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高考政治专题12 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押题专练)
1.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是()①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②《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坚强不屈奋勇向前 ③《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战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 ④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2.China,最初为“瓷器”的英文译名。江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现在江西参加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将打开南昌班列货运走向国际的突破口,形成江西沟通亚欧两个市场的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上述材料说明()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答案】C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材料中强调江西参加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作用和意义,反映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选项C符合题意;上述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A、B两项;上述材料没有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排除D。
3.我国政府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我国的人口政策做出调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一调整体现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解答时注意本题的考查角度是唯物史观。我国政府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我国的人口政策做出调整,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分别从唯物论和认识论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4.为有效遏制日益频发的枪支暴力犯罪,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6年1月5日宣布了加强枪支管理的行政措施。这些措施几乎得到了美国国会民主党的一致支持,但却遭到了共和党的强烈批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不同反应表明()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②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5.新一轮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农村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行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变革生产关系并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故②④说法正确。①表述不准确,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本题与上层建筑无关,故排除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意思是指,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而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再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荀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强调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②把“君子”当作“法”的本原,是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③正确揭示了君子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次关系 ④看到了国家治理要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D.②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7.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这告诉我们()①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特殊的决定作用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③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①是错误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是错误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故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8.张居正《筹谋卷二》所言“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盏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对我们的启示有()①要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与题干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变革上层建筑的内容,故排除。③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排除。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题目中“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盏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这段话说明的就是我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即要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面对二孩政策全面放开,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反应各异。有人把它总结为:60后抱头,70后犹豫,80后痛苦,90后无所谓,00后容我想想。他(她)们的不同反应表明()①价值观对人们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会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面对二孩政策全面放开,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反应各异,这表明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0.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母狮子笑道:“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这则寓言蕴涵的哲理是()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和社会性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④对幸福的正确理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11.(2016·安徽省安庆市二模)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诗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千古长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从哲学角度看,“成与败”的转化警示我们()①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做到勤俭和戒奢 ②明辨是非,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③加快改革,不断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④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们的行为,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做到勤俭和戒奢,明辨是非,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①②正确;③强调了经济基础,不选;④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材料无关。
12.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又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有专家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是我们必须转变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发展这样的观念,要倡导节约、拒绝奢华,珍惜公共财富,创造基于科技创新的新兴财富价值观。这种观点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②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现实地改造世界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领导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中国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大事。如:1949年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件事情还正在做。
(1)同样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请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说明理由。
(2)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在坚持共享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答案】(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都是在当时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状况。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党的价值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在共享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析】(1)本题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教材已有相关的表述,即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从个人的角度看它也会因人而异。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这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这一选择都是在当时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状况。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党的 价值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本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中国共产党。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从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说明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需求侧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201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文艺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文艺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但当前文艺领域供给侧作品,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迅猛发展所引发的高端文艺需求正在严重外溢,美国大片、韩国剧、日本动漫等大受追捧。国内文艺作品对广大群众和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艺服务不足,国内受欢迎喜爱的文化产品不多。
(1)运用唯物史观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当前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
(2)有人认为,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要解决高端文化精品不足的问题。你认同此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分析。
(3)请你为引导民众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拟两条公益性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答案】(1)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问题的迫切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迫切需要;是更好地提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2)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创造出多层次的文化精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的多元需求;还应注意文艺作品反映时代和群众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借鉴国外文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发展文化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3)答案示例: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传播华夏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注:答案不限角度,只要答案主题鲜明,符合要求,即可)【解析】(1)本题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要求运用唯物史观相关知识分析当前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答题时要结合材料,明确答题知识范围,理论结合材料,从解决当前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増大等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2)答题时要明确知识范围,选准角度,从创造出多层次的文化精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的多元需求,注意文艺作品反映时代和群众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借鉴国外文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发展文化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分析。(3)答题时明确答题的要求,选准角度,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传播华夏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说明。
第二篇:高二文科政治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训练(范文)
高二文科政治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由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近年来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逐渐成为舆论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路径规划——“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年龄被党提上议事日程体现了
A.社会意识总能够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2.(2014·海淀区二模)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3.(2014·广州模拟)近年来,由集体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有关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土地管理法》某些法律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情况,无法调整征地各方的利益矛盾,亟待重新大修。这说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下边漫画《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C.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D.重视实践,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强化“六种意识”,即 方向意识、市场意识、系统意识、协调意识、攻坚意
识、群众意识。之所以需要强化群众意识,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党员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国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改革红利”。为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必须 ①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国民经济内部的系统优化
②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制度创新
③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
④尽力突破客观条件,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二政治 7.社会发展犹如列车前行,需要正能量的驱动,而正能量的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这说明
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B.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C.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付出 D.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8.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推动事物的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
③在曲折的道路上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④要满怀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下图中的“四风”上。反“四风”从哲学层面上看
A.发挥了正确意识的决定作用 B.抓住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C.坚持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D.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10.央视春晚上,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弦。有人无限伤感,吐槽“很累”、抱怨“好忙”;有人追求一种“慢生活”,细细品味每一天,伤感不如珍惜。下列与材料体现的观点相一致的有()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右边的漫画告诫青少年应该
A.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B.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别人对你的评价 C.为社会作贡献应该放弃个人利益 D.全面提高个人的才能和素质
12.“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郑州医生胡佩兰毕生奉行“开药便宜有效、让穷人都看得起病”的信念,退休后仍坚持坐诊,20年如一日服务社区居民,风雨无阻,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人物。胡佩兰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掌握专业技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劳动和奉献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政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3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1)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请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认识。
材料二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河南兰考,瞻仰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指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焦裕禄精神,其实质是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宗旨意识。这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
(2)结合材料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党员干部要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依据。
高二政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扶不起”,是针对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说的是一些老人摔倒被人扶起后,反咬一口,讹诈扶起他的好人。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成为网上热点。
网友甲:扶老携幼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公民,扶老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扶不扶老人不该成为一个尴尬的话题。虽然社会上扶老人出了几个案子,但不能因此而将传统美德一棒子打死。相信社会风气是好的,行善的人和善待善行的人还是多的。风险永远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助人的理由和借口,哪怕没有人证和物证等证据,也不能漠视生命,这才是抓住了关键。网友乙:现在的好人不好当,网络、报纸和电视上都在说扶摔倒老人遭老人讹的事件,路遇老人摔倒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害怕被讹上会给自己惹麻烦。(1)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论证网友甲的观点。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评析网友乙的观点。
高二文科政治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解析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故排除A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故排除B、D两项。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需要我国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故选C项。
2.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题意;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C项错误。答案 B 3.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材料主旨是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以更好调整征地各方的利益矛盾,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作用,不是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答案 C 4.解析 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故排除B项。《把论文写在高二政治 田野上》说明理论知识与农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故D项符合漫画旨意。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事物自身的功能和属性,故不选C项。A项与漫画旨意无关,舍去。答案 D 5.解析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故排除①。中国共产党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排除③。②④说明强化群众意识的哲学根据。答案 C 6.解析 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故④说法不正确。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是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不是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故排除③。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需要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国民经济内部系统优化,故选A项。7.解析 社会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微贡献”,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故选C项。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的相加,故排除D项。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B项表述不正确,舍去。
8.解析 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主观条件,也离不开客观条件,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故不选。漫画中“在变得容易之前,都是困难的”,说明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启示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故选④。“变得容易之前”,是量的积累过程,故选①。③与漫画旨意不符,舍去。答案 B 9.解析 反“四风”旨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故选C项。A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项与反“四风”无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D项错误,舍去。答案 C 10.解析 有的人对生活无限伤感,有的人对生活细细品味,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和价值判断的差异性,故选B项。②④与题意无关。
11.解析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条件,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不从社会条件出发,过高夸大自身价值。这告诫青年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故选A项。B、C两项没有正确理解人生价值,D项强调了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故均不选。
12.解析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故不选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③。胡佩兰的事迹,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故选C项。
13.解析 第(1)问谈对改革的认识,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进行分析,难度不大。第(2)问解答要围绕“与人民群众保持联系”,从群众观点、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说明其依据。
答案(1)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②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我国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完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的改革也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所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
高二政治 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③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才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14.解析 第(1)问解答要获取和解读“社会风气是好的、风险不能成为理由和借口”等信息,确定主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结合材料论证网友甲的观点。第(3)问解读网友乙的观点,获取“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信息点,调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知识,从为什么不敢扶、怎样敢扶两方面评析即可。
答案(1)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虽然社会上扶老人出了几个案子,但不能因此而将传统美德一棒子打死。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风险永远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助人的理由和借口,哪怕没有人证和物证等证据,也不能漠视生命。③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扶摔倒老人遭老人讹的事件,使得有些人产生“不敢扶”的观念。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奉献社会,扶老携幼。“不敢扶”的观念是不可取的。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不能因为害怕被讹而有损社会公德。
高二政治 6
第三篇:高考政治真题:《价值观、人生观》
2008年高考政治真题汇编:《价值观、人生观》
1、(2008江苏政治卷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2、(不定项)(2008广东政治卷34).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
C.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D.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回答20~21题。
3、(2008山东卷20).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测站
A.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4、(2008山东卷21).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2008四川延考卷31).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08天津卷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肖志国由一个儿时捕捉萤火虫、怀揣无限遐想的孩子,历经求学苦读、艰辛探索,研发出第一代性能稳定的蓄光型自发光材料,成为发光材料专家。他的发明被誉为世界自发光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实是理想的必然结果 B.现实是理想的发展方向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在奋斗中变为现实
7、(2008天津卷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黄健民的经历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80年代初,他由农村来到沈阳,从擦皮鞋、做木工到摆服装摊,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积极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并致力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7年他成为沈阳市第一位“农民工”人大代表。
⑴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8分)
8、(2008重庆卷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 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 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4)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10分)
9、(2008广东政治卷40)材料3 :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子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2)结合材料 3 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7 分)
参考答案:
1.B 2.ABCD 3.B 4.D 5.D 6.D
7.①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起根本的、决定的作用。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改革开放为黄健民的命运提供了客观环境和条件。④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黄健民从事的各种活动有助于社会进步。
8.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多为社会做贡献。②要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9.① 人的价值体现在塞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雪灾中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取得了社会对这些平凡人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② 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没有计算个人利益的得失.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
③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9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押题专练)!
专题39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下列观点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B.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C.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学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D.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答案】C 2.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富有特色的古村落不能大拆大建,要延续特色、传承文化、留住乡韵。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城镇化建设必须是渐进的过程 B.联系具有客观性,城镇化切忌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C.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城镇化要坚持“扬弃”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城镇化要守住农民的家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材料表明城镇化建设中的拆建要延续特色、传承文化、留住乡韵,即启示我们要辩证否定,坚持“扬弃”,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材料中心不符。
3.国外烧伤治疗权威曾认为,人的烧伤面积超过70%就无法挽救。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刻苦攻关,成功救治了两个烧伤面积超过80%的工人。这一事例启示我们()A.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①艺术创新推动了艺术思维和绘画文化的发展 ②对先前艺术的否定是推动艺术创新的前提 ③艺术发展需要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 ④艺术创新源于画家的主观想象和创作灵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答案】B D.③④
7.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创客热衷于创新,自己掌握生产工具,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①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 ②善于追问和思考,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 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与实践。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①④正确;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③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
8.为解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某地推出了环保鞭炮。其特点是:燃放后没有碎屑且不含硫黄,不仅没有刺鼻气味,还减少了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从哲学上看,环保鞭炮的诞生()①显示了辩证否定观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②揭示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证实了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类实践发展有重要作用 ④充分说明了人们的创新思维源于人们的主观需求 A.②③ C.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等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③④ D.①② D.①③
②错误;为解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该地推出了环保鞭炮,④中“源于人们的主观需求”说法错误;环保鞭炮是对传统鞭炮的辩证否定,是一种创新,①③符合题意。
9.列宁说:“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而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辩证的否定就是()A.事物自身的否定 B.否定一切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蔑视权威,不相信书本 【答案】A 10.“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成功。“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的基础上,根据“天宫二号”任务的需要改装研制而成的。相对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搭载了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无论是配套设备数量还是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天宫二号”较大的改进使装备更豪华、装载量提高、内部环境更好。这足以说明()①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实践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C.①② 【答案】C 【解析】“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的基础上,根据“天宫二号”任务的需要改装研制而成的,相对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搭载了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无论是配套设备数量还是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体现了①②。③④均不为材料所体现。
11.“新杂技”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它在继承传统杂技的基础上,借鉴了歌剧、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了灯光、激光等科技元素,从“唯技巧”转向“重创意”,大大增强了杂技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受到广泛欢迎。新杂技的发展说明()①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是文艺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如何“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要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需要继承和弘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体现时代精神,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4.最近,英国科学家利用废绿茶水等,开发出一种既像皮革又像纺织物重量极轻的面料,称之为“茶衣”,这种面料已用于制作衬衣、夹克衫、女装、鞋子等。业内人士认为,该面料具有创新和可持续特点,发展前景看好,有可能成为未来纺织业发展的新趋势。“茶衣”的面世,源于英国纤维学家苏占丽一次同生物学家交谈时萌发的灵感,即利用微生物可循环生成纤维素,进而生成类似纺织品的服装面料,可以实现“废物”利用,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这一构想,突破了以往科学家对菌生纤维素材料研究的极限,使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菌生纤维素材料。最终,她通过与材料专家合作获得了成功。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及文化创新在“茶衣”开发中的作用。(2)结合材料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说明科学家为什么能成功开发出“茶衣”。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科学家的灵感(构想)为“茶衣”成功开发提供了新思路。②文化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菌生纤维素材料研究创新,不仅开发出“茶衣”,实现废绿茶水利用,同时也推动了材料学的发展。
(2)①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茶衣”开发坚持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②科学家敢于突破菌生纤维素材料研究的旧思维限制,使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菌生纤维素材料;注重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敢于寻找废物利用的新思路,从而取得成功。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定稿]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①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3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①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 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2分)【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友人游河东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②
③①【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答案】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每点2分)【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情景。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每点2分)【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颔联上句
“
清
风
掠
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
7秦楼月 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5分)
②①【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本词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3分)【解析】柳词写的是个人的离别之情,向词,结合注释及词中“故园目断伤心切”“可堪更近乾龙节”等句可知,抒写的是家园、故国之思。
(2)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3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3分)【解析】该问是考查表情达意的方式。举首远望,再也见不到北方故园,故引发深切的伤感,这是直接抒情。“无边”两句,以景物来烘托“伤心切”的心情,是间接抒情。
1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11分)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①②③【答案】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1分)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1分)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1分)石词“淡淡”“萧萧”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以景衬情,(1分)“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1分)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雨打“芭蕉”更使人感到孤独忧愁。(1分)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从全篇来看,又是以景结情。(2分)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解析】结合注释来理解三句所抒之情。结合手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来回答效果——含不尽之意。