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较量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较量
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国经济发展与雾霾治理之间的关系非“囚徒困境”莫属。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经典范例,其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明明存在着对各方而言都属最优的选择,但由于博弈方对对方策略的疑虑而只能做出两败俱伤的次优选择。而当前,正呼吁的沸沸扬扬的治霾问题正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囚徒困境。
具体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主要存在着四重囚徒困境。我国最高决策者能否摆脱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是另外三重囚徒困境能否得以脱困的枢机所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在于让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学发展观走下国家治理的神坛。
众所周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囚徒困境中的这种次优选择属于典型的纳什均衡。而这种两败俱伤的纳什均衡的存在,实际上对当前主流经济学家的市场自由论提出了挑战:按照市场自由论的逻辑,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囚徒困境之类的“纳什均衡”表明: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也可能是损人害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相对于最优选择而言)。因此,要打破我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囚徒困境,出路不在于以利己为逻辑起点的市场,而在于以强制利他为逻辑起点的政府。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四重囚徒困境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主要存在着四重囚徒困境。第一,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第二,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第三,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第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
(一)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愿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与不愿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经济主体想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心理与不想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心理之间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许多经济主体原本很愿意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但由于不相信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其他经济主体也会像自己一样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因而最后也选择不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结果导致市场上的经济主体都以选择不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为最佳竞争战略,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都选择认罪并揭发对方一样。显然,不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无疑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竞争对手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会面临对手不公平竞争的伤害。
(二)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与不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地方政府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心理与不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心理之间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本来愿意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但由于不相信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其他地方政府也会像自己一样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因而最后也选择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结果导致我国的地方政府大多都以选择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为最佳竞争战略,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都选择认罪并揭发对方一样。显然,不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无疑比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拥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政绩优势,而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会面临不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的其他地方政府的不公平竞争的伤害。
(三)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在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与追求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决策者在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囚徒困境:虽然二者都认同最优选择是经济发展与环保执法在高水平上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这相当于两个囚徒都拒不认罪的策略选择;但由于二者都对高水平的环保执法之下是否还能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怀有疑虑,因而二者都选择边污染边治理的次优选择,即在高经济增长高排污的同时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而不是严格环保执法杜绝污染——这相当于两个囚徒各自认罪并揭发对方从而均被判刑8年。
(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已从前述国内层面的囚徒困境上升为国际层面的囚徒困境,具体表现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明知在不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经济竞争最符合各方利益,但考虑到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国家可能会为了追求更快的经济发展而不惜牺牲环境,从而使所有在经济发展方面不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都选择牺牲环境保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恶性竞争——不惜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拼发展。
二、囚徒困境的成因及脱困之道:形成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
囚徒困境的成因在于彼此缺乏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因而打破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如果两个囚徒都能有抵赖到底的互信和共识,就能够采用抵赖到底的最优策略。
就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囚徒困境而言,其脱困之道亦同此理——关键在于建立对最优策略(经济与环保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兼容互促)的互信和共识。不过,对于不同的囚徒困境,其建立互信和共识的关键点亦有所不同。
(一)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政府严格环保执法 就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对方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互信,关键在于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决心、力度及由此形成的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公信力。只要政府下决心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经济主体就会因违法成本的高昂而相互间形成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互信和共识,进而就会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
(二)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中央政府严格督察环保执法 就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地方之间形成对方会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互信,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决心、力度及由此形成的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公信力。只要中央政府下决心严格督察环保法规的执行,对不严格执法的地方政府主要党政领导坚决追究其法律及行政责任,地方政府相互间就会形成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互信和共识,就会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
(三)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决策者对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
就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这两种政策形成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关键在于决策者尤其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对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只有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下定不惜短期内牺牲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的决心,经济政策和环保政策才能形成对最优策略的互信,从而使我国摆脱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目标之间首鼠两端的囚徒困境。
(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中国率先转变竞争战略
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中,中国的脱困之道只有一条:退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拼环境求发展的博弈,率先转变竞争战略。
第一,中国的环境容量及环境资源已经难以支撑拼环境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十多年的拼环境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以水、空气和土壤为主要指标的环境容量已近乎见底,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未污染的土壤已成为稀缺品,在此情形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拼环境已经力不从心、难以为继。总而言之,对于拼环境求发展的战略,中国已经拼不起。
第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资源对中国而言更为珍贵。作为人口头号大国,中国人的需求必须要靠自己的环境资源来保障,不可能走某些小国集体移民或购买环境资源求生存的道路。为此,中国更应该加倍珍惜现有的环境资源,更不应该选择拼环境求发展的战略。
第三,文明古国守土有责。中国是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广袤的土地空间是中华文明的故国家园,作为中华子孙我们守土有责。而如果破坏了这里的环境使这方水土不再宜居,中华文明也就失去了故国家园和生长的根基。
第四,负责任的大国不能向国际上输出问题。环境资源是一国满足其国民需求的物质基础。如果一国的环境消耗殆尽,该国的国民需求就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势必要消耗他国的环境资源来满足其国民需求。这实际上也是向国际上输出问题,有悖于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责任。
上述前四重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存在着依次依赖的关系: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而国际上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国内三重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换言之,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只有地方政府摆脱了囚徒困境,经济主体才能摆脱囚徒困境;只有决策者尤其是最高决策者摆脱了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地方政府才能摆脱囚徒困境;而只有国内层面的囚徒困境得以脱困,中国才能摆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层面的囚徒困境。一言以蔽之,我国最高决策者能否摆脱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是另外三重囚徒困境能否得以脱困的枢机所在。
也就是说,只有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对经济与环境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我国才能形成对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才能摆脱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四重囚徒困境。
三、两种不同学科的发展观:影响最高决策者是否坚信最优策略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而把发展主要理解为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以经济增长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也是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学所秉持的发展观。
与上述经济学所秉持的发展观不同,笔者所提出的需求溢出理论主张,公共管理学应秉持一种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
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需求溢出理论把人的需求作为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并把人的需求依次分为人道需求、适度需求和奢侈需求三个层次——三层次需求的价值或正义性依次递减。需求溢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个人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的溢出问题(所谓个人的需求溢出,是指个人的需求超出了其本人和家庭的满足能力——就像水溢出于容器,而那些溢出的个人需求也就是其本人和家庭无法满足的需求)。按照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的使命,应当是防范和解决其国民在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方面的需求溢出问题,以此来保障其国民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由此,公共管理学所秉持的发展观,应当是建立在需求正义(需求价值)的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即寻求需求保障的发展观。
在需求溢出理论看来,公共管理学所应秉持的上述寻求需求保障的发展观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对国民的需求提供更坚实有力的保障;换言之,衡量是否发展的尺度,在于是否对国民的需求提供了更坚实有力的保障。第二,对国民需求的保障要遵循需求正义,也就是说,在国民的诸多需求及诸多国民的需求之中,正义性越强或需求价值越高的需求,越处于优先保障的地位;反之亦然。第三,需求的正义性或需求价值的衡量基准在于传宗人理性,即从身外理性尤其是身后理性这种利他理性的立场来考量各种需求的正义性或各种需求的不同价值。
“作为一种为了长远需求而未雨绸缪的理性思维,传宗人理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关照他人的理性思维,笔者称之为身外理性:公共生活只有靠个体的利他性(身外理性的体现)才能维系,而只有公共生活才能保障个体的长远需求——这种理性思维即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二是关照后代的理性思维,笔者称之为身后理性:后代利益是现世人利益的延续,而且后代人的利益高于前代人的利益。
总括而言,传宗人理性就是利他理性。传宗人理性中的身外理性,不过是“利”同世之“他”;而传宗人理性中的身后理性,则是“利”后世之“他”。而且,传宗人理性把“后世之他”置于比“同世之他”更为优先的地位。这样,传宗人理性就意味着每个现世人(即活着的人)的生存意义和最高使命就是努力帮助人类族群更好地传承延续、繁衍生息,进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后代或族群的长远利益来作为价值评判的基准。简言之,传宗人理性就是后代人眼光或利益(而不是以现世人的眼光或利益)来进行价值评判。基于此,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有利于人类族群的传承延续及族群的长远利益,就成为衡量个人需求价值的客观标准。
尽管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是需求保障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但经济学所秉持的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与公共管理学所秉持的以保障国民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战略关系的选择。
第一,经济或财富的价值在于其对国民需求的保障意义,不能为国民需求提供保障的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没有任何价值。就此而言,经济或财富只是手段,而国民的需求保障才是目的。经济学所秉持的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实际上是把手段当作目的——本末倒置,从而在逻辑上使国家背离了其本应担负的使命——为国民的需求提供保障。第二,如果经济或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全方位地保障国民需求的话,在发展观上把手段当作目的(本末倒置)也无所谓,但在现实中经济或财富在保障国民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局限,从而使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有时不仅不能为国民需求提供保障,反而削弱了国民需求保障的基础,因为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消耗或破坏了为国民需求提供保障的资源,尤其是环境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
在现实中,经济或财富在保障国民需求方面存在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需求的保障有赖于特定种类和品质的资源配置,而经济或财富不一定能够转化成该需求所需要的特定种类或品质的资源配置。例如,当年犹太人拥有那么多财富也没能阻止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当年的科威特那么富裕也没有抵挡住伊拉克的吞并。
二是经济或财富要转化为保障需求所需的资源,通常要经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市场存在着诸多风险(如被封锁或匮乏等风险),导致经济或财富在保障需求方面的渠道有可能被被阻断。例如,一国在国际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有外汇也买不到所需的战略物资。
三是保障国民需求所需的特定资源转化为财富之后,如果再从财富转化(或交换)为该种资源,其间的损耗有时极其巨大,尤其是环境生态及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更是如此。例如,一千多家小造纸厂只需要几年就把淮河彻底污染,但即便把这一千多家小造纸厂几年间全部产值的十倍甚至百倍投入于淮河治污,几十年间淮河水也不可能恢复到污染前的水质。正因为现实中经济或财富在保障国民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经济学所秉持的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根本无法为国民的需求提供足够的保障,这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尤其危险。
受上述经济学发展观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长期以来都偏重于保经济发展。其结果就形成了目前环境容量近乎枯竭的环境危机。在如此严重的环境危机面前,经济学发展观使最高决策者依旧在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纠结徘徊——从囚徒困境中难以自拔,并依次使地方政府和经济主体也无法摆脱囚徒困境。
只有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观,把保障国民需求而不是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最高决策者才会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优策略坚信不疑,我国才能形成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才能摆脱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进而才能摆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其他三重囚徒困境。
四、两种发展观之喻:追求“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和追求“绿水青山”的发展观
用更形象的说法,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学发展观可以被称作追求“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而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可以称作追求“绿水青山”的发展观。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有了金山银山,可以买来绿水青山。但实际上,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再大的金山银山也买不来能够满足国民需求的绿水青山——要想为中国人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提供坚实的保障,还得靠自己的绿水青山。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尤其是当绿水青山成了稀缺品,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金山银山。
为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山,是国家的发展观之殇,必然带来国家的灾难。因为牺牲绿水青山即便能换来金山银山,但这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换不回原来大小的绿水青山。淮河的污染和治理的现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绿水青山能为国民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提供直接的保障,因为人可以喝绿水吃青山,但不能喝金水吃银山;而且,在特定的时候,金银及其所代表的货币换不来吃喝所需的资源。
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前我国之所以深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多重囚徒困境,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发展观。要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就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让追求金山银山的经济学发展观走下国家治理的神坛,让公共管理学发展观——在需求正义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回归国家治理的正位,让绿水青山成为国民需求的坚实保障。
所谓在需求正义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首先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发展的目标是保障国民的需求;其次,对国民需求的保障要遵循需求正义,即将国民各种需求按其正义性(需求价值)进行排序,以此确定各种需求保障的先后次序——把国民的人道需求放在最优先保障的地位,然后是发展需求的保障,最后才是奢侈需求的保障。再次,国民需求的保障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三种一级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空间资源,财力资源等二级资源只有能够转化为一级资源才对国民需求的保障有实际意义。②为此,这种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一级资源的养护(增质增量)置于优先于保障二级资源(财力资源)增长的地位,即把绿水青山的养护置于优先于赚取金山银山的地位。这也正是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与主流的经济学发展观的歧路所在。
第二篇:雾霾治理
如何治理雾霾天气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雾霾天气仍在持续!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城市越大PM 2.5超标越严重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是由远方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
二、是城乡结合部大兴土木,以北京为例,五六环外尘土飞扬;
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等;
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影响,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 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钟南山说:“空气雾霾污染比非典还可怕得多!”
中国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被严重空气污染的城市!雾霾究竟该如何治理?看到北京的空气雾霾灾害景象!着实被震撼了也着急了!因空气不像食物,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啊!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赶快治理雾霾,让大家都可以放心地外出和呼吸新鲜空气!北京今年将围绕“压煤、换车、增绿、监测”四个关键词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来治理空气!城市一天之中,PM2.5浓度较大的两个区段是早晨7点到8点和下午18点到20点,该时段均为上下班高峰期,这表明移动排放源已经成为城市污染重要源头,说明人们的活动对PM2.5细颗粒的主导作用!
对于城市空气雾霾的治理我有以下几种想法:
一、在城市中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天气造成的困扰,首先必须减少天然气采暖和燃煤采暖!目前,许多城市都是由政府补贴鼓励实施天然气采暖,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由政府出钱制造更多低空排放的PM2.5。北方城市的天然气采暖是造成冬季雾霾的罪魁祸首,国家应当尽快扭转鼓励天然气采暖的政策,取消对天然气采暖的政府补贴,对天然气采暖设备的销售加征环保税,甚至限制天然气采暖业的发展。
二、燃煤采暖也是造成冬季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尽管燃煤采暖是高空排放,但是冬季采暖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很快就会冷凝沉降,进而构成大面积的雾霾成分。燃煤取暖一般都是在城市就近布点,冬季少风天气的情况下,燃煤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就会在城市上空扩散构成雾霾。由于冬季空气蒸腾自净能力很差,这种雾霾随风南下又会给南方地区造成同样的气候灾害。
三、政府在限制天然气采暖和燃煤采暖的同时,应当大力倡导和推动电采暖产业的发展!电采暖是一种较为清洁的采暖方式,电热膜采暖和其他电采暖技术都已经达到可以替代天然气采暖的水准。国家应当制定清洁空气发展战略,鼓励支持电采暖产业的发展。只要政府在采暖电价上给与扶持,推广和应用电采暖就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冬季雾霾天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危害。
四、解决冬季雾霾天气问题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电动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北京市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实施公交车和出租车电动化,国家要创新发展新型零污染动力车辆,最近我看到法国雪铁龙公司研发了一种空气混合动力轿车,这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比纯电动车适应性强;但一种聚能电动车将更有发展前景、更具竟争力!对于电动轿车采取不限购、不限行、不征税的鼓励政策,电动车配套服务产业也应当加紧制定扶持政策;同时,限制和减少工业排放污染、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淘汰高污染排放车辆、减少和限制车辆和公车出行;加强空气监测和预报,加强人员外出防护等措施。
减少或消除雾霾天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国巨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减排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单一减排手段也绝难奏效,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立即采用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方有成功可能。
第三篇:雾霾治理
从电气工程专业角度谈雾霾的治理
工大 牛
一,雾霾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雾霾形成的内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大气污染负荷常年在高位变化。外因则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频繁出现,京津冀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稳态天气的发生频次远大于其他区域
二,雾霾危害
从生活常识和文献中我总结出了以下雾霾的危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雾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这些包括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颗粒物一旦进入呼吸道病粘着在肺泡上,轻则会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外,重则会造成肺部硬化,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肺癌。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出现车量追尾相撞,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对大家出行造成不便,在日常行车行走时更应该多观察路况,以免发生危险。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三,雾霾治理
从根源上治理雾霾需要了解其主要污染源,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1)生产性污染,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①燃料的燃烧,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烧煤可排出烟尘和二氧化硫;烧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②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③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农药而产生的粉尘和雾滴。(2)由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3)交通运输性污染,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中汽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铅尘等。
四,电气工程专业与雾霾治理
我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下面我将从电气工程专业的角度来谈谈雾霾的治理。
电气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研究有关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用电三个环节,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雾霾的治理。按照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报告推算,少用1亿千瓦时的电力,PM2.5就会减少7吨,PM10减少约17吨。
(1)发电
我们知道雾霾中的主要污染成分——PM2.5公认的几大来源中,燃煤的贡献排名第一。我国的雾霾分布也与燃油、燃煤的分布高度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能源消耗越大,产生的PM2.5也最多,因此要改变雾霾状况,就必须改变能源消费习惯。燃煤型火力发电应该减少其所占比例,合理兴建新能源发电项目,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环保型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在国家大力治理雾霾的背景下,非化石能源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一条重要途径。
(2)输电
从电气专业角度讲,可以将发电厂建造在人烟稀少,风力资源充沛的地区,以利于烟尘的挥散,将电能通过输电线运送到人口与工业密集的地方。
治理雾霾,首先要控制“燃煤”排放。煤用来发电的效率比直接燃烧要高一倍还多,因此用煤来发电是“划算”的。但需要改变燃烧布局,要让煤在新疆、内蒙古等产煤地区就地燃烧,转化成电力输送到东部,而不是运到东部再燃烧。这样可大大缓解雾霾。
无论是改变燃烧布局,还是加大光能和太阳能的利用,都希望能够把电从西北一带输送到东部。所有这些措施的实现,都依赖于电从远方来,也就是特高压输电。特高压凸显其环保效益。在分布式能源中短期内无法形成替代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大范围的能源调配是能源的重要战略;而电能的远距离输送是大范围能源调配的有效方式;特高压技术恰能够满足远距离、大容量的输电需求。因此发展特高压将能够实现水电、风电及光伏的跨区外送,缓解中东部雾霾日益严重的状况。
(3)用电
节约减排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从电气专业谈雾霾治理也少不了节能节电这一项。
电能利用率是用户可利用的有效电能总量与消耗电能总量之比。两者的差值为损耗的电能,它包括设备损耗和管理损耗。用电设备性能差、电能与其他能量的转换传递次数多、效率低,将使设备损耗增加。用电过程操作水平低、工艺参数不合理、各工序之间不协调以及管理不善等,将使管理损耗增加。供电网络的电能损耗包括供电线路上的电能损耗和变压器的电能损耗。节电的方法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推广绿色照明技术、产品和节能型家用电器;(2)降低发电厂用电和线损率,杜绝不明损耗;(3)鼓励余热、余压和新能源发电,支持清洁、高效的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综合利用电厂;(4)推广用电设备经济运行方式;(5)加快低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的更新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6)推广高频可控硅调压装置、节能型变压器;(7)推广交流电动机调速节电技术;(8)推行热处理、电镀、铸锻、制氧等工艺的专业化生产;(9)推广应用蓄冷、蓄热技术。
第四篇: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从我做起
又是一个雾霾天气,能见度不足以百米。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在摸索前行,没有了嬉笑,也无了鸟鸣,在这样的环境里,有的只是刺鼻的气味和满目的昏暗。
雾,原本似轻烟,如薄纱,似纱巾笼罩着大地。古往今来,它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为之倾倒。而今与这美丽的雾貌似有着一丝关系的雾霾,又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
雾霾,看似与雾有“血缘关系”,但它却和雾截然不同。雾,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有时雾出预报晴,有时雾出预报雨,似乎混乱不堪,但是只要掌握了辐射雾、平流雾的特征,多方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准确地抓住雾与天晴、落雨的规律,以便预测天气。这对于农业、交通、航天、航海都有用处。而雾霾就不一样了,它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所组成的小灰粒。
要说雾霾的害处----首先,长时间出现雾霾天气,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哮喘、支气管炎„„等众多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严重。其次,在雾霾天气里,很容易发生车祸。空气中游浮的小灰粒让人们难以看清,在骑车或开车时,看不清对方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雾霾天气的出现也很容易让两车“亲密接触”。再次,有雾霾的时候,整个天空灰蒙蒙的,让人们心情很不好„„
造成疾病和车祸的罪魁祸首,我们就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不能。所以,是时候该阻止雾霾天气的降临了!
少开车,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树„„保护环境,就是治理雾霾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约、尽可能地环保。让我们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愿我们的地球村永远纯净!永远天蓝水清!
如果再不制止雾霾天气,那么,总有一天,我们生活在它身上的这颗星球,一定会变成一颗周围满是灰尘的废弃星球。而人类,也将会都不存在。最后,我请大家记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可恶的雾霾
清晨,我站在窗前,放眼远眺,只见天和地混沌一团。高楼大厦,若隐若现。四周一片白茫茫。
今天是星期四,托这雾霾天的“福”,pm2.5爆表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放假在家休息。我们不能去上学,不能外出活动,只能在家当“宅童”。
由于雾霾,路上交通堵塞了,前来输通的交警叔叔也带上了“防毒”口罩。听爸爸说这次是市长大人特批允需交警戴上口罩。是的,他们太不容易了,站在雾霾中,吸着汽车排放的尾气,为了城市交通的畅通而默默奉献。
可怕的雾霾威力真大,能让全市学生因为它而有史以来第一次停课,能让交警有史以来第一次带着口罩上路指挥。但是,雾霾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人类对大气的污染所造成的,如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还有建筑工地扬起的粉尘,工厂制造的二次污染等等。
如果我们人类再不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不知道会有多少个第一次会出现,我们还能否在这美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下去?
希望叔叔阿姨们能减少开车外出,工厂能把环保放在第一位„„为了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自由呼吸,让我行动起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吧!
雾霾天气作文300字
早上,我发现外面雾蒙蒙的,连山都看不清楚,太阳也懒洋洋地躲在被窝里不肯起床,能见度非常低。打开电视,新闻里也都在说这个事情,原来这几天南京,安徽等地区的学校都因为雾霾天气停了课,杭州也让学生停止了所有的户外活动,大家外出还都带上了口罩呢。
我很奇怪,就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通常人们说的雾霾实际上是由雾和霾这两种天气组成的,雾霾天气看起来像起了大雾一样,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大雾是由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而霾则是因为空气中极细微的灰尘颗粒,细沙颗粒,病毒颗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他们交织在一起就是雾霾天气。这种天气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如果吸入了这些细菌,病毒,就很容易生病,严重的话还会致死。”
据我所知,雾霾天气都是由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等二次污染造成的,所以我们现在除了要减少户外活动,多喝开水之外,更应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让雾霾天气远离我们。
啊,雾霾天气何时了作文450字
每天早晨起来,我再也没有看到那火红的太阳来照亮大地。只有走出家门,你才会发现大雾笼罩着整个城市,周围原本美丽的景色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由雾霾引起的交通堵塞现象;由雾霾引起的哮喘等疾病„„雾霾天气时刻困扰着我们,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便。虽然我常常裹着大衣、背着书包从街上匆匆走过,但也会时不时打一个喷嚏,连感冒也久治不愈。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成都的天气总是雾蒙蒙的。就在2013年11月21日,四川省成都市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现在,雾霾天气严重地影响成都的空气质量。雾霾天气的空气中,包含了一些尘土行的微小颗粒,这些微小的颗粒是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它们足以使人们得上肺病,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现在的成都,雾霾天气几乎每天都有。美丽的“天府之国”也变成了一座“雾霾之都”了。
不要说雾霾是杀手,更不要说雾霾很可怕,其实,真正的凶手是我们人类,是我们不懂得保护环境,才引起的雾霾。要想挽回美丽的“天府之国”,我们可以把坐汽车变为骑自行车;可以少吃炒菜,多吃炖菜;可以戒烟或把吸完的烟头扔到垃圾桶里;可以少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多种植花草树木,来净化环境。只有我们选择低碳生活,才能阻止雾霾天气的发生。
啊,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一起来阻止雾霾天气的发生,挽回我们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吧!
四川成都金牛区驷马桥小学六
雾霾天气作文50字
“欢迎收看城市天气预报,今天是2068年11月18日,现在发布雾霾天气红色警戒,明天全球有大范围的雾霾,能见度不足五米,请大家做好防范准备„„”电视传来播报员的声音„„
“吱——”我推开了门,果然好大的雾霾啊大街上空无一人,只有浓稠的雾霾与孤独的我„„
初二:七夕丶
雾霾天气作文50字
雾霾天气以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近期来,我国的北京就被这种怪天气包围着。
其实造成这种气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环境遭到了破坏。只要人们都注意,完全可以制服这种天气,就可以解决全民的困扰。
在平时,多爱护环境,多做对环境有利得事。为大家做贡献。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川泸州江阳区泸州市第十中学校初一:王鑫
环保之雾霾天气作文300字
我是一只麻雀。我在人类世界中穿梭。他们说人类的智慧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的。高等动物就是人类对自己的称呼。在我看来,人类分明就是地球上的最愚蠢的动物。
你看那山坡上,那寸草不生的土地没有一点绿草红花的点缀显得那么荒凉,一切的源头都是那上坡顶上的化工厂。你看它烟囱飘出来的浓浓黑烟。破坏着地球的臭氧层衣服。我向化工厂飞去。看到的一只同类,我飞了过去。只见它奄奄一息的对我说”快走,这烟有毒“我看着它,依依不舍的飞向远处。我相信那些愚蠢的人类会受到惩罚的。我用恨恨的眼光审视着那化工厂。可惜我只是一只麻雀,力量微小。
几个月过去了,化工厂依然运行着,但是人类却已经为他们的所做所为付出了代价。你看那都市里的雾霾。是地球觉得人类已经迷失了么?然后放出雾霾提醒人们么?
所幸,人们已经知道错误,有不少人都在保护环境。但是泼出去的水还装的会来么?人类只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如果人类还不知悔改,那么地球灭亡之日也是人类灭亡之时
雾霾天气作文50字
对于雾霾天气,我认为要少开车,少出门,注意自己的健康,多吃蔬菜。也要建议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危害环境。
雾霾天气作文600字
最近一段时间,北方的天气总是雾蒙蒙的,早晨起来,周围原本美丽的景物变得十分模糊,新闻上也频频报道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而带来的严重后果,雾霾天气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北方的空气质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北京,雾霾天气几乎天天都有。被我们称为首都的北京都变成雾都了!
近年来,雾霾天气不但严重的影响了空气的质量,更是容易引发哮喘等疾病的主要来源。雾霾天气的空气中,包含了一些尘土形的微小颗粒,这些微小的颗粒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见的。这些微小的颗粒足以使人们得上肺病。它们,可称得上是无形杀手。那么,雾霾天气究竟是由什么而引起的呢?其实,雾霾天气就是由汽车尾、炒菜的油烟、还有吸烟吐出的烟、烟花的烟形成的,从而引发雾霾天气的出现。
不要说雾霾天气是杀手,更不要说雾霾天气很可怕,其实,真正的凶手还是我们人类,是人类不懂得保护环境,是人类要破坏自己的家园,所以才引起雾霾天气,这些都是人类自食其果。
当然啦,现在的局势还是无法挽回,我们还是可以阻止雾霾天气的。我们可以把汽车改成骑自行车;可以不吃炒菜,吃炖菜;可以戒烟或可以把吸完烟的烟头仍到垃圾桶里;可以少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多种植花草树木,来净化环境。只有我们选择低碳生活,才能阻止雾霾天气的发生。有时候,我真希望,汽车里喷出来的不是难闻的尾气,而是淡淡的芳香,烟囱里吐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晶莹的露珠。我真希望,我们的家园能变得树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动听、更悠扬。
我相信,只有大家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我们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保护环境,保卫我们的家园,让雾霾天气不再危害人间,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又是雾霾啊作文100字
今天早上走在上学的路上,就又发觉到雾霾天气又一次袭击京城。于是,我们初三年级不得不取消今天的晨练。不过真说句心里话啊,这雾霾前一段时间已经持续了很久了,还是没散去,真是替北京的空气担心啊。如果再这样下去,北京就真成“霾都”了,北京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幅度地下降的,那时候,谁还愿意来北京啊?
第五篇:雾霾治理
雾霾天气及其治理
中国雾霾成因极为复杂,对雾霾(PM2.5)的来源与构成,大部分研究认为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但具体研究数据分歧较大。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显示,49% 的PM2.5 来自燃煤,16% 来自于机动车燃油。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化石燃料(包括煤和汽油)燃烧占到PM2.5来源的60% - 70%,其他还包括工业与建筑扬尘、居民生活燃料等。然而就本质而言,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对于雾霾的具体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雾霾持续频发与中国进入重化工快速发展时期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增长奇迹。2003 年以来,中国有6 年实现了10% 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高经济增长背后的生态成本和代价也十分高昂。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1.9 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为0.59 亿吨。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 以上,尤其是五大高耗能产业聚集地的京津冀地区雾霾情况相当严重。2.雾霾持续频发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大量激增密切相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分别达到65.9% 和17%,清洁能源占比仅为17%。与之相对,全球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为31.1% 和22.5%,清洁能源占比达46%。2000 - 20123.雾霾持续频发与快速粗放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公开资料显示,2009 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143.3 万吨,其中氮氧化物583.3 万吨,颗粒物59.0 万吨。2012 年,汽车尾气至少排出二氧化硫11 万吨。根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数据,2013年最新研究发现,上海的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已达50%。此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建筑扬尘导致PM2.5 大量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生产聚集的(特)大城市,雾霾更成为无法避免的“负外部性”。
1、雾霾持续频发与环境治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滞后密切相关。对于日益严峻的雾霾形势,近几年环保部门也采取了诸多治理措施,但空气中PM2.5 浓度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与环保管理体制滞后有很大关系。中国环保体制凸显“九龙治水”的特点,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现行环保管理体制是以行政区域和部门分工为基础,比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则主要由环保部主管。此外,由于法律规定各级环境保护执行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职责,但由于没有权威的协调机构作为保障,环保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管理。
2、立法理念滞后。《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目的上持“目的二元论”,即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范畴中,既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还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并行不悖,并无主次之分。然而在现实的法律运行过程中,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很难协调一致,往往是牺牲环境利益保障经济利益,从而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甚至是我国当前整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同时,PM2.5法律规制出现空白。PM2.5作为雾霾天气的主要诱因,亟需法律加以规制。然而,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并没有针对PM2.5的具体规制措施,这与当前的雾霾治理要求严重脱节。此外,包括PM2.5在内的各类环境质量标准并不属于法,只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只有将环境标准和援引的环境法规一起适用,才能判定环境行为合法抑或违法的根据,单纯的环境标准难以作为事实判定的准则。
3、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大气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显著特征。在公共物品的治理上,经济人的自利性决定了环境公共物品的维护离不开政府的公权力干预。然而,如果政府缺乏监管,权利寻租、渎职懈怠、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等弊端便随之而来,导致“政府失灵”现象。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制定(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项目的审批、具体监管执法等领域,受地方利益、个人政治前途因素及信息不足、认识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政府执政思路的迷失对雾霾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制定有“政府环境责任”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的问责机制上却缺少“细则性”的规定,最终导致“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沦为一句口号。
4、5、公益诉讼特别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毒瘤难以根除,大量环境法律法规如同虚设,严重影响了现有的大气环境的治理效果。
公众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雾霾的频发不仅是“天灾”更多的源于“人祸”,公众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亦是导致环境生态恶化的主要诱因。民众的范围不仅包括对环境污染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小企业,还包括现实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环境污染者个人。比如,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逃避环境治理责任,直排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气。公众个体在环境保护面前亦虚伪而缺少行动力,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如豪宅、高排量汽车等,成为大多数人竞相追逐的炫耀目标追求。
6、机动车尾气监管有待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PM2.5超标的主要诱因,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机动车污染源的规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环保部门机动车处罚权缺失。作为法律授权的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治理机关,环保部门虽然享有“委托年检”和“监督抽测”的权限,但是实际的处罚权仅掌握在公安交通部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拒绝机动车检测行为处罚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指出对于“拒绝接受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的”的对象,“环保部门对此行为不宜进行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予以处罚”。其次,对于法律赋予环保局的“监督抽测”权,也仅仅只是针对“场检”,即只能在机动车的停放地进行检测而排出了行驶中的检测,权力行使范围过窄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管职能。
7、区域联动治理机制缺失。雾霾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特点,但是,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并没有建立区域联合治理的管理模式。雾霾的防治策略离不开区域联动治理的机制,单靠个别省、市的努力无法根治雾霾现象。
8、大气污染企业处罚力度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不能有效震慑违法排污。对于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法律规定对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直接经济损失50%以下的罚款,但上限不能超过50万元。在处罚力度上,现行的法律明显偏轻。50万元的顶格罚款,会使高利润的污染企业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完全不具震慑力,容易纵容企业的排污行为。
9、环境保护经费不足。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从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来看,只有环保经费投入占GDP总量的2%,才能维持环境质量现状;投入占3%以上,环境质量才能改善。当前我国环保经费的投入总额仅占GDP总量的1.5%左右。经费的短缺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落实,这是我国当前环境立法虽多,但是治理状况依然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10、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落实。当前,公众参与环节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对政府执法进行监督。比如在项目审批阶段,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环境影响评价法只规定了战略环评和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才有公众参与的环节,而将环境报告表和登记表排除在外,使得大量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中小项目立项,加大了总量控制的难度;其次,公众参与在实际运作中也经常被政府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而架空。目前我国在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密级范围,以及密级主体的确定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这往往成为政府逃避监管的挡箭牌或者遮羞布;此外,公众参与在程序保障和意见的采纳上,缺乏具体有效的法律规制措施,导致建设单位“只听取、不采纳”现象的频发,使得大量污染企业立项,预防为主的制度实施效果被大打折扣。
针对雾霾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有以下治理措施:
1、加快推动环保体制改革,成立“大环保部”。雾霾现象只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缩影,除此之外,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也已非常严重,迫切需要建立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职能的 “大环保部”,或设立高级别的环保协调机构改变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实现全国环境保护垂直管理,区域管理和综合管理,研究拟订国家大气治理发展战略完善生态建设咨询评估机制,并统一发布大气污染分析评估报告。
2、加快推进环保立法,加强法律和行政监督。我国不论是环境基本法还是单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开篇伊始都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发展作为基本立法目的予以表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必须在二者间寻求恰当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当前,要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加大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以及环保部和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
3、引入“第三方治理”和市场化环保手段。当前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与“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导向有关。要按照“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原则,推行 “把治污权交给第三方”的管理模式,并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改善能源管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4、加快调整重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要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逐步降低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建立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重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避免产能转移“重化扩散”。并制定退出企业的经济补偿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防控雾霾。
5、重新谋划能源布局,坚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但能源匮乏,而西部地区煤电、水电、风电资源充沛,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另一方面,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集中建设坑口电站,加大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的力度,实现输煤输电并举。坚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能耗总量分解上,应综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目标等因素,把能耗指标差别化分配给各地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能源量指标交易置换制度,实现不同企业、不同地区间的配额交易;建立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真正发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倒逼作用。
6、设立雾霾防治的专项基金,整合环保系统科研机构的优势力量,推动相关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大气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建立一支大气污染监管队伍,加强重点污染源控制和监管,以科学研究成果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空气污染的协同控制从成品油消费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弥补生产销售使用高标油而多出的成本以此刺激高标油品普及在具体补贴方式上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补贴给销售高标油品的企业,鼓励其平价甚至低价销售高标油品。第二、直接补贴使用高标油品的私家车主特别是对于大巴、出租等公共交通行业,可以强制其使用高标油品并对其加大补贴力度。第三、可以考虑补贴给高标油品炼油企业,减少其亏损额度,不过对于终端补贴更有利于通过市场的倒推力量,迫使炼油企业升级设备淘汰落后工艺,生产市场需求更大的高标汽油。
7、建立雾霾防治的税收体系。启动绿色税收转型,逐步实现征税重点由流转税向能源环境税的转移通过开征综合性和专门的能源环境税,完善能源环境税体系,扩大能源环境税收规模,提高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之成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减少排污的有效激励机制和重要资金来源.提高能源消费税,抑制能源需求。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对高标油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及低排放汽车生产者和销售者可适当减免部分税收,对仍旧生产和销售低标油品的企业则采取一定的惩罚性征税措施。
8、拓展雾霾防治的融资渠道。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这种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偿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且借贷周期长、利率固定,头几年不需偿还,必要时还可以给予补助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大气污染问题
9、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力度。机动车污染是造成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成为当务之急。利用经济手段切实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力度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实施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方案,对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路检路查,加强对非道路柴油机械的管理,加大摩托车尾气排放控制和抽查力度处罚,违规车辆,劝返外地违规车辆,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
10.建立雾霾区域联防机制。雾霾的治理离不开政府间的合作,应尽快建立地方政府问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可以考虑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设立由环保部和发改委共同牵头的区域雾霾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统一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区域内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共同推进雾霾的防治工作。此外,还应借《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际,在法律中明确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将这一管理机制法定化。
11、完善政府问责机制。依据美国萨克斯教授的“公共信托论”,公众和政府之问在环境公物问题上是一种“信托”关系,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来行使管理权,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公众环境权以及政府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就源自这样一种信托关系。当前,我国大量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实施效果不能彰显,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因此,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公众环境权益和政府环境问责机制,是保障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内的环境法律得以有效落实的根本保障。首先,应在在宪法和法律中落实公民环境权,公众环境权益有了法律保障才能更好地监督政府,一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导致环境损害现象的发生。其次,在政府大气环境责任的具体追究范围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问责:(1)擅自改变大气防治专项规划;(2)违法审批立项,将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违反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项目予以审批通过;(3)政府环境信息未按照法律要求如实公开的;(4)违背环境行政执法程序的;(5)在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定职责领域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行为的;(6)未完成政府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考核指标的,等等。
12、完善司法诉讼机制。完善的诉讼机制是实现公众环境权益和追究政府环境责任的最后保障。因此,除了和大气污染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直接提起环境诉讼之外,还应尽快启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2013年新修订的民诉法增加了该项制度,对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尽管民诉法的修订,实现了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立法上的破冰之举,但是原告资格规定的模糊不清,使得该项制度根本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适值大气污染法修订之际,应在法律中明确环境行政机关、相关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此外,如果在合理期限内,没有主体对损害大气环境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应规定检察机关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只有完善公益诉讼在内的各种诉讼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督促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
13、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刚性约束机制缺乏,应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可以参考《美国清洁空气法》的做法,对违法排污者实行按日计罚;而且对于主观上故意排放或隐瞒排放,以及篡改、捏造排污数据的行为予以刑法追究。要彻底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处罚现状,只有重典治污,才能震慑违法排污行为。
14、完善现有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增建或扩建项目,肯定会超指标排放污染物。设立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超指标限量排污的企业可向排放量少的企业购买排放量。在市场机制激励下,企业会主动采取节能降耗技术降低自己的排放量,在获取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大气环境。
15、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企业环境责任和公众环境责任二者在责任的落实程度和要求上应有所不同。除了加强对企业强制性规范遵守的监管之外,还应注意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比如酝酿开征碳税。征税对象范围主要针对那些导致雾霾频发的高能耗排放企业,比如钢铁、石化、电力等企业。当然,由于涉及国计民生,还应设立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对那些采用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突出的单位予以财政补贴,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在公众环境责任的落实上,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和教育上,还应通过法律调节和经济激励的方式予以保障。在日常消费领域,对于高能耗的消费行为,可在法律上设置消费税,比如将那些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产品纳入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高排放交通工具的消费税税率等。
17、建立雾霾灾后评估制度。尽早对雾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评估,可以积累历史数据,增强应对的经验,以便在未来同样事件来临时,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雾霾灾害评估内容应包括:交通伤亡、不同行业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群众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前雾霾评估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各地并没有对雾霾发生期间所采取的停产、限产、限行等措施进行有效评估,到底哪些措施能达到最佳预期治理效果,缺少科学数据统计。因此,应急方案实施后,应加快进行后续评估工作,从而在下次雾霾发生时可以调整治理手段,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