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列宁学习方法
关于列宁《淡淡辩证法问题》的学习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是列宁哲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篇文章写于《拉萨尔<赫拉克利特哲学>一书摘要》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之间。其间所谈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同样所涉及的内容是由列宁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全文只有近3000字,却寓意深刻,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入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列宁写作这篇文章是时间正直一战爆发,而他本人是处在流亡状态。为了配合时代的需要,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研究内容也是朝向着服务于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文章的满足了两方面的需求:
一、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
二、为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需要。特别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的需要,因为列宁为了彻底揭露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即已堕落而产生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论辩论的实质和目的,划清真假辩证法的界限,列宁认真研究了辩证法。《谈谈辩证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到列宁阶段的重要标志。文章所涉及的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第一部分而言,列宁的文章中体现了对立统一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它的本质内容。并进一步的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是区分辩证法和主观主义、怀疑论、诡辩论的试金石,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就第二部分而言,列宁就唯物辩证法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方法入手,详细的分析了人类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认识知识的4个阶段,他是用认识是一个圆圈的方式来将这4个阶段看做是4个圆圈来进行说明的。特别要说明的是第三个圆圈即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对伽桑狄(斯宾诺莎?)。列宁在斯宾诺莎的后面打上了问号,他可能是看到了斯宾诺莎在否定伽桑狄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之后,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了笛卡尔的唯理论。就这个问题他可能觉得还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的连续的几段文章,列宁再次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并深刻的剖析了卫星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最后是说明了唯心主义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之所以值得我们去反复研究,我认为是因为列宁对辩证法的分析在他的时代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巅峰,并且他的研究具有时代的延续性,即不仅仅适用于他所处在的时代。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同样依据我们所已经解读过的《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两个部分来说明,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辩证法。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规律也是一个渐进的规律,承认并认同对立统一规律是正确认识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先决条件。对立统一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是说明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发展的本质。只有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方法出发“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就我们自身而言,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样是符合这一点的。在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上面我们所应该注意的也是辩证的去思维,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并理解与解决它。同时,辩证法也为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护航,因为正确的理
解辩证法,可以避免我们陷入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的误区。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观的错误范围。将一些概念的灵活性变为主观上的任意性。
第二部分的内容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要用“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的方法。这样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我们所摈弃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矛盾作用的过程,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冲理性认识回归到时间,是一个相互交错、循环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的某一点加以夸大和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我们一直强调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和提醒我们不能陷入唯心主义。其根本是因为卫星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类认识这可大树上生长出来的,人类是产生唯心主义观念的载体或根基;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应,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法,会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向歧途,所以,它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根本意义在于,反对唯心主义,客服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们只有自觉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逐步达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真理认识。篇二: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对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呢? 6 李政道的“从画地图说起······” ——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著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于1984年5月2日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学座谈时说过:“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当时李教授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
“我是。”一个少年大学生答。
“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李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现在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不过,并不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大家说,他们俩,哪一个地图画得好一些?”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当然是他画得好一些。” “大家说得对!”李教授很兴奋。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他们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
李教授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上来,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7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
—— 学习应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也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篇三: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
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篇四:聪明人的100条学习方法
聪明人的100条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1.读得慢,长期下来读得少。2.阅读中有30%~50%都是没用的。3.敲打节拍来避免大脑阅读出声,以刺激皮层,但不可依赖过多。4.情绪是可以操纵的,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行为才会改变。5.预习学会20%,上课学会50%,回顾学会100%,复习时应无新知识。6.写下问题,越清楚,得到的答案也就越透彻。7.先背佐证或例子,有些抽象概念是要一定积累才能理解的。8.跟同伴一起学,讨论能减少偏差。9.给大脑0.5~9小时来处理信息,再回顾才会有新收获,不要在难点上停留。10.锻炼左手。
11.随身携带相机或小本子,记录灵感,如音乐写作或绘画。12.把大事化为小步骤写在to-do list上,会更有成就感,效率也更高。13.长时间学习后立即睡觉,大脑才能在睡眠中处理和加深知识。14.倾听微弱的声音能提高注意力,每天练习3分钟。15.新词用了7次才真正算自己的。16.学会寻找情绪高昂的物质来驱动自己。17.利用空闲的等待时间来做事,随身携带书籍,手工或电话单。18.每天做件不愿做的事。
19.多敲打手指,刺激神经,延缓大脑衰老。20.自己跟自己对话。21.要学一本书,20%是书的观点,能延伸80%的知识是真正的学习。22.提前粗略自学2年后的知识,能让现在的学习轻松不少。23.灵感往往不是新的,它只是几个旧点子的合成品。24.紧张时肾会积尿,身体供水不足会导致大脑发挥失常,考前试着喝点蔬菜汁或水果汁。25.学会腹式呼吸。
26.养成记关键词的习惯。27.多总结。
28.做思维导图/心智图。29.从整体上记忆和理解。
30.大脑有忘记痛苦的特征,学习时要保持良好心态。31.多说话,并提高话语的质量。32.带病用脑会对大脑造成损害。33.小学课文里列宁和椅子的故事,暗示的正是列宁会速读,而且记忆力惊人。34.利用吸引力法则: a)你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b)你会成为你心里想的最多的那种人,你也会拥有你心里想的最多的东西。相似的吸引相似的。
c)你在心中见到的,将会成为你手中得到的。35.学会速读:阅读就像骑自行车,骑到一定速度才能骑得好,骑得顺畅。36.高速大量的输送知识,俗称吞鲸式读书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让大脑更灵活。37.众多技巧之一,去“做”,绝不要期待任何“结果”。38.一时一事,花5分钟也好10小时也好,一口气做完。39.优柔寡断是严重的浪费时间,不要超过60秒。40.把工作分成小部分做,会有分心的危险。41.工作越努力,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休息就越有效果。42.摄取肉类容易分散精力。43.勤于模仿,如手段,技术和语言,别人做事时不要躲得远远的。44.自我讲授,像老师教学一样把资料概述出来,疑点会变得清晰。45.每天学习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46.漩涡效应:错误往往会接二连三地犯,保持平稳心态。47.持续分析,反馈,突破。48.读书分类,读法也分类,如细读,浏览等。49.对生活观察入微。50.不要问:“为什么我失败了?”,而应该问:“我做了什么?” 51.将不类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52.技能不是持久的,不练习,它每天都在退步。53.大脑更喜欢图像。
55.起床后做做数学题或别的钻研游戏,能使大脑迅速清醒。56.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57.把思考内容画下来。
58.自己说话录音,倾听不足。59.每天做件没做过的事。60.想得复杂,概述简单。
61.与潜意识交谈的最佳时间是睡醒后。62.回忆细节。
63.做日程表,缩短工作时间让大脑产生压迫感来提高效率。64.学习时间随着年龄增加会越来越少。65.把问题用另一个角度重复一遍。66.记单词时记不起来就看答案,不然大脑会“习惯性”忘记。67.物归原位,井井有条的生活不会让你被琐事困扰。68.加速形成概括力。69.闭眼在屋里走。
70.用双重目标,最低目标和理想目标。71.思考弦外之音。72.翻扑克牌锻炼运算。73.不熬夜。
74.每天喝水至少1500毫升,许多头痛都是缺水引起的。75.每天认识一位不同的人。76.慢慢做,但要做得精确。77.画效率/时间曲线表。
78.转移注意力是拒绝诱惑的根本。79.思考因果,关联,相对关系。80.反拖延技巧之一,做什么都要有一个理由。81.外向即人格魅力。
82.阅读时区分知道和不知道的,避免浪费时间。83.记知识点比理解概念要简单,知识点记多了潜意识便会逐渐形成概念。84.想到就做,不要延缓。85.累了立即休息。
86.用字母简写作笔记,加快速度。87.把重要的课程录下来或照下来。88.上课时端正坐姿,打开书本暗示潜意识保持开放状态。89.坚持,专注,重复。90.感受身体讯号。
91.饮食健康,早有蛋白质晚有纤维。92.趁精神饱满先解决难题。93.每天花10分钟写随笔,不要停顿。94.去了解习惯体系。
95.不要压制欲望,化解它。96.微笑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紧张和愤怒极有效。97.意志力=精力=可以强化。98.多问为什么。
99.推迟情绪,立即行动。
100.善用表格。篇五:列宁遗嘱中的学习
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3月上旬,病榻之上的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苏维埃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一系列深入思考,口述了《日记摘录》、《论我国革命》、《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和《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5篇文章。学界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晚年思想”或“列宁的政治遗嘱”。1923年1月23日,列宁在病中口授的《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一文,提出了加强国家机关建设的一些设想。事后,列宁感到言犹未尽,于是又向秘书口授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该文载于1923年3月4日的《真理报》第49号上。这一篇长文涉及改组工农检察院、改革国家机关、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世界形势等重要内容。特别是围绕怎样改革国家机关,列宁展开了深刻的论述。列宁将改革国家机关提高到“只有改革国家机关,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高度,给出了改革国家机关应该遵守一条规则即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怎样做到质量高些?列宁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任务。改革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学习,就是要全面掌握新事物,自觉摒弃旧事物。列宁在文中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在非常迅速地跃进,另一方面在实行细小的变革时却又过分地缩手缩脚。例如,苏维埃俄国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上是极端革命的,而在尊敬上司、遵守公文处理形式和礼节上,革命性往往被最腐败的因循守旧的习气取而代之。列宁认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英勇非凡的特征,也有害怕极小改变的心理。由于旧东西不会很快被消除得无影无踪,而新东西也不会马上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总有一部分人死死地抱住旧的东西不放,或者充其量对旧的东西作一番改良,所以,真正伟大的革命来得愈猛,这类矛盾存在的时间就会越长久。因此,我们必须记住,为了建立这样的机关,应该花上许多许多年的时间,不断地学习,长时间地学习。
列宁明确指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和全面的三维过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学习,还包括社会实践中的学习;不仅是教学活动,更是研究活动;不仅是对正确经验的获取,还是对错误教训的规避。因此,列宁在文章中要求,学习完以后要检查,要仔细深入地去理解已经学过的东西,使其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而不能把学问变成僵硬机械的教条。列宁在这里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要仔细深入,要联系实际,要指导实践。他认为,这种要求是向一个决心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应该提出的恰如其分的要求。面对有些人把学习和业务结合起来是否合适的质疑,列宁在文章中告诉大家,必须到高级劳动组织研究所去学习,并不是指学校式的学习,或者说不仅仅限于学校式的学习,应该把学习和业务结合起来。他所说的“学习”包含着某种半玩笑式的手法、巧计、花招等等。他希望苏维埃国家机关不要像西欧一些国家那样,官气十足,庄严堂皇,对这种意见感到大惊小怪,嗤之以鼻,而要认真讨论一下诸如此类的建议,用巧妙、策略的手段去揭露那些可笑的、有害的、半可笑的、半有害的东西。
列宁的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为什么单讲这篇“政治遗嘱”中的“学习”呢?正如列宁在上面所说的那样“学习要和业务结合起来”。我们阅读和推介经典著作也应该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实践和党的理论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强调要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抓紧形成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列宁在这篇文章中关于学习的上述几条原则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篇:列宁名言
列宁名言
1、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
3、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4、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5、贻误时机或张惶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
6、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
7、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8、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
9、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10、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11、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12、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
13、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14、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
15、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16、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17、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18、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19、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20、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21、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22、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
2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24、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25、在历史急剧转变的关头,往往连先进的政党也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新的局势而复旧的口号,这些口号在昨天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已经失去任何意义。
26、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27、患难识朋友。
28、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列宁名言
29、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30、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31、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列宁名言
32、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33、免难识朋友。
34、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35、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第三篇:列宁读后感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1)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篇二:《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
《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
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18年到他去世时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通过列宁对于个人感情的控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通过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随便动怒于人,不随便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态去应对,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告诉我们对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游刃有余。
本书作者笔下的列宁具有英雄造就时势的观点,断言假如没有列宁本人就无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建立。无论这样说会不会过于武断,都可以看出列宁自身的果断和魄力。沙皇和克仑斯基的垮台是由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整个国家的瘫痪和混乱,而混乱的时代正是需要一个铁碗专制的人物来控制局势和重建秩序,那本质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谁有强力的手段谁胜利。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列宁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本书中所介绍的很多章节,都透露了列宁当时所面临的一种尴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违反正统理论的实用主义做法,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和约,显示的是与其理想和宣传相反的行为。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列宁是有两个心的,一是作为思考者,一是作为行动者,而且两下并不冲突。其实列宁不过是把目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说过,不怕弄脏自己的手,不要怜悯而是要敲打人们的脑门,人们生活在地狱里却不自知。列宁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篇三:列宁著作读后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文中的主要观点有: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是关于国家的功能的命运;另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
一、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
1、国家是否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 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2、国家是否具有调节国际间冲突的功能?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3、国家是否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以色列国的建立 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4、国家是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5、国家真的会“消亡”吗?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篇四: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研1024班 1005041188 通过1922年12月1日,列宁的病情急剧恶化,右臂和右腿不能活动。他清楚的意识到病情的危险,决定把他认为的“最重要的”的想法和考虑口述出来。他以“完全拒绝治疗”的“最后通牒”迫使医生允许他口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从12月23日岛1923年3月2日一共口授八篇著作。其中《论我国革命》是在1923年1月17日口授的。
《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在文章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中,列宁主要说了三点内容。首先,就是他对于苏汉诺夫的错误观点的批判。他批判了国内的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曲解。文章中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列宁强烈的批判了这些人对于那种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作为唯一的论据,来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由于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严重争论的。他们认为俄国的农业强于工业,而工业的普及范围还很低,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俄国在民主革命之后,必须“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当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成熟起来”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些人认为,列宁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分析,他们就认为经济落后是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总的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国家必须要向西欧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了,工人无产阶级成了全人口的多数并且成熟起来了,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这样的看问题,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自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迂腐到了极点,在文章中,列宁旗帜鲜明的说到:“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 苏汉诺夫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列宁认为,苏汉诺夫他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讲究的从实际出发,而是公式化的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苏汉诺夫的观点在于“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言外之意就是俄国没有客观的经济前提,不该搞十月革命,搞了,就是违反规律的,以此来反对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革命。
然后列宁反驳了这一观点正面的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特殊性。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又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列宁断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这就是说,俄国革命体现出的新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一般性又在特殊性之中。因此,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从这个观点看,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完全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在在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这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仅仅根据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已经不够了。“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所谓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已经成熟到发生革命的程度,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文中,列宁尖锐地指出:“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有条件实现象马克思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曾作为一种可
能的前途提出来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列宁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说明了列宁认为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俄国所改变的,只是它的发展顺序而已。俄国不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而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抓住历史机遇,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而后利用这个革命所创造的条件,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总总之上的列宁的观点都是表明,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于此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有帮助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起来,而后再进一步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样会丧失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在国际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共产党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后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仍然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30年的历史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的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对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总结《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谈到苏汉诺夫们的阶级特性和思想特点。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改良主义者怯懦地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认为资产阶级关系是不可逾越的极限。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对社会革命格格不入,视为畏途。列宁通过种种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彻底的反驳了他们的教条化观点。
在列宁看来,世界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这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进行国家建设,俄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列宁用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有深远影响和开创意义的。篇五: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1)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
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第四篇:列宁简介
列宁简介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关于列宁受诚实教育的故事
列宁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他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母亲并没有马上指责小列宁,而是在以后的三个月中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终于有一天,小列宁承认了自己所做的错事并且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的笑了。
小列宁的诚实正是“信用”的一种表现,社会上虽然有很多不诚实的例子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想至少诚实会让人的心理平静,那些以欺骗别人而获取利益的人肯定内心都会不安的,他们会担心什么时候被人举报,什么时候警察会突然出现在门口.我想这便是我们俗话中常提到的一句:损人不利己。
列宁吸烟的故事
列宁上大学时开始吸烟。列宁的母亲是医生的女儿,她懂得吸烟的害处。她对儿子吸烟上了瘾感到很伤脑筋,曾多次叫列宁戒除这一不良嗜好。开始,列宁面对着母亲的劝告只是微笑着说:“妈妈,我是健康的,吸这点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母亲疼爱儿子,她想了许多办法叫儿子戒烟,可都没有效果。后来,她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有一次,母亲对列宁说:“孩子,我们是靠你父亲的抚恤金过日子,抚恤金是不多的,每一样多余的花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你吸烟虽然花费不多,但日久天长,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假如你不吸烟,那对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那时,俄国的纸烟并不贵,母亲是为了叫列宁不吸烟才这样说。
列宁听到母亲的话,很受感动。他对母亲说:“好好,您说的这些过去我没有考虑到。好!从今天开始,我不吸烟了。”列宁说完,把口袋里的烟掏出来放在桌子上,不再摸它了。
第五篇:列宁读后感
列宁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列宁读后感。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矗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在整个革命的历程中还展现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对普列汉诺夫的欣赏他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尽管普列汉诺夫确实放弃了与他的合作而背叛革命走上了支持资产阶级的道路,可是列宁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他的能力和身上的品质,他依旧再次对普列汉诺夫进行了邀请,可惜,这次的邀请却失败了,想必这给列宁和其他革命者带给了遗憾。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历史的帷幕一层一层地拉上了,一个充满革命、创新、剑气的激荡人心的伟大时代慢慢地虚掩在时间的隧道之中,读后感《列宁读后感》。列宁――俄罗斯人民伟大儿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虽然长眠了,但他那经天纬地的不朽业绩、博大精深的光辉思想、富有磁性魅力的伟大人格,不仅被凝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而永垂千古,而且成为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社会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寻求正义、自由、平等、真理和解放的永不衰竭的源泉。正像1895年列宁曾引用父亲伊里亚生前所喜爱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一首诗来悼念革命导师恩格斯一样,这首诗也成了人们怀念他的一段“悼文”: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
(1)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