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窦文骏 学号:1001143324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学
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5.9-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一丶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到许多有关海洋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了研究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环境的卫士。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全球有5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海的特征是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深度小于2000—3000米,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季节变化大。全球共有54个海,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海底地貌有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同时,还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5”大洋。60 年代诞生于海洋地质领域的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影响到地球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研究海底构造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它吸取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威尔逊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引伸和发展。威尔逊旋回是根据中生代以来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规律而建立的,它所揭示的大陆分合与大洋开闭的演化模式,可能在古老的地质时代就已经存在。根据威尔逊旋回,亦可以展望全球地表海陆未来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就是由不断合而分、分而合的大陆及不断张开和关闭着的大洋组成的,其实质乃是地表岩石圈板块生长、运移和俯冲活动的表现形式。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就是这样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海洋沉积有近岸浅海沉积,大陆边缘深水沉积和远洋沉积。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在陆上矿物资源已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学者的分类也有差异。按照矿物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分别介绍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类型。海洋化学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为海水化学,海洋沉积物化学,活体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我们了解了海水的组成和性质,还有其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大气和海底相互作用的学科。海水的温度和密度影响海水的运动,还有科里奥利效应等也会影响,产生波浪、潮汐、洋流和水团等。同时,海气之间有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有热、水效应及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等。古海洋学是根据海洋沉积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流、海洋化学和海洋生产力、生物地理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的海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沉积物中的组分,它们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和古代环境的替代性指标。海洋生物是研究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的种类、分布、生理、生化,尤其是它们的生态,即它们的生长、发育、栖息、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海洋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和食用价值,对海洋环境和全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示,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能源形成和开发起到巨大贡献作用。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具有这么大的重要性,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海洋法也是必要的。在这门课上,我们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简要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海洋发和海洋利益分争史实,我们学习了海域划分,大概了解了海洋利益和我国的海洋形势。我们还了解了一些海洋技术,像探测技术,资源开发技术等。
我的专业是资源勘查,而目前中国的陆地部分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放眼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在开发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油气田、可燃冰、页岩气等新型资源在海洋分布广泛。在未来我国的资源勘查重心也必定会转移到海洋资源上。关于海洋资源的问题将与海洋科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也要学好海洋科学这门课程。但是他却让我们这些在平时苦于学不到海洋,生物这些知识的同学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二丶试述海底扩张学说被誉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新诗篇。,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三丶简述墨西哥湾流的形成机制。
墨西哥湾暖流也叫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支暖流。由北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汇聚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后,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它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北纬45°的纽芬兰浅滩外缘,因受盛行西风影响而拆向东流,并在西经40°附近改称北大西洋暖流。
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在大约北纬40度西经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湾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成因:1.信风所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侧积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水位抬高所致;
2.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
3.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的巨大水团的密度差引起。
四丶简述海洋生物的主要生态类群,试举例说明。
据生态学分成3类:
1、底栖生物:在海底爬行、固着生活、潜入海底(沉积物或岩石)内生活。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牡蛎)、节肢动物(螃蟹)、棘皮动物(海星)等。
2、游泳生物:能自由地在水中游泳运动。脊椎动物(鱼类、哺乳类)、软体动物(乌贼)、节肢动物(虾类)。
3、浮游生物:体型小或微小,其运动能力很弱而受海流或潮流所支配。以低等藻类和原生动物为主,还有底栖生物的浮游幼体(珊瑚的水螅幼虫)和较大个体的动物(海蜇)等。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五、简述你对南海问题的理解。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确实需要各方以合作的姿态,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妥善处理。长期以来,我国从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局出发,从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地区利益出发,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对目前多数岛礁被相关国家占领、油气资源被掠夺的现状保持了高度的克制,并探索用双边协商的办法逐步解决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这是此前南海局势保持相对稳定的根基所如何解决南海问题,我有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加强南海行政维权执法,提高执法能力。主要运用海监、渔政在一线维权执法。今后执法领域还可扩展到反恐、反走私、反海盗、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领域。全面加强南海维权投入,提高执法队伍装备水平。
第二,加快南海开发建设,体现实际存在。我国应大力保护扶持在南海的渔业开发。尽快启动油气开发,适时公布我石油公司在南海登记区块的范围。采取的措施包括:口头抗议,行政执法,对参与勘采活动的国际石油公司进行经济制裁等。全面开放西沙、南沙旅游。将我南沙实控岛礁做大做强,对周边被占岛礁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第三,依法开展行政管控。加强我实控岛礁和附近海域名称管理,在岛礁上设置地名标志。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管理法等,对南海进行行政执法。加强历史研究和法理斗争。我在断续线问题上的立场只能坚持,不能后退。应尽快明确它的名称、性质、地位、坐标。对外应适时打出我们的主张,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实施更加积极的南海问题外交策略。一是提升南海问题在我大国外交中的地位。应当利用美立场中立的时机,作好他们政界、学界的工作。除了双边外交工作,也可利用二轨渠道,争取他们支持。二是积极调整我东盟政策。一个松散的东盟符合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我对东盟国家,应视双边政治互信程度和在我重大关切上的态度,制定有差别的外交、经贸政策。
只有相关各方真正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才能把南海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之海。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第二篇:论文封面海洋科学导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王筱萌
学号:1006091208
任课教师:周东升
学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0.3-5
第三篇: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以下笔者就浅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环保教育”经验: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四册《现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整篇文章讲述了“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各国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的治理情况,高年级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而像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继我校被评为市级绿色文明学校以后,校团委和政教处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开始为创设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做准备了。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环保意识,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
本次活动的内容有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三、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像“龙湾区上江河的水质调查与监测”“机场路绿化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于‘人民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调查丢弃的塑料瓶”、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汇总课题研究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收集丢弃的塑料瓶”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温州一年要丢弃45亿多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可降解的塑料瓶或其他替代品。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白色污染”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上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上江河沿岸居民发出保护上江河的倡议。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四、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如何看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谈如何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一,首先是侯马市区里,我们在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市”、“国家园林城市”,还应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打造晋南绿色名城、黄土高原的低碳城市。
1.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38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水2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市区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482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210万平方米,天然气集中供热126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80%;已有3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
2.为提高交通道路服务功能,该市在全市78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2008年底开通了侯马、曲沃、新绛三地互通公交车。50%以上的公交车、出租车完成了“油改气”,大大降低了城市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3.地热泵中央空调,太阳能公用照明,太阳能生活热水„„位于侯马北环路的阳光青青家园住宅小区,主体工程刚竣工,就吸引了大批的居民来参观、咨询、购房。这是该市第一个节能环保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利用地源泵热采暖,能源利用率是电采暖方式的3~4倍,比常规中央空调节能50%;同时,省去了锅炉房、冷却塔等设备,没有燃烧过程,没有了烟尘排放,节约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小区内,路灯照明、洗浴热水全部采用太阳能。
二侯马市的农村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积极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整治行动,侯马市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并以新农办为主成立了督查组。临汾市政府制订下发了《侯马市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实施方案》和《侯马市城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实施办法》,并与各乡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整治重点、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工作要求、考核标准等,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起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网络体系。同时,侯马市财政安排了专门的补助资金予以支持,各乡办也制订了整治方案,落实了相应的整治经费,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2.加大投入,长效管理。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侯马市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首先,各乡(办)都设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由一名副乡长(副主任)兼任管理所长,并抽调3-5名专业管理人员;各村成立了环卫清扫队,由一
名副村长兼任队长。农村清洁队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生活垃圾清扫人员配额标准,每6000平方米清扫面积配备一名清扫、保洁人员,每月按300元标准发放工资,所需费用50%由财政列支,其余50%可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解决。其次,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并由专人负责清扫、清运至垃圾填埋场。每个村最少有一处垃圾填埋场,确无条件设立的,相邻的两个或三个村选择设立一处垃圾填埋场。再次,在农村垃圾清运车辆配备上,1500人以下的村最少配备一辆清运车;1500-3000人的村最少配备两辆清运车;3000人以上的村最少配备三辆清运车,清运费由市财政补助50%,其余部分由各村承担,也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广开筹资渠道,保证费用。
另外,14个城中村的垃圾由侯马市环卫处统一清运,所增加的清运费用由市财政支付50%,剩余部分由各村承担。在垃圾清运车的配置上,上马办通过山西省环保项目“农村连片垃圾无害化处理”,统一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项目投资总共280万元,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车辆统一配置为10万元的东风摇臂车;新田乡14个城中村的18辆垃圾清运车由环卫处统一配置,每辆车13万元,总投资234万元;乔村、香邑、张村、南上官等经济条件好的村由村集体统一购车,共购置9辆车,每辆10万元,共投资90万元;另外凤城乡、高村乡、张村办等剩余的村采取个人购车,集体承包方式,以农用三轮、四轮车为主,总共70辆,平均每辆3.8万元,总投资266万元。每年侯马市用于农村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费的补贴共计130万元,其中保洁员400人,每月150元/人,共计72万元;保洁车共116辆,每辆车5000元/年,共计58万元。
3.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各乡(办)村党员干部全部深入环境卫生整治一线,包片、包村、包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村主要街道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全村街巷和院落的整治;以发动党员干部为突破口,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以整治垃圾为突破口,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整治。
4.加强督查,奖优罚劣。该市抽调督查人员15名,每个乡办一个组,经常性地对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督查组人员按责任片区督查,深入到责任村庄,严格标准,严格考核,开展了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并把督查结果与保洁费的发放挂钩,一次检查不达标,扣发2000元保洁补贴,把扣发的经费再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获得环境卫生流动红旗的村庄,大大激发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全民动员,营造氛围。各乡(办)、村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宣传手段和方法,积极宣传文明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支持、参与整治工作。侯马电视台、广播、报社等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整治的进展情况,积极宣传整治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乡村齐动、全民参与的整治局面,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局面。
环境科学导论
系别:动力工程系 班级:环本0706 姓名:赵倩 学号:0742090632
第四篇:海洋与水产科学导论总结
1.导论
地球表面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海洋的形成:地球形成后,首先发生重力引起的物质分异。尘埃撞击及放射性物质裂变产生高温,使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成为液状体,并因重力作用而导致重物质向地心聚集,在地球中心部形成以铁、镍等重金属为主的地核,其上层为橄榄岩等重岩构成的地幔,而花岗岩等较轻物质则在地球表面形成地壳。地核可分为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地幔也可分为固态下地幔和液态上地幔。水最轻,只能浮于地壳之上。由于地球诞生之初温度相当高,故地表水几乎蒸发,至大气上层形成厚云层而覆盖地球。之后,地球失去了其诞生之初由撞击产生的热能,同时,冷却云中的水分以降水形式注入地表,形成原始海洋。(太阳系中惟独地球拥有海洋是因为地球与太阳距离适当,使得水既不蒸发、也不冰冻,刚好以水的状态得以保存。)
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①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②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③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南半球占32.5%。④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⑤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什么是海岸带?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时淹没、水位降低时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海岸带。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即中央海岭,指贯穿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全长65kkm、顶部水深2~3 km、高出盆地1~3 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面积占洋底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为现今的太平洋。二战后,各种地球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在海底发现或确认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全球规模的地质现象,成为海底扩张说产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依据。60 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海底扩张说能够解释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其机制符合物理学理论,并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一致。自从海底扩张理论系统提出以来,已使人们对洋盆及其边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新资料几乎总是与这个统一的概念相一致。如60 年代在洋底发现的条带状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及DSDP/ODP 的钻探成果,不仅成为论证海底扩张说的重要依据,而且成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滨海沉积环境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滨海:或称近岸带环境,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的区域,是海洋和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的地带。海洋过程受波浪、潮汐、海流等因素控制,非海洋过程受河流径流量、流速及固体载荷的性质和数量等因素的制约。由于这些参数具有多变性,故近岸滨海不同环境的沉积机理和沉积产物就有所不同。海滨沉积包括海滩沉积(海滩的组成物质多来自邻近陆地,主要是河流自流域内搬运来的风化产物,海岸侵蚀是海滩物质的最直接来源,另外还有自内陆架向岸搬运的沉积物。海滩沉积物的粒径变化较大,从粉砂到巨砾,大部分为砂、砾)、潮坪沉积(以潮汐为主要动力,坡度极平缓(3’~17’),由细碎屑物质(粘土、粉砂)组成的近岸带。潮坪多呈带状延伸,在开阔海的边缘规模较大。
潮坪发育条件除地形、潮差外,还须有丰富的细粒沉积物质和微弱波浪作用。我国沿岸现代潮坪发育广泛,约占大陆岸线总长的25%,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长江和珠江等,大多由粉砂组成的泥质潮坪)、砂坝-泻湖沉积、河口湾沉积(河口湾内碎屑物质的搬运及沉积过程以及底质的特征受径流、潮汐、波浪及河口环流系统等水动力要素的控制)、三角洲沉积(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海滨(湖)地带形成的堆积体。决定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河口水流(径流量和输沙量)、潮汐、潮流、波浪。径流量和输沙量是三角洲形成的物质基础。)。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滨海矿砂,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 思考题:阳澄湖蟹,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这与阳澄湖的特殊生态环境有关。水域百里方圆,碧波荡漾,水质清淳如镜,水浅底硬,水草丰茂,延伸宽阔,气候得宜,正是螃蟹定居生长最理想的水晶宫。所以,阳澄湖蟹的形态和肉质,在螃蟹家族中,大大的与众不同。此外,盐度,水温,PH,水中的浮游生物种类,数量等。设梯级浓度,或观察法。
第五篇:地理科学导论论文2
纵观人类发展,不难发现地理科学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地理科学对农业生产的防灾与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科学中的3S技术在观测气象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夜观星象,以断定天气情况安排农业生产的传统,产生许许多多的观星仪器和著作,虽然这些难免会有迷信和封建的成分,但毕竟有服务于农业的积极因素。天气变化多端,而且随着当今社会工业的大肆发展,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气候已被弄的更加变化莫测,单凭古籍经验已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我国作为最大海洋与陆地间的大国,天气变化显得尤为剧烈,为更好发展农业,我国发射了“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并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等多个重要领域。201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第11号台风“凡亚比”的中心位于我国台湾省花莲市东偏南方大约64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2.9度、东经127.8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并不断跟踪报道,掌握实时动态,预计,“凡亚比”中心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先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以后逐渐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向我国台湾东部一带沿海靠近,并将在台湾东部沿海登陆;之后,“凡比亚”将穿越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向福建中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靠近„„这一切难道是实地考察的吗?面对台风准确监控台风动向划分台风影响区域,从而建立蓄洪区与分洪区,成功降低了台风及其暴雨的危害,保证了农业的稳产和增产。
地理科学的理论运用对农业生产同样意义重大。荆江河段自古就是惊险之地,这里河流弯曲,形成连环褶皱,再加上此处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天暴雨,流量大而流速慢流通不畅,形成洪涝灾害,对两岸带来巨大危害。由于地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对荆江进行分析:其上游滥砍滥伐现象,再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且较集中,中上游在暴雨冲刷时形成水土流失,泥沙随江而下。由于荆江地处平原,河流流速在此减缓,致使泥沙在此堆积,抬高了荆江河床。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荆江左岸泥沙堆积,而右岸被侵蚀,日积月累河岸弯曲。再加上气候就导致了洪涝灾害。面对这些采取措施,加强上游植被保护,对荆江截弯取直,疏通河道。自此,荆江水患成为历史。
地理科学不仅对理论应用具重要意义,而且对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模式理论的形成因区位而异。华北平原农业区位不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差异大,且多暴雨,多洼坡,地势起伏大,在暴雨时水流不畅,导致洪涝灾害。而该地年降水变化大,在干旱少雨的年份,灌溉加强,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在高温蒸发作用下,地下水沿土壤孔隙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盐分积累,又形成了盐碱化。通过上述的地理分析,在这些恶劣的农业条件下,要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模式。这样为华北平原量身定制的农业模式诞生了。应对这些必须采取台地—鱼塘农业模式。挖洼为塘,堆坡为台,塘中养鱼台上种植,减少了降水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像这样通过地理科学分析建立新的农业模式的例子还有很多。珠三角根据雨热而建立基塘农业模式,南方丘陵的区根据地形建立以丘陵为主的千烟洲农业模式,以及热带地区因热量垂直差异而建立的立体农业模式等等都说明因地理区位而发展农业是必然之路,而地理科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
地理科学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对天气的依赖,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