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3.单环学习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第二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
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
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
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17“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
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18、“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
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8、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
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
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
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
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
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
13、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
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14、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5: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
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16、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
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9、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
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20、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
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2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
然和社会因素。
22、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3、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
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24、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
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25、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6、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
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27、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
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28、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
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29、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30、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
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31、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32: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
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33、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
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
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34、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35、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
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36、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37、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
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38、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39、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
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4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
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41、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42、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
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3、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4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
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45、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
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6、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47、群体归属意识: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48、49、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50、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51、行政组织的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
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52、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
种能力或力量。
53、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
54、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魁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55: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
政问题而制定的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56、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
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57、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58、行政组织决策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
和工作步骤。
59、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
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60、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
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61、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那些常见的、定型的和重复性的决策。62、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6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64、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
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5、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
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66、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
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67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68、组织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
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69、: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70、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
由选择沟通渠道。
71、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是在语言和情感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72: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与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
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73、下行沟通:是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74、上行沟通:是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交流,如
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等。
75: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
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76、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77、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
话联系等。
78、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
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79、学习: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产过程。80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81、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
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82、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
化着的概念。
83、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机构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
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4、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叫变革型学习。85、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
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8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
织的记忆。
87、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88、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9: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
90、行政组织文化的阻抑功能:行政组织文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不良的因素,它们也可以被行政组织内的成员所接受,进而在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独裁专断、官僚主义、推托责任等行为和作风。
9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
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92、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
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93、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
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94: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
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95、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
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
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96、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
实践水平的活动。
97、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98、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
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99、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主要是引进与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
新产品以及技术改造,来进行组织的变革。
100、与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就是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最
终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孤立系统进行改革、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101、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是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向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组织现状和问题的具体资料,然后再与这些资料为基础分析问题,研讨解决问题与改进的办法。
102、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
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103、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
提高组织的效率。
104、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
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105、工作丰富化:所谓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
和控制权。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都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
106、斯坎隆制: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
梯钢铁厂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107、:格道式发展又称方格训练,是从布莱克和穆顿领导行为的管理方
格理论派生出来的一种全面系统改进组织的发展技法。运用此技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组织计划和沟通效率,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108、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109、: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110、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
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111、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第三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三.名词解释.1.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
2.标竿管理: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3.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1.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
2.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3.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4.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那些常见的.定型的和重复性的决策。
5.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2.调查反馈法:通过问卷表调查和分析某单位的工作,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并把这些材料反馈给参加问卷调查的人。这一方法可以发现组织的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改革动力和确定努力的方向。
1.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2.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3.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4.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5.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6.辅助机关:是指活动内容直接为行政首长和业务机关服务、间接力实现整个行政组织目标服务的机关。
1.格道式发展:格道式发展 又称方格训练,是从布莱克和穆顿领导行为的管理方格理论派生出来的一种全面系统改进组织的发展技法。运用此技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组织计划和沟通效率,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2.工作冲突:当人情货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3.工作丰富化:所谓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都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
4.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工作再设计: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7.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8.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9.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1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11.过程咨询: 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12.过程咨询:过程咨询是指组织成员借助于掌握专业技术的咨询顾问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咨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行了解.认识.分析和处理,包括沟通.角色扮演.群体功能.群体规范.领导.群体间关系等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
1.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2.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3.混合制:又称委员会和首长并立制,是指行政组织的事权一部分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另一部分由行政首长个人决定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5.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绩效管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2.绩效管理:一般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视为为了维持和改进行政组织的绩效水平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二是认为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3.绩效评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4.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5.激励法: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6.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批评.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
7.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
8.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9.监察机关:监察机关分为两种:一是负责对整个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以及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主要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一是负责对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执行首脑机关发布的决议与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1.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12.均权制:是指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的权力保持平衡,既不偏于集权、也不偏于分权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1.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
2.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话联系等。
1.棱柱模式理论:棱柱模式理论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2.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3.理性—法律的权力:依据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4.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5.领导影响力: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6.领导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领导者影响力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地位.权力.知识.能力.品德和资历等因素。1.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5.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6.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7.目标管理: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1.帕森斯: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2.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1.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2.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3.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4.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5.群体归属意识: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7.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8.9.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群团:又叫群体、团体,它是指行政组织中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1.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2.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等。
3.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4.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5.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
6.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斯坎隆制: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1.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1.系统:由相互联系的部分或成分组成具有整体性的个体总和。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3.行政组织(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行政组织 ] 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富的面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回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 ] 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本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狭义的行政组织。4.行政组织: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5.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6.行政组织编制:狭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广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包括权责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以及职位配置等。
7.行政组织的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行政组织以外的、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组织以内的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和。
8.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9.行政组织的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10.行政组织功能:政府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和所要执行的功能。11.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2.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3.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4.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15.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16.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17.行政组织决策体制: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18.行政组织领导: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19.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20.行政组织文化的阻抑功能:行政组织文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不良的因素,它们也可以被行政组织内的成员所接受,进而在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独裁专断.官僚主义.推托责任等行为和作风。
21.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
22.行政组织学习: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23.行政组织职能:政府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和所要执行的功能。
24.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25.学习:学习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
26.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化着的概念。
1.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主要是引进与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以及技术改造,来进行组织的变革。2.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是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向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组织现状和问题的具体资料,然后再与这些资料为基础分析问题,研讨解决问题与改进的办法。
3.与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就是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最终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孤立系统进行改革.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2.政治制度:广义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法律制度、选举制度和官吏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又包括国体和政体两方面。狭义的政治制度,仅指国家制度中的国体。国体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3.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4.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5.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
6.直线/职能冲突: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7.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8.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9.仲裁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10.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11.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
12.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13.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14.组织冲突:是指行政组织中两个以上的人或者群团为达到各自的目标,满足各自的利益所形成的对立、争执与争斗的关系。15.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16.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17.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18.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9.组织结构层及化:组织结构层及化就是根据劳动分工将组织垂直划分若干个等级层次,每个层级的权力大小.管辖范围及职责地位自上而下逐级减小。
20.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21.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22.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23.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2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25.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第四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2.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5.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6.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2.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3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1.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4.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2.工作冲突:当人情货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5.工作再设计: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8.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9.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1过程咨询: 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1.绩效管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3.绩效评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6.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批评.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7.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1.棱柱模式理论:棱柱模式理论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4.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5.领导影响力: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4.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1.帕森斯: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2.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3.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通过一定的社会 5.群体归属意识: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8.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1.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3.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6.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7.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8.斯坎隆制: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1.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2.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4.行政组织: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8.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11.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13.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14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15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16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17.行政组织决策体制: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18.行政组织领导: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19.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21.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24.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25.学习:学习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1.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2.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7.直线/职能冲突: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0.仲裁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13.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14.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15.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17.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18.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19.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20.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21.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26.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27.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28.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29.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第五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2.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3.行政组织: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4.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5: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6.行政组织领导: 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7.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8.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9.领导影响力: 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10.内部环境: 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11.外部环境: 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12.组织环境: 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13: 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4.仲裁解决法: 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15.: 冲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16: “成熟-不成熟理论”: 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7: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18: 帕森斯: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19.棱柱模式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20.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1.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22.村民委员会: 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4.组织决策科学化: 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25.行政组织决策: 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26: 行政组织决策体制: 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27.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 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28.群体: 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29.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30.群体归属意识: 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31.群体规范: 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32.三环学习: 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33.单环学习: 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34.双环学习: 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35.学习: 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
36.知识: 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37.组织学习: 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38.行政组织学习: 是以行政组织为主体,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39.标竿管理: 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40.行政组织绩效管理: 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41.行政组织绩效评估: 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42.激励法: 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3.示范法: 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行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44.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45.行政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46.团队建设: 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47.工作再设计: 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48.敏感性训练: 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49.斯坎隆制度: 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50.组织发展: 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51.组织变革: 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52.调查反馈法: 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53.过程咨询: 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54.单向沟通: 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55.双向沟通: 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56.正式沟通: 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57.组织沟通: 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58.非正式沟通: 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59.分权式组织结构: 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60.管理层次: 是指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61.管理幅度: 是指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62.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63.组织的“潜结构”,是指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64.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65.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66.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67.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