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

时间:2019-05-14 06: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

第一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

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11月举行。我们预期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的这次会议将制定出中国下一轮经济改革的整体规划。社会各界翘首以待,期望改革顶层设计对若干宏观经济问题能有重大突破。

本报告中,我们将列举出10点你需要知道的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我们对2013年改革方案整体规划的预计。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新一轮改革方案意义重大,且随着未来数月方案细则的公布,新一轮改革方案将提振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如果整体规划缺乏新意,无疑将令人失望。

1.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经济政策蓝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在此期间,中央委员会将召开若干次重要会议(全会),就重大政策决议进行讨论和投票。其中,一些全会主要关于思想建设及宣传领域,而三中全会通常聚焦于经济。

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大会报告国家现状及党的议程以外,三中全会通常还会通过至少一项有关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也可能涉及其它领域,同时三中全会有时也会通过政治、法律和民生方面的决议(但这些决议并不总是会公开发布)。这些文件的名称也许并不引人注目,如上一次三中全会(200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的正式准备工作开始于今年年初。准备工作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起草程序,包含数百个机构递交背景资料、初稿以及审核意见。整个夏季,在北戴河会议上,中国的高层领导们或许一直在翻阅并讨论这些关于经济问题的初稿。

2.这是一次党的会议,制定出党的文件

重大决议由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即中央委员会做出,中共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中央政治局,后者选举出政治局常委。七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是重要决策机构。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会经济文件的起草。涉及其他领域(如政治、法律等)全会文件的的起草统筹由党内其他相应的高层机构负责。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文件指引并形成其后的政府(国务院)政策决策和规划。因此,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完全认同并彼此协作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充分的证据表明事实正是如此。

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官员也紧密参与到全会文件的的准备工作中。各相关部委和官方机构参与十八界三中全会经济报告的准备工作,如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各部委提供决策建议。

3.某些三中全会影响深远

最常提及的一次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次会议标志着改革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通过很少具体的决议或改革细则,其重要意义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出来。

1976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最高领导层试图恢复中央计划经济以刺激经济增长。目标方案已经起草,投资计划已经设定,产量和价格单均以准备就绪。当时的重工业是命脉,涉及石油、钢铁及能源的约120个大型工程项目被选作引领经济复苏的先导。原本计划通过大幅增长石油出口而获得外汇收入用于支付进口所需的工程设备。然而,当1978年中国实际石油蕴藏状况变得清晰之后(石油储藏量远远少于预估),这项计划在1978年不了了之。当时120项投资计划预算投入为120亿美元,但1978年中国的总出口才仅仅100亿美元。

在那一年,邓小平(他1975年经济改革计划中的很多内容成为后来改革思路的基础)对华国锋任总理的领导层提出批评,并进行了一定的高层人事变动。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获得了胜利:华事实上偏离了权力中心,一个全新的经济改革战略提出并获通过。随后陈云也加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抓经济工作,并选择农业(而非工业)作为他的工作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农产品(7.00, 0.04, 0.57%)收购价格提高,人民公社悄然解散,家庭得以种植自己的土地并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具有争议的政策——允许农民自由耕种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中,下面我们还将会提到这一点)。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些重要的全会(如1978年12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93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都在年末召开。让我们共同期盼今年11月份的全会也将依循惯例。4.某些三中全会令人稍感失望

1978年三中全会因促生了真正的变革而令人振奋,而2003年三中全会却被许多人认为以失败告终。

关于2003年三中全会没有产生真正变革的原因迄今仍在探讨,对于当前执政者而言,可能的教训有三:宏大的政策目标须有详尽的规划细则支撑;执行机构(国务院领导班子)必须紧密参与;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层之间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

5.我们预期2013年的三中全会将宣告重大改变

2013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趋向于上述两种先例中的哪一种?我们并不奢望它能够实现1978年那样的根本性转变,也相信它不会像2003年那样令人失望。我们的信心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习和李在经济政策上彼此认同,都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我们认为习在党内拥有足够的力量推行艰难的变革,这一点其上任或许难以企及。

全会议程经过广泛的思考及调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起到重要作用。

改革者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如周小川(央行)、楼继伟(财政部)、刘鹤(国家发改委),这应会有助于减轻反对的声音,尽管部门内部可能还会有阻力。

地方政府或会赞成改革议程的某些方面,例如,很多省份眼馋新近宣布的上海金融自由贸易区政策。

6.我们期待全会提出大的原则,而非细节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并不是讨论诸如房产税征收水平、应当拨出多少资金用于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未来五年哪些国企应当被私有化等细枝末节的地方。上述这些细节可以放在筹备阶段讨论,同时国家各部委或许已有自己的计划(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全会的关键在于给出清晰的改革的基本原则,以指导随后的政策细节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理论支持。没有颁布改革细节或许会让使那些期待重大突破的人感到失望。然而与此相反,我们预期全会文件中的一或两个关键词将会被作为改革指导方针强调并广泛讨论。之前媒体报道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分析人士将仔细研究报告文件以评估市场在改革中能够获得多高的地位。这样一旦党的领导层提出观点,政府部门就能明白如何开展工作。

7.政府体制改革或许也会成为2013年全会的焦点

“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如是说。我们猜测李克强总理也认同这一点。从近期我们在北京与学界交流的情况看,我们认为2012至2013年改革派对改革战略的讨论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如何产生自我推动式改革——即政策改变能够为增长模式的其他改变创造动力。

我们相信这里的“杠杆”是政府体制改革。我们希望本次全会通过的文件在能够有一章节涵盖如下题目:

精简政府机购。中国目前的五级行政体系中,每一级拥有自己的财政预算及人员编制。过去几年在900多个县镇推行的试点将这一体系由五级精简为三级(中央、省、县)。在这一领域,浙江省走在前列。精简政府裁减无用的重复职能部门并节省开支。

中央或将逐步压缩市辖区和乡镇政府的预算自主权并逐渐推广至全国。一旦这些地方预算由中央其他政府部门管控,浪费性支出应会减少。我们注意到山东省正着手这方面的尝试。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自2013年9月起,山东省政府将允许县保留大部分新收缴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在此之前,全省所有税收都由省、市辖区和乡镇依据固定比率分享。该项政策意在加强当地政府的财权,提供资金用于当地公共服务支出,如教育、医疗卫生(目前基本由最低一级政府县级政府承担),然后逐渐降低对中间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山东省现由郭树清主政,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同周小川、楼继伟共事。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主政山东省时所倡导的,该项改革的核心在于扭转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局面。据报道,国务院已批准若干项取消行政审批及许可要求。随着审批权力的削减,腐败的机会自然下降。

为地方财政提供可持续来源。为保证县级政府能拥有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这或许需要允许地方获得税收(热议的房产税背后的考虑),同时割断他们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外很多学者提出将地方政府当前的部分事权上移中央财政,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在初高中教育方面承担更多支出责任,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至少,中央政府应当增加对地方的资金拨付,鼓励地方将农民工纳入当地社保体系。

创建受约束的预算制度,确保资金支出的效率。中国的政府预算普遍不够细致。并且常常滞后,缺乏预算监督机制。当前对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些好的建议包括:

更为详实、透明的预算(“想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先看下你的财政状况吧”);建立中期财政规划,这样一来当地政府不得不为未来负债建立预算;进行政府资产审计(我们对地方政府资产的了解程度甚至低于对地方政府负债的了解程度);建立政府支出的独立评估体系;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体系。这一方面正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看来,官员绩效考核必须由看支出转向看结果,由看基建转向看政府服务质量。

清理当前及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有望在未来三年正式 推出,包括债务规模、还款来源、担保以及债务股本比等。相关数据将由财政部负责检验并监督。近期,中央政府官员明确公开表态,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清偿债务,不要指望中央出手相救。中央收紧地方融资平台信贷的举措看来已初显成效,已经触发了地方国有财产出售。

创造途径让私人部门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与其通过地方政府的表外工具开展基建,不如思考如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基建中来。这需要通过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明确的合同来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公开化。

上述措施背后的核心思路,是限制地方一级行政力量参与经济、精简公务人员数量、制约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推动更多资源用于民生支出。所有这些都将进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8.国企改革仍是敏感话题,可能不会明确出现在今年的全会文件。

最近一次触发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全会是1993年召开的三中全会。该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它为民营企业的成长打开了一扇门,小型国有企业被出售,大型国有企业经历整合、上市,变得更加强大。

1993年全会对1989年之后陷入停顿的经济改革势头的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邓小平注视的目光下,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在国家控制下的资源配置中,市场是一个基本因素”,这标志着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划出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我们并不奢望国企改革的议题能够在2013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被明确讨论。这一问题太过敏感。

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将是一项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而不是能够在会议文件中描述或简单直面就可解决的难题。问题的思路在于要改变国企的经营环境,国企要么适者生存,要么被淘汰。诸如提高公共服务价格、打击产能过剩(通过让银行远离某些行业)、推动利率改革以及对私人资本开放铁路、医疗等行业以引入竞争等政策都将改变当前国企优越的经营环境。

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迫使地方政府出售国有资产。首批出售的酒店、商场及写字楼已然开始;我们预期第二波出售资产将涉及工业资产。将反腐调查拓展至更多行业(如医药、石油化工和电信等)或许将为更深层次的国企改革打开一扇门。为增强竞争力创造更大空间的举措(例如,通过中美双边贸易协定或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同样推动着国企改革的进程。

本次全会可能的结果(也是改革者的目标)是国企改革将不动声色地由其他改革间接推动。渐进式国企改革唯一的问题在于往往耗时过长,且结果无法预测。

9.总书记可能会在全会前夕赴地方考察调研,强调政策重点

2008年10月份召开的三中全会聚焦于农村土地改革。2008年9月份,胡锦涛总书记走访了安徽省小岗村,该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首次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下农民得以有效地经营自己的土地)。

胡锦涛告诉当地村民,它们的土地经营权将“长期不变”,但当前政府鼓励农地流转出租。当前10月份召开的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土地 流转、商业化种植、农业集体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农民工纳入城镇户籍等。

今年,有关允许交易出售农村“建设”用地(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房)的话题激起了热烈讨论。激进一些的观点主张允许这类土地出售或出租给房地产开发商或工业企业,所得土地出让款直接返还到农民手中。总书记似乎愿意到各地考察调研,我们期望今年10月三中全会前夕他会有一次赴地方的考察之行。2012年12月他走访了深圳并明确地将此行与1992年改革前夕邓小平的著名的南方之行联系到一起。

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表示:“中国的改革绝不止步,对外开放绝不止步”,他还表示,“我们应当敢于解决危险路上的困难与风险,敢于打破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既有利益对改革的阻挠所构成的屏障”。在习今年10月的考察之行中,人们将期待即将来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困难,会选择哪条道路,会拿哪些既得利益开刀。

10.改革已然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少有一点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类似,那就是关键的改革都已经开始。今年年初开始的反腐措施正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的权力正受到制约,一些价格正在放开(利率、天然气),在经济较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我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这些以初显眉目的改革趋势中扮演催化剂的作用,同时推动更多变革。

第二篇:10个你需要知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

10个你需要知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

王志浩/李炜/申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11月举行。我们预期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的这次会议将制定出中国下一轮经济改革的整体规划。社会各界翘首以待,期望改革顶层设计对若干宏观经济问题能有重大突破。

我们将列举出10点你需要知道的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我们对2013年改革方案整体规划的预计。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新一轮改革方案意义重大,且随着未来数月方案细则的公布,新一轮改革方案将提振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但如果整体规划缺乏新意,无疑将令人失望。

1.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经济政策蓝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在此期间,中央委员会将召开若干次重要会议(全会),就重大政策决议进行讨论和投票。其中,一些全会主要关于思想建设及宣传领域,而三中全会通常聚焦于经济。

除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大会报告国家现状及党的议程以外,三中全会通常还会通过至少一项有关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也可能涉及其它领域,同时三中全会有时也会通过政治、法律和民生方面的决议(但这些决议并不总是会公开发布)。这些文件的名称也许并不引人注目,如上一次三中全会(200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正式准备工作开始于今年年初。准备工作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起草程序,包含数百个机构递交背景资料、初稿以及审核意见。整个夏季,中国的高层领导们或许一直在翻阅并讨论这些关于经济问题的初稿。

2.这是一次党的会议,制定出党的文件

重大决议由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即中央委员会做出,中共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中央政治局,后者选举出政治局常委。七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是重要决策机构。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会经济文件的起草。涉及其他领域(如政治、法律等)全会文件的起草统筹由党内其他相应的高层机构负责。

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文件指引并形成其后的政府(国务院)政策决策和规划。因此,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完全认同并彼此协作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充分的证据表明事实正是如此。

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官员也紧密参与到全会文件的准备工作中。各相关部委和官方机构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报告的准备工作,如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各部委提供决策建议。

3.某些三中全会影响深远

最常提及的一次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次会议标志着改革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通过很少具体的决议或改革细则,其重要意义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出来。

1976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最高领导层试图恢复中央计划经济以刺激经济增长。目标方案已经起草,投资计划已经设定,产量和价格单均已准备就绪。当时的重工业是命脉,涉及石油、钢铁及能源的约120个大型工程项目被选作引领经济复苏的先导。原本计划通过大幅增长石油出口而获得外汇收入用于支付进口所需的工程设备。然而,当1978年中国实际石油蕴藏状况变得清晰之后(石油储藏量远远少于预估),这项计划在1978年不了了之。当时120项投资计划预算投入为120亿美元,但1978年中国的总出口才仅仅100亿美元。

在那一年,邓小平(他1975年经济改革计划中的很多内容成为后来改革思路的基础)对华国锋任总理的领导层提出批评,并进行了一定的高层人事变动。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获得了胜利:华事实上偏离了权力中心,一个全新的经济改革战略提出并获通过。随后陈云也加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抓经济工作,并选择农业(而非工业)作为他的工作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人民公社悄然解散,家庭得以种植自己的土地并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具有争议的政策──允许农民自由耕种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中,下面我们还将会提到这一点。

4.某些三中全会令人稍感失望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促生了真正的变革而令人弹冠相庆,而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却被许多人认为以失败告终。2003年,胡锦涛和温家宝主政当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聚焦于经济“扭转失衡”及推动农村发展。我们认为随后的两个五年任期不应被认为是一个“丢失的十年”。2003至2013年间,农村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改善,社会保障基础得以重建,全国各地都获得发展,真正的中产阶层逐渐形成。然而,与江泽民/朱镕基主政时期

(1989-2003年)相比,胡温在任期间没有实现大的制度改革。相反,21世纪初的中国发展仍由国企、城市住房建设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入世(WTO)改革所推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指出的许多失衡问题进一步加剧。随后,中央政府于2008至2010年间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时间过长加剧了经济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关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没有产生真正变革的原因迄今仍在探讨,对于当前执政者而言,可能的教训有三:一是宏大的政策目标须有详尽的规划细则支撑;二是执行机构(国务院领导班子)必须紧密参与;三是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层之间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

5.预期2013年的三中全会将宣告重大改变

2013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趋向于上述两种先例中的哪一种?我们并不奢望它能够实现1978年那样的根本性转变,也相信它不会像2003年那样令人失望。我们的信心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习和李在经济政策上彼此认同,都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2)、我们认为习在党内拥有足够的力量推行艰难的变革,这一点其上任或许难以企及。

(3)、全会议程经过广泛的思考及调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起到重要作用。

(4)、改革者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如周小川(央行)、楼继伟(财政部)、刘鹤(国家发改委),这应会有助于减轻反对的声音,尽管部门内部可能还会有阻力。

(5)、地方政府或会赞成改革议程的某些方面,例如,很多省份眼馋新近宣布的上海自由贸易区政策。

6.期待全会提出大的原则,而非细节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并不是讨论诸如房产税征收水平、应当拨出多少资金用于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未来五年哪些国企应当被私有化等细枝末节的地方。上述这些细节可以放在筹备阶段讨论,同时国家各部委或许已有自己的计划(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全会的关键在于给出清晰的改革的基本原则,以指导随后的政策细节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理论支持。

没有颁布改革细节或许会让使那些期待重大突破的人感到失望。然而与此相反,我们预期全会文件中的一或两个关键词将会被作为改革指导方针强调并广泛讨论。之前媒体报道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分析人士将仔细研究报告文件以评估市场在改革中能够获得多高的地位。这样一旦党的领导层提出观点,政府部门就能明白如何开展工作。

7.政府体制改革或许也会成为2013年全会的焦点

“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如是说。我们猜测李克强总理也认同这一点。从近期在北京与学界交流的情况看,我们认为2012至2013年改革派对改革战略的讨论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如何产生自我推动式改革──即政策改变能够为增长模式的其他改变创造动力。

我们相信这里的“杠杆”是政府体制改革。我们希望本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能够有一章节涵盖如下题目:

•精简政府机购。中国目前的五级行政体系中,每一级拥有自己的财政预算及人员编制。过去几年在900多个县镇推行的试点将这一体系由五级精简为三级(中央、省、县)。在这一领域,浙江省走在前列。精简政府裁减无用的重复职能部门并节省开支。中央或将逐步压缩市辖区和乡镇政府的预算自主权并逐渐推广至全国。一旦这些地方预算由中央其他政府部门管控,浪费性支出应会减少。我们注意到山东省正着手这方面的尝试。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自2013年9月起,山东省政府将允许县保留大部分新收缴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在此之前,全省所有税收都由省、市辖区和乡镇依据固定比率分享。该项政策意在加强当地政府的财权,提供资金用于当地公共服务支出,如教育、医疗卫生(目前基本由最低一级政府

县级政府承担),然后逐渐降低对中间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山东省现由郭树清主政,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同周小川、楼继伟共事。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主政山东省时所倡导的,该项改革的核心在于扭转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局面。据报道,国务院已批准若干项取消行政审批及许可要求。随着审批权力的削减,腐败的机会自然下降。

•为地方财政提供可持续来源。为保证县级政府能拥有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这或许需要允许地方获得税收(热议的房产税背后的考虑),同时割断他们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外,很多学者提出将地方政府当前的部分事权上移中央财政,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在初高中教育方面承担更多支出责任,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至少,中央政府应当增加对地方的资金拨付,鼓励地方将农民工纳入当地社保体系。

•创建受约束的预算制度,确保资金支出的效率。中国的政府预算普遍不够细致。并且常常滞后,缺乏预算监督机制。当前对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些好的建议包括:更为详实、透明的预算(想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先看下你的财政状况吧);建立中期财政规划,这样一来当地政府不得不为未来负债建立预算;进行政府资产审计(我们对地方政府资产的了解程度甚至低于对地方政府负债的了解程度);建立政府支出的独立评估体系;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体系。这一方面正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看来,官员绩效考核必须由看支出转向看结果,由看基建转向看政府服务质量。

•清理当前及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有望在未来三年正式推出,包括债务规模、还款来源、担保以及债务股本比等。相关数据将由财政部负责检验并监督。近期,中央政府官员明确公开表态,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清偿债务,不要指望中央出手相救。中央收紧地方融资平台信贷的举措看来已初显成效,已经触发了地方国有财产出售。

•创造途径让私人部门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与其通过地方政府的表外工具开展基建,不如思考如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基建中来。这需要通过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明确的合同来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公开化。

上述措施背后的核心思路,是限制地方一级行政力量参与经济、精简公务人员数量、制约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推动更多资源用于民生支出。所有这些都将进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8.国企改革仍是敏感话题,可能不会明确出现在今年的全会文件。

最近一次触发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全会是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该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它为民营企业的成长打开了一扇门,小型国有企业被出售,大型国有企业经历整合、上市,变得更加强大。1993年的三中全会对1989年之后陷入停顿的经济改革势头的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邓小平注视的目光下,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在国家控制下的资源配置中,市场是一个基本因素”,这标志着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划出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我们并不奢望国企改革的议题能够在2013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被明确讨论。这一问题太过敏感。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将是一项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而不是能够在会议文件中描述或简单直面就可解决的难题。问题的思路在于要改变国企的经营环境,国企要么适者生存,要么被淘汰。诸如提高公共服务价格、打击产能过剩(通过让银行远离某些行业)、推动利率改革以及对私人资本开放铁路、医疗等行业以引入竞争等政策都将改变当前国企优越的经营环境。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迫使地方政府出售国有资产。首批出售的酒店、商场及写字楼已然开始;我们预期第二波出售资产将涉及工业资产。将反腐调查拓展至更多行业(如医药、石油化工和电信等)或许将为更深层次的国企改革打开一扇门。为增强竞争力创造更大空间的举措(例如,通过中美双边贸易协定或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同样推动着国企改革的进程。

本次全会可能的结果(也是改革者的目标)是国企改革将不动声色地由其他改革间接推动。渐进式国企改革唯一的问题在于往往耗时过长,且结果无法预测。

9.总书记可能会在全会前夕赴地方考察调研,强调政策重点

2008年10月份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聚焦于农村土地改革。2008年9月份,胡锦涛总书记走访了安徽省小岗村,该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首次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下农民得以有效地经营自己的土地)。胡锦涛告诉当地村民,它们的土地经营权将“长期不变”,但当前政府鼓励农地流转出租。当年10月份召开的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土地流转、商业化种植、农业集体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农民工纳入城镇户籍等。今年,有关允许交易出售农村“建设”用地(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房)的话题激起了热烈讨论。激进一些的观点主张允许这类土地出售或出租给房地产开发商或工业企业,所得土地出让款直接返还到农民手中。

总书记似乎愿意到各地考察调研(我们还注意到经常没有人打雨伞)。我们期望今年10月三中全会前夕他会有一次赴地方的考察之行。2012年12月,他走访了深圳并明确地将此行与1992年改革前夕邓小平的著名的南方之行联系到一起。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表示:“中国的改革绝不止步,对外开放绝不止步”,他还表示,“我们应当敢于解决危险路上的困难与风险,敢于打破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既有利益对改革的阻挠所构成的屏障”。在习今年10月的考察之行中,人们将期待即将来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困难,会选择哪条道路,会拿哪些既得利益开刀。

10.改革已然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少有一点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类似,那就是关键的改革都已经开始。今年年初开始的反腐措施正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的权力正受到制约,一些价格正在放开(利率、天然气),在经济较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我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这些以初显眉目的改革趋势中扮演催化剂的作用,同时推动更多变革。

第三篇:10个你需要知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

3.某些三中全会影响深远

最常提及的一次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次会议标志着改革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通过很少具体的决议或改革细则,其重要意义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出来。

1976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最高领导层试图恢复中央计划经济以刺激经济增长。目标方案已经起草,投资计划已经设定,产量和价格单均已准备就绪。当时的重工业是命脉,涉及石油、钢铁及能源的约120个大型工程项目被选作引领经济复苏的先导。原本计划通过大幅增长石油出口而获得外汇收入用于支付进口所需的工程设备。然而,当1978年中国实际石油蕴藏状况变得清晰之后(石油储藏量远远少于预估),这项计划在1978年不了了之。当时120项投资计划预算投入为120亿美元,但1978年中国的总出口才仅仅100亿美元。

在那一年,邓小平(他1975年经济改革计划中的很多内容成为后来改革思路的基础)对华国锋任总理的领导层提出批评,并进行了一定的高层人事变动。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获得了胜利:华事实上偏离了权力中心,一个全新的经济改革战略提出并获通过。随后陈云也加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抓经济工作,并选择农业(而非工业)作为他的工作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人民公社悄然解散,家庭得以种植自己的土地并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具有争议的政策──允许农民自由耕种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中,下面我们还将会提到这一点。

4.某些三中全会令人稍感失望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促生了真正的变革而令人弹冠相庆,而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却被许多人认为以失败告终。2003年,胡锦涛和温家宝主政当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聚焦于经济“扭转失衡”及推动农村发展。我们认为随后的两个五年任期不应被认为是一个“丢失的十年”。2003至2013年间,农村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改善,社会保障基础得以重建,全国各地都获得发展,真正的中产阶层逐渐形成。然而,与江泽民/朱镕基主政时期(1989-2003年)相比,胡温在任期间没有实现大的制度改革。相反,21世纪初的中国发展仍由国企、城市住房建设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入世(WTO)改革所推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指出的许多失衡问题进一步加剧。随后,中央政府于2008至2010年间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时间过长加剧了经济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关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没有产生真正变革的原因迄今仍在探讨,对于当前执政者而言,可能的教训有三:一是宏大的政策目标须有详尽的规划细则支撑;二是执行机构(国务院领导班子)必须紧密参与;三是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层之间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

5.预期2013年的三中全会将宣告重大改变

2013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趋向于上述两种先例中的哪一种?我们并不奢望它能够实现1978年那样的根本性转变,也相信它不会像2003年那样令人失望。我们的信心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习和李在经济政策上彼此认同,都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2)、我们认为习在党内拥有足够的力量推行艰难的变革,这一点其上任或许难以企及。

(3)、全会议程经过广泛的思考及调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起到重要作用。

(4)、改革者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如周小川(央行)、楼继伟(财政部)、刘鹤(国家发改委),这应会有助于减轻反对的声音,尽管部门内部可能还会有阻力。

(5)、地方政府或会赞成改革议程的某些方面,例如,很多省份眼馋新近宣布的上海自由贸易区政策。

6.期待全会提出大的原则,而非细节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并不是讨论诸如房产税征收水平、应当拨出多少资金用于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未来五年哪些国企应当被私有化等细枝末节的地方。上述这些细节可以放在筹备阶段讨论,同时国家各部委或许已有自己的计划(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全会的关键在于给出清晰的改革的基本原则,以指导随后的政策细节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理论支持。

没有颁布改革细节或许会让使那些期待重大突破的人感到失望。然而与此相反,我们预期全会文件中的一或两个关键词将会被作为改革指导方针强调并广泛讨论。之前媒体报道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分析人士将仔细研究报告文件以评估市场在改革中能够获得多高的地位。这样一旦党的领导层提出观点,政府部门就能明白如何开展工作。

7.政府体制改革或许也会成为2013年全会的焦点

“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如是说。我们猜测李克强总理也认同这一点。从近期在北京与学界交流的情况看,我们认为2012至2013年改革派对改革战略的讨论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如何产生自我推动式改革──即政策改变能够为增长模式的其他改变创造动力。

我们相信这里的“杠杆”是政府体制改革。我们希望本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能够有一章节涵盖如下题目:

•精简政府机购。中国目前的五级行政体系中,每一级拥有自己的财政预算及人员编制。过去几年在900多个县镇推行的试点将这一体系由五级精简为三级(中央、省、县)。在这一领域,浙江省走在前列。精简政府裁减无用的重复职能部门并节省开支。中央或将逐步压缩市辖区和乡镇政府的预算自主权并逐渐推广至全国。一旦这些地方预算由中央其他政府部门管控,浪费性支出应会减少。我们注意到山东省正着手这方面的尝试。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自2013年9月起,山东省政府将允许县保留大部分新收缴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在此之前,全省所有税收都由省、市辖区和乡镇依据固定比率分享。该项政策意在加强当地政府的财权,提供资金用于当地公共服务支出,如教育、医疗卫生(目前基本由最低一级政府县级政府承担),然后逐渐降低对中间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山东省现由郭树清主政,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同周小川、楼继伟共事。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主政山东省时所倡导的,该项改革的核心在于扭转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局面。据报道,国务院已批准若干项取消行政审批及许可要求。随着审批权力的削减,腐败的机会自然下降。

•为地方财政提供可持续来源。为保证县级政府能拥有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这或许需要允许地方获得税收(热议的房产税背后的考虑),同时割断他们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外,很多学者提出将地方政府当前的部分事权上移中央财政,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在初高中教育方面承担更多支出责任,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至少,中央政府应当增加对地方的资金拨付,鼓励地方将农民工纳入当地社保体系。

•创建受约束的预算制度,确保资金支出的效率。中国的政府预算普遍不够细致。并且常常滞后,缺乏预算监督机制。当前对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些好的建议包括:更为详实、透明的预算(想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先看下你的财政状况吧);建立中期财政规划,这样一来当地政府不得不为未来负债建立预算;进行政府资产审计(我们对地方政府资产的了解程度甚至低于对地方政府负债的了解程度);建立政府支出的独立评估体系;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体系。这一方面正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看来,官员绩效考核必须由看支出转向看结果,由看基建转向看政府服务质量。

•清理当前及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有望在未来三年正式推出,包括债务规模、还款来源、担保以及债务股本比等。相关数据将由财政部负责检验并监督。近期,中央政府官员明确公开表态,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清偿债务,不要指望中央出手相救。中央收紧地方融资平台信贷的举措看来已初显成效,已经触发了地方国有财产出售。

•创造途径让私人部门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与其通过地方政府的表外工具开展基建,不如思考如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基建中来。这需要通过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明确的合同来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公开化。

上述措施背后的核心思路,是限制地方一级行政力量参与经济、精简公务人员数量、制约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推动更多资源用于民生支出。所有这些都将进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8.国企改革仍是敏感话题,可能不会明确出现在今年的全会文件。最近一次触发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全会是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该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它为民营企业的成长打开了一扇门,小型国有企业被出售,大型国有企业经历整合、上市,变得更加强大。1993年的三中全会对1989年之后陷入停顿的经济改革势头的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邓小平注视的目光下,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在国家控制下的资源配置中,市场是一个基本因素”,这标志着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划出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我们并不奢望国企改革的议题能够在2013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被明确讨论。这一问题太过敏感。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将是一项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而不是能够在会议文件中描述或简单直面就可解决的难题。问题的思路在于要改变国企的经营环境,国企要么适者生存,要么被淘汰。诸如提高公共服务价格、打击产能过剩(通过让银行远离某些行业)、推动利率改革以及对私人资本开放铁路、医疗等行业以引入竞争等政策都将改变当前国企优越的经营环境。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迫使地方政府出售国有资产。首批出售的酒店、商场及写字楼已然开始;我们预期第二波出售资产将涉及工业资产。将反腐调查拓展至更多行业(如医药、石油化工和电信等)或许将为更深层次的国企改革打开一扇门。为增强竞争力创造更大空间的举措(例如,通过中美双边贸易协定或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同样推动着国企改革的进程。

本次全会可能的结果(也是改革者的目标)是国企改革将不动声色地由其他改革间接推动。渐进式国企改革唯一的问题在于往往耗时过长,且结果无法预测。

9.总书记可能会在全会前夕赴地方考察调研,强调政策重点

2008年10月份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聚焦于农村土地改革。2008年9月份,胡锦涛总书记走访了安徽省小岗村,该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首次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下农民得以有效地经营自己的土地)。胡锦涛告诉当地村民,它们的土地经营权将“长期不变”,但当前政府鼓励农地流转出租。当年10月份召开的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土地流转、商业化种植、农业集体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农民工纳入城镇户籍等。今年,有关允许交易出售农村“建设”用地(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房)的话题激起了热烈讨论。激进一些的观点主张允许这类土地出售或出租给房地产开发商或工业企业,所得土地出让款直接返还到农民手中。

总书记似乎愿意到各地考察调研(我们还注意到经常没有人打雨伞)。我们期望今年10月三中全会前夕他会有一次赴地方的考察之行。2012年12月,他走访了深圳并明确地将此行与1992年改革前夕邓小平的著名的南方之行联系到一起。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表示:“中国的改革绝不止步,对外开放绝不止步”,他还表示,“我们应当敢于解决危险路上的困难与风险,敢于打破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既有利益对改革的阻挠所构成的屏障”。在习今年10月的考察之行中,人们将期待即将来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困难,会选择哪条道路,会拿哪些既得利益开刀。

10.改革已然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少有一点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类似,那就是关键的改革都已经开始。今年年初开始的反腐措施正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的权力正受到制约,一些价格正在放开(利率、天然气),在经济较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我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这些以初显眉目的改革趋势中扮演催化剂的作用,同时推动更多变革。

自贸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2013年夏天,中国政府在东海边又画了一个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贸区的三大背景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着以下三大时代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全球贸易竞争。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对于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如果整个国家要进去可能有困难,可以先让自贸区主动门户洞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自由投资和贸易,做一个对接的小窗口,并可以适当将其中的某些高商业标准映射到整个中国制造和服务业。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改革需求。不能说发达国家制定的所有游戏规则都是错误的,因不少规则符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升级的内在规律要求。所以中国须用积极态度对待,其中一些合理的规则同中国自身的改革方向是兼容的。因此还是得采用最小公约数原理,找到交集并推进自身的转型发展,同时借此规则消解掉大部分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最终建立国际通行的规则以尽量避免更多不合理的利益固化和路径依赖。类似当年加入WTO,也就是所谓的用“开放促改革”。如果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改不动,那就不妨开放多些、大点。因此,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本届政府力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第三个背景是人民币国际化。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貌似规模已经不小,香港现在官方口径8000亿,实际可能有1万亿,台湾也有4000亿,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中国确实是想这些人民币在海外多一点、飞久一点。但客观地说,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货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而构建回流闭环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基础和衍生)来容纳和吞吐。

目前上海最大的优势是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因此上海一定会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过去没有自贸区,资金进来的龙头要直接接到内地的资产市场,需要通过QFII管道或者借道贸易途径才能获取人民币资产。有了自贸区之后,就可以先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且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进行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自贸区的四项使命

简而言之,上海自贸区肩负四项重大使命。

一、贸易的自由化:即没有海关监管、查禁、关税干预下的货物自由进口、制造和再出口。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这里面最核心部件有两个,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另一个就是构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离岸贸易的最核心是解决跨国公司的资金管制问题,自贸区内企业允许搞一个国际资金池和国内资金池,当中设计有互联互通的管道。这样的贸易就是订单和资金环节是在上海完成的,货物未必经过上海的港口。

自贸区不会做成集装箱的堆场,并探索同大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错位竞争和协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进与自由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配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运金融交易平台,允许境内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和航运远期交易。在自贸区内将允许境外期货交易所指定或设立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一旦建成,将替代韩国釜山和新加坡LME仓库的部分作用。这些设计不仅会促进相关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行业(包括融资租赁、检测维修、审计会计等)的发展,还降低了跨国企业进行全球资源调配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的门槛和成本,将助力于自由贸易港的繁荣。

二、投资的自由化: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非禁即入,除了负面清单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这特别针对的是服务业: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六大领域全部开放。实践证明,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凡是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竞合的领域,都会发展较好、竞争力变强。因此自贸区内投资会大部分实行备案制,取消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等诸多限制。预期率先在试验区范围内改革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管理、工商登记这三个环节。而船舶运输、资信调查、融资租赁、检测维修、演出经纪、娱乐文化、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众多现代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性行业,都将对内外资实施公平的准入标准,欢迎国内民营资本和海外直接投资。

其实这应该也是正在进行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的预演,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实质性磋商。对外资的“国民待遇”将首次延伸至“准入前”,并不再依赖当前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来进行行政控制,用以交换美国对等的更透明的外资准入审核流程。这一点对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来说也是意味深长,目的是消解既有政府部门的审批权以及相应的设租、寻租能力。此外,投资也是双向的,鼓励中国资本从自贸区向海外直接投资。可能未来在自贸区,对外投资只需要备案。鼓励成立对外股权投资基金,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让自贸区同时成为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平台,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三、金融的国际化:其终极目的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过的一关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预期在自贸区内,投资和贸易相关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利率、汇率都是市场决定的,积极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可能具有有限牌照)。鼓励其建立综合交易平台,全面放开产品创新。也允许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去海外发债,拿钱回来之后可以贷款给自贸区里面的企业,并突破现有存贷比的限制。同时变革自贸区内企业外债管理方式,力图实现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以便建立跨国企业的全球资金管理中心。

未来自贸区金融方面的发展愿景是很大的,首先是初步实现香港、新加坡、澳门、瑞士、开曼、维京群岛等具备的自由贸易和离岸金融等功能,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同时考虑借助类似纽约的国际银行便利设施(IBF)、东京的JOM等的设计,培育在岸离岸分离型的金融中心(国际板),再通过建立适当的通道和管道(可以是额度、地域、账户类型、交易类别等),部分打通离岸和在岸市场,实现有限的互联互通,允许资金在一定的范围或者限额内相互渗透,建立分离渗透型(先单向再双向)金融市场。在风险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最终形成类似伦敦的,全面渗透型和内外一体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四、行政的精简化:自贸区将实施“一线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一线”指国境线,“彻底”被不断强调。因此自贸区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在现有的开放试点里,化繁为简,减少行政成本,提供一条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有效路径。可以预见,未来在自贸区内,质检工商等所有的市场行政管理职能都会汇总到一个机构,而分散在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也可能都并在一起只有一个金管局,所以真正意义的大部制改革完全可以在试验区里实现。其最终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透明度,并进行地方立法试验和履行投资者权益保护功能,这即是实践“小政府”的全新的执政理念,也是理清市场和政府最优边界的最新尝试。

自贸区的可扩展性和未来前景

那么自贸区的可扩展性和复制性又如何呢?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自贸区自身区域是否有扩展空间,28平方公里很小,现在做的很多文章其实是在28平方公里以外的。因此未来扩张是留有空间的,主要要看试点的效果,不排除未来自贸区会推广到浦东甚至是上海全境。二是其他地方自贸区会不会跟上,管理层是有可能会放出其他赛马来进行平衡和竞争,也有传言几个地区已经在上报方案,但短期内可能还有一些难度,主要是这一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的力度、尺度之大,难度之高,对于现有行政机构来说都有一个消化和适应的过程,如果短期内多次复制,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工作过度负荷,无法有效响应。

作为七大改革顶层设计,至上而下拉动新三驾马车的核心抓手,以及自下而上的全面积极试验和回应,上海的自贸区试验意义比肩甚至超越第一轮以开放促改革时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这是当下中国全力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是一两项税收优惠,也不是招商一两家骨干企业,而是机制和体制的真正全面创新和升级。这是一个完整的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它将创造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

本文作者邵宇是金融学博士,牛津大学John SWIRE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现任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分析师和固定收益负责人,著有《危机三部曲: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地缘政治大图景》。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训练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基本情况

1.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2.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公报)是什么?

3、本次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4.什么是“三中全会”现象?

5.如何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的总体介绍

1.全会“决定”的内容简介?

2.全会公报中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4.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6.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7.什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9.“2020年改革愿景”是什么?

10.全会决定要求深化哪六个领域改革?

答:①经济体制;②政治体制;③文化体制;④社会体制;⑤生态文明体制;⑥党的建设制度。

11.深化改革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④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⑦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三、全会决定核心内容的理解

全会决定重要的具体考点主要有: 1.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5.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6.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7.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 9.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基本情况

1.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答:2013年11月9日——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2.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公报)是什么?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次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

4.什么是“三中全会”现象?

答:这是我国的一种政治现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为5年,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任期内,大体召开7次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其中前3次的任务分别为:

一中全会:产生主要领导人,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

二中全会:确定国家机构的领导班子等;

三中全会:新领导班子推出他们执政的方向和战略部署。

因此,三中全会通常都很重要,是在前2次全会确定领导班子和领导机构后,本届新班子大政方针及其举措的具体呈现,通常决定着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家走向。比如,历史上的1956年的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大转折。5.如何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复杂深水区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成就巨大,国力猛增,但问题和矛盾也在积累,有的甚至举步维艰,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因此,它的许多针对性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其力度之大是改革开放35年来所少有的,产生的积极影响毫无疑问也是巨大的,所以有人将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相提并论,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的总体介绍

1.全会“决定”的内容简介?

答:全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共有2万多字,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首先,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总论。由第一部分构成,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

第二板块:分论。由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

第三板块:第十六部分构成,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建议阅读该“决定”全文)

2.全会公报中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答: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经济体制改革。6.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处理好政府的市场的关系

7.什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答: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联、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8.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9.“2020年改革愿景”是什么?

答: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0.全会决定要求深化哪六个领域改革?

答:①经济体制;②政治体制;③文化体制;④社会体制;⑤生态文明体制;⑥党的建设制度。

11.深化改革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④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⑦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尽快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二,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即大约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些都 5 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会决定核心内容的理解

全会决定重要的具体考点主要有:(1)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5)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6)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7)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9)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如何“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答: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尤其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第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第三,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第五,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第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这就是说“非公有制”的地位得到提升,可以说与“公有制”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此,体现了公报中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所以,这是市场经济的公平。

5.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市场作用由以前的“基础性”,变成现在的“决定性”,尽管仅为两字之差,却是本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再上台阶的具体体现,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它区分出的是对政府和市场的新定位,所谓“市场的归市场”,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的方向性信号是政府应该扮演好仲裁者的角色,主要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市场失灵,包括民生领域发挥主体作用。6.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意义是什么?

答: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纠结在一起,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因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7.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答:因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国力增强,国内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国家层面的专门机构来加强领导;同时,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也需要成立这样的机构。7.如何理解“ 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答: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次全会有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有:第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也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时代要求;第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包括废止劳动教养,严禁刑讯逼供等。

3.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生态文明,①必须建立体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②划定生态保护线,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会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之南和行动纲领。

二、重点把握的知识点

1.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①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②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③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④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①实现党的十八大庙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③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毛肚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必然要求)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伊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四句话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2020年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的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只是、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个“让”)注意六个“紧紧围绕”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7.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经验

①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方向②用于推荐理论创新和时间创新③以人为本④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8.新机构

①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党的角度)

②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的角度)

9.重要新提法及必须把握的提法

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增加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⑤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内在要求。

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简历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⑦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⑧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⑨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简历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⑩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下载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6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6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

    唐任伍:我国民生领域处在由民生保障向民生改善过渡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唐任伍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 (万鹏)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新时期、新阶段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感悟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

    十八届三中全会整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班级:赵悦航姓名:赵悦航学号:1101080516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这一段时间一直都在接受党的教育,并高度关注党的动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本年度党的大事......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举国瞩目的第于本月九号在北京召开,仿佛三十多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历历在目,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正是自此拉开大幕。如今,三十几年已经过去,“改革开放”再次被提到新的日程中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公报摘要】 公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

    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首先,通过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