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7: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

第一篇: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

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公司产品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特建立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再评价。3.定义

3.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已上市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3.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收集、报告、调查、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3.3 医疗器械再评价是指对已注册或者备案、上市销售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过程。3.4 严重伤害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危及生命;

(二)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

(三)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4.职责

4.1 供销部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和传递。4.2 质管部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工作。4.3 质管部和生产技术部负责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工作。4.4 管理者代表负责相关文件的批准和上报工作。

4.5 办公室负责收集不良事件和再评价的相关文件记录,并建立档案。5.内容

5.1 不良事件发现和报告

5.1.1 供销部应当主动向本公司产品的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收集产品发生的所有刻意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并立即通报相关职能部门。

5.1.2 对涉及本公司产品所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进行报告。

5.1.3 管理者代表发现或者知悉应报告的个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调查原因,导致死亡的应当在7日内报告;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应当在20日内报告。导致死亡的还应当在7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在20日内,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报告。5.1.4 管理者代表应当在首次报告后的20日内,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向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报告。出现首次报告和补充报告以外的情况或者采取进一步措施时,应当及时向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提交相关补充信息。

5.1.5 发现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管理者代表应当12小时内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中心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信息,对每一事件还应当在24小时内按个例事件报告。

5.1.6 质管部应当在每年一月底前对上一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由管理者代表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报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中心。5.2 不良事件调查分析与控制

5.2.1 发现或知悉可疑不良事件后,质管部应及时与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沟通,收集相关信息,进行不良事件调查,形成报告,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并实施。5.2.2 若不良事件是由产品本身缺陷导致的,如设计缺陷、材料缺陷等,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应发布适当的忠告性通知,甚至实施召回。

5.2.3 若不良事件是由与使用相关的原因导致的,应发布适当的忠告性通知,避 免同类事件再度发生。

5.2.4 不良事件调查分析报告应包括:事件陈述、原因分析、风险分析、处理建 议以及相应的预防纠正措施等。5.3 再评价

5.3.1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质管部和生产技术部应对相应产品开展再评价

(一)根据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有认识上改变的;

(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医疗器械可能存在缺陷的;

(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应当开展再评价的其他情形。

5.3.2 质管部应根据产品的技术结构、质量体系等要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再评价方案,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组织实施。再评价方案应规定产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再评价的内容、方案实施的起始时间、相关人员职责等。

5.3.3 生产技术部根据产品上市后获知和掌握的产品安全有效信息、临床数据和使用经验等,对原医疗器械注册资料中的综述资料、研究资料、临床评价资料、产品风险分析资料、产品技术要求、说明书、标签等技术数据和内容进行重新评价。5.3.4 再评价结束后,质管部和生产技术部应联合根据再评价的结论,编写再评价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5.3.5 管理者代表审核批准再评价报告后,应监督相关部门落实报告中的措施。5.3.6 根据再评价报告的结论,必要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如履行注册手续、申请注销产品注册证书等。

5.3.7 管理者代表在再评价方案实施前和结束后15日内分别向相应部门提交再评价方案和再评价结果报告。再评价方案实施超过一年,还应报告年度进展情况。5.3.8 再评价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再评价上报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监测机构;再评价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再评价上报部门为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级监测机构。

5.3.9 再评价结果表明已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且无法通过技术改进、修改说明书和标签等措施消除或者控制风险,或者风险获益比不可接受的,应当主动申请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取消产品备案 5.4 文件、记录和档案

5.4.1 办公室应跟踪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法律法规及本公司指定的相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文件进行培训,以 确保最新法规及公司文件能在本公司上下贯通。在收集汇总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件及培训记录,建立档案并保存。

5.4.2 相关文件按《文件控制程序》实施控制;相关记录按《记录的控制程序》实施 控制。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记录的控制程序》 7.记录

7.1《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7.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 7.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

第二篇: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控制程序

医疗投资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QP8.2.3-2016

版本版次

B/0

文件名称

不良事件监视和报告控制程序

1目的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达到客户满意。并符合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规定。

2范围

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的监测、再评价工作。

3权责

3.1

总经理:批准发布医疗器械公告性通知或产品追回。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对不良事件的报告、评价和控制。

3.3

销售部门:负责不良事件日常检测及信息采集、内外部工作协调、答复客户。

3.4

质量部:不定期对不良事件整改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管理。

程序要求

4.1术语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医疗器械再评价,是指对获准上市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实施相应措施的过程。

严重伤害,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危及生命;

(二)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

(三)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

4.2

不良事件发现、报告

4.2.1

销售部门主动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收集其产品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已交付的医疗器械实施有效监测,一旦发现有可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进行详细记录,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并立即向管理者代表汇报。

4.2.2

由质量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其中,导致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告。认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是应当及时告知被越过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4.2.3

质量部在首次报告后的20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4.2.4

出现首次报告和前款规定的补充报告以外的情况或者采取进一步措施时,质量部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提交相关补充信息。

4.2.5

质量部在每年1月底前对上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汇总报告表》,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4.2.6

对发现的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者代表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4.2.7

当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时,管理者代表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报告。

4.3

不良事件评价

4.3.1

管理者代表组织不良事件评价工作,并采取积极手段或措施防止和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蔓延和再次发生。

4.3.2管理者代表在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产品上市后获知和掌握的产品安全有效信息和使用经验,对原医疗器械注册资料中的安全风险分析报告、产品技术报告、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临床试验报告、标签、说明书等技术数据和内容进行重新评价。

4.3.3根据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属于供应商责任,由采购部联系供应商进行事故的协商处理;属保管不善造成在库产品重大损失的,应追究仓库管理员的责任,同时填写产品报损通知单,上报总经理批示。

4.3.4

质量部在评价医疗器械事故的关系时,应考虑:

a)

客户意见

(基于所得到证据);

b)

对事故的初步评估结果;

c)

以前类似事故的证据;

d)

所掌握的其它证据。

4.3.5事故报告中应包括如下信息:

a)

产品性能和/或特性的失灵或变质。

b)

产品没有失灵或变质,但某一特征可能会导致事故,则应做为准事故进行报告。

c)

产品的说明书不够确切,或有遗漏或不足。

4.3.6管理者代表组织制定再评价方案,并将再评价方案、实施进展情况和再评价结果按照以下规定报告:

(一)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二)在再评价方案开始实施前和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分别提交再评价方案和再评价结果报告;

(三)再评价方案实施期限超过1年的,应当报告进展情况。

根据开展再评价的结论,必要时应当依据医疗器械注册相关规定履行注册手续。

4.4

不良事件处理

4.4.1

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程度,必要时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产品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控制措施。

4.4.2

主动召回已产生严重后果,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产品,并向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报告。

4.4.3根据再评价结论,必要时申请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4.5记录

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5相关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Ryzur-Qp4.2.4-2016

相关记录

6.1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Ryzur-QR-QP8.2.3-01

6.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

Ryzur-QR-QP8.2.3-02

6.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汇总报告表》Ryzur-QR-QP8.2.3-03

第三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解读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解读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落实上市许可持有人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主体责任,保障公众用械安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办法》的背景

2008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原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此后的十年中,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逐步制度化、正规化、常态化,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国家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注册用户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报告数量大幅增加。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经营单位和使用单位的报告意识逐步增强、报告质量逐年提升。国家、省、市三级不良事件监测网络逐步健全,监测技术机构和人员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修订出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建立上市许可持有人直接报告不良事件制度,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科学进步情况和不良事件评估结果,主动对已上市医疗器械开展再评价。随着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逐渐显露出企业重视程度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监管强制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因此,完善并出台《办法》,将不良事件监测制度的法律层级从规范性文件提升至部门规章,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规范和细化工作要求,强化监管手段和措施,提升强制力、约束力和震慑力,对推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及早发现产品风险、消除安全隐患、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办法》的主要思路

本次制定是落实《条例》、《意见》的有关要求,以强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等上市后监管手段为核心,以落实持有人不良事件报告主体责任和再评价主体责任为重点,贯彻风险管理的理念,在总结现行《办法》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以落实持有人主体责任、提高风险发现和评价能力、推动上市前上市后监管联动为目的,在制度层面推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健全完善。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九章八十条,在篇幅上较原《办法》四十三条有了极大的丰富。内容主要包括总则、职责与义务、报告与评价、重点监测、风险控制、再评价、监督管理、法律责任以及附则。

《办法》在“总则”中,增加了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的定义和主体责任的规定;在“职责与义务”中,增加了持有人和经营使用单位义务的规定;在“报告与评价”中,按基本要求、个例报告、群体报告、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分节规定了报告与评价的时限、流程和工作要求;新增了“重点监测”一章,建立重点监测制度,增加哨点工作职能;在“风险控制”中,增加了持有人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要求,细化了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在风险控制中的职能;在“再评价”中,增加了持有人主动开展再评价的工作要求,明确了再评价结果表明产品无法保证安全、有效的,持有人应主动申请注销上市许可;新增“监督管理”一章,规定了监管部门的检查职责和重点检查内容;在“法律责任”中,调整了处罚幅度、增加了处罚种类,强化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提高了震慑力。

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已上市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本《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删除了原《办法》中“质量合格”的表述,即因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伤害事件或者故障事件均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范围。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即怀疑某事件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均可以作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报告。

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报告;创新医疗器械在首个注册周期内,应当报告该产品的所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常见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包括伤害事件和故障事件等。

五、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的主要义务

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是指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医疗器械备案凭证的持有人,即医疗器械注册人和备案人。

《办法》紧紧围绕落实持有人主体责任做出规定,要求持有人:建立包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制度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配备与其产品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工作;主动收集并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时限要求及时向监测机构直接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时开展调查、分析、评价,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及时发布风险信息;对上市医疗器械安全性进行持续研究,按要求撰写定期风险评价报告;主动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配合监管部门的不良事件调查等工作。

境外持有人指定的代理人应当承担境内销售的进口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监测工作,配合境外持有人履行再评价义务。进口医疗器械的境外持有人和在境外销售国产医疗器械的持有人,应当主动收集其产品在境外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此外,境外持有人还应当与其指定的代理人之间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互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相关信息。

六、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主要义务

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制度,其中,医疗机构还应当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纳入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工作;配备相应机构和人员,收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时向持有人报告,并按照要求向监测机构报告;配合持有人和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评价等工作。

七、不良事件的报告途径

国家建立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持有人、经营企业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注册为系统用户,主动维护其用户信息,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对发现或者获知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持有人应当直接通过系统进行不良事件报告与评价。持有人还应当公布电话、通讯地址、邮箱、传真等联系方式,指定联系人,主动收集来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使用者等的不良事件信息。

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告知持有人,并通过系统报告。暂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监测机构报告,由监测机构代为在线报告。系统收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填报的不良事件后,将自动推送至持有人,即通过系统报送不良事件的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只要填报信息完整,即已完成告知持有人的义务。

八、个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时限要求

持有人、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导致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在7日内报告;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应当在20日内报告。

进口医疗器械的境外持有人和在境外销售国产医疗器械的持有人发现或者获知在境外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在30日内报告。

除报告义务外,持有人还应当按要求开展后续调查、分析和评价,导致死亡的事件应当在30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事件应当在45日内向持有人所在地省级监测机构报告评价结果。

九、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时限要求

持有人、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告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信息,对每一事件还应当在24小时内按个例事件报告。

在发现或者获知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持有人应当立即暂停生产、销售,通知使用单位停止使用相关医疗器械,同时开展调查及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自查,并于7日内向所在地及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和监测机构报告。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应当在12小时内告知持有人,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并配合持有人开展调查。

十、定期风险评价报告的要求

持有人应当对上市医疗器械安全性进行持续研究,对产品的不良事件报告、监测资料和国内外风险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评价该产品的风险与受益,记录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撰写上市后定期风险评价报告。

持有人应当自产品首次批准注册或者备案之日起,每满一年后的60日内完成上产品上市后定期风险评价报告。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应当提交至国家监测机构;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应当提交至所在地省级监测机构。第一类医疗器械的报告由持有人留存备查。

获得延续注册的医疗器械,应当在下一次延续注册申请时完成本注册周期的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并由持有人留存备查。

十一、持有人对不良事件进行风险控制的措施

持有人通过监测发现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风险时,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停止生产、销售相关产品;通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暂停销售和使用;实施产品召回;发布风险信息;对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自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修改说明书、标签、操作手册等;改进生产工艺、设计、产品技术要求等;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或者备案等风险控制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与用械安全相关的风险及处置情况。

十二、持有人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的规定

根据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有认识上改变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医疗器械可能存在缺陷的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应当开展再评价的医疗器械,持有人应当主动开展再评价,并依据再评价结论,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再评价结果表明产品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且无法通过技术改进、修改说明书和标签等措施消除或者控制风险,或者风险获益比不可接受的,持有人应当主动申请注销产品注册证或者取消产品备案,持有人未申请的,由原发证部门注销产品注册证或者取消备案。

十三、监管部门实施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检查工作的要求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持有人和经营企业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重点,并监督实施。其中,对持有人未主动收集并按照时限要求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上报导致或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与医疗机构的报告数量差距较大,提示其主体责任未落实到位的;瞒报、漏报、虚假报告的;不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和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未按要求通过不良事件监测收集产品安全性信息,或者未按要求开展上市后研究、再评价,无法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应当进行重点检查。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新增的控制措施

持有人未按照要求建立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相关工作、未按照《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及时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不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和采取的控制措施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其停产整改,必要时采取停止产品销售的控制措施。

需要恢复生产、销售的,持有人应当向作出处理决定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通过后,作出恢复生产、销售的决定。

持有人提出恢复生产、销售申请前,可以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查确认。

十五、持有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持有人未主动收集并按照时限要求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瞒报、漏报、虚假报告的;未按照时限要求报告评价结果或者提交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调查报告的;不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和采取的控制措施的,依照《条例》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发证部门吊销相关证明文件。

此外,对持有人存在未建立相应制度、未按要求配备机构和人员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县级以上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定稿]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5-11-26 13:20 发布方:弗锐达医疗器械咨询机构 浏览次数: 551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器械的上市后监管,规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及时、有效控制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活动的单位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国家实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制度。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按照事件后果可分为一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事件后果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导致死亡;

(二)危及生命;

(三)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

(四)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

(五)由于医疗器械故障、可用性等问题可能导致上述所列情况的。上述情形之外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为一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第四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第二章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会同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管理措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工作;通报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情况。

第六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组织检查本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会同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检查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管理措施。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工作;负责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情况。

第七条

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机构中与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的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第八条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承担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的技术工作。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组织开展全国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和评价,协助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的技术支持;负责对地方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进行技术指导;承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的宣传、培训、研究、交流与合作;承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和信息管理工作。

第九条

地方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技术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的技术支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宣传、培训、研究、交流与合作。

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负责对设区的市级、县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和再评价的技术工作;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再评价的宣传、培训、研究、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本企业(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设立或指定部门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职人员。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方法。

第三章

报告与评价

第十一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及时收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网络报告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目前暂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由所在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代为在线报告。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公布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

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在向所在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的同时,应当告知相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标明的使用期限终止后2年,但是记录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5年。

第十二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获知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立即调查原因,并在15日内报告,发生死亡事件的应当在5日内报告。一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在发现或获知之日起30日内报告。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及时对发现或获知的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出现首次报告以外的情况或者采取产品控制措施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

个人发现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以向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当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也可以向经治的医疗机构报告,必要时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收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

设区的市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5日内完成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审核和评价,一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审核和评价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20日内完成。

设区的市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死亡事件进行调查,自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完成评价意见,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上一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第十五条

省级及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在收到下一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提交的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评价意见之日起15日内完成评价工作,其中死亡事件应于5日内完成评价工作。必要时组织开展严重不良事件的调查。

第十六条

收到死亡事件报告后,报告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及时通知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并根据评价意见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将评价结果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抄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督促生产企业开展相应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抄送报告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需采取控制措施的,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将国产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死亡事件的评价结果和国产第三类及进口医疗器械的评价意见报送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第十七条

国产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由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完成最终评价,并向相关生产企业及报告人反馈。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将评价结果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对使用环节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国产第三类和进口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由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完成最终评价,并向相关生产企业、报告人及报告地、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反馈。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对使用环节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应当及时通报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第十八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获知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事件还应当在24小时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

第十九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现或获知本企业产品的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开展调查,并于5日内将调查报告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应当暂停生产、销售相关医疗器械,并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告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必要时应当暂停医疗器械的销售、使用,并协助有关单位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第二十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组织现场调查和处理,并将调查和评价结果及时报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对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必要时,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将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所涉及的产品送具有相关检验资质和检验能力的检验机构开展检验,医疗器械检验部门应及时开展相关检验工作,采用法定检验方法、探索性检验方法或补充检验方法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并及时出具检验报告。

第二十一条

进口产品和在境外销售的国产产品,生产企业应当收集该产品在境外发生的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并填写境外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自发现或获知之日起15日内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网络报告,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应当将国产产品相关报告及时通知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第二十二条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生产企业报告的在境外发生的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报告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提示医疗器械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信息应当立即报告。

第二十三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定期对产品的不良事件报告、监测资料和国内外安全性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评估该产品的风险效益,撰写定期安全性评估报告。

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自产品注册批准或备案后,每撰写定期安全性评估报告留存,直至产品注册证失效。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自产品注册批准之日起每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评估报告,直至产品注册证失效。国产第三类医疗器械向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向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

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每季度对收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评价意见,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上一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情况,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上一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报告情况通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第四章

重点监测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及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及其他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确定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品种。

省级及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重点监测工作方案并监督实施。省级及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工作,负责本级重点监测品种的遴选,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完成相关技术报告。

第二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其生产的重点监测品种主动收集不良事件报告并进行风险评价,报所在地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省级及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生产企业重点监测的相关技术报告进行审核。第二十七条

省级及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

监测哨点应当主动收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开展重点监测品种的监测和风险评价,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关注的品种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价。

第二十八条

省级及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对重点监测品种的结论认为存在潜在风险的,应当对相关产品进行跟踪监测。

省级及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对重点监测中发现的尚不能明确与产品关联性的严重不良事件,应当对相关产品进行持续监测。

第五章

再评价

第二十九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通过不良事件报告和投诉信息,发现其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能存在问题的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要求的,应当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依据再评价结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动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并需采取控制措施的,应在再评价结论形成后30日内,向原注册审批或备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省级及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开展的医疗器械再评价,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再评价方案,在再评价实施前和结束后30日内向原注册审批或备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报告再评价方案和再评价结论。再评价方案实施期限超过1年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每年报告进展情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企业开展的再评价结论有异议的,生产企业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重新确认开展再评价。

第三十条

省级及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投诉情况,发现产品可能存在问题的,应及时组织开展再评价。再评价应由同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制定再评价方案,经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监管部门同意后,会同相关技术部门组织实施,形成再评价报告,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六章

第三十一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将已经知悉可能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通过产品说明书等随附文件予以明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已确认的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应当采取培训以及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并完善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召回措施。

第三十二条

对发生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经判断属于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处置;经判断属于产品原因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医疗器械相关法规予以处置。

对发生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风险情况,采取暂停生产、销售、使用等措施。在技术评价结论得出后,可以根据相关法规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必要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通报后,应积极响应暂停使用的措施,在本行政区域内,暂停使用发生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

第三十三条

根据再评价结论,医疗器械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且无法通过改进措施予以消除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主动申请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者由原发证部门做出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决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措施;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主动申请取消产品备案,或者由原备案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措施。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下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上一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下一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进行技术、业务指导,并对其不良事件报告评价、死亡事件调查等工作进行检查。

第三十五条

省级及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评价结果,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影响较大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及其他重要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

第三十六条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负责对收集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及时向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共享和反馈监测信息。

第三十七条

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对收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向报告人及相关生产企业反馈有关监测信息。

第三十八条

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人信息应予以保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按照本办法要求报告、调查、评价、处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后果的,对其相关违法行为,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但不免除其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相关许可证件: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监测和医疗器械再评价管理制度,或者无机构、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

(二)未按照要求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

(三)故意瞒报、漏报、上报虚假报告的;

(四)不配合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

(五)未建立和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档案的;

(六)未按照要求撰写、留存或提交定期安全性评估报告的;

(七)未按照要求开展医疗器械重点监测的;

(八)未按照要求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的;

(九)不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采取各种控制措施的;

(十)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前款规定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情形之一的,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不予《医疗器械注册证》延续注册的申请。

第四十一条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

(二)未按照要求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的;

(三)未按照要求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或故意瞒报、漏报、上报虚假报告的;

(四)不配合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

(五)不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有前款规定第(四)项、第(五)项情形之一的,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对相应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予换发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其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相关许可证件。

第四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注册或已备案、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置的过程。

医疗器械再评价:是指基于不良事件监测发现的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需对其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实施相应处置措施的过程。

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医疗器械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某一品种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主动开展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活动。

第四十四条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风险分析评价报告和统计资料是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械的依据,不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的依据。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

****年**月**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群发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三)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再评价结果;

(四)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价意见或者形成补充意见,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

(三)收到导致严重伤害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的首次报告后,于15个工作日内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填写初步分析意见,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严重伤害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的补充报告和相关补充信息后,于20个工作日内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上填写分析评价意见或者形成补充意见,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四)对收到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报告,应当进行汇总并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每季度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

(五)收到

书的决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再评价结论,可以作出淘汰医疗器械的决定。

取的控制措施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下载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控制程序[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2008年12月31日 发布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器械的上市后监管,规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及时、有效控制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 2008年12月29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

    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专项检查工作总结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专项检查工作总结 为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监测网络系统的预警作用,确......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管理 焦作市人民医院申启东 医疗器械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受技术条件、认识水平和工艺等限制,加工上市之前的研究、验证不足,将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同......

    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 为加强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医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制度。 一......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一、 根据卫生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 二、 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医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制度。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