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广播电视数字化
魔域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DW
浅谈广播电视数字化
摘要:数字化使频道多样化、对象化、个性化成为可能,媒体将由单一走向综合,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展付费电视业务必须给付费频道以正确定位、分类管理,给予与公共服务业务不同的申办条件和审批权限,由分配网作最终节目集成,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
数字化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什么?
第一、多媒体融合。数字化使各种形式的信息,例如图像、声音、文字等都变成由0和1两个符号元素组成的码流,从而实现了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数据广播、电子杂志、因特网等各种媒体的大融合,由此带来了媒体之间、相近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相互渗透。广电网络经营数据业务、因特网业务,电信行业在宽带业务里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等等,都已经成为现实。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媒体将由单一走向综合,广播电视与电信等行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最终融汇于信息化的大潮中。
第二、双向交互。数字化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而且数字化的传输、存储手段使用户与发送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成
魔域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DW
为可能。广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节目创作、制作到播出、受众将更紧密的融为一体。海量存储技术使得用户与终端之间的互动也使用户掌握了对节目选择的主动权,大量低水平重复制作的令人生厌的千人一面的节目,不用管理部门清理,无情的市场就会让它们无存身之地。
第三、网络化。数字化使广播电视吸收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几乎全部成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广播电视融入网络化的大潮。广播电视不再是一套制作、播出设备连接一套发射系统这种分散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数字广播电视并不仅仅是技术由模拟转化为数字,开展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即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系统技术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广播电视行业自己的事,需要我们以全社会、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问题。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说它已经成熟了,但是它的应用环境、发展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仍然是模拟时代的。
广播电视节目由生产到消费的流程一般有这么几个环节:节目创作、节目制作、节目集成、传输、播出和用户终端。对于模拟系统来说,节目的流向是从源头到目的的单向流程,就象大工业的流水线一样,每道工序只需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最终用户则完全是被动的。在频道资源紧缺的情况
魔域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DW
下,用户选择的余地很小。
从已经开展数字有线电视实验的经验来看,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用户市场的开发程度决定着这项业务的成败。但是靠什么来开发市场呢?用什么来让用户以比模拟电视更高的经济成本来接受你的数字电视呢?答案只能是好看、丰富、物有所值的、可以自主选择各自所需的节目,还有就是周到、人性化的、面对面的服务,简单的说就说就是“内容为王”、“用户至上”但是,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论是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在目前这种多少频道同唱一台戏、节目“克隆”大行其道、低档次的节目几成公害的现状下,如果用数字技术继续去生产这样的节目,那只能是死路一条,绝对不会为市场所接受。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来看,很多地方已经完成了有线与无线的合并,实现了网台分离,组建了网络公司。对于公共服务来说,这种框架一般没有问题,电视台为网络公司提供了节目源,网络公司为电视台提供了用户覆盖,网络公司只管用户收取收视费,不存在向电视台购买节目的费用问题,电视台只管赚取广告费,也不用考虑向网络公司支付传输和覆盖费用,大家各得其所。当开办付费电视业务的时候,问题就来了,网络公司没有开办频道的权利,只能传送节目,但是它要承担用户终端机顶盒的投资。付费电视频道由电视台来办,电视台就要投资建设以视频服务器
魔域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DW
为中心的整套节目的集成系统,还要承担购买节目的投资。目前电视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有的使用系统中许多是系统集成商与供应商合作提供了一些节目,电视台不过提供了播出权而已。
因此,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从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解决付费频道的定位问题,从法律法规上解决付费频道的申办条件问题。可以仿照电信业务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办法,对广播电视频道实行分类管理。区分公共服务业务和付费频道业务,比如可以划分为综合、教育、信息、娱乐等几个大类,对于各类频道限定播出节目内容,给予不同的申办条件,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制定不同的监管办法。为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综合频道只能由政府部门设立,经营公共服务业务。而各类专业频道就不能仍然是只能由政府部门设立,专业频道的设立应该推向社会、走向市场,结合我国的事业改革,让专业频道企业化,专业频道社会化、市场化,才能给我国的数字广播电视事业以发展的动力,才能给已经社会化、市场化的节目制作产业以发展的市场空间,提升我国的广播电视制作水平,繁荣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只有足够的节目,足够的频道,才能启动付费电视的市场,才能吸引社会各界对数字广播电视的投资。
魔域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DW
第二篇: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之我见
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之我见
文 万新年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建设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带动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有效途径。数字电视给广电运营带来的不仅仅是电视节目传输手段的技术性革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广电可以为用户提供崭新的互动娱乐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用户只有被动接受的服务模式,这一技术上的变革为广电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商机。数字电视的推广和实施,将彻底改变广播电视业务运营方式,广电运营商将在创新的商业赢利模式下,逐渐地向综合业务运营商发展。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原广播电视模拟信号传输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改原广播电视单向传输为双向传输,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转型。
首先,我们在这里将广电网络与其他信息运营商网络做一个比较:
1、广电网络是为全体人服务,而其他网络为少数或者说为部分人服务。这是由广电网络的政治属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确定的,而其他信息运营商则是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定的。所以广电体现的社会效益较大,其他运营商体现的经济效益较大。
2、广电的网络拓朴结构与其他运营商网络拓朴结构有一定差异,由于广电网络为一个共享的网络,一般为星——树型结构,其他网络为环——星型结构。
3、广电网络带宽从前端交换到用户都可非常容易做到一千兆左右,但其各省、地、州的联接不够,其他运营商网络却在用户接入部分很难做到上百兆,而各省、地、州联接非常好。
4、网络经营经验和人才素质的差异。
综上所述,广电数字化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是把HFC网络从单向网络改为双向网络。合理设计网络架构,为多种业务应用与信息网络提供统一的综合业务传送平台。把网络建设改造为:“高安全性、高性能、开放性、标准化、易扩展、实用性、易管理,的公用网络。结合当前无源光网络和以太网技术的发展,EPON+LAN或EPON+有源EOC(Ethernet0ver Coax)方式是最合适当前广电HFC双向改造的方案。基于EPON的LAN入户和Cable入户方式的结合可以最大保留现有有线电视HFc网络投资,并把目前的以单向分配为主的网络结构,向具有多业务承载能力的双向宽带信息网络演进。其次是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运营体制,建立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管理新机制和运营新模式。把“有通路无内容”的电信公司与。“有内容无商机”的广电联合起柬,利用商业手段把电信行业里成功的东西移植到广电上来、把广电的业务做到宽带上去,从而扩展更多的发展空间。
现就如何建立广电宽带应用模式谈点个人看法。
一、认清广电宽带网络建设与服务对象
宽带网络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项目,首先网络的宽带要足够宽且必须是双向的。很多人都认为广电网最具竞争力,但事实上广电网只具带宽优势和入户率的优势,要真正成为宽带网还必须进行双向改造和具有足够的宽带出口。这巨大的投资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从市场角度上讲,投资必须从用户那里获取收益,但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除少数学者研究型人员以外,大部分是学生或低收入的人群。这就使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协调。因此,广电宽带网的服务对象应主要定位在本地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互连办公室和高级商业区、高级住宅区。就是充分确立广电在视听和视听增值业务上的主导和绝对控制地位,以视听和视听增值业务形式扩大广电的业务服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来源。
二、服务保证和人才保证
宽带数据网络的建设及经营管理,不但要投入大量的硬件建设,更要有软件的保证。首先是服务上要打破广电以前的信息反馈式服务理念,改变广播电视独家经营在广电人自己心中留下的阴影,以及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建立一套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在社会经济市场中树立自己的信誉。其二是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事业的成功与否跟人才的使用和稳定密切相关。广电宽带数据网的建设不但需要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大量高科技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市场经营管理,经济管理及软件科学等领域的人才。故此,笔者认为广电系统应从各种渠道,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招聘选拔一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脱创新精神,又有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到广电系统,并使其有充分发挥才智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广电网络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攀枝花有线电视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路石
第三篇: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规划与发展
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规划与发展
四 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及数字化进程计划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九五”期间成绩斐然 “九五”期间,全国广播电视科技进步、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截止到2000年6月底全国的统计:全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0.77%;全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1.93%;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近8000万户,入户率为24.5%;全国广播电视总覆盖人口:近10亿;全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与目标
2.1总奋斗目标:亚洲一流、世界前列
2.2“十五”发展目标
a.两化:数字化、网络化(“十五”基本完成,2010年全面完成)
b.三系统:建立强大的无线覆盖及实验系统;建立卫星传输与卫星直播相结合的系统(2003年我国自行发射直播卫星-东方红3号);建立广播电视监测系统(2005年实现对全国所有的1kW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进行监测);
c.一平台:建立中央及地方级广播影视节目平台。
2.3“十五”计划综合指标:全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5%,其中中央电台第一套为82%;全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6%,其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为87%;截止到2001年8月,全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为92.47%,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为93.65%)
2.4“十五”期间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计划
2.4.1 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
目前,部分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更新了一批数字设备,在一定的时期内,模拟和数字两种设备并存,规划要求:到2005年,中央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80%以上)实现节目采集、编辑制作、播出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广播电台要广泛采用数字音频技术,应用数字节目制作和自动播出系统,推进广播节目采、编、播于一体的网络化进程;
电视台要广泛采用数字摄、录、编设备,推动数字特技、电脑动画、非线性编辑、卫星新闻采集、视频服务器、虚拟演播室等新技术、新设备;
广播电台、电视台要研究节目大容量存储技术,制定存储格式和检索数据结构规范。力争建立广播影视节目存储系统,形成节目平台,通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中央、各省实现广播影视节目交换,提高节目数据库利用率,丰富节目源。
2.4.2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系统数字化、光纤化、网络化
加快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和分配网的建设和改造,2001年实现全国联网,2002年基本完成省级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络建设,2003年实现全国贯通。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光缆总长300多万km,其中:国家光缆干线网3.2万km,省级光缆干线电视网11万km,市级以下光缆传输网30万多km。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干线网已经是或者正在实现数字化传输。分配网数字化传输有两种做法,单向传输:只要在原有网络基础上更换数字调制器,网络原有结构可以基本不动,容易实现数字化过渡,但仅能单向传输;实现双向传输业务:需要对原有网络进行改造,虽然过渡时间较长,但是可以一步到位。2005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亿户,入户率达到46%,城镇入户率达到90%以上。截止到2001年8月,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8476万户。
2.4.3 首先实现数字(SDTV、HDTV)电视卫星传输与卫星直播
中央电视台卫星传输的第1、2、7套节目于2001年内实现数字化,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并存一段时间,但是第1套节目也于2005年年底,停止模拟传输。
山东、浙江、云南、贵州、四川5省在2002年前陆续实现卫星电视数字化传输,在2005年底前完成过渡,停止模拟电视的卫星传输。至此,我国的卫星电视广播全部实现数字化。
在1999年实现卫星直播电视的基础上,经过对国际电信联盟(ITU)分配给我国大陆3个轨位频率的综合分析,决定优先使用东经92.2°轨位频率。我国将于2003年发射自己的直播电视卫星-东方红3号,建成专用直播电视卫星系统。2005年直播电视用户达到2500万户。
2001年利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建立HDTV卫星传输影院试验系统。
2001年还要建成广播电视专用的VSAT网络系统,作为广播电视新闻采集和安全播出的应急手段。
2.4.4 积极推进有线数字(SDTV、HDTV)电视的播出
数字电视在有线电视网上的传输行业标准已经确定,在一些有线电视网上已经进行过试验,积累了两年多的经验。因此,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具备了条件,和卫星数字传输一样,应该是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切入点。
规划要求:2001年要在有线电视干线网上传输数字电视节目,有计划地在一些有线电视分配网上进行数字电视节目的试验播出。2002年在全国推行有线数字电视的播出,到2005年,拥有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的用户,应该超过3000万户。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同时积极开发有线电视网上的数据综合业务,按照综合业务用户占有线电视总户数的20%计算,到2005年应该发展到3000万户。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于2001年4月13日、7月19日、9月25日和10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4次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会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选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福建、山西、四川、湖南等13个省(直辖市)作为首批进行有线数字电视试验的省和直辖市。各省(直辖市)编制的《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方案》由总局科技司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协调后批复实施,决定于2001年11月11日,以中央电视台对全国“九运会”进行多画面、多角度的互动数字电视转播作为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的启动标志,全面进行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工作。会议还就有线数字电视推进计划、机顶盒技术系统体制、CA、SI、SMS、中间件、中文EPG、网络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2001年9月,总局组织专家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用QAM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及CA、SI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总局批准后,以指导性文件发布执行。
第3次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会议上,技术工作组就“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选择的总体技术要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致意见。10月12日总局召开技术工作组会议对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如CA、机顶盒)进行了选定,供各个试验省市选择。
2.4.5 抓紧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和有计划的推进工作
在已经进行研究、论证、试验、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工作,2003年可以完成我国地面数字电视DTV-T的频率规划和传输标准的制定,并且开始有计划的在一些重点城市进行试验播出,2005年开始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的播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HDTV)推进的时间计划表如下:
a、2003年,国内若干省会城市可以试验播出地面数字(SDTV或HDTV)电视,正式颁布标准;
b、2005年,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SDTV和HDTV的正式播出;
c、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电视(卫星、有线、地面)广播;
d、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广播,完成电视广播由模拟向数字的过渡。
2.4.6 实现数字电视广播的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声音广播的进程
需要尽快研究确定我国数字声音广播(含DAB、数字AM和DRM)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和接收的方案和标准。要在部分大中城市进行DAB和DRM单频网广播试验;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数字AM广播标准后,也应该适时进行中、短波广播的数字化,彻底改善声音广播的覆盖和质量。
2.4.7 广播电视
发射系统固态化、自动化是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必要条件
规划要求:调频、中、短波小功率发射机实现全固态化,发射机房基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比例,在中央和省局管辖的发射台要达到50%以上。
上述规划的完成,将标志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实现。到2010年,我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将达到97%;我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将达到98%;我国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60%以上,大约2亿户以上;到那时,我国直播卫星用户也将达到6000万户。
五 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现状及
“十五”数字化规划目标“九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技术事业发展迅猛
我市的广播电视科技进步和事业建设在“九五”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传输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大大加快,在一些系统和技术上有创新,处于领先地位;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广播电视新闻网的建设、电视发射系统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和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采集、编辑、办公、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1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绩
1.1.1 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
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保持100%;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9%,我市“村村通”(行政村)广播电视的任务已经完成。
1.1.2 广播电台的发展
广播电台自办6套节目,日播出达到221小时/日,全部实现调频、调幅双频播出,自制节目能力达到48小时/日,比“八.五”期间增长了35%,有两套节目实现了卫星传输,有五套节目已经在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试验传输播出。
1.1.3 电视台的发展
电视台自办3套节目,日播出达到48小时/日,自制节目能力达到10小时/日,比“八.五”期间增长了
70%,“天津卫视”实现了卫星传输,可以覆盖全国和部分东南亚地区,目前已经在20余个省会城市和70多个地区落地。
1.1.4 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有线广播电视台自办4套节目,自制节目能力达到2小时/日,转播36套电视节目(中央、各省卫星节目),开办了部分数据广播业务。
1.1.5 天津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天津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于1998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0年8月已经通过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验收和技术鉴定,完成了科技成果登记,并已获得天津市2000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的建设和技术系统中,我们在全系统(从播出到卫星接收)数字化,在采用编码、复用、QPSK中频传输、全固态高功放、外部功率合成技术、9m修正环焦卫星天线和在中波发射台内科学地解决了中波辐射及干扰,突破了以往的技术禁区,成功地建成了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这些先进技术和经验,达到了国内第一,甚至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
1.1.6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正在逐步理顺关系,完成主干线光缆建设2200多km,部分完成了“3环1线”和市区6个“子环”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光缆为主、MMDS为辅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系统,并且已经与国家有线广播电视网联接,成为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组成部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50万户,其中市区达到80%,区县达到33%。
1.2广播电视中心的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果
1.2.1 无线电视台
3套自办节目的播出中心已于1998年10月1日全部实现数字化播出;部分节目采用了计算机硬盘播出;前、后期编辑与制作设备的数字化程度达到30%;完成了大演播室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建成了虚拟演播室;具备了10迅道的数字化(SDTV)转播车。
1.2.2 有线电视台
3套自办节目的播出中心(视频系统)已于1999年12月28日实现了全数字;部分节目也采用了计算机硬盘播出;前、后期编辑与制作设备的数字化程度超过了50%。
1.2.3 广播电台
在音乐、交通两个频道采用音频工作站播出,实现了数字化;广播新闻系统的采编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
1.3传输、发射系统加大了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全固态化
传输系统:基本实现光纤化,形成以光缆为主,微波为辅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体系,传输设备基本数字化(部分设备为非广播电视数字标准格式和接口规格)。
发射系统:电视发射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实时控制,40%的频道、25%的发射机实现了全固态化;调频发射系统66%的频道、50%的发射机实现了全固态化;北京、天津和廊坊3地区的DAB广播发射设备已经完成了安装和调试,并进行了试验;中波发射机的全固态化程度比较低。
2、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数字化进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产业功能广播电视科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2.1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总体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固态化、智能化;充分利用卫星、无线、有线、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播出质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积极开发视频、音频、数据等综合业务。开展信息服务,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2.2“十五”期间,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计划及具体实施措施
全面加快广播电视全数字化进程 2001年上半年,完成广播中心采编、制作、播出及管理全系统数字化(95%)、网络化、自动化,并于9月1日正式启用运行。
“十五”期间,市级广播达到10套节目的播出能力,播出时间由2000年的221小时/日增长到304小时/日,节目制作能力由2000年的48小时/日增长到72小时/日。
加快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2年内,市级电视广播实现电视中心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继续推广数字特技、电脑制作、非线性编辑、视频服务器、虚拟演播室等新技术的应用,力争全面向数字化过渡,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能力和质量。积极探索和准备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制作。“十五”期间,市级电视(含有线)自办节目从现有的6套增加到8套,自制节目能力从目前的12小时/日提高到28小时/日,播出时间从目前的100小时/日增加到180小时/日。
进行信号传输数字化改造。力争在2002年实现统一格式和接口的全数字传输,形成集光缆、电缆、微波等多种手段的数字信号传输网。开展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DAB/DMB)。在2000年启动京、津、廊坊地区数字音频广播单频先导网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正式播出数字音频广播,开展数字多媒体广播试验。跟踪新技术发展,研究地面无线数字电视SDTV(普通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数字调幅广播DAM技术,创造条件开展实验,争取在2005年前,成为全国较早开播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和数字调幅广播的地区。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计划,我市作为首批进行有线数字电视试验的省(直辖市)之一,已经编制完成了《天津市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方案》。
天津市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系统将于2001年12月启动,一期工程以3个8MHz模拟频道为基础,开展数码影院、涉外节目、视频点播、股市在家、新闻快递、电视黄页、电视杂志、TV GUIDE、下载乐园等9大项业务。
推动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存储进程,逐步建设市级广播电视节目交换平台,实现音像资料的电子交换及长期保存。
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化建设和综合业务的开发
“十五”期间,全面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按照“天津市有线广播电视总体规划”和“天津有线广播电视专用网技术方案”完成覆盖全市的有线广播电视光缆骨干网(3环1线)建设,建成6个2级光纤子环网;加快市区HFC网络的双向改造,建设高性能的分配网;在大规模住宅小区的分配网建设中,近期按每个光节点覆盖1000户设计建设,随着交互业务的发展与需要,逐步升级到500户;积极、努力扩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005年前达到260万户,达到全市总户数的80%以上,其中市区入户率达到95%;增强有线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增加网络传输节目量,从现有的40套电视节目增加到60套,广播节目达到10套;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控。
加速区县光缆网和HFC网络建设,“十.五”期间完成区、县至乡的联网,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十五”期间区县入户率达到70%以上;积极进行网络双向改造,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和综合开发的能力;统一技术体制,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体综合发展。
加紧有线广播电视网上的综合业务开发,除广播电视业务外,开办图文电视和大容量数据广播;开展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电子商务等交互式服务。
建设广播电视网站和镜像站点,建立运营级IP城域网,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ISP)和信息服务(ICP),开展音、视频节目网上广播等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上宣传,向社会提供服务。
完善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在局机关、电台、电视台各自局域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全局联网,实现全局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及节目采编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局域网上实现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开展视频、音频信息服务。
积极开发无线的数据传输业务,利用调频附讯道、电视场逆程等资源,开展数据广播型综合业务服务;利用卫星资源开展数据广播;跟踪研究数字技术的综合业务开发。加快自动化进程
完善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心、传输、卫星、发射设备的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做到无人值班、有人留守,全面实现播出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
技术和设备改造
完成全部中波发射机及部分实验中短波发射机的全固态化更新改造,进一步扩大广播覆盖,提高播出质量,实现安全播出。开发利用实验频率资源,发展广播,带动实验。
对电视发射设备及附属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数字化升级,提高固态化比例,为地面无线电视的数字化打下基础。
引进新闻采访车、卫星移动上行站等先进设施,新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大型演播室,保证高水平广播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和播出。
加强监测工作
按照“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规划”的要求,建设先进的、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检测中心,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技术指标进行有效、快速、准确的监督。实现监测网络化、自动化,与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联网。
3、天津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人才问题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要大量具备相应技术和知识的人才,甚至需要专家级的顶尖人才,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局大专学历以上的技术人员,占全体技术人员的76%,而且,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专业空白。
规划中要求:到2005年前,广播电视科技事业需要80~100名研究生或经过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人才。目前,已举办技术研究生课程班,培训40多名技术骨干。
人才引进、培养、锻炼、考核和用人机制、管理机制的改革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措施。
3.2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我局在“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不小的发展,技术和业务使用的建筑面积增长了2.8倍。但是,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水平的落后依然存在,如不能解决,可能会制约我们技术和事业的发展,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实现。
3.3加大投入问题
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含量大,投资也大。因此,应根据我们的实力和实际,合理加大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引入改革机制,利用经济关系的作用,促进数字化进程。
3.4内外合作问题
广播电视数字化关系到政府、科研、大专院校、产业、市场等诸方面。应该采取上下结合,内外合作,政策倡导,行政引导,市场运做的办法,共同推动天津市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科研、技术、事业和产业的全面发展。
3.5广播电视系统体制与机制问题
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数字化,更重要的是给广播电视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概念和新的系统机理,打破了各部门间和广播与电视之间的界线,直接撞击着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因此,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机制改革和体制调整,推行适应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新机制势在必行。
第四篇: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民心工程、政治工程。为了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作,从6月份至今,我局工作人员冒高温、斗酷暑,牺牲节假日、双休日,加班加点,对城区内的部分主要街道进行了数字平移。这一个多月时间进行数字平移的已达800余户。经过有线数字电视平移的用户家中,电视信号质量明显好转,并且能够收看到百余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受到了用户的深深喜爱和高度赞誉。
我局还专门成立了由副局长闫旭、程相峰为组长,技术精湛的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验收小组,对已经成功实现数字平移的地区进行严格的验收,经验收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均达标,收视质量更有保证。
下一步,我局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有线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尽力做到在安装调试、售后服务、故障排除及遥控器的使用等各个环节服务到户、服务到人,力争做到群众普遍满意、社会广泛支持。
第五篇:关于推进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思考
随着XX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的正式开通,“数字化”这一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浪潮已开始进入酒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所谓“数字化”是指数字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推广和运用,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广播电视业的"数字化"是指从制作、播出、传输、分配接收环节在内的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指广播、电视、电影各个方面的数字化数.数字化的发展带来的将是整个广电产业新一轮的优化升级,加速实现广播影视业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根本转变。纵观世界广电业的发展态势,大力推广数字电视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电视传媒产业竟争的主导方向.因此广播影视的“数字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广播影视实力和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顺应世界广播影视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提升广播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整体实力,国家广电总局将今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工作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其主要任务目标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化为目标、以新业务发展为龙头、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在有条件以上的市地城市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加速实现广播影视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各环节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使我国广播影视技术尽快完成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以此带动产业布局的合理优化和产业规模的做强做大。近年来,XX广播电视业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上看,其技术手段和体制机制上评价,仍处于相对滞后的传统媒体发展模式阶段,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全行业的产值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小,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虽然已达三十五万多户规模(这与电信、移动用户不相上下),但其总收入却不到全市信息产业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其巨大的用户资源、节目资源、频道资源、网络资源、人才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资源优势。从我市地处盘周山区,居住分散,发展农村有线电视成较,而城镇用户已基本饱和,要想通过简单的规模效应已经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数字化”这一新一轮广播电视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历史机遇,紧跟总局提出的“内容产业年”的步伐。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发展的眼光,开放 的心态,务实的精神,立足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站在建设“数字XX”、实现“三个美好”的高度和推进XX广播电视向现代传媒业转变的角度,围绕“一个突破”、抓住“两个关键”、构建“三个体系”,加速促进广播电视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围绕“一个突破”:就是以加紧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要在市区开通有线电视数字信号的基础上,大力加快市到县、乡镇、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建设,大力推动市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整合进程,全面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以“政府支持、行业指导、用户接受、公司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使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极积推进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节目制作平台,初步实现新闻节目制作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媒体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竟争力。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紧紧抓住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的数字化和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这两个关键,努力实现广播电视节目资源、用户资源等优势转化为市场资源优势。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主业,是数字化的龙头,我们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提供优质多样化的广播影视节目。大力推动数字化进程,要在尽快实现自办节的摄、录、编、播的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其它播出节目的数字化。用户是数字化得以发展的市场基础,只有迅速形成数字用户规模,数字业务才能快迅发展。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又为开发用户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为数字化使广播电视转化为既能提供公共类节目的“广播”,又能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节目的“窄播”;既能提供单向式的广电节目传输,又能提供方便用户需要的交互式点播;既能提供广播影视类节目,能提供多种信息服务;既能提供文化服务,又能提供商务服务。传统的广播电视用户只需在电视机上安装一台数字机顶盒,就可以完全实现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成为现代多媒体的终端用户。按照省局的规划,我市2005年要逐步完成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因此,当前各级网络都要加快技术改造,构建数字平台,迎接数字化浪潮,同时加大数字化的宣传和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用户,推动市场先机。
构建“三个体系”:一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类节目质量,夯实传输覆盖网络基础,确保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安全播出,政令畅通,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使广播电视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又能享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多样化服务;二是构建市场服务体系,就是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塑造市场服务主体,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不断拓展付费电视、信息服务市场,运用行政推动、产业运作的方式促进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促进广播电视产业的做强做大;三是构建行政推动体系,有线电视数字化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推动政务公开的阳光工程,是促进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信息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将广电数字化纳入地方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完善政政策法规,搞好服务,努力为XX广播电视的新跨越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