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课前学生唱了一首欢快活泼的歌)
师: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我感觉到了你们正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可你们知道,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吗?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比如历史上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壮举——
师、生(齐):长征 师:(板课题)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收集得怎么样?赶快来展示一下。
生1:我收集了一些长征的小故事,有《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四渡赤水》、《马背上的小红军》、《丰碑》等。
师:收集了这么多小故事,很棒!
生2:我听爷爷说,红军长征时,没有吃的就吃草根、树皮,还有系裤子用的皮带。(众生笑)
师:的确,红军当年为了充饥,就是吃这你们觉得可笑的皮带,甚至连皮带都没得吃。
生3:我收集了长征的背景。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他们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师:不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还介绍了长征的经过,了不起!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3:(有点不好意思)我翻了老师的教案书。
师:(善意的微笑)知道翻老师的教案书,不错吗!多翻几次,你也可以当老师了。(生笑)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得不错,知道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材料。你们想更多的了解长征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一位伟人挥笔写下的一首气魄宏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这位伟人就是——
生:毛泽东。(板作者)
师:这首诗就是——(生齐:长征。)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征”是什么意思?(远行)长是指什么长?(路长。)有多长?
生:二万五千里。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走过的最远的路有多长?都有什么感受?
生1: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到中江,有40里,感觉特别累,到最后是筋疲力尽。生2: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到我小姨家,有20多里,因为是夏天,所以感觉又晒又热、又累又渴,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就哭了。
生3: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到团结水库,来回的路加水库的路大概有40里,感觉非常的累,双脚无力,又很痛,根本就走不动了。
生4: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有30多里,我的双脚都打起了水疱,非常痛,我一边走一边呻吟。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走远路的体验,都感受到了走远路特累特苦。而你们走的远路一般只有三四十里,红军长征走的路却有多远?
生:二万五千里。
师:是我们同学所走的路的几百倍,甚至千倍,其中的累、苦可以想象,所以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红军的足迹,踏上红军长征的道路,去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你们想不想去?(想!)你们敢不敢去?(敢!)
师:勇气可佳!今天,随同我们一起前行的还有一位记者,掌声欢迎谢记者!(由学生扮演)
生:(鼓掌)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起程(事前教唱《七律·长征》)!准备出发!生(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请同学们看看,现在我们来到了哪里?(贴出五岭图,有条件的可用课件。)
生(甲):五岭山。
师:五岭山是一座山吗? 生(甲):是五座。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是五岭山的?
生(甲):我看见这些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我的资料书上说“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而诗中写的是“五岭逶迤”。
师:不理解的词你知道去查资料,还能灵活运用,且能根据特点判断事物。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可见,“逶迤”的意思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像女同学的情思一样连绵不断,女同学能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吗?(女同学读)五岭连绵不断,可见五岭山脉十分的——
生:长。
师;现在我们将一起来翻越这五座长长的大山,歌声响起来!生(唱):五岭逶迤腾细浪。(“记者”进行采访)
“记者”:这位同学,可以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乙):可以。
“记者”:请问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生(乙):有点儿累,喘不过气。“记者”:这位同学呢?
生(丙):这些山太大了,太长了,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师:才刚出发,同学们就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怎么样,后悔了吗? 生:不后悔!师:我们的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逶迤的五岭的?(腾细浪)“腾”是什么意思?
生:飞。
师:细浪会飞吗? 生:荡起。
师:对,“腾细浪”就是荡起的细小的波浪。可见红军眼中的五岭有什么特点?
生:很小。师: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却像是细小的波浪,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5:红军不怕困难。生6:红军藐视困难。
师:你们能读出这些精神来吗?(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继续前进。同学们看,现在我们来到的这座山有什么特点?(贴出乌蒙图)
生7:很险。
生8:很高,很雄伟。师: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乌蒙山。
师:诗中是怎么形容乌蒙山的? 生:磅礴。
师:也就是说磅礴的意思就是—— 生9:高大、雄伟,有气势。
师:我们的男同学最善于表现气势,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男同学读“磅礴”)
师:再磅礴一点。男同学:磅礴!
师:听出来了,乌蒙山真是太磅礴了。现在我们就要翻过这座磅礴的大山,歌声响起来!
生(唱)乌蒙磅礴走泥丸。
(“记者”进行采访,学生谈翻山感受。)(略)
师:的确,要想翻过这座山很难很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乌蒙山的呢?(走泥丸)“走”什么意思?(滚动)泥丸大还是小?(小)
师:是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泥丸一样小? 生:乌蒙山。
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师:谁能读出这些精神来?(抽生读,评读)
师:继续我们的前进道路,看,我们现在到了哪里?(贴出金沙江图)生:金沙江。
师:金沙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急。
师:从诗中能看出来吗?从哪里?
生:从“拍”字可见水很有力,很急。
师:你很会读书。山崖有什么特点呢?诗中是怎么描写的? 生:山崖很高,诗中用“云崖”这个词来描写的。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师:非常完美的解释。要想从这样的江上过去,无疑十分困难。怎么办?不过了吗?可能会被敌人逼上绝路。过不过?
生:过!(生唱:金沙水拍云崖)
(“记者”进行采访:现在我们渡过山高水急的金沙江,同学们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兴奋、喜悦、高兴等)
师:所以,当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他们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的高兴。你们能从诗中看出红军很高兴吗?(暖)对,“暖”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心里感到暖,感到高兴。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的语气来吗?(生读)再高兴一点!(生又读)听出来了,非常高兴。高兴归高兴,我们还得继续前进。请同学们看,现在我们到了什么地方?
生:大渡河。师:这上面就是卢定桥,桥上只有13根铁索,铁索离江面是几十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生:(心里很害怕;双腿发软;心跳加快;太危险了„„)
师:的确,要从这光秃秃的铁索上过去是非常的危险。同学们敢过吗? 生:敢!
师:不过一定要小心。出发!歌声响起来!(生唱:大渡桥横铁索寒)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就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令老师实在是佩服。可这铁索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当我们过来之后心都还扑通扑通直跳,让人心惊胆寒。现在你能理解“铁索寒”的“寒”吗?那就是心惊胆寒。谁能来读好这句诗?
(生读)
生(评):我觉得这里我们既要读出铁索的危险,又要读出红军不怕危险。师:说得好!你能来试一试吗?(生读,全班读)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有没有什么感觉? 生:没。师:请睁开眼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贴出岷山图)现在有什么感觉?(记者采访)
生:(冷;好冷;好冷好冷„„)师:要从这里翻过去难不难? 生:难!
师:可我要告诉同学们,只要从岷山翻过去,我们就要到达终点了,你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高兴。
师:用一句诗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生: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能读出这种高兴、喜悦的心情来吗?(生读)红军可比你们还要高兴,再高兴一点。(生又读)
师:听出来了,红军很高兴,所以当他们过了岷山之后有什么表现?
生: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三军”是什么意思?()“尽”()?“开颜”是()?可见红军非常高兴。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红军的这种高兴吗?(生读,评读)师: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是无比的高兴,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生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今天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困难,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所以你们应该为自己欢呼!(生欢呼)而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要数谁?()所以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长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读了之后,你能找出总括全诗的诗句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齐读)请问:红军都走过了哪些山?趟过了哪些河?(生: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就这么几座山,两条河。为什么毛泽东却要说万水千山?“万水千山”什么意思?
生:许许多多的山,许许多多的河。(这里列举的山和河只是其中的代表)师:这万水千山在红军眼中是什么样的?(只等闲)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藐视困难、乐观„„)你能说说他们的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吗?()对,从这些事例当中就可见我们的红军具有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现在让我们再次来朗读这首诗。读出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读出对红军的赞美。(生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合上书,你能为黑板上的图配上诗句吗?(抽生)同学们一起来配诗,行吗?总括全诗的诗句是()对全诗进行总结的是(),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能够背诵了,连起来背一遍。(生齐背)师:这就是长征,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中国人的壮举,历史的壮举。今天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作何感想,我们到底应该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自由谈)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现在就有一件困难的事,不知道你们想不想去做?(生议论)老师今天的课没有板书,你能为老师设计一个全面、系统、美观的板书吗?
生:能!
师:谢谢同学们,别忘了把你们的成果交给我。好,下课!
第二篇: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铁索桥上—————桥下————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
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三篇:窦桂梅《七律 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
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
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第四篇: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礴”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的“磅”,一个是磅,组词
“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山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
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
个练习:1铁索桥上—————桥下————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
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
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五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编写:仇恒亮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3.口头回答讲义中其他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自主探究,精要赏析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
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五、合作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六、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七、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附:长征知识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後,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
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背景:193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人攻打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王明决定采纳军事顾问李德德建议,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民兵,在抢险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馀人。标志着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
突破封锁线
在长征开始的时候,中央红军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转移目标,在出发后部分红军将士甚至不知军队将前往何处,仅仅是盲目的逃跑。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至信丰县一代突破国民革命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并沿粤赣、湘粤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并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後,仅剩下3万余人。不久,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部队开赴湖南西部,与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和当地武装力量汇合。但这个计划被蒋介石等人所洞悉,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大量兵力。
同年12月28日,当时尚未恢复权利的毛泽东在黎平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力主放弃原有的汇合计划,提议向四川、贵州边界进军。这个计划得到了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克贵州遵义,进行了10余天的休整。在这段时间,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旨在研判今后的军事、政治方针。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长征组歌》两首
萧 华
教学目标:
⒈ 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 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二、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三、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⒈正音
皑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⒉辨形 黔─铃
皑─铠
锤─捶
⒊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4、口头回答预习案中其他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⑪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⑫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⑪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⑫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⑬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
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㈡《过雪山草地》
齐读
⒈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⑪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⑫炊断粮;
⑬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⒉“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⑪拟人、比喻、对偶
⑫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六、拓展总结
1、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
最后一句)
2、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3、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
第一首:⑪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⑫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⑪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⑬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4、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⑪以七言这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⑫三言句。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5、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合作交流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
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继续研究课文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
“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三、合作交流,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四、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写作特色: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五、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草》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3、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紧扣线索安排情节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题材的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学准备: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二、简介文章体裁和作者:
1、本文是小说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作者是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 的第四篇。
三、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焦灼(zhuó)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愠怒(yùn)霎那(shà)
蔫巴(niān)抽噎(yān)
2、口头回答预习案中的其他问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五、抓住线索理情节:
1、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2、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3、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发展和高潮)
4、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六、自主探究
学生划出对杨光和副主席描写的语句:教师重点分析第三段,提问:
1、当杨光得知担架上的危重病人就是病重而昏迷的周副主席时,他有哪些反应?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反应的?
2、作者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时,运用了哪些描写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动作描写有“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等;神态描写有“一
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非凡气质。
七、揣摩妙点,分析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角色演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4、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5、说说你以前对周副主席的哪些事迹有所了解,结合本文提供的材料,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5、理解正文前的引文中的“最甜”一词的双关义明确:“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八、体味生动、准确的语言:找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九、比较阅读显能力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十、从课文提供的材料说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十一、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十二、作业: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长征》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
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自主积累,展示预习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生字 词语 资料 备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四、自主研读,合作学习
a)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五、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彭德怀、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近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欣赏影片,品味环境
1、观看《长征》第24集的片断,“让面杀马”,回味课文内容,注意片中环境描写。
2、结合剧本,体会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二、模拟配音,性格凸现
1、四人小组合作,任选某一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讨论人物性格
2、由小组选择要配音的片断,播放影片,消去声音,由学生用话筒配音。(可以选两组左右)
3、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对“配音演员”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提出合理性建议。引导同学们从语言中体会剧中人物的崇高精神魅力。
三、拓宽视野,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平时看电视剧的体会联系有关影视作品的资料,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资料)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受的需要。
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3、特点镜头的恰当运用
(说明:这个特点的归纳以学生的发言为主进行恰当引导归纳,不强求字词不差,若时间空余,可请同学们就这三个特点对此剧本进行分析。)
四、简谈感受,总结全文
通过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两个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使得那一个个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指战员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他们对长征说些什么呢?
板书 《长征》节选 断粮晕倒 泥泞的草地 舍己为人 坚定的信念 让面杀马 乐观的精神
歌舞战饥 光明的大道
《诗人 领袖》
编写:吴有宏
教学目的:1.了解毛泽东诗人与领袖的双重身份
2.体会诗文中精当的比喻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怎样把毛泽东的双重身份融合一起 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歌颂毛泽东的歌曲渲染气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学期学习了两首毛泽东诗词,谁能说说是什么?你能背诵吗?
——《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请初读《诗人 领袖》这首诗找出我们学过的诗句,另外本诗中还化用了毛泽东许多诗句,它们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找找看,比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战地黄花”《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血残阳”《忆秦娥·娄山关》 “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 “梅花漫天”《七律 冬云》
七律《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北国风光” 《沁园春·雪》
通过刚才的整理我们已经了解到毛泽东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很多诗篇不仅响彻中国,而且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是开国元勋,有很多歌颂毛泽东歌曲为我们熟
知——《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万丈高楼平地起》„„下面我们选择其中的两首听一听,感受一下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确实如诗题所写.诗人 领袖
二、请你再读诗篇找出体现 诗人 领袖 两者结合的诗句 组织讨论:(诗歌的最后一句“嘹亮了东方”是什么意义?这样写好不好?)
1节: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最长一行——入笔诗的形式
比喻 枪声-诗韵 长征路-诗行
2节:马背上构思——诗的内容 战略谋划与战斗生活-马背行吟与意象的选择
3节:刻画诗人形象与风格-
细节描写-潇洒抽烟、雪天畅想 挥洒自若、想象丰富、豁达豪放诗人气质与领袖风范
4节: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用代表诗妙喻-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比作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5节: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诗歌吟诵来比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嘹亮了东方”写出了毛泽东功绩的历史地位诗歌看似闲散,实则笔笔关紧两面,内部结构非常严密
三、请带着赞美与崇敬的感情朗诵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节奏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诗文
2、写一首赞美诗赞美你最敬佩的一个人(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