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 形势与政策 之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之我见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二、台湾问题现状
现状台湾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纯属中国内政问题的本质仍没有改变。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对台“四点意见”中就两岸关系现状做了定位。他说:“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对此,有学者评论说,这种对两岸关系现状的阐释,把1949年以来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明确限定在绝非主权和领土的层面,定义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因为两岸尚未统一而出现割裂,完全符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客观现实。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关联到台湾过去数十年在岛内行使的相关政治文件,提醒台湾当局必须尊重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内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但是,自1995年以来,李登辉的“台独”面目逐渐暴露于世人面前,力谋分裂中国: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并以此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拖延统一进程;在国际上,则千方百计推行“务实外交”,鼓噪“参与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并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台湾问题呈现出新面目。
2000年,前任台湾“总统”陈水扁第一次登台,沿着李登辉的“台独”路线一路直走,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立场上来。不仅如此,民进党当局还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的立场,一意孤行“去中国化”的政治路线,挑衅大陆,挑起两岸之间的紧张与对立,甚至提出与推行“公投”、“制宪”与“建国”的“激进台独时间表”,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对话及协商机制陷于停顿,使两岸关系陷于空前危机与紧张局面。台湾问题演变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问题,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以及“台湾独立”的斗争。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这也是台湾问题在内因上达到一个顶峰阶段。
外因: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格局中苏攻美守、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残酷事实,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催生了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同意最终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备。但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为台湾提供法理保障。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阻挠着中国的统一。至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以台制华”、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的政策。也正是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下,台湾问题才迟迟难以解决。
日本与台湾问题 日本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最初原因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拉开现今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序幕。虽然台湾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但是日本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华关系、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美国,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谋划“两个中国”,干涉中国内政。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程度有所收敛,基本遵守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基本履行了日本政府对中国所做的承诺,把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
现形势下我们要处理好台湾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上的两个方向。
连宋登访大陆 2005年的春天将永远镌刻在史页上。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令普天下无数华人华侨为之激动、欢呼。继这之后,亲民党也组团回到祖国大陆祭祖、拜谒黄帝陵等。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总得来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只要我们顺历史潮流而行,多动脑筋,好好把握时机,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之路一定能够尽快找到,祖国统一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 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3] 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电气自动化学期论文
姓名: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台海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因此,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所提出来的对台政策作一梳理,以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大陆对台的方针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和两岸关系的曲折历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关键词:两岸 关系 发展 走向 如何应对
前言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
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
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
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 年新年贺词,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政协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
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 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在大学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台湾也不是任何外国的“保护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和平、稳定、富强。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
2016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在16日下午4时结束。当晚计票结果出炉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得票689万4744张,得票率为56.1%。另两组候选人中,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得票381万3365张,得票率为3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徐欣莹得票157万6861张,得票率为12.8%。台湾选举出一个新的领导人,得票第一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台湾新领导人。台湾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当选,结束了中国国民党近八年的执政。
随着蔡英文的当选,她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已经无法回避,必须有个交待。这将直接影响大陆未来的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的走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中国大陆2013年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揭幕式上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论及对台政策的未来方针时,用不及百字的简短扼要篇幅,表明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等。在去年11月中共举行十八大之后,已经非常明朗。中共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已明白地陈述了“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论点,即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社会交往、政治互信等方面的全面性开展。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大陆手里。毋庸讳言,民进党在台重新执政,让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大陆方面的意志坚如磐石,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铤而走险者,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民进党当局若想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必须在是否认同“九二共识”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给出明确答案。蔡英文、民进党何去何从,两岸同胞都在看,国际社会也在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台湾政局变化,在两岸关系历史进程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根本上说,决定台湾前途、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的发展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把大陆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台湾变局大可处之泰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一定能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基本稳定,一定能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一定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随着中国大陆的实力崛起和自信心的越来越强,两岸间共同利益的扩大,不但能促成双方经济和民生的紧密结合,而且会强化双方民众携手合作的意识。当今中共领导人颇为强调的“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理想,实应从扩大两岸共同利益来做起。除此之外,现时可着手加强推动两岸社会交往,及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至于政治课题方面,可以先由学界进行研讨与意见交流,以从中查找问题及厘清双方的异同点,俾为将来两岸正式的政治协商打基础和创造条件,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台湾是大陆的核心利益,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台湾必将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共识,也是大陆十三亿七千万全体人民的共识。台湾是中国大陆的核心利益,但并不是唯一的利益。中国大陆目光在全球,着眼于全球性的利益部署,在很多方面,如金融、经贸、国际政治等方面,中国大陆参与的越来越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开始在有些方面发挥主导地位作用。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5·20讲话”,虽然提及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机制,两岸签署了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及各领域交流,减少了双方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成就有目共睹。当前,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广大台湾民众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因台湾政局变动而改变。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才不会得而复失。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我们不仅看她怎么说,还要看她怎么做。是把两岸关系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是以民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依归,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蠢蠢欲动,“去中国化”动作频频,各种“台独”苗头不断滋生。两岸人民对此要密切关注、保持高度警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16日下午4时结束。当晚出炉的计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得票689万4744张,得票率为56.1%。另两组候选人中,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得票381万3365张,得票率为3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徐欣莹得票157万6861张,得票率为12.8%。同时举行的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结果也于当晚揭晓。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总共113个席次中,民进党获得68席,国民党获得35席,时代力量党获得5席,亲民党获得3席,“无党团结联盟”获得1席,未经政党推荐者获得1席。
依据台湾选举事务主管机构“中选会”公布,本次投票有正副领导人、民意代表和政党3张选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共有3组候选人,分别为国民党的朱立伦及王如玄、民进党的蔡英文及陈建仁、亲民党的宋楚瑜及徐欣莹。在民意代表选举部分,总席次共计113席。
不畏浮云遮望眼且谈如何看待台湾“大选”投票结果。
其次,应该看到,维护和发展两岸关系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选举期间发布的诸多民调均显示,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同国民党当局的两岸政策路线,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不因台湾政局生变而改变,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红利”得而复失。即便是声势一路领先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在此次竞选过程中也不敢公然否认“九二共识”,而是提出“维持现状”的主张,始终刻意回避“台独”议题。她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百般矫饰,是因为深知“台独”乃票房毒药,岛内主流民意反对“台独”、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调的大陆对台政策深受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肯定,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功导引了台湾民意走向,在岛内形塑了“不敢独”、“不能独”、“不要独”的共同认知。这样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无论哪个政党、哪位政治人物都不能视若无睹,都不敢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
最后,台湾多数选民既然选择了民进党,民进党就负有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现状,进而继续发展两岸关系、扩大“和平红利”的首要责任。没有和平稳定的台海局势,新的台湾当局要想解决经济、民生、年轻一代的发展等民瘼,无异于缘木求鱼。民意如流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倘若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妄想在岛内大搞“和平台独”甚至“法理台独”,在两岸关系上兴风作浪,在地区稳定上充当“麻烦制造者”,那么台湾的安定与发展将沦为“镜中花、水中月”,大失所望的台湾选民到下次“大选”时就会把这样的祸台者、祸台集团赶下台。陈水扁之下场殷鉴不远,即将走马上任的蔡英文及其执政团队当引以为鉴,三思而后行。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而易见,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大陆手里。毋庸讳言,民进党在台重新执政,让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大陆方面的意志坚如磐石,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铤而走险者,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民进党当局若想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必须在是否认同“九二共识”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给出明确答案。蔡英文、民进党何去何从,两岸同胞都在看,国际社会也在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台湾政局变化,在两岸关系历史进程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根本上说,决定台湾前途、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的发展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把大陆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台湾变局大可处之泰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一定能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基本稳定,一定能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一定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第五篇: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第六章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历来是国内政治的关键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清楚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由此进一步坚定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坚定国家统一的信心。
第一节 台湾的基本概况及其军事战略价值
一、台湾的基本概况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都经过这里,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多人,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约2%。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素质及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语言上一致、习俗上同根、艺术上同源、宗教上同质。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哲学理念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讲普通话和闽南话、客家话等,书写用中文。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妈祖、关帝君、保生大帝等中国民间神祗。在习惯方面,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种礼仪等。台湾的人文历史是地地道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扩展。
二、台湾的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台湾是中国东南海疆上一座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的岛屿。历史上,统一台湾的清朝大将施琅曾经指出了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施琅在186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称,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倘若放弃台湾为“红毛”(荷兰人)占据,“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现在,台湾的战略地位就更加突显,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战略地位,台湾才成为美国和日本遏制我国的重要棋子。
(一)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位于我国大陆架东南缘的台湾岛,素有我国“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之称,是东南沿海各省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它南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与舟山群岛呼应,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南北两要点,构成一条天然而有力的品字阵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而东南沿海各省目前是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最快,财富积累最多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最为发达。如果以正好位于这两个三角洲之间的台湾中部为圆心,以上海为半径,画一个半径约为600公里的圆,我国最发达的省市和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这个圆内。如果台湾无法与祖国大陆统一,我国国防安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仅我国海防线要害之处出现缺口,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半壁江山暴露在外,而且国防战略纵深一下就后退一、二百海里。有了台湾,台湾海峡将成为中国的内海,中国将突破朝鲜半岛、济州岛、日本九州岛及诸岛、琉球群岛、菲律宾诸岛及东南亚诸国的封锁;一旦形成这种封锁,台湾将有可能像朝鲜战争时的日本那样,成为美国在长途作战中的“航空母舰”,这样对于我国的政治安全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说明了台湾对我国政治安全上的重要性。
(二)台湾是我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门户,对我国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历史告诉我们,要成为世界强国,必然要面向海洋发展,实施海洋战略。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东方崛起,必然要进行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战略调整。然而,我国这一战略能否顺利地实施很大程度上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因为在我国长达l.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只有台湾直接面向太平洋。我国要走向大洋,最好的捷径和大门就是台湾。如果台湾问题解决不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的长远发展,就象是巨龙脖子上套了一把锁而难以腾飞。从经济上看,台湾问题影响到我国大面积的海上国土问题。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哪怕1平方公里的小岛,也可能意味着1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更何况台湾这么一个地理位置特殊、海底资源丰富、军事价值巨大的我国第一大岛呢?如果台湾独立,我国失去的远远不仅仅只是3.6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而且将失去数万倍的海上“绿色国土”。从军事上看,台湾问题关系到我国对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问题,为我国未来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大国提供坚强的基础和保证。
(三)台湾居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的中间,是我国“南下之门户”,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较大。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的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交通的要道,是我国“南下之门户”,不仅联系着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南海和东海,而且掌握着我国四分之三的重要贸易航线的南下通道,对我国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对外贸易与交往的顺利进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台湾处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心位置,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是亚太地区的航空运输和海上运输的中心,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韩国、中国东部、北部沿海地区等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彼岸,中东、欧洲等地的海上和空中的交通线大多经过台湾海峡。台湾这一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台湾发展以对外贸易为主的海岛外向型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如果台湾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其优越的交通和地理状况,不仅将使我国南北海上通路更加宽广和通畅,而且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另外,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和台当局控制的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上。钓鱼岛,是日本进入台湾海峡南下东南亚、南太平洋的必经之地,附近水域蕴藏着800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和经济价值,是中日领土争端的焦点问题。南沙群岛,紧扼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和丰富的资源,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南沙岛屿附近国家早已垂涎三尺,加紧对南沙资源进行开采,与我国在南沙争端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中国不仅会失去钓鱼岛,而且会对我国解决南沙群岛争端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两岸统一,有利于解决钓鱼岛、南沙问题,维护我国在南海的主权
第二节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一)台湾是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的
早在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台湾就有人类在活动。1971年、1974年,两度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人类顶骨残片化石,这是台湾岛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3万年前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那时的台湾尚和中国大陆相连;他们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且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据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官兵进行远征,到达夷洲,即今台湾。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中国《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有关台湾的最早记载。其后,隋朝时,隋炀帝也曾两次派人到过台湾。
唐(618—907)、五代(907—960)以后,中国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民大批迁移到东南地区尤其是现福建省一带。而东南地区的开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进一步吸引北方人民南移。到宋(960—1279)、元(1279—1368)时期,开始有一定规模的汉人渡过海峡,向澎湖、台湾移民。明朝(1368—1644)时期,有大批大陆农民向台湾和澎湖地区迁移,其中以福建同安、漳州农民最多。明朝中叶后,汉族人民移居台、澎者更多,其中有的渔民先在澎湖列岛捕鱼,然后慢慢向台湾中南部、北部渔场扩展。他们在岛上建屋居住,逐渐成为岛上常住居民。到了明代后期,越过海峡到台湾定居的大陆民众更多,对增加台湾人口和开发台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朝二百多年间大陆赴台人数增长二十五倍,达240多万人。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二)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辖
唐宋以后,随着移民的增加,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澎湖、台湾的管理。公元12世纪下半叶,南宋(1127—1279)已在澎湖驻军,属泉州晋江县管辖。据元代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公元1292年至1295年间,元朝政府在澎湖正式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行使管辖权。明朝政府于十六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一六八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录属福建省管辖。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尔后又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增“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一八七五年的(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厅。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中断半个世纪的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案例探究】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福建南安人,明朝平国公郑芝龙长子。因受南明隆武皇帝倚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
清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曾苦苦劝阻,未能阻止,遂率部至南澳(今属广东),起兵抗清。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9月,郑成功率大军进攻南京失败后返回厦门,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决计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开辟稳固安全的抗清基地。永历十五年(1661年)2月,郑成功将出征舰队分两批出发。首程队伍约2.5万人,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郑成功统领于3月23日从金门出发,次日抵达澎湖,4月初一拂晓大军抵达鹿耳门港,利用涨潮时间,通过荷兰守军认为不能通过的航道,一举击败了荷军的拦截胜利登岸。4月初六日据守赤嵌城的荷军献城投降。
接着,郑成功命令部队从水陆两路围攻热兰遮城(台湾城)。由于荷兰人的长期经营,该城十分坚固,加之荷军火炮精良,郑军强攻失利,郑成功乃改强攻为长期围困。郑成功一面部署围城,一面加强政治和经济建设,整顿军队,进一步改善军民关系,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为经营台湾打下基础。
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殖民者在得悉郑成功进抵台湾后,即派遣一支增援部队约725人,由雅科布〃考乌率领赴台。7月23日,援台荷军舰队向郑军发起进攻, 郑成功指挥水师奋起反击,予来犯荷军以重创,对峙数月后,考乌见势孤力穷,于10月5日率舰队逃离台湾。
困守台湾城的荷军由于救援无望,士气低落,但荷兰殖民者驻台长官揆一仍作困兽之斗。与此同时,郑军也面临极大的困难,大军乏粮,坚城久攻不下,清廷又厉行海禁,欲臵郑军于死地,不断有士兵逃亡事件发生。面对重重困难,郑成功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继续指挥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正义之战。12月13日(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终于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沦为荷属殖民地达38 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点评分析】
在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中,郑成功展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炎黄子孙们的敬仰和怀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对结束祖国的分裂局面,维护祖国的神圣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从法理上讲台湾是属于中国的
一个中国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有关台湾的全部事实和法律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反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结成同盟国。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十月二十五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陈仪在台北“公会堂”(即现在的中山堂)接受日本第10方面军司令长官安藤利吉的投降。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宣布:“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至此,台湾人民结束了自《马关条约》以来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在遭日本帝国主义50年殖民统治之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0月25日因而被定为“台湾光复节”。所以,日本归还台湾是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所执行的法律行为,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历史事实。
【案例探究】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等国际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臵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这也就为《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中美首脑晤谈后,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受罗斯福委托,根据美、英、中三国会谈和美中会晤精神,起草《开罗宣言》。关于日本归还台湾于中国的问题,霍氏拟订的供罗斯福审阅的草案初稿明确表示:“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草案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正式定稿,并且取得了斯大林的 “完全”赞成,他认为“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 岛屿应该回归中国”。
日本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签字领受台湾省行政长 1943年12月1日,中、美、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官公署第一号训令,规定自英三国在重庆、《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问题,1945年10月25日起台湾全省发表回归中国
《开罗宣言》的其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在台北市接受了日军
民众欢庆中国政府收复台湾
第十方面军司令长官安滕利吉的投降,被迫割让给日本50余年的台湾省,终于彻底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6年10月,当台湾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曾专程来到台湾视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国际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承认。因此,在台湾回归祖国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例如1949年12月23日,美国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中重申: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它被日本统治了50年,“然而从历史上来看,它是中国的。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它是一种严格的中国的责任”。英国政府持同样的立场,1949年11月11日和14日,英国外交部次长梅修在国会下院两次回答问题时都明确表示:根据《开罗宣言》,中国当局在日本投降时收复台湾,并在此后一直行使着对该岛的控制。
在《开罗宣言》之前的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的《对日宣战布告》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在《开罗宣言》之后的1945年7月26日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第八项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日本接受“中、美、英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点评分析】
《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其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无庸臵疑。《开罗宣言》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而且《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这四个文件组成了环环相扣的国际法律链条,明确无误地确认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保证了台湾回归中国的国际协议具有无可否认的有效性。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地位。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地方当局。
第三节 台湾问题的由来及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鼓励“台独活动”,阻碍中国统一。一、二战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直接导致了台湾问题的产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统—、繁荣富裕的新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致力于争取和平与民主,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于1946年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一切停战协议,悍然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亟待休养生息的中国,再次陷入全面内战之中。面对国民党来势凶猛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1948年末到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规模空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失败此时已成定局。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压力宣布下野后,开始了对台湾的苦心经营。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5月17日,武汉解放;5月27日,上海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布成立。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中国大陆上战事基本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二、美国政府介入海峡两岸关系使得台湾问题复杂化
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扶植和加强蒋介石政权,并且支持蒋介石发功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从1948年冬季开始,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美国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把政策目标从“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胜”改为“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决定逐步从中国内战中“脱身”,而集中力量“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1949年8月,美国根据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作出决定,要在台湾“设法加强—个非共产党的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美国还应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朝鲜停战后,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声称要对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斗争,同台湾当局采取“共同行动”。
1958年7月,美国怂恿国民党部队加强对中国大陆的骚扰。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马祖。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海军来支援美国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杜勒斯于9月30日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以劝蒋军撤出金、马。其意图是要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停火线,以便实现其“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这—方案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也不为蒋介石所接受。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本质并未改变,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扶植台湾,阻挠中国完全统一。1979年4月10日,中美建交不到三个月,美国签署《与台湾关系法》,公然声称,“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美国仍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时至今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继续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碍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顺利完成。
【案例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中美两国政府于2月27日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于28日发表。在台湾问题上,中方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确认最终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点评分析】
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由上可见,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长期与大陆对峙,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因此,台湾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既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也与美国势力的介入有密切关系。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三、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
台湾虽然早已脱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但长久以来,日本并未放弃对台湾的野心。作为一个岛国,日本资源比较缺乏,需要进口大量资源。到目前为止,日本三分之二的海外资源都要通过台湾左右东西两旁进入日本国内。显而易见,台湾在地理位置上正处于日本生命线的咽喉部位。所以对日本来讲,台湾的地理位置好象扼着它脖子的手一样,如果没有办法对台湾这个战略要地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力,日本就息不安枕。因此日本一直想方设法增大对台湾的影响力。
此外,在日本各界一直存在着敌视中国的势力,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不希望中国统一,并且对曾经作为殖民地被日本统治过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仍怀野心。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与美国和台湾当局遥相呼应,沆瀣一气,力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或恢复台湾殖民地身份,或变台湾为日本的附庸国。与美国不同的是,日台关系的特殊性在于,日本与台湾之间的历史性的联系和人员上的来往更加密切。因为殖民统治,台湾上层统治一般与日本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又通过再生产,加强了这方面的联系。日本现在的政界、学界都对台湾的影响非常大,陈水扁在位时的某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源于日本学界。比如民进党过去建立的“台湾建国联盟”等“台独”机构都设在日本,一些在日的台湾学者也曾经是陈水扁执政时的“国策顾问”同盟,扩大“防卫”范围,以此来支持和鼓励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我们必须看到,日本对台湾政局的影响不容小觑。台湾问题不仅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凸现,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时绝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日本的影响。
四、“台独”的发展
所谓“台湾独立”,就是主张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活动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后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台独”思潮与活动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也是美国、日本反华势力支持的产物。从历史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即策动一些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和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同时,驻台日本右翼军人发动“台湾独立”事件,即为“台独”活动的发端。但是,台湾重归中国已不可逆转,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行的“台独”活动遭到失败。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曾经先后三次策划了分裂中国的大阴谋,蒋介石对此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所以,尽管蒋介石一直在高唱“反共复国”的调子,但他多次明确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接受两个中国”。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反对美国“两个中国”政策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与毛泽东产生了“共鸣”,并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1959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语出惊人:“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因为他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不含糊”的。蒋经国在位时也继承了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
因为蒋氏父子统治时期,台湾当局采取打击“台独”活动的措施,“台独”势力在岛内难以生存,不得不移到海外。五六十年代,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台独”进行坚决打击,破获了多起案件,使得岛内“台独”势力难以集结,始终不能形成气候。1964年,台湾大学政治系主任彭明敏起草《台湾人民自救宣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1970年,彭刑满释放后在美国特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协助下逃出台湾,经瑞典进入美国。彭在美国连续举行演讲会,宣传“台独”主张,对于海外“台独”势力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彭也因炮制出体系较为完整的“台独”理论而被奉为“台独之父”。
8O年代中期蒋经国开始推行“政治革新”之后,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民进党成立之初,是各种反国民党势力的复杂组合,但领导权基本上被“台独”分子把持,“台独”思潮在该党内泛滥。1988年,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李登辉上台以后,给了“台独”势力多方面的扶持和鼓励,使岛内“台独”势力不断扩大,鼓吹“台独”者愈来愈肆无忌惮。在美国最大的“台独”组织“台独联盟”迁回台湾,以后集体加入了民进党。1991年l0月,民进党召开五大,公然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台湾人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列入党纲。1992年5月,“立法院”修改“刑法”,使鼓吹和从事非暴力的“台独”活动合法化。从此,台湾当局实际上已不禁止“台独”活动。1999年,素有“台独”思想的陈水扁上台,大搞“去中国化”改革,变本加厉宣扬“两国论”。为了将所谓的“两国论”合法化,陈水扁又导演了所谓的“全民公投”,试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2004年3月20日,在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导演下,公投开始,但遭到了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人的抵制。所谓的“3•20公投”,遭到可耻的下场。2007年其导演的“入联公投”更是赤裸裸的“台独”分裂行径。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台湾独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日帝国主义者操纵,以日美地区为活动“大本营”,由少数台籍野心分子出面,利用台湾国民党所制造的“二·二八事件”种下的省籍隔阂,以建立“台湾共和国”为目标的分离中国疆土的活动。岛内民进党成立、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主政以后“台独”势力更得到新的发展,这一发展使“统、独之争”更加激化,也使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更加复杂化。
【案例探究】 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7日下午七点半左右,“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查缉员傅学通、叶得根、盛铁夫、钟延洲、赵子健、刘超群等六人及四名警察,在台北市的天马茶房前(今延平北路附近),发现一名40岁左右的妇人林江迈正在贩卖私烟,于是查缉员没收林妇所贩卖的香烟及身上所有的钱财。林妇以家计困难,跪地求饶,但查缉员坚持不让步。林妇的纠缠让查缉员心生不耐,同时纷扰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围观民众,让查缉员大为紧张,又加上语言不通等因素,林妇被叶得根以枪托击伤头部。围观民众目睹此景后,愤而将查缉员包围,傅学通开枪示警,却失手击伤了在自家门口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当时年仅约二十岁,次日死亡)。随后查缉员逃至永乐町派出所,后转至警察总局,激愤的群众在当天晚上包围警察局,要求惩凶,但由于警察局长官包庇下属,民众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隔天2月28日,因为前一天的事件,台北市部分地区展开罢工、罢市,许多市民除了前往肇事查缉员所任职的专卖局分局抗议之外,还要求公卖局分局长欧阳正宅下台负责。群众抗议中,发生零星焚烧事件并造成一名警察死亡。之后抗议群众集结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门口请愿示威,过程中公署卫兵对市民无预警开枪扫射并造成伤亡,使民众情绪更为愤慨。抗议民众因此转进公署附近的台北新公园(今二二八和平公园)继续示威集结,并同时在位于新公园内的台湾广播电台,广播报道事件始末。至此,1年多来台湾人民的积怨加上台湾行政长官的处理不当,终于从3月1日起爆发了蔓延全岛的反抗政府事件
【点评分析】 “二〃二八起义”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是当时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民党对起义群众提出的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专制腐败、实行民主自治等正确主张难以容忍,竟然调集大批军警进行血腥镇压,给刚刚从日本殖民统治下挣脱出来的台湾人民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国民党当政者对“二二八”惨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借平反“二二八事件”,妄图篡改历史,把台湾同胞这场争取民主的正义斗争说成是谋求“台湾独立”。这种颠倒黑白的罪恶行径是对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台湾同胞的极大侮辱!
五、马英九的“三不”政策到“大三通”启动
陈水扁在位8年间,公然叫嚣“一边一国”、终止运作“国统会”,疯狂推动“入联公投”,冒天下之大不韪破坏两岸关系。《中国时报》用“僵持停滞”、“不进反退”8字来形容陈水扁执政8年来的两岸关系。2008年国民党籍的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总统,马英九上台一年多来,针对两岸局势,在政治上喊出“不统、不独、不武”的口号。经济文化上,促进“三通”,重启两岸“两会谈判”,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这些举措大力推动了两岸交流,深化两岸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和缓和了两岸的关系。
在两岸关系方面,马英九表示,“坚持对等尊严,两岸共存共荣”,就是不统、不独、不武。“不统”就是八年內不会跟大陆讨论两岸统一问题;“不独”,即不会支持台湾独立;“不武”,反对任何以非和平方式来解決两岸问题的方案,也就是“维持‘中华民国’台湾现状的主张”。他希望,两岸共存共荣,不要发生战争。马英九的提议具有维持现状的概念,和过去以追求两岸和平稳定为目标的中程协议互动框架十分类似。而且他重申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应该说马英九的“三不牌” 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政策,既符合美国盟友或者说是“庇护伞”的政治需要,又握住了向美国讨要“防御型“武器的筹码,也在大陆当局的容忍度之内。2009年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呼吁与台湾达成和平协议。胡锦涛主席2008年底提议举行两岸军事交流,温家宝在报告中再次提到这一点。给人的强烈印象是中国在不断推进着2008年5月马英九政权上台后中台改善关系的趋势,谋求过渡到建立军事互信的阶段。所以,有媒体评论,中国对台政策的重点由毛泽东时期的“(武力)解放台湾”至邓小平的“和平统一”,到胡温手里变成了“和平发展”,并且要与台湾签订和平协议。这是务实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也是对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正面回应。
“大三通”是实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最早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它反映了两岸人民的迫切要求。开辟两岸直达邮路、直达电路,可以满足民众需求,节省经转费用,提高各类邮电服务质量;两岸直接航行,可以为两岸民众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进一步扩大人员往来与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政府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和影响两岸的经济合作,而台湾当局则以所谓“对等”、“安全”和“尊严”为借口,拒不开放直接“三通”,并以此作为政治筹码,要我们在“对等政治实体”和“国际生存空间”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出让步,这是人为地制造“三通”障碍。从1988年至1998年,已有超过1300万人次的台湾同胞来过祖国大陆,祖国大陆同胞赴台也累计达24万人次,其中应邀赴台交流的有4万多人次,交流项目近5000项。台湾同胞投资祖国大陆协议金额约400亿美元,实际到资约200亿美元。经香港的两岸间接贸易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占台湾出口的第二位,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局面逐渐形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岸间接通邮、通商、通航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工商界对于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愈来愈高。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15日正式实施。历经近三十年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构想由此基本实现,两岸关系掀开新的一页。
2009年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主政届满一周年。过去一年来,两岸关系稳步发展,经贸合作愈加紧密,“大三通”取得历史性突破。环球网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多大陆网友对马英九过去一年的表现表示满意,网友最希望的是马英九能继续推进两岸和解,最终实现祖国统一。
第四节 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
一、台湾问题是属于中国内政,不同于二战后形成的德国和朝鲜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而东西德、南北朝鲜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
众所周知,希特勒德国同意大利、日本结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开会,商讨最后战胜并占领纳粹德国的计划。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根据《雅尔塔协议》,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1948年6月2O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随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而相应地苏联则在其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德意志从此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199O年5月5日,苏、美、英、法和两德外长在波恩就两德统一问题举行第一轮谈判,即通常所说的“二加四”会议。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最后一次“二加四”会议上签订了一项条约,批准两德统一并恢复其全部主权。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由此可见,德国的分裂和统一,都是按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完成的,它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同台湾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从1910年开始,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35年之久。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朝鲜本应恢复其独立自主的统一国家地位,这早在1943年的《开罗宣言》中就已规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总统杜鲁门给斯大林一封密信,建议苏军接受朝鲜北纬三十八度以北的日军投降,美国则接受三十八度以南的日军投降。随后,盟军在向日本发布的“第一号总命令”中正式宣布了这个决定。
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于1946年2月宣布成立南朝鲜“民主议院”任命李承晚为议院议长。1947年6月,李承晚组成“南朝鲜过渡政府”。在美国的操纵下,朝鲜被人为地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宣告成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问题进一步国际化。1953年南北朝鲜根据由有关国家签署的国际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1991年,南北朝鲜各自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根本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是根据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分裂成独立国家,它们又都被联合国接纳;东西德统一也是通过国际谈判和协议,以西德兼并东德的方式实现;而台湾则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规定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行使了对台湾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因此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二、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虽然经历过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出现过地方割据,遭遇过外敌入侵,特别是近代史上曾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每一次分裂之后都复归统一,并且都赢来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反抗外国侵略台湾的斗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人民倍加珍视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奋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植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中国必须统一。中国政府希望国际社会始终如一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希望美国政府切实履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的各项原则和自己作出的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庄严承诺。
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迫切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思考题:
1、正确认识台湾的军事战略地位。
2、分析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3、从法理上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要参考文献:
1、白皮书《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2、游劝荣主编《两岸法缘》法律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3、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