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
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
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看书)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生自由说)
6、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7、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生读。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读出来什么了吗?(凄凉、悲伤)
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之情。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是——诗人自己。(板书“动客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生:儿童。(板书)师:那么儿童在—— 生: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生议。
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静思细读)。
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师范读,指导生读,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六、拓展延伸,提升思想。
收集相同主题不同诗人的诗词,学生诵读加深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离乡求学,久居外地不能回家,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时,他们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1、解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更加想念亲人;“忆”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2、了解作者,背景: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谁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3、初读感受:你们预习的真好,课前预习对我们学习新课很重要。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漂泊他乡,孤身一人在外,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
(1)师范读,要求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2)生自读,要求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字词。
三、自主识字,解决生字词。
1、生自主识字。小组内自主合作识字。
2、检查字词。重点解决易读错的,如:茱萸的读音和写法;汉字书写重点重点强调“插”的写法,范写。
3、生字读好了,我们把它们送回课文,看看你能否把诗读得流利,读出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生自己试读。
4、师指导学生读出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件)
二二三的节奏:
四三的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古诗有它独特的韵律,节奏,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节奏,就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你们读得很棒,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诗人很孤独)
你从哪里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引导生抓“独”和“异”字来体会。
体会“异”字: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字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再次感受诗人的孤独。
体会“独”字:①你对这个“独”字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2、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才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孤独寂寞的心情呢?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身在异乡的他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化作他笔下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
2、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句诗道出了多少异乡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勾起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吗?
当中秋佳节来临,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一定会对着空中的明月默念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___”
当端午节来临,远在外乡的人们,也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同样会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____”
师小结: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思乡游子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的心!
4、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诗句,让我们同他一起感伤,一起思念,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说诗意)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5.、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
6、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3、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
第二篇: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
执教人:陈 露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古诗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2、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诗人、晓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夜书所见》,它是我国宋代诗人叫叶绍翁写的。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夜书所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材料、解题
1、课文挂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朗读诗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将夜晚所看见的情景写下来。)
3、简介诗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
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指名读: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诗的节奏。
(1)后鼻韵母:声、江、上、风、情、灯、明
翘舌音:声、知、儿、织、深
(2)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容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师指导: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在读的时候,语速可舒缓些。诗的后两句感情明显有所舒解,读的时候,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
5、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趣味活动。
1老师说出句子的前两个字,学生答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读某句诗,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 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 寒声孤独、寂寞
感: 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背诵自己知道的思念故乡的诗,如:李白的《静夜思》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交流自己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走进作者。
二、初读感悟。
1、提示朗读古诗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播放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读古诗,边用笔画节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合作学习。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五、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5、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课堂总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八、作业设计。
1、联想自己的父母,用“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课后交流。
2、背诵古诗。
3、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课后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指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生自由说)
6、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7、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生读。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读出来什么了吗?(凄凉、悲伤)
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之情。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是——诗人自己。(板书“动客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生:儿童。(板书)师:那么儿童在—— 生: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生议。
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静思细读)。
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师范读,指导生读,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六、拓展延伸,提升思想。
收集相同主题不同诗人的诗词,学生诵读加深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离乡求学,久居外地不能回家,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时,他们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1、解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更加想念亲人;“忆”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2、了解作者,背景: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谁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3、初读感受:你们预习的真好,课前预习对我们学习新课很重要。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漂泊他乡,孤身一人在外,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
(1)师范读,要求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2)生自读,要求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字词。
三、自主识字,解决生字词。
1、生自主识字。小组内自主合作识字。
2、检查字词。重点解决易读错的,如:茱萸的读音和写法;汉字书写重点重点强调“插”的写法,范写。
3、生字读好了,我们把它们送回课文,看看你能否把诗读得流利,读出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生自己试读。
4、师指导学生读出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件)
二二三的节奏:
四三的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古诗有它独特的韵律,节奏,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节奏,就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你们读得很棒,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诗人很孤独)
你从哪里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引导生抓“独”和“异”字来体会。
体会“异”字: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字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再次感受诗人的孤独。
体会“独”字:①你对这个“独”字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2、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才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孤独寂寞的心情呢?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身在异乡的他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化作他笔下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
2、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句诗道出了多少异乡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勾起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吗?
当中秋佳节来临,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一定会对着空中的明月默念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___”
当端午节来临,远在外乡的人们,也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同样会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____”
师小结: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思乡游子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的心!
4、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诗句,让我们同他一起感伤,一起思念,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说诗意)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5.、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
6、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3、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
第四篇: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石东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3、能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
2、诵读诗句能感受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和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让学生看课件感受新诗。
2、介绍诗人。
3、读题、解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为了突出“夜”和“见”字)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生掌握朗诵古诗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分小组交流,借助课文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3、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情。
5、感情诵读全诗。
6、请学生跟着课件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学会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五)拓展活动
请学生说出当你有家人或亲人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会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 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 寒声
感: 动客情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复习背诵《夜书所见》
二、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三、初读感知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通顺。
2、教师指名读。再听录音,读准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情?(忆)
围绕“忆”字,你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四人一组思考,交流你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学习方法自学。
3、让学生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如:第一句诗。
突出独、异、倍。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现在独自一人在外面,多么遗憾
呀。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会在思念着诗人。现在,就请大家
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4、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活动
1.今天就是重阳节,我们也会想念远在外地的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遥
登高
遍
少一人
10、《风筝》教学设计
石东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心、依然”等13个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内容,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课前预习,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教学重难点、关键: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课件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纠正后鼻韵母、平舌音。
3、学生读要求掌握的词语,能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要求学生划出“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句子,反复诵读。
5、引导学生发现、质疑:读这些句子后,你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
(三)细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朗读,老师提出思考: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2、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齐读全段。
(四)课堂练习
1、小组合作,出示生字,认真读字,组词。
2、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老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放课件,让学生再次感受放风筝时的高兴心情。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请学生选择1~3段中自己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三、细读课文,体悟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进行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这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快场面。
3)品味课文内容,用心去读,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们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2、引导学生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3、小组合作,能发现“我们”的心情变化吗?
4、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你能找出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或难受的词句?
5、学习第五~八自然段。教师引导:当风筝断线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细细品味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理解。
四、课后拓展,亲身体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风筝,到空旷的地方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当中的快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
充满憧憬
却快活
放风筝
拼命奔跑
找风筝
随头丧气
继续寻找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