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事政治】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最终版]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时事政治】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O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O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O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http://sd.offcn.com/
第二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天津中公教育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
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O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O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O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
天津中公教育
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篇: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段仁茂
2010年第10期 ——社会建设
近几年来,襄樊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得更加有效,需要从思想、创新实践和服务保障三个层面来提升认识、扎实工作。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
从现实情况看,影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既有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带来的,也有发展不优、发展不好导致的,还有干部作风方面造成的,等等。要解决好民生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现在有些地方在抓发展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片面地把经济增长当成了发展,本想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结果盲目干起来却成了一个不和谐的源头,损害了群众利益;有的简单地把民生问题归咎于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对民生现状习以为常,解决起来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简单地把发展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等同起来,以所谓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间接利益,代替群众眼前、具体、直接的利益,造成发展成果与群众感受反差很大。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会促进社会发展,但不会自动带来社会事业发展,也不等于民生问题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同时还要看到,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并不简单地是推进社会建设,而是通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需要从社会政策、社会规划、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着力,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为扩大内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刺激消费的政策、扩大就业的措施等,既对经济发展起到强力拉动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活质量,使民生得到较好改善。
近些年来,襄樊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互促共进的理念,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安排、来部署。为了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责任意识,围绕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完善了《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目标考核办法》,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除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还有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指标,并加大了这些指标的考核权重。从2008年以来,襄樊市每年都安排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着力解决医疗保障、劳动就业、学校改造、饮水安全、消灭泥巴路等突出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6%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综合参保率达91.6%;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住房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8.6%,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61%;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高等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成立了汽车工程学院、医学院,襄樊学院由“二本二”升为“二本一”学院;全市通村公路累计达到1.34万公里;解决了1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一建三改”13.25万户,沼气用户总量近20万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襄樊市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拿出具体规划,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公共财政投入计划等,力争 “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工作,必须把积极争取政策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抓落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面广,投入大。现在,有些地方一提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 “难”字当头,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有的甚至把矛盾和困难,当作不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挡箭牌”。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实需要大的投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讲更是如此,但只要开动脑筋,积极创新,一些看似不好办、难办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办成的。关键是要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把上级给基层的钱用好、交办的事办好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动能性,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从制度机制上探索办法,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水平。对有条件办的事情,要抓紧先做起来,特别要加快推进一批综合效益强的项目,尽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先要作出规划和部署,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对群众有要求、解决起来有难度的或者把握不准或面上难以推开的,要先行试点,探索办法,逐步推进,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
近年来,襄樊市委、市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坚持面向基层、立足自身,不等不靠,努力寻求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有效办法。比如,在促进创业就业方面,为鼓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尽量少裁员或不裁员,襄樊在全省率先实行缓缴社保费、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发放社保补贴等政策措施,共为参保单位减轻社保费负担3007万元,为38家企业办理了672万元社保费缴交手续,为104家困难企业发放社保和岗位补贴2764万元,稳定就业1.65万人。为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6年襄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第一家惠民医院,2008年又在市区建立了一家惠民医院,还在各县(市、区)建立了5家惠民医院和5家惠民医疗窗口,采取“政府主导、公益性、非盈利、医药公开、收支两条线”的机制运行,对低保对象实行十二项免费、十三项减半收费、药品按购进价销售。三年来,市财政共对惠民医院和窗口补贴1580多万元,城镇低收入受益群体达20多万人。在解决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上,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公里补贴1万元,共补贴2.6亿元,确保通村公路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计划。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工作,必须从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上提供有效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也是一个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比如信访、社会治安、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特困人口救助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基层组织来解决。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如何,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成效。
从当前来看,基层组织还面临功能不健全、手段较弱、缺少相应的工作条件等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尤其是近些年来,基层单位特别是镇、村两级,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调动干部积极性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努力解决好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问题,帮助基层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为了全面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广大党员为民服务意识,近年来,襄樊市委、市政府从基本建设入手,帮助基层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其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功能。在社区,实施了规范化社区建设“111工程”,共安排1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35个社区居委会无办公用房和107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困难的问题。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每个社区都建立有比较规范的服务大厅;开设慈善超市,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和困难居民求助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在农村,市财政累计投入1082万元,分三批新建和改扩建了1815个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整合供销、农资等部门资源,在每个村建设“综合服务超市”。积极探索推行“三三制”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使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在组织设置上实现“三位一体”。在村级重大事务上实现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干部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的“三联共建”。认真落实村干部待遇,探索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和离职干部生活补助制度,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无场办事、无人办事的困难,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强化服务功能创造了条件。在机关,深入推进“阳光新政”建设,启动了便民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除特殊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实现了即到即办。全面启动了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进一步规范。建成了 77个乡镇便民中心、795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建立健全县乡村信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总的看,通过抓基层打基础,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中共襄樊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第四篇: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