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安全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危险性较大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立体交叉作业安全管理研究
岩土工程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知识库的构造与实现 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和监管体系研究 安全文化视角下的工程伦理研究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输电线路工程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方法研究 深基坑工程安全预警体系研究 安全价值工程与煤矿安全决策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评价研究 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场理论及应用研究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 基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分析与预控
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研究 泵站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方法研究 引入安全因素的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研究 钻井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预警研究 天保工程审计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安全监理的控制研究
EPC/T总承包模式福清核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 地下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GZ市天然气置换工程的安全管理研究
四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咨询服务事务所企业化运作研究 青岛市市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 建设工程安全政府监督方式研究 铁路铺架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乌鲁木齐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群体行为交互影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评价研究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重庆地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与创新研究 钻井工程安全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县级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县区级政府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质量安全保险费率研究 高压输电工程带电作业的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油田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河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质量与安全监督集成管理研究 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建设工程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评价研究 海塘工程安全评价研究
霸吴Ⅱ回500KV输电线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与优化控制研究
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广州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监督交底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模糊积分的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实践
基于数据包络法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有效性研究 安全系统工程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 煤矿企业外包工程安全管控模式研究 HX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改进策略研究 输电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铁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基于安全链的深基坑工程安全管控体系设计 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绩效评价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挣值法研究 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责任之研究 建设工程安全政府监督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赣南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致因分析及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ArcGIS Engine的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现状与分析 济南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评价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技术与方法研究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轨道交通工程日常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防洪公路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 国际EPC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工业工程方法在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火力发电厂脱硫技改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研究 建设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安全事故分析与研究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失效模式分析的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追溯管理研究 基于ObjectARX的工程图纸安全保护系统研究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施工安全成本分析 余姚地区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基于人因的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研究 新建变电站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及安全控制研究 重庆市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评价研究
高速公路工程安全监理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
铁路新线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重庆市工程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家安全视阈下的载人航天工程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及机制研究 滨海新区海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研究 农村安全饮用水水价及饮水工程后评价 引水工程安全运行的模糊综合评价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分析与工程保险险种选择研究
危险性较大门式膺架吊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高海拔地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评价及管理研究 大型架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 装饰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输变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重庆市“金质工程”网络安全系统研究与实现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大型工程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模型研究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建模及应用研究 水电站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世纪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实施 供水工程优化选型及安全经济运行策略研究 临镇—子长天然气管道工程安全评价研究 公路工程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水闸工程的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受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成技术研究
云桂铁路YGZQ-4标隧道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评价研究
山东省农村饮水安全—特殊水质处理技术应用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研究
基于轻量级J2EE架构的水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 北京市人防工程公益化利用安全问题研究 建筑工程领域的执法行为研究
济宁市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分析与项目评价研究 送变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主体及法定刑问题研究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聊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研究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测算研究
基于遗传算法的大型泵站工程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乐山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评价研究
通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及投资分析 OHSAS在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实现研究 LNG接收站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变电站工程建设中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复杂海上工程施工期的通航安全动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隐蔽工程电气线路的本质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第二篇:煤矿安全工程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煤矿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
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为了探求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理,分析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以指导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从而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保障广大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
煤矿事故原因及其预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工程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相关的政策、管理。根据专业特点,本文研究重点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同时兼顾相关的政策与管理。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找出了煤矿五大灾害事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预防对策。第二部分,在全面总结我国煤矿灾害及其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了煤矿灾害事故频发的宏观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煤矿灾害防治的国家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煤矿事故, 原因, 预防对策,安全监管 I
Abstract
Colliery accident frequently coming up is a vital difficult problem with which our work of safety in colliery production is faced.To explore the cause of colliery accident happening and analyze its reason, we propose som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nstruct our safety work in colliery production and prevent the colliery accident happening.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our safety in colliery production and guarantee most of miners’ personal security.It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for the causes of colliery accident and its prevention job.It contain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correlative with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concentrates on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consider correlative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It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In one part, we find the law and reasons about five kinds of disastrous accident happening.So we propos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against all kinds of dangerous condition.In two parts, we research into our country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ervisory organization of colliery safety restraining colliery accident, and then we can provide good countermeasure.In three parts, on the base of summarizing colliery disaster and its prevention technology, we further analyze the deep reason of colliery disaster accident.And then we propose ensuring a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of colliery disaster preventing.Key words: Coal Mine Accident, Cause, Preventive Measures, Safety supervision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2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2煤矿瓦斯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4 2.1瓦斯爆炸原因分析..............................................................................................4 2.2控制瓦斯爆炸事故的技术措施..........................................................................5 2.3煤(岩)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6 2.4瓦斯喷出及其预防..............................................................................................8 2.5小结......................................................................................................................9 3煤尘爆炸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10 3.1煤尘爆炸条件....................................................................................................10 3.2煤尘爆炸的过程................................................................................................10 3.3煤尘爆炸的特征................................................................................................10 3.4煤尘爆炸的危害性............................................................................................11 3.5采取的防范措施................................................................................................11 3.6小结....................................................................................................................12 4煤矿火灾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技术.....................................................................................13 4.1煤矿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13 4.2矿井火灾防治技术............................................................................................13 4.3小结....................................................................................................................14 5煤矿水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15 5.1煤矿水灾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15 5.2煤矿水灾事故类型............................................................................................15 5.3煤矿水灾事故原因............................................................................................15 5.4矿井水灾防治对策............................................................................................16 6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和防治..............................................................................................18 6.1煤矿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18 6.2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19 6.3小结....................................................................................................................20 7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21 7.1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宏观原因........................................................................21 7.2煤矿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24
III
7.3政策和措施建议................................................................................................28 致谢...............................................................................................................................................31 参考文献......................................................................................................................................32 IV 绪论
1.1研究背景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财产的基本保障,可以说,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做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在确保煤矿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寻求煤炭工业的发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煤炭是靠井下开采的。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帮助中国国土资源部按照联合国资源分类方案制订“资源及固体燃料和矿产分类方案”,我国的煤炭储量约为1100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三位[1]。我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能源约占70%以上,因此,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会改变。煤矿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工作场所处于井下深处有限的空间,环境条件恶劣、多变,随着开采过程不断移动,采煤环境不断改变和恶化,在工作过程中顶板、瓦斯、煤炭自燃、粉尘、水害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工人的安全。所以,矿井环境条件恶劣、多变的固有属性是引起煤矿事故多发的潜在危险因素。仅就国有重点煤矿来看,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9.5%,高瓦斯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9.2%,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占57.5%,水害危险的矿井占43%,某些矿井还有冲击地压、岩爆和高温危害[2]。而又由于煤矿工作环境差,难以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人,而不得不招大量农轮工、农协工和临时工,给改善安全环境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安全工作的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内部管理失误、国家监管力度不足和国家政策扶持不足也是导致煤矿事故的原因。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己经在煤矿生产安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煤炭工业成为这些国家中最安全的行业之一[3]。相比之下,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仍然有六七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虽然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攻关力度,提高了煤矿机械化开采水平,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大量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等等,然而成效并不明显,煤矿事故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煤矿事故依然不断发生。
因此,煤矿安全问题现己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做好煤矿生产安全工作,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广大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保证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国煤矿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缺乏清晰和明确的认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整体宏观的分析,因而不能找出导致煤矿事故的根本原因,从而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我国的矿山安全生产出现如此严峻的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2.1技术原因
矿山是采矿工业的主体,是直接从事有益矿物开采的工作地,是采掘工业企业。矿山直接面对大自然,向地球挑战,索取人类财富,所以,采矿工业和其他工业相比,有其固有的艰巨性和特殊性。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煤尘爆炸、火灾、透水、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中毒、窒息等多种灾害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中尤以瓦斯煤尘爆炸造成的损失最大,从每年的事故统计来看,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煤尘爆炸造成的[4]。
矿井采掘作业由于各种天然和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多,加上科技水平和技术装备条件限制,难以预见和控制的不安全因素多,因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较其他工业部门就更为艰巨和复杂,并且随着采矿工业向深度和广度的开展,安全工作的技术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因此,要搞好矿山的安全工作,首先从上述几种严重灾害上搞好技术防范措施。
1.2.2管理原因
企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很自觉的做到各个方面的安全技术保障及管理措施,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做好的,这就需要政府监管机构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来遏制煤矿事故。因此,政府监管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
目前我国煤矿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灾害事故频频发生。其原因是多方
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管理和政策上的原因;既存在与灾害事故发生的直接相关的因素,也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这就需要结合技术方面和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深入分析煤矿事故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及问题。提出煤矿灾害防治的国家保障性措施和政策建议。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3.1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找出煤矿五大灾害事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对策。
(2)在全面总结我国煤矿灾害及其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煤矿灾害事故频发的宏观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煤矿灾害防治的国家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1.3.2本文研究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能够使企业清楚煤矿生产中各种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为企业发现事故隐患,并为其找到了预防煤矿事故的对策,使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性措施。在全面总结我国煤矿灾害及其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的煤矿灾害事故频发的宏观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提出的煤矿灾害防治的国家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由于受作者的自身能力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文中必定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老师严加指正。煤矿瓦斯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2.1瓦斯爆炸原因分析
2.1.1瓦斯爆炸的条件
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一定浓度的氧气以及高温火源同时存在。
2.1.2瓦斯爆炸事故特点
根据多年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统计分析[5],可以发现有如下一些特点:①瓦斯爆炸多为大事故;②事故地点多发生在采煤与掘进工作面;③瓦斯爆炸造成的破坏波及范围大;④多为火花引爆;⑤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均有发生;⑥瓦斯爆炸多发生在乡镇煤矿;⑦基建、技改矿井和转制矿井瓦斯爆炸事故多发。
2.1.3事故原因
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总的来说,主要与自然因素、安全技术手段、安全装备水平、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等有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往往是以上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1)煤矿开采条件差
我国煤矿井下开采条件普遍较差。
(2)瓦斯积聚的存在
煤矿井下造成瓦斯积聚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通风系统不合理和局部通风管理不完善是瓦斯积聚的主要原因。
(3)引爆火源的存在
煤矿井下引爆瓦斯的火源有:爆破火花、电气火花、摩擦撞击火花、静电火花、煤炭自燃等。但放炮和电器设备产生的火花是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火源。
(4)装备不足、管理不落实
矿井安全装备配置不足,“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方针未得到完全落实[6]。有的矿井没有安装瓦斯监控系统或运行不正常,有的矿井虽安装有监控系统,但因传感器数量不足、安装位置不对、线路存在故障、显示器不显示数据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企业技术管理薄弱
一些煤矿企业由于采煤方法落后,引起矿井采掘布置不合理,通风系统不完
善,此外,作业规程编制不符合实际,针对性不强,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隐患。
2.2控制瓦斯爆炸事故的技术措施
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可分为预防爆炸和抑制爆炸。预防爆炸主要有:优化通风网络及通风系统,防治瓦斯积聚,进行瓦斯抽放,加强瓦斯浓度和火源监测,防止点火源的出现等;抑制爆炸主要采用隔爆抑爆装置将瓦斯爆炸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2.2.1煤矿瓦斯抽放技术
(1)我国国有煤矿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占总矿井数的46%。瓦斯抽放是减少矿井瓦斯涌出量、防止瓦斯爆炸和突出的治本措施,同时也是开发利用瓦斯能源、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手段。
(2)为提高瓦斯抽放率,目前主要需解决长钻孔定向钻进技术,包括测斜、纠偏技术;提高单一低透气性煤层的抽放率;研制钻进能力更强的钻机具;完善和提高扩孔技术、排渣技术、造穴技术和封孔技术;开发新的瓦斯抽放技术及设备。
(3)瓦斯抽放方法有本煤层抽放、邻近层抽放和采空区抽放等;抽放工艺有顺层长钻孔、大直径钻孔、地面钻孔、顶板岩石和巷道钻孔等。并研制出与之相配套的强力钻机及配套机具,如MK型长钻孔钻机和ZSM顺层强力钻机等[7]。此外已研制出多种抽放泵及配套的监控系统和仪表等,大大提高了瓦斯抽放量和抽放率,使安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利用多分支羽状适用技术,解决低渗煤层瓦斯治理问题,提高抽采率。(5)煤矿瓦斯治理也应该与煤层气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2.2.2矿井瓦斯浓度及火源监测技术
矿井瓦斯浓度及火源的实时自动监测对于防止瓦斯爆炸非常重要,当发现瓦斯异常或有火源产生,立即采取措施可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我国目前开发了KJ90、KJ92、KJ94、KJ95、KJ73、KJ66等型号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以及各类检测传感器、报警仪和断电仪[8]。已有多个矿井安装了矿井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并具有如下功能:①矿井环境和工况参数实时监控;②主要通风机在线监测;③巷道火灾实时监测;④矿井瓦斯抽放实时监测;⑤冲击地压实时监测;⑥煤与瓦斯突出实时监测;⑦煤层自然发火实时监测;⑧瓦斯爆炸或燃烧实时监测;⑨矿
井电网监测等多种功能。监控系统的安装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管理自动化水平,防止了许多事故的发生。
2.2.3井下火源防治
对煤矿井下的爆破火花、电气火花、摩擦撞击火花、静电火花、煤炭自燃等火源都有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除炸药安全性检验、电器防爆检验、摩擦火花检验外、还需防止火源与瓦斯积聚在同时同地点出现,如放炮时检测瓦斯浓度,采用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等措施。另外加强明火的管理,严格动火制度,消除引爆瓦斯的火源。
2.2.4优化通风网络及通风系统
合理可靠的通风系统是防止瓦斯事故和控制灾害扩大的重要措施,为此,瓦斯防治工程与采掘工程,必须同时设计,超前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2.5隔爆措施
矿井隔爆抑爆装置是控制瓦斯爆炸的最后一道屏障,当瓦斯爆炸发生后,依靠预先设置的装置可以阻止爆炸的传播,限制火焰的传播范围,主要有被动式隔爆棚和自动抑爆装置。
2.3煤(岩)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
2.3.1突出概述
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几秒到几分钟),从煤、岩层内以极快的速度向采掘空间内喷出煤(岩)和瓦斯的现象,称为煤与瓦斯突出[9]。它是另一类型的瓦斯特殊涌出,也是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的一种动力现象。它所产生的高速瓦斯流能够摧毁巷道设施,破坏通风系统,甚至造成风流逆转;喷出的瓦斯由几百到几万立方米,能使巷道充满瓦斯,造成人员窒息,引起瓦斯燃烧或爆炸;喷出的煤、岩由几千吨到万吨以上,能够造成煤流埋人;猛烈的动力效应可能导致冒顶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2.3.2突出的外部特征
突出的外部特征是:(1)突出的煤、岩在高压气流搬运过程中,呈现分选性堆积,即近处块度大,远处粒度小,堆积坡度小于煤的自然安息角;(2)突出过程中煤岩进一步粉碎,产生极细的粉尘,有时突出的堆积物好似风力填充一样密实;(3)突出空洞口小肚大,其轴线往往沿着煤层倾斜向上延伸,或与倾向线成
不大的夹角;(4)突出的相对瓦斯涌出量可以大于煤层的瓦斯含量。
2.3.3突出的机理
突出的机理是关于解释突出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论。突出是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它的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见解,假说很多,目前多数人认为,突出是地压、瓦斯、煤的力学性质和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2.3.4突出的一般规律
(1)突出多发生在一定的采深以后;(2)突出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带、应力集中区;
(3)突出的强度和次数,与煤层厚度、倾角、硬度、透气性等有关;(4)突出与瓦斯关系,瓦斯压力小含量低,可能发生突出;(5)突出大多发生在落煤、放炮工序;(6)突出前有预兆。
2.3.5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技术措施 防突措施分为区域性防突措施和局部防突措施。(1)区域性防突措施
区域性防突措施主要有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瓦斯两种。开采保护层是预防突出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开采保护层
在突出矿井中,预先开采的、并能使其他相邻的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受到采动影响而减少或丧失突出危险的煤层称为保护层,后开采的煤层称为被保护层。保护层开采后,由于采空区的顶底板岩石冒落,移动,引起的开采煤层周围应力的重新分布,采空区上、下形成应力降低区,在这个区域内的开采煤层地压减少,弹性潜能缓慢释放;煤层膨胀变形,形成裂隙与孔道,透气性增加;煤层瓦斯涌出后,煤的强度增加。
2)预抽煤层瓦斯
对于无保护层或单一突出危险煤层的矿井,可以采用预抽煤层瓦斯作为区域性防突措施。这种措施的实质是,通过一定时间的预先抽放瓦斯,降低突出危险煤层的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并由此引起煤层收缩变形、地应力下降、煤层透气系数增加和煤的强度提高等效应,使被抽放瓦斯的煤体丧失或减弱突出危险性。
(2)局部防突措施
大型突出往往发生于石门揭开突出危险煤层时。所以石门揭开突出危险煤层,以及有突出倾向的建设矿井或突出矿井开拓新水平时,井巷揭开所有这类煤层都必须采取防止突出的措施,并制定专门设计。
局部防突措施主要有以下8种:①松动爆破;②钻孔排放瓦斯;③水力冲孔;④超前钻孔;⑤金属骨架;⑥超前支架;⑦卸压槽;⑧震动放炮。
2.4瓦斯喷出及其预防
2.4.1瓦斯喷出概述
瓦斯喷出是指大量承压状态的瓦斯从煤、岩裂缝中快速喷出的现象[10]。其特点是瓦斯在极短的时间内从煤、岩层的某一特定地点突然涌向采矿空间,而且涌出量可能很大,风流中的瓦斯突然增加。由于喷出瓦斯在时间上的突然性和空间上的集中性,可能导致喷出地点人员的窒息、高浓度瓦斯在流动过程中遇到高温热源有可能发生爆炸、有事强大的喷出还可以产生动力效应并导致破坏作用。
2.4.2瓦斯喷出的原因
产生瓦斯喷出的原因是,天然的或因采掘工作形成的孔洞、裂隙内,积存着大量高压游离瓦斯,当采掘工作接近或沟通这样的地区时,高压瓦斯就能沿裂隙突然喷出,如同喷泉一样。因此,根据喷瓦斯裂缝呈现原因的不同,可把瓦斯喷出分成地质来源的和采掘卸压形成的两大类[11]。
喷出时的瓦斯涌出量很热持续时间,决定于积存的瓦斯量和瓦斯压力,从几立方米到几十万立方米,几分钟到几年,甚至几十年。瓦斯喷出前常有预兆,如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增加,或忽大忽小,嘶嘶的喷出声,顶底板来压的轰鸣声,煤层变湿、变软等。
2.4.3瓦斯喷出的预防
预防瓦斯喷出,首先要加强地质工作,查清楚施工地区的地质构造、断层、溶洞的位置、裂隙的位置和走向、以及瓦斯储量和压力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或处理措施。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当瓦斯喷出量和压力不大时,黄泥或水泥沙浆等充填材料堵塞喷出口。井筒和巷道底板的小型喷出,多采用这种防治措施。
(2)当瓦斯喷出量和压力较大时,在可能的喷出地点附近打前探钻孔,查
明瓦斯的积存范围和瓦斯压力。如果瓦斯压力不大,积存量不多,可以通过钻孔,让瓦斯自然排放到回风流中。如果自然排放量较大,有可能造成风流中瓦斯超限时,应将钻孔或巷道封闭,通过瓦斯管把瓦斯引排到适宜地点或接入抽放瓦斯管路,将瓦斯抽到地面。
2.5小结
瓦斯事故的防治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完善可靠的安全装备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只有把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瓦斯治理的“十二字”方针[1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加大安全投入,瓦斯爆炸事故及其他灾害事故才能大幅度地减少,煤矿的安全状况才能得到根本好转。煤尘爆炸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采掘装运作业均可产生大量煤尘。其中,采掘作业产生的煤尘量占80%,装运产生的煤尘量占20%[13]。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都有发生特别重大煤尘爆炸事故的可能,其灾害程度可造成矿毁人亡。
3.1煤尘爆炸条件
在矿井正常通风的情况下,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可发生爆炸:(1)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
(2)煤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
煤尘是指煤的颗粒直径在1mm以下的粉煤,煤尘参与爆炸的主体是直径在0.075arm的煤尘。我国下限浓度为45g/m³,爆炸上限浓度为300~400g/m³,目前测得的煤尘爆炸上限浓度为l000~2000g/m³。
(3)煤尘爆炸的点燃热源
煤尘点燃浓度为650℃~990℃[14],在煤矿井下能点燃煤尘的热源有:放炮火焰(这是大量存在的)、电气设备产生的火花、电缆接头不良或电缆损坏产生的短路或撞击产生电弧、斜井跑车产生的摩擦火花、皮带堵转产生摩擦皮带着火、矿井内外因火灾、瓦斯燃烧或爆炸以及炸药爆炸等。
3.2煤尘爆炸的过程
煤尘爆炸的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煤尘在热源的作用下氧化释放大量可燃气体;第二阶段,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后促使强烈氧化燃烧;第三阶段,热分子传导和火焰辐射在介质中迅速传播,使附近煤尘扬起,受热燃烧,之后,燃烧产物迅速膨胀而形成火焰,前面的压缩波、冲击波使火焰前方气体压力增高,引起火焰自动加速,继续循环下去,因煤尘的存在可持续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使火焰跳跃或发生爆炸。这个过程是瞬间的,在煤尘爆炸地点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空气受热膨胀形成负压区,其负压值可达0.5kg/cm[15],造成逆向冲击波,如爆炸地点仍有煤尘瓦斯时可发生第二次爆炸。该地点爆炸力正反向交错,支架和物料设备移动方向紊乱,这是判明二次爆炸的重要依据。
3.3煤尘爆炸的特征
煤尘爆炸可呈现“三高一多”的特点,即高温、高压、高速,产生大量一氧
化碳。产生高温:煤尘爆炸按理论计算,产生温度高达2300℃~2500℃。产生高压:理论压力为7.5kg/cm,且距爆源越远压力越大。呈现离爆炸源越远破坏越严重的特点。形成高速:化学方法计算爆炸波速度高达1120m/s。按理论计算最大速度为2340m/s。煤尘爆炸可产生大量的CO。在一般情况下爆炸后的巷道空气中的CO是造成矿工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3.4煤尘爆炸的危害性
(1)可以摧毁整个矿井、井巷、采煤工作面,导致大面积顶板垮塌冒落,压埋井下作业人员,堵塞通风。
(2)可以将设备损坏,把支柱设备、煤石块吹起撞击,导致井下作业人员死亡,爆炸波可使矿工粉身碎骨;爆炸波还可以通向地面的井筒、冲击破坏与井筒连接的地面厂房,造成作业人员伤亡。
(3)煤尘爆炸火焰还可引起井下可燃物着火,引起局部积存的瓦斯发生爆炸,造成事故扩大。
(4)煤尘爆炸产生的CO随风流进入全矿井的所有地点,致使井下作业人员CO中毒死亡。
3.5采取的防范措施
3.5.1减少生产中煤尘发生量和浮尘量
(1)喷雾洒水,在采掘工作面、井下煤仓、溜煤眼、翻笼处、输送机头、装车站等井下凡能产生煤尘的地点,均应设置喷雾洒水装置。机采工作面的采煤机配有专门洒水装置。同时,对井下巷道,还要定期清扫,冲洗巷帮、井壁的煤尘。因为这些地方沉积的煤尘如果重新飞扬在空气中,可以迅速达到爆炸下限的浓度,也是许多局部性事故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2)煤层注水。煤层注水是在尚未采动的煤体中,利用钻孔注入压力水,使水渗入煤体的层里、节理等微小空隙中,将煤体预先湿润,从而减少或消除在开采、运输过程中煤尘的生成和飞扬。
(3)水炮泥。在炮眼内(炸药和炮泥之间)空隙充人盛水的塑料袋,爆破时水被汽化结成雾滴,可使尘粒湿润,结团而起到降尘作用。
(4)加强通风管理,严格控制采、掘工作面的风速,防止煤尘的飞扬。
3.5.2防止煤尘引燃
(1)为防止电火花和其它明火引燃煤尘,井下电气设备一定要选用防爆型,电缆接头不许有鸡爪子、羊尾巴和明接头,防止产生电火花。井下禁止使用电炉子、职工禁止携带烟草、点火工具等,严格井下火险管理。
(2)为防止放炮时引燃煤尘,井下要使用安全炸药,打眼,装药、封泥必须按规程要求进行,禁止放糊炮。
3.5.3采取隔爆措施,限制煤尘爆炸范围扩大
主要采用岩粉棚或水槽隔爆,阻止煤尘爆炸时火焰传播。3.5.4抓好隐患排查治理
煤矿企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原则,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抓好安全现场管理,及时排查事故隐患,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对违反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单位和责任人,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责任人,可以起到警示教育,防止事故的发生,保护广大矿工人身安全的作用。
3.6小结
综上所述,煤矿粉尘灾害具有较高的危险度,其致因因素较多,产生粉尘灾害的几率较高。只有采取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密闭抽尘、净化风流、个体防护等综合防尘技术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遏制粉尘灾害事故的发生。煤矿火灾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技术
4.1煤矿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
矿井火灾分为外因火灾与内因火灾两种,内因火灾若处理不当也可诱发为外因火灾[16]。矿井外因火灾具有突发和严重的灾难性。任何矿井火灾的发生与发展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引火火源;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从引起矿井外因火灾的三个条件来看,可燃物(煤炭)和氧气供给两个条件是不可能消除,所以防止外因火灾的发生,只有注意引火火源这一个条件,只要杜绝引火火源,就能够防止外因火灾的发生。而煤炭自燃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必要的因素:煤的自燃倾向性;有连续供氧的条件;热量易于集聚。煤炭自燃过程具有三个阶段,即潜伏期(低温氧化阶段);自然期;着火期(自然阶段)。从煤炭自燃的三个因素和三个阶段发现,连续供氧的条件是引起自燃的主要原因,它是使煤不断的氧化而温度递增的主要因素,因为煤的自燃倾向性是固有不易改变的条件。所以在了解自燃火灾发生的过程及特性的前提下,准确地对自燃火灾的预报、对自燃火灾火源的判断以及对制定减灾、抗灾等决策措施无疑具有重大的决策支持作用。
4.2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预防火灾发生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火灾产生;二是防止已发生火灾事故扩大,以尽量减少损失。
(1)外因火灾防治技术
1)防治火灾产生:①防治失控的高温热源产生和存在。按《规程》及其执行说明要求严格对高温热源、明火和潜在的火源进行管理;②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不得不用时应与潜在热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③防止产生机电火灾;④防止摩擦引燃;⑤防止高温热源和火花与可燃物相互作用。
2)防治火灾蔓延的措施
限制已发生火灾的扩大和蔓延,是整个防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灾发生后利用已有的防火安全设施,把火灾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然后采取灭火措施将其熄灭,对于减少火灾的危害和损失时极为重要的。其措施有:①在适当的位置建造防火门,防止火灾事故扩大;②每个矿井地面和井下都必须设立消防材料库;③每一矿井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在井下设置消防管路系统;④主要通风机必须 13
具有反风系统或设备,反风设施,并保持其状态良好。
(2)内因火灾防治
预防矿井内因火灾的措施:①减少火灾隐患,预防煤炭自燃。在开采技术方面,要正确地选择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开采程序,合理布置采区,以提高开采有自然发火危险煤层的矿井防火能力;②要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正确设置控制风流动的设施,采取均压防火措施,加强通风防火管理等,以减少漏风,这是防止煤炭自然发火的有效措施;③掌握自然发火征兆,及时进行发火的预测报告,把自然发火消灭在“萌芽”阶段;④对采掘生产过程中遗留下的各种发火隐患要及时处理,如加强“三道”的维修,加强对废旧巷的处理,及时充填煤巷,及时处理高温火点等;⑤通过提前对煤样进行实验研究,以便尽快地掌握煤的自然发火期以及一些特性参数,用于预防。当井下一旦发生火灾,最先发现的人员尽可能直接灭火,尽量控制火势的发展。并要立即报告矿调度室,说明事故的地点和性质,范围等情况[17]。如果现场人员无力扑救,人身安全又受到威胁时,在弄清火情下,灾区人员要迅速撤离或就近尽快撤人避难室,进行自救或等候救护。
4.3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矿井防灭火技术与手段,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但还应该看到,目前煤矿的发火形势依然严峻,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研究和开发创新技术与手段,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煤矿煤自燃火灾的不利形势。还要有足够的投入和严格的管理,同时要给予极大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防灭火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从而减少煤矿因火灾而带来的巨大的损失。煤矿水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5.1煤矿水灾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煤矿水灾事故发生有3个必要条件,只有3个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水灾事故。这3个必要条件是:
(1)水源。水源是发生水灾事故的第一个必要条件,这里指的水包括地表积水、洪水、松散层水、岩溶裂隙水、砂岩裂隙水、采空区水、灌注浆水、运煤水、生产用水等9种。造成重大或特别重大事故的水源往往是岩溶裂隙水和采空区水。
(2)导水通道。导水通道是发生水灾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它包括自然通道和人工通道两类。自然通道主要有断层、裂隙、陷落柱等,人工通道有钻孔、开挖面、井口、生产用水管路等。
(3)释放水空间。只有上述两个条件,没有释放水空间,也是不可能发生水灾事故的。这个释放水空间是人们根据设计生产需要开挖出来的一个空问,包括井筒、巷道、峒室、采空区等。
5.2煤矿水灾事故类型
据中国煤矿事故统计,我国煤矿发生水灾事故的类型大体有12种:①井口灌入水;②井筒溃水溃沙;③回采工作面突水;④地表积水溃入回采工作面;⑤回采工作面透水;⑥掘进工作面突水;⑦掘进工作面透水;⑧煤仓溃煤水;⑨注浆跑水冲埋;⑩防水密闭失效透水;⑪水煤矸石溃出;⑫钻孔溃水、突水。
5.3煤矿水灾事故原因
通过分析,煤矿水灾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共37种因素,其中人为方面20种因素:①井口设计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位;②未筑拦水坝;③拦水坝因质量问题遇洪水溃决;④开采井筒保护煤柱;⑤井筒施工质量有问题;⑥未按规程进行探放水工作;⑦虽做探水工作但不准确;⑧防水闸门失效;⑨预计涌水量严重偏小;⑩排水能力偏小;⑪水泵坏;⑫停电或电压不足;⑬越界开采,回采防水煤柱;⑭防水煤柱设计不合理;缺乏防治水知识;疏水系统未清理好;⑮未派专人查看;放煤水安全距离不够;未告知相关作业人员;无安全措施;⑯安全措施未落实;防水密闭未做好水压观测;⑰防水密闭设计不
合理;防水密闭施工质量不好;⑱探水孔口装置不合格;未装孔口装置;⑲钻孔封闭不良;⑳未进行启封孔检查。
客观方面l7种因素:①遇暴雨引发洪水;②松散层含水丰富;③断层导通顶、底板含水层;④陷落柱导通顶、底板含水层;⑤顶、底板含水层含水丰富;⑥防水煤柱受采动影响破坏;⑦断层发育;⑧顶板裂隙发育;⑨地表岩溶发育;⑩老窑多且位置不清;⑪采空区积水或积水泥浆;⑫隔离煤柱小;⑬隔离煤柱受破坏;⑭煤仓内大量进水;⑮给煤机吊架破坏;⑯采空区有浮煤;⑰钻孔穿过含水层。
各矿区发生水灾事故的主导因素不一,事故类型也不同,但总体来看,工作面(包括掘进和回采)透水事故是煤矿最易发生的水灾事故,也是发生事故后,最容易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
5.4矿井水灾防治对策
(1)重视矿井防治
矿井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采空面积的不断增加,与周边小煤矿开采关系的恶劣变化,各种安全隔离煤柱、隔水煤柱被不断开采破坏,私挖乱采对露头煤和风氧化带隔水地层的破坏,地层导水通道的大量增加,水力联系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等因素,造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由当初的相对简单变得日趋复杂。但矿井决策层和管理层仍把其当作简单类型对待,稍有麻痹大意,水灾淹井事故就可能发生此矿井管理层认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重视矿井防治水安全工作。
(2)建立观测系统
生产矿井必须分水平,分采区建立水文观测站,并按规定时间进行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综合分析,及时掌握水文地质动态变化情况。对有水患的地方及时进行预报和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提出合理处理意见和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3)做好预报工作
矿井必须做到有水情水患分析预报,月度有水情水患分析预报,特殊情况水文地质预报。预报过程中加强采掘工程与地表水体(水库、河流等)的水力联系分析,加强生产地点与浅部积水采空区和上覆煤层积水采空区的水力联系分
析,加强工作面与相连煤矿的积水分析,加强工作面与地面废弃老窑积水情况的水力联系分析,对生产地点的水害隐患逐一排查,从而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预报。(4)合理使用人才
将一些懂地测防治水技术,工作踏实成熟,经验丰富,责任性强,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向有关领导岗位,使他们分兵把口,确保矿井水灾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和防治
6.1煤矿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
煤矿顶板事故是建井、生产过程中多发性的事情。这类事故的后果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一是对采煤工作面的顶底板情况及其活动规律了解不清;二是缺乏针对性防治措施。实践证明,顶板事故的发生基本上是有规律的,只要能用正确的理论和手段实现对顶底板的监测,掌握其活动规律,把顶板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顶板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深人总结和分析常见顶板事故原因和条件,加强顶板管理,预防并杜绝顶板事故,是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6.1.1顶板事故的形成过程
煤炭在地下开采,直接受上覆岩层压力的影响。因开拓、掘井或采煤,破坏了原有地层的平衡状态,造成矿山压力分布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匀的压力作用在巷道或回采工作面及四周的煤、岩体上,一旦超过巷道或顶板的支撑力,轻则会出现顶板沉降、片帮、支架回缩,重则就会发生底鼓、冒顶、断粱折柱、巷道压垮等现象。顶板事故形成与地质构造、顶板性质、支架支撑情况、推进速度、操作程度和生产现场管理都有直接关系。
6.1.2顶板事故的原因
在局部矿山压力(多为直接顶或伪顶)作用下,由于局部空帮、空顶或支护不当、不及时支护造成煤、岩局部垮落而造成局部冒顶;由于矿山压力过大,主要是直接顶或老顶来压时,由于支护密度不够,支护可缩量小,顶板沉降不均衡造成支架断裂、垮塌。使采、掘、维修工作面顶板大面积垮落而造成大冒顶[18]。
(1)采空区顶板垮落不好,悬顶面积大。
(2)回柱操作顺序不合理,如先回承压柱,引起周围破碎顶板的冒落,或大块岩石推倒支柱,使临近破碎顶板失去支托而造成局部冒顶。
(3)工作面支护质量不好,支架密度不够。木支架、棚腿、顶梁以及点柱的坑木尾径太小。初撑力不足。
(4)在遇到地质构造(如断层、褶曲、顶板松软、破碎等)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也易造成局部冒顶。
(5)开采深度、煤层倾角、水、开采方式断面大小等都会影响顶板的稳定
性。防止放炮倒棚子,炮眼要布置合理,装药量适。
(6)时间的影响。围岩暴露时间长会因风化、变形及水的作用降低强度,而引起破坏、冒顶。
(7)管理上的原因,违章作业,不坚持敲帮问顶、空顶作业等均会导致冒顶。
6.2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6.2.1及时支护,不空顶作业
坚持使用超前探梁。锚喷巷道放炮之后,进行初喷砼或打锚杆,做为临时支护,减少空顶时间,联合支护要保证质量,锚杆要穿透岩层,垂直打入,使锚固力达到设计要求。对采煤工作面,空顶距要符合作业规程规定,移溜后支柱要及时架设。打好临时支柱、托棚或戗柱。工作面的上、下安全出口及上下顺槽的超前支护要及时,回临时柱要先支后回。发现支架有断梁坏柱要及时更换并运出。顶、帮要背严、背实,对漏顶、片帮地段更应加强支护。
6.2.2合理装药、放炮
放炮地点附近的支架要加强支护。炮眼的布置方式深度、角度、位置合理,装药量适当。一次放炮数量和炮眼长度符合设计和作业规程要求,只有这样,放炮才不至于崩坏工作面设备和支架而引起冒顶事故。
6.2.3措施得力,严格执行
制订安全措施要抓住重点,切实可行,并能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及时修订、补充措施。特别是顶板管理,措施部分要行之有效,既要有经验理论数据,又要有科学依据,达到既经济又合理的目的。遇到工作面来压或地质变化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并迅速落实。
6.2.4正规循环作业
坚持正规循环作业是预防冒顶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工作面推进(掘进)速度缓慢,顶板裸露时间长,压力容易集中,支架受力大且不均匀,当顶板压力超过支架支撑力时,就会发生变形、下陷或压死,支撑作用迅速下降,造成片帮、冒顶事故。坚持正规循环作业,顶板裸露时间短,顶板压力小,支架不易变形、损坏,可以有效地控制顶板事故发生。
6.2.5落实规章制度
为实现安全生产,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违犯制度人员认真组织分析,减少或杜绝顶板事故发生。具体制度如下:
(1)交接班制度。所有工种现场交接班,特别是本班遗留工程中注意事项及不安全因素一定要向下一班交代清楚。
(2)验收制度。每班由队长对当班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及落实安全措施情况进行验收、评估。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限期整改。
(3)敲帮问顶制度。工作前和工作中坚持敲帮问顶,对地质变化地点及压力集中区次数要增多,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处理。
(4)顶板情况分析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顶板情况分析会,总结推广管理好顶板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地方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其它方面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梁柱检查制度,事故分析制度等等。(6)掌握顶板活动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
大力开展顶板观察工作,掌握顶板活动规律,做好顶板来压预报。从一些顶板事故经验中以及实际现场观察,绝大部分顶板事故发生之前是有明显预兆的。事实上,组织开展矿压监测管理工作,掌握片帮冒顶预兆的规律,进行顶板活动的预测预报,超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加强支护,以达到减少冒机事故和避免人身伤亡事故,并能减少因事故造成的损失。
6.3小结
为防止各类冒顶事故的发生,除应正确认识各类顶板的压力显现,掌握一定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外,还要加大支护强度,以克服岩层下沉,保证采场稳定性。加强煤矿顶板管理,搞好工程质量,掌握顶板变化规律,避免和减少顶板事故发生,对提高煤矿安全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目前我国煤矿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灾害事故频频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管理和政策上的原因;既存在与灾害事故发生的直接相关的因素,也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煤矿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涉及造成或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因素和条件。
7.1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宏观原因
7.1.1煤矿自然条件差,伴生的灾害多,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我国大陆由众多小型地块多幕次汇聚形成[19],多次发生路块间的碰撞、俯冲,产生强烈的板内变形,使煤盆地经受挤压变形等强烈改造,致使我国煤矿的地质条件比由分裂板块构成的澳大利亚、美国的煤田复杂。复杂的地质条件带来了高地应力、瓦斯、高地温等灾害,客观上容易发生严重事故。
由于煤层埋藏条件的限制,我国煤炭产量的95%依靠井工开采。随着煤矿开采强度不断提高,矿井延伸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增加10~20m(最快的近50米),现已有10多处矿井的开采深度超过1000m。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加大,瓦斯、水灾、冲击地压、高温等灾害越来越严重,安全生产条件趋向恶化。在这种条件下,使煤矿伴生的灾害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伤亡事故。这也是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客观原因。
煤矿巷道管网式空间布置和多种致灾因子共存的环境,决定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极易波及相邻区域甚至整个矿井,也容易发生致灾因子作用的耦合,从而形成更大的灾难。这种结构特点也是煤矿灾害事故严重度高、重特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7.1.2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煤矿整体规模小,投入能力不足,大多数设施简陋,开采方式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提高煤炭产量主要依靠拼设备和拼人力。只有少数煤矿规模大,生产集约化程度高。
我国煤矿机械化深度普遍较低,从先进采煤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促进矿井自动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大大简化生产系统,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综合机械化技术也可以有效加强顶板支护、大幅度减少顶板事故。因此,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有利于对生产的安
全保障。1950年,美国的机械化采煤程度为69.4%,英国为3.8%,日本为0,其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1.27、0.44和19.9。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1975年美国的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9.7%,英国为93.3%,日本为74%,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26、0.44和3.57[20]。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由此可见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的重要性。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使煤矿生产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7.1.3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
煤矿客观存在的灾害因素,决定着煤炭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足够的防治能力,健全相应的防灾系统,采取正对性强的、有效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灾害危险程度与灾害防治能力的动态平衡。
我国煤矿许多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灾害的防治能力不足,或在灾害危险程度大增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灾害防治措施、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我国煤矿的防灾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矿井灾害防治的水平和能力。
7.1.4煤矿安全技术基础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我国煤矿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着灾害事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些灾害的致灾机理如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的发生机理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这就需要煤矿安全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煤矿的安全技术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不足甚至弱化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瓦斯赋存、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受地质条件控制,80%以上的动力灾害发生在地质构造破坏带[21],但多数构造带并不发生动力灾害。地质构造对灾害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尚不能认识,只停留在“假说”阶段。虽然我国曾做过一系列研究,对认清突出机理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对机理的研究是零星开展的,缺乏系统的、有一定力度的支持。
由于煤矿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灾害的发生机理、灾害的演化过程尚未全面认识,因而影响了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尚未能突破,势必影响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预测因子临界值的确定。
我国煤矿分布范围广,地质条件千差万别,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作业场所 22 的动态性和作业空间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先进技术和科技攻关成果的推广受到制约。就是说一项灾害防治技术在某一矿井使用时效果良好而当在另一地区的煤矿应用时,因受地域、地质、矿井条件变化的影响而可能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必须正对自身条件对该项技术进行再创新。这种情况也影响煤矿灾害防治技术能力的提高。
7.1.5安全管理水平低,制约机制和责任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
保证安全投入,创造本质安全化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但安全技术措施的选择需要科学的安全评价和安全决策,安全技术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资金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合理的安全经济分析。因此,没有科学的安全管理即不能实现安全生产。目前我国煤矿普遍存在着安全管理水平低、技术手段落后、忽视人的科学管理和人机环境工程的研究控制、忽视创造本质安全化作业条件和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能等现象,从而使安全技术措施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措施的针对性、适应性、配套性、经济型不强。我国煤矿几乎所有的灾害事故均为责任事故。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要求安全管理越来越多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与生产管理同步发展;要求安全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要求,使企业成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实行自我约束、自负责任;要求安全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依法治灾、依法保安;要求灾害事故超前防范,应用危险辨识、分析、评价技术预先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国煤矿在上述诸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大多停留在纵向分科管理、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被动管理模式上。现场管理混乱,很多安全技术措施没有落到实处,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从而导致事故不能有效控制。
煤矿内部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尚未健全。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责任制,但贯彻落实也不好,“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22]。有些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的建立不适合煤矿灾害治理要求,安全技术人员有责无权,不能保证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
7.1.6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巨大
煤矿灾害治理需要有技术和装备,难题需要科技攻关,这就需要有可靠的资金做保障。虽然目前各企业已经按规定提取了安全费用,但这些费用仅能维持 23
当前的安全生产需要。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少量国债资金仅仅能够进行矿井部分系统、设备的改造和更换,依靠煤炭企业从根本上无法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安全欠账问题。
巨额的安全欠账造成煤矿的抗灾防灾能力严重不足,事故隐患大量存在,致使灾害事故的发生成为某种“必然”。
7.1.7煤矿职工总量过大而质量不高,技术人员匮乏,职工安全意识亟待强化
煤矿职工队伍庞大但素质偏低,煤矿职工素质差且流动性大,不能满足高危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统计资料表明,“三违”是我国煤矿灾害事故发生的第一致因,在灾害事故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72.41%。
灾害防治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切技术措施和管理必须依靠人来实现。但目前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据初步估计国有重点煤矿一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7万人,96%的煤矿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通风、地测等专业人才更为紧缺。采掘一线以农民协议工位主体,文化、技术素质过低,安全意识差且流动性大,不能满足高危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而煤炭类高校采矿、安全类专业生源难以保证其实际从事煤炭生产的比例不到10%。技术人员匮乏和低层次造成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安全生产得不到根本保障。
7.2煤矿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煤矿安全生产受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制约,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涉及相关政策、法律、机制、体制等等方面。这些问题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深远、持久,常常是灾害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原因。
7.2.1煤矿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能力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巨大需求的要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题能源。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煤炭有巨大需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煤炭产量仅为5.6亿t/a,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78亿t。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我国煤矿煤矿生产能力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依靠整体落后的基础设施,完全是在拼设备、拼人力,超能力生产。
煤炭市场需求过旺,使煤矿生产压力过大,导致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带来
了煤矿自上而下的急功近利思想,引起采掘失调、采抽失调,这是许多矿难发生的根源。
为促使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提高煤矿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限制、淘汰落后的生产力。
7.2.2煤炭工业未取得与其国民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中重要程度相适应的地方和政策环境,造成煤矿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自身难以解决安全欠账问题
煤炭工业作为资源性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发展。然而,煤炭工业并未取得与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程度相适应的地位和政策环境。煤矿工人社会地位极低,企业的社会负担严重,受制于交通运输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国家在煤气层开发利用方面的某些政策甚至还阻碍着煤气层产业发展和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的有效开展。
煤矿靠自身难以解决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发布了文件,对煤矿生产安全费提取和使用、煤矿维简费管理等做出了规定,解决了安全费用的来源问题,对增加煤矿安全投入、提高装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调查发现,煤矿近几年经济效益上升,可以提取部分安全费用来解决瓦斯治理、防灾系统完善等急需解决的安全保障能力问题。然而对于煤矿整体安全保障能力的改善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按文件提取的费用,只能解决部分当前急需解决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完善,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历史的欠账仍很难解决。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纸绝缘铠装电缆应更换为聚氯乙烯钢带或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总长超过48KM,仅此一项就需资金上亿元。
我国煤矿事故多、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与安全保障能力差、生产水平低下有关,而解决安全保障能力强弱的关键是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问题。国家应在资金和政策的各个方面提高煤矿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从而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
7.2.3煤矿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及其运作机制不健全,安全科技支撑不足甚至弱化
我国煤矿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着灾害事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些灾害的致灾机理如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的发生机理则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这 25
就需要煤矿安全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煤矿分布范围广,地质条件千差万别,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作业场所的动态性和作业空间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攻关成果的推广受到很大制约。即是说,一项灾害防治技术在某一矿井使用良好,而当在另一地区的煤矿应用时因受地域、地质、矿井条件变化的影响则可能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因此必须针对自身条件对该项技术进行再创造。这种情况也影响煤矿的灾害防治技术能力的提高。
由于煤矿灾害治理的这些特点,建立煤矿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体制改革以后,原有科研规划、计划、体系全部被打散重组,安全生产科技的定位、内容、重点领域和方向等等方面都没有统一、权威的定论;部分原有安全生产科研单位转制后,部分人员投奔高收益、高回报的领域,科技支撑和保障功能急剧下滑,有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缺位;各专业领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未能充分利用国外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动安全科技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运行和转化机制,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和推广应用。
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煤矿安全科技是一项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所需费用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严重不足,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长期停滞不前,重大公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研究呈削弱趋势。这种格局要尽快改变。
7.2.4安全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缺损
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家确定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安全监察职责。但是,新的机制还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考验和适应;监察模式还比较落后,监察方式仍已行政方式为主,而美国的监察方式已转到行政监察、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较好的做到了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安全监管的统一。煤矿安全监察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虽然下达了停产整改指令、贴了封条,但缺乏强有力的制裁手段和后继措施,不能有效制止非法开采和违法违规生产。
理顺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的关系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可能是提高执法效果的有效措施。但是,在这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健全地方监管责任体系、提高监管能力、丰富监管手段等。
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是决定企业安全水平的重要条件。社会制约体系由多方面构成,包括法律、行政、舆论监督、企业信誉、银行、保险、工会、事故伤亡者等。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除了企业家的道德自律外,主要取决于外部制约作用的大小。如果外部制约力强、风险代价大,企业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就会增强。这种作用是政府部门所不能替代的。在我国,由于社会制约机制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观不统一,“安全就是效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缺乏外部的制约下,企业内部在组织、制度、人员诸多方面安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
7.2.5安全生产技术薄弱,行业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发展需要
行业标准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并作为保护民族工业的重要屏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展迅速,但标准化工作远远滞后,满足不了安全生产需要,突出的一点即是相关标准的总数少、覆盖面不够,与安全生产关系密切的技术、管理标准更少。当前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多,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瓦斯标准只有31项,其中管理标准两项、技术标准9项、产品标准20项。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瓦斯防治工作的开展和防治能力的提高。
现有标准已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要、跟不上技术进步要求,更起不到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于行业技术工作薄弱,不但影响到煤矿防灾技术、新装备的推广,也使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和装备保障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7.2.6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人才断档已经形成并在扩大
过去我国煤炭行业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为国家和行业、企业培养和训练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煤矿的经济效益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到煤矿生产一线工作。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煤炭人才培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远不能满足煤炭工业加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原15所煤炭院校中已有14所“摘煤帽”、“脱矿衣”,煤炭主体专业亦受到严重冲击。煤炭中等专业学校已所剩无几,保留下来的也几乎不招收煤炭专业学生。据预测[23],在未来10年内,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每年需要引进、补充 27
各类中高级人才近2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人才6775人,显然,目前的教育培训体系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势必造成已形成的煤炭人才断档进一步扩大。
虽然国有煤矿的安全培训体系尚基本完善,国家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亦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煤炭企业普遍对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更多的是把安全培训看做义务而不是一种投资,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内容亦缺乏针对性、方法单一,没有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重过程、轻结果”,年年有培训,次次无效果。众多中小企业本身没有培训能力,又缺乏对其有效制约,安全培训工作十分薄弱,甚至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对安全培训的监督管理习惯采用行政手段而不充分依靠法律武器。煤矿职工过高的流动性亦严重影响企业安全培训的积极性。
煤炭企业人才成长环境亟待改善。煤炭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有责任大、风险高、工作环境恶劣。人才断档、分派,明显的分为企业内部职工子弟派、大学生派。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受到煤炭企业内部职工子弟的压制,无法施展才能,看不到希望,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建议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从劳动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又一重要任务。
7.3政策和措施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为尽快扭转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应从政策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7.3.1摈弃劳动密集型定位,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煤炭工业不能走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改善劳动者素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用高新技术改造安全技术装备、提高煤矿抗灾防灾能力。
7.3.2实行放水养鱼政策,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性扶持
企业是灾害防治的主体,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是煤矿提高灾害防治水平的关键。应实行“放水养鱼政策”,从财税政策上给予煤矿企业倾斜性扶持,或实现煤矿完全成本核算方式,或继续实行国债资金项目和财政补贴方法,使煤矿具备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
7.3.3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压减矿井灾害严重的产煤地区生产规模,关闭技
术落后、安全条件差的小矿井
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浙江等地区的开采条件差、难以发展机械化采煤,而且矿井自然灾害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百万吨死亡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通过一定的行政或经济手段限制这些地区的煤炭开采。继续依法关闭技术条件落后、安全条件差的小煤矿。小煤矿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人员素质差、开采方法落后,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难点和重点。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小煤矿的决定。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提高开采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通过重新制定开办煤矿标准,淘汰落后的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提高准入门槛,严把入口关;联合改造中小煤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对依法开办的小煤矿进行整合、改造、减少生产规模矿井数,扩大单井生产规模,以改革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为重点。这些措施自去年实施以来以出现成效。
7.3.4发展高效机械化采煤
发展高效采煤技术、实现矿井集约化生产,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也能改善煤矿生产安全条件,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煤炭高效集约化开采。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安全高效矿井;二是煤层开采条件较好的“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新建一批高效集约化开采矿井,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7.3.5加大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投入和安全监管
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系统和装备部完善,是造成国有煤矿今年来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要改变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必须加大对煤矿安全投入和技术改造。一是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二是完善高突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和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三是提高矿井防灭火、防尘技术和装备水平;四是加强采掘工作面和回采巷道顶板支护和质量监测;五是用先进的救护设备装备矿山救护队伍,提高抢险救灾能力。为此,国家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煤矿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尽快解决煤矿的安全投入欠账问题。同时,应完善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督促企业促使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确保用于安全生产。
7.3.6加强煤矿科技研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把安全生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煤矿瓦斯治理等重点科研项目进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高兴技术发展计划。
建立以煤炭科学研究院为龙头、中国矿业大学等参与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煤矿安全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建议财政部建立煤矿安全重大科技专项,在未来10年内以每年2亿元的力度支持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
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科技研究,把安全生产真正建立在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7.3.7采取特殊政策,加快煤矿人才培养
努力提高煤矿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煤炭工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加大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利用煤炭类院校的专业优势,由国家重点投资建立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基地;建议实施国家财政补贴措施,制定煤炭主体专业减免学费、提高奖学金的政策;鼓励煤炭院校扩大煤炭主体专业招生比例,大幅度增加本科“对口单招”的培养规模。
7.3.8加快煤炭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煤炭行业管理体制
实现对煤炭行业的全过程管理。充分和加强各级政府特别是国家煤炭管理部门的管理力量,依法进行行业管理,规范煤炭生产经营秩序,为煤矿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XXX大学
毕业论文谢辞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在我四年大学生涯中,给了我很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导师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和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对科学的执着的追求时刻鞭策着我,使我不敢懈怠。导师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敏锐把握,使我受益匪浅。在我的论文研究过程中,柳老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花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给予了严肃、认真的检查和指导。值此论文完成之际,特向尊敬的导师XX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同时感谢系主任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等。我不会忘记,我的成功与您们的帮助与鼓励是分不开的。有了您们的帮助,使我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挫折,最终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忠心感谢您们。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曾经教过我的各位老师,正是他们诲人不倦的崇高品质,才给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本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石。同时也感谢系里所有老师,您们的鼓励与支持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感谢我的同学XX、XX、XX、XX、XX、XX、张XX、XX,XX等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永远难忘的美好时光。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深切怀念我的父母,正是您们含辛茹苦,数十年如一日的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将我抚育成人。感谢我的所有家人、亲戚朋友给予我的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亲人、同学和朋友!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再次向我的导师XX老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祝您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XX
XXXX年XX月XX日
XXX大学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亮,刘毅,刘明举.2002-2003年我国煤矿死亡事故统计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5,33(1):62~64 [2] 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179~193 [3] 黄元平.矿井通风[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版社,2003:68~73 [4] Arto Kuusisito.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J].Audit tools and reliability of auditing,2000,9(2):15~17 [5] 吴中立.矿井通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71~79 [6] 沈峰.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研究现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23~25 [7]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
社,2004:46~53 [8] LIU Yongli,LIU Xiaojun.Mine security estimate and method[J],Coal Technology,2002,4(3):7~9 [9] 吴穹,许立开.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0~11,113~116 [10] Xi Zhenhua,Qi Jianhua.Mine Safety evaluation[J],Shanxi Coal,2002,5(2):14~16 [11] 何学秋等..安全工程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64~70 [12] 杨玉中等.煤矿工人人为失误的原因及其控制[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2(3):7 [13] G Salrendy Handbook of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M].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4:33~35 [14] 顾云华.构建煤矿安全生产体系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5,(2):11~13 [15] 周肇光,黄敏.对我国矿难频发原因的制度分析[J].经济问题,2006,2(4):20~22 [16] 岑传鸿.顶板灾害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31~37 [17] 罗云著.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01~104 [18] Reason J.A system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rror[J].Ergonomics,1995,38(8):21~23 [19] 王学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心理因素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9,9(4):31 [20] 张文驹. 矿产资源在物权制度体系中的地位 [J].煤矿安全技术,2005,2(4):7 [21] 赵从国.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科技,2007,4(4):51~53 [22] 汤凌霄.我国现阶段矿难频发成因及其对策:基于安全投入的视角[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6(3):17~18 [23] 范声.美国的煤矿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76~78
第三篇:安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2013级安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现代住宅电气安全研究 2 苯罐区消防安全设计与研究 3 民用建筑的安全管理 氯气罐区的安全技术措施的选择研究 5 加油站的安全技术研究 6 氢氧化铝生产企业的安全研究 中小型漂粉精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8 学校空间布局安全分析与研究 9 商场应急救援方案的构建研究 10 某商场火灾事故调查研究 11 某漂粉精厂火灾事故调查研究 12 某高校火灾事故调查研究 13 小型火电厂电系统安全预评价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研究 15 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16 道路交通事故模式分析 企业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管理体系设计与研究 18 计算机在安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19 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之比较研究 20 安全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21 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选择研究 22 管理理论视角中的现代安全管理研究 23 公共娱乐场所安全设计研究 24 氯碱生产中的事故模式研究 25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安全分析与评价 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储运过程安全分析与评价 27 液氯储运过程安全分析与评价 28 防火防爆技术原理及应用研究 29 液化石油气罐区火灾爆炸分析与评价 30 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31 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32 小型石油化工企业防爆技术研究 33 微波炉安全人机界面分析与改进设计 34 家电安全分析与设计
有毒物质泄露中毒模型定量预测 36 易燃、易爆物质泄漏火灾模型定量预测 37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中心运作模式研究 38 制氢装置单元安全分析与设计 39 制氧装置单元安全分析与设计 40 建筑行业安全系统研究 41 城市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设计研究 42 安全管理措施在预防煤矿事故中的作用 43 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研究 44 高层工业厂房消防技术研究 45 高层民用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 46 中小型水泥厂通风除尘系统设计 47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验技术研究 48 高层住宅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地下车库防排烟和通风系统设计 50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51 化学实验室防火防爆措施研究
人工煤气加气站的安全技术措施选择研究 53 天然气加气站的安全技术措施选择研究 54 液化石油气加气站的安全技术措施选择研究 55 燃油锅炉安全技术措施研究 56 燃气锅炉安全技术措施研究 57 燃煤锅炉安全技术措施研究 58 燃气在高层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设计研究 59 燃气在现代集中式商业旺铺区使用的安全性设计研究 60 汽车保护行人安全设计研究 61 有机热载体锅炉安全技术措施研究 62 企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第四篇:毕业论文题目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3.浪漫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4.波德莱尔对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贡献 5.《恶之花》的审美价值
6.《道林 格雷的画像》的人格分裂主题 7.蓝波诗歌创作的革命意义 8.马拉美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9.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表现 10.叶芝诗歌的民间文学风格
11.叶芝诗歌创作与爱尔兰民族革命
12.《海滨墓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13.《杜伊诺哀歌》的艺术特色
14.《杜伊诺诗歌》的艺术特色
15.《荒原》的用典艺术
16.《荒原》的结构特点
17.《荒原》的象征内涵
18.《普鲁佛洛克的情歌》的主题思想
19.《普鲁佛洛克的情歌》的人物分析
20.艾略特与但丁 21.尤金·奥尼尔创作中的东方思想
22.《毛猿》中扬克的形象分析
23.《毛猿》的结构分析
24.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
25.《琼斯皇》的心理描写技巧
26.《变形记》的细节描写技巧
27.《变形记》的格里高尔的形象分析
28.《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家人的形象分析
29.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对人类境遇的悲剧性认识
30.《城堡》的存在主义思想
31.卡夫卡创作与20世纪西方小说的变格
32.从神学的角度看卡夫卡的创作
33.《追忆似水年华》中时间与艺术关系的主题表现
34.《追忆似水年华》的心理描写分析
35.《都伯林人》的内在结构
36.《都伯林人》对“瘫痪”主题的表现
37.《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与欧洲文学中的发展小说
38.乔恩斯意识流描写的技巧
39.《尤利西斯》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分析
40.从《尤利西斯》与《俄底修斯记》的对照看乔恩伊斯对现代生活的认识
41.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如何构建了新的小说的审美观念 42.萨特小说的存在主义思想
43.从萨特的境遇看待萨特对人类处境的认识
44.根据《苍蝇》分析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
45.《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形象分析
46.分析家繆小说中体现的荒诞思想
47.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革新
48.《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内涵
49.《秃头歌女》的讽刺技巧 50.品特的“威胁戏剧”分析
论文题目2
1.雨国人道主义精神探微
2.如何理解希刺克历夫的报复行为
3.试析奥涅金的人生探索
4.常说常新从《唐璜》看拜伦对传统精神的反叛
5.的“疯女人”——伯莎形象之我见
6.浅析德·瑞那夫人与安娜的婚恋观
7.苦涩的父爱——高里奥形象管见
8.谈谈狄更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
9.简论哈代作品中现代精神的体现
10.最无悔的抉择
不懈的追求 ——拉斯科尔尼柯夫的“超人梦”初探
11.通过《复活》看托尔斯泰的道德观
12.试谈玛斯诺娃与苔丝的心路历程13.由格里高尔的人生遭遇,透视现代人的困惑
14.《荒原》,现代诗歌的一座丰碑
15.从神话原型中把握尤利西斯的现代意义
16.从杜拉的《情人》,看新小说之“新”
17.略论尤索林的生存哲学
18.浅论《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情怀
19.东方通西方的桥——浅析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20.既悲且美
既美且悲——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21.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22.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带给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也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毕业论文选题3 1.鲁迅《野草》对西方现代主义创造性运用
2.鲁迅《怀旧》中的视角:一篇文言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
3.王尔德《莎乐美》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4.陆志韦《渡河》:现代格律诗的一个重要标志
5.卞之琳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瓦磊里与奥登的差异
6.孙大雨《自己的写照》:一篇未完成的杰作
7.孙毓棠《宝马》研究
8.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综论
9.朱湘《石门集》对西诗格律的卓越实践
10.吴兴华——一个被遗忘的重要诗人11.从魏尔论到汶尔迦:戴望舒诗歌创作视野的重要转折
12.1937年:中国新诗在十字路口上的徘徊
13.穆旦(查良铮)四十年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
14.燕卜逊与中国
15.博尔赫斯与他的中国幻想
16马原小说中的魔幻时间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17.莫言《丰乳肥臀》:现代中国的后殖民寓言
18.格非小说论
19.余华小说对传统文本的颠覆
20.paradox:北岛诗歌佯缪手法的运用
21.奥尼尔表现主义影响:从洪深到曹禺
22.契呵夫《樱桃园》与曹禺的《北京人》
23.布莱西特剧作中的中国
24.“脚色”与“番绎”:早期中国现代戏剧与日本新剧
25.林译小说的文化误读
26.周作人与神话——原型批判
27.袁可嘉与新批判在四十年代中国
28.李健吾戏剧创作研究
29.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比较诗学贡献”
30.中国古代“黄梁梦”原型与西方启悟主题
31.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难婚”主题
32.佛学东溅带来的印度影响33.“学衡派”再评价
34.白璧德与中国
35.中国散文诗的开端:鲁迅《自言自语》与周作人《夏夜梦》
36.布吕纳蒂埃与矛盾早年的文学进化观
37.《培尔·金特》与《玩偶之家》在中国不同遭遇:中国现代文学对易卜生的选择性接受
38.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与郭沫若早期戏剧创作
39.叶芝与王统照早期创作
40.早期闻一多与大江社之“文化上的国家主义”
41.“彩色的欧罗巴与芦笛”艾青早期诗歌创作与凡尔哈伦
42.伊滋拉·庞德眼中的中国
43.激情的源泉:巴金创作中的安娜其主义
44.世纪回眸:世界语运动、世界主义文学在新文学中的影响
45.史笃母《茵梦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46.汉民族史诗缺失探源
47.传教士或艺术家?康雍乾时期欧洲来华人士群体研究 48.从泰戈尔来华中国知识界的不同反响看二十年代文化思潮 49.冯至与里尔克
50.江绍原《友、须、爪》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人类学批评
论文题目4
1.两汉文学论略(提示:1.立论方向:范文澜先生指出:“先秦诗骚,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这三个源头,至汉才汇成文学的正身。”2.参考书:范 文澜《中国通史》;《两汉文学史》;《汉晋学术编年》;《汉诗别录》;《管锥篇》;《汉文学史纲要》;《汉书·艺文志》;《文心雕龙》;《乐府诗集》等)2.论汉武帝时期汉大赋特色(提示:立论方向:以司马相如作品为主,分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与此前和此后的赋家及其时代背景做比较研究)3.论《史记》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4.项羽人物性格特征论 5.论“西汉洪文”
6.西汉乐府诗与东汉乐府诗的异同 7.论《孔雀东南飞》
8.“建安风力”与“三曹七子” 9.论西晋诗歌的特色
10.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田园诗的影响 11.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时代社会原因
12.从《西洲曲》和《木兰辞》看南北朝诗风的区别
论文题目5
1.汉大赋的渊源和特点 2.枚乘与司马相如赋作的比较 3.贾谊政论的“壮丽”艺术特点 4.《过秦论》与《谏逐客书》的比较 5.《史记》的人物语言特征 6.《史记》的主要艺术成就
7.从“吟咏靡闻”与“五言腾涌”看汉代诗歌的发展变化 8.汉乐府的艺术特点 9.汉乐府的地位与价值 10.汉乐府的叙事风格 11.《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2.《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 13.乐府与风诗的比较 14.乐府与后代民歌的比较 15.《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点 16.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 17.三曹诗的不同特点 18.曹丕诗歌与美感追求 19.阮籍与组诗 20.嵇康诗歌的特点 21.西晋诗歌风格特征 22.陶渊明的田园诗 2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24.谢灵运的山水诗 25.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点 26.鲍照的七言乐府诗 27.谢眺诗歌的特征成就 28.南北朝乐府诗的不同风格
毕业论文题目6 1.论风骨 2.论意境 3.论言与意 4.论“气” 5.论“神”
6.文学艺术的大众化走向 7.通俗文学研究 8.浅论流行文学 9.文学的生命意识 10.真实性新解
11.文学作品语言运用研究 12.文学作品结构范式研究
13.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4.简论制约文学发展繁荣的因素 15.论创作状态
16.浅论审美态度和生活态度 17.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分布 18.当前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9.审美教育方法实务 20.美与现代商业社会
毕业论文题目6 1.“六书“和”三书”之比较 2.反训说略
3.形声字是由哪些途径产生的 4.入声的历史考察 5.训诂术语的历史演变 6.训诂方法浅论
毕业论文指导题目7
一、语言新课标研究
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 3.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解 4.语文新课程的目标 5.语言新课程的教学建议 6.语文新课程的评价建议
二、语言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1.课堂教学策略 2.阅读教学策略 3.作文教学策略 4.口语交际策略 5.综合性学习策略 6.课外引导策略
三、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1.些人写事类语文的教学设计 2.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教学设计 3.说明文教学设计 4.议论文教学设计 5.童话、科幻作品教学设计 6文学作品教学设计 7.古诗文教学设计 8.语文综合学校教学设
四、语文教学流派研究
五、语文新课程与学科前沿发展研究
毕业论文题目8 1.当代西方文论与文化批判 2.大众文化批判
3.语言学转向与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焦点 4.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古典文学毕业论文题目9 1.一首痛定思痛的弃妇诗 ——读《诗经》(卫风)《氓》 2,。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 ——读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3.从性格弱点看项羽之死 ——司马迁《项羽本纪》读后 4.边塞诗的不朽之作 ——浅析高适的《燕歌行》 5.借酒兴诗情,舒胸中郁愤 ——浅析李白的《将进酒》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杜甫《望岳》
7.“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浅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8.气象磅礴的千古绝唱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赏析 9.沉痛悲壮的爱国词章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解读 10.画意诗情,两相辉映 ——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浅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 12.余香满口话《西厢》
—试析《长亭送别》中的几支曲子 13.石破天惊,结响不凡
—读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参考题
14.从《永州八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15.从苏轼《题西林壁》、陆游《游山西村》看宋诗的理趣。16.潘岳《悼亡诗》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比较。
论文选题10
1.文学研究与创造社 2.“海派”与“京派” 3.鲁迅文学的人格力量
4,。从冯云卿到方循翁看传统文化的尴尬 5.老舍、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风格 6.曹禺研究 7.《围城》研究
毕业论文题目11 1.”言志说”的源与流
2.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理论意义 3.试论孔子的“文”、“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4.评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5.评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6.文气论的源与流 7.试论老庄的自然美学观
8.试论老庄的贵虚尚无思想对文艺理了论的影响 9.试论庄子的言意关系论对文艺理论的影响 10.墨子的“立言三表”论再评论
11.中国古代文艺起源理论 12.意象论的源与流 13.意境理论的源与流 14.论“风骨”
15.再论“赋”、“比”、“兴” 16.试论刘勰的创作论思想 17.试论刘勰的“三准”论 18.轮文章风格
19.试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20.论苏轼“辞达”说的美学意义
21.(注:可就你对古代文艺理论中感兴趣的问题自理题目,论文题目宜小不宜大。)
毕业论文题目12 1. 钱钟书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2. 钱钟书《围城》主题探索 3. 钱钟书作品语言研究 4. 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研究 5. 鲁迅的悲剧意识及其在作品中的显现 6. 张爱玲小说研究(思想、艺术方面)7. 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及其文化内涵 8. 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及其实践 9. 徐志摩诗歌风格的嬗变
10. 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世界之比较 11. 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12. 论巴金《家》的艺术魅力
13. 曹禺《雷雨》、《日出》中人物性格研究 14. 曹禺《雷雨》的戏剧结构研究 15. 冰心散文研究 16. 朱自清散文研究
17. 老舍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研究
(注:以上题目仅为研究方向,具体论文题目可由学生自己决定,也可另选研究方向)
毕业论文题目13 1.《孟子》的寓言与《庄子》寓言之比较研究 2.《韩非子》中的寓言文学研究
3.孟子的人格理想及其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从《殽元战》看《左传》叙事的特色与成就 5.从《苏秦始将连横》看《战国策》散文的艺术特色 6.浅析窦娥的形象及《窦娥冤》的创作方法 7.从《长亭送别》看《西厢记》语言的特色 8.从曹操形象看《三国演义》塑造历史人物的方法 9.从严贡生的形象看《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个特点
10.从王熙凤形象看《红楼梦》在典型塑造方面对传统写法的突破
论文题目14 1. 论古音异读 2. 音音词和复音词 3. 论词语的语境意义
4. 轮汉字形体结构分析的实践意义 5. “形声”小议 6. “文”、“字之别” 7. “互文见义”说 8. 谈古书中字形的异写形象 9. 训诂知识在古文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10. 中学文言教学几得
毕业论文指导题目15
1. 建国二十七年文学反思 2. 新时期文学的归来 3. 市场经济与新时期文学 4. 文学商业化思潮之我见 5. 世纪末中国文坛景观 6. “酷评现象”析
7. 民间性与个人化——谈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 8. 禁区与误区——新时期小说性描写的流变 9. 西方文学思潮与我国新时期文学 10. 新时期能俗文学的发展与走向 11. 反贪小说研究 12. 朦胧诗价值重估
13. 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14.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独特贡献 15. 王朔现象再思考 16. 我看王朔
17. “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 18. 试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19. 《白鹿原》的儒学命脉
20. 试析《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或分析朱先生、鹿子霖、鹿
三、田小娥等其他内蕴丰实的人物形象)
唐宋文学范围16 1. 初唐诗人对宫体诗的改进和突破 2. 孟浩然的人品及诗品 3. 王维山水诗的成就 4.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点 5.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6. 韩愈诗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7. 柳宗元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8. 对于李贺诗歌的评价
9. 李商隐的咏史、怀古、无题诗的思想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10. 唐传奇的种类、背景及影响 11. 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12. 苏轼词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13.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4.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5.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影响 16. 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17. 对文天祥的诗歌及其他爱国诗的评价 注:同学可以自拟题目,凡唐宋范围皆可指导
毕业论文题目17 1. 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 2. 谈中学语法教学 3. XX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语汇、语法之比较 4. 四川人不太熟悉的普通话轻声词
5. 谈谈语言规范(可从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三个方面谈)6. 谈谈语言交际
7. 语言教学与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8. 中学语文词让教学研究
9. 谈汉语拼音方案与普通话音位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10. 谈小学的语音教学 11. 谈汉语的节律和朗读艺术
论文题目18 1. 古今汉语句型演变研究
(可以写某一句型的演变,如“被动句的古今演变研究”)2. XXX现代语词新探 3. 现代汉语构词新探 4. 现代汉语(词组)体系的构成 5. 词语情感色彩细化分析 6. 辞格新探 7. XX辞格统述评
8.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也可以是其中某一方面)9. 中学语文词汇教学 10. 语文修辞教学
11.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12. “通用”与“假借 ”辨 13. “转注”数家说
14. 《XXXX》的训诂成就(某训诂专著的训诂成就)15. 《XXXX》中的语法现象(词汇现象、修辞现象)
(以你熟悉的古代著作,如《庄子》、《墨子》等为依据。归纳、探讨其中的某些语法、词汇、修辞现象)
21.《白鹿原》中“鏊子、白鹿、砖塔”意境析 22.《废都》之“废都意识”探析 23.我读《废都》 24.新时期作家作品赏析
25.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探索(可只评价某一小说潮流,也可将几个小说创作潮流作比较研究,题目自拟)
第五篇:毕业论文题目
Xx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企业经营现状和对策分析
3.企业的经营渠道管理策略分析
4.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
5.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6.谈中国百货超市化动因和出路
7.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动态及建议
8.我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结够调整 9.有重生产向重营销转型——对服装业未来发展模式的重新认识 10.谈中国服装业的竞争策略
11.谈我国商品零售业的营销管理
12.基于swot分析中国零售业战略性思考 13.中外零售业态的比较研究
14.我国零售业走出困境的途径
15.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16.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7.论旅游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18.对发展我省旅游业的点滴思考
19.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提高中药国际市场份额的策略分析 21.中国医药行业“洗牌’’动因及其策略 22.我国家电业价格大战的实证分析 24对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创新
25谈业务外包在电信企业的应用与管理 26对增强我国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27山西省连锁商业的现状及对策
28对发展山西省物流配送业的思考
29对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思考
30谈中式快餐的发展趋势现状及对策 31x市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及问题研究 32对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问题的探讨 33x市百货零售业竞争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 34谈餐饮企业的整合营销策略
35对山西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36对加速我国零售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37对我国零售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38对山西省超市发展的理性思考
39我国企业erp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0谈x市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对策 41国内电力企业erp建设的现状及前景 42浅议网洛营销
43网络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44谈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45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及网络营销的影响及对策
46谈电子政府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
47谈网络营销与传统直销的组合48谈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
49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展网络营销
50谈我国网络营销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51中国电子商务运作中的伦理障碍及对策
52电子商务罪在何处——浅谈有关电子商务认识的几个误区 53浅议网络广告
54品牌策略探讨
55浅谈品牌战略
56有关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
57对多元化经营的全方位思考
58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理性思考
59品牌延伸的问题及对策
60加强民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探讨
61如何应对品牌战略实施中的‘寄生与‘株连的问题 62谈品牌寿命
63浅谈绿色营销
64浅谈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前景
65对我省发展绿色产业的思考
66时代如何塑造职业经理人
67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运用
68浅析企业人才的留与流
69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员工感情承诺的相关性分析 70关于企业员工无效率流动的博弈分析
7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72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关系探讨
74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中的分险与防范对策
75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元因及对策
76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77山西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78山西省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分析
79x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80民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现状与问题分析
81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
82xx企业人员招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83xx企业进行网络招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84年薪制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85高新技术企业的国权激励探讨
86职业生涯设计与员工跳槽行为探讨
87山西省民营企业员工福利状况分析
88山西省企业劳动纠纷的常见类型与相关原因分析 89山西省企业家人力资本流失问题分析
90河北省企业家人力资本流失状况分析
9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94x市x企业营销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与问题分析 95谈我国农村市场开拓
96谈开拓农村市场的途径与对策
97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98xx省xx企业文化建设状况研究
99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问题分析
100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101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
102谈‘克隆公司现象
10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4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105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探析
106中国xx国有企业学习型建设现状研究 107对学习新组织了的冷静思考
108浅谈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109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的思考、110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10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