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易论文 文档
2011-2012年第一学期《易经与中国文化》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邓秋霞 学号:10064130103 成 绩:
一、经典照亮人生
这个学期选修了周易这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易。以前看到算命、看相、占卜这些现象总觉得它们是无稽之谈、是迷信的,同时又觉得它很奥妙,有一股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走进周易的时候,我的想法改变了,就像老师说的周易触发了我的一些感想与感悟。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周易,这是我的缘分,更是我的福分。
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虽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东西,从没有认认真真去见识过,但它还是在冥冥中吸引着我,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吧。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遍《红楼梦》,那时候不怎么看得懂,有很多情节都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很有兴致地把它看完了,现在知道这是文化的魅力在吸引着我。有时候觉得很可惜,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为我们所用,人们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基本的了解,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和阻止,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许等大家觉悟了才可以使传统文化重新兴盛起来。
选修了这门课之后对周易有了一点点微末的了解。上面说了接触周易是我的福分,因为周易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福音。如果懂得周易,并把周易好好地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按照佛家的思想人生都是不圆满的,人生有很多难以避免的痛苦和遗憾,但是有了周易,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规避和化解一些痛苦的事情,身心得到安顿,人生自然就变得更圆满。
二、解读第五十卦—鼎卦
第一:鼎卦的卦象
(一)卦辞 鼎:元吉,亨。白话
鼎卦:大吉大利,亨通。
(二)彖传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白话
《彖辞》说:鼎,是法象之器。鼎的内卦为巽,巽为木;外卦为离,离为火。木被火笼罩燃烧,这是烹饪食品的基本条件。圣人烹饪食品来祭奠上帝,君王烹饪大量的食品来供养圣贤。臣下则态度谦逊,以其聪明才智服务于君王,因而他的志愿能逐步地舒发,地位不中断地升进。臣下秉守贞正之道,和应于君王,其前途必然无穷,大吉大利,通泰平安。
(三)大象传
《大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白话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卦为离,离为火。可见木上有火,以鼎烹物,这是《鼎》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鼎足三分,正立不倚,从而持正守位,为君上所倚重,不负使命。
(四)爻辞与小象传
1、初六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小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
初六:将鼎倾覆,鼎足向上,筮遇此爻,利于清除恶人。以无子而纳妾。因纳妾而得子,没有灾祸。《象辞》说:将鼎倾覆,这不是悖乱之举。清除朝中恶人,这是服从了上面的旨意。
2、九二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小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
九二:鼎中有食品。筮遇此爻,家里有饭吃,仇家有疾病,再没有什么东西困扰我,吉祥。《象辞》说:家里有饭吃,家境优裕,犹宜重其身家,慎其出处。仇家有疾病,我可以安亨清福,终于没有灾祸。
3、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小象》曰:鼎耳革,卷其望也。
白话
九三:鼎耳脱落了。筮遇此爻,打猎无所获。野味莫吃光,老天要下雨,不知何日能出猎,坐吃山空,食品将匮乏,节约渡难关,终于得吉祥。《象辞》说:鼎耳脱落,意在说其人行动失宜。
4、九四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小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白话
九四:鼎足太轻,不堪重负,以致折断,倾覆王公的珍馐甘旨,弄得汁液满地,形容散乱。这是凶险之兆。《象辞》说:倾覆了王公的珍馐甘旨,这是喻指其人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以致败坏军国大事,其结果如何呢?
5、六五
鼎黄耳、金铉。利贞。《小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白话
六五:豪华之鼎,上面装配有铜耳、铜铉。筮遇此爻吉祥。《象辞》说:豪华之鼎,上面装配着铜耳、铜铉,这样的食鼎,理应盛着佳霉甘旨。
6、上九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
上九:金属之鼎配以玉石之铉。占得此爻,大吉,无所不利。《象辞》说:上九爻辞讲玉石之铉配在金属之鼎上面,表明刚柔相接,上下循分,没有凌乱侵夺的现象。
第二:对鼎卦的一些理解
结合鼎卦的卦辞、彖传、大象传、爻辞与小象传,我对鼎卦有了一些理解。鼎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卦。从卦象看,鼎卦的外卦为离内卦为巽,其中离为火巽为风,火遇风则更旺。巽又为木,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
鼎卦实际讲的是经国之大事。鼎为重宝大器,三足稳重之象。煮食,喻食物充足,不再有困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宜变革,发展事业。从爻辞来看,鼎卦给我们显示出了改革和发展事业的过程。鼎卦利用“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和给鼎重从装上“黄耳金铉”“玉铉”的形象来谈改革后的可喜收获,同时也提出由于改革不慎而带来“鼎折足” 的可怕结局。鼎,不仅是一种炊具,也是一种政权的象征,自古每有“ 问鼎”“定鼎”之说,《周易》把鼎卦列为改革之卦,将更能说明它意义的深远。
从卦象来看,鼎卦的占断词是:吉。占到这一卦,有利于我们进行改革和发展个人事业。
参考文献
1、《我悟周易》,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周易》论文
浅析萃卦
——关于萃卦的一些个人见解及感受
短短五周的《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这五周的课程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易经》和八卦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自己对这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下面是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我为自己所算的一卦,并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卦辞
【卦辞原文】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译文】顺利,王来到庙里,利于表现像个大人物,顺利,利于坚持下去;用大牲畜祭祀,利于有所前进。
【解说】这是萃卦的卦辞。亨,(heng),顺利;通达;顺达:万事亨通。“亨”是对当前形势的概括,指当前的关系良好。假,(jia),借:假道,久假不归。“王假有庙”是比喻,反映周时代的社会风俗,王到庙里祭祖先或神灵,求赐好收成或其它保佑。王是尊贵的人物,但是在祖先或神灵面前是低畀的,首先必须跪拜以表虔诚,然后祭祀,再祈求赐予。王指主方,祖先或神灵指客方,主方向客方表示尊重以求得客方赐予。见,(xian),显现,展现:图穷匕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攸,(you),助词,相当于“所”:性命攸关。主方行动和素质都是阴,既被动又软弱;态度也是阴,谦让随和。但是只是乞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像个光明正大的人物,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利见大人”。“亨”,如果主方能够像个光明正大的人物,积极主动做好工作,那么由于客方素质良好,一切会进展顺利。贞,(zhen),坚持下去:坚贞不屈。“利贞”,情况有利于坚持下去。“用大牲吉”也是比喻,用大牲畜祭祀是对祖先或神灵作大供献,指主方应当为双方关系作出成绩。“利有攸往”,利于有所前进。(摘自百度百科)
《序卦》曰:物相遇后聚,故受一萃。萃者,聚也。
崔觐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言“物相遇后聚”。
疏“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姤·彖传》文。荀彼注云“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是万物会合而成萃矣。故言“物相遇后聚也”。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卦辞解释 说白了,也就是《萃》卦乃谈的是君王们应如何处理日常的君臣之间的关系问题。
坤下兑上
萃①:亨。王假有庙②: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③吉。利有攸往。初六,有孚不终④,乃乱乃萃⑤;若号,一握为笑⑥;勿恤,往无咎。六二,引⑦,;无咎。孚,乃利用禴⑧。六三,萃如嗟如⑨,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九四,大吉,无咎。
九五,萃有位⑩,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上六,赍咨涕洟⑾,无咎。注释: ①萃: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君王与朝臣聚萃与处理君臣日常关系之卦。②王假有庙:“假”(ge格)至。此句为君王到祖庙里去祭祀。③大牲:指牛羊这些大的牲畜。④有孚不终:诚实的信用有始无终。⑤乃乱乃萃:一盘乱哄哄的聚萃。⑥若号,一握为笑:“号”,哭,此处指感情上的裂痕。“一握”,即一握手。此句为在君与臣聚萃中,若有君臣发生不愉快之事,当握握手,破涕为笑,前嫌皆释。
⑦引:指君臣不合时君主主动退让。⑧禴(yue跃):四时祭礼之一:一种说法指春祭;一种说法为夏祭。
⑨萃如嗟如:一边聚萃一边嗟叹的样子,言君臣聚萃一派悔丧气。
⑩萃有位:指聚萃中的当权者,犹君王。⑾赍咨涕洟:“赍”(ji),“赍”的本字,乃带着抱着的意思。“咨”(zi资),嗟叹声。“涕”,眼泪。“洟”(yi夷),鼻涕。“涕洟”,为眼泪鼻涕哭泣之状。“赍咨涕洟”,乃为带着嗟叹与眼泪鼻涕,含义为不忘忧患思虑之象。
全卦内容:
此卦由地下泽上组成。(摘自百度百科)
爻辞及《象》、《彖》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象》曰:“往无咎”,上巽也。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萃卦的自然之象和人事之象
卦名:萃
全名:泽地萃
卦符:兑上坤下
自然卦象:地上有水,水从地上冒出来,为有水草的地方。整体卦象为水中荷花。
社会卦象:荷花出于污泥,向上生长。萃卦是水的精灵,想摆脱污泥,又不能完全摆脱。萃卦之人有向上的追求。
萃卦之人自视清高,有傲气、才气、迷茫、孤傲,有自伤,精神分裂倾向。有才华、聪明、洁身自爱,有事业追求,追问天命,祖业倒掉后从小从污泥中长出来。
事业总是从很一般的情况下起来,有祖业但是败落了,自己的事业还要起来。从艰难中起步,一定会出人头地。
萃卦为并蒂莲花开,后代多为女儿。
婚恋带桃花,恋爱对象年龄差距比较大,长男与少女或者是长女与少男。感情纠葛、是非纠葛多,类似污泥里面的纠葛。
典型人物为屈原。
宗教信仰上为佛教,萃卦为莲花,莲花为佛教图腾。说临卦通灵,通神,所通神灵为佛教菩萨。
其成功卦为临卦,所以临卦之人若走到事业的成功路上,必定是走到萃卦上,以萃卦为事业,正如出水荷花,迎风而舞,超凡脱俗,事业高尚。
关于萃卦的一些感受
关于萃卦的一些社会卦象上面已经有所阐述,其中有一些我觉得很符合我的自身情况。其实,我在算萃卦的时候是想问婚姻或者恋情的,因为我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过一段感情,所以该卦的解释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此卦在恋情的方面的解释是这样:比较吉利。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们两个是知情达理的人,对文明礼貌方面的事情做得比较到位,所以你们的爱情会非常甜蜜,没有困难能难倒你们。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所以,我现在暂不能判定它的真伪,但我所期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而且它所说的一些方面,我也觉得比较符合我的真实情况。在平时生活中,我比较尊重别人的意见,对他人也比较文明礼貌,能够做到尊重别人。但我知道爱情之神为什么一直没有眷顾我,我也只能在内心祈求它能早点到来吧(呵呵)。
还有萃卦的社会卦象中有一点说“萃卦之人自视清高,有傲气、才气、迷茫、孤傲,有自伤。有才华、聪明、洁身自爱,有事业追求,追问天命。”我就得这一点也是比较符合我的。在平常的生活中我自视清高,有傲气、孤傲,有时候对别人不屑一顾,只觉得自己是对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尊重别人的意见。有时候,我还是会很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在平时生活中我也会感到迷茫和自伤。记得,刚进大一时,有着一股新鲜感,但是很快这股新鲜感就被迷茫所取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该如何度过这既短暂又漫长的四年。幸好,经过一学期的迷茫期,我终于渐渐找到了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同时,在生活中,我经常会感到莫名的伤感,可能是因为在外地上学的缘故,我经常会想家。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曾让我感到不适。同时,这里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我的家乡也存在差异,让我不能真正地融入杭州这个地方,但我正在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接受、认可和接受这个城市。
结语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伴随着这篇论文的结束,我也要与这门课程和老师您说再见了。虽然我们只有短短的五周接触时间,但我已经从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程和老师您了,希望下学期还有机会能够学习您这门课。
老师,您辛苦了,谢谢!
第三篇:周易论文
题
目:
金庸小说与《周易》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类
姓
名:
黄腾
学
号:
200941200181
指导教师:
房振三
金庸小说与《周易》
摘要: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 金庸 小说 周易
金庸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写的武侠小说脍炙人口,影响了几代人,堪称当今武侠经典。他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他的文字中,通过曲折惊险的武侠故事展现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金庸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与《周易》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武功设计,生活描写和理想描写三个方面。下面从他的武功设计方面来探讨与周易的联系。
武侠小说离不开武功描写。金庸小说中的武学与《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武林人物、武功名称还是武学原理,都离不开《周易》的影响。由于金庸小说中注意把武功与《周易》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武打技击具有了文化意味,从而一改传统武侠单纯的舞刀弄棒的面貌,让读者在刀光剑影中欣赏到中华武功的神奇美妙,感受到中国武学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1.人物推崇《周易》。金庸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对《周易》学说都非常推崇。《天龙八部》第一回写段誉拜见司空帮主,当对方问起他的门派时,段誉道:“我没门派。我受业师父姓孟,名讳上述下圣,字继儒。我师父专研易理,于说卦、系辞之学有颇深的造诣。”对方听到什么“易理”、“说卦、系辞”,还以为是两门特异的武功,因此对他不敢怠慢。再如第四回南海鳄神强行要段誉拜他为师,段誉说自己早有师傅;当南海鳄神追问他师傅的能耐时,他大谈《周易》的厉害:“我师父的功夫,料想你半点也不会。这周易中的‘卦象’、‘系辞’,你懂么?这‘明夷’、‘未济’的道理,你倒说给我听听。”南海鳄神听得不断地搔头皮,因为什么“卦象”、“系辞”,什么“明夷”、“未济”,他连听都没听见过,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武功。
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景仰《周易》的神奇,而且还钻研《周易》,将《周易》学说运用于对敌之中。《射雕英雄传》中陆乘风“归云庄”设置的机关,按照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来设计,寻常人根本无法进出。黄药师一生精研易理,桃花岛的布置更是阴阳变化、乾坤倒置,即便是欧阳锋、洪七公等人到桃花岛,也要黄药师派人引路才能出入岛内。《碧血剑》中温家五老钻研的“五行阵”、《神雕侠侣》中黄药师排练的“二十八宿大阵”也神奇异常,在打斗或对敌时起过重要的作用。2.武学原理来自《周易》。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从武学原理上看,其渊源来自《周易》。《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二气互相平衡、彼此调和,就可以称之为道。就人而言,人体中的阴阳之气要调和,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太阳到天空的中心就要偏斜,月亮圆满时就会残缺,因此,阳气太过或阴气太盛都不好。金庸小说在描写武功时,同样讲究阴阳平衡、阴阳对立的关系,认为武功太刚、太柔都不是最高深的境界。《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和周伯通的“空明拳”是颇有代表性的武功,但前者纯刚、后者至柔,练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有进展了。与之相对应的是《九阴真经》的功夫,由于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因此能够越练越深,永无止境。正如《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周伯通对郭靖所说:“你师父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顶儿尖儿,我虽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内家功夫诀窍,想来还不是他的敌手。只是外家功夫练到像他那样,只怕已到了尽处,而全真派的武功却是没有止境,像做哥哥的那样,只可说是初窥门径而已。”金庸小说中武学的最高功夫《九阴真经》也与《周易》有关,它是黄裳研究多种典籍后写成的武功秘籍,黄裳之名就来自《周易·坤·六五》:“黄裳,元吉。”
《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写洪七公教郭靖武功时道:“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狠辣,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这招又怎能教黄药师佩服?‘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好比陈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劲却是醇厚无比,那便在于这个‘悔’字。”洪七公的这段话,正合易理。八卦强调阴阳对立双方互相转化,从而发生运动。当某一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到它的对立面。
3.武打招式与《周易》。金庸笔下人物的武功招式也多与《周易》有联系,如乔峰、洪七公等人的绝技“降龙十八掌”招式的名称就来自《周易》。如“潜龙无用”得名于《乾·初九》“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得名于《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跃在渊”得名于《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得名于《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得名于《乾·上九》“亢龙有悔”。“龙战于野”得名于《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利涉大川”得名于《需·卦辞》“有孚,元亨,贞吉。利涉大川”。“神龙摆尾”这一招也是出自《周易》。《履·卦辞》云:“履虎尾,不咥人,亨。”《射雕英雄传》第十五回这样写道:“始创降龙十八掌的那位高人本来取名为‘履虎尾’,好比攻虎之背,一脚踏在老虎尾巴上,老虎回头反咬一口,自然厉害猛恶之至。后来的传人嫌《易经》中这些文绉绉的卦名说来太不顺口,改作了‘神龙摆尾’。”
《笑傲江湖》第十回写令狐冲被罚到华山思过崖面壁思过,得风清扬传授“独孤九剑”的至高剑法。其总诀为:“归妹趋无妄,无妄趋同人,同人趋大有„„风雷是一变,山泽是一变,水火是一变。乾坤相激,震兑相激,离巽相激。”这里的“归妹”、“无妄”、“同人”、“大有”等都是《周易》中的名称。《书剑恩仇录》第十七回袁仕霄与张召重比武时的招式也来自《周易》:“只听袁仕霄道:右进‘明夷’,拿‘期门’。张召重道:退‘中孚’,以凤眼手化开。袁仕霄道:进‘既济’,点‘环跳’,又以左掌印‘曲垣’。张召重神色紧迫,顿了片刻,道:退‘震’位,又退‘复’位,再退‘未济’。”这里写的“明夷”、“中孚”、“既济”、“震”、“复”、“未济”等是《周易》中的卦名,二人虽是口头比试,但借助《周易》六十四卦的方位,表现得生动形象。此外,《飞狐外传》中胡斐的“四象步”、《倚天屠龙记》中昆仑派的“两仪剑法”与华山派的“反两仪刀法”等武功也与《周易》有密切的联系。
当代年轻人接触金庸的武侠小说主要是通过电视等影像资料展现的,那些并没有完全的展现金庸小说独特的魅力,我们所感受的其中的中华文化底蕴也不是那么深刻,但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小说中的易理,感受到周易的无穷魅力。他用一种通俗的方式给当代人展示了古老的周易,其中焕发着无穷的色彩,不只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于无意识中传递了中华文化古老神奇的韵味。
第四篇:周易入门论文
生生之谓易
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顾名思义,易讲的就是变。所以中国人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懂得变通之道的人。
周易堪称中华文化的源头。周易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从古代延宕至今。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无时无刻不透射着周易朴素的思想。
阴阳消长,是世间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地球上曾盛极一时的史前怪兽,历经几度沉浮最终湮灭于历史的角落。距离人类最近的恐龙家族,如今也只在古生物博物馆的化石陈列室里才能看到一点残留的痕迹。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唯一称得上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改变。
万物皆变,唯大道恒常。变,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之道,首先教我们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上古先民,外出捕猎之前都要祈祷占卜。盖因,打猎靠的除了自身本事外还要看运气。自己打猎的本事再好,若没遇到猎物,则谈不上收获。于是就有了陷阱,这就是“变”。变通之道,除了教我们如何生存以外还教我们如何生活。生活是生存的升华,人类战胜大自然,以万物之灵的姿态改造着大自然。眼下,正逢华夏五千未有之大变局。战争与现代人无缘,若非天灾人祸之缘故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存。如何生活才是我们该留意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该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天
地大道的运行自有它的规律非人力所能抗衡。就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又或着某个至亲突患疾病乃至驾鹤西去。这些都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能改变的了的。正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自强不息。尽我们之所能,来强大己身。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本,根本强大了才有资格谈影响天道。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天道运转,非我等一介屌丝所能轻易改变。当是,我们可以选择隐忍。焉知,今日之屌丝,非为他日之高帅富呼?所以要相信,屌丝终有逆袭日。此时,我们尚未强大,自当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春秋之时,越王勾践击败了吴王阖闾,后被阖闾之子夫差所败。勾践为图东山再起,不惜为夫差当马夫、洗马桶、尝粪便。被释放回国之后更是卧薪尝胆,积蓄民力。最终,一举灭了吴国,称霸一时,时人无有能出其右者。此之谓,“潜龙勿用”。
阴阳交替本就是世间至理。想当初,越王勾践打败吴王阖闾之际。何曾想到,有一天会被手下败将的儿子俘虏,丧国失地。自己更是沦落到给夫差舔粪的地步。吴王夫差在打败勾践之后,又如何能够预料到一条咸于鱼也会有翻身的一天。而且还翻得如此华丽、如此彻底。搞得自己身死国灭而不自知呢?可见,今日之祸未必不是预示着未来之福。正所谓“祸福相生,难易相成”也。又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这时,我们绝不应该一蹶不振、自甘堕落、自暴自弃。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次次的失败才会让我们更快地成长。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正如古老民谚所说的那样,“留得
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人还在,还活着,就还有希望。任何事情就都有一线转机。“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一”。这个“一”就是一线生机,就是事情的转机。所以,我们应当自强不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因为,下一秒可能就是我们成功的那一刻。
当处在人生低谷之时,我们自当自强不息,时时刻刻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须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之时,也正是我们最弱小之时。在我们春风得意之时或许不经意间得罪的某些人,还有一些嫉妒眼红过我们的人,等等与我们有嫌隙的人。在内心阴暗面的驱使下,看到我们处于这样的情形很有可能会落井下石。而且,一旦有人先开头,必然从者云集。而我们连自保尚且勉强,更何谈应付那些明枪暗箭呢?所以,在我们弱小时,应当躲避外敌的锋芒,韬光养晦。尽可能做到不引人注目,切忌成为焦点。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群星闪耀。其中一颗星星刘备的一生可谓艰险坎坷、磨难重重。曾多次流离失所,惶惶如丧家之犬。刘备此人深谙韬光养晦之道。在其羽翼未丰之际,曾数次寄人篱下,妻离子散。但刘备屡败屡战,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巧借雷声掩饰连曹操都为之所骗。后又寻借口逃出曹操的掌控。真个是龙入大海,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创下蜀汉的诺大基业,传诵一时。
古代先贤孟子曾经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天道无
常,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身的修养、学识等个人素质有关以外,还和外界的大环境有关。所谓,欲成大事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每缺一项对所做之事的成功率都大有影响。
当外界的环境不允许我们实现自己的报复的时候。孟子说了,我们可以选择独善其身。“或跃在渊,无咎”,龙有时候腾跃而起,有时候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龙之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君子如龙,当能伸能屈。古之大能者莫不如此。若逢明君则倾尽己身所学辅之,若无明君则隐于市井之中。
“亢龙有悔”,龙飞到过高的地方,必将有悔。在一个人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时,很容易因小节而得罪别人或招致别人的嫉恨而不自知。此时,正是自己最强大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人们还会有所忌惮。但是,如果自己丝毫不懂得节制,将会成为人们的眼中钉。小人们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强大。这时候,在暗中使小绊子的小人也将会越来越多。最终会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这就是树大招风,招风的树最终会被风吹倒。所以中国人最怕别人夸自己,就是怕自己太耀眼,会成为焦点招致别人的嫉恨,这才有中国好谦虚的传统。“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的壮的后果就是被抓走杀掉;人出名的后果,不言,而喻。处在人生的低谷之时,我们应当自强不息时,时时刻刻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当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更是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常反省自己。如此,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祸患。中国首福同时也是中国首善陈光标身拥亿万家财,想的不是如何赚取更多的钱财而是如何散财。新华都集团,业务范围涉及购物、旅游、酒店、建设、百货等等。但是,新华都集团大都作为第二股东。总的来讲就是避免自己太出众而成为大家眼中的焦点。所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事物还在成长期还没有形成定性,存在向多个方向发展的可能,也就是说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可以,潜力无限,所以是大吉。如果我们一事无成,不要担心,只要我们还年轻,就还有机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盛衰无常,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会怎么。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宁可看不起没钱的白头老翁也不要看不起贫穷的年轻人,因为少年人前途不可限量。少年人如果努力迟早有天会飞黄腾达的,就不相信一辈子总是穿着有破洞的裤子。
生生之谓易,易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之道最终教我们的还是如何生存,生存解决之后则是如何生活。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第五篇:论文 - 周易研究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论程颐《周易程氏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潘富恩
(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对《周易》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地存在,在谈到“一”与“二”关系时明确指出“盖天下无不二者,一与二相对,生生之本也”。在讨论事物运动时提出“动静相因”、消长相因”提出“动之端乃天地之心”即以“动”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原则,以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动”比“静”更为根本。“随时变易”是普通的原则。认为一切事物是“与时消息”,人们的行动当“随时而进”,“随时而宜”,“合宜适变”,企图说明“时”对人行动的重大影响。
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程颐提出“物极必反”的命题,如“危极必安、乱极则治”,然程颐认识到由“危”转“安”是必定要通过“刚阳之才”活动才行。
关键词:周易程氏传、无独有对、合宜适变、物极必反
《周易程氏传》共四卷,是程颐对《周易》的《经》部分的注释,此书又名《伊川易传》。程颐从少年学《易》,晚年在涪州编管期间,前后历时十三年,写成有独特心得《周易程氏传》,由于他宦途生活的曲折,观察到时政的弊害,因而将他的变革思想寄寓在对《易经》的注释中,程颐的辩证法思想的内容也就主要见诸于这部力作之中。
一、“万物莫不有对”
程颐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家“有对”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地存在着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又说“夫有始必有终,既终则必有—始,天之道也。”(《周易程氏传》卷二《盅卦》)“以理言之,盛必有衰,始必有终,常道也。”(同上,离卦)还说:“质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同上,贲卦)程颐认为阴阳、善恶,是非、始终、文质,上下、彼此,盛衰等等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这是“天之道” 作者简介:潘富恩(1933—)浙江温州人,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自然之理”,并非出于任何事先的人为安排。对立的双方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之分。
程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他在谈到“一”与“二”的关系时明确地指出:“盖天下无不二者,一与二相对待生生之本也。”(《周易程氏传》卷三《损卦》)这就是说天下没有孤立存在的“一”,“一”与“二”总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他曾以阴阳为例,论证了事物既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他说:“仇,对也。阴阳,相对之物,谓之初也。”(同上,鼎卦)。他说:“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物无常动之理。”(同上,艮卦)动和静是相辅相成的,动中有静,静中也有动,虽然作为具体的事物总有静止的时候,所谓“物无常动之理”,但是天地的运行是一刻也不停止的,即使在“天地闭”的冬天,日月星辰也还都在运动不息。在“动”和“静”“一对矛盾”“动”比“静”更为根本。他提出了“动之端乃天地之心”的观点。认为:“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程氏传·复卦》)程颐认为先儒把“静”作为“天地之心”是错误的,只有“动之端”才是“天地之心”即天地造化的根本原则。他不仅辩证地理解了“动”和“静”的关系,而且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纠正了周敦颐将动、静割裂,而以“寂然不动”作为宇宙的最高境界的错误。
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形成,程颐认为矛盾的运动产生了世界万物。他说:“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和,则万物生成,故为通泰”(同上,泰卦)又说“女之归男,乃生生相续之道,男女交而后有生息,有生息而后其终不穷。前者有终,而后者有始,相续不穷,是人之终始也。”(同上,归妹)由于天与地、阴与阳相互交感(运动)万物才得以生长,所以这叫“通泰”。同样,由于男女的互相交感,才能繁衍后代,人类才能“生息而后其终不穷”。这就是说只有事物的矛盾运动(交感)才能产生生命,“不交”,事物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程颐具体论述了事物的交感现象。他说:“天地之气开散,交感而和畅,则成雷,雷雨作而万物皆生发甲坼”(同上,解卦)又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未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来屈信明感应之理,屈则有信,信则有屈,所谓感应也。”(《周易程氏传·咸卦》)这是一幅多么绚烂多彩的自然界的运动画面。阴阳摩轧,风气激荡,雷霆震动,风雨润泽,日月运行寒暑相推,整个自然界都在运动不息,生机盎然。
程颐还用阴阳两气的交感作用来解释自然界电雷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何为电雷的成因?电是阴阳二气相倾轧,这如同两石相磨所以看到火光,而阴阳相碰撞则形成了雷。雷与电这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程颐关于雷的论述还见于多处。他说:“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阳始潜闭地中,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始闭郁,及奋发则通畅和豫。”(同上,豫卦)又说:“雷行于天下,阴阳交和,相薄而成声,于是惊蛰藏,振萌芽,发生万物,其所赋予,洪纤高下,各正其性命,无有差妄,物与无妄也。”(同上,无妄卦)雷能“成声”是由于“阴阳交和相薄”的原因,所以,一声春雷就可以“惊蛰藏,振萌芽,发生万物”。程颐还常把雷和风雨联系起来议论。“阴阳始交,则艰屯未能通畅;及其和洽,则成雷雨,满盈于天地之间生物乃遂。”(同上,屯卦)“雷雨二物,相益者也,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怒,两相助益。”(同上,益卦)在这里,程颐排除了对于电雷风雨两成因的神秘主义的解释,而把阴阳两气的交感作为发生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的依据。这种力图以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现象,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事物是事物存在的形式还有第二层意义,即只有运动不息的事物才有生命力。显然程颐也是指这种观点的,他常常把“动”与“恒”联系在一起。他说:“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周易程氏传·恒卦》)他认为“不动”就不能“恒”即永久地存在。这是因为在天地间唯有“动”是“恒而不穷”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动着,即使像山岳这样的坚厚之物也不能不动,不能不变。因此所谓“恒”不是指“一定”不变的意思,凡是一定不变的事物没有一个是能够保持“恒”的。只有“随时变易”才是普遍的原则。天地造化因为“动而恒久不已”所以才能“常”,日月星辰因为运行“恒久不已”所以才能“明”暑寒相推,四时革而不已所有才能成岁,等等。应该承认程颐的这些观点是很有价值的。
事物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规律性的。程颐说:“乾道变化,生育万物,洪纤高下,各以其类,各正性命也。”(同上,乾卦)何为性命,程颐介释说:“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同上)即事物有着各自特有的性命即规律。天地之间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是总有其“常”(规律),像阴阳日 月,寒暑、昼夜之间的变化就是“常”的运动。顺循这个“常”的运动是永恒的,他还是以阴阳日月为例说:“日月,阴阳之精气耳,唯其顺天之道往来盈缩,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顺天理也。四时,阴阳之气耳,往来变化,生成万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周易程氏传·恒卦》)“天地之运,以其顺动,所以日月之变不过差四时之行不愆忒。”(同上,豫卦)程颐所指的“顺动”是指顺循“常”的运动。如天地的运行,日月的照明,阴阳往来,精气盈缩都是因为顺“天之道’而“常久不已”的。程颐在讨论事物矛盾运动时,很强调“顺”。他说:“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已”。还说:“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顺动而已。巽而动,常久之道也。动而不顺,岂能常也?”(同上,恒卦)很明显他在这里所说的“顺”多少包含着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因素,因而是有可取之处的。天之理与人之理是相同的。“人事”强盛,“天”就不能对人造成灾难,相反,“人事”衰弱“天”就能对人构成灾难。“如祁寒暑雨”这是自然现象,如果人身体强壮,就不会生病,相反人的身体“羸弱”,就不免要生病。所谓“天人之理自有相合”是主张以积极的“人事”应付“天变”使“天不为灾”。这种天人相合与汉儒所说有“天人感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程颐认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互相渗透的,如动静、有无等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渗透的。他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故曰动静一源”,“消长相因天之理也”(同上,复卦)这些观点表明程颐对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的朴素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尚属肤浅,然而这在当时却是非常可贵的。程颐不仅肯定了对立的普遍性,而且认为矛盾的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在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转化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难以统一于一定 的模式,但是矛盾转化却是普遍现象,任何事物概莫能外,但是程颐的转化观尚未能摆脱循环论的倾向。他说:“物理如循环,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于泰之盛与阳之将进,而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返者,谓阴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同上,泰卦)又说:“无往不复,言天地之交际也,阳降于下,必复于上,阴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同上)程颐企图用“物理如循环”来说明阴阳、升降,平陂、安险,泰否等矛盾转化的现象是不很确切的,有相当明显的循环论的倾向,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因素。
人活在世上活一日少一日,即使对于刚生的婴儿来说也是如此。身体一天天长大,活的天数一天天减少,两者是不矛盾的,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他指出:“见摄生者而问长生,谓之大愚。见卜者而问之吉凶,谓之大惑。”(《二程遗书》卷二十五)进而他又批判了佛家的生死观。他说:“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死生。佛之学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二程遗书》卷一)他认为佛学不明生死的道理,所以才以生死恐动人,”而圣贤则认为生死为本分事,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所以不谈生死的问题。他赞成对于生死采取“鼓缶而歌”的态度。所谓“人之终尽,达者则知其常理,乐天而已,遇常皆乐。如鼓缶而歌”(《周易程氏传·离卦》)但是和首倡“鼓缶而歌”的庄周相比,程颐对于人生并不悲观。他的人生观是积极人世的,程颐之所以赞成“鼓缶”,才能对生死泰然处之。程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解释生命的现象,是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批判,表现了他所持的无神论思想。
程颐并没有把对立转化的观点坚持下去,当一接触封建等级制度之道时,他认为这是无对的,所谓“道无对”。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可变动的。“天尊地卑,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义明矣。高卑既别,贵贱之位分矣。阳动阴静,各有其常,则刚柔判矣。事有理,物有形也,事则有类,物则有群,善恶分而吉凶生矣,象见于天,形成于地,变化之迹见矣。”(《周易经说》卷一《易说·系辞》)这里他所说的定、分、常、判、见都是既定的、不变的矛盾现象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不可变动的。这不仅暴露了程颐封建主义卫道土的立场,同时也窒息了他在论述自然现象时所闪烁的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气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一切事物的运动总是处于一定时空中的。对于“空”,程颐没有更多的涉及,但是对于“时”,程颐却是非常注重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与时消息”的。“日中盛极,则当昃映;月既盈满,则有亏缺。天地之盈虚,尚与时消息,况人与鬼神乎?盈虚则盛衰,消息谓进退,天地之运,亦随时进退也。”(《周易程氏传·革卦》)程颐认为日月天地的盈盛与昃缺是“与时消息”的。同样,一切社会人事活动也是与时进退的。“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济之终,不进而止矣无常止也,衰乱至矣,盖其道已穷极也,九五之才,非不善也,时极道穷,理当必变也,圣人至此奈何?”(同上,既济卦)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之理,不是进便是退,然而“进退”是与“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不受“时”的影响。时间变了,事物也就要随之变化。
既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事物都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人们的行动应该是“随时而进”“随时而止”、“随时自用”。即使是圣人对于‘时’也只能“因时处宜而不能违,”所谓“时者,圣人所不能违”圣人和众人所不同的是“因时而处宜随事而顺理”(同上,革卦)而众人则不能掌握(识)时机罢了。因而获程颐认为“随时之义,是犹如“禹之治水”,这个观点是可取的。程颐还对“随时之宜”作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他说:“君子观象以随时而动。随时之宜,万物皆然,取其最明且近者言之。君子以向晦人宴息:君子昼则自强不息,及向昏晦,则入居于内,宴息以安其身,起居随时,适其宜也。”(《周易程氏传·隋卦》)正常情况下白天“自强不息”,晚上就要及时“宴息以安其身”。人的起居是有规律的,违反了这个规律就要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程颐以起居随时企图说明“时”对人的行动的重大影响,不仅是明智的,而且是含有辩证因素的。
二、“物极必反”与“革者,变其故也”
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程颐提出了“物极必反”的命题。事物发展到顶点(极)就要走向反面,这是规律(其理如此)概莫例外。生命达到顶点就要走向死亡,而死亡了的生命通过转化分解又成为新生命所必需的成分,因而在新生命中得到反映。生死是如此,始终也是如此,对于其它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他说:“物理极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适东,东极矣,动则西矣。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也,既极则动而必反也。”(同上,睽卦)又说:“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困既极矣,理当变矣。”(同上,困卦)“物极必反”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一个人向东走,走到东方尽头了只要再一走动必然要朝西,同样,如升高升到高的极点了就要下降。事物到了极点,就要向反面转化。“物极必反”是一个普遍规律,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的治乱安危。“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同上,否卦)程颐认为虽然泰极必否,否极必泰,危极必安,乱极必治这是“理之常”,但是由危转为安,由乱转为治,却又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定要有“刚阳之才”的活动才行。他的这个说法使他关于对立转化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物极必反”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精彩的命题。
既然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走向反面,因此要想不走向反面,就要注意不过“极”,程颐说:“唯至明所以不居其有,不至于过极也。有极而不处,则无盈满之灾,”(同上,大畜卦)根据同一原则他提出了居安思危,居盛虑衰的观点。“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之盛也。”(《周易程氏传·临卦》)“当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艰危而思虑,正因其施为如是则可以无咎。”程颐认为要想使“盛”与“安”能“永久”存在,只有在“方盛”、“方泰”之时高度警惕力戒骄侈。经常思虑艰危之时,就可以“无咎”。程颐认为大几天下久安终不免于乱者,不外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因循守旧,“惮于更变”,二是“狃安富”而“骄侈生”,导致“衅孽萌”、“乱之至”。他说:“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同上,泰卦)又说:“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而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同上,临卦)他的这番议论是他“物极必反”在社会政治中的具体应用,说明事物向相反的方向的转化是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过程的。
诚然,程颐在当时政治变革运动中开始时曾赞成王安石变法而后由于政见的不同而转为反对者,倾向保守,他的政治态度与张载基本相似。他们也有自己的变革理论。他偏重抽象道德的修养而轻视具体功利之学,表现了理学家的思想特点,他与张载一样主张对当时的弊政作温和的变革,因而在哲学理论上也有某些“变易”的思想。他说:“推革之道,极乎天地变易,时运终始也。天地阴阳推迁改易而成四时,万物于是生长成终,各得其宜,革而后四时成也。时运既终,必有革而新之者”又说:“井之为物,存之则秽败,易之则清洁,不可不革在也。”(同上,革卦)天地、阴阳一直在“变易”之中,所以才能使四时成岁,万物各得其宜。井水一直不换,就容易秽败,只有经常变易才能清洁,所以“不可不革”。同理,社会也只有变革才能有生气。“王者之兴,受命于天,故易世谓之革命。汤武之王,上顺天命下应人心,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天道变改,世故迁易,革之至大也。”又说:“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事,处而不行,是无救弊济世之心,失时而有咎也。”(《周易程氏传·革卦》)他的这些说法虽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论影响,但是他承认革新时运与改朝换代是一种革命,是最大的变革。如果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而不变,就是“无救弊济世之心”而会招致“咎”。但是究竟怎样“革”?程颐过于小心以致流向保守。他说:“革者,变其故也。变其故,则人未能遽信,故必巳日,然后人心信从。„„弊.坏而后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同上)“事之变革,人心岂能使信,必终日而后孚在上者于致为之际,当详告申令,至于巳日,使人信之。人心不信,虽强之行,不能成也。”(同上)变革现有的政治是件大事,一开始信从的人不多,因此必须反复“详告申令”,“使人信之”才能成功,不能取信于人的“革”是“不能成”的。应该说他的这个见解是有合理的因素,但他过分夸大了革变的艰巨性,片面强调客观具备的条件因而对政治变革抱消极的态度。
王安石认为“新故相除”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规律,对于“变故”的改革充满信心,在变革问题上程颐和王安石所持态度是不同的,他说:“变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时,有其位,有其才,审虑而慎动,而后可以无悔。”(同上)他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了“位”“时”“才”这些条件才可以讨论变革,臣子不该首倡“变革”他说:“然臣道不当为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所逢之时,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当进而上辅于君,以行其道,则吉而无咎也。不进则失可为之时,为有咎也。”(《周易程氏传·革卦》)因为臣不具备“位”这个条件,所以他不应当“为革之先”只能辅助皇帝以“行其道”,这也就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依据。事实上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同时具备程颐所说的“变革”条件,这种理论发展下去势必导致否定变革。程颐说:“天下之事,革之不得其道,则反到弊害,故革有悔之道”(同上)既“革有悔之道”岂不是不革为妙么!至此程颐就窒息了原有的变易思想而陷入形而上学。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M]中华书局,2004。
(2)潘富恩,《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3)潘富恩,《程颢、程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潘富恩,《二程遗书、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