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4 06: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篇: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切实化解和消化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建立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关于贷款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贷款业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司贷款业务特点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贷款风险全程管理,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类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贷款质量。

第三条 贷款风险管理原则,贷款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贷款风险管理一般原则与贷款业务实际相结合;

(二)实行贷款风险性质和历史成因分类管理;

(三)坚持贷款风险管理权责相结合;

(四)坚持把封闭管理措施纳入风险管理。

第四条 本制度适用于办理的各项贷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贷款风险划分

第五条 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是指在贷款业务运营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银行可能遭受资金损失。按照风险的划分原则,结合贷款业务实际,贷款风险主要划分为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六条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等政策和特定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执行政策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第七条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根据借款人自身经营需要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灾害和道德因素等原因的影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响,不能或不愿意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第八条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公司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失效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可能造成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公司内控制度和治理机制缺陷及内部员工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信贷政策超越权和道德因素等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的风险。

第三章 贷款风险预测

第九条 贷款风险预测。贷款风险预测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贷款风险预测是贷前调查、审查的重要内容。风险预测结果是贷款是否发放、贷款期限确定、发放额度控制、贷款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

第十条 政策风险预测。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贴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情况为依据,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第十一条 经营风险预测。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分别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风险性质及程度进行识别和预测。

(一)定性分析预测。主要是指通过借款人内容各有关因素以及与借款人贷款偿还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和现象的不确定性分析,预测贷款风险。定性分析预测主要包括借款人法人代表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信誉程度和发展前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特定行业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变化、价格震荡等情况;各种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或诉讼、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的分析。

(二)定量分析预测 主要是依据借款人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预测借款人经营风险主要采用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项目评估、贷款风险度计量以及贷款风险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分评定主要是根据借款人财务指标设臵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划为不同分值,根据分值划分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识别贷款风险程度。贷款项目评估主要是通过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对借款人财务指标和投资指标、筹资成本、项目效益测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等量化指标评估,综合评价项目贷款风险。贷款风险度计量主要是通过设臵贷款风险权重,计量贷款风险程度,量化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敏感性分析是指贷款风险的主要或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测定和判断其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

第十二条 操作风险预测。主要依据贷款公司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员工是否具备所承担职责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执行信贷业务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风险管理是否覆盖贷款操作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手段等。

第四章 贷款风险预警

第十三条 贷款风险预警是指在贷款操作和监管过程中,根据事前设臵的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所发出的警示性信号,分析预报贷款风险发生和变化情况,提示贷款要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贷款风险预警包括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微观预警是根据各种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判断单个借款人或单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性质。宏观预警是在微观预警的基础上,通过对贷款风险分类监测,依据贷款组合风险分析,综合评价贷款质量状况,判断全行或地区或行业的贷款风险程度(宏观预警详见第七章)。

第十四条 政策风险预警。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公司贷款密切相关政策调整、政策性资金来源地落实和承诺保证变动、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异动,应当作为当前政策风险预警的主要信号和监测的重点。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做出反映。

第十五条 经营风险预警。主要通过财务预警信号、市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和其他预警信号反映。

(一)财务预警信号。财务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金流量等指标低于行业水平或有较大变动。

(二)市场预警信号。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贷款上限和贷款支持价格上限面临挑战;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

(三)行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违约记录,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违规开立存款账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借款人贷款展期次数增加,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变动,法人代表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发生违规违纪行为,主要股东或关联企业发生较大调整,改制改组不规范,担保物品价值下降或担保撤销,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

(四)其他预警信号。主要是可能发生各种影响借款人经营水平的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等。

第十六条 操作风险预警。主要通过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信号反映。操作风险信号一般包括贷款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贷岗位责任不明确、信贷档案不规范、客户信息资料不全面及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对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贷款担保、不按规定用途或超权限发放贷款;贷款“三查”或审贷分离操作不规范、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匮乏、借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文本遗失或失效、数据统计失真、风险预测失误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行为和工作失误等。

第十七条 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系统。要建立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相一致的预警体系。要运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客户信息系统,行业或行情信息分析系统、信贷监管系统,特别是粮棉库存监管系统等信息,对贷款运营各环节和各种状态下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识别、反馈,对影响信贷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并制订处臵方案,落实各环节的责任,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五章 贷款风险控制

第十八条 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在贷款发放前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贷款发放后,收回前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扩大和恶化。应对不同性质的贷款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也可以对同一种类贷款风险同时采取多种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条 实行借款人贷款认定制度,应当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经营效益、资信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及贷款风险程度进行贷款资格认定。

第二十条 实行有效地贷款管理办法。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分别实行授信管理、逐笔核贷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授信管理。通过核定借款人一定时期内的授信额度,集中同一控制借款人信用风险。根据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状况分别实行内部授信和公开授信。结合公司贷款业务的性质和贷款的特殊要求,确定借款人的基本授信和特别授信。

(二)逐笔核贷管理。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性质及程度,对不符合授信管理条件的,继续实行逐笔审贷、钱粮挂钩、购贷销还的贷款管理制度。

(三)项目管理。对各种专项贷款,要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对贷款项目进行立项、评估、审批、实施、验收、评价的管理过程,以确保贷款项目的成功。

第二十一条 选择有效的贷款方式。应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分别选择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式。选择信用贷款方式的借款人,除另有规定外,原则要有相应的风险补偿和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并分别采取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和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的方式。

(一)贷款担保。对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较多的贷款,可以按照有关管理制度,分别采取贷款保证、抵押、质押担保方式。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二)贷款风险补偿管理。对借款人自主经营粮棉油等用于农业的贷款需求,但又不具备发放担保贷款的相应条件,可以采取贷款补偿金方式,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借款人在贷款前,提供符合有关自筹要求的收购(调入)粮棉油价款一定比例的补偿金,存入指定的贷款补偿金存款账户。补偿金在贷款本息未结清前,不参与借款人的购销经营活动,专项用于弥补收购(调入)粮棉油产生的风险。借款人还清贷款本息后,全额退还补偿金。

(三)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可以根据贷款种类和性质,确定 借款人自有流动资金比例最低限额。

第二十二条 严格执行贷款操作规程。实行贷款审核和贷款审批授权制度,按照贷款“三查’程序规范操作,签订借款合同,确保要素完整,合法有效,规避操作风险。

第二十三条 完善库存监管制度。根据收购农产品资金贷款的特点,制定库存监管制度,对借款人粮棉油等库存实施有效监管,控制贷款风险,坚持实行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报账制度、库存检查制度和货款回笼制度。定期检查或抽查责任人的管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十四条 加强对贷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稽核,以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做到规范和及时操作。

第二十五条 鼓励借款人投保。鼓励借款人对库存粮棉油等商品和其他符合保险规定条件的财产办理保险,转移贷款风险。

第二十六条 防范和控制借款人改革改制风险。对借款人实行合并、分立、股份制改造、破产等涉及公司债权的改制行为,要全程参与,落实贷款债权,防止借款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对需要办理债务转移手续的,要规范签订债务转移协议,确保债务落实手续合法有效。

第六章 贷款风险化解

第二十七条 贷款风险化解是指对已发生的贷款风险,应根据风险的种类、特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采取财政补偿、补偿金抵偿、抵(质)押物变现补偿,以资抵债、保险理赔、依法诉讼、呆账核销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贷款损失。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 对已经发生的政策风险,应及时向政府汇报,以政策为依据,督促按政策规定落实补贴政策和消化计划,消除贷款风险。

第二十九条 对已经发生的经营风险,应采取补偿金抵偿、向保证人追索、处臵抵(质)押资产、以资抵债、保险理赔、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措施,化解、补偿贷款风险。

(一)用风险补偿金抵偿贷款本息。当借款人销售库存粮棉油发生差亏损、贷款本息不能全额偿还时,要将借款人风险补偿资金作为贷款的偿还来源,及时收回贷款本息。

(二)向保证人追索。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采取贷款保证担保方式的,应依法向保证人追索,督促其以货币方式或资产抵债方式偿还借款人所欠贷款本息。

(三)处臵抵(质)押资产。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采取贷款抵(质)押担保方式的,应依法对抵(质)押物品进行处臵,处臵价款优先用于偿还所欠贷款本息。

(四)办理以资抵债。借款人确无货币资金或货币资金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应对借款人事先抵押或质押财产办理以资抵债,通过处臵抵债资产收回贷款本息。

(五)办理保险理赔。借款人因遭受灾害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已经办理财产保险的,应督促其及时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理赔款应优先用于归还所欠贷款本息。

(六)依法诉讼。对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故意逃废债务的借款人,应通过诉讼手段依法清收。

(七)办理呆账核销。对已形成的贷款风险,采取一切化解补偿措施后仍无法收回的,按照呆账认定与核销程序报批核销。对表外利息,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后实行减免。

第三十条 操作风险的化解。对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操作造成贷款决策失误,借款合同要素不全或合同无效,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数据统计失真,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所产生的贷款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或补救,规范管理和操作,将贷款风险减轻到最低限度直至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消除。

第三十一条 认真解读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的政策规定,积极应对“三农”贷款的风险,研究政策对“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化解。

第七章 贷款风险监测与考核

第三十三条 贷款风险监测的依据。贷款风险监测主要依据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果。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依次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为不良贷款。通过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分类的具体依据是贷款实际使用情况和物资保证程度,同时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包括贷款逾期天数)和还款意愿,以及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

第三十四条 贷款风险监测方法。贷款质量分类,有信贷和会计部门按有关规定适时认定,并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监测要求进行归并统计。实行贷款质量分种类、分地区动态监测。

第三十五条 贷款风险监测内容。围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设臵若干贷款质量评价指标,监测贷款质量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贷款质量的量比及其变动情况,贷款质量布局和地区、行业、种类等结构情况,评价贷款质量稳定性和不良贷款风险程度。

第三十六条 贷款风险监测分析。通过建立自下而上逐级定期监测分析制度,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状况。根据贷款风险的高危品种、高危地区、高危行业的分布情况,强化贷款风险的宏观预警功能。根据贷款风险监测结果,上级行及时完善信贷政策,调整授权管理,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十七条 贷款风险管理评价考核。实行贷款风险管理量化考核制度,通过对贷款质量动态监测,重点对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将其作为衡量各级行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不良贷款绝对额非正常原因增加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三十八条 贷款风险的披露。贷款质量分类状况按规定统一对外披露,对银监会。人民银行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另行上报。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八章 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

第三十九条 实行贷款风险管理总经理负责制。要建立贷款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总经理负总责。

第四十条 实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分开管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应分别由不同的岗位或部门负责。建立贷款评审委员会,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贷款评审委员会只负责对信贷部门提交的贷款建议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贷款有执行董事或执行董事的授权人审批。

第四十一条 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贷款风险管理职责。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有关制度制定及分类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评价与考核;会计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及按贷款科目核算反映;稽核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真实性、贷款损失责任认定和处理情况进行稽核检查;信息电脑部门负责贷款风险监测分类统计报表的生成与上报;法规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制度合法性的审核和风险保障措施的法律工作。

第四十二条 实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凡因违规操作,工作机决策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制度由公司股东会负责解释、修订、第四十四条 本制度自股东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xxx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XXX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增强XXX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制定XXX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条 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进风险管理监控方法,强化风险全程管理,增强识别、计量、预警、防范和处置风险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在可控目标之内,确保安全经营,稳健发展,确保风险收益的优化。

第三条 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管理、制度优先、预防为主、职责分明的原则。

(一)全面管理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支出、损益以及人员、薪酬、奖惩等各项事务,都应全面地进行风险管理,涉及风险控制应当人人参与。

(二)制度优先原则。开展各项事务应优先制定相应制度,尽可能使制订的制度科学、合理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对制度执行效力和结果应实行全程监控。

(三)预防为主原则。各类风险应防范于未然,以预防预警为主,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置化解。

(四)职责分明原则。防范和处置风险应明确职能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其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对因渎职、失职或营私舞弊造成风险和损失的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素

第四条 风险是指对目标产生不利(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类型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或战略规划的严重偏差所造成的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内部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引起自身外部社会名声、信誉和公众信任度下降所造成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不当的法律文书、制度或行为所造成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造成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职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如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资金流动性状况出现不足及其波动所造成的风险。

第五条 全面风险管理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一直贯穿到具体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取得既定的目标。

第六条 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4个目标,并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

战略目标是指某个时期内打算实现或完成已确定的一项或几项重大计划。

经营目标是指为实施战略目标而在一个阶段内需要实现或完成的主要经营计划。

报告目标是指一个报告期间(通常为一个内)需要实现或完成的工作计划。

合规目标是指各项活动应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合规事件发生或由不合规事件发生所造成的风险控制在既定目标之内。

第七条 为服务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个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具备以下8个要素:

(一)内部环境。即:董事会有义务批准检查经营决策和重要政策,了解经营中的风险,明确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这些风险。管理层有义务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用以识别、计量和监测业务中的风险;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互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赋予下级的任务能得到有效执行;执行适当的内控政策,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是否完善进行监测。董事会和管理层有义务促进内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内部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内部各层级职员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有职员都应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投入内控制度建设。

(二)目标设定。即:内控制度应与其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基于历史概率统计的基础上设定风险容忍度目标,合理确保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促进董事会、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事件识别。即:应当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办法,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所有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和持续的监控。应当建立明确的内部制衡机构和实行双签有效制度,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员等重要事项变动,都不得由一人独自决定。

(四)风险评估。即: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识别和持续评价面临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经营目标有负面影响的重要风险。内控制度还必须随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对新的或者以前没有控制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

(五)风险对策。即:应当指定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负责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前一机构或部门负责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督促各业务部门、下属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后一机构或部门负责组织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管理层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检查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业务部门和下属机构落实。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风险责任制:董事会、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检查发现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业务部门和下属机构应当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管理层应当对违反内部控制的职员,依据法律规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责任和予以处分,并承担处理不力的责任。

(六)控制活动。即:内部控制应该成为日常业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建立一套适当的内控结构,在业务的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内控措施,包括:高层审核、不同部门采取的内控措施;对是否遵守风险头寸进行检查,并在出现违规情况时进行监督;建立审批、授权及核实制度。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适应的责任分离制度,职员不能承担有利益冲突的工作;对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必须加以识别,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且进行仔细、独立地监督。

(七)信息和交流。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时也应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系统,掌握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监测信息,以及对内部决策有关的、反映重大事件和条件变化的外部市场信息;信息本身应该是及时可靠的,随时可以获得,并且前后一致。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必须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反映所有重大业务的情况;所有信息,包括以电子方式持有和使用的信息,必须保密,独立监测,并且在意外时间发生时,有完善的措施作为备用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有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所有职员充分了解和遵守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所有政策和程序,保证其他有关信息能够向恰当的人员沟通。

(八)监控。即:应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进行持续的监测,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测应成为日常业务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还由业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定期评价。内部控制还应包括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由独立的、经过良好训练的合格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监测工作的一部分,应该直接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向管理层报告。对于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无论由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职员发现,都应该及时向适应的管理层报告,并加以及时处理。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应直接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所有支行,不管其大小,都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同其业务性质、复杂性以及表内和表外业务中潜在风险相适应,并且随着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第三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八条 风险管理层级包括整个董事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分支机构。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8个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

第九条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合理划分股东、董事、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的合理性。

第十条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指由受董事会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施操作,以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各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人员为主要参与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

第十一条 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对辖内风险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风险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对辖内风险进行垂直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作为日常部门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

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各分支机构以及营业点或岗位,均应设有风险控制人员。下一级风险控制人员对本级负责人只承担风险报告任务;下一级风险控制人员对上一级风险控制人员负责,并逐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风险控制人员对管辖内的整个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分级负责。董事会对辖内的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本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董事会领导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全行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战略的研究和提出,负责系统性、突发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本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对全行市场定位、信贷投向及资产运作方向、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对全行信贷、投资和其他资产运作中风险分类管理的重要规定、政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三)对预防全行经营和管理中的全局性、突发性、倾向性重大风险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并提出防范建议;

(四)对全行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五)拟定系统突发性支付风险应急预案和重大风险问题解决方案;

(六)对须经董事会批准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

(七)对以上事项的实施进行检查;

(八)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是全方位与全员参与的管理。风险管理涉及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风险存在于业务的每个环节之中,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体职员必须营造“全员重视、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齐抓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第十四条 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应将每日的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能得到很好贯彻。

第十五条 通过加强对职员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的灌输、培养和提高,有效增强职员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五章 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过程

第十六条 风险管理的范围涵盖各个层级的业务单位和各类型的风险。要实行通盘管理,将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针对每一类风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办法。

第十七条 风险管理需要实行全程管理。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风险落实、管理到位。完善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价方法,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计量和方法

第十八条 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主要有:

(一)既重视审贷分离,又重视全程管理;

(二)既重视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又重视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多种类型风险管理;

(三)既重视审批授信管理,又重视问题授信管理;

(四)既重视单笔交易单一风险,又重视所有信用敞口总体风险;

(五)事前主动引导和事后被动督导并重管理;

(六)惩戒功能和激励功能并重管理;

(七)单一行业和资产组合并重管理;

(八)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并重管理;

(九)源头控制管理和末端治理管理相结合;

(十)定性分析管理和定量分析管理相结合。

第十九条 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归集、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客户、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的各类风险,全面衡量自身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对资本、收益、风险的衡量,判断局部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可接受,理性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 风险管理的重点

第二十条 法律。法律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商业风险,法律风险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例如知识产权)、怠于行使自身法律权利等。法律风险会给自身带来严重的后果;法律风险在事前是可防可控的。法律顾问和律师的区别是:法律顾问是内部职员,律师则是外部人士;法律顾问注重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而律师则是事后诉讼。法律风险可以通过强化法人法律治理来控制。具备充足的内部和外部法律专业人员以及其他法律资源的法律部门是法律风险防御系统的心脏。我行应采取预防性法律措施来应对其法律风险环境,应针对自身面对的风险做出一些防范性工作。分配给预防性法律措施的资源应与面临的风险成正比。

第二十一条 授权。对高级管理层、各职能部门、辖属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授权开展业务的品种、审批的限额应该明确、清楚和适度;授权有权审批人员或组织审批品种和审批限额应当与其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相适应;既要管好授权,又要严格控制转授权。

第二十二条 授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健全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完善授信决策与审批机制,授信审批部门与执行部门应相互独立,形成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不得合二为一; 防止对单一客户、关联客户和集团客户风险的高度集中;防止违反信贷原则发放人情贷款和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投向高风险领域和用于违法活动。实行最高授信额度管理,对同一客户实施最高额度授信,在最高授信额度下实行中长期授信单笔授权管理。

第二十三条 资金业务。对资金业务对象和产品实行统一授信,实行严格的前后台职责分离(做到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建立中台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防止资金交易员从事越权交易,防止欺诈行为,防止因违规操作和风险识别不足导致的重大损失。

第二十四条 存款及柜台业务。对营业网点、要害部门和重点岗位实施有效监控,严格执行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和违规经营行为,防止内部挪用、贪污以及洗钱、金融诈骗、逃汇、骗汇等非法活动,确保我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

第二十五条 中间业务。开展中间业务应当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的机构资质、人员从业资格和内部的业务授权,建立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委托人指令办理业务,防范或有负债风险。

第二十六条 会计。实行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合法,严禁设置账外账、设立小金库,严禁乱用会计科目,严禁编制和报送虚假会计信息(报表)。

第二十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严格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管理部门和应用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制度,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运行、系统环境和信息备份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 ATM等自助设备。ATM等自助设备的保险柜钥匙、密码必须由两人分开保管,严禁单人同时保管保险柜钥匙及密码,并实行定向交接制度。自助设备加取钞前,必须进行清机,及时对账,确保账款相符。自助设备清机、加取钞必须双人操作,严格执行双人清机、双人开启保险柜、双人加取钞、双人清点现金的工作制度。自助设备管理人员严禁向设备维护商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泄露开机密码和乱丢设备钥匙。自助设备的纸制交易流水和电子交易流水均为重要档案,纸制交易流水应由设备管理机构定期整理装订,归档保管;电子交易流水由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定期备份,均需保存规定年限。ATM吞没卡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为前提按规定加强挂失、止付、领卡登记管理。凡24小时服务的具备现金功能的ATM等自助设备原则上要安装摄像系统,监视的区域、范围必须符合有关要求。要加强对自助设备的安全巡视和对摄像系统的定期检测;自助设备的录像资料、运行监控资料、交易监控资料需保留规定年限。提示持卡人妥善保管身份证件、银行卡账户信息和密码,防止犯罪分子伪造假卡盗取卡内资金。

第二十九条 资本充足与损失拨备。全面提高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揭示贷款内在损失和资产质量;严格执行审慎的损失准备金制度,及时足额提取各类损失准备,加大损失资产核销力度;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程序和责任制,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确保风险损失拨备充足,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经营要求。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执行。本制度施行前有关规定与本制度相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原规定停止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如遇省联社金融风险基本制度正式出台内容相抵触的,以省联社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XXX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董事会决议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XXX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增强XXX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制定XXX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条 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进风险管理监控方法,强化风险全程管理,增强识别、计量、预警、防范和处置风险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在可控目标之内,确保安全经营,稳健发展,确保风险收益的优化。

第三条 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管理、制度优先、预防为主、职责分明的原则。

(一)全面管理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支出、损益以及人员、薪酬、奖惩等各项事务,都应全面地进行风险管理,涉及风险控制应当人人参与。

(二)制度优先原则。开展各项事务应优先制定相应制度,尽可能使制订的制度科学、合理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对制度执行效力和结果应实行全程监控。

(三)预防为主原则。各类风险应防范于未然,以预防预警为主,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置化解。

(四)职责分明原则。防范和处置风险应明确职能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其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对因渎职、失职或营私舞弊造成风险和损失的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素

第四条 风险是指对目标产生不利(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类型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或战略规划的严重偏差所造成的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内部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引起自身外部社会名声、信誉和公众信任度下降所造成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不当的法律文书、制度或行为所造成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造成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职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如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资金流动性状况出现不足及其波动所造成的风险。

第五条 全面风险管理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一直贯穿到具体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取得既定的目标。

第六条 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4个目标,并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

战略目标是指某个时期内打算实现或完成已确定的一项或几项重大计划。

经营目标是指为实施战略目标而在一个阶段内需要实现或完成的主要经营计划。

报告目标是指一个报告期间(通常为一个内)需要实现或完成的工作计划。

合规目标是指各项活动应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合规事件发生或由不合规事件发生所造成的风险控制在既定目标之内。

第七条 为服务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个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具备以下8个要素:

(一)内部环境。即:董事会有义务批准检查经营决策和重要政策,了解经营中的风险,明确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这些风险。管理层有义务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用以识别、计量和监测业务中的风险;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互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赋予下级的任务能得到有效执行;执行适当的内控政策,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是否完善进行监测。董事会和管理层有义务促进内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内部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内部各层级职员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有职员都应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投入内控制度建设。

(二)目标设定。即:内控制度应与其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基于历史概率统计的基础上设定风险容忍度目标,合理确保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促进董事会、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事件识别。即:应当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办法,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所有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和持续的监控。应当建立明确的内部制衡机构和实行双签有效制度,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员等重要事项变动,都不得由一人独自决定。

(四)风险评估。即: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识别和持续评价面临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经营目标有负面影响的重要风险。内控制度还必须随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对新的或者以前没有控制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

(五)风险对策。即:应当指定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负责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前一机构或部门负责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督促各业务部门、下属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后一机构或部门负责组织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管理层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检查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业务部门和下属机构落实。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风险责任制:董事会、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检查发现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业务部门和下属机构应当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管理层应当对违反内部控制的职员,依据法律规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责任和予以处分,并承担处理不力的责任。

(六)控制活动。即:内部控制应该成为日常业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建立一套适当的内控结构,在业务的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内控措施,包括:高层审核、不同部门采取的内控措施;对是否遵守风险头寸进行检查,并在出现违规情况时进行监督;建立审批、授权及核实制度。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适应的责任分离制度,职员不能承担有利益冲突的工作;对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必须加以识别,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且进行仔细、独立地监督。

(七)信息和交流。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时也应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系统,掌握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监测信息,以及对内部决策有关的、反映重大事件和条件变化的外部市场信息;信息本身应该是及时可靠的,随时可以获得,并且前后一致。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必须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反映所有重大业务的情况;所有信息,包括以电子方式持有和使用的信息,必须保密,独立监测,并且在意外时间发生时,有完善的措施作为备用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有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所有职员充分了解和遵守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所有政策和程序,保证其他有关信息能够向恰当的人员沟通。

(八)监控。即:应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进行持续的监测,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测应成为日常业务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还由业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定期评价。内部控制还应包括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由独立的、经过良好训练的合格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监测工作的一部分,应该直接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向管理层报告。对于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无论由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职员发现,都应该及时向适应的管理层报告,并加以及时处理。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应直接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所有支行,不管其大小,都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同其业务性质、复杂性以及表内和表外业务中潜在风险相适应,并且随着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第三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八条 风险管理层级包括整个董事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分支机构。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8个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

第九条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合理划分股东、董事、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的合理性。

第十条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指由受董事会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施操作,以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各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人员为主要参与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

第十一条 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对辖内风险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风险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对辖内风险进行垂直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作为日常部门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

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各分支机构以及营业点或岗位,均应设有风险控制人员。下一级风险控制人员对本级负责人只承担风险报告任务;下一级风险控制人员对上一级风险控制人员负责,并逐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风险控制人员对管辖内的整个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分级负责。董事会对辖内的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本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董事会领导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全行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战略的研究和提出,负责系统性、突发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本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对全行市场定位、信贷投向及资产运作方向、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对全行信贷、投资和其他资产运作中风险分类管理的重要规定、政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三)对预防全行经营和管理中的全局性、突发性、倾向性重大风险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并提出防范建议;

(四)对全行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五)拟定系统突发性支付风险应急预案和重大风险问题解决方案;

(六)对须经董事会批准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

(七)对以上事项的实施进行检查;

(八)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是全方位与全员参与的管理。风险管理涉及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风险存在于业务的每个环节之中,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体职员必须营造“全员重视、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齐抓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第十四条 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应将每日的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能得到很好贯彻。

第十五条 通过加强对职员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的灌输、培养和提高,有效增强职员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五章 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过程

第十六条 风险管理的范围涵盖各个层级的业务单位和各类型的风险。要实行通盘管理,将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针对每一类风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办法。

第十七条 风险管理需要实行全程管理。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风险落实、管理到位。完善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价方法,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计量和方法

第十八条 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主要有:

(一)既重视审贷分离,又重视全程管理;

(二)既重视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又重视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多种类型风险管理;

(三)既重视审批授信管理,又重视问题授信管理;

(四)既重视单笔交易单一风险,又重视所有信用敞口总体风险;

(五)事前主动引导和事后被动督导并重管理;

(六)惩戒功能和激励功能并重管理;

(七)单一行业和资产组合并重管理;

(八)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并重管理;

(九)源头控制管理和末端治理管理相结合;

(十)定性分析管理和定量分析管理相结合。

第十九条 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归集、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客户、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的各类风险,全面衡量自身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对资本、收益、风险的衡量,判断局部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可接受,理性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 风险管理的重点

第二十条 法律。法律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商业风险,法律风险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例如知识产权)、怠于行使自身法律权利等。法律风险会给自身带来严重的后果;法律风险在事前是可防可控的。法律顾问和律师的区别是:法律顾问是内部职员,律师则是外部人士;法律顾问注重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而律师则是事后诉讼。法律风险可以通过强化法人法律治理来控制。具备充足的内部和外部法律专业人员以及其他法律资源的法律部门是法律风险防御系统的心脏。我行应采取预防性法律措施来应对其法律风险环境,应针对自身面对的风险做出一些防范性工作。分配给预防性法律措施的资源应与面临的风险成正比。

第二十一条 授权。对高级管理层、各职能部门、辖属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授权开展业务的品种、审批的限额应该明确、清楚和适度;授权有权审批人员或组织审批品种和审批限额应当与其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相适应;既要管好授权,又要严格控制转授权。

第二十二条 授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健全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完善授信决策与审批机制,授信审批部门与执行部门应相互独立,形成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不得合二为一; 防止对单一客户、关联客户和集团客户风险的高度集中;防止违反信贷原则发放人情贷款和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投向高风险领域和用于违法活动。实行最高授信额度管理,对同一客户实施最高额度授信,在最高授信额度下实行中长期授信单笔授权管理。

第二十三条 资金业务。对资金业务对象和产品实行统一授信,实行严格的前后台职责分离(做到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建立中台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防止资金交易员从事越权交易,防止欺诈行为,防止因违规操作和风险识别不足导致的重大损失。

第二十四条 柜台业务。对营业网点、要害部门和重点岗位实施有效监控,严格执行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和违规经营行为,防止内部挪用、贪污以及洗钱、金融诈骗、逃汇、骗汇等非法活动,确保我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

第二十五条 中间业务。开展中间业务应当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的机构资质、人员从业资格和内部的业务授权,建立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委托人指令办理业务,防范或有负债风险。

第二十六条 会计。实行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合法,严禁设置账外账、设立小金库,严禁乱用会计科目,严禁编制和报送虚假会计信息(报表)。

第二十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严格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管理部门和应用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制度,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运行、系统环境和信息备份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 资本充足与损失拨备。全面提高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揭示贷款内在损失和资产质量;严格执行审慎的损失准备金制度,及时足额提取各类损失准备,加大损失资产核销力度;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程序和责任制,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确保风险损失拨备充足,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经营要求。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执行。本制度施行前有关规定与本制度相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原规定停止执行。

第三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XXX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董事会决议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

********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管理制度

(********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年股东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

为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合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和有关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管理规定,特制定如下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条 公司建立业务学习制度,组织贷款业务人员定期学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管理相关规定,不断提高贷款管理水平,增强贷款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条 找准市场定位,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持农村种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贷款结构,分散贷款风险。

第三条 在贷款对象选择上,贷款的受理及发放只针对有担保的借款人,并且对其担保方式、担保物及其价值、偿还能力、资信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查、综合考虑,确认无风险后才能发放贷款。

第四条 严格贷款程序,健全制约机制,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根据贷款管理制度规定,认真审查贷款的发放对象,对照贷款的基本条件,严格贷款程序,确保贷款投放效果。

第五条 建立健全贷款审查管理制度。一是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提高放款质量;二是贷款实行受理、审查、批准“三职”分离,健全制度,严守程序,控制人情贷款和低质量贷款的发生。

第六条 强化部门、岗位职责意识,明确责任。在公司内部建立统一的贷款风险控制体系。信贷业务部负责贷款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风险控制部负责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也是第一清收责任人。总经理是贷款审批人,负最终决策责任。

第七条 严格贷款发放审批制度,层层把关,控制信贷风险。小额贷款发放的程序是,信贷业务部受理,并进行初核,然后交由风险控制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核实,再交回信贷业务部履行贷款发放手续,最后由总经理审批。每一笔贷款均须遵守这一程序。

第八条 建立贷款风险预警和贷款退出机制。按季对存量贷款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对借款人存在隐患以及制约借款人发展的因素及时预警,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对有可疑因素的借款人贷款应尽快退出,不得再增加贷款。

第九条 公司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进行资产分类,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

第十条 在防御风险方面,同时实行风险准备金制度。每年从资本金和营业利润中提取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

第十一条 公司在经营中发生超过资本金10%以上的不良贷款,或者发生超过资本金5%以上的可疑类以下(含可疑类)贷款,三日内召开股东会研究处置。

第十二条 实行贷后跟踪管理制度,对发生的每一笔贷款的使用,公司风险控制部均应跟踪监督。如果发现存在逾期还款或者无法还款的情况,应立即向公司总经理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第十三条 建立贷款到期催收制度。每一笔贷款到期之前的十日,信贷业务部应对借款人发出偿还借款通知书,要求其按时偿还贷款。

******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小组

****年**月***日

第五篇: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制度

贷款管理制度

为了防范贷款风险,合理设置制衡机制,确保公司贷款安全、稳健、高效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贷款政策界定

(一)资金主要投放于中小型企业、民营私营经济、微型企业和“三农”经济。

(二)同一借款人贷款最高额度为不超过资本金的5%。(三)本公司股东不得借款。(四)贷款利率

1、最高利率月息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四倍;

2、最低利率月息不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0.9倍。

二、贷款对象和基本条件

(一)对象:企事业法人(尤其是中小、民营、微小企业)、“三农”经济(尤其是种植业、养殖业和专业户)、个私经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

(二)基本条件:借款人应当具备依法生产经营、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品质优良,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并且符合以下要求(农户和自然人贷款除外): l、上经工商局年检的营业执照(必备资料);

2、上经技监局年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3、上经税务部门年检的税务登记证;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或印鉴(必备)。;

5、企业章程和验资报告;

6、上及当期财务报表;

7、股东会同意借款、用本公司财产办理抵押担保决议;股东会同意为借款人提供保证担保决议;

8、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贷款“三查”(一)贷前调查

1、贷前调查的基本内容

(1)基本情况。主要是借款人的贷款主体资格,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要求。(2)经营状况。主要是借款人近年的生产、销售、效益情况和发展前景预测。(3)财务状况。主要是借款人近年的资产负债、资金结构、资金周转、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等现状及变化。

(4)信誉状况。主要是借款人有无拖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和不良信用记录。(5)经营者素质。主要是法定代表人和主要领导层的学识、经历、业绩、品德和经营管理能力。

(6)担保情况。主要是抵(质)押物的权属,价值和变现难易程度,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和保证能力。

2、贷前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一般采用查阅有关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贷前调查工作要求由双人(主办信贷员与信贷主管等)共同完成。

3、调查结论

经深入细致的调查,将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是否贷款意见,连同其他贷款资料一并送交审查部门审查。(二)贷中审查 l、审查的主要内容

(1)借款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有无承担民事责任能力。(2)借款人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

(3)借款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发展前景及内部管理是否良好。(4)借款用途是否合规,金额、期限、利率是否合规。

(5)法人公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的印章、签字的真伪。(6)抵(质)押物的可靠性或保证人资格、能力的审查。

2、贷款审批

在贷款调查、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按授权权限进行审批,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及贷款方式、期限和利率。(三)贷后检查

1、建立贷款台帐和贷款业务管理档案。

2、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

(1)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及贷款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贷后10-15天内电话或走访客户贷款资金使用情况,了解相关信息;对期限在二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贷款,每两个月内至少走访客户一次,实地察看借款人资金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重点检查贷款使用情况、偿债能力变化情况和履行借款合同情况,实时进行贷后风险预测,做到风险可控。

(2)对提供保证担保的贷款,对保证人定期检查的期限、内容同借款人。(3)检查抵(质)押物的现状及价值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偿债能力的变化情况。

3、贷后管理

(1)贷款到期前一个星期,要向借款人发出提示还贷的通知(电话提示)。(2)贷款逾期要向借款人、担保人每月发书面催款通知,并取得回执。(3)贷款逾期三个月以上,采取向借款人、担保人依法收贷。

四、信贷资产分类与拨备(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

参照银行业评估信贷资产质量的分类方法,在以风险为基础的前提下,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为正常信贷资产,后三类为不良信贷资产。

(二)五级分类的定义

1、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和其他债务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和其他债务,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债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和其他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4、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和其他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和其他债务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三)五级分类的目标意义

1、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且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2、及时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在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信贷管理。

3、为提取损失准备提供依据,并建立损失类贷款全额拨备制度,确保资产损失准备金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四)五级分类的时效

按照央行的要求规定,五级分类工作采取“按季认定,实时调整”的原则,及时进行五级分类认定,实时监控和调整信贷资产风险变化情况,并将结果上报给人民银行。

(五)拨备计提与处置

1、一般准备。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以按当年年末贷款余额l%的比例提取风险金,按税后利润的l0%提取盈余资本公积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

2、专项准备。按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后的损失高低程度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

3、不良贷款处置。当经营过程中发生不良贷款超过资本金10%时,或者是发生损失类贷款,由董事会召开会议研究处置不良贷款的方案,并实行账销案存制度,留待以后继续清收。

五、贷款风险控制(一)操作实务

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实务操作,落实《担保法》中的担保措施,以保障公司营运的安全和效益。

1、抵押贷款

能提供房地产产权证作为抵押,其抵押物座落于城镇较为繁华的地段,价高且易变现。

2、质押贷款

一是能提供有价证券、银行承兑汇票、存款单、凭证式国库券等作为质押物; 二是能提供可封存的有销售市场的原材料、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

3、保证贷款

选择有担保实力的国企、民企、私企及自然人、县重点企业和县龙头企业等提供保证担保。“三农”贷款中的村级经济组织和村委会主任的保证担保贷款。

4、贷后监控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也是控制风险的一种必要手段。必须设立贷款台帐,加强贷后监控和检查,关注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动向和其他重大变更等,提前提示还贷和到期催收乃至依法收贷,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高效营运。

5、拔备制度:风险金的提取和呆帐损失准备金的管理等。

六、贷款审批权限(一)贷款权限划分

1、信贷员(调查岗)。对是否给客户贷款只有建议权,没有否定权和审批权。

2、信贷部经理。对有疑问、有争议的贷款有建议权,无否定权和审批权。

3、总经理。贷款审批权限为100万元(含)以下。

4、审贷委。(1)贷款审批权限为100万元以上至250万元;(2)审批疑难贷和优惠利率贷款。(二)审贷委:

l、人员组成。审贷委由 人组成,主任,成员。

2、议事规则。召开审贷委会议,必须有 个以上人员到会方能成立,必须让与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审贷委主任(会议召集人)不做定调或暗示性发言,以左右或影响其他参会人员(下属)的判断能力和真实意思表示。

3、表决程序。采用书面表决或举手表决方式;主任有最终不放贷的决定权;表决必须有60%的同意票即通过;以电话等形式征询未到会审贷委成员的意见,会后补上

七、贷款操作流程

(一)借款人提出书面借款申请。

申请内容包括借款人基本情况、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来源、担保方式等。

(二)贷前调查

信贷员及信贷业务部依据借款人提出的借款申请,对借款人的贷款资格、诚信程度、经营项目、财务状况、担保方式以及风险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贷款建议:包括是否贷款、贷款多少、贷款期限、拟定利率、担保方式等。

(三)向总经理汇报确定是否放贷。

(四)超过总经理审批权限的贷款,提交审贷委研究决定。

(五)办理借款抵押登记、担保等相关手续,填写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借据、担保承诺、转账承诺、签字盖章等,履行贷款审批手续。

(六)按约定收取利息。

(七)检查确认贷款相关合同发生时效时间生效后,向计划财务部提交签批后的贷款借据第二联作为转账通知,计划财务部依据转账通知对借款人按期发放贷款。

(八)建立贷款、还款、收息和抵押权证管理明细台账;

(九)加强贷后监测,实时核查借款人资金使用、经营、还款资金回笼等情况,督促借款人按时还贷付息,防止发生贷款逾期形成风险。

(十)整理完善信贷档案资料,建立档案台账。贷款发放后5个工作日内归档;对已还清贷款本息的信贷档案资料,在还贷款结清后10个工作日内移交综合管理部保管(保管期限6年)。

八、抵押贷款操作流程(一)抵押物的范围

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它地上定着物。

2、抵押人正在建造中的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

3、抵押人购买的预售房屋。

4、抵押人所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5、抵押人所有的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和其他财产。

6、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二)抵押人应提交的材料

l、抵押人为法人的需提交下列材料:

(1)营业执照及最近的年检证明(附本及复印件,必备)。(2)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及最近的年检证明。(3)税务登记证明及最近的年检证明。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或印鉴(必备)。(5)企业章程。

(6)抵押人同意提供抵押担保的书面文件,即股东会决议(必备)。(7)抵押人对抵押物享有所有权、使用权或者依法处分权的权属证明。(8)抵押人所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必备)。

2、抵押人为自然人的需提交下列材料:

(1)抵押人及配偶的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2)抵押人的居住证明(户口薄)或结婚证明。(3)抵押人及配偶同意提供抵押担保的书面文件。(4)抵押人所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三)办理财产抵押应注意的事项

l、以共有财产抵押的,应有共有人签字同意抵押的书面文件。

2、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抵押的,应有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同意抵押的书面决议。

3、以乡镇(村)企业厂房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应有乡镇(村)出具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同意抵押的书面文件。

4、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财产抵押的,应有该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依公司章程作出的同意抵押的书面决议。

5、以承包经营企业的财产抵押的,应有发包方同意抵押的书面文件。

6、以预售房抵押的,应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及生效的预购房屋合同。

7、以在建工程抵押的,应具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许可证等。

8、以机动车辆抵押的,应有机动车登记证书。

9、以机器设备、原辅材料、产成品以及其他动产抵押的,应有抵押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及存放状况资料。(四)抵押担保的调查评审 l、应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贷款期限、贷款风险度,抵押物所处位置、使用年限、折旧程度、功能状况、估价可信度、变现能力、变现时可能发生的价格变动、变现税费等因素,根据抵押物的不同种类确定合理的抵押率。(1)个人房产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出让方式)的抵押率不超过70%(以房产评估机构评估书为准)。

(2)个人房产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划拨方式)的抵押率不超过50%。(3)个人房产及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的抵押率不超过50%。(4)厂房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出让方式)的抵押率不超过70%。(5)厂房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划拨方式)的抵押率不超过50%。(6)以在建工程作抵押的,其抵押率不超过50%。(7)车辆等交通工具的抵押率不超过50%。(8)机器设备及其他动产的抵押率不超过50%。(五)抵押物的登记

抵押物要以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才有效,贷款经办人(信贷员)应与抵押人一同前往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并亲自拿回产权证和抵押登记证明书。

1、房地产抵押登记机关为市、县、区房管局和县国土资源局。

2、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机关为市国土资源局和县规划建设局。

3、车辆抵押登记机关为市交通局车管所。

4、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登记机关为市、县、区工商局。

5、位于农村的个人私有房产抵押登记为公证处(办理抵押公证)。(六)抵押物的保管

1、房地产他项权证封包后,填写交接清单双人签章(信贷员和出纳)交出纳入库(保险箱)保管,并登记抵押物保管登记薄。

2、抵押物由抵押人占管的,贷后检查岗或信贷员应定期检查抵押物的使用、管理和变化情况。

3、贷后检查抵押人及抵押物的主要内容:

(1)抵押人涉及重大经济纠纷,经营范围与注册资本变更,股权变动。(2)抵押人经营机制或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3)抵押人破产、歇业、解散、停业整顿、营业执照被吊销、被撤消。(4)抵押人章程、法定代表人、住所等发生变更。(5)抵押物的权属发生争议。

(6)抵押物毁损、灭失、价值减少或者被征用。(7)抵押的在建工程竣工或者形成新增财产。(8)抵押物被再设立抵押、质押、或被出租、转让、馈赠。(9)抵押物被有关执法机关依法查封、扣押。(10)抵押权受到或可能受到来自任何第三方的侵害。

4、抵押权存续期间信贷员要密切关注上述情况的发生,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以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措施,向有关机关主张权利。(七)抵押权的实现

1、借款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借款人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抵押权,变卖或拍卖抵押物优先受偿贷款本息以及相关费用。

2、处分抵押物所得价款不足以清偿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的,应当向借款人继续追偿其不足部分;清偿后尚有剩余的,应退还给抵押人。

3、抵押担保的贷款本息清偿后,应当与抵押人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将相关抵押物权属证明及证件交还抵押人,办妥交接手续。

九、质押贷款操作流程(一)质物的范围

l、可以接受下列条件的动产质押:(1)出质人享有所有权或依法处分权。(2)依法可以流通、转让。(3)依法可以特定化和转移占有。(4)易变现、易保值、易保管。

2、可以接受以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的金钱质押。

3、可以接受下列权利质押:

(1)银行承兑汇票、人民币存单、凭证式国债。(2)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二)出质人应提交的材料

同抵押人应提交的材料。(三)质押贷款应注意的事项

1、以存货质押的,应具备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有保管质物的仓储条件。

2、以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应有出质人与出票人或其前手之间的商品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

3、以凭证式国债质押的,应有出质人出具的所有权无争议、没有挂失或依法止付的,同意提供质押担保的书面承诺文件。(四)质押担保的调查评审

1、应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贷款期限、贷款风险度、出质动产所处位置、使用年限、折旧程度、功能状况、估价可信度、变现能力、变现时的价格变动、变现税费等因素,根据质物的不同种类确定合理的质押率,并据此与出质人签定质押合同。原则上一般动产的质押率不超过评估价的50%。

2、应当综合考虑质押权利的易变现性、市场价格、商业风险、相关费用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权利质押率,并据此与质押人签订合同。原则上:(1)人民币存款单的质押率不超过存款行确认数的90%。(2)国家债券的质押率不超过90%。(3)银行承兑汇票的质押率不超过90%。(五)质押登记

1、质押登记手续办妥曰期不得迟于质押贷款的实际发放日期。(六)质押担保的管理

1、动产质押合同项下质物的权属证书、发票、保险单证及其他相关资料正本经确认后,填写移交清单并签字盖章后交出纳入库保管。

2、以银行承兑汇票,还应当要求出质人在出质权利凭证上正确背书记载并签章。

3、在质押合同有效期内,应按贷后检查间隔期定期检查质物的管理和变化情况,并督促出质人按约定履行各项义务。

4、质押贷款的贷后检查主要内容同抵押贷款的检查内容。(七)质权的实现

基本上同抵押权的实现。

十、保证担保贷款操作流程(一)保证人的资格

1、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可以作为借款人的保证人。其中其他经济组织指依法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2、原则上应当选择代为清偿能力强、信誉状况好的法人为保证人。

3、国家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不能作为保证人。

4、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或高管人员所在公司曾有过破产、逃废银行债务、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等不良信用记录的不能作为保证人。(二)保证人应提交的材料

1、法人、其他组织为保证人的,应提交下列材料:(1)最近经年检的的营业执照(必备资料);(2)最近经年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3)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或印鉴(必备资料);(4)经年审的贷款卡(无贷款的可不必);(5)最近经年检的税务登记证;(6)企业章程;

(7)上和当期财务报表;(8)有必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2、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保证人的,还要提交下列材料:

(1)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依据公司章程作出的同意提供保证担保的书面决议;(2)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依据公司章程作成的签约人授权委托书及签字样本或印鉴。

3、承包经营企业为保证人的,还要提交发包人同意该保证担保的书面文件。

4、专业担保机构为保证人的,还应提交下列材料:(1)中介机构出具的实收资本验资报告;(2)一定数额的担保基金存款证明文件;(3)同意提供该保证担保的书面文件。

5、自然人为保证人的,应提交下列材料:(1)保证人及配偶的有效身份证件;(2)保证人的居住证明(户口薄);

(3)保证人财产及收入状况证明(公务员);(4)保证人及配偶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三)保证担保贷款的调查评审

l、应当对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意思表示、授权情况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2、应当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代偿能力等事项进行审查评估,确定保证担保的可靠性。

3、应当对保证人的资产规模、所有者权益、已为他人担保的余额、信用等级、现金流量、信誉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证。

4、保证额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一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或有负债)。

5、保证人为村委会和村主任的,所保证担保“三农”贷款中的种、养殖大户、专业户,给予大力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发展新农村经济,可适当放宽保证担保条件,并且给予优惠贷款利率。(四)保证合同的订立

1、保证合同的订立可以采取以下形式:(1)保证人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书面合同;

(2)保证人向小额贷款公司出具无条件、不可撤消、对主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函;

(3)保证人向小额贷款公司出具无条件、不可撤消、对主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其他书面担保文件。

2、同一笔贷款有两个以上保证人的,应当与保证人分别签订保证合同,或者是签订联保协议。

3、同一笔贷款既有保证人又有第三人提供的抵(质)押担保的,应当分别签订保证合同和抵(质)押合同。(五)保证担保的管理

1、保证合同有效期间,应当按照贷后检查问隔期,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的履行情况定期检查,督促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按期提交有关材料并履行各项义务。

2、应当检查保证人是否发生下列情形:(1)财务状况恶化或涉及重大经济纠纷;

(2)经营机制或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承包、租赁、分立、合并、股份制改造等;(3)经营范围与注册资本变更、股权变动;(4)破产、歇业、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等;

(5)企业章程、法定代表人、住所、电话等发生变更。(六)担保债权的实现

1、借款合同到期、借款人未能按期归还本付息的,除按规定向借款人催收外,还应当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六个月内向保证人送达催收通知收,并取得回执。

2、借款人和保证人均不履行责任的,在保证期间或诉讼时效内及时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3、保证人拒绝履行法院已生效的民事判决或调解,应在六个月内向法院申请执行,以收回贷款本息。

二○一一年十一月

下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制度

    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公司员工人身和资金财产安全,维护正常工作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安全保卫工作应贯彻:预防......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大调查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大调查 2011年06月24日13:33 来源:商界评论 作者:王力 李彤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力 小额贷款公司承受着最受歧视的政策,干着为中小企业......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制度

    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2010年10月 目 录 1. 贷款风险管理制度…………………1--12 2. 信贷合同管理制度…………………13-22 3. 贷款计结息管理制度………………23-26 4. 贷款管......

    小额贷款公司贷后管理制度

    小额贷款公司贷后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通则》、《贷款管理 责任制度》、《贷款操作规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小额贷款公司信贷管理制度

    贷款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贷款通则》、《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

    小额贷款公司公司保密管理制度

    磐安县##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保密管理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具体情况,为保障公司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公司长期、稳定、高效地发展,适应激烈的市......

    小额贷款公司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制度

    XXXX小额贷款公司 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简化贷款手续,更好地发挥公司的支农作用,根据《贷款通则》等......

    小额贷款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常熟市康欣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档案管理制度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规定,公司档案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