房面积约360亩。只要有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楼顶绿化完全可以在我市逐步实行。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将楼顶绿化纳入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总体规划,统一布局。建筑规划设计部门要搞好统一规划,土地、市政、林业、园林绿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统一领导机制。有计划地统一组织,以建或新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平顶楼房进行绿化改造,政府适当给与补贴。
二是政府带头创新实践。试点阶段可由政府完全投资,搞好楼顶绿化样板,以起到示范效应。公开招标有资质的绿化企业,高标准设计施工,确保成功见效。把屋顶绿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一个亮点,精心设计,与地面绿化交相辉映,必将成为东营城市绿化一大特点。三是建立绿化考评机制。为了确保楼顶绿化建得起、管得好、发挥效益好,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把楼顶绿化与地面绿化一起列入物业管理,确保建设和管护一样重视,发挥好应有的效益。还要建立完善考评机制,把一个单位占地面积、绿化面积、楼顶绿化面积、总绿量、管理情况、生态效益发挥情况等,进行指标量化,由有关部门每年进行公开考核,考核情况在媒体公示,考核结果可与创建文明单位等业绩考核挂钩,调动各单位抓好绿化积极性。对绿化搞得好的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和鼓励,并从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给予资金补助,对搞得不好的通报批评。
东营区林业局 张立福 撰稿
电话:*** 8261335 二0一三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